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几无御敌之策,林则徐为什么仍不服输? -- 用心荐华

共:💬134 🌺1071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老哥你这就外行了

                老哥你这就外行了。

                海上能补充煤炭水食物?

                当然。海路在19世纪没有铁路的地区是最快速、最大宗的运输方式。

                英国人作为海洋霸主,在港口附近可以便捷地得到大量补给。

                阿富汗远离海洋可离印度很近

                陆路补给从英属印度到阿富汗要翻越兴都库什山脉,从拉瓦尔品第(Rawalpindi)到白沙瓦(Peshawar)再到贾拉拉巴德(Jalalabad)最后才能到喀布尔。这段路直线距离都有350公里,一路崇山峻岭,在19世纪既没有公路也没有铁路,在后勤上难以支持大规模作战。

                阿富汗首都被占领了民众都没有屈服

                哪怕是21世纪的阿富汗,美国占领了所有大城市,阿富汗屈服了吗?阿富汗哪怕现在都不是以城市工商业为核心的国家,而是以地方部族为核心,占领喀布尔对地方部族没太大影响。

                何况是19世纪的阿富汗,占领喀布尔恐怕对于首都以外毫无影响。

                • 家园 如果一味抱怨后勤

                  苏联和美国是怎么在阿富汗折戟的?已经武装到牙齿的他们也是后勤不行?如果丢失首都就必须投降的话,1812年的俄国早就屈膝了。

                • 家园 没有后勤万把英军是在喀布尔吃草为生的?

                  英国当时已经基本征服印度,后勤物资的运送没你说的那么困难,因为惨败过后不久英国又出动了军队重新攻占喀布尔,只不过呆了几个月就撤退了。那些被俘的白皮猪都被喜闻乐见的卖为奴隶,得到了应有的可耻下场。而且阿富汗可不仅仅是第一次英阿战争获胜,第二次英阿战争同样重创了英军,最终在第三次英阿战争后凭借自己的力量把英国人彻底撵走了。比起满清被对手烧杀抢掠后还要签订城下之盟,阿富汗比它强的不是一点点。

                  通宝推:阴霾信仰,
        • 家园 说到底是清政府防民如防贼

          英国军队在武器方面,显然居于优势地位。但是同样明显的是英国侵略军在另一方面又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鸦片战争开始时,英国的“远征军”

          一共是配有大炮的十六艘兵船(帆船),四艘轮船,以及若干艘运输船,其全部海陆军人数为五千多。战争后期,增加了兵力,有兵船二十五艘,轮船十四艘,共载炮七百多门,除炮兵外,有步兵一万余人;由于抽出部分兵力分驻香港、厦门、定海和镇海,向南京进军的兵力不过七千多人。在当时交通条件下,从英国本土航行到中国,至少要四个月。从印度到中国至少要一整月。用少数的兵力,侵入一个遥远的大国,这本来是一种海盗劫掠式的冒险行动。他们虽然可以在漫长的中国的海岸线上任意选择一点进攻,却不敢较久地占领,不敢分散兵力,不敢过于深入,实际上只能靠突袭取胜,进行讹诈。所以侵略军到了大沽口,并不登陆深入,重新回到广东;侵略军占领了厦门、宁波、乍浦等地后,不久又放弃;最后它进入长江,并不占领什么地方,在南京城下讹诈目的达到后,即退出长江。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兵力有限,不敢把战线拉得过长,不敢让战争拖延过久的原故。

          中国方面战争领导权掌握在腐朽的封建统治者手里,他们和本国的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他们不但不能充分利用在本土上作战能够取得的有利条件,反而由于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丧失了这些有利条件;不但不能利用远来的敌人所处的不利条件,使之陷入愈来愈大的困难,反而使对敌方本来是不利的条件变成了有利的条件。

          中国的将军督抚们是怎样解释他们的战败的原因的呢?试举几个有代表性的说法。道光二十一年九月,浙江巡抚刘韵珂在定海、镇海继福建厦门之后失陷时,向皇帝报告说,这三个地方都已尽力做了防御的准备“而该夷乃直如破竹”,其原因他认为是:“盖其炮火器械,无不猛烈精巧,为中国所必不能及。又该逆漂泊于数万里之外,其众皆以必死为期,万夫一心,有进无退,而财力充裕,无一处不勾结汉奸,无一汉奸不得其重贿,为之致死,此其所以逞凶肆逆,各省不能取胜之实情也”①。认定自己无力作战的琦善在道光二十年十二月用“船炮不坚,兵心不固”②八个字来说明广东的情形,他又说:“此时若竟与交锋,无论船炮既不相敌,兵心亦多畏葸,……并有内地奸徒,串嘱打仗。故该夷之虚实,我则无由而知,而此间之动静,无时不窥探通报。”③关于琦善所说的最后一点,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在浙江的奕经也向皇帝报告说:“所有宁波一带,山势陆路,汉奸处处为之导引,反较我兵熟悉。……官兵虚实,逆夷无不尽知。以故两次接仗,转致失利”①。

