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出差的碎片记忆 -- 艾河边

共:💬69 🌺891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关于出差的碎片记忆

    这两天出差,疫情以来的第一次。以前经常出差,有专门出差的箱包和用品,出差时放上几件换洗衣服带上电脑就可以出发。两年多没有出差,感觉颇为陌生,一时有好些东西居然找不着了。在机场候机时不禁搜寻过去近二十年出差的记忆,发现都是一些碎片了,有的模糊有的清晰。二十年的人生不可谓不长,只是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像弹指一挥间,令人唏嘘。

    第一次出差见识什么叫"赤贫"

    部门安排出差的同事是位老派德国绅士。我2003年秋天入职现在这份工作,他给我派遣的第一个差是奥地利维也纳,说新来乍到出差从相对熟悉的地方开始。结果阴错阳差去维也纳的差事推迟,我第一个差却是孟加拉国首都达卡,那时2004年年初。凌晨1、2点在迪拜转机,灯火通明流光溢彩的迪拜候机楼让人仿佛身处梦境。从迪拜飞了4、5个小时后抵达达卡。从达卡机场到市区,当时所见至今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近两小时的车程没有看到多少能称之为房子的建筑,大多是几根木棍上盖一个铁皮顶;人口密度极大,道路上时时处处都挤满了人,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赤脚衣衫褴褛甚至衣不蔽体,让人不敢直视。当时无比错愕,心想:虽说是热带国家,但人总应该有起码的体面吧?以后几天有东道主陪同又去了几个地方,发现很多孟加拉人无所事事,街头一点小事就能引起成百上千人围观,莫名地气氛紧张,让人感觉极其不适。达卡破破烂烂没有什么值得一看,整个孟加拉更是不宜人居。不理解在这么一个地方怎么会繁衍上亿的人口。与大面积不堪入目的贫民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葱茏绿树环绕的洁白典雅的总统府,据说是二十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建造的总督府。

    各种数据表明近一二十年孟加拉发展很快,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服装转移到了孟加拉,中国也大量投资孟加拉基础和民用设施的建筑,今天的孟加拉应该不会是我当年看到的那个样子了。只是我没有兴趣再次造访这个国度。

    通宝推:李根,审度,老老狐狸,dfindy,GWA,empire2007,方平,死扛着,回车,假日归客,唐家山,桥上,陈王奋起,起于青萍之末,不远攸高,
    • 家园 【原创】南美洲大陆上沉睡的加勒比海岛国:苏里南

      第一次知道苏里南这个国家的存在是因为八十年代风云一时的荷兰足球巨星古力特和里杰卡尔德。知道它地处南美洲曾是荷兰殖民地,不过当时没有更多的好奇心。

      这十几年多次去加勒比海的几个岛国出差,包括与加勒比共同体(CARICOM)打交道,惊奇地发现位于南美洲北部并不濒临加勒比海的苏里南也是加勒比共同体的一个成员国。(类似的还有伯利兹与英属圭亚那。)更有趣的是苏里南在很多报道中都被称为a Caribbean island-加勒比岛国。因此去苏里南出差时,我开始对这个国家产生了些许好奇心。后来知道苏里南在历史上与加勒比海诸岛一样是欧洲殖民者从非洲贩运黑奴来从事甘蔗种植业,后来还有来自其他殖民地的劳工,如印度人、爪哇人以及华人等,形成今天的所谓多元文化。而它之所以被称为岛,因为其人口90%以上居住在北部海边的几个港口城市,主要是在首都Paramaribo,苏里南国土东西分别与法属圭亚那和英属圭亚那有一条大河隔开,国土向南虽与巴西接壤,却是纵深几百公里的热带雨林,没有道路通行。苏里南居民与外界的联系只有海路和空路,与岛无异。因此被称为大陆上的岛国。

