淘客熙熙

主题:叶永烈挂了 ,西西河没有主贴吗? -- 有型的马里昂

共:💬236 🌺1501 🌵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叶永烈挂了 ,西西河没有主贴吗?

    我还打算收集点信息,分析下叶永烈这个妙人儿。说不定能发现神马惊天大线索呢。

    • 家园 两方面的工作,加权做个平均,50分吧。

      叶走了,还算平静。叶这辈子主要干了两件事。

      一方面是搞搞科幻作品创作。这方面我打80分。小灵通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科幻圈里的都喜欢。这一点不用怀疑。

      第二方面是拍了一些内片,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他有自立哥获取一些内部的资料,你去接触了一些上面的人物,根据这些资料和上面的人物的意志,写了一堆的《名人传》记。我不知道是。真实的历史资料起的作用更大,还是上面的人物的意志起的作用很大?但是现在看起来他写的这堆东西。远远不如小灵通那么畅销。

      但是有些东西有虚构,有很多虚构的成分。这一方面我打20分。

      两方面的工作,加权做个平均,50分吧。

      一路走好吧。

      • 家园 朋友,你是不是回复错帖子了

        我主贴就是来收集信息的,你回复我的主贴干什么?

        再说了,你要各打50大板,为什么选择回复我呢?你回复孟词宗河友行不行?

        因为我的立场是完全的不确定或者说对叶永烈略有质疑,包括所谓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原稿"和"陈其五"的原稿。

        而大家都看出来了,孟词宗河友是立场很坚定的---质疑叶永烈就是乌有之乡的极左,还是台湾网军?

        其实我前面跟孟词宗河友达成过共识,但他不满足,你看到没?

        现在我又跟他达成共识,现在国内网上有势力确实是在带年轻人(比如B站的)的节奏,往极左的路子上带,他们的核心主旨就是要----联帝反修,而且这股势力正在把小粉红从观网抢走。

        而孟词宗自己代表理中客就很搞笑了,一副语重心长的亚子抽象的肯定文革观点还是一些大路货,然后具象或者说在细节上支持反毛实质证据,比如不允许质疑叶永烈。

        再说你也看到了,我开了主贴欢迎各方宾客对喷,是他主动进了我的主贴急于表现自己的立场。如果错别字是"主贴"和"主帖"的话,那我就要赞他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人设,但很老练,不是个简单人儿啊。

        =======

        最后你能不能劝劝孟词宗河友,让他立场明确点直接说我马里昂是台湾网军,我就去开个主贴,分析一下台湾网军的一些常见操作手法,保证全网首发,不是什么繁简半角全角这种大路货,我自己观察出来的细节。

        • 家园 你这个贴的目的性太强了,上贴蛮好的,回你很好啊。
          • 家园 我指出了可能有问题的地方

            要证实或者证伪需要原材料,比如"陈其五手稿"和"《小灵通漫游未来》在1959-1961的原稿"。

            而他却直接质疑我立场?WTF?

            因为我没钱没时间没资料没原件,所以我连指出公开新闻逻辑上可能的问题或者可操作的空间都不行了?

            • 家园 这点你要向叶永烈学习

              你说

              因为我没钱没时间没资料没原件,所以我连指出公开新闻逻辑上可能的问题或者可操作的空间都不行了?

              首先,公开新闻里面并没有逻辑问题,也没有啥可操作空间。我引用的就是公开新闻。你连这本书都没看过,就在那里臆测:

              比如"学生上课时的投影屏幕、打印PPT",叶永烈出书时下乡的放映队应该也有吧,也就是农村群众都知道有"电影"这个东西,这个例子想象力也就是把"电影小型化普及化",撑死等于在砖头手机和大块头PC时代预言以后手机能当电脑用,单论想象力脑洞设定,我不服他。

              至于"成年人的白天夜晚两个职业"。。。

              2018-04-16 22:39

              近日,扬中警方在某酒店扫黄抓获一卖淫女,经审查得知29岁的王女士在苏州一家企业里面从事会计工作,每月的收入在五千元左右。王女士和丈夫结婚后,在苏州买了房,可是,生活费、房子的装修费加上每月的房屋贷款让她的生活捉襟见肘...