          可见这些将军们并不认为“船坚炮利”是敌人取胜的唯一原因。他们虽然竭力夸张武器的作用,但还举出了些使他们失败的其他因素:自己方面“兵心不固”,而实行冒险侵略行动的敌人倒是兵心很固;外来的侵入者能尽知我方的虚实,而在本国国土上作战的军队反而像个瞎子似地连“山势陆路”

          都不如敌人那么熟悉……。这些奇怪现象并不是被敌人吓破了胆的将军们的乱说,不过他们没有把事情说完全,更不能说明这些怪现象产生的原因。

          “兵心不固”的现象的确是严重的。道光二十二年四月,皇帝诏书总结战争的情形说,“将弁兵丁,动谓船坚炮利,凶焰难当,因而见贼仓皇,望风先溃”②。但这还是把兵心不固归因于武器。其实封建统治者所豢养的军队本来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只能在手无寸铁的人民面前逞凶暴。到了鸦片战争时,清朝军队更是腐败到了极点。徐继畲(在战争时,曾任厦门附近的地方官)这样描写官兵的情况说:“人不知战,名之为兵,实则市人,无纪律,无赏罚,见贼即走”③。黄钧宰(《金壶七墨》一书的作者)描写由各省调到广东的军队情形说:“奉调之初,沿途劫夺,……抵粤以后,喧呶纷扰,兵将不相见,遇避难百姓,指为汉奸,攘取财物。校场中互相格斗,日有积尸。”

          ④琦善向皇帝的报告中提到广东水师中发生的事情:“众兵曾向提臣(指水师提督)讹索银钱,否则即欲纷纷四散。……该提臣势出无可如何,……每名散给洋银二元,甫得留防”①。很多地方海防早已形同虚设,例如在定海第一次失陷时,当地县衙门里当幕僚的王庆庄说:“定镇额兵逾万;后减至二千余,承平日久,隶尺籍者,半系栉工修脚贱佣,以番银三四十元,买充行伍,操防巡缉,视为具文”②。封建统治者用这样的军队来同拥有优势武器的侵略①《道光夷务》第三册,页1300.②《道光夷务》第二册,页655.③同上书,页628.①《道光夷务》第四册,页1669.②同上书,页1849.③《退密斋文集》。《鸦片战争资料》第二册,页597.④《金壶七墨》。见上书,页615.①《道光夷务》第二册,页777.②《犀烛留观记事》。《鸦片战争资料》第三册,页240.军作战,当然谈不到旺盛的士气。而掌握战争领导权的封建统治者在整个战争中一贯地没有坚定的方针。从皇帝到将军、督、抚,和战方针不定,说战没有切合实际的作战方法,稍受挫折,立刻求和;和议不成,又空喊作战。

          在这种情形下,当然更谈不到鼓起坚强的军心和民心。

          封建统治者既然没有决心反对侵略者,既然在抵抗侵略的战争中仍然继续纵兵扰民,当然它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群众帮助的军队,反而不如得到一些汉好导引的外国侵略者那样熟悉“山势陆路”,这也是不奇怪的。为侵略者所收买的汉奸在居民中终究只占极少数。封建统治者无法解决在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矛盾,却极度夸张汉奸的数量和作用。奕经在浙江向皇帝报告说:“曹江以东,到处汉奸充斥,商民十有七八,孰奸孰良,竟莫能辨。”③奕山在广东也说:“密查粤省情形,患不在外而在内。各商因夷以致富,细民藉夷以滋生。近海商民,多能熟悉夷语,其中狡者布为奸细。”于是他得出结论说:“防民甚于防寇,此所谓患不在外而在内者此也。”

          ④把几乎所有的民众都说成是汉奸,显然是瞎说,但这种说法恰好说明,封建统治者心目中最大的敌人是民而不是“夷”,即使在同“外寇”——外国侵略者作战的时候,仍然认为“防民甚于防寇”!

