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明清时期部分火炮资料整理 -- 阴霾信仰

共:💬101 🌺539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国知识分子敝帚自珍不是常识吗?

              瞧不起农民不是常识吗?

              怎么叫唯心主义,所谓普及只不过是寒门,这种普及意义根本就不大,至于看不起工匠,更不要说了。

              这些不是唯物主义啊?

      • 家园 有没有可能都是中国人写的

        挂了西洋传教士的书名,因为在西方找不到出土文物早于翻译本的原著

    • 家园 明朝的历法双轨制

      提到明朝历法,一般都会想到明朝的大统历来源于元朝的授时历。实际上明朝还有一个伊斯兰的回回历法一直和大统历一起并用。

      元朝是引进了不少回回的书籍,问题是这些书一直束之高阁。无怪乎明初洪武人士会感慨“其间西域书数百册,言殊字异,无能知者”了。

      洪武是翻译和引进阶段,宣德以后开始对文献加工整理,而专门细微的研究则要轮到嘉靖年间的唐顺之的周述学。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因为明朝长期伊斯兰历和授时历并用,到了万历年间,五官正周子愚请求翻译西洋历法以补中国典籍之未备,正是遵循了“洪中译西域历法例”。

      最后补几句有关习历法的禁令。这种禁令唐宋都有,

      明朝的:凡私家收藏玄象器物、天文图谶、应禁之书,及历代帝王图像、金玉符玺等物者,杖一百。若私习天文者,罪亦如之。并于犯人名下,追银一十两,给付告人充赏“。

      《唐律疏议》:“私习天文者谓自有书,转相习学者,亦得二年徒坐。

      《宋刑统》规定:“今后所有玄象器物、天文、图书、截书、兵书、七耀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及私衷传习,如有者并须焚毁。

      改历法的次数倒不能说明朝代是否重视历法,历朝历代改历的原因很简单:历法误差大到难以接受了。

      《开皇历》429年设158闰,折合平均每年365.049日,《大业历》410年设151闰,折合平均每年365.0488日,《授时历》平均每年365.2425日。

      可以看到,随着历朝历代的改进,历法的精确度也在提升。后面朝代确实不用像前朝那样频繁改历法了。明朝用《授时历》,清朝用明朝的《崇祯历书》,也没改历法。

      授时历是否真如传教士说的那样不准也值得怀疑。明朝还是修正过《授时历》的有学者通过比对记录,发现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崇祯二年的日食观测,西法的误差在半小时最大有45分钟之多。大统历的各项数据都比西法更好。

      但是崇祯最后依然偏向徐光启另开历局修历更多的是政治考虑,而非西法密合。崇祯六年新法初步编订,同年徐光启去世。崇祯七年新法编订后的第一交食推算,新法的预测出现明显失误,而大统历的结果反而更为优秀。入清后以后,这次交食记录连带其余十几次日月食记录在清代版本的崇祯历书被删除了。

      • 家园 提到历法,多说几句数学,数学的发展离不开应用的普及

        1:承认明代数学整体水平低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的明代在当时的高等数学探索上不如宋元,天元术明人不能完全理解是确实的。第二层意思,明代数学整体是“低姿态发展”,也就是所谓的珠算化。珠算化有很重要的意义,明代数学的商业化,歌诀化,文人化都是要基于,或者说某些层面上需要基于珠算化的。明代绝大多数数学著作是民间数学,这一点毫无疑问。无论是吴敬的《九章算法类比大全》还是程大位的《算法同综》等一系列数学著作,其编纂根本目的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低水平的民间数学占据主流,不能认为是一种倒退和停滞。

        2:《算学宝鉴》是一本很独特的著作,他既有理论化的一面,也有实用化的一面,此书某种程度上综合了“民间的数学”和“数学家的数学”,我们从当中高次方程的珠算解法是可以看出这个趋势的。根据王文素自己的描述,大概是寄希望于此书能够实用付梓,但是目前来看没有发现明代的刻本存世,所以推断此书仅以抄本传世,甚是可惜。

