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讲一个大集体的故事 -- Swell

共:💬189 🌺2173 🌵4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利益集团”的标签要慎用

                              本人理解凡是称得上“利益集团”的必须是少数群体占有大多财富时才有资格。至少是个28法则吧,比如20%以下的人占有80%以上的财富,比如中美现在5%以下的人占有90%的财富或者至少有很大的特权,比如实行双轨制时能靠“批条子”倒卖商品发财的官二代,这些人才配得上“利益集团”的名头。把人数众多的中国工人阶级、城市市民称为“利益集团”是不恰当的,

                              关于80年代城市流行工人接班确是事实,当时经济不好,企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了,5、60年代的孩子已经长大了,这些城市青年失业严重(当时叫“待业青年”)。家里这么多张口要吃饭,你让家长和政府怎么办?年青人没工作,吃饭立刻成为大问题。这时候还要求农民进城显然是天方夜谭。当时的家庭普遍人口较多,比如我家5个孩子,能接父亲班的也是我学习不好的小妹,其余几个也是通过其他方式,或上学或考试招工或做临时工解决的。如果家里孩子学习不好,不能解决全部就业,实际境遇也是很惨的。

                              青年不稳必然会引起社会动荡,当时的情况也的确如此,社会治安极差,别说女人就是大男人也不敢随便走夜路,盗窃杀人、车匪路霸等大案要案即使“严打”也是屡禁不绝。

                              农村虽然条件更差,但由于有土地,基本生存还是可以保证的,所以中国历来以农村为最后防线,典型如知青下乡运动和08年大危机民工返乡都成为稳定社会的基石。

                              所以说不管谈什么问题,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境地,钻了牛角尖。

                              通宝推:唐家山,
                            • 家园 纠正一下:“八亿农民的子弟基本上没有份”这句不正确

                              想成为国家工人的农村人口还是有两条路可走的:

                              1.上过战场立过功的军转;

                              2.沾恢复高考光,又够不着干部待遇的包分配工作的大中专职高类;

                              不走上面两条路的进工厂就是临时工,我在二级企业干过两年临时工。

                            • 家园 去看看温教授的书吧

                              我自己收获很大,看过之后会明白很多事情的。

                          • 家园 赚了钱才投资恐怕总是不够

                            要有足够的投资发展好经济总是需要借和发行更多货币,前30年不这么做当然就缺钱了,害怕竞争造成破产和失业好像也是个问题。据说80年代末的动乱和通胀有关,所以前30年的做法好像有道理,但没有通胀经济就能繁荣的例子好像还没有过,经济问题总是要在等死和找死之间选择,太太平平就发展好工业才真的不可能吧。

                            • 家园 问题是没投资的基础

                              通胀是信用膨胀,是可支配未来,需要发展潜力,需要硬件基础,还需要充分的消费市场。就算不计划经济,前三十年也没这个实力。当时主要是农民,交易成本极高,城市那点基础干不了什么。一清二白,没什么预期,是没人能通胀的。多数通胀的繁荣,不过是寅吃卯粮,一把火把积累烧干净。

                              以上完全是高中级别的想当然,主要是抛砖引玉。

                            • 家园 引进技术和设备需要硬通货

                              新中国刚刚建立,一穷二白,发展工业化的技术设备都需要引进,发行的票子国内可以流通,外国人(包括苏联老大哥)可不认。中国之前的积累的黄金、外汇被凯申公一群人把席卷一空。剩下的只有农产品和矿产品才能和外国交换。

                              当年在战犯管理所,为了救杜聿明的命,买的青霉素等药物都是用中央特批的黄金从香港购入的,人家不收你的什么人民币。后来60年代为了给苏联还外债,中国人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 家园 你这样把前三十年工农阶级对立

                          才是你“迷惑不解”的原因。

                          在毛主席时代工农劳动者是利益一体的。毛主席对此已经论述过若干次。建议你直接批驳毛主席比较触及根本。

                          • 家园 你真让我失望

                            我说的工农差别是事实,我说的工农业剪刀差剥夺农民利益也是事实,那个年代到处可见的等级差别也是事实。哪里就看出我好像故意搞对立?

