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一个可能的支持中医证据 -- 龙牡

共:💬106 🌺529 🌵6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补充一下,这个团队在去年8月,他们就发了一篇CELL的子刊

      里边主要研究的就是足三里和天枢穴。

      当时他们得到的结论就是,针刺体表穴位可以诱导多种躯体感觉-自主神经-靶器官反射通路,发挥对机体免疫-炎症的调节作用。这一调节效应和穴位部位、刺激强度和机体状态相关。

      看到针灸研究,就想起我国的韩济生院士了,他老当年就发现针刺大鼠足三里有镇痛的作用。抗炎镇痛不分家,如果他老当年有现在的科研条件,估计写的论文也能上nature这样的顶刊了吧。

      比较好笑的是一群中医黑跟这说这个研究跟中医没什么关系。看看作者,一堆根正苗红的中医出身。。。

      这篇论文有2个通讯作者,两个并列一作,其中通讯作者除了哈佛大学马秋富教授以外,另一个通讯作者是王彦青教授,来自复旦大学复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针灸研究所。两个并列一作中的柳申滨,也来自于复旦大学复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针灸研究所。另一个王志福,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领域是中医养生与康复学和中医针灸学。二作的宿杨帅,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经络研究中心的博士,后边还有景向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多说几句电针,总有人说古人用针灸,现在用电针就不是中医这种傻逼到极点的傻话。。。

      这也能用来黑中医真是失心疯了。。。

      对穴位的刺激又不是只有电针才能引发的,针刺,提撵等手法都能如一堆研究说明的那样能诱导多种躯体感觉-自主神经-靶器官反射通路,发挥对机体免疫-炎症的调节作用。

      电针的好处就是好学,用电流大小就能控制刺激强度。

      要练个传统的针灸手法得好几年功夫,用电针只要能认穴就能用,大大减轻了学习针灸的难度。

      韩济生韩老当年就是把电针介绍到国外去的。

      Ji-Sheng, H., Si-Jia, L., & Jian, T. (1981). Tolerance to electroacupuncture and its cross tolerance to morphine. Neuropharmacology, 20(6), 593-596.Han, J. S.,

      Zhou, Z. F., & Xuan, Y. T. (1983). Acupuncture has an analgesic effect in rabbits. Pain, 15(1-4), 83-91.

      最后说几句话,不是说这种研究不好,而是这种研究也仅仅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目前来说最多用在让那些崇尚科学的人接受针灸上。

      至少我没有发现在小白鼠身上找到针灸治疗的分子层面的物质基础,对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有何重大意义。

      中药研究也类似,用网络药理学是能解释六味地黄丸的疗效,不过归芍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麦味地黄丸,二十六味地黄丸,复方首乌地黄丸,三十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怎么用?

      网络药理学根本给不出临床指导。

      像这次新冠,用中药组方库筛药,效率还不如一个懂伤寒的中医几分钟里面就开出的方子。

      看这些中医研究,就像过去花大熊提过的:我更希望能研究中药的气味性,卫气,营气,经脉的走向,阴阳,四诊的定性定量,伤寒方什么情况下能用,有什么禁忌和副作用,药量到底多少等等,而不是去研究桂枝汤,小柴胡汤等方剂的有效成分是什么,分子式是什么,这些方子对应西医的病是什么之类的。

      就算研究出来了,看着这一堆大分子小分子成分,对中医临床有啥帮助???

