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十一”学习成果汇报 -- 给我打钱87405

共:💬25 🌺7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十一”学习成果汇报

    这个“十一”除了吃喝拉撒,就是看书,读的是中共党史,有一些收获——也可能是谬见——现来献丑。

    我以为,陈独秀是毫无疑问的“右派”,软弱,在生死存亡关头掉链子,在决战时刻心存幻想,所以才让蒋介石窃取了国民党党政军大权。当时的共产国际也是“右派”。

    可能会有人说,你这么说是视陈独秀的巨大贡献于不顾,搞全盘否定。我认为这么看问题的人,显然没有弄清楚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一个人,不论他是什么性格,什么路数,当他服务于一个组织时,一般而言,他必然会有所贡献,但是,如果此人身上带有一种深刻的错误,而这个组织又一直受他的领导,那么该组织恐怕最后只有覆灭的命运。陈独秀对于中国共产党之发展所做的贡献,简单说,就是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这种革命与孙中山搞的民族独立革命是不一样的,其理论依据是科学社会主义。换言之,陈独秀只擅长搞宣传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草创期确实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他仍然只适合当宣传部长,并且他这个宣传部长还得接受更高领导的指导才把握好大方向。只举一个证据。“4.12”反革命政变之后不到半个月,中共就在1927年4月底召开了“五大”,陈独秀在会上花了6个小时做了一个报告,《政治与组织的报告》。这显然是有意在回避此时最为急迫的问题,即接下来怎么办,是继续北伐,还是东进讨蒋?然而在生死存亡之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派”居然在高谈阔论。这是不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呢?并不匪夷所思,右派之所以 右派,就是往往到了最要紧的关头时他会掉链子,或顾左右而言他,或心存侥幸,而不敢去直面“残酷的现实”。蒋介石窃权并非是突发事件,而是一早就露出了狐狸尾巴,早在北伐之前,他就亲自炮制了“中山舰事件”,用泼脏水的方式黑化共产党,接着又用“清党”的名义一步步将大权揽入怀中。并且显而易见的是,蒋介石把“右派”的心理摸得很透,所以他每有一次行动,就受到一次批评,而每受到一次批评,他就摆出一副“我错了我一定改”的架式用以迷惑人心——骗子和受骗者总是“一对组合”。正因为如此,陈独秀才会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仍然在“五大”上高调大谈革命理论,避实就虚。

    假设,如果历史能够假设,陈独秀是识大局、明大义的,那么他早就该寻找合适的接班人,这是因为随着共产党的不断成长,夺取革命领导权这一问题必然越来越核心化。那么陈独秀是否清楚自己干 不了接下来的活呢?陈独秀到底有没有去寻找合适的接班人呢?这不是我要讨论的重点。我想说的是,该如何看待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我以为有如下几条是需要我们 注意的:

    一、十之八九会出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因为萧何只能完成某个阶段的任务,但一旦让他长期工作下去,就必定会造成重大损失。

    二、“账房先生”是要不得的,诸如陈独秀功大于过或者功过相抵之类的观念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如果我们将一个组织视为一个人,那么这个人能够活下去,一直活下去,他必定需要一种高贵的品质,那就是知错、认错、改错。

    三、事后的批评并不是在“算账”,而是为了达到新的政策能够被较好的执行之目的而服务的。譬如尽管“遵义会议”纠正了先前错误的军事路线,全军上下必须认识到还得打运动战,会议精神也传达到了基层官兵那里,但消化吸收还需要一个过程,正因为 如此,在会后展开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林彪屡次表达不满,彭德怀则是弄不明白中央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所幸这些不满和不解在强有力的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之约束下(即讲道理、守纪律)没有造成难以收拾之损失。

    四、只有前途光明的事业,才会有人前仆后继的干,而不论后人接手时困难有多大。只有前途光明的事业,才能叫人“放下”、“不计较”、“一心想着接下来怎么把事办好”。

    先写这么多。

    通宝推:袁大头,不如安静,
    • 家园 王明真是个谜一样的人物

      “王明左倾路线”这六个字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不能再熟悉了,而据我所见,重点不在王明身上,而在于左倾路线。

      “王明左倾路线”是它的历史背景的,大略的说,在20世纪初叶至中叶,以斯大林为代表的一些共产党人认为,历史已经走到了“决胜时刻”,也就是处于“第三时期”,无产阶级将与资产阶级做最后的殊死搏斗。这一观点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苏联的政治局势走向,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怎么“划圈子”。以王明为代表的“左派”坚持认为最值得信赖的是贫农和工人,在农村,应将中农、富农划出去,在城市,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不能当成“自己人”,并且这一派还认为中农、富农、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最可恨的人",因为事实一再”证明“他们软弱而摇摆不定,总是在要紧关头出卖革命同志。

