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3000万美国人患有长新冠,其中80%日常生活都困难 -- 别看我矮

共:💬135 🌺824 🌵1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看清楚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一次感染后增加,但在两次感染的人中增加了一倍,在三次感染的人中增加了三倍。

          这个对比关系是患病组中三次感染和二次感染和一次感染的风险对比。对照组其实是一次感染组,和你说的那个庞大的,基础疾病差别的未感染对照组并没有关系。

          • 家园 我看的很清楚,这个研究搞的比较复杂。

            作者用同样的研究设计分析美国退伍军人医疗数据发表了几篇论文。没有查到有比较两次感染,三次感染的论文。其中一篇《 SARS-CoV-2 突破感染后的长新冠》(Long COVID after breakthrough SARS-CoV-2 infection),可能是你提到的研究。但也没有进行比较两次感染,三次感染的分析。

            作者Ziyad Al-Aly今年连续发表的论文,都有同样的设计问题,研究结果、结论都是不可靠的

            • 家园 所以你找不到就等于没有?

              https://mp.weixin.qq.com/s/IqFUw4DnYKjp-RO0h9i6Hw

              里面有原文出处,自己看吧。

              通宝推:心有戚戚,
              • 家园 【转发】新冠病毒重复感染的临床结局

                @wild007

                这篇文章值得大转特转啊,今天有时间仔细看了下这篇文章,结论还蛮惊悚的。

                新冠病毒重复感染的临床结局

                下面的图可能最清晰。

                每次重复感染都造成不良风险大大上升,看起来是接近加倍的风险上升!!!

                未经微信允许,引用了一幅图。

                蓝色是首次感染针对基线(没有被感染);

                橙色是二次感染针对基线;

                灰色是三次感染针对基线;

                纵轴是风险上升比(请注意,这不是百分比,这是倍数)。

                这个研究的结果可能的问题是:

                一次感染的人数( 257,427 ),二次感染人数(36,417),三次感染人数(2,263),多次感染人数(246)不均衡,

                统计分析这块可能要好好用心,数据处理不好的话可能会产生偏差,影响结果的可信度。但是这个研究的价值非常大。

                点看全图

                通宝推:海外俗人,心有戚戚,
                • 家园 还有一篇文章可以看看

                  新冠=小号艾滋?

                  有人去年就有这个预判了。不过总感觉拍帮主这图逻辑有点问题,单独比较F0-F3就行了,为啥要F1+F2+F3这么去比?

                  从新冠的特性看,传染广度、频次都是空前的,还有一个人为因素始终未排除,这种情况下,机械套用1918年流感模型根本就意义不大。历史上大瘟疫要么死麻了物理断绝,要么变异毒性衰减共存,两种可能性孰强孰弱鬼才清楚,现在就断言新冠啥意外也不会出,必然就是共存,那是太瞧不起唯物主义病毒的称号了😂

                  • 家园 这个观点很早之前就见过

                    不过毕竟是预判

                    按照omicron这个传播速度,再有6个月,估计会出现大批多次感染者,大概就能看清楚这个多次感染破坏免疫的结论是否100%石锤了。

              • 家园 原来是个还没有发表的论文,还没有经过同行评审,

                作者就直接放到网上了。急什么?

                这个未发表论文中的补充材料比较了不同人群的基线健康情况。一次新冠感染的人群中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是18.4%,二次感染的是25.8%,三次感染的人群是37.4%。第三组人群已经是第一组的两倍了。

                即使没有新冠感染,在6个月内最后一组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比例也会远高于第一组。如何证明三组人群6个月内发生心血管疾病差异是新冠引起的呢?

                通宝推:llama,
                • 家园 你的思维有问题

                  1.预印本有什么问题?你也说了Ziyad Al-Aly今年发表的论文都有类似的问题,但为什么能发表?说明大部分审稿人还是认可这种研究方法是有价值的,结果也是可信的,你不认可只代表你属于少数派,学界并不是围着你的思维转的。

                  2.新冠从奥密克戎出现到现在变异株“百花齐放”,一共才10个多月,谁的研究没有瑕疵?真严格意义上讲,RNA疫苗就不该放出来。这边讲数据都是德尔塔以前的不能代表奥密克戎,这边又说奥密克戎数据出来了时间未到不严谨,那要不干脆都别玩了,反正生物学从疫情开始就烂透了!