      现在研究中医,给我感觉是看到粤菜馆做了佛跳墙,然后回家自己做了一锅乱炖,接着就指着乱炖说佛跳墙不好吃一样。

      通宝推:collaps,龙牡,看看,青青的蓝,
      • 家园 电针,最近带长辈去针灸

        很想上电针,其实就是针灸头上加电极,针是一样的

        医生不给加电,她总是安慰我说(因为我时不时地感想想加电),文献总结,加不加电差不多的,只要醒针就可以了

        如果有疼痛建议试试针灸,比较立竿见影,不愧是据说用针灸当止疼开过刀的技术啊

      • 家园 我看这不是中医临床研究,而是中医基础研究

        首先要证明中医的针灸有效,然后再去找机理,类比西医的病理、生理,而不是一个临床导向的工作。

        当然,另一个逻辑是,中医不必是科学,无需按照科学的思路走。但是目前的社会大环境,科学几乎成了正确的代言。中医科学院就是中医研究院改名来的。中医的国家队都要走科学的路子,看来是需要的。

        • 家园 下面不要了?给引完整点。

          多说几句电针,总有人说古人用针灸,现在用电针就不是中医这种傻逼到极点的傻话。。。

          这也能用来黑中医真是失心疯了。。。

          对穴位的刺激又不是只有电针才能引发的,针刺,提撵等手法都能如一堆研究说明的那样能诱导多种躯体感觉-自主神经-靶器官反射通路,发挥对机体免疫-炎症的调节作用。

          电针的好处就是好学,用电流大小就能控制刺激强度。

          要练个传统的针灸手法得好几年功夫,用电针只要能认穴就能用,大大减轻了学习针灸的难度。

          本身有说明。你就不看了?

          液晶显示屏是屏,阴极射线显像管显示屏就不是屏了?有RCT为什么要搞LCD?摩托有两个轮子就不准自行车有两个轮子?不好吧。

      • 家园 指导思想偏差

        按理说,医学的研究应该以治疗效果为根本,其他的围绕治疗效果来研究。比如六味地黄丸治腰疼,六味地黄丸什么情况下能治腰疼,如果治腰疼,然后再进一步扩展,有条件一直扩展到小分子研究,也无不可。但是现在的指导思想,是直接研究小分子,然后依据小分子推断治什么。我不是行内人,说的应该不准确,不过是自己依据一些信息的粗陋说法。两者有什么区别?前者是归纳,是发现,后者是演绎,是推理;前者认可客观现象,依托客观现象,后者不认可客观现象,依托人为设计;前医是医学研究,后者更接近化学研究。

        青蒿素可以认为是中药应用的规范化,酒精粹取液,就是相当于酒泡,整个过程是在认可青蒿能治虐疾的大前提下,依据典籍,利用现代技术优选和优化。

        为了得到医药界主流的认可,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是跑偏了。

        通宝推:钓者任公子,
        • 家园 中医是把人体当黑箱子展起来的医学

          阴阳、五行、经络,都是用来辩证的解释这个黑箱输入和输出反馈的理论。

          但好像也不能一直当黑匣子。

          • 家园 是的,中医药应该发展和研究

            理说,医学的研究应该以治疗效果为根本,其他的围绕治疗效果来研究。比如六味地黄丸治腰疼,六味地黄丸什么情况下能治腰疼,如果治腰疼,然后再进一步扩展,有条件一直扩展到小分子研究,也无不可。

            事实上中医药界并不拒绝发展。

            中医药研究发展,应该建立在承认其真实有效的基础上进行。这个真实有效,是在医理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治疗的发展符合预期。但是现在的中医药研究,是在医疗体系主流排斥否定中医的情况下,脱离了“医”这个灵魂,去分析“药”有没有效,如何有效,即所谓“废医验药”。所以说跑偏。

            该做的,是验医优先。

            概念和定义,是人为产生的,并不是天然存在。中医理论,是否必须套用现代名词?现代医疗检测,无法验证中医的很多概念,是否必然是概念错误?这应该是个辩证的科学问题,而不是唯心的科学问题。近代现代科技发展,不乏各种猜想,有些后来证实了,有些待证实,但并不影响利用猜想做实践的指导,为什么到了中医这一块,就不行呢?难道人类现在已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或者举个不十分严谨的例子吧:汉英语之间很多时候并不能精准的互译,那么是英语错了还是汉语错了?主流医学界认为汉语错了。这明显不符合客观世界。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另,我对黑箱说持保留态度。