        3:这一条可算对第一条的补充,主要是说明天元术问题。天元术为什么会失传,或者说被不被完全理解,这一方面可以建立在数学本身发展趋势上解释,筹算表达的天元术虽然具备抽象化的数学模型,但是在计算工具发生改变以后并不能直接移植,至少历史上宋元明的阶段没有成功。

        而且记载天元术的书籍《测海圆镜》到《四元玉鉴》其并不具备成熟的符号代数表达,运算过程不足够详实。

        这一点对后来者的研究,尤其是非地域性(后面会提到)的数学研究者的研究自然是一种挑战了。地域性上来说,天元术的流传是有限的,并不像后世成熟的算盘算法,从贵州到江浙跨地域商业活动中计算过程是接近的。天元术的存在主要在河北山西一带(注意,这一带也是处于王文素的活动地域)。这些地区在宋金元分裂时代是北方的统治核心区,商业文教发达,诞生优秀的数学著作是完全有可能的。而天元术在之后的流传里我们并不能发现它的广泛跨地域性推广。

        最后,《算学宝鉴》序言有一段是这么说的:“良玉检之,深加赞叹,乃曰:‘窃觐宋杨辉及 我朝金陵杜文高,江宁夏源泽,金台金来朋等诸公算法,固谓善矣。但藏头露尾,藏尾露头,俱以巧逢之法而算之,不通活便,以至后学之难悟。今公以通玄活便之术,断成诗歌讲义,诚可变而通算之,使民宜之乎。良玉愿捐资绣梓,以广其传。’”我觉得将此作为结尾,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作者:超级大熊熊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137397/answer/259363247

        推荐篇文章,看看隋唐时代的数学“蛰伏”的原因,就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发展和应用之间的关系是紧密不可分割的。脱离了应用的数学,很快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盛夏里的蛰伏——隋唐数学沉寂之谜 - TTTT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94862470

        刘徽注述<九章算术>的魏晋时代,实际上正是中国数学第一次高峰的尾声。他的著述与其说是开创了一个时代,不如说是为一个时代撰写总结。随着定率田租制的崩溃,经济官吏彻底退出了中国数学的舞台。

        无论中西,都有很多看上去很高深的数学成就被历史埋没,原因就是这些数学成就离现实应用太远了,以至于成为绝唱。

        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完全和实际应用脱离的高精尖科学理论失传了不奇怪,想要传承和保存前人的成果,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以及知识向民间的普及化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做到了,所以造就了欧洲后来的突飞猛进。

        从这点看,明人推广珠算,再引进西方数学,明代普及民间数学,到明末开始引进更先进的西方数学,至少也是走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了。

        明朝的问题主要还是继承于元朝的匠户制度。数学家天文学家归入阴阳籍,一旦入籍子子孙孙都不能脱籍。这样数学家群体变成了近亲繁殖的家族式行业,学者之间交流也大幅减少。就呈现出了民间珠算低姿态发展,高等数学停滞不前的状况。

        不过这也没法全怪朱元璋,因为他接手的时候宋代的社会基础结构已经给毁掉了。而蒙古人毁掉了宋代的税收差役管理制度,以匠户制取代。真要恢复宋朝制度是不可能的,因为懂得那套东西的人早就入土多年了。结果就是在元朝的匠户制上修修补补,明初这套制度还能运行,时间长了就弊病丛生了。

        等到明朝中叶唐顺之,顾应祥等人有余力去钻研宋元时候的书的时候,发现他们看不懂古人写啥了。再到西学东渐,明人总算才从西方数学中反推出古书上写了啥。可惜明人西学东渐的势头被明清易代打断,难得的火种又黯淡了。

        有段话写得很好,摘录过来:

        明代之后的中国数学乃至东亚数学的衰弱,与其说是抽象性体系性上的不足,更不如说是数学应用上的严重缺失。

        从牛顿莱布尼兹微到柯西、魏尔施特拉斯,现代微积分的发展并不是由数学家单兵突进完成的,而是数学向物理化学天文等学科提供初级的工具,这些学科利用数学工具获得突破后再向数学反哺各种研究素材,然后数学家进行再整理重构新工具再反馈科学界这样一轮一轮不断进行迭代完善的正反馈中完成的。

