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读书笔记,《1007天的战争》 -- 冻雨

共:💬100 🌺788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按《中苏关系史纲》说法,抗美援朝是中国收回东北权益的副产品

            ……在议定书中,针对苏军沿中长铁路调运的问题,中方提出增加一项条款,即中国的军队和军用物资也可以自由地沿苏联境内的铁路调运。对此,苏方不能再容忍了。于是,中苏双方在谈判中发生了激烈争论。

            1950年1月26日周恩来向苏方提交了中方关于大连、旅顺和长春铁路的协议草案,斯大林亲笔在草案俄文译本上做了大量删改。斯大林本人批阅的一份文本,几乎把中方草案的内容全部划掉了,还打了许多叹号和问号,字里行间渗透着他的恼怒和愤慨。然而,在经过冷静商讨和慎重考虑之后,斯大林还是决定做出让步。

            周恩来接受了苏方的条款,只是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米高扬对此表示可以接受,但是再次对中方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表示惊讶。他气愤地说:“作为同盟者,苏联无偿地转让了巨额财产,包括中长铁路、大连、旅顺口以及在这些地区我们拥有的一切权利,而中国却连苏联在一条铁路上调动军队都不愿意同意。如果连这样的让步中方都不能做出,那我们还算什么同盟者呢?”

            斯大林很可能还有一个更为精密和深远的考虑,使得他可以在放弃苏联在中国东北利益的情况下,仍然继续保持其在远东的战略目标。这一计划的核心就是改变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即从苏联一直坚持的以三八线为界的防守战略转变为一种在不损害美国利益的前提下的进攻性战略,目的就是控制朝鲜半岛的港口。

            如果斯大林必须接受毛泽东缔结同盟条约的条件而又不想失去其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如果斯大林必须寻求一种补救措施来保证或维持苏联在远东这一传统战略的实现,那么在莫斯科的地图上,只有控制朝鲜半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斯大林的愿望。

            冷战在欧洲形成以后,斯大林不愿看到在远东出现一场可能引发苏美直接冲突的战争,所以曾一再拒绝金日成使用武力统一朝鲜的请求。然而,就在1月30日,即接受中方草案两天以后,斯大林改变了主意。他亲自复电平壤,明确表示愿意同金日成直接进行商谈。

            斯大林的如意算盘很可能是这样的:在朝鲜半岛出现的武装冲突,无论其结局如何,都将保证苏联在远东设定的战略目标——获得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在战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苏联无疑会控制整个朝鲜半岛,仁川、釜山及其他南朝鲜的港口将替代旅顺口和大连港的作用,而艾奇逊的声明则使斯大林意识到苏联的举动并未危及美国的利益。即使战争失利,苏联仍然能够如愿以偿,因为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会迫使中国要求苏联军队留驻旅顺、大连,而苏联在议定书中提出补充的内容则是一旦出现战争局面,苏联军队有权使用中长铁路。这样,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自然也就继续在苏联的掌握之中了。

            斯大林早就知道朝鲜半岛的战略地位及其港口对于保障苏联远东地区安全的重要性。1945年9月苏联外交部就提出,一旦对朝鲜实行托管,“其三个战略地区釜山、济州和仁川必须控制在苏联军事指挥官手里”;“在缔结四大国对朝鲜实行托管条件的协定时,按照联合国宪章第82款的规定,釜山、清津、济州岛和仁川必须规定为进行分配的战略地区”,“它们必须处于由苏联政府实施的特殊的军事控制之下”。

            只是由于当时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已经基本实现了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目标,而后来美苏之间爆发冷战时,斯大林的注意力又首先集中在欧洲,苏联不愿意也没必要在朝鲜半岛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所以,斯大林放弃了对朝鲜南部战略目标的要求,而直到毛泽东访苏之前,斯大林的本意还是维持原有的中苏条约。但是当斯大林感到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即将失去时,对朝鲜半岛战略目标的控制当然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毛泽东离开莫斯科之前,斯大林已经下决心违背他的诺言。斯大林1月30日给平壤的电报意味着毛泽东既不可能先于朝鲜统一解决台湾问题,也不可能为中国的经济恢复寻求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这也许就是斯大林要毛泽东为他争得的中苏同盟条约付出的代价。至少,事情的结果就是如此。