        • 家园 再谈谈中西医吧

          我还是挺喜欢中医的,但有些人的脸不打彻底,只会助长更多的骗子。

          医学分两块:诊和疗,即诊断学和治疗学。

          西医的诊,直观简单的理解就是化验单,西医是严格执行还原论的,所以无论诊疗最后都会还原到数据上,从化验单始,到化验单终,是什么病,治没治好,全部数据说了算。中医的诊,从表面看,那就是四个字:望闻问切,中医体现的是系统论,在诊上就是用格物的法子随便区分一下,用寒凉湿热郁结等用语进行描述,从古到今这一点都没大变化,之所以说“随便”,是因为一种病症100位中医给出100种诊断都毫不稀奇,甚至寒热等完全相反的诊断都层出不穷。不过这当然只是表象,望闻问切对大部分中医来说只是一种表演,实际上中医真正的诊断往往是从试药开始的,中药有千奇百怪的“药引”就是干这个的,把病症“引”出来,说白了就是故意恶化病症来确诊,真正负责的中医,还真得就这么干(所谓欲要救人,先学杀人)。中医欠费,诊断就欠了一大块,至今没人能就中医诊断进行规范,误诊率居高不下,哪怕名医,如果不能凭经验赌中病症,治疗也就大概率失败。中医在诊断学上还处于相当原始的境地,需要补大量的课。

          接下来重点说治疗学。西医治疗学最突出的是“两素一术”,即抗生素、激素和手术(现在又多一个生物技术,这个是西医的新生,暂不讨论),除开这些领域,西医其实并不太灵,有一种说法,按现代医学标记的病症,90%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当然这里面有些吹毛求疵,很多病症历史上发生极少,甚至病例数一只手数得过来,但也阐明一个事实:以西医为代表的现代医学还远谈不上有多完善。那么中医呢?中医治疗,中药是根本,针灸推拿之类完全是偏门,无法担当主力。上一篇帖子已经说到一个致命点:中药,现代中药实际上与古时的中药完全不是一回事,导致中医实质上已经重启。这是目前中医地位极其尴尬境地的根源,中医是讲究系统论的,讲究组方,对药效的把控当然不可能也不用象西医那么精准,但药物本身性质变了,连药效是有还是无都弄不清楚,那就彻底歇菜了。等于现在所有的中药处方都是在假定古方有效的前提下,各种修改试错,而这些试错因为地域、人体的差异和中药品质的参差不齐,得出的数据绝大部分经不起推敲,更何况目前压根也没人对这种试错进行系统性规划,导致中医所谓大发展始终在做无用功,一种以系统治疗为基础的医学分支,结果恰恰没有系统,乱搞一气,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么?中药市场牵涉的利益格局过多过杂,虽然现在市场相对还小,但一旦发展起来,治理难度恐怕不下于今天的医改。

          回过头来,再谈青蒿素的问题,其实判断一种治疗是中医还是西医,一种药是中药还是西药,就看他采用的是什么原则,采用还原论的基本就是西医西药,采用系统论的就是中医中药。西医西药一定会把药物的药理和理化性质乃至结构式、构型搞得明明白白;中医中药则不会去细究一个药的作用,而是重点看这个药的搭配使用情况,中药基本都是组方使用,极少采用单方,历史上也只有人参、川贝等少数几种单方制剂有限使用,今天单方制剂基本都被日韩等国用还原论研究个底掉,该变西药的通通都变西药了,剩下的都是还原论无能为力的,因为组方实在太复杂,筛出有效成分的投入基本是天文数字(这一领域或许是以后生物技术的方向,如生物类似药思路),这也是中医中药明显优势的领域,如果中医中药仍旧是现在这样瞎搞,等生物技术起来,那中医中药完全就得靠边站了。

          通宝推:独草,审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