                  3.回到数据本身,文章里从致死率到各种疾病不良预期数据都列全了,总体感染越多预后越差的趋势摆在那,可以打脸的反转数据苗头都没有,再TM鸡蛋挑骨头,趋势也在那,从概率上讲未来变差的可能性也就远高于变好,所以还死鸭子嘴硬有意思吗?

                  通宝推:愣头兔,一个农民,
                  • 家园 不建议用“你的思维有问题”做标签,

                    已经发表研究论文中大有水分,这是学术圈的常识,而且主要常规的学术活动就包括认真评阅其中的问题,本身就是科研的一个重要工作。

                    我们之前讨论过几次,就所谓“长新冠”这个问题的认知,你我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程度是不对等的。我尊重你有不同的看法观点,但我不会因此说:“打肿脸、死鸭子嘴硬有意思吗?”等这类话。

                    • 家园 接受建议,道个歉

                      新冠从奥密克戎开始就已经翻篇,现在要争也就争个趋势和概率,目前就已知的数据看,怎么也很难乐观。我在年初就说奥密克戎是欧美结束疫情的最后机会,但是奈何变异一波比一波凶狠,现在都已经到几十个区域优势株同台唱戏,这么庞大的多路径养蛊,还可以互相穿插,预后能好就有鬼了,以现在的感染频次,高致死株几率再小也迟早筛出来。至于长新冠,不就是并发症么,只要三月一波的频次不缓解,你觉得还有啥可能可以逆转?

                      通宝推:一个农民,empire2007,心有戚戚,陈王奋起,菜根谭,
                      • 家园 长新冠与并发症、后遗症概念上有不少混乱

                        可以看看我之前给河友的回复(长新冠与后遗症的误区)。

                        新冠从奥密克戎开始就已经翻篇,这个我认同。新冠翻篇的一个结果就是国外的统计数据,与国内相比,几乎完全不可信了。所以要讨论“趋势和概率”,也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了。

                        但是奈何变异一波比一波凶狠,现在都已经到几十个区域优势株同台唱戏,这么庞大的多路径养蛊,还可以互相穿插,预后能好就有鬼了,以现在的感染频次,高致死株几率再小也迟早筛出来。

                        从病毒学和流行病学角度看,你的担心基本是多余的。去年底南非出现奥密克戎就意味中这次世界大爆发进入尾声阶段了。目前国内的防疫策略不是从疫情本身考虑,而是从中美大国竞争来考虑的。这也超出了从学术角度讨论的范围。

                        • 家园 生物学本质上还谈不上是严谨的科学

                          按现在生物学的发展,要得出兄台这么确定性的判定还差得远。说得更明确一点,生物学虽然用的都是西医还原论的方法,但是目前其实用的还是类似历史上中医的路子,即以统计学来建立基因到蛋白乃至细胞功能的关联。原理上从小分子到大分子都还没完全搞清楚,更遑论基因到蛋白、细胞这种尺度的跨越。所以现在的生物学就是一门不完备的数据积累阶段的经验医学,离大体能准确预测的数据量都还差得远,所以“去年底南非出现奥密克戎就意味中这次世界大爆发进入尾声阶段了”这种收敛性判定根本没太大意义,无法预料的幺蛾子多了去了,再看几次大流行就行了,也是检验兄台目前笃信的病毒学成色的时候。

                          通宝推:llama,心有戚戚,
                        • 家园 这个流行接近尾声的趋势有待商榷

                          从概率上来说,你说的对,我猜大概率80%新冠会按照你说的这个趋势走。我也很希望这个趋势能够成真

                          但是有三个因素算是天边的乌云,一直没有消散:

                          1。即使是omicron,由于其强大的传染力和免疫逃离,造成的总死亡数字还是过高,这也是国内一直没放松防疫的原因之一;

                          2。忽然变异筛选出某一种致病性更强,杀伤力更强的流行毒株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并没有到可忽略概率阶段 ;

                          3。后遗症的说法,临床上来说,我赞同你的观察,大多可以定义为伪命题,但是多次感染后会产生什么变化,现在还不清晰。并且omicron造成大批人群多次感染,潜在的风险真的很可怕。谁见过一个月感染2次流感的?但是一个月感染2次新冠已经不算罕见事件了。这一点上我还存疑,等等看吧。按照omicron这个传播趋势,估计再有6个月,就存在大批多次感染的患者了,是否会更严重也就清晰了。