            • 家园 也可以这么思考,但是,也许可能抗美援朝是主

              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行动。对于中国影响很大,历史以来,千年以来,这个跨度够大。

              没有战争加持,即便是盟友苏联认为中国应该和可以享有的北方权益,也应该是有限的,你的盟友有没有实力,谁不在乎?不可能不顾及。

              就好比今天大家看印度,作为盟友行不行,会考虑印度的感受么,不会的。

              这是一个心理问题,在内战之后快速进入外战抗美援朝,这个心理转变只有四野能够控制好。

              • 家园 苏联最怕的就是盟友有实力

                后来围绕新疆问题,中苏博弈极为残酷。

                事实上中苏之所以没有大规模热战,是核武时代造就的一个奇迹。

                • 家园 不完全对,苏联也希望自己阵营的盟友有战斗力。

                  最好是,有战斗力,但是又听话。

                  当然,这两个基本是矛盾的。

                  苏联援助156工程,一则可以看做抗美援朝的血酬,二则可以看做想扶持中国成为更能打的盟友。

                  • 家园 是的啊,当年德国选择的时候也是比较了我国和日本的

                    某些公知就觉得民国也牛了。

                    其实,就是民国太拉胯,德国才选择了日本,不得已接受了日本。

                    当然了,日本军国主义也不是盖的,和美国干的也是有声有色,以民国当时的实力和心气,对美国估计一下子就崩盘了。

                    我用小弟也得小弟能打,否则事事自己下场,做老大多累?

                    所以苏联援助新中国是真诚的,对于东欧其他国家也还行的,哪怕是民德,也是还了重工业。

                    导致民德几乎排名第二,中国是大而不强,够全面,但是质量还是不足,也是发展时间太短了,尤为可惜。

                    当时的各种混乱也是在调整适合中国的发展方向。

                • 家园 新疆是历史遗留问题,三区的复杂性导致的

                  本来就是不好办的,所谓残酷其实没那么夸张,这是新中国要收回新疆必须的浴火,苏联组织中央说话也不那么方便。

                  这种历史遗留在苏联内部也没有调解太成功。

            • 家园 这完全是倒因为果。

              套个庸俗的说法,抗美援朝,是中国给苏联的投名状,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应该有一席之地。

              在这个基础上,苏联才有可能归还新疆东北的特殊利益。才会给156工程,支持中国成为金牌打手,本质也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逻辑上,跟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一样,我不点头,东亚东南亚这一片的事情,美苏说了都不算,你定下的格局,我能给你彻底翻盘。

              有战斗力,才有话语权。否则的话,谁认识你,你妈贵姓?

              通宝推:冬晓,
              • 家园 你把时间线搞错了

                在新中国没有派兵入朝“交投名状”(因为金日成还没有出兵)的时候,苏联已经让步,同意归还中国领土和权益了,具体可见条约内容。

                1950年2月已经定稿签约的“新中国收回大连等地主权”行为,不可能是1950年6月暴发的朝鲜战争的结果。

                至于抗美援朝导致中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那是另一个问题。

                中苏围绕新疆的博弈更加复杂,抗美援朝也没有能让苏联放手新疆权益。

                • 家园 是我搞错了,时间顺序上就不对。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50年初主席访苏谈下来的,条约明确,最迟52年底苏联归还中长路,旅顺港。

                  朝鲜内战爆发,是50年6月份。

                  另外一个帖子专门说明了这个问题。

                • 家园 战争阴云早就有了

                  大家都在准备。

              • 家园 投名状说法也不算庸俗,就是盟友也要检验成色

                否则像美韩一样,很痛苦。

                这种情况我们也遇见过,一开始中朝协调不够,这也是遗憾。

                所以,朝鲜战线后退也导致我们难办,这事也很痛苦。

                证实自己的实力,需要机遇,毛主席也认为这是机遇。他老人家也一向如此抓机会。比如,淮海战役扩大的时机,抓辽沈战役的锦州节点,都是毛主席的极其高超的军事技能确认的。

            • 家园 这个书感觉不靠谱

              作者对斯大林的估计偏低。

              精炼书中观点是,斯大林认为朝鲜开战,中国胜则得到朝鲜釜山,中国败则得到中国大连,所以是两利的。我不大认可。

              第一,中国胜,苏联在对战争胜利贡献甚小的前提下,对釜山获取完全控制权的概率很低,而且配套设施(铁路线等)代价高昂,对苏联的经济意义不大,军事意义也有限(中、朝扼住苏联海军的喉咙)。