      我之所以 认为王明是谜一样的人物,并不是因为 他自始至终不承认错误,建国前不承认,建国后还是不承认,而是因为 他自始至终没有另立山头。陈独秀和张国焘就不一样,前者自打从领导位置上退下来之后就”闭门思过“,尔后”想明白了问题出在哪里“,于是组建了”托陈派“;张国焘走得更远,干脆宣布中央是假的,不能作数的。那么,王明到底有没有错呢?我的看法比较复杂,但不是暧昧。我以为,斯大林、王明之错误,在于一个字,”急“,急于求成。之所以说他们走的是左倾路线,就是这个道理。以我们 中国革命而言,第一个任务就是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而”解放全人类“只能说是一种革命的大方向,因此,在当年必须要团结中农、小资产阶级,争取富农、民族资产阶级,如此才能团结大多数,而不至于将一些人逼到对立面上去。然而,像斯大林、王明这样的人,像”王明左倾路线“这样的路线,总是会有的,这就好比一个人总会冒出一些不健康或者不正确的念头。最要紧的是,必须明白,斯大林、王明这样的人总有”对“的时候,好比在股市中,某分析师一贯的”多头“,他必然有说”对“的时候,也好比在生活中,张三对李四说”你现在不听我的,日后你会倒霉的“,必然也有说”对“的时候。这种”对“显然”不对“,因为把错误和曲折不加区分地混为一谈——事情有些棘手,难道一定是因为 路线错了吗?事情比较 顺利,难道一定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吗?我们的判断依据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今天读到一则社会新闻,我有些感慨。一名外地的男青年打算跟一名本地的姑娘结婚,但双方(及双方的父母)因先买房还是先拿证起了争执。男方坚持先拿证后买房,女方则坚持先买 房后拿证。男方的意见是,女方才有购房资格(应该不是普通商品房而是经济适用房这类跟户口所在地有关的房产),故应先拿证。女方的意思是,男方可以先把户口落到本地人才市场,取得购房资格。并且女方还表示,房本可以 只写男方一人名字,而除首付之外,(首付)借款、房贷双方一块还。仅算”经济账“,我们 便会觉得这争执匪夷所思,双方都在力争一个对自己不利的方案。拿女方来说,女方的主张是”房本只写男方一人名字,而还款是双方一块还,并且是先买房后办证“,显然”劣于“男方的主张。双方都向对方开 出了”优厚条件“,而双方又不约而同的不买账,乃至于”闹到最后“女方宣布”已经分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猜想,双方争的是一个将来谁当家做主。而双方(包括双方的父母在内)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非常 不成熟,甚至可以说幼稚。家庭之所以 不和睦,往往是因为这一组织极其松散,又或可以说是极其原始——尽管在我们人类社会中,家庭这一组织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正因为如此,”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只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并非是传说中的”黑暗人性“使然,而是因为家庭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之所以 如此,又是因为家庭成员没有认识到组织纪律性是争取家庭幸福的基本保障之一。事实上,在早些时候,也就是”宗族时代“,也是如此。”会搞的“宗族人丁兴旺,蒸蒸日上,”不会搞的“宗族四分五裂,一地鸡毛,而前者显而易见不是多数,然而,更多的情况是既谈不上”会“,也不至于说"不会"——这才是”普通人“的状态。在我看来,这种”普通人“的状态才是一个好的状态,这种好的状态并非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是总有学习进步的契机,因为总遇到棘手的问题。就拿前面的案例来说,如果男、女双方借此事认识到自己”不懂事“的一面,难道不是抓住了一次极为宝贵的成长机会吗?然而叫人遗憾的是,截止到目前,双方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稀里糊涂的走到一起,又稀里糊涂的分道扬镳。若把话往难听里说,这样的活法,就叫白活。如此来看,就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政党。又或者说,不得不承认,真正的愚蠢乃是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失去了成长的机会,把遭遇的一切困难和挫折都当成自己的不幸或者他人的过错,也就没有可能将坏事变成好事。

      • 家园 党中央为什么没有开除王明?

        我在读中共党史时,“看得直冒火”,为什么不把王明这种人给开除了呢?要是我,我保不齐就要把王明给开除出去,至少要给他关“禁闭”,不让他发声。可能有人会说,就凭你?我这个假设并非是空想,德不配位的人不算少见。所以,从王明的角度看,他不像陈独秀,也不像张国焘,他有他的底线,始终不分裂、不背叛;而从另一方也就是组织的角度看,不论王明有多么的“烦人”,始终坚持党内同志以批评教育为主。我自愧不如。