                          是否政治因素影响到防疫,这个超出我的能力范围,暂不讨论。

                          从病毒学和流行病学角度看,你的担心基本是多余的。去年底南非出现奥密克戎就意味中这次世界大爆发进入尾声阶段了。

                          通宝推:审度,唐家山,
                          • 家园 你关注的几点,我刻意地不去过多解释说明。

                            主要考虑国内的防疫政策还是坚持动态清零。在相关问题上产生焦虑、恐惧,有助于维系目前的防疫政策,同时降低行政成本。

                            另外一个考虑,真的是隔行如隔山。即使你的专业也属于大医疗领域,也难以掌握准确的相关知识。而你的关注点,又涉及跨几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我可以花很多时间进行解释,最终的结果还是:你认为说不过我,就不说了,但不会相信。

                            关于“杀伤力更强的流行毒株”是否会出现,我建议你思考这样的问题。前提条件:各种新冠病毒变异株是相互间按照达尔文生存竞争的方式生存的。去年11月疫情占绝对优势的是德尔塔变异株,世卫组织命名奥秘可戎不到3周,奥秘可戎变异株在美国几乎完全取代了德尔塔变异株,也可以说杀掉了德尔塔变异株。那么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奥秘可戎变异株生存竞争的优势在那里?这些优势是如何在人群中干掉德尔塔变异株?如果出现“杀伤力更强的流行毒株”能够取代奥秘可戎,它应该具有哪些生存竞争优势?

                            更复杂的考虑是,奥秘可戎的胜出也是其自然界宿主,人类行为主动选择的结果。如果出现“杀伤力更强的流行毒株”,人类行为对强毒株和奥秘可戎的生存竞争会有什么影响?

                            即使是omicron,由于其强大的传染力和免疫逃离,造成的总死亡数字还是过高,这也是国内一直没放松防疫的原因之一

                            这个应该是奥秘可戎不准确的疫情数据产生的问题,不是病毒真实制造出来的疾病与死亡数据。这点涉及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更加复杂,难以说清楚。

                            举个美国的例子,疫情数据从去年11月美国部分开放及奥秘可戎爆发开始,由于检测减少每日新增病例数据统计过低,同时死亡数据过高(官方定义新冠死亡有巨大问题)。其它西方国家基本参照美国的方式,都会有类似的疫情数据统计问题。

                            所以我一直认为上海封城两个月的数据是最准确的,但是暴露出来新的问题是新冠死亡定义需要调整。目前收集到的信息是上海所有近600例死亡,都是死于基础疾病,没有直接死于新冠的。这对你计算“总死亡数字”可很有挑战性。如果新冠阳性死于基础疾病的都算做新冠死亡,那么全国14亿人,奥秘可戎的“总死亡数字”还是非常吓人的。但是如果算做正常基础疾病死亡,“总死亡数字”应该接近人群常规基础疾病死亡总数。

                            虽然是数字游戏,但对决策有重大影响。

                            另外一个问题是,国内从来没有每年流感死亡的可靠数据,难以做新冠疫情决策的参考。

                            通宝推:菜根谭,
                            • 家园 能信赖的参数是excess death/Labor Loss

                              你说的对,这两个论点我觉得你说的都有道理,但是都没完全说服我

                              1。关于omicron的发展趋势,我非常希望你预测的是真的,如果能流感化,那真是的大喜事。但是我自己还是有担心,当然也许是杞人忧天。

                              2。关于omicron造成的损害和次生伤害,恐怕最终能依赖的参数还是excess death和labor loss,但是这些参数都要延迟推出。。。只能等着看了

                              上海的数字国内人是不信的。。。这个不信有很多原因,但是圈内圈外人对上海上半年的乱象是有诸多抱怨的,连带着上海的数字的可信度也大大降低,很多人觉得张文宏在蓄意篡改数字,推销共存。

                              你之前因为这个在河里和人争论过,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争论的诸多人不相信上海的数字。

                              看英国一直到今年9月的excess death数字,比疫情前均值都要高出10%,这个数字还是太高。

                              我觉得大家继续观察,慢慢观察今年冬天的数字再说了,

                              我们终究只是键盘侠,影响不了国家国际抗疫大势。

                              通宝推:心有戚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