        如果说李善兰的成果来的太晚的话,那么(日本)关孝和的成就则和牛顿是同时代的世界领先的成就。

        然而在随后的数百年中整个东亚文明的其他部分都没有跟上中日数学家的步伐无法为数学共同体提供发展的养分和研究素材,中日数学家的这些现代化的努力最后只是成就了一场东亚数学的谢幕演出。

        作者:TTTT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620513/answer/932019364

    • 家园 补充部分一鸦时期清朝的奏疏 -- 有补充

      如果把日期遮掉,估计会认为这些事情发生在16XX年而不是18XX年。。。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看到虎蹲炮不知道该怎么吐槽才好。

      前朝明人都嫌弃虎蹲太短,纷纷搞红夷形制的1.5磅小炮

      结果200多年后,虎蹲炮居然又被翻出来了。

      补充一个关天培和裕谦的布防血泪史。

      首先是关天培的:

      1835年,关天培为了增加虎门地区的海防,新添了40门新铸造的火炮。结果在验收时,第一次试放,就连炸8门。剩下的32门里,1门炮尾有裂痕,6门虽然炮弹内爆,但好歹炮身没炸开。

      炸掉的火炮,有整个炸碎的,有炸没炮尾的,有炸成十多块的,有炸飞陷入山腰的,有炸飞沉到海底的。

      检查炸炮后的铁块,有形似蜂房的,有孔内镂出细沙1升多的,有空洞大得可以贮水4碗的。

      后来关天培再次进行试演,结果大炮又炸了。5次试演,连炸10门,残损3门。

      当然,最倒霉的还是黄英得和杜奇胜这俩哥们,验收火炮,结果头面两足都被炸伤。黄英得后来还伤重不治了。

      再来是裕谦的:鸦片战争期间,裕谦为了增强浙江的海防,新铸造了一批火炮。结果在演放的时候,发现根本打不远。当试图增加火药量来扩大射程时,直接100%自爆,连炸4门,一次演放造成2死3伤。(其实裕谦的奏折,还表明此时的浙江清军,已经基本没有能熟练使用火炮的人了)

      就这水平,英国人哪怕不攻击,只用拖时间战术,清军估计就能自己把自己炸死。关天培和裕谦真是辛苦了,拿着这种玩意去和英军作战。所以你们应该理解为啥鸦片战争会去挖几百年前的老爷火炮了吧。新铸造的火炮就这水平,换你你敢用的?老火炮抛开性能不谈,至少用起来没这么危险。

      作者:孙航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0272179/answer/2226662807

      之前摘录的《明清复合金属炮兴衰》一文的总结里面就提了:

      為求超越十七世紀的火砲, 此波新砲追求厚重, ( 註 163) 而明末原已成熟的複合金屬製法, 因可增加砲管的抗膛壓能力, 遂再度被啟用。 惟因中國原本領先的冶鐵技術, 在入清以後一直停滯不前, 甚至不進反退, ( 註 164) 相對於西方而言, 造砲品質往往十分粗糙, 砲管內壁通常不夠勻稱, 鑄鐵品質欠佳, 遊隙值也較大。

      163. 如道光二十一年( 1841) 在大沽南北各砲臺上即有 10,000 斤之砲; 二十二年曾於廣東鑄造重達 13,000斤的銅砲 10 門; 咸豐六年( 1856), 製成 8,000–10,000 斤的「武威制勝大將軍」 銅砲 10 門; 七年, 英軍在廣東虎門的穿鼻砲臺掘出多門重達 5,000kg、 長 13ft 的清朝製巨砲; 八年, 清軍從天津至海口共

      安設 12,000 斤的銅砲 4 門、 10,000 斤的銅砲 10 門。 參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 第 7 冊, 頁 15; 茅海建,〈大沽口之戰考實〉,《近代史研究》, 6( 北京: 1998), 頁 1–52; 崑岡

      等修, 劉啟端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續修四庫全書》 景印光緒二十五年石印本), 卷 894, 頁

      789; Laurence?Oliphant,Narrative of the Earl of Elgin’s Mission to China and Japan in the Years 1857,'58, '59(New 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860),p.45.