        依惯例,下面来看一则社会新闻。内蒙古赤峰市的巴林左旗近期打掉了一个恶势力团伙,主犯王某。王某今年只有23岁,但强奸了29名女性,其中28人为未成年人,且有10人是14岁以下的幼女。骇人听闻。从警方披露的案情来看,我以为,王某的心理是扭曲的。为什么如此扭曲呢?无它,“童年的阴影”是其中一个要素。据称,学生时代的王某饱受欺凌,是“最挨欺负的一个”。然而,人分两种,一种是受压迫时反抗,一种是不反抗,王某与王明是后一种。这种事中不反抗的人,事后因其它要素的变化比如有收入、有资历、有辈分而成为相对的强者之后,往往会掉转头来欺凌比他弱小的人,简单说,开始实施报复——将当年脑中浮现了N多遍的报复行为付诸实行。所以为什么要说抗日战争是伟大的呢?为什么中国不接受战争赔款呢?难道不是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反抗?这事要追溯起来,至少可以从甲午战争算起。当战败的消息传来,有识之士不仅认为这是奇耻大辱,更是大声疾呼全体中国人当团结起来奋发图强。可是我们 今天有很多人不是稀里糊涂,就是装傻充楞,分不清外因和内因各是各,不可混为一谈。有的人以“童年的阴影”为挡箭牌,辩解自己的种种不良言行都不是自己的错,自己也是受害者;另有人不能允许同样的事再发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结果又保护过度,不是把孩子养成了瓷器娃娃,就是育成了无法无天之徒。四个字,矫揉造作,把直的拧弯,把弯的掰直。如此可以说,与今日相比,王明是优秀的,当初的党中央就更是杰出了。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圆内、圆外及圆上,其中圆上并不是那个不偏不倚的最佳位置,而是最“折磨人”的位置,退一步就变成反动,进一步就成了先进。王明之所以相对优秀——如果说圆周是有厚度的——那么他最多也只走到了有厚度的圆周之内侧边缘,而陈独秀至少也走到了有厚度的圆周之外侧边缘,张国焘则是跑到圆外去了,出格。我们 今天不少人也是相对优秀的,活脱脱的王明第二、王明“三世”,总在悬崖边上“疯狂的试探”。叫人挠头吗?必须的。是“没办法”吗?并不是,还得坚持批评教育。除了有王明第二、王明“三世”这样类型的人,还有陈独秀第二、张国焘第三,像后面这两种类型的人,该如何对待呢?党中央已经教给我们 了,开除。

    • 家园 育人和用人是一对矛盾体还是和谐体?

      我读了中共党史,才想通了一个问题:孔子错在哪。

      孔子把人做了划分,少数是君子,多数是小人,君子不偏不倚,小人非左即右。但同时,孔子认为该“和而不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可是,为什么他又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君子当对小人敬而远之呢?这么来看,孔子的逻辑链没有完成闭合,缺了一截。但有一种解释,可以实现逻辑自洽,那就是:眼下君子是少数,小人是多数,若坚持不懈的教育下去,最终会实现多数人成为君子之梦想。然而,这个解释中的“眼下”,都“眼下”2000多年了,并且孔子连自己都 没有教育成功,他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比较 左的。

      我在这个“十一”期间把这个问题想通了,颇为高兴。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意思就是说,不论如何教育,总有人是瓜,总有人是豆,瓜左豆右。所以,将育人之目标定为不偏不倚之君子,那是相当不科学的,换言之,不偏不倚的君子是可遇不可求、不受人力控制的,我们 能教育出来的,不是左瓜就是右豆。一旦把这个错误纠正过来,育人和用人瞬间就从矛盾体变成了和谐体。

      但也不是说,解决了思想问题就会自动和谐。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极需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很快就在土城打了一仗。战前,可以说全军上下是下了决心要打胜仗的,这是因为不讳言的说,遵义会议是把死马当作活马来医,会议的召开,先前错误军事路线的终结,“朱毛”重新掌权,只不过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但这希望很微弱,随时都 有可能被扑灭。因此,土城战役是在左倾也可以 说是在右倾的氛围下打响的。原先认为红军的人数是蒋军的两倍,同时又占据地形优势,快速拿下不成问题。等战斗打响之后,发现敌人怎么也打不光,并且还源源不断的有增兵投入战斗。过了一阵才搞到最新情报,原来敌人远不止一个旅,而是两个旅,并且后面还跟了另两个旅。在蒋介石布下的铁桶阵中,红军是打不起消耗战的,人员拼不起,时间也耗不起。该怎么办?纸上谈兵的话,很简单,撤退不就行了?可是,我们 要考虑到土城战役是在遵义会议之后的第一场战斗啊,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出撤退的决断、要下达撤退的命令、要执行撤退的指令,有多难?尽管土城战役是以失败而收场,即没有达成预期目标,但我认为这失败其实是胜利,相当于在鬼门关虚晃一枪又给救了回来。现在要问,这胜利是如何得来的?我以为,答案就是民主集中制。在土城战役中,民主具体表现在哪呢?前敌指挥虚心听取一线指战员传来的报告,而不像今天某些领导那样,动不动就训斥基层偷奸耍滑,这是其一;其二,前敌指挥其实还是个“三人团”,但这个新“三人团”跟之前的李德、博古、周恩来“三人团”有云泥之别,后者实质上是独断专行,前者则是确确实实的群策群议。毛泽东主要考虑战略问题,即花多大的代价赢得局部战斗的胜利才不亏本,朱德主要负责跟一线指挥员保持联系,密切关注最新战况,周恩来则主要解决后勤保障(这里是广义的保障,包括继续监听敌方电台)相关问题。最后,这三个“臭皮匠”一商量,不能再打下去,必须马上撤退。集中又表现在哪呢?撤退的命令下达之后,彭德怀不解,林彪不满,不解又怎样,不满又如何,必须无条件服从组织命令。这里顺带说说“无条件服从组织命令”的内涵我之理解。我以为,无条件服从组织命令的意思其实就是,即便组织在某次犯了错误,然而一旦形成了决议,就要执行它。为什么?因为 该组织所从事的是一项前途光明的事业,故即便犯了错,“我”死了,也必定有“他”来继续这项事业。虽败犹荣的土城战役赢在哪里呢?可以 说,就赢在这个民主集中制上面,也可以 说是赢在组织性上面。这是孔子的逻辑链中缺掉的那一截。

