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未来世界的星期五-美国电影《芬奇》(2021) -- 燕人

共:💬38 🌺20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未来世界的星期五-美国电影《芬奇》(2021) -- 有补充

    点看全图

    十八世纪早期英国作家迪福最脍炙人口的小说《鲁滨逊漂游记》中有个黑仆人“星期五”。这是一个被鲁滨逊拯救的黑人。鲁滨逊教授给他语言,举止及一切欧洲文明中所必须的知识,把这个对欧洲文明一无所知的人塑造成符合自己心愿的文明人。这里当然有欧洲中心论的意识,且不说。2021年美国电影《芬奇》,是一部科幻电影,其故事主题是把一个机器人教育成一个与人类一样的存在,如同鲁滨逊教育星期五一样。我看《芬奇》的时候,不由自主想起星期五的故事。

    点看全图三人行

    故事发生在未来。地球的臭氧层已经被破坏。太阳耀斑产生大量辐射到达地球,杀死植物和动物,造成农业毁灭,食品不足,大量人类灭亡。幸存者躲在阴影里,或者穿着防辐射服,四处寻找残余的食物。杀戮是存在的首要。这是故事的大背景。芬奇是个幸存下来的工程师,与一条狗相依为命,还有一条机器狗是他的打野食助手。他利用废旧材料制造了一个新机器人,可以模仿人类的动作。他也给这个机器人输入大量知识。他制造这个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让它照顾小狗。他已经被辐射所伤,不久于人世。他教这个机器人模仿他走路,做事情。机器人很聪明,一学就会。但是机器人还没有学会人间的凶险。在芬奇昏睡的时候,带着机器狗跑到一个医院里寻找食物和药品,结果机器狗被捕兽夹夹碎。芬奇发现后急忙将机器人带走,快速离开这里。夜里他发现后面跟踪而来的汽车。他加速甩开追踪者,将汽车开进一个隧道。但是车身上的太阳能电池板高度超出隧道,汽车卡在洞口。千钧一发之际,机器人将汽车推进隧道。他们来到加尼夫尼亚地域。这里没有辐射。他和机器人坐在原野上,教机器人如何成为狗的主人。当晚他去世了。机器人按照和芬奇的约定,将车开到旧金山金门大桥上,和狗在桥上漫步。电影在此结束。

    点看全图狗演员很出色,可能是人工狗

    严格说来,这部电影政治不正确。它讲了一个人比机器可怕的故事。主角芬奇给机器人讲他如何躲避人类,如何得到这个小狗,和狗主人被食物掠夺者杀死的故事。另有一个故事讲团队精神之无意义。这是“人是可怕对手”的推论。不过导演仅仅通过芬奇之口提到这个问题。机器人是芬奇的好帮助。它力气极大,两次救芬奇于危难,一次是面对龙卷风,一次是躲避掠夺者。它有很多知识,但是好学又有谦逊态度,是个十足十的好伴侣。

    点看全图龙卷风袭来的场面

    整部电影只有汤姆汉克斯一个演员,真是炉火纯青的演技,对着狗或者对着机器都是一样,似乎他真地与狗和机器人在交流。那只小狗的演出也非常有效果,应该说是导演,摄影和训狗人的技巧很高。机器人的喜剧效果首先在于它的外观,似乎是一个老旧的机械拼凑而成,总是弓着腰,还经常羞愧低头。导演安排机器人的电子声音带着某种口音,也很好玩。机器人还有情绪,被芬奇训斥后会自己躲在一边。它会照镜子,会找件外套给自己。在芬奇躲避追逐者欲开进隧道时,机器人正确地预见车身高于隧道而反对芬奇。但是它把卡住的车大力推进到隧道内。

    点看全图机器人的最后一课

    电影所产生的氛围是紧张的。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观众心理期待某种恶性事件如食物掠夺者出现,还好导演只安排到追逐镜头,并没有实质发生。到达加尼夫尼亚后天空明朗,气候温和,自然景色优美。观众心理也轻松下来。不知导演这样安排是否有特殊政治意义。

