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二十四史之探秘系列迷你版 -- 丽华天下

共:💬174 🌺1072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为战而生为战而死|二十四史探秘014

      战国时有两个很牛叉的武将,名字里面都有一个“起”字。白起,战神;吴起,战圣。这两个牛人,都是为战而生,最终也是为战而死,生时轰轰烈烈,死时窝窝囊囊……

      吴起生于前,白起生于后。两人出生的时间大概相差120年。因为不知道白起出生的具体年份,这个120年是笔者瞎估的,八九不离十吧。

      吴起是卫国人,也算是一个富家子弟,年轻时候到处跑官要官,把家里的钱财全部送完了,也没有弄到一官半职。隔壁左右都笑话他没能耐没出息,吴起怒了,一口气杀了三十多个笑话他的人,然后逃出了卫国。逃走之前,他狠狠地咬着自己的胳膊对他母亲大人发誓:我吴起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不做到卿相,就决不回来。

      吴起逃到鲁国,拜曾申为师学儒术。后来,吴起的母亲死了,吴起想到自己发的誓,就没回去奔丧。儒家是讲究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孝排在第二位,曾申看到吴起居然不去为娘奔丧,觉得他太不孝了,这种人怎么能混迹儒家门下呢?曾申不愿再认吴起为学生,将他逐出了师门。吴起于是不再学儒术,改学兵术。

      吴起28岁的时候,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国君听说吴起兵法学得不错,就想让吴起来带兵抵抗齐国。但又听说吴起娶的老婆是齐国人,担心吴起偏向齐国,心里有点犯嘀咕。吴起听到这个消息后,二话不说,就把他老婆给杀了,以此来向鲁国国君表忠心。鲁国国君放了心,任命他为将军,吴起得到了证明他军事才华的机会,率军大破齐兵。

      虽然打了个大胜仗,但吴起的这种心狠手辣做法让鲁国的大臣们看不过眼,就劝阻准备重用吴起的鲁国国君,说:吴起这个人不可重用,他人品太差了,早年一语不合就杀了三十多个老乡,又因为不孝顺被逐出师门,现在为了当上将军又杀了自己的妻子,这种为了权势随时都可能翻脸的人,怎么能委以重任呢?鲁国国君觉得有道理,就解除了吴起的兵权,免了他的职。吴起在鲁国呆不下去了,于是投奔了魏国。

      当时魏国的国君是魏文侯,吴起来找他的时候,魏文侯征求大臣李悝的意见。李悝说:吴起这个家伙贪图名利而且好色,但是带兵打仗的话确实是一把好手,连司马穰苴(以前齐国的名将)也比不上他。魏文侯说,行,会打仗就行,就做个将军先试用一下吧。结果,一试用吴起就帮魏国打下了秦国五座城。

      吴起在魏国见习期间,与战士同甘共苦,和下等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菜,睡觉不铺垫絮,行军不坐车马,完全没有架子。有一次,一个士兵生了毒疮,吴起亲自给他吮吸脓液。士兵的妈听说后放声大哭,旁人觉得奇怪,问:将军替你的儿子吸脓疱,你哭什么咧?士兵他妈说:个板板的吴起,当年我老公在他手下当兵,也是他帮我老公吸疮,结果我老公上战场后使劲往前冲,结果死了。现在他又给我儿子吸疮,看来我儿子的命又完了。我这是为我马上要死的儿子在哭啊。

      吴起替魏国攻打秦国,3年时间,把秦国打得找不着北,整个河西地区全被吴起抢过去了,魏国于是设立河西郡,让吴起做了郡守。吴起做郡守时,进行兵制改革,挑选身强力壮的人做职业兵,然后带着这群虎狼之师南征北战,与诸侯军队大战76次,其中胜64次,还有12次不分胜负,为魏国拓土千里,使魏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过了十来年,赏识吴起的魏文侯死了,魏武侯继位。魏武侯按照吴起的建议在庙堂设宴宴请士大夫,席间设三排座位,立上等功者坐前排,用上等酒菜和贵重餐具;次等功者坐中排,酒菜、餐具比上等功差些;无功者坐后排,只有酒菜,没有贵重餐具。宴会后又在庙堂门外按功劳大小赏赐有功人员的父母妻子。对于死难将士的家属,则每年派使者慰问,抚恤他们的父母。

      这项措施实行三年后,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南)。魏国的士卒得知这一消息,不等待官吏的命令自动穿戴盔甲准备抗敌的数以万计。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

      阴晋之战,以五万多人胜秦军五十万,这成为吴起在军事上的最辉煌的时刻。

      好景不长,魏国的国相田文(此田文非后世的孟尝君田文)死了,换了一个叫公叔痤的人为国相。公叔痤担心吴起抢他的位置,就使用了一些伎俩,离间魏武侯和吴起之间的关系,让魏武侯对吴起产生猜忌。吴起在魏国也呆不下去了,他去了楚国。

      楚国当时是楚悼王在位。楚悼王一向仰慕吴起的才能,吴起一到,就被任命为国相。在吴起的主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在楚国开展起来,史称“吴起变法”。在这场变法中,吴起充分展示了他治理国家的才能,向世人证明了他不仅仅会打仗,他还是一个政治和军事上的杰出的复合型人才。

      变法的事就不多说了,反正经过吴起一番折腾,楚国国力顿时强大起来,向南征服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败了前来侵犯的三晋,向西打得秦国手忙脚乱,楚国一时之间天下无敌。

      吴起的变法得罪了楚国很多的贵族,等到楚悼王一死,大臣们开始暴乱,要收拾吴起,吴起走投无路,趴在他的知音楚悼王的尸身上面,被乱箭射死,死时大概60岁。

      吴起死后60年左右,白起出生。

      白起打仗厉害,有人弄出了一个“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白起、廉颇、李牧、王翦,白起居首。这四个人打仗当然是非常厉害的,但笔者觉得他们在复合型人才吴起面前,还是差那么一点,因为他们是职业武将,除了杀人就是杀人,别无他才。当然,这也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