          通宝推:阴霾信仰,桥上,
          • 家园 "防民甚于防寇"

            【抵粤以后,喧呶纷扰,兵将不相见,遇避难百姓,指为汉奸,攘取财物。校场中互相格斗,日有积尸】

            指对方为汉奸,是有效的伤害自己人的手段。连西西河也未能免俗。

            如果满清统治者能够稍微清醒,作风再硬气些,则民心绝对可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穷兵远征,军事上远非不可战胜,例见广州三元里民众抗英活动。

        • 家园 王朝末年都这德性

          孔有德部开去辽东支援,还不是一样在本土行军却没有补给,走到一半为只鸡就造反了,连带新建的洋炮队都投了皇太极。。。大明大清谁也别笑话谁。。。

          通宝推:孟词宗,
          • 家园 特朗普欲击赛里斯,大将军米利患之

            密令海陆空三军及中情局,国安委曰,若特朗普有令击赛里斯,军不得听。

          • 家园 王象春家的鸡是导火索之一,李九成的煽动和多年积怨影响更大

            孔有德根本不想去援辽,之前海路已经跑过一个来回了。

            他的部队出发时候,孙元化还是给了粮饷冬衣的。孔有德足足在山东逗留了2个月才挪到吴桥。

            叛乱之后动作就快了,11月28日叛乱,12月22日就一路连陷陵县、临邑、商河、齐东等地,打回登州了。

            P.S,话说一鸦时候清朝才200来年,怎么和明朝270来年一个德性了。明朝200来年时候嘉靖年间戚继光俞大猷一系列改革还是把明军战力拉到相当高的水平的。

            • 家园 多年积怨也是社会矛盾尖锐的体现嘛

              五十步笑百步,大清200年和大明270年比,问题是大清200年时乱兵只是一哄而散,没造反啊。大明最精锐部队为只鸡就造反,只能说明这社会已经是火药遍地了。

              所以再次证明了大清大明真是彼此彼此,难兄难弟,虽然搞笑各有千秋但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谁都别笑话谁。。。

        • 家园 不能这样说吧

          一鸦之败,主要是满清承平日久不会打仗了。同时前期轻视英军,后期被断了漕运生怕各地连锁反应。

          如果真是持久战,以太祖的军事才能,未必不能训练出一支铁军。事实上,曾胡左李兴起后,湘军淮军早期证明仍可一战。至少左宗棠收复了新疆,中法战争清军打败了法国陆军。

          一鸦清朝面临的局势是满清没有海军而英军利用海军的机动能力骚扰沿海,最后突入长江,截断漕运。这个局面,清朝并非没有碰到过。当年郑成功闹得最凶的时候就是这样。比这个更凶险的三藩,清朝接连丢失云桂黔蜀湘闽六省,又丧失浙赣大部,东南的赋税重地丢失,基本就没有漕运了。再如后来太平天国干脆就定都南京,也没有漕运可言了。

          但满清没有屈服于明郑、三藩、太平天国,却屈服于英军。无非是认为英国只是要求贸易,并无彻底推翻清朝统治的愿望。所以和镇压农民起义一样,只要农民军不建号称帝,围剿不利就改为安抚罢了。这对满清来说就是个性价比如何的问题。英军可以讨价还价,明郑、三藩、太平天国都是以灭亡清朝为目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罢了。

          • 家园 战争是一个系统工程

            常说的一句话叫“战争中学习战争”。

            同样是学习,有学得好的,也有学得不好的,这很正常。

            但前提是,先要从战争中学习。所谓“清承平日久”这就话大可商榷,有清一朝,内外战争从未中断过,1839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一鸦之前清代最后一个名将,杨遇春刚刚去世。而和他并称“二杨”的杨芳,参加了鸦片战争,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之前所有的荣誉无人提及,只剩下戏谑笑骂。

            这里的原因嘛,不难理解,一鸦之前,清军百战百胜,所向披靡。但是这些战争烈度和现代战争无法相提并论,不能说清军没有从战争中学习到什么,比如从康熙的火器营设置,到雍正的火器革新,再到乾隆的火器制造标准化和“国服骑射”,一直到杨遇春都在孜孜不停的改进战术战法。

            这里多说一句“国服骑射”,很多人觉得乾隆搞“国服骑射”简直是开历史的倒车,火器时代了还搞“骑射”,但问题在于,以当时的火器密度,骑射冲阵对战场态势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杨遇春入凌烟阁,赞词就是“善冲敌队”。事实上在中国的战场上,甚至到解放战争时期,骑兵依然能发挥出一定作用。而杨遇春有“福将”之名,在他的战场生涯中,虽然身先士卒每战必前,但是从来没有负过一次伤,这既是运气好,也说明清朝战争的火器密度确实不算很高。