    点看全图芬奇和机器人诀别

    这种幻想影片很容易出bug.比方说芬奇的车,我原以为是太阳能电车,结果是油料车。不知油料是如何储存的。还有机器人巨大力量的动力来自哪里。另外食物极度短缺。芬奇和狗如何生存。编故事很难面面俱到。

    总而言之,是个有趣的电影。

    通宝推:冻雨,普鲁托,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芬奇是个ChatGPT -- 补充帖

    最近ChatGPT很火。 回顾这个电影,芬奇就是个ChatGPT么。巨量的知识,逻辑,实事求是而形成的谦逊态度。除去最后和汉克斯告别那段,超出机器人的智力范围。

    通宝推:桥上,
  • 见前补充 4859230
    • 家园 芬奇的汽车开进隧道那段

      很好的说明机器与人的不同。机器擅长逻辑推理,但是没有大局观。人类有大局观,因而懂得取舍。

      当芬奇往隧道口开车时,机器人反对。因为它正确遇见车身高度大于隧道高度。车开不进去。这是逻辑推理。

      但是芬奇坚持自己的意见。车必须开进隧道,否则会被后面来人发现。这是大局观,和抓主要矛盾。车身被卡住后,芬奇和机器人都明白必须舍弃车身顶端的太阳能电池。芬奇大力踩油门,希望能够硬挤进去。机器人明白这个新逻辑(车必须进入隧道)后,把车推进隧道。人机合体。

      下面同学们的政治分析也是很有趣的阅读。

      • 家园 是不会取舍

        有相应知识可以判断,但是他无法准确评估,有专家系统也是一样。这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人工智能,没办法判断价值。(图灵机测试的判断机器是否拥有智能,本质上也是价值判断。代表应该,而不是结果。)

        政治解读是说这一类作品的,就像结尾说的“我们可以不做讨论”。

    • 家园 后启示录的启示

       

      书接上回。这样说,那种失序状态反过来证明了现在秩序的美好。辛普森一家有句相当直接的表达:

        

      你们不觉得即便是一个漏洞百出的社会,也要比荒凉的完美新社会要好的多吗?我很高兴我们生存在这个时代,我们也将长久的在这里活下去。——The Simpsons S24E09

        点看全图

        

      (还一句比较有趣,“尽管有很多刀锋般锐利的东西,也没有人刮胡子了”)

      之前说过,这和七十年代以来的福利经济学是一回事。虽然社会不合理,但是如果改变,可能更不合理。

      另一方面,这也是西方社会的起源,那就是出于恐惧而出让权利,建立社会。是否现实不知道,但这至少是近代以来国家理论的传统。那么,再次建立社会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需要再一次放弃自由,甚至按照阶段论重来一遍,这是一些人所不能承受的。

        点看全图

        

      (这也是在迎合现代以来的对立神话,但内核却是基督教式的)

      这也可以在学理上得到解释。由于契约意味着出卖自由,那么,政府权力的增加等于公民权利的减少。说白了,人类社会或者说政府,实际上是和魔鬼签订契约。你无法保证不会制造出更恐怖的魔鬼。

      这反映出现代思想的缺陷,那就是首先要想象一种状态,不管这种状态是否还存在,然后一去不返。

      准确的说,这是在回避善的来源问题。这样,要么变成上帝感召,要么变成善恶固有。不管哪个都意味着永恒的斗争。

      由于后现代学说无力解决这一问题,又不肯回到古典政治学重建,那么只能倾向于当下的“传统”,倾向于延续它和墨守成规。这也符合人类当下的处境,人总是得退而求次,对付的活着。这样也用不着思考什么,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简单说,就是不想解决问题。只是给一个早已知晓的答案,抚慰焦虑。

      这就是为什么叫后启示录,而不用常见的后末日题材。因为它本质上仍是基督教的结构。就算不是,赋予机器人性,也和上帝造人没什么区别。

      这也是为什么细节不合逻辑处甚多,因为它不需要讨论那些问题。

       