      白起在军事上的功绩很多,主要的有:前293年,攻韩魏两国,斩首二十四万;前292年,攻陷魏国,夺城61座;前280-279年,横扫楚国,占据楚国都城,被封武安君;前274年,破赵魏联军,斩首十三万,溺毙赵军两万;前265年,攻破韩国城池五座,斩首五万;与赵国在长平对峙三年之后,前260年,射杀赵国“纸上谈兵”的统帅赵括,战场上斩杀五万赵兵,然后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兵(坑杀可不是所谓的“挖坑活埋”)。

      长平之战是白起战争生涯的巅峰,但这也是他最后一次领兵出战。本来在长平之战两年后,白起准备继续攻赵,但因为秦国的国相范雎受赵国贿赂,制止了白起进兵,白起因此与范雎结仇。等到后来秦王再想打赵国时,碰到白起生病,于是改派王陵领兵攻打赵国邯郸,王陵大败损失惨重,秦王等白起病情稍好,就让白起去替换王陵,但白起认为这时不是攻打赵国的好时机,拒绝出战,秦王只好改派王龁,但仍然被诸侯联军打得大败。秦王再次强迫白起出战,白起也发了犟,称自己病了死活不去。3个月后,秦军战败的消息一个接一个传回来,秦王震怒,对白起说:你不去也得去,不去我灭你满门。白起没有办法只好上路。

      白起还在路上,秦王觉得白起太不听话,已经驾驭不了了,不能再留,就派使者送给白起一把宝剑,命其自刎。

      白起举剑当胸,喟然长叹:唉,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我活埋了四十万人啊,罪孳深重,死有余辜。

      白起举剑,自刎而死,这一年是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秦王嬴政两岁。正是在这场秦国攻赵的战争中,作为人质的嬴政他爸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逃回秦国,后来成了秦庄襄王,为嬴政上位铺平了道路。

      通宝推:南宫长万,
      • 家园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者,今果然

        商鞅当年直接得罪了太子,老王死了上台后车裂了他,但政策没改

        吴起还没直接得罪太子呢,结果人亡政息了

        所以楚国后来被秦凌虐实在是咎由自取

        吴起肯定是没想到灵床前边一堆人就明火执杖要杀他,七十多家都串通了要下手,他一点没得到信儿,是真得罪人太狠了!不过这种局面下还能立马想到复仇之道,也确实是厉害

        这七十多家傻贵估计是知道新王不支持吴起政策,怕这老儿狡猾给跑了,觉得杀了他也没啥,老王灵前就下手。没准儿就是新王怂恿的,事后杀人灭口,不过从他后来没整出大活来看,应该也不是吧

      • 家园 吴起暴力,白起也暴力

        不过吴起是变法,颇有法家之意,白起纯兵家。

    • 家园 孙武和孙膑:谁才是正宗的孙子?|二十四史探秘013

      孙武和孙膑两人都是齐国人,两人都姓孙,两人都擅长打仗,两人都写过兵书,那么,哪一个才是正宗的兵法家孙子呢?

      孙武是孙膑的先祖,比孙膑早一两百年,说起来,孙膑是孙武的五世孙,这才叫孙子。而且流传下来的事迹,孙膑比孙武更多更细更传奇,但偏偏,孙武才是正宗的孙子,他的十三篇兵书被称为《孙子兵法》。而孙膑,不仅没有名号,连真实的名字都不知道,“孙膑”这个名字,准确地说,是一个恶意的绰号。

      难道,孙膑又是一个原本不存在的人?不可能,关于他的故事有鼻子有眼,不可能是假的,五十年还出土过他写的兵法书《孙膑兵法》。这其中的原委,笔者搞不清楚了,留待方家考证。

      下面简单说说这两人在《史记》中记载的故事。这些故事流传很广,笔者也不好再反弹琵琶,老老实实地转述吧。

      孙家原来应该姓陈,孙武的远祖原来是陈国的公子,后来因为权力斗争,逃亡到了齐国并受到齐桓公(小白)的重用。为了不让陈国的人知道他的下落,他改陈姓为田姓,田氏后来慢慢发展壮大,成为齐国的重要政治势力,并最终夺得齐国政权,这是后话,且不提。

      孙武的爷爷叫田书,当时是齐国的大夫,被当时的齐国君主齐景公赐姓孙,于是田书就改名叫孙书,孙书生儿子孙凭,孙凭生儿子孙武。当时齐国的名将司马穰苴是孙武的远房叔叔。

      所以说,孙武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是典型的官二代。

      孙武出生在门阀世家,天生又聪明,从小阅读兵书战策,后来又受到正规的教育,一直到他二十岁,都是在努力求学。二十一岁和二十二岁时,他漫游天下,考察古战场,二十三岁的时候回到齐国,逐渐开始参与政事。

      在孙武三十岁的时候,齐国发生内乱,几大家族联合反晏婴,孙武也牵扯其中,后来害怕受连累,就逃到了吴国。第二年,吴王阖闾即位,任用伍子胥,伍子胥听说孙武很有军事才能,便请孙武出山,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吴国的元帅兼军师。

      史记中孙武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但也就只讲了一个“孙武练兵”的故事。

      吴王对孙武说:我看过你写的十三篇兵书,你能够摆个阵法给我演示一下吗?

      孙武说:行。

      吴王说:可以用女人来试演阵法吗?

      孙武说:行。

      吴王叫出他后宫的美女一百八十人,孙武把这一百八十人分作两队,让吴王的两个宠妃做两队的队长,手中持戟。然后告诉她们前后左右的方向,再告诉她们鼓声讯号的意思,比如击几下鼓是向左转,击几下是向右转,等等。这些“女兵”们都表示明白了。

      于是开始试着合练,孙武命人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命令,但这些“女兵”们都只是站在那里傻乐,并不执行命令。

      孙武说:士兵们的纪律不严明,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失。于是重新解释了几遍前后左右以及鼓声的含义,“女兵”们再次表示已经懂了,孙武命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女兵”们还是站在原地哈哈大笑。

      孙武说:纪律不严明,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失。但是号令已经很明确了,士兵们不按号令去做,这就是军官和士兵的过错,得按军法斩掉两个队长!