      因为是前荷属殖民地,从欧洲去苏里南都是乘荷兰航空KLM由阿姆斯特丹前往。记得飞机飞越大西洋后在一望无际的浓密的热带雨林上空飞行了几十分钟才在丛林中的机场降落。记得当时从空中俯瞰很长时间看到的都是没有尽头毫无任何人类活动痕迹的密不透风的热带丛林,不知道飞机飞向何处,也不知飞机是否一切正常,机舱里死一半沉寂,这时内心是颇为恐惧的。飞机降落后发现热带丛林环绕的机场很小,只有一个跑道,当时停机坪上只有我们这一架飞机。候机楼也只是很简单的一座建筑。机场位于苏里南首都Paramaribo以南50多公里,记得从机场去酒店的路途感觉极其遥远,汽车开了近两个小时,大部分时间行驶在一条开辟在丛林里的狭窄道路上,路况不好,路途中很长的时间又是只见丛林不见人烟。临行前看到一些关于苏里南的数据,知道这个国家有超过16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只有60万居民,属于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当时内心有个疑问:这显然是一个不缺少土地的国家,为什么把机场建在如此偏僻远离人烟的地方?出差期间抽空就问当地人这个问题。接待我们的政府官员都不知所云。倒是一个出租车司机侃侃而谈,说是美国人在二战期间建的这个机场,之所以建这么远是为了方便运输军工需要的矿产到美国。后来我自己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显示这个机场确是美国在二战期间的一个重要军用机场,给欧洲提供物质向欧洲派遣军队很多是从这个机场出发的。只是没有想到二战结束七十多年之后这个国家的对外联系还主要依赖这么一个隐蔽在丛林中的小机场,不由让人感觉时间在这里是停滞的。

      在苏里南首都Paramaribo漫步脑海里总是想起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当时就想那个建在丛林中的城市Macondo应该就是这个样子:整个城市死一般沉寂,城市里的人与世隔绝逐渐凋零。出差接触的当地人都很沉闷,没有什么民族或国家意识。回望历史,这里各个种族的人都远离自己的根,被迫来到这块土地出卖自己的劳力,这里没有属于他们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没有可以把他们凝聚在一起的东西。Paramaribo最初为英国人的据点,1667年荷兰人用当时的新阿姆斯特丹即今天的纽约换来这块地方经营黑奴贸易和甘蔗种植业,奴隶制名义上于1863年废除,但实际上又存续了十余年。奴隶制废除后苏里南的种植园经济日益衰退,荷兰人也因此对苏里南失去兴趣而逐步撤离。进入二十世纪主要是美国公司Alcoa在这里开采铝土矿。二战期间美国从在伦敦的荷兰流亡政府那里取得在苏里南运营军用机场训练军队和筹备战时物质的权利。1975年苏里南独立,几个所谓的政党主要是族群组织,分别代表着印度人,爪哇人,黑人等。这里没有什么民族融合,也没有什么主流文化。难以想象人们在这样的地方靠什么作为精神寄托而生活。出差前看到苏里南人均GDP接近一万美元,想象着应该是个不算差的地方。去了之后看到满眼的破败与落后让我更加深信数据是有很大欺骗性的。就苏里南而言,由于总人口不过60万,仅木材黄金等几项原材料出口就立刻拉高了人均GDP。苏里南自身则是没有什么生产能力的。

      中国现在是苏里南最大的投资者,苏里南也加入了一带一路。中国的入局不知能在多大程度上唤醒沉睡的苏里南?

      下图是Paramaribo市中心,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点看全图

      通宝推:桥上,心有戚戚,dfindy,
    • 家园 【原创】令人困惑的突尼斯

      我两次出差到北非的突尼斯,在著名的茉莉花革命前后各一次。这是一个让我颇为困惑的国家。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我自认为还是多多少少能说出个一二。但突尼斯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我却说不太清楚。

      出差突尼斯对我们单位来说算一个好差:距离近,没有时差,相对安全,中等发展水平,此外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可以打发闲暇时间和满足好奇心。看数据,突尼斯似乎相当不错:人均GDP达3000-4000美元;教育水平尤其高,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6%,16岁以下中等教育率98%,高等教育率高达35%,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学STEM即理工科。突尼斯人从小学开始学习法语,初中开始增加英语,所以突尼斯人基本上都能流利地说三种语言:阿拉伯语、法语和英语。突尼斯人的法语尤其纯正,公认巴黎口音。突尼斯与欧盟签有特殊贸易协定,很大程度融入欧洲市场。此外,突尼斯全国人口的98%是阿拉伯人,是一个像日本一样的单一民族国家,因此没有困扰很多国家的种族冲突问题。但现实是突尼斯长期失业率极高,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30%,经济停滞不前。向西方国家移民成为年轻人的主要出路。突尼斯外债占其GDP的82.6%,摩根斯丹利将突尼斯与乌克兰、萨尔瓦多一起列为国家破产可能性最高的三 个主权国家。