              第二,中国败,沿鸭绿江对峙,这也意味着美军和苏联本土接壤,而整个朝鲜半岛西部都是美国海军驻地,辽东半岛被封锁,对苏联带来的威胁远大于其可能在大连得到的不冻港收益。如果在三八线对峙,中国凭什么会允许苏联驻军中国?

              第三,现实发生的,两军打平,苏联没有收到任何好处。说苏联预期不到这个结果,我看把他看低了。起码这个结果比中国彻底打败美军概率要高,不要说斯大林,普通的参谋也要做这个结果的预案。

              我并不了解这本书,但是从作者之一沈志华在网上发言,感觉这个人不大靠谱。他无非是说他有机会接触苏联档案,别人没机会所以可以随便吹。等可以证实证伪的那天到来,才是他现原形的时候。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你把当时的中国看得太高了

                哪怕彭大将军把美军赶下日本海,朝鲜还是苏联的。因为你海空军不行,经济科技当时也不行。一个好例子就是越南,都知道抱超级大国的大腿,也都知道远交近攻。所谓中朝扼住苏联海军简直是天方夜谭。

                何况中国要是在朝鲜败了,自己都要挽留苏联军队控制大连和旅顺,以对冲美日韩的压力,具体也可以看互助条约内容。其实如果朝鲜战败,新中国唯一选择就是迁都,经济建设也必须远离沿海,东北即使勉强保住也无法建设。

                苏联是应该没想到能打平的,多数战争都只有胜败,很少平局。然而现实中志愿军流血牺牲打出的局面,被苏联和金家分享了。

                不知道为什么你觉得苏联没有收到任何好处。现实是苏联在经济上完全控制了朝鲜的命脉,政治上也有极大影响力。朝鲜延安派的败亡,不得不说是新中国在外交上的一次重大失败。

                斯大林这一手,完全是靠实力碾压中共这个兄弟党和朝鲜这个儿子党。他就是要一个在东方的战略支点,中国不给,就找朝鲜要。中国能顶住压力,朝鲜顶不住,就只能替苏联冲、停战后接受苏联的控制。

                朝鲜的角色,本来就是苏联想要中国扮演的。

                • 家园 第一,有个斯大林去世问题,赫鲁晓夫不太认可毛主席

                  第二,越南是黎笋上位民族要求独立自由。帮助了越南,就要求全面指导越南,这是国人的沙文主义。

                  第三,朝鲜也要独立,延安派是典型的事大主义,我们虽然高兴,但是没有必要。

                  事大主义者,确实,应该协调一下,然后回归中国就好了,然而,对于双方都是芥蒂,也不好看。里面还有纯亲苏派问题,确实太复杂了。

                  唉。

              • 家园 中国胜利,苏联获得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支持,包括朝鲜

                这对苏联地缘政治极为有利,同时苏联大量援助可以到位,苏联贡献很大,但是不会涉及大连和釜山问题,而是巨大的地缘缓冲区,这个要求很好了。

                苏联归还北方,内蒙古,三区,东北实际上是非常宽厚的了。当然,后续联合舰队确实有可能,但是斯大林也不会是无话可说的人,一切都可以谈,也能谈,苏联的眼光很深远不会在乎大连的。

                说苏联为了深水港是个挑拨离间的说法。斯大林眼光一直在欧洲和三战。哪有心思确认志愿军必胜?

                斯大林的思考基础就是一战二战,立足于后发制人,是自己的实力而不是中国必胜,我国的思考基础也是抵抗慢慢后退(甚至再次打游击)消耗美军。结果美军很弱。

                通宝推:蛋卷俱乐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