      吴王也正在台上跟着傻乐呢,这时候看到孙武要杀他的宠妃,连忙跑过来求情:好了好了,我知道将军你善于用兵了,求你手下留情,放过这两个人,我没了这两个妃子,饭都吃不下去,希望你不要杀她们。

      孙武说:那不行。我既然已经受你的命令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这两人必须得杀。

      孙武命军法官杀了两个妃子,重新任命两人为队长,再次击鼓发出命令,这下那些美女们再也不敢怠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等等动作,一个个完成得规规矩矩,也不敢发出一丝声响。

      吴王被孙武折服,委任为将军。此后孙武和伍子胥联手,西征打败强大的楚国,向北震慑齐国晋国,名扬诸侯。

      孙武四十二岁的时候,看到吴国已经不可救药,遂归隐田园,写下著名的《孙子兵法》。

      孙武向下传了五代之后,得孙膑,在正史上,孙膑生卒年不详,连名字都不详,因为受过膑刑,所以人们就叫他孙膑。(膑刑就是砍掉双脚或者挖掉膝盖骨的刑罚,受刑者无法走路。)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二人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鬼谷子是一个传说中的神人)。庞涓后来到魏国做官,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嫉妒他的才能,于是捏造罪名,砍去了孙膑的双脚并在他脸上刺字,想让孙膑羞于见人从而埋没。

      有一天,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首都大梁,孙膑偷偷地拜会了齐国使者,一番交谈,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惊为天人,便偷偷地用车将他运回了齐国。

      逃奔到齐国的孙膑得到了田忌的赏识,田忌将孙膑收在门下做了一个门客。

      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作为赌注。孙膑发现比赛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就建议田忌加大赌注,并且向他保证肯定能取胜。田忌于是与齐威王和诸公子设千金作为赌注,比试赛马。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替换上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首场失利;随后孙膑又让田忌用上等马替换中等马、中等马替换下等马,分别与齐威王的中等马及下等马比赛,结果田忌两胜一负,最终赢得齐威王的千金赌注,孙膑由此名声大振。田忌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并让他担任齐国的军师。

      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第二年,齐国出兵救赵。齐威王打算让孙膑担任主将,但孙膑以遭受过酷刑、身体有残疾为由拒绝。齐威王便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让他坐在带着篷帐的车子中出谋划策。

      田忌想要直接与魏军主力交战,但被孙膑阻止。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打赵国,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国内防务空虚,应当采用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魏国一撤军,赵国自然得救。田忌听从孙膑的意见,一路派出轻装战车,直捣魏国首都大梁的城郊,激怒魏国主将庞涓,迫使其率军回援;一路派出少数部队佯装与庞涓的部队交战,故作示弱使其轻敌。庞涓果然丢掉辎重,以轻装急行军昼夜兼程回救大梁。孙膑带领主力部队在桂陵设伏,一举击败魏军。

      十三年之后,魏国和赵国一起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又派出田忌、孙膑率军援助韩国,还是采用的十三年前的“围魏救赵”的战术,而魏国呢,还是庞涓为将,再次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齐国军队在田、孙带领下向魏国首都大梁开进,庞涓急忙从韩国撤军返回魏国。魏军一向瞧不起齐军,而且齐军一向也比较胆小,孙膑便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诱魏军进入埋伏圈后加以歼灭。

      孙膑命令:进入魏国境内的齐军第一天埋设十万个做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减为三万个。庞涓行军三天,查看齐军留下的灶后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才三天,齐国士兵就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步兵,只带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孙膑估算庞涓天黑能行进至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险山,可以埋伏。孙膑让人把道旁大树的树皮削一大块,露出白木,在树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安排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旁,命令他们在天黑之后,看到有火光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当晚赶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字,于是点火查看。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败局已定,拔剑自杀。

      齐军乘胜追击,歼灭魏军十万人,俘虏魏国主将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而齐国则称霸东方,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

      孙膑也写下了一本兵法,后世取名为《孙膑兵法》,原名叫《齐孙子》,自隋后失传了1700多年,1972年时重新出土。

      虽说正史中孙膑的生卒年不详,名字也不详,但据山东孙氏族谱称,孙膑本名孙伯灵,死于前316年,身长七尺约为161cm。

      通宝推:南宫长万,桥上,不远攸高,
    • 家园 孔子徒弟子贡用三寸不烂之舌弄死了吴王夫差|二十四史探秘012

      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吴王夫差是被越王勾践弄死的,怎么扯到子贡、孔子身上去了呢?

      笔者这么说是有根有据的,《史记》的孔子诸弟子列传里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孔子号称有弟子三千,里面有七十二个贤人,子贡就是这些贤人中的一个。

      子贡的全名叫端木赐,端木是一个复姓。近代人写武侠小说,就喜欢给高手们取名时用复姓,比如慕容、西门、南宫、澹台什么的,这样的名字一听起来就觉得很厉害。端木这个姓,武侠小说里也偶尔用之,给人一种文武双全的感觉,比如金庸的《天龙八部》里有一个端木元,梁羽生的《鸣镝风云录》里也有一个端木赐,古龙的《湘妃剑》里有端木方正,等等。

      端木子贡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非常喜爱的一个学生,一张嘴能说会道,能把死的说成活的,白的说成黑的。

      现在,故事进入正题,且看孔子是如何制造了一个阴谋,最终害死了当时天下最强的吴国君主夫差。

      当时孔子在鲁国不得志,正率弟子们在几个中原小国游荡。某一天,齐国的权臣田常想谋反篡权,但齐国的另外四家门阀——高氏、国氏、鲍氏和晏氏——势力也不小,田常不敢轻举妄动,于是他想了一个调虎离山之计,随便找了鲁国一个不是,然后派出这四家的兵力去打鲁国。

      鲁国是孔子的“祖国”,祖坟在那里,孔子爱祖宗所以也爱鲁国,他向他的弟子们发出“挺身而出,保家卫国”的号召,弟子们也纷纷响应。子路说,我去吧,孔子说,你不行;子张说,我去吧,孔子说,你不行;子石说,我去吧,孔子说,你也不行。

      这时,子贡说,我去吧。孔子说,好,就是你了!