      那要是没有这个民主集中制,事情又如何怎样呢?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变阵地战为运动战,“四渡赤水”出奇兵,用相对小的代价成功跳出了10倍于我的敌军包围圈。“四渡赤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之运动战,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恐怕有人没有深刻地意识到,这一连串叫人眼花缭乱、又叫人拍案叫绝的运动战,其难度有多高。运动战,并不是在既定的跑道上运动,相反,运动战的要诀在于“无招”,一切计划都可以临时修改,仅此一条,就有许多人难以接受,林彪对此就满腹牢骚。土城战役没过多久,林彪就给中央写信,话说得很婉转,但意思很清楚,朱、毛、周三人尤其是毛泽东是瞎指挥,他劝说毛泽东应该从前敌指挥的位置上退下去,去干 更“高级”的活,思考战略问题。林彪从头到尾就是这么的右。试问,如果没有民主集中制,如何“治”得住林彪们呢?同理,彭德怀是一贯的左,即便到了朝鲜战场还是左,看起来在抗美援朝中彭德怀是独当一面,但实际上还得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们及时给他纠偏,否则最后的结果就很难看了,即便如此,也留下了许多遗憾。

      故此,我以为,将育人之目标定为不偏不倚的君子,是不科学的,是违背自然规律的,99.999999%的人,非左即右,我们真正该 制定的目标是不要那么的左,要不那么的右。如此,我们才能顺利的将育人和用人结合起来,否则,用人时一定抱的是这样一种态度:我手里就是一堆歪瓜裂枣,不合格的产品,只好凑合着用。而要用好人,关键之关键,就得靠 民主集中制。

      • 家园 续4:左右到底是相生还是相克?

        通过分析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不难得出结论,左君子是右小人的克星,右君子能将左小人按在地上搓。可是,为什么陈独秀这位右君子被蒋介石这个左小人偷袭得手了呢?

        事情是这样的:

        一、君子与君子的联合是必然事件,君子与君子的不和是偶发事件;小人与小人的不和是必然事件,小人与小人的结盟是偶发事件。

        二、君子与君子必相生,但需要一个条件。小人与小人也必相生。君子与小人是死敌关系,必相克。

        三、要完成左君子克掉右小人、右君子克掉左小人之任务,必须有一个中正的伟人当领导,这就是第二条中提到的必要条件,这也是为什么百姓日夜盼望明君的根本所在。陈独秀之所以 会被蒋介石偷袭得手,要点在于陈独秀自己就是领导人。

        所以 ,人类社会中最难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总能“制造”出英明伟大的领导人(班子)。

        顺带补充几句,将上面的一些名词与中国古代的习惯性用语对应起来,将是这样:

        左君子就是勇者,右君子就是智者,左小人就是愚人,右小人就是奸徒。勇生智,智生勇;愚生奸,奸生愚;勇克奸,智克愚。比如,许克祥就是典型的左小人,愚人,惯于屠戮无辜,而朱德就不必多说了,典型的右君子,智者,所以当朱德遇到了许克祥,拿着长矛大刀就把许克祥打得屁滚尿流。也不全是靠 朱德一人,还得加上陈毅,当然,这里只论领导层。朱德加上陈毅,乃是双剑合璧,非同凡响,要比一般的右君子厉害N多倍。

        实际上,还有第三个维度,那就是层级。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若一名一流的右君子去对付二流左小人,必然是“完爆”,朱德加陈毅,之所以能“秒杀”武装到牙齿的许克祥,还有第三维度,层级在发挥作用,许根本不配成为朱陈的对手。

        • 家园 趁着还能说话,回复一下编号兄

          其实这次上来主要是准备回编号兄的,这是主要目的。但人总是受情绪左右的,好不容易消掉了违规点,上来说会话,就记起西西河诸公由于观点不同就放迷途笨狼咬我这件事,新仇旧恨一下子就上心来,就想着出气。可见,人始终是情绪动物,而不是理性动物。

          言归正传,孔丘错在哪?孔丘错在不老实,把人分为君子小人,就是一种不老实的偷懒行为。

          人,首先是情绪动物,其次,是利益动物,最后才是教条动物。孔丘试图让人首先做教条动物,用教条约束人的利益和情绪。这是本末倒置。

          孔丘说了一辈子仁,讲了一辈子德。可他自己也没说清楚什么是仁,什么是德。在没说清楚什么是仁什么是德的情况下,孔丘又匆匆定义了君子和小人。

          孔丘认为,符合仁和德的是君子。不符合仁和德的就是小人。这等于是说,教条动物是君子,情绪动物和利益动物是小人。他自己又说,没见过好德像好色的人。说明比起他的弟子孟轲,孔丘还算老实。承认小人远远多于君子。

          那么君子小人二分法为啥是错误的?或者说左右二分法为什么是错误的?不仅仅君子小人二分法,左右二分法是错误的,什么智愚勇奸的四分法都是错误的。

          智就是愚,勇就是奸。毛主席英明神武天纵之才。可60后一代都是毛主席培养的,60后一代基本上又愚又蠢又贪又奸,看60后这代人在当下的表演基本上可以得出这么个结论。毛主席天纵之才英明神武,怎么就培养了这么一代接班人呢?说明啥?