              前一个是你的观点,你可以认为叶永烈没有你想象力丰富。后一个就是恶意诽谤了。《小灵通》里的早晚两个职业是你说的这个意思?

              至于你后来说你没钱去查原始资料等等,这就是你不如叶永烈的地方。文革里《十万个为什么》成了大毒草,叶永烈被批判抄家,然后发配到五七干校三年种地。这期间他写成了《水稻日记》和《治虫的故事》。这本书后来印了100万册,被各地拿去作为农业技术教材。

              人家困顿不堪的时候也能坚持写作。你现在再困难,能比人家劳动改造还困难?你怀疑叶永烈造假,那么谁怀疑谁举证,孔子旧书网上买本书很困难?上图书馆查资料很困难?

              如果你连这点恒心毅力都没有,那就和其他几个ID唱和蹭热度吧。叶永烈是你永远也无法企及的高度。

              通宝推:独草,
              • 家园 看看叶永烈自己是怎么叙述小灵通被退稿的,你们这些抬轿子的 -- 有补充

                其实和那些吃人血馒头的一个样,就是在消费刚刚逝去的叶永烈。

                在《十万个为什么》完成之后,我就有点小小的野心了,因为《十万个为什么》都是一篇一篇短文章组成,我想写一个长的文章,写个小说。于是就在1961年,我写了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

                这本书的手稿现在还在,也可以看一看。当时的纸头就是这种纸头,连白色的稿纸都没有,都是这种颜色很深的纸头,这个就是当年的手稿。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寄到少年儿童出版社之后被退稿了,我当时真的想不通,我觉得这本书写得比《十万个为什么》要好,可是为什么被退稿呢?后来才明白,当时饭都吃不饱,你却把未来写得那么好,吃得又好住得又好,而且出门小朋友都开那种飘行车,是水滴型的、全透明的,六七岁孩子都能开,因为它的操作近乎是自动驾驶;家里有机器人,客人一来,机器人就端着一杯一杯茶去迎接……这种生活,跟当年的现实相差太大了,所以被退稿了。

                他有没有其他文章表达怨气我不知道,但是,这里起码人家是实实在在心平气和叙述当时的情况的,而且是人家出版社正常的编辑过程,并没有你们肮脏内心强加的东西。

                通宝推:心有戚戚,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消费一个刚刚逝去的人,你们这些伤痕派良心还有吗? -- 补充帖
              • 见前补充 4521223
                • 家园 在给你看看叶永烈自己是如何叙述《水稻日记》的事的,看图,

                  人家是不是你们这些伤痕派的心态:

                  后来我被下放到农村,整整种了3年的水稻,又因为是理工科出身,人家说叶永烈,你来当管理员,因为你懂科学,种水稻要有一定科学基础才行,于是我就成为一个水稻管理员。

                  但是我一直对文学念念不忘,每天给水稻写日记,从稻种、浸种一直到出苗、播种、插秧等等全过程,我写了厚厚的一本《水稻日记》,每天都记录。这个《水稻日记》我也带过来了,这也是一个老古董的手稿,日记前头有13首诗,比如说锄草我也写一首诗,播种写一首诗,就前头写了13首,是写在稻叶上的诗,这是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记录。这个《水稻日记》我一边记,一边开始对虫子萌生兴趣,所以也研究了虫子,还写了本书叫《治虫的故事》。即使在那个年代,我还念念不忘当年11岁时发表那个“豆腐干”的初心,还一直对文学念念不忘,一直坚持写作。

                  点看全图

              • 家园 去五七干校就是困顿不堪吗?