      于是,在孔子的策划下,子贡这个能言善辩之徒开始了他的阴谋之行,一张死亡的大网悄悄地向吴王夫差头上撒去。

      第一步,子贡来到齐国,见到田常。

      子贡对田常说:你打鲁国是不对的。鲁国是很难打的:它的城墙是不堪一击的,它的护城河是又浅又窄的,它的国君是愚昧无知的,它的大臣是腐败无能的,它的百姓是不想打仗的,所以,鲁国是不能打的。你不如去打吴国,吴国好打:吴国城墙坚固,城池广大,兵力充足,武器精良,大臣贤良,真是再好打不过了。

      田常不是糊涂蛋,这明摆着子贡是拿他开涮,他骂子贡:你TMD当我是白痴啊,你跟我说这些反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子贡:你傻啊你,你打鲁国有什么好?鲁国分分钟拿下来,打胜了功劳是国君的,是那些派兵的四大家族的,你一点功劳都得不到,反倒处于弱势了。如果你让他们去打吴国,战败了,可以削弱那几大家族的军事实力,你的实力就相对加强了,到时候齐国就由你来控制了。

      田常:你说得是那么回事,有点道理,但是,现在已经发出攻鲁的命令了,再改变攻击目标,去打吴国,大臣们会怀疑我的动机的。你说这怎么办呢?

      子贡:这好办,你先按兵不动,我去找吴王,让他来给你一个攻打他的理由,你就听我的好消息吧。

      第二步:子贡来到吴国,见到吴王夫差。

      子贡:大王,现在齐国要打鲁国了,你知道吗?

      夫差:我知道啊。

      子贡:你怎么不着急啊?

      夫差:奇怪了,我为什么要着急?

      子贡:齐国本来就不弱,鲁国也还有点实力。如果齐国吞并了鲁国,那么齐国的实力就会超过吴国,吴国危险了。

      夫差:那怎么办?

      子贡:你不如去抗齐援鲁。救了鲁国会使你得到好名声,打击齐国能稳定吴国。另外还可以让淮河泗水一带的小国臣服你,让强大的晋国也不敢打你的主意,你看,这一本万利、一举多得的生意你做不做?

      夫差:你这个想法是不错,但是有困难啊。你也知道,我以前在会稽把越国的勾践打得满地找牙,勾践认为是奇耻大辱,一直想报仇。他现在卧薪尝胆,卧薪尝胆懂不?时刻在找报仇的机会。你等我把越国的事情解决了再去救鲁国打齐国吧。(谁说夫差中了勾践的西施美人计?看来夫差的头脑一直很清醒,没有放松对越国的警惕。)

      子贡:不能等啊,抗齐援鲁的机会稍纵即逝,等你处理越国的这时间,齐国早就灭了鲁国了。如果你放越国一马,可以向大家展示你的“仁”,你抗齐援鲁,震慑三晋,可以显示你的强大和仗义,吴国就可以称霸天下了。这样吧,你如果担心越国捣乱,我去找勾践,让他出兵跟着你一起去打齐国,越国没有兵了,也就不会捣乱了。

      夫差:行,那就看你的了。

      第三步:子贡来到越国,见到了勾践。

      勾践听说子贡来了,命人洒扫道路,亲自驾着迎宾的车子,到郊外去迎接子贡,问:哎呀呀,贵客呀,我们这种蛮荒边远的小地方,怎么敢劳烦您的大驾光临呀?

      子贡:我来救你来了,你快死了知道不?

      勾践吓出一身冷汗,心想,我的报仇计划暴露了?勾践假装无辜地问:何以言之,愿闻其详。

      子贡:我刚从吴国来,吴国本来想打齐国,但是又担心你背后偷袭,对我说,等灭了越国后再去打齐国,这说明吴国马上就会向越国发兵了。你个傻叉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傻,你对吴国装作很老实,还去尝夫差的大便,你尝个头啊尝。你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你知道吗:你受了辱却装作没有复仇之心,就会让人生疑,知道你心怀鬼胎。这是其一。你有了偷偷报仇的心思却让别人发觉了,那你随身都有性命之忧。这是其二。你事情还没有办成现在全世界都传开了说你要找吴国的麻烦,这不是自己找死吗?这是其三。

      勾践:我当年被夫差羞辱,对这个老贼恨之入骨,每天想的就是怎么杀了他,你教教我,我应该怎么办?

      子贡:很简单,你按我说的三点去做,你一定会手刃仇人的。第一,送给夫差厚重的礼物让他高兴;第二,在他面前低眉顺眼地让他放心;第三,派出军队跟着吴国一起去攻打齐国。做到这三点,吴国就一定会去攻打齐国,如果吴国败了,你自己知道该怎么做。如果吴国胜了,夫差一定会进一步去打晋国,和晋国争夺天下霸主,稍后我会去说服晋国君主,让晋国好好教训吴国的。到了那个时候,吴军的精锐消耗在齐国,然后又被晋国拖住,大王你在吴国背后来那么一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干掉吴国。

      勾践听到这个完美的计划,高兴得举双脚赞成。

      第四步:子贡回到吴国,向夫差汇报。

      子贡:大王,我把你的意见向越国传达了,勾践这小子吓得不得了,连忙向你表忠心。勾践遵从你出兵齐国的计划,将派出越国全部的3000人马,并且愿意亲自带领这3000人冲锋陷阵。

      夫差:那,要不要勾践亲自上前线呢?

      子贡:那倒不用,不必让勾践上前线,你想想,你消耗了人家的军队,用光了人家的钱,还要把人家的国君送上战场,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对名声不好,会影响你日后称霸的。

      夫差:嗯,有道理,好吧,寡人出九郡之兵攻齐。

      第五步:子贡来到晋国,见到晋定公。

      子贡:不好了不好了,吴国要打过来了。

      晋定公:什么情况?

      子贡:吴国现在要打齐国,如果打胜了,他就会趁势攻打晋国的。

      晋定公:怎么办?