      164.如道光十五年在虎門新鑄的 59 門大砲( 多為 6,000 和 8,000 斤重) 中, 竟有 10 門膛炸, 經檢查砲身後,發現「渣滓過多, 膛內高低不平, 更多孔眼」, 炸碎的鐵塊上甚至「週身孔眼, 形似蜂房, 並有空洞,內有貯水四碗者」。 又, 欽差大臣琦善於道光二十年奏稱:「從前所鑄之礮甚不精良, 現就其斷折者觀之, 其鐵質內土且未淨, 遑問其他。 故連放數次後, 礮已發熱。 」 參見關天培,《籌海初集》( 臺北:華文書局,《中華文史叢書》 景印道光十四年刊本), 卷 3, 頁 36–38、 66–8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 第 2 冊, 頁 744–745。

      通宝推:老老狐狸,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补一个大明永乐 的“飞火铜枪”在一鸦时候重出江湖的旧事 -- 补充帖

      奕经命人参照《火龙经》仿制了500具“飞火铜枪”,号称点放时“宛如流星”,奕经准备用它们来消灭英夷的战船。问题是,《火龙经》是明朝永乐10年的火器书籍,也就是1412年,浙东之战发生在1842年。1842-1412=430年。

      最近在重温《白蛇缘起》,突然想到青蛇的道行也就500年,430年再过个70年,青蛇都修炼成精了,只能说大清擅长考据吧。

      点看全图

      作者:孙航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8542875/answer/1972307866

    • 见前补充 4697831
  • 家园 补充一个英军馆藏的铜铁复合火炮剖面 -- 补充帖

    点看全图

    按照《明清獨特複合金屬砲的興衰》文中所言:

    查訥爾經額於道光二十一年署直隸總督時, 雖曾有督造 6,000 斤重「紅衣將軍」 複合金屬砲的經驗, 我們卻發現 #2/244 砲的品質頗差: 其內層的鐵心不僅厚度不一, 在藥膛周圍且出現多處類似蜂窩的瑕疵( 見圖十七) ; ( 註 117) 尤其,內膛的管壁頗不平直, 令火藥爆炸之氣體甚易從隙縫外洩。 亦即, 當時雖重拾明末鐵心銅體的特殊鑄法, 但鑄造精度卻是不進反退。 此故, 道光二十三年五月試驗盛京新鑄之大砲時, 即發現「適用致遠」 者, 不過六成, 且其中 6 門「礮身裂縫, 內膛不平, 難以演放」, 各承辦官員遂奉旨應賠鑄修理。 ( 註 118)在 #2/244 旁邊另有一門遭縱剖的鐵心銅體砲, 其編號為 #2/245, 未見銘文, 底部無藥膛, 內膛的管壁亦頗不平直( 見圖十八), 砲之內徑為 14cm, 長269cm, 鐵心厚 5.6cm。

    关键词(Tags): #2/244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大明就是满清的运输大队长

        所谓满人不过万,过万不可敌,是满清编造的神话。

        满清是凭借缴获的明军大炮,和重用投诚过来的明军,主要是孔有德、耿仲明的火器化部队,才打败了大明,大顺,平定了江南。

        满清和李自成在潼关一战,硬是闭营不战数月,直等大炮拉上来,一顿狂轰,李自成便弃西安而逃;

        满清攻打扬州,史可法以为城墙坚固可守,结果红衣大炮一轰,一日便城破。

        大明的军事化改革成果是有成效的,尤其是在火器制造和使用方面,并不落后于西方,戚家军灭倭寇,很大程度上凭借的是先进的火器部队。

        满清继承了大明的军事化改革成果,灭了大明,知道这个的厉害,所以采取的是禁止和保密的态度,很多明代火器技术方面的书,成为禁书,反而后来在日本才看到。

        中国近现代的落后,不在大明在大清。

        • 家园 不仅仅是缴获,大凌河时候满清的红夷炮是自己铸造的

          铸炮的工匠王天相等人是满清在己巳之变中从内地俘获的。

          潼关是闯军精骑攻打清军车营,按清军记载这仗打得也很凶险。

          闯军撤退的原因是阿济格已经绕到陕北,如果继续守在潼关则会被清军前后夹击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