      2007年我第一次到突尼斯出差,时任总统Ben Ali在位已经20年。从机场出来到首都Tunis沿途到处树立着Ben Ali的巨幅照片。我居住的酒店距市中心并不远,入夜后街上非常黑,路灯照明不够,感觉这个国家非常缺电。城市里也没有什么商业,颇为沉闷与萧条。接触的商人和政府官员都有很多抱怨,同时又非常自傲,感觉让人非常难以打交道。最震惊我的是首都大街上满是无所事事的年轻人。记得我当时就对一起出差的同事表示出对突尼斯前途的担忧:如果一个国家不能给年轻人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以机会,这个国家恐怕会有麻烦。所以当2011年年初突尼斯因一个街头小贩不堪城管骚扰而自焚从而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抗议示威并导致Ben Ali 下台时,我并不吃惊。

      2013年我第二次出差到突尼斯。原来到处可见的Ben Ali的巨幅照片自然是不见了。但城市并没有比以前繁荣,反而更加破落,尤其是变得很脏,街头到处是垃圾没有人处理,感觉公共服务尤其退步,高速公路旁见到很多烂尾楼,颇有凄凉之感。当地人的抱怨更甚,尤其是对民主失望。一位大学教授对我说所谓的革命之后原来人们最不满的贪污腐败问题反而更加严重,经济也更加糟糕。

      突尼斯这块地方沉淀着几千年丰富的历史,远古不说,单从公元前九世纪腓尼基人在此建立迦太基开始,迦太基以此地为中心繁盛几个世纪一度称霸西地中海,迦太基被罗马征服后这块地方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以后相继被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近代又一度成为法国殖民地。古代文明的遗迹在这里不甚烦举。我记得租车前往距突尼斯首都不远的海边迦太基城遗址,其恢弘的残垣断壁让人思远古之幽情不输罗马花园。突尼斯首都城内著名的Bardo博物馆收藏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罗马时期的mosaic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而突尼斯首都郊外地中海边的小城Sidi Bou Said洁白的房屋蓝色的门窗又是完全不同格调,幽雅到极致。突尼斯有很多东西值得一看再看。但每每联想到愤怒的突尼斯人,我又犹豫了。

      通宝推:审度,东山之石,海外俗人,老老狐狸,dfindy,心有戚戚,
      • 家园 马格里布地区借着反腐败上台的又不是没先例

        木瓦希德朝就是这样,伊斯兰教搞批判搞破坏很在行,却缺少建设的各种思路,一旦打倒后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估计突尼斯和埃及一样不久又会出现新的军事独裁。

      • 家园 阿拉伯

        历史上的辉煌,也是靠了别人的血泪为基础的。

        古兰经里“72个黑眼睛白皮肤的处女”是什么个意思?其实就是阿拉伯人意淫的对象——波斯娘们,他们生于沙漠,波斯,黎凡特等等就是他们心中的花花世界,无尽的财富,美女。最后,类似满清捡了大便宜一样,在波斯和罗马争斗疲累之际,他们灭了波斯,占领了中东,北非,甚至伊比利亚半岛。但是,由于他们本来生在沙漠,没有形成劳动的文化基因,只会抢劫(掠夺黑奴干苦力,掠夺白奴当性奴和士兵)和诈骗(传教,经商),在爆发之后衰落不是再正常不过了吗?他们的民间故事阿里巴巴,辛巴达之类的,有钱的不都是偷抢骗或者奇遇吗?这种文明中的人,你能指望啥?欧洲人虐他们不过是彼此彼此,他们虐欧洲人更狠。当然,现在政治正确都是谴责欧洲人,但是我们内心得明白,还得告诉孩子们,这些阿拉伯人手上的血多着呢。

        后来,海湾国家卖油有钱了,也不会想着搞生产,只会压榨阿三,菲律宾劳工,自己混吃等死。突尼斯这种没法靠卖油,只能靠旅游啥的,老实说,我没仔细研究,但是我觉得恐怕别人从它那里也掠夺不了多少,它应该减少人口,如果只有100万人,搞搞旅游也就能活了。

        这世界上,文明中有崇尚勤劳的价值观的就是东亚和欧洲,正好对应世界两大最好的农业区。这也是两个可能自我维持的地区,其他都是寄生性地区。过去几十年金融全球化,这两个地区的价值观都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习在努力想着回头搞实业,但是金融党拼死反抗。欧洲就看德国扛不扛得住。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老老狐狸,
        • 家园 北非传统上也是农业区和游牧区