      子贡:你长这么肥这么胖怎么就不长长脑子呢?这还要我教你?你多造武器,训练士兵,准备和吴军干战就是了呀。

      到这里,由孔子和子贡一手策划的完美连环陷阱构建完成。后面的事情,一如预先设计:吴王夫差出兵,大败齐军,然后挥兵西进攻打晋国,在黄池相峙,两国争霸,吴国落了下风,晋国大败吴军。这个时候越国抄了吴国的老家,夫差闻讯急忙率疲惫之师往回赶,同越军决战,三战三败,夫差被俘,自刎而死。

      子贡厉害吧,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在五个国家之间纵横捭阖,改写诸侯间的“政治格局”,使强者亡国,弱者称霸,世界一片混乱。子贡做完这些,一转身,将政治抛在脑后,回到鲁国做他的生意,闷声发大财去了。

      通宝推:南宫长万,
    • 家园 三家分晋的源头,在晋国第一权臣赵盾身上|二十四史探秘011

      春秋时期,晋国是实打实的老大,其他像齐、楚、秦等大国,虽然也曾多次会盟诸侯而称霸,那都是趁着晋国偶尔内乱的时候闹腾两下,毕竟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一旦晋国整顿好内乱,便霸气四射,其他国家不敢与晋争锋。

      所谓物极必反,强大的晋国,最终还是亡于“三家分晋”,而要追溯三家分晋的源头,就不得不说说赵盾这个人——在晋国历史上,笔者觉得他才是最最重要的人物。

      赵盾出世

      要说赵盾,又得说到晋文公重耳。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最后终于在秦国的帮助下重返晋国夺回国主之位。重耳流亡时,有五个人一直不离不弃地跟随他,人称“五士”,他们是狐偃、赵衰、贾佗、先轸、魏武子。当然,还有一些人也跟着,比如介子推等,《史记》载“从此五士,其余不知名者数十人,至狄。”

      他们首先到了狄国。狄,又称为翟。重耳他妈就是狄国人,所以重耳先跑到了狄国,在这里他一呆就是十二年。有一年,狄国攻打咎如,俘获了两个美女,而且是姐妹俩。狄国就把这姐妹俩送给了这个流亡团伙,姐姐季隗嫁给了重耳,妹妹叔隗嫁给了赵衰,重耳和赵衰成了连襟。当然,不像现在,那个时候一个男人可以娶很多老婆,所以连襟这种关系也并不是很被看重。

      叔隗嫁给赵衰后,给赵衰生了个儿子,他就是未来半个世纪威震天下的赵盾。

      晋文公上位之后,对晋国进行了军事改革,设置三军:中军、上军、下军,每军设一将一佐,来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其地位排序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这六个人称为六卿,中军将最大,也称作上正聊。晋文公委派当时跟他一起流亡的和后来复国时忠于他的有功之臣来统帅各军,占据要职,但这其中并没有赵衰。

      赵衰当时但任另外一个要职:执政大夫。本来晋文公是想让赵衰成为六卿之一的,但赵衰以能力不足坚决推辞。晋文公对赵衰极为赞赏且看重,登位后不久,就把他的女儿孟姬嫁给了赵衰。这两人原本是连襟的,现在成了翁婿,你看,古人就是这么乱。

      孟姬嫁给赵衰后,就被称为赵姬了。赵姬十分贤惠,当她听说赵衰在狄国还有一个夫人和一个儿子后,马上要赵衰派人去把叔隗赵盾母子接了回来,然后又要求赵衰将叔隗立为正妻,她自己做侧室,而且让赵盾作为赵家的正统接班人,同时告诫她自己生的三个儿子赵同、赵括(这不是后来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赵婴齐,必须以庶子的身份尊敬赵盾。

      党争胜出

      晋文公后是晋襄公。晋襄公的时候,坚持让赵衰进入六卿之列,以执政大夫的身份兼任中军佐。前622年,晋国四位功勋卓著的元老,包括赵衰在内,还有先且居、栾枝、胥臣,都先后死了,当时,赵盾接替他爸赵衰做了执政大夫,但军中六卿一下子死了四卿,晋国的人事调整迫在眉睫。

      第二年春天,晋襄公检阅军队,人事调整拉开帷幕。当时,有两帮人马都盯着空缺出来的位子,我们权且叫他们为新党和旧党。

      所谓旧党,是指老一辈权贵,以梁益耳、士榖、蒯得、先都、箕郑父、荀林父等为表,他们的先祖都是晋国的传统贵族,他们自身也年纪较大。新党则是新发迹的六卿的后代,以贾季(狐偃之子)、赵盾、栾盾、胥甲、先克为代表,属于典型的军中少壮派。

      此前,晋襄公已经透出口风,要重用旧党老臣,即由士榖将中军,梁益耳佐之;箕郑父将上军,先都佐之。新党少壮派统统靠边站。

      对于这个方案最不能接受的要算是先克。他的祖父先轸、父亲先且居都是正卿,他如果连六卿都进不去,那也太丢面子了。他首先向晋襄公发难::“狐、赵之功,不可忘!”先克这句话是在提醒晋襄公:狐偃、赵衰、先轸、先且居是晋国霸业的最大功臣,您是不是该优惠下他们的子孙们?

      晋襄公一想,有道理。于是晋襄公就按照照顾元勋后裔的方针,安排六卿将佐。以贾季为中军元帅、赵盾为中军佐;先克为上军将,箕郑父为上军佐;荀林父为下军将,先蔑为下军佐。

      新党胜出,占据了六卿的前三位。而此时的赵盾,他不仅位列六卿的第二位,而且,他还兼着执政大夫的职务,和他死去的老爸一样的级别。但,赵盾的野心不止于此,而命运也特别照顾他,就在这个时候,襄公的老师阳处父从外地回来了。

      阳处父对襄公的安排不满意,准确地说,是对给赵盾安排的位置不满意。襄公立刻接受老师的意见,让赵盾和贾季互换了位置——赵盾从此成了六卿中的第一位。此时赵盾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成了晋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清洗政敌