          说明没有什么智愚勇奸之分,也没什么君子小人之分,更没什么左右之分。只有各种情绪的冲突撞击,各种利益的交织纠缠,浮在最上层的才是仁义道德法律教条。

          毛主席英明神武,是因为毛主席符合了底层人民的情绪方向利益方向,所以毛主席冲破了旧儒教传统的仁义道德,打出了一个新中国。如果孔丘活到清末民国,孔丘绝对看不惯毛主席,毛主席的种种所作所为,都是违反克己复礼的。不仅仅孔丘,三湾改编时连陈毅都认为毛主席瞎搞,革命全凭自愿?离开队伍还发大洋?任谁来都认为这是疯子傻子的愚蠢行为。

          毛主席说要避其锋芒要打游击,不正面作战,这是勇还是奸?李德博古眼里这就是奸,不是勇。

          所以说,勇就是奸,智就是愚,君子就是小人,左就是右。

          回到陈独秀,陈独秀四一二的时候的错在哪?是陈独秀故意回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大谈特谈什么报告吗?nonono,陈独秀并不是回避,而是他没有解决方案,只能用报告来掩饰他的恐惧,如果不做这种无用的报告,他连站在台上发言的勇气都没有。他敢站上去做报告,已经是战胜恐惧了。

          继续说孔丘,那么孔丘真正的错在哪?孔丘没有搞清楚方向,没有方向,所以所有的定义都是错误的,模糊的,二分的。

          因为没有方向,所以才会在人口断崖的时候,大谈特谈什么人口危机到底存在不存在。比如本站的审度。

          因为没有方向,所以故意才会把人口问题引向对邓评价,比如本站的达雅。

          因为没有方向,所以才会对要福利的袋树熊恶语相向,比如在那楼里攻击袋树熊的本站的大多数ID。

          一切的一切,都是丧失方向的结果。那么丧失方向的根本原因是啥?是考试!考试,是没有方向的。只要是考试出来的中国人,基本上都没有方向。孔丘号称教育家,什么有教无类,其实是他丧失方向的结果。说白了他根本不知道该咋办。

          有了方向,没办法也会有办法,没道路也会有道路,没钱也会有钱,没人也会有人。

          有了方向,君子和小人就能并肩作战,有了方向智者和愚者才能坐在一起搞头脑风暴。

        • 家园 传说中的不动点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庸俗点说就是各方势力平衡的支点。

      • 家园 续3:怎么提防左离谱之小人和右出格之小人?

        仍然以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为例。

        蒋介石是左离谱之小人。为什么?很简单,当初他是混黑社会的,“拼命”他不怕,相反,他最习惯的就是铤而走险,所谓的“冒险家”。因此,辽沈战役打响之后,蒋介石飞到沈阳督战,到底是想干什么呢?一句话,要他的部下跟共军拼光。东北根本守不住,这一点蒋介石心知肚明,既然守不住,那么就要“杀身成仁”,跟共军死磕到底,要把所有的炮弹都发射出去,再把大炮、军车炸毁,要所有的士兵都战死沙场。毛泽东很快就识破了蒋介石的阴谋,甚至我可以断言,毛泽东早就预判到了这一点,后来的事实更加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不是让林彪去执行任务,后面的平津、淮海,我们还能拿得下来吗?

        美帝跟蒋介石不是一个路子,美帝是习惯性的用软刀子杀人,来软的,关于这一点,我在早前的贴子中已有论述,“帝国”升级了,“不屑于”来硬的,认为军事手段是辅助手段,最高明的莫过于杀人于无形当中。因此,美帝从一开始,就不想在朝鲜战场上拼命。而当时党内很多人并没有吃透这一点。正因为如此,只有派出“虎头虎脑”的彭德怀才有可能取胜,但是,又要防止彭德怀杀红了眼,把美帝逼急到了不惜扔原子弹的地步。然而,抗美援朝只是开局。毛泽东吃透了美帝的心思,将计就计,在朝鲜战场将美帝打痛之后,很快就转身与美国人握手言好。美帝想的是,“这正是我希望发生的事啊,中美建交正好是我的菜,只要中国打开国门,我必定能用化骨绵掌吃掉中国。”而毛泽东想的是,“封锁国门是自毁前程,中国早晚要融入世界,不如将计就计,如此自己才能发展壮大。”