            清朝在这样的战争中学习到的经验,来应对鸦片战争中的近现代化英军,从战略到战术战法,都缺乏战争经验。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满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

            这句话就点出了清军在应对近现代战争的一个致命弱点,无法组织起万人的战役。甚至清军没有一支专门用于战争的野战部队。

            毛主席常说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这一点在《十大军事原则》中有详细的表述,其内涵今天的人很容易就能理解。

            但是,这一基本的军事原则,清人会不知道吗?清人打了几百年的仗,这一点会不明白吗?问题在于,清朝和今天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运用不一样。

            我曾写过一篇贴子:五虎平洋——鸦片战争中的“浙东反击战”

            这篇帖子中我提到了“浙东反击战”中清军的兵力运用,清军号称十二三万,但是精锐部队只有2000川兵和2400陕甘兵,以及800旗兵。而真正用到一线作战的宁波方向只有1560人的突击部队和300人的接应,镇海方向只有810人的突击部队和525人的接应。镇海方向525人的接应部队还迷路了。

            而这样的兵力部署,正是清朝对于集中优势兵力的理解和运用。清朝的战法无非就是选锋精锐突击,大量的气氛组跟进消耗作战。这样的战法清朝打了几百年,一直用一直胜,甚至于这边鸦片战争一败涂地,那边还能把浩罕汗国打得丢盔弃甲,三千清军击溃五万浩罕大军。

            清朝的精锐怎么样呢?其实也不算很差,比如镇海迷路的部队,是杨遇春的老部下陕甘精兵,在后续的大宝山之战中,和英军相持顶住数倍于己的英军,而且和英军进行多次白刃战,最后指挥官在冲击英军阵线的时候阵亡。以上记载都出于英军战史。

            这场慈溪之战也是一鸦清军作战的一个缩影,回过头来看一鸦中清军的表现,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中高级将领阵亡得很多。甚至可以说,清军的军中精华损失殆尽。到后来太平天国时期,清军前期几乎没有一个撑场面的将领,能拿得出手的向荣,也是杨遇春的老部下。你不能说清朝不明白“集中优势兵力”这一军事原则,但是清军的理解和运用是基于过往战争的经验,无非应对一鸦的近现代战争的节奏。

            而组建一支独立专门的野战部队,还要等到湘军的出现。即使在湘军时期,很难组织起万人规模的战斗力量,最后天京大战,曾国荃不过九千人。再到后边淮军,新军—北洋六镇,一镇之师才破万。已经堪称强军,直到此时,中国的军队建设才完成了现代化的编组,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

            人总是有历史局限性,即使把毛主席放在一鸦时期,又怎么可能靠一个人力量改变整个社会进程?

            有了毛主席,林彪、彭德怀何在?徐向前、粟裕何在?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何在?军队怎么组建?人民怎么发动?当时的人民可没有什么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和反抗意识。

            历史终归是由历史推动,没有历史本身的进程,也体现不出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话说回来,毛主席青少年时期的中二言论也不少,如果毛主席没有从历史社会中学习成长,也许能超越左宗棠,或许能组织一场超越太平天国的起义,但又如何呢?

            通宝推:天空不空,青青的蓝,李根,夜郎国主,尚儒,西安笨老虎,脑袋,春临,方平,普鲁托,起于青萍之末,桥上,empire2007,北纬42度,从来,孟词宗,
            • 家园 我觉得清朝最后一个名将是左宗棠

              左宗棠在新疆打败的阿古柏,不仅仅是叛乱的少数民族,还是俄国的代理人。最后签的协议也是和俄国人签的。

              • 家园 我前边有个限定条件

                一鸦之前。

                到了左宗棠,时代毕竟不同了。军事走向近代化,军队的人员,编组,训练,装备,技战术诸方面都与之前有很大不同,不好放在一起比较。

                所以左宗棠可以称为近代中国军事领域的名将,另外名将一词放在刘锦棠,刘永褔等将领的身上更为合适,左宗棠称为近代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应该不为过。

            • 家园 不同时期,军队的组织能力是不同的

              清军曾与准格尔汗国缠斗百年,最终灭了准格尔,很难想象清军不能组织万人规模的战役

              另外,在没有现代通讯条件下,在一个局部战场上的战斗很难集中那么多人,这也是一个客观因素

              • 家园 这你说得对

                网上写东西,有时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确实不严谨。

                万人规模的战役还是有的,结果嘛,有胜有负。严格来说,论据确实不能支持论点。这里嘛,就是表达这么个意思,哈哈,让你见笑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