      几个月后,年岁不大的襄公死了。围绕着立嗣问题,第二轮争斗在新党内部更加剧烈地展开。

      当时,襄公的太子夷皋年纪还小,大概5岁(据《左传》推断),也许7岁(据《东周列国志》推断)。对于谁来接替襄公的位置,赵盾和贾季产生了相同又不同的意见。

      相同的意见是,夷皋太小了,不足以管理国家,还是找一个年纪大点的好。不同意见是,赵盾想立公子雍,贾季想立公子乐。他们各自给出的理由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反正两人谈崩了。赵盾直接派人去到秦国接公子雍回国来接位,贾季也派了人到陈国去接公子乐回国。但贾季的使者还没走出晋国,就被赵盾派人干掉了。贾季输了。

      贾季输了,心中一口恶气难出,他觉得这一切都是阳处父造成的:本来我是六卿之首,就是你这个老家伙回来后,把赵盾搞到我头上去了。他派自己的族人狐鞫居去杀了阳处父,这种做法当然是非常非常的弱智,真是授人以柄。立太子之事,赵盾和贾季只是政见不同,赵盾还不好把贾季怎么样,现在这桩事情发生后,赵盾可以名正言顺地除掉贾季了。在当年11月,赵盾主持埋葬完晋襄公后,立即处死了狐鞫居,贾季则逃到了狄国。狐氏就这样黯然离开了晋国的权力中心,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贾季走了,旧党却又开始发难。前618年,旧党串通起来,派刺客杀了先克,赵盾正好有了理由大开杀戒。就在先克被杀的当月,赵盾诛杀了旧党的先都和梁益耳,三个月后,又杀了箕郑父、士縠、蒯得,旧党被彻底洗清。

      回过头来,还是说说三年前立新君的事。本来贾季想扶立公子乐,最后失败,但赵盾想扶立的公子雍也没能坐上宝座。因为这时候太子的母亲出来插了一杠子,改变了事情的走向。

      按照事先赵盾的安排,派去秦国接公子雍的人和秦国已经谈妥,秦康公派了大部队护送公子雍,正在回晋国的路上。这时,太子他妈穆嬴听说她的儿子要靠边站了,就每天抱着太子在朝堂上哭诉,搞得晋国的大臣们都很尴尬内疚,穆嬴又抱着太子跑到赵盾家里,指责赵盾辜负了襄公的托孤之嘱。赵盾也许是良心发现(当然这可能性太小了哈哈),也许是因为其他考虑(比如小孩子当国君容易控制等),反正他最后又改变了主意,还是立太子夷皋为新君,这就是晋灵公。

      按说,赵盾改变了主意,一要和秦国解释一下,二要和国内的大臣们,特别是前往秦国迎立公子雍的两位大臣做一个说明。但赵盾不仅没有给任何人作出解释说明,还干了一件更奇怪的事:他除了留着上军守住国都外,其余所有部队全部出击,打跑了还蒙在鼓里的护送公子雍的秦军。从此之后,秦晋两国由多年的姻亲变成了世仇,秦国开始联合楚国对付晋国,直到春秋结束,两国的关系再也没有好过。

      赵盾弑君

      赵盾清除了内部的新老政敌,又扶植了一个小孩子当国家的君主,大权在握,一时无二。这样过了十几年,新的麻烦来了——晋灵公成年了。

      晋灵公是一个标准的昏君:贪财、好色、嗜血,而且喜欢胡闹。举几个例子。

      前612年,当赵盾率领晋国大军,义正词严地去讨伐不服从晋国的齐国,突然收到后方下达的停止军事行动的通知,原来齐国人拿了许多好东西去贿赂了晋灵公,这时候的灵公大概也就15岁上下吧。前610年,类似的情形居然又发生了,赵盾率领诸侯的多国部队要惩罚弑君的宋国人,依然因为同样的原因半途而废。

      因此,晋国这个霸主不免被大家嘲笑乃至抛弃了。前608年,郑国人就觉得这样的晋国没什么好怕的,也靠不住,于是就投靠楚国去了。晋国的霸主权威固然受到影响,而赵盾也每每感觉颜面扫地。

      晋灵公还有一个癖好,喜欢玩弹弓,而且喜欢站在高台上面射下面过往的行人,看到别人为了躲避他东奔西窜,他就觉得特别开心。

      有一次,晋灵公的厨师给他煮的熊掌没煮烂,他就把厨师杀了,让宫女抬着去扔到野外。赵盾去劝说灵公,灵公口里同意改正,但没过多久赵盾发现灵公又随便杀人,赵盾再次去劝说。

      说多了,灵公也烦了,他派了一个刺客去杀赵盾。结果,刺客看到赵盾家里很简朴,觉得赵盾是一个忠臣,不愿意杀他了,但不杀回去又交不了差,于是刺客撞树自杀(虽然我也好奇这个自杀的刺客的心理活动后人是如何知道的😂)。暗杀不成,灵公又摆了一道鸿门宴,想让赵盾赴宴时派武士干掉他,结果赵盾又被人救了。

      灵公屡次要杀赵盾,忠臣赵盾开始觉得做忠臣特别没意思,他决定做一个权臣,于是他也起了杀心。

      经过一番布置,赵盾以晋国容不下自己的理由宣布流亡,但是当他还没有逃出国境,赵盾的堂弟赵穿出手杀了灵公,把赵盾接了回来,恢复了正卿的职位。这时,晋国的太史董狐在史书上记录:“赵盾弑其君”,还拿到朝堂给大家公示。赵盾赶忙理论:“老先生,您弄错了,那是赵穿干的呀!”太史从容答对:“你是国家的正卿,国家由你管理,你逃亡并没有出国境,事情就是你做主的,回来又不惩办凶手,您说,弑君的不是您是谁呢?”赵盾叫苦不迭:“都怪我没有跑快点啊!”