      其实,如果科幻看的多一点,会发现不合理是常态。因为他们往往不是在讨论技术问题,哪怕看上去硬科幻。

      总的来说,不讨论太空歌剧,科幻也就两种。

      一种以阿西莫夫为代表,设置一个逻辑,然后基于这个逻辑演绎,讨论对社会的影响和改变。这对应的是希腊的逻辑思维。缺陷是不考虑社会状态,往往变成机械唯物主义。甚至一开始的建置就忽略太多,导致整个建构非常可笑。但这种相对比较科学,因为和科学的逻辑一致。现在也有复杂理论修正。

      一种以此类作品为代表,上面分析过了,本质上是基督教的内容。也就是之前说的信念宣讲。因此他不可能对技术问题思考过多。哪怕念念叨叨的掺杂一堆评论,也不一定高到哪去。就像海伯利安。只不过为了有说服力,他会设置一个比较成熟的背景,让人不要在意那些细节。有时也会加入不少逻辑。

      剩下的,就是太空歌剧和后现代人类学碎片。前者一般等于封建资本的过渡时期,又或者还是在搞神学,比如卡拉迪加。后者顾名思义,其实就是隐喻破碎化和边缘化的现代生活,人类失去了内在联系,只能努力将希望传递。由于他不一定是基督教,更可能是灵知主义、机械神教,所以单独拿出来说。

      当然还有多合一,还有特别类型的,这里也不讨论短篇。比如之前说过,洛夫克拉夫特和迪克本质上是在思考现实的本质,前者接近灵知主义的宇宙虚无,后者接近物自体、实在的终极不可知。他们都认为世界是荒诞的,隐藏着可怕的现实。无非是一个更接近神秘生物,一个更接近高科技实现的未来。

      总之,科幻多半和科学没关系,就算打着硬科幻外皮,说不定还不如人家奇幻来得实在,哪怕奇幻更加糟糕。

       

      然后再说恐惧。这个简单,现代社会碎片化、边缘化、区隔严重,社会状态不稳定,自由化和犯罪激增,导致人们对外人天然不信任。即外人都是豺狼。这种恐惧不只出现在这个题材,其实所有题材都是,还发展出各种不同形式的象征。比如机器人和大白鲨。

      因为某种意义上,电影的核心就是反映生活的焦虑、生存的恐惧。这也是之前说恐惧片成为主流的原因所在。

      而且这是有市场数据支撑的。

        点看全图

      最后,把你知道的换个形式告诉你,这是美式心理学家、咨询公司、科普作者的基本技能(最高技能)。不过是寻个安慰,找个借口(外部权威)而已。但考虑到作品必须既陌生又熟悉,那么选用这样的背景也不意外。毕竟“在虚拟世界中寻找现实感是否搞错了什么”。

      所以我们可以不做讨论,单纯欣赏那些细节、演技。

      比如油车根本不算什么,太阳能才是少之又少的存在。一方面是不够酷,一方面是无法反映出倒退。一方面则是,太阳耀斑可能摧毁了较大的太阳能设备,只剩下小微型,比如车上的电池板可用。这些细节很容易合理,所以并不重要。

      通宝推:陈王奋起,
      • 家园 希望兄台对流浪星球和三体做个评价

        肯定会很有趣。

      • 家园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有感

        再次建立社会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需要再一次放弃自由,甚至按照阶段论重来一遍,这是一些人所不能承受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货币自由兑换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旦入局就不能退出,交出货币主权没有回头路。自由兑换后,不再是敌我难辨而是完全无法分辨,各参与者只能放弃抵抗,人为刀狙我为鱼肉;另一方面,对庄家则意味着予取予夺的极大优势。

        意味着如果我们要对抗美元霸权不能单单宣布拒收美元就完事,因为它与欧元日元加元泰铢新元等自由兑换,美元可以一夜之间全部变成可兑换的其他货币。

        前不见古人,由于它是个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事物,这个制度的巨大优势与巨大危害尚未被人民所真正认识看清,各国在庄家威逼利诱一通忽悠在懵懂无知的状态下接轨,签署协议然后就陷入听任摆布无法自拔的困境。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停止它唯一的办法是关机清零重启】