          石油红利没吃到多少

          • 家园 马格里布

            也就摩洛哥好点,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的沿海干旱平原根本养不了几个人,现在的人口绝对是超载了。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还是卖油气的,现在马卡龙还跑去找阿尔及利亚要卖油气替换俄罗斯能源呢。

      • 家园 答案其实已经写在你的帖子中

        突尼斯人的法语尤其纯正,公认巴黎口音

        离天堂太远,离法国太近。

      • 家园 小国的悲哀

        小国很难自立自强的。

        首先没有足够大的市场。没有需要也没有可能建立完整的工农服务业体系。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可能建立尖端工业体系,那么想搞有关研究的人不去美国法国去哪?(中国出于种种原因虽然有完整体系,还不是显然的移民目的地)。所以小国也没有可能建立相应的教育科研体系。前法国殖民地年轻人能去法国就去法国是有原因的。

        另外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我们经常看见小国的领导人做事匪夷所思。因为那些人经验眼界磨练在中国最多就是个县太爷。中国一个人成功要和无数人择手段不择手段地竞争。而以中国的人口基数什么人都有都会遇上。能在任何领域拼出来的都是大牛。小国莫想。

        一次我和一个来自科特迪瓦的人谈。我和他都同意非洲统一(或者至少法语非洲统一)是非洲强大基础。但是他说,你觉得法国会允许这个发生吗?

        • 家园 突尼斯不能算小国,欧盟标准水平

          第一,类似突尼斯地理面积,人口水平,在欧洲国家是大多数。如果你的悲哀理论成立,那么欧洲许多国家都应该悲哀。

          第二,比突尼斯面积大,人口多的国家,情况也不比突尼斯好。埃及如何?阿尔及利亚如何?利比亚如何?

          泰国缅甸巴基斯坦,哪个不是军人政变家常便饭?土耳其的埃苏丹,前几年还躲在厕所里求救,欲往德国避难而不可得呢。

          所以,横比纵比,都与什么小国无关,突尼斯反而证明了,通过投资教育,还是无法改变命运。

          至于突尼斯以及第三世界国家,难以改变命运,真正原因是什么,大家心知肚明,还是不说破为妙。毕竟我们在西方讨生活,日子还算过得下去。在纸面上同情突尼斯,假仁假义一番就可以了。如果突尼斯和其它第三世界国家人民走对了路子,生活真的好起来,你我的好日子只怕就到头了。对此我们只好反对,请第三世界人民继续发展中下去,最好永远发展中下去。

          通宝推:陈王奋起,夜如何其,老老狐狸,
          • 家园 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现在的理解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就是人们不分民族种族宗教,都同样的追求吃好喝好有房有车。最终淘汰一切阻碍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东西。不可阻挡。

            我在墨西哥参观过福特的工厂。自由散漫的墨西哥人在高工资的刺激下那真的是比中国人都勤劳严谨。工厂里一声说笑都没有。

            没啥发展不了的

          • 家园 同意。菲律宾教育也不错,高等教育普及率相当长时间都比窝憋高。

            菲律宾的教育到底有多好?

            菲律宾的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1611年美国在亚洲建立的第一所大学就在菲律宾马尼拉,即圣托马斯大学,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是亚洲最古老的大学。菲律宾的高等教育直接受到美国的影响,采用与美国相同的教育体制,菲律宾文化的普及率很高,英语被广泛用于教育、金融和贸易领域。

            菲律宾的教学语言为英语,因100多年来一直是美国的殖民地。政府规定英语为官方和商业用语,学校的教学语言也为英语。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英语的国家之一,英语基本识字率达93%,在亚洲排名第一。

            2015年1月,菲律宾公立学校开始实施K-12基础教育体制,目前义务教育为12年。(K-12指的是Kindergarten-12年级的教育体制,而此前菲律宾的义务教育是10年,即6年小学+4年中学教育。新增加的两年教育主要加在4年的初级中学之后,称之为高级中学或者11年级和12年级。)

            菲律宾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较高,有比较完善的公立和私立教育体系,1983年高等教育普及率居世界第九位。1991年高校毛入学率27.8%,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中仅低于同时期的韩国(1993,46.4%)。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海外俗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