                            那个年代的中国农民太伟大了,他们并不仇恨工人阶级或者城镇居民,知道为什么嘛?很简单,他们相信共产党。而且那个年代的工人或者城镇居民,都是刚刚从农民中分离出来的,和农民有着天然亲近的关系,加上共产党的教育,干部队伍的老八路作风,所以才能不出现工农对立。

                            如果你以为这一切可以长久继续下去,那你就错了。新生代的农民子弟可不是这么想的。九几年,我曾经在天涯论坛看到一个帖子,让我印象深刻。帖主是农村出来的打工仔,他在帖子里说,他恨城里人,城里人都该死。

                            • 家园 当你用“剥夺”,“等级差别”这样的词语的时候

                              建议你去批驳毛主席的文字更直接。

                              我说的是毛主席时代。

                              现在是不一样的额。

                              • 家园 这些是事实,虽然词语刺耳

                                没有对工农业剪刀差对农民利益的剥夺,中国工业化就不可能实现。没有普遍存在的等级差别,就不会有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我干嘛要批驳毛主席的文字?我一直强调,在那个年代,这些是为了工业化,为了整个民族的整体利益,不是为了谋私利,但也否认不了农民才是做出了最大的牺牲者,包括战争年代也是。

                              • 家园 词语问题不大

                                在语境里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捆绑的情感因素。

                                迷惑说作为事实的剥削毫无问题,但是推论农民的情况和强调差别就不太一样了。工农业和工农阶级是两件事情。阶级现象和阶级主体是两回事。这才是真正的坑。(不讨论农业内部差异。)

                                • 家园 经济差别就是阶级差别

                                  这有什么问题?虽然不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差别,但至少也是中产阶级和贫困阶级的差别(那个年代)。

                                  官方语境里的工农业差别,只是一种宣传策略而已。没有离开农民阶级的农业,也没有离开工人阶级的工业。那个年代,相对农民群体来说,城里人和工人,是事实上的上等人。那个年代,农民进城里走亲戚的心态,影视剧里有大量的表现。这些都是事实,现在都过去了,有什么不能说?那个年代城里人是事实上的既得利益者,有什么不敢承认?

                                  • 家园 不是这个意思

                                    前面说了,用剥削并无问题,因此迷惑兄的疑问并不成立。

                                    问题是,如果直接涉及「应该如何」,就会造成「主观意愿」上的剥削和压制,忽略了背后的结构性。哪怕只是结构性的一种解释,比如「就是」如此,而非自己「想要」如此。都会理解成「有意识」地对立。不管这种对立到底说的是什么。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一种情绪,但还是会以此为由组织对立。(当然,这种人不是说是没有)

                                    这不是迷惑兄的意思,却是燕人兄想要提醒的。

                                    另外,之所以谈及农业内部,是因为这种巨大差异在农业内部、地区内部……在同一个县镇的不同地区都会存在。相隔不到到十里,鱼肉蛋和高粱面的区别。

                                    ---

                                    说的有点乱,就是从群体共同→群体现象→个体现象→个体心理→行为表现,然后反过来证明整个链条,事实上也有足够的例子来证明链条实际上是存在的(但不是普遍成立)。关键不是有没有剥削,关键是对剥削的意识,对这种结构秩序是如何认识的,进而发展出对工农差异的观点。

                                    这样的结果就是,可以对单个组成(个体)发表对群体共同(理念上的存在)的意见,忽略掉现象和背后的原因。然后从这点出发,当然是阶级=工农=构成工农的个体=工人、农民。

                • 家园 花你这句,“去你妈的”

                  阶级立场不同,骂两句都是很轻的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