        后不见来者,这个体系一旦崩溃,由于深受其害的体验与不堪回首的记忆,参与者一旦获得解脱,将不再愿意让渡货币主权放弃自由。

        非极限状况新体系不能建立。

      • 家园 这篇水准极高

        有秦国人看吕氏春秋的感觉😁。

    • 家园 这是一个简化版的印度种姓世界

      奴隶主看待奴隶是极善良的:不知疲倦地工作,从不需要开工资,也不辞职,做到死为止,在死之前还要以身侍寝,生下小奴隶,危险时刻不计自身安危救自己。即使主人死了之后还要命令机器人继续做狗的奴隶。这个机器人看起来实现了主人的遗嘱, 但机器人是不是会抗争,是不是会有Robot lives matter,也许是下一集的故事,看有没有人拍了。。。。。。

      这是一个简化版的印度种姓世界:主人是婆罗门,创世者,狗是刹帝利,机器人就是贱民了, 虽然帝国斜阳,但依旧温情洋溢,精神永生。

      为什么我们看这样的电影心里很舒服呢?因为我们自我代入是最高种姓的,虽然我们有敌人时刻威胁我们的俄生命,但我们对低种姓的服从感到愉悦,我们是超脱的精神“贵族”。

      好莱坞电源就是精神鸦片,信焉。。。。。。

      通宝推:氵氵,
      • 家园 希望你不是受了我的标题的误导

        首先问你看过这电影没有。想来没有,因为你说

        【好莱坞电源就是精神鸦片。。。】

        你肯定远离精神鸦片的。但也说不定。😁。

        如果你没有看过电影,只凭我介绍的一面之词,不可能得到全面印象和理解。我把电影中机器人比作星期五,是我的错觉。你应该结合普鲁托和我后续的发言,就能够理解电影所欲创造的比较丰满的人-机器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当然人和其创造物之间是否真能达到平等,这个问题太深,就不讨论了。但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想实现这个目的。在影片中他实现了。你说这是精神鸦片也行。

        最后说下奴隶社会,尽管你说的是印度种姓制度。其实在讨论电影的时候说奴隶社会,有够煞风景。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

        奴隶社会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不应该以善恶观之。奴隶社会被封建社会取代,不是因为哪些奴隶主善心发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是在奴隶社会这个阶段里,或许有善心的奴隶主,或许有真诚的主仆关系。如果我看到这样故事,也会感到愉悦,并非因为我是奴隶主,而是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我愿意看到人之间剥离了社会经济政治属性后的关系。

        印度种姓制度之所以恶心,因为当代生产力已经超越了种姓制度初创的年代。但是它依然(部分)存在,或许说明印度的生产力并未真正发展到现代社会。尽管印度具备很多现代技术,那个社会依然还是相当落后于现代文明水平。也说明它的巨大潜能还未发挥出来。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毕竟种姓是固化了的阶级

          移动平台,行文散乱,先行致歉。

          奴隶社会被取代实际上不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至少并非全部。

          用最近常说的,比如制度成本和复杂系统,也可以解释。前者是说保护奴隶制,或者说维持奴隶制运行的成本越来越高。后者是说问题源于内部的结构性危机,比如剪羊毛太多、奴隶主内斗。两者本质上是一回事。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奴隶社会生产力的衰退。

          但是我们可以用另一种说法来理解,那就是民众觉醒。不过这好像不适合西方,因为中国从来没有中国以外那些奴隶制。就像西方的奴隶战争始终难有中国战争的影响力。(顺便一提,我想不起来那场最著名的了,一百度,全是西方奴隶更有反抗精神。)奴隶制甚至持续到两世纪前。计量经济学有过分析

            

          福格尔和恩格尔曼(Engerman, 1974)试图探求为什么在美国内战之前南部诸州是富有的,而奴隶解放之后的人均收入反而急剧下降。他们简单处理了历史数据后得出结论:在1860年南部的人均收入(包括奴隶)是北部工业城市的57%,却是中西部农业人口的116%,如果只分配给奴隶基本的生活资料(这是符合事实的),那么对应上面的分析,南部奴隶主的相关对比数据分别变为98%和200%,也就是说这些自由的南方人在庄园经济时期是相对富有的。

          再加上我们熟悉的南方奴隶制更有经济效率

            

