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信息流行病】新冠超额死亡数据的悖论 -- 夕曦

共:💬34 🌺161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前段时间看拍总的文章谈到这个

      有个概念很重要:有超额死亡,理论上就应该有减额死亡来对应。举个简化的例子来解释:

      某个地区,没有疫情的时候,正常6月份会有1000人去世,但一波疫情过来,该年6月份死亡了1500人,出现了一个波峰,多出来这500人很可能不是直接死于新冠,而是新冠影响了他们的健康,让这些人提前死亡,例如这些人原本是12月份才会去世,现在提前了半年。

      那么,到了12月份,没有疫情的时候,应该有1000人去世的,但由于500人提前走了,理论上,我们应该可以观察到一个波谷,会发现这个月只有500人去世,这个就是对应的减额死亡。

      新冠可怕的地方就在这里,统计数字总是见到波峰,甚少见到波谷,要见到波谷,才能说应死尽死。。。。

      • 家园 你假设的模型有点问题

        我个人认为应该这么理解:

        正常应该死亡的人口在新冠下还是会死亡,因为有新冠造成的超额死亡,所以会有波峰。

        我的理解是死于新冠的这些人是身体不好的或者有基础疾病的,或者器官衰竭的。大部分正常人恐怕还真有可能就是个感冒就过去了。

        所以你假设中6月份的超额死亡数量的绝大部分并非来自12月分,而很可能是之后5年,10年甚至15年后会死的人提前死了。所以短期几个月甚至1-2年内是看不到明显波谷的。

        而且就算是原本会在12月死亡的人口提前6个月死亡了,到12月的时候因为后遗症又或者体抗力下降还会有原本第二年6月应该死的人口提前到12月死亡。

        所以从英国是死亡总数方面来统计的时候只能看到死亡波峰,而看不到波谷。要看到波谷,需要现在就要特效药或者新冠像非典一样瞬间消失,那样才会看到明显的波谷。

        • 家园 你这个说得很对

          我那个是个极简的模型了,只是用来说明有波峰,就应该会有波谷对应。

          比较逼真的模型会是这个月超额死亡人数里面,有人提前了6个月死,有人提前一两年死,甚至有人提前十年八年死,所以往后可以应该可以观察到几个小波谷。

          • 家园 至少有两种可能

            1. 波谷均匀分布在波峰后很长的时间段,导致统计学上看不出来

            2. 波谷不断被新的波峰填掉了,要等新的波峰消失才能看到波谷出现

            • 家园 确实如此

              关于第一点,我的想法是,如果只有一个波峰,后面拉长时间,平摊波谷的机会就很大,但是,如果连续来了几个波峰,后面要摊平的机会就少很多了。

              关于第二点,就是新冠最让人担心的,只见波峰,尚未见到波谷。我见到勉强算是波谷的新闻,是意大利的养老金支出减少了。。。。。。

      • 家园 这应该是把极为复杂世界简单抽象后的理论讨论

        提出的减额死亡概念。实际上人群健康的变化和医疗资源之间有供求平衡,今年有疫情导致500人提前走了,但疫情也可以导致另外500人健康恶化,在明年死亡。。。好像怎么说都可以。

        这是我对超额死亡研究不是特别关注的原因。

      • 家园 这个应该是曹天元深入讨论的,拍总应该是转载

        “超额死亡”背后的真相

        https://zhuanlan.zhihu.com/p/518054177

        曹天元是自媒体时代之前的科普作家,《上帝掷骰子吗》的作者

        另外,楼主非要去反驳两个低端流言“一是奥密克戎有更高的致死率,二是更高的致死率说明奥密克戎比德尔塔的毒性更强。”,其实也是属于找出对方阵营最low的言论就自我感觉良好的模式(这个算是诛心之论,如有苛责请谅解)

        就我见到那些靠谱人群,对沪今年的公共卫生医疗界表现及言论持批判意见时,通常不会否认BA1/2的肺炎发病率明显降低的结论。

        拍总会有部分微信文章,归谬对方推论过程(比如体外抗体中和能力推导毒性),引出不靠谱结论的行为,我是觉得过于追求传播学效果了。

        通宝推:菜根谭,
    • 家园 不太相信“超额死亡应该远远大于非典直接死亡数”

      我和我家族认识大量人,定居在中国非典/新冠爆发得最厉害的若干地区。

      我们没有确证有任何一个人直接或间接(比如无法去医院就诊)死于非典。

      我们确证至少4人直接死于新冠,但没有人间接死于新冠。

      • 家园 建议再看看我声明的第三点,你提供的东西连“眼见为实”

        都算不上,应该属于“耳听”的风闻。

        我们应该不在同一个认知层次上,你从感性的认知有不同的结论观点,是非常正常的。

        • 家园 你的“认知层次”,无非是玩统计模型呗。

          统计模型,且不说本身适用不适用,输入数据质量不高/有意无意调个参,得出的结论能差很远。“著名”的3000万,不就是这么出来的吗?

          有实战工程经验的人,多少知道,用统计模型研究社会问题得出的结论,要非常非常慎重地对待。

        • 家园 确实有可能“超额死亡应该远远大于非典直接死亡数”。

          普通人的接触范围太窄,数据少自然偏差会很大。

          看得出楼主是这方面的专家,理性上我相信老兄的分析,但说实在的感性上不太接受你的分析。

          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新冠问题很复杂,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学或物理问题,欧美现在的情况可以作为参考,但谁能说放大到中国现在这样的人口尺度,这样的社会环境,这样的国际环境上又会出现哪些幺蛾子。我的反感大多来自专家的铁口直断,对这个问题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敬畏,给人的感觉就是把你们普通人懂啥,根据我的研究。。。,问题是如果有啥没考虑造成结果错误会如何?专家拍拍屁股说句抱歉,背后的后果谁来承受。

          抱歉说话可能比较冲,不过我想这也是很多外行人跟老兄在这辩论的原因之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