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怀念文革并敬仰大大的粉红们,出来走两步? -- 老科学的家

共:💬601 🌺4420 🌵10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 请教
                        家园 是。大致靠谱。

                        顺路回复 @北九水 兄。

                        灵知主义的问题不在于渴望知识,而在于他们所构筑的世界。认为凭借一个先验理念就可以掌握现实。太过可笑。这也就是黑格尔的问题,认为(科学)知识直接来自于绝对精神。但知识来源于我们所经验的边界……知识所搭建的实在结构只是对经验世界的阐释。

                        有一点需要注意,不是说经验构成了知识,而是获得它们的前提来自经验。这有点绕。好比我对某个事物的观察,取决于我「能」进行观察。这意味着首先要构建出我能够进行观察的所有条件,作为「能」的预设(这个例子有点像考夫曼,参考这里)。实际上生活中全是这样的例子,比如之前讨论的谁能够送外卖。从某种角度讲,知识只是人类的知识,它无法僭越「绝对理念」。

                        这种灵知反映到实际中,也就是所谓唯物论——认为物理学或者社会学反映的是「世界」本身。实际上那些都是有限前提下的理念。而前提是可以被颠覆的,正如上世纪的物理学发现,还有那些被淘汰的社会学概念(尽管这往往表现为旧词新义,即重新定义)。

                        换句话说,这就是灵知主义的本质。谋杀上帝,赋予人类自身无法企及的超越性。人类通过自己创造自己,直达完美的境地。

                        单看自己创造自己,似乎没什么问题。但这却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因为这意味着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超人……即人性的改变。而这是不可能的。看河里那些反对者的意见也看得出来。我们之所以觉得合理,是因为往往以汉语思维来理解。

                        为什么汉语思维没这个问题?因为自孟子以降,人性的规定是构成性的,而非本质性的。以上看法无法颠覆中国的「人性」。那就是人性是自身(向善)潜能的发展,主要问题在于社会,而非动物本能。他不要求人性的改变,因为人性本善,而是要求社会及其主导价值的改变。

                        这也是为什么说,早期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想的实践是两回事。前者是为了后者,后者却不一定源于前者。一个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事实)的实践,一个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价值)的实践。

                        陈公博曾对周佛海说:马克思这套不能信了,因为他的假设建立在人不是人的基础上。

                        而把人变回人,是毛主义最大的创造。

                        灵知和真理之间只有一线之隔,但这一点点差距,就是生死。

                        通宝推:大眼,心有戚戚,
                      • 请教
                        家园 这玩意纠结到最好就是先验与否的问题

                        最终信则有不信则无

                        多少聪明人最终发疯就在这里 宗教战争也多肇因与此

                        • 家园 葡大,数学工具

                          就是哲学思辨的工具。这话对么,还有想请教葡大一个困扰很久的问题,数学和哲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数学对于现代科学的意义是啥?

                          • 家园 这要看怎么定义。 -- 有补充

                            就一般而言,现代哲学可以分为语言哲学和实践哲学,前者强调对知识的澄清,后者强调生活世界的应用。本质上讲,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前者,不管是不是分析哲学。以此讨论数学和哲学的关系,那么结果只能是数学哲学和通用的形式背景。前者主要是数学基础和悖论研究,比如形式主义。后者主要是提供基本工具和概念,比如数理逻辑。

                            如果放宽范围,将哲学定义为知识的综合(19-20世纪初),或者更早的等于知识本身(19世纪以前),数学属于哲学,经常参与形而上解读。即数等于世界。这个不用再提。

                            还可以选另一种形式解答,即数学的目标是是探寻“存在结构”,或者说还原世界的本质。这和哲学的目标是相同的。但哲学还有另一个目标,那就是人文探索,为社会生活行动提供价值基础。后者会指导和使用前者完成自己的目标。

                            然后再说数学,古代数学和现代数学是不同的。古代数学比如中国更强调计算,除了数术,均以生产生活为主。而易数主要是一种思维体系,强调类比,和以证明为主的数学有本质不同。而现代数学,以存在性证明为主(此处值得商榷),差距就更遥远。东西方都是如此。

                            数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础,一般看具体的应用背景,比如流体力学、量子力学。甚至是存在性的,比如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以不动点定理为基础,从而使微观经济学能够成立。再有就是具体工具,百度一下应用数学说的更好。

                            废话有点多,数学的关键是会参与形而上世界的建构。对于古代哲学和物理主义来说尤为如此。结果自然是数学揭示世界本质。

                            通宝推:唐家山,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修改下 -- 补充帖

                            知识的综合应该是20世纪之前。典型是康德、黑格尔,即综合所有知识,得出更为基本形式……更高一级的知识。科学大分科之后,这点已经毫无意义。但数学似乎依然有类似的地位。

                          • 见前补充 4690872
                          • 家园 我的倾向是

                            万物皆数 ,而哲学负责解释

                            以前的河友水风一句话至今受教

                            今天哲学的式微 ,根源是数学的式微

                            • 家园 数学给予形式,哲学赋予意义
                            • 家园 那数学式微的根源是什么呢?

                              是因为生产力不足还是仅仅缺少几个天才人物?

                              • 家园 一点感性认识不是定论

                                拉马努金的一些数学应用,直到移动通信时代才能实践,其他数学前贤的论证,有人说过要到星辰大海时代来论证。

                                现在才开始理解,十年前一个数学教授说量子算法的时候,他说他至今不能理解,这个方向初创者是怎么点出来的。

                                • 家园 拉马努金号称是天启

                                  传说中是睡梦中悟出,有点像所谓的阿卡西记录。

                                  年纪越大越觉得有些东西神奇而又不可思议,越来越相信神或者是造物主的存在。

                                  最近看到杨振宁在一个公开视频里谈到了这个问题,他的大意是不认为有人格化的神,但是认为有造物主,因为世界太奇妙了,不像是非刻意之为。

                                  不知道您怎么看呢?

                                  • 家园 你曾经有过

                                    梦见未来的事情么

                                    有和没有都没法用现代科学去证伪,但是可以提出假设解释

                                    • 家园 曾经有过,但有解释是大脑存储错误

                                      看到一个解释是大脑将当前发生的状态存储到历史库中去了,这样就感觉是以前梦到过。但是我很疑惑,感觉有些确实是以前做梦梦到过。这个就搞不太清楚了。

                                      • 家园 同感。

                                        不清楚是相似记忆片段还是什么。

                                      • 家园 先验和类比两种

                                        既视感是类比,这个普遍存在,实际上完全不同。思维越复杂的既视感越多,但如果记忆力比较好或者有思维框架还原过程,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只是相似而已。甚至感觉敏锐可以控制这一过程,即通过几个信息点触发特定的感觉。

                                        另一个比较少见,但是大家都知道。比如某某科学家在梦中得到灵感解决问题。实际上是现有认识已经充分,但主观上容易忽略,在睡眠中的意识活动里的作为先验前提继续思维过程。由于不受主观联系的限制,会有各种可能。也就是清醒状态下的意想不到。不过这样得出的结果本质上依然只是近似。

                                    • 家园 有过类似事件。不过就一件。

                                      九几年的事,凌晨5点到了一个晚上换乘的城市。城市里有个同学,想去看看对方,时间不巧,就在候车室睡着了,梦到同学换了工作地点,由办公室变成了临街小房子。天亮后,到同学单位一问,说己离职创业。再找,见面后对方是惊喜,我是大惊(同学就在临街小房子工作)。

                                      其它梦天马行空,多己遗忘,再没有与现实有关联。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