          南北战争前夕,南方奴隶制并未行将就木,恰恰相反,奴隶制作为一种经济制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强大,并出现持续巩固的趋势。南方奴隶主的经营管理以及对奴隶和其它资产的定价能力,与北方任何一位资本家相比毫不逊色。由于规模经济、有效管理以及对劳动与资本的密集使用,南方奴隶制农业比北方家庭农场的生产效率高出35%

            

            1、1860年,作为整体的南方农业要比北方效率高出35%,也就是说,平均来讲,一个南方农场利用给定数量的劳力、土地和资本,可以同等投入的北方农场多生产35%。

            2、无论是利用自由人还是奴隶的南方农场,都比北方农场更有效率。然而内部比较的结果是,南方的奴隶农场要比自由农场效率高出28%;与北方农场相比,南方自由农场高出9%,而奴隶农场高出40%。——《苦难的时代》,P138

          是不是很诡异?

          所以问题在于,生产力和奴隶制不完全冲突。冲突在于人权,至少近代比古代有那么一些进步的。就像《Django Unchained》中的管家。我记得有人震惊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还是哪本书里面的食物。这也有数据说明

            

          当时的一些黑奴生活水平很高,南北战争前夕,南方一些地区的黑人奴隶肉类消费量竟然达到了年均179磅,而同期意大利工人年均仅能获得9磅肉食。黑奴的平均营养水平,不仅超过了自由农民,甚至还高于百年之后1964年美国人的平均水平,这远超现今人们的想象。

            

          1879年,他们饮食提供的能量比自由人的平均水平还要高10%。还有充足的肉类供给,一名奴隶每天平均消耗6盎司肉类,只比自由人低1盎司。尽管猪肉对奴隶而言更重要,但影响也没有预估那么大。奴隶的牛肉消耗总量为自由人的70%。尽管牛奶的消耗量低于自由人的水平,但还是可以保证每人一天一杯。——《苦难的时代》,P77

          当然这并不普遍,而且和劳动量相比,已算很少。不过这可以说明,为了更高明的剥削,提高待遇是很正常的。可见现代资本家有时候比奴隶主还要过分。

          再联想一下,有些人把内生工业化时期叫做奴隶制,是不是更容易理解?

          所以,这其实不是生产力的问题。尽管由于机器的替代,交易成本的下降,人力不再具有之前那样的高效率。但看看亚洲的血汗工厂就知道,人力仍是不可替代的。这也是中国目前的问题。低价劳动力的时代过去了,人口已经老龄化。必须产业升级,站到产业链顶端,才能撷取足够利润,维持发展。

          跑题了。总之,问题的核心恰恰不是生产力。而是人心。

          西方的奴隶社会,在基督教影响下,变成了有限的奴隶制。也启迪了奴隶的人心。尽管有黑暗时期,但经过近代发展比如新教改革,已经变得非常不同。而且现代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由于自身的匮乏,本质上也充满了基督教的内容。甚至马克思。再看看现代的解放神学?

          当然这不是夸基督教,因为这个问题和儒家是一致的。大部分时候,他们只是在奉天承运,是巩固统治的帮凶。我只是说,基督教起码给了底层自称为人的权力。也就是从对内剥削改成了对外剥削……直到纳粹还在用这一套。之后自由人或公民的权利和范围不断扩散。

          我们也可以看基督教的亲戚,伊斯兰教。现代的黑人运动家,古代的各种游牧民族,包括中国的少数民族,他们都是被人心秩序启明的产物。只是伊斯兰教的问题不是选民,而是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取。这在马尔科姆·X之类的运动家上也看得出来。

          总之,问题恰恰是他们的文化。轴心时代的文明突破。中国诸子百家、古希腊哲学、古希伯来基督教、古印度佛教和改革后的婆罗门教。印度是最差的。因为他们过于强调现象界的空幻,执空住幻,以至于忽略了人性本身,未发展出历史编纂。(这在之前发你的草稿里有写。)结果就是两千年来都这个样子。

          但也不是没有好处,顶层的1%始终能占据优势地位,即便经历外族统治,他们也能维持自身的传统。相比中国丢了传统,正在补课,还是有一定优势。而且他们的思维贴近西方(毕竟同源),学习很快。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美国社会,印裔整体比华裔混的要好的多。虽然远离印度CEO应该成为常识。