      赵盾弑君成为春秋乃至古代中国的一桩道德公案,连后来的孔子都参与了讨论:“如果赵盾出了国境,他就不必背负弑君的恶名了。”

      荫泽后世

      杀了灵公,赵盾派赵穿去到周天子那里,接回灵公的叔叔黑臀(你看这名字起得,真是扎心啊😂),这就是晋成公。晋成公在位时间不长,但他一上位就做了一件让赵盾家族地位更牢固的事:赐赵氏为公族大夫。也就是说,赵家以后可以光明正大地扶持家里的人发展势力了。于是,赵氏家族由赵盾担任正卿,赵括为首席公族大夫,带领着赵盾以前的旧部,赵同、赵婴齐为馀子,都位列大夫,赵家兄弟四人都堂而皇之的入朝为官。

      前601年,日夜操劳的赵盾忧劳成疾,自知不久人世,即将油尽灯枯之时,他召郤缺于榻前,将儿子赵朔托付于他,然后与世长辞。赵盾出生之年史上无记载,可能是重耳逃亡的第二年出生,也就是前654年,这样算来,赵盾也就活了53岁左右。

      笔者之所以说晋国最最重要的人是赵盾,不仅是因为他在世时纵横捭阖,权倾一时,他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他奠定了晋国公卿权压公室的基础。由赵盾之后,晋国公卿势力一步步扩大,最后形成三家分晋,造就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三国。

      赵盾死后,他的儿子在郤缺的扶持下,进入六卿,成为下军佐。但没有了赵盾,赵氏家族的势力慢慢减弱,其他公卿家族崛起。前583年,赵家遭遇“下宫之难”,只有一个孤儿幸存(这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前些年还拍了电影和电视剧的。其中电视剧《赵氏孤儿》因播出年份和剧中那句老百姓并没有忘记每年都悄悄祭奠赵氏的台词被指为隐喻赵z阳替赵z阳鸣冤叫屈甚至要求为其“恢复名誉彻底平反”,赵z阳和8964的有关词条被多次搜索),赵家全族被杀。孤儿赵武,是赵朔的儿子,也就是赵盾的亲孙子,长大后被晋悼公任命为卿,恢复赵氏的爵位。

      前548年,赵盾的孙子赵武在时隔半个世纪后再登执政,赵氏逐渐恢复元气。

      前492年,赵盾的四世孙赵鞅又在晋国执政,奠定赵氏化家为国的基础。

      前453年,赵盾的五世孙赵无恤在晋阳之战联合韩氏、魏氏击溃智伯,三家分晋终成定局。

      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赵盾的八世孙赵籍与韩、魏同为诸侯,赵氏正式建国,史称赵国。

    • 家园 西施,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二十四史探秘010

      《聊斋》的作者蒲松龄曾经整出过一个中华最著名的对联,让无数中小学生在作文中引用,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斗志,这就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上联说的是项羽,下联说的是越王勾践。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其实就只讲了两件事情——越王勾践灭吴王夫差、范蠡的生意头脑。至于勾践的祖先和后代,寥寥数笔带过。

      勾践灭夫差的故事,大家熟得不能再熟了,此处略过不讲。范蠡做生意的故事,年轻人知道的可能比较少,那就把《史记》上的内容的简单翻译一下,有兴趣的看看吧,其中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也可值得品一品。后面再重点讲讲西施的传说。

      越灭吴后,范蠡向勾践提出了自己隐退的想法。勾践极力挽留,并威胁他说,如果坚持要走的话,就会杀掉范蠡及其妻子。但范蠡并不动摇,决然地走了。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后又到了陶地。他认为陶地道路通畅,做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与自己的儿子一齐做了商人,没过多久就积累了丰厚的家资。

      在陶地,陶朱公生了小儿子。小儿子长大后,陶朱公的二儿子因为杀人被楚国拘捕了。自古以来,凡是家有千金的犯人不会在闹市中被处死,因此,陶朱公决定派小儿子去探望二儿子,并让他带一千镒黄金。就在小儿子即将出发时,大儿子说:“我是长子,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我去,却派小弟,说明我是不肖之子。”说完就要自杀。其母见状就对陶朱公说:“现在派小三子去,未必能救老二的命,但眼看老大说自杀就自杀,该如何是好?”不得已,陶朱公只好派大儿子去,并写了一封信要他送给旧日的好友庄生,同时交代说:“你到楚国后,把金子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的吩咐,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

      老大到了楚国,依照父亲的嘱咐如数向庄生进献了黄金。庄生说:“你现在赶快离开,千万不要留在这里,即使在你弟弟释放后,也不要问原因。”老大口中答应,但并没有真的离开,而是偷偷留在了楚国,并用自己另外私带的黄金贿赂楚国主事的达官贵人。

      庄生由于廉洁正直而闻名于楚国,从楚王至下,对他都很尊重。黄金送来后,他对妻子说:“这是陶朱公的钱,以后全部还给他,千万不要动用。”

      庄生找了一个机会入宫见楚王,以天象有变将对楚国有危害为由劝楚王实行德政,楚王于是准备实行大赦。接受了贿赂的楚国达官贵人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大。他寻思,既然实行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释放了,那一千镒黄金不就等于白白给庄生了吗?于是他又返回见庄生。庄生一见他惊奇地问:“你没有离开吗?”长子说:“没有,当初我为弟弟的事情而来,现在楚国要实行大赦了,我的弟弟自然可以得到释放,所以特来向您告辞。”庄生听出了话里的意思就说:“你自己到房间里取黄金吧。”老大暗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

      庄生因为遭到陶朱公长子的愚弄而深感羞愧,他又入宫会见楚王,说:“现在,外面很多人都在议论陶地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关在楚国,他家派人用金钱贿赂君王左右的人,因此并不是君王体恤国人而实行大赦,而是因为陶朱公儿子才大赦的。”楚王听罢大怒,于是他命令先杀掉陶朱公的儿子,之后才下达大赦的诏令。

      长子只好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家了。母亲和乡邻们都十分悲痛,只有陶朱公笑着说:“我就知道老大救不了老二,不是他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他从小就与我生活在一起,经受过各种苦难,知道生活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而老三一生下来就在蜜罐子里,哪里知道钱财来得不易,弃之也毫不吝惜,本来我是打算让他去的。老大不能弃财,所以最终害了自己的弟弟,这很合乎事理的,不要悲痛了。我日夜盼的也就是老二的尸首能回来。”

      陶朱公的故事,史记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来谈西施。

      西施只是一个传说,正规的史料中都没有这个人,无论是《史记》,还是此前春秋时的史料如《国语》等,都没有关于西施的记载。半正式的记载,则见于东汉时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但这些记载,多是对历史的演绎,是当不得真的。