      • 家园 续2:跟左右君子打交道时该注意什么

        在左君子眼中,别人都是胆小如鼠的,都是想多了,他们分不清右君子跟中正伟人的区别在哪里。

        而在右君子眼中,别人都是脑回路太短,考虑问题不周全,经常性的蛮干、瞎搞,他们同样分不清左君子跟中正伟人的区别在哪里。

        所以,只能派右的林彪去打辽沈。这是因为拿下东北完全不在话下,需要考虑的是将付出多大的代价。可是,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不能从历史惯性中走出来,尽管那时的人早就知道天上还有飞机,然而那时共产党的部队对于空军还是相当陌生的。这就是为什么林彪惧怕先打锦州的原因,他认为这样一来就把蒋军完全封死了,即便打赢,代价也将极其高昂。而毛泽东完全吃透了林彪的心思,更吃透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心思,故而所谓的出人意料的做出了先打锦州的决策。相反,如果派彭德怀去打,那么彭德怀非常有可能把军港和机场全部炸毁,这样一来,反而真的会让蒋军变成“拼命三郎”。正因为可以飞走,因此国军并不拼命,高级将领想的是“实在不行我可以飞走”,下面的士官也不含糊,“到时候你都飞走了,我怎么办?所以让我去拼命,那叫想多了”。正因为国军并不拼命,因此即便被“掐了脖子”,我方损失仍然不大,并且还俘获了大量的装备和士兵而不是被毁掉的破铜烂铁再加成堆的死尸,这些装备和士兵很快就为我军所用,一下赚了双份。毛泽东用人之妙,实在是语言难以胜任的呀。

        所以,也只能派彭德怀去打美国人,事实上,彭德怀自认为除了他自己没人可以胜任此项任务。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用左的彭德怀,而绝不能用如林彪之右将呢?因为 只有彭德怀这样的超级猛将,才有能力将美军赶下海。只有当我军在军事层面用明白无误的铁拳告诉美国人,我们是可以 将他们赶下海的,但并没有这做,美国人才会心甘情愿的坐到谈判桌前面来,否则,美国人一定是跑回家搬原子弹去了。

      • 家园 续:孔子的错误在哪里?

        孔子的错误,说到根本,乃是将个体从社会中抽离出来之后再进行论述。这就类同于今天我们经常听到的“人与自然”,表面上看没毛病,实则犯了根本性的错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要把人放回自然才行,必须要将个体放回社会才正确。

        这里又要打个岔。我其实不能断定是孔子错了,因为这里还有一个表述与阅读的要素。人类的语言,有无法克服的缺陷,这是首先要认识到的问题。人类的语言之天然缺陷,乃是因为语言一定是片面的产物,不可能尽述。因此,必须得配合“意会”,然而“意会”却有可能会错意,这也是难以避免的。所以,我们交流时必须要带着120分的诚意去说、来听。因此,孔子本人是不是犯了根本性错误,不是关键,关键是后人肯定搞错了。

        如此,我仿照相关的办法,重建了孔子的学说:

        一、不论某人是左,还是右,只要不出格,就是君子。左过头,右离谱,就是小人。那么,该如何定义“过头”、“离谱”呢?显然,这不像阶级划分那么数量化,这事只能说,事实上存在这样一道红线,谁懂谁就能拿捏到位。

        二、不论是左还是右,都 有毛病,这一观念是错误的,错误的根源是将个体从社会中抽离,无形中在想象某个个体独活于世。放在一个社会中,左君子和右君子得联合起来才能活下去。

        三、联合分两类,一类为时间上的联合,一类为空间的联合。所谓时间上的联合,就是陈独秀这样的右君子,当革命的火种播撒下去之后,共产党夺取领导权这一任务越来越突显时,他就该主动从领导的位置退下来,党中央当积极 的寻找一个合适的接班人。所谓空间的联合,就是红军当中既有林彪这样的右,也有彭德怀这样的左;就是在一个家庭中,若妻子右,则丈夫当左。

        四、左左联合要防范“名强实弱”。为什么会说“名强实弱”呢?同类合体,只不过从小号变成了大号,只不过是数量上有所加强,性质上却没有变化。但如果把人是一种神奇生物之要素考虑进来,这样的量变极容易引发质变,即左左加强之后,就会 左出格,从君子变成小人,从革命变成反革命。

        五、左右联合要防范互相不理解、不支持,相互抬杠、拆台。如果是时间上的左右联合,还需要考虑“转舵”之后大部分人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六、左右联合需要两大法宝,其一、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其二、强有力的领导人,二者缺一不可。

        下面举例说明。

        林彪右不右?毫无疑问的右。这么右,为什么还 要让他去打辽沈战役?林彪在接到任务之后,他这个右,必定是主张先打长春,他不敢去打锦州,打锦州是掐脖子的打法。我们在许多情况下,围城只围三面,就是担心如果把四面都围起来,城里的人会做鱼死网破状,刘秀在昆阳大战中打出了难以置信的逆转战,就是因为王邑傲慢无理。所以林彪的主张看起来颇有道理,但仍然是个右。为什么这么说呢?拿下锦州之后,蒋军被我军整个包住了?并非如此,他还能飞呀,所以打锦州并没有围得密不透风,仍然留了一口气。有人可能会说,蒋委员长的飞行大队真有那么厉害?几十万部队他都 能飞出去?非也,只要高级将领能飞走,就可以采取先打锦州这种掐脖子的打法。林彪这么右,还不是一样好用?并非是“朝中无人”,而是会用人的人,右也照样能用好。