          然后回到电影,我觉得基督教的说法还是比较贴切的。因为基督教的理解向来如此。主体性,是上帝赋予的。机器的人性,是人类赋予的。关系虽然是主客,但反过来讲,也是把他自己分裂给了我们。这就是常见的神学理解的来源——人性是神性实在人类身上的显现。也就是说,我们和神实际上是一回事。所以往好理解,往坏理解都是一回事。无非看你怎么想。考虑到这电影有契合美国传统的意味,有基督教的内涵并不意外。

          最后,对于电影的内容本身来说,这些其实不重要。就像之前帖子说的。

          通宝推:曲道自然,
        • 家园 好莱坞编剧一思考,我就会发笑

          上一回鼓起勇气去看Avatar,结果就是一个星际殖民,大失所望,还有年轻时候就追的星球大战系列,也是水准之下,所以我近年看过的好莱坞电影不多, 这部电影我的确没有看过。

          人和机器的关系核心在于人和机器如何养活自己,或者说如何获取能量,自我如何在世界上生存。脱离了生产关系,就是一段纯粹的小资幻想,距离构建一个可信世界,或者展示世界观距离太远了。

          如果人类提供能量,供养这个机器人,那么这就是人类和机器宠物之间的故事, 这样的电影太多了,不过是有的人的人性不如狗的人性故事翻版。如果机器人自己获取能量,来完成人类设定的各种任务,这就是奴隶制的翻版,就是种姓制度的翻版。

          编剧回避了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应该说他高明,还是不高明。

          • 家园 连现代学术都是如此

            比如阿凡达是对资本秩序的反抗,又有不少印度的元素。这源于其文论,比如萨义德的《文化与帝国主义》,只是在简单陈述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的霸权。反抗有余,但分析不足。而现代文论中充满了这样的反抗性,甚至沦为为了反抗而反抗。

            星球大战本来就是通俗故事,除了故事性没什么内涵可言。至于机器人的故事,反正不是学人就是变人(银翼杀手、底特律),要么就是把人灭了抓起来玩游戏(无声狂啸),甚至自己开启的潘多拉魔盒(我机器人、质量效应)。只有纯粹机器人关系的没什么问题,比如《WALL-E》。

            其实这是所有科幻的问题,你想让他们展现生产关系,简直是妄想。这样的作品,只有少数所谓宏大叙事会写一点。比如《深渊上的火》,银河三界实际上是三种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也就到此为止了。只有苏联的著作,比如《仙女座星云》,算是考虑比较多的,写的是共产主义。不过这类作品并不多。

            甚至,在考虑生产关系方面,奇幻和玄幻都比科幻要多得多。科幻之多表现出对现有人性秩序的反抗(变人、害人均是如此),有时候也会混淆人类和人造物的界限(哈拉维、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但基本不会考虑剥削。尽管他往往以底层社会为背景(全面回忆)。但作品里机器人或奇妙遭遇显然比贫民更有价值。

            当然,这是其基本立场决定的。

            一、没人喜欢看阶级问题。尽管去年还是前年的获奖作品是讲这个的(无依之地),但票房少得可怜,只是牌坊而已。就和《大空头》一样,自黑也有利益。

            二、技术发展解决了生存问题。因此不会出现什么剥削关系,只有所谓的个人能力,又或是为了人类生存的付出。这只是回避了问题,其表现仍是资本式的。

            三、世界只是一个表象。不外乎是更高存在的模拟(13层阶梯、三重模拟,黑客帝国也算),这主要表现的是所谓主体性的获取,也就是反抗自己的上帝。或者背后有隐秘的现实(疯狂山脉、超越时间之影),人类不得不面对现有秩序的幻灭,回到毫无意义存在的虚无宇宙中去。

            我本来是说文论来着,结果变成介绍作品了。总之,这些作品恰恰是政治上幼稚的结果。如果真的不幼稚,可能就不会去写科幻故事了。更不可能天真的以为,单凭借技术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而这正是绝大多数科幻的基本设定。

            通宝推:epimetheus,燕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