                五七干校就是让机关干部、知识分子集中去乡下劳动改造、学习的一种体制内的自我教育,不是迫害也不是惩罚。在五七干校里的学员依然保留身份和待遇,或者说,五七干校正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在五七干校出成果是题中应有之意。叶在五七干校的作品正是五七干校的成果,可不是他不务正业、业余创作。

                当时的文艺创作有这种下基层蹲点的体制,下沉到农村、工厂、大山、海岛,短的几个月,长的几年,收集素材,体察民情,然后才有作品。就象你列举的那样,《水稻日记》.《水稻故事》是否有五七干校的贡献呢?还是说,在城市里也能写得有生活、有真实的感情。

                对于有些人来说,五七干校是一个难得的经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就是一种诅咒。

                说到底,五七干校跟一度流行的拓展训练基地本质上是一致的,脱离岗位参与集体生活、体能训练,只不过前者比较艰苦,后者偏于享受,前者是政治教育,后者是商业操作,前者给你吃药,后者给你吃糖。

                通宝推:钢铁飓风,
                • 家园 提到五七干校,想到一座桥——弯丘五七大桥

                  这桥是四川省级机关五七干校修的。

                  比较好玩的是90年代重修以后把五七大桥的名字给改了,98年这桥被洪水冲毁了。

                  乡人认为是名字改错了,再次重修以后改回五七大桥之名,迄今无恙。

                  当地老百姓对五七干校印象很好,弯丘这块地方曾是恶性疟疾的疫区,自五七干校始,疟疾基本绝迹。

                  教育,医疗,交通都因为干校的建立而大幅改善。

                  现在对干校自然是妖魔化了,国家干部带薪去干校体验一下老百姓过啥日子不是挺好的嘛。一般P民想上干校还进不去呢。

                  要是90年代的官员去蹲几年干校,也不会在他们搞大下岗,轻飘飘说着代价的时候嘲笑抵制这么干的人是“妇人之仁”了吧。

                  通宝推:袁大头,钢铁飓风,
                • 家园 如果你认为五七干校很好,下次请自己下放三年
                  • 家园 搞五七干校的直接原因就是精简干部队伍

                    当时(注意是当时,不能跟现在比哈)干部数量太多了。后来有人不是在记者招待会上当着全世界媒体喊要将GWY的人员精简一半的吗,结果怎么样,越精简越多吧。五七干校那是真精简,开始人家也不服啊,没功劳有苦劳,就是顶着不走啊拖家带口还都有官职还抱团。那就上军宣队呗,部委由军队接管,这就老实了。GWY部委机构数干掉三分之二,干部编制干掉五分之四,这效果怎么样?

                    • 家园 应该这不是主要原因

                      主因应该还是教育干部的考虑。因为除了这个干校,还涉及了其他方方面面的行业职位,比如上山下乡赤脚医生工农兵大学等等还伴随有基层派系夺权这种,是个系统性大变化。。这也是符合主席一惯的做法,他考虑问题做事往往不是权宜之计的角度考虑,喜欢从根本从长远角度搞。。人民性这个属性可以说目前是只有中国有,尤其是军队的属性上。。追溯起来和这段时期还是很有关系的。。民不怕官,官反而怕民的这种现象在国内也是延续了很长时间。。

                      还是那时候干部不算多,基层干部大多不脱产,不拿固定工资,生活还是要靠拿工分,那个大寨出来的陈永贵都是国家级别干部了,他也不拿工资的。

                  • 家园 习主席八年农村知青生涯好不好啊?

                    习主席在陕北八年农村生涯,吃尽苦受尽累,那生活水准肯定比你上海郊区的五七干校(奉贤距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仅42千米)苦不知多少倍。

                    怎么样,你觉得我们国家主席是有这样一段和群众相濡以沫,深知民间疾苦的八年生涯好呢,还是觉得“他就该毕业出校门就进机关,或者留学镀金,然后步步高升”才“好”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