        同理,彭德怀是个左也是没有争议的。当年彭德怀主动请缨,要去朝鲜,了解他的人,很多都不看好:“老彭太左了,他这么个性格,去一个陌生的战场,跟装备精良的美军交手,恐怕要吃大亏。”后来的结果叫一些人大跌眼镜。其实,彭德怀完全可以拿下整个朝鲜半岛,如果不是毛泽东及时制止。彭德怀想不通这个问题,他不明白,毛泽东为什么要坚持只能控制38线以北地区。毛泽东是从战略层面出发,所以 他才能把握好火候,要跟美军打,但绝不能把美国人打急眼,一旦把美国人打得太狠,面子丢光,美国人是会扔原子弹的。这么一个左的彭德怀,难道不能用、不好用?

        或许有人看到这里,会说:“你讲的,我都认同,你说左不是错,放在社会里不叫错,因为还有右,只要不出格、不离谱,都 是君子,君子当与君子通力合作。你讲要有组织原则、组织纪律,要讲道理、守纪律,我也完全认同。但是,你也说了,强有力的领导,是必要条件之一。可是,毛泽东是千年一遇的伟人。所以 你说了半天,最后还不是两个字,运气?我还以为你有什么高见呐,简单的问题让你搞得这么复杂……不说了,洗洗睡。”

        这位老兄说得一点都 没有错,什么都 好解决,都能解决,唯有领导人这一要素,不在人力控制范围之内。这是真的吗?我不想争论这个问题,我只想说,一位不偏不倚的领导人确实是千年一遇,但是,我们 人类仍然有办法,“制造”出伟人——准确的说,是无限逼近。目前来看,有两个主要办法,一是集体领导制,二是以为AI为代表的先进技术。说到底,人,是一种神奇的生物,不愿意活在运气当中。

      • 家园 我是用类比解决这个问题的。

        也可以说是天人同构。

        你总是会有左手和右手的,但是你也总是会有大脑决定他们的行动是不是?大脑决定左右,但是你的脚步、你的平衡感,也会提醒你别走偏了是不是?

        其实四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必、固、我,都是一时。不偏不倚不仅不是不可能的,而且注定只是一时的。这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运动。

        所以君子是这样一种运动,向着「君子」这一目标努力前进,将那种价值转化为生命的现实。只有实践,才能让我们知道世间有「君子」,否则就只是空想。

        然而这样的实践,两千年来,从未少过。

        换成自己那套体系,那就是,所谓不偏不移,从来只是针对一个陈述级别,一个认识主体的。而整体意义上的,永远也不会存在。存在的只是我们的定义。

        或者用道德那里的说法:道德本体中的指导原则,比如忠、义,永远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他们永远是变动的。

        所谓偏倚也是如此。

        不偏不倚,非左非右,不好不坏,非善非恶,如果将这种东西,等于对象自身,等于对象整体……无非是捣糨糊,唬人而已。

        附记

        这也是为什么说古代本体论是无稽之谈,虽然有些说法看起来很像,比如法家。实际依然是两回事。一旦理解为本体,那么最直接的逻辑后果就是,要求一个人非左非右。但是那可能吗?

        执中无权 , 犹执一也。

        • 家园 我认为很多人认识不到“预防”的功效

          所谓“预防”就是将炸弹在爆炸之前拆除,这在统计报表上是不可能呈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数量化将“预防”之功效,从报表中,抹掉了。

          讲君子,谈不偏不倚,是防患于未然。有人说,你看墙上刷的那些标语有什么用啊,还不是世风日下?他们根本想不到,如果不刷,情况会更糟糕。锻炼身体也是一样,有人说我又不是大力士,我又不是运动健将,我为什么要锻炼身体呢?不锻炼,一身病,锻炼了,就是一“普通人”,举不了200斤。教育真正的功效,在于防范一直左、一直右。

          • 家园 我想,预防就是应然

            我也这么认为,有些时候能看到讨论什么东西该不该“合法化”的,但是他们真的知道合法化意味着什么吗?不只是事实上会更糟糕,更重要的是想法变了,认为不再重要。那个“应该如何”没有了。既然没有应该,那么……事实会怎么样呢?

            这也算是一种“预防”,至少提醒你要注意。

            应然永远只是一种理想,提醒我们何为现实。而现实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制约,我们只是尽力做到而已。这是当初用来反对那些反女性主义者的,也是用来反对那些反共产主义者的。他们把理想等于了现实,或者强调理想的不切实际。可那都只是一面。所有的价值都是如此。

            就像天上的星星,是在指引我们前进,告诉我们处于何种境地。

      • 家园 附3:家庭这一组织是否会彻底从人类社会中退出?

        尽管如今是一个信息大爆炸 的时代,茶余饭后,人们并不缺“瓜”可吃,然而据我所观察,最近十年,有一个话题持续的吸引眼球,那就是家庭这一组织是否会退出。当然,具体话题往往会涉及到结婚、生子、养老,以及原子化。

        如今分成了两拨,“过来人”时常劝告他人,不结婚、不生子,老了怎么办?同样 是“过来人”则反驳,夫妻本是同林鸟,坑爹的娃从来就不是极少数,既然如此,结个什么婚,生个什么子呢?双方的“嘴都 很硬”,但恐怕不得不说,内心深处都 藏着恐惧:老了,怎么办?

        我不知道家庭这一组织是否会彻底退出,所以 我也不知道 如果家庭消亡了是好事还是坏事,我只想说,如今离婚率这么高,有不少人不愿意结婚生子,根源在于组织性太差,并且,像“家里就不是讲理的地方”这样的反动言论甚嚣尘上。

        那要是万一家庭从人类社会中退出了呢?那就只剩“我”这个自组织了。那要是“我”这个自组织也崩坏了呢?那么那一天就是人类的末日。

        要说起来,人人都担心(一个人过)老了怎么办,如同人人都怕死。但事情就是这么的“诡异”:一些同样怕死的人,却反过来借此要挟、勒索另一些人。显然,前者就是蒋介石,后者就是陈独秀。“4.12”反革命政变之后,陈独秀不是不清楚事情走到了哪一步,可是他根本就拿 不出具体的对策,所以 只好“继续”北伐,这么一来,不光是蒋介石“看懂”了,其它地方军阀也“看懂”了,很快就在各地出现了叛军。比如在长沙,许克祥就制造了“马日事变”,不久之后,又疯狂屠杀民众,20多天杀了1万多人。其实许克祥是一只“纸老虎”,他的军队可以说毫无组织纪律性可言,转年也就是1928年2月,遇到了从南昌撤出的朱德,结果被打得大败,还差点丢了命,扔下成堆的武器弹药逃之夭夭。可是,就这么一只“纸老虎”,为何如此飞扬跋扈呢?陈独秀犯了右倾的错误,当断不断。

        人类社会走到今天,许多家庭只是勉强维持,并且往往是一方无声的恐吓另一方,受恐吓的一方虽难以忍受,但又根本不知道一个人老了怎么过,拿不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所以 我认为,接下来,自杀的老人,数量会不断攀升。

        • 家园 胡扯几句

          我是觉得劝告者的表达往往会被反驳者误解,或者说先入为主,尤其是受到一些作品的影响。差不多有一年,这种表达每天上演,就算是1450的表演也好,也不免会有人这样想。何况都是活生生的人。

          简单地说,就是想象一件自己没有任何经验的事情。所谓过来,也不过是观察的结果。从未设身处地想过。

          所以我觉得真正的问题是,不再思考,不再设身处地,不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人是会变的,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许多鲜明反婚的结婚。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根源在于有东西干扰,让不知道哪里来的观念决定现实。

          而现实的那些,结不起婚,其实从来都不是如此。在一些朋友因为没钱不想这件事情的时候,另外一些朋友,什么都没有,照样结婚生子。

          不是没有设身处地,只是有时候很虚伪,比如不想让孩子如何。但没有还有假设的意义吗?应该反过来,什么条件可以接受,现在还不够,那才是对的。看似没什么变化,实则天壤之别。

          甚至可以看到一般交往都在那里自虐,用无边无际的想象力去判断现实。可现实就只需要,走一步,一切就都明了。无论放弃还是继续,都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就是当断不断,犹豫不决,甚至持续数年。

          所以以前的回复说

            

          可能性被人接受……阻碍原本直接的思考……一个小小的阻碍,就会就会犹豫或者延迟原本的行动。甚至会过度思考乃至取消行动。

            

          凡事就怕多想,只要去想,原本不成为问题的也会成为问题。尤其是当想法已经和情绪捆绑在一起。比如焦虑或者恐惧。……提出可能就是决定结果。

          结合迷宫那里的讨论,这也是为什么把次级概念叫做第二现实。用编号兄自己的词语更合适。

          他们活在架空世界里。所有的为他人着想,有意无意都自私自利。

          具体的探讨大家都清楚,我觉得最可笑的是人类学假设当作普遍现实,并以此为依据判断现实。这就和当年人口问题差不多。可这还算好的,文化研究那些又是什么东西?

          看到决定生育的辛苦,只想着自己不想,宣传反婚的道理,却没想过自己的母亲。或许是因为原生家庭害了人家吧。

          齐家放在前面不是没有道理的。而现在,不管什么媒介,什么作品,不都是一个套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凡成就者牺牲家庭。可是那些牺牲,是观众看来的牺牲,还是人家自己的感受?

          原本属于自己的感受,变成了主体与客体,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甚至要由观看者定义。这还真是完美的对象逻辑。

          说这么多乱七八糟的,无非是一件事情。什么时候不再先入为主,不再以观看的角度去评价、去“比”,什么时候这个问题算完。

          讨论当然会继续。但结论,已经不再受那些表面的影响。

          ---

          行文松散,未经整理,抱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