      西施的传说,也还是简要地叙述如下:

      越国宁萝山下若耶溪畔,有一位旷代绝世的美女,她就是西施。西施本姓施,名夷光,因为住在西村,所以人们称她为西施。她到溪边去浣纱,水中的游鱼羞得潜入水底。成语“沉鱼落雁”有一半就来自西施。

      西施一动一静皆是美,就连那不轻不重的心痛病发作的时候,捧着心、皱着眉、垂着髻的模样也有万种风情。东村的施家女儿想学她的模样,眉毛刚一皱上就吓得街坊们关门闭户。这又造就了一个成语:东施效颦。颦,就是皱眉头。

      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后,为报仇,勾践采纳了范蠡和文种的建议,向吴王夫差实施了美人计。范蠡在全国范围内遍寻美女,西施被选中。经过三年的教习,越王才恭恭敬敬地将她送到吴国。

      吴王夫差一见西施,果然神魂颠倒、宠爱异常,为求美人一笑,不惜大兴土木,把江山扔在了一边。此时,越国却在厉兵秣马,伺机复仇。十多年后,勾践认为时机成熟,下令北伐。吴国被打得落花流水,夫差请和,勾践不肯,夫差只好自杀。

      故事大致就是这样吧。我们假设这个美人计存在,西施也存在,那么,越灭吴之后,西施去了哪里?

      民间传说中,范蠡和西施是有一腿的。

      在笔者的感觉中,范蠡之于勾践,犹如范增之于项羽,两个姓范的都应该是糟老头子的形象。于是查了一下野史,称范蠡生于前536年,死于前448年,活了88岁。勾践惨败于夫差的夫椒之战发生于前494年,这一年,范蠡42岁;而勾践灭吴的战争发生在前473年,也就是这一年,范蠡离开勾践,当时他63岁。据此推算,西施被选入宫遇到范蠡时,范蠡四十来岁,让他们俩擦出爱情的火花,勉强说得过去。等到范蠡63岁逃亡时,西施也徐娘半老,两人也算般配。好吧,这样也说得过去。😂

      传说是这样的,范蠡认为勾践可以共患难而不可以共富贵,于是逃了出去,逃之前,给了老相好西施一个暗号:我在某时某处等你……西施收到暗号,按时赴约。两人向东出海,由海上乘舟来到齐国,从此,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

      这只不过是善良的人们的善良愿望罢了。传说中的传说是,西施也许是和范蠡有一腿,但越王勾践的老婆更相信西施是与勾践有一腿,吃醋的越王老婆在接到西施即将回归越国的消息时,给接西施的人下了一道密令:干掉她!

      《东周列国志》是这样说的,说迎接西施的使者接到越王老婆的密令后,将西施身上绑上石头,沉到江中淹死了。弄死西施后,怕越王不高兴,这个吃醋的女人就在国内公开说:这种亡国的祸水,还留着她作甚?于是没人敢再说什么。

      这虽是小说的演绎,但东汉范晔所著《吴越春秋》对此也有印证:

      “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去。”

      鸱夷,是皮革制成的口袋(范蠡初迁齐国时,变姓名为鸱夷子皮,难道是以此纪念蒙难的西施?)。当年夫差派人送属镂剑,令伍子胥自杀,伍子胥于自刎之前对朋友说:“我死后,你一定要在我坟头种上梓树,等树长大后好做棺材;再挖出我的双眼,挂在吴都东门上,我要看着越人入都灭吴!”夫差闻之大怒,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袋,投入江中,拍掌笑道:“这下你可就什么都看不到啦!”

      越国处死西施的手段,与其相似,也是将她装入皮袋,投入江中,令其在江涛中漂流直到沉没。至于是将她缢死后装进皮袋,还是活活塞进皮袋投入江中,范晔未作交代。

      西施可能只是一个传说,史上也许真有其人其事,但也只是一个悲剧。这其中,有阴谋有血泪有奸情有虐杀有出卖有残害,就是没有我们希望的光明的美好的真正的爱情……

      通宝推:南宫长万,
    • 家园 带头大哥小白的三个宠臣和六个逆子|二十四史探秘009

      小白姓姜,或者姓吕。姜子牙知道吧?小白就是姜子牙的后代。

      姜子牙当年辅佐武王姬发伐纣立周有功,被封于东海之滨的营丘(在今山东省淄博市附近),国号齐。姜子牙不仅会治国平天下,也特别会做生意,几年光景,就把齐国经营得富甲一方,成为诸侯中的大国,后来周王颁布“特别法令”公布于天下: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五等诸侯,九州之伯,你都可以征伐。

      姜子牙特别会养生,活了一百多岁才死,然后往下传了十四任(其间弟弟哥哥之间抢位置闹了两三次,辈分不好算了,就借一个现代词“任”吧)到了小白手上。这就是春秋时期鼎鼎有名的“带头大哥”齐桓公。

      小白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在位43年,他在管仲的辅佐下,凭借强大的国力,曾经大大小小地九次召集诸侯会盟,史称“九合诸侯”。所谓会盟,就是把各路诸侯召集起来一起开个会,会上订个条约,选个盟主,发个公报,说我们都听盟主的。后来江湖上的各门各派经常搞什么推选武林盟主,都是跟小白学的。

      这么霸气的一个盟主,在位时间又那么长(后来有一个晋文公也曾经威风过一段时间,不过只在位9年,跟小白没得比),他的光荣事迹数不胜数,就不一一罗列了,这里单说齐桓公晚年的一点惨事。

      再英明贤能的君主,到了晚年都会有点脑子不清白,老了的小白——老白也不例外。老白四十一年,管仲死了,管仲死之前,老白去探视病榻上的管仲,并发生了如下对话。

      老白问:你走了,我这摊子事怎么办呢?你给推荐一个你的接班人呀。

      管仲说:要说对臣下的了解,谁能比得上主公您呢?

      老白问:易牙怎么样?

      管仲说:他杀掉自己的儿子来讨好主公,不合人情,不能用。

      老白问:开方怎么样?

      管仲说:他背弃自己的父母来讨好主公,不合人情,不能用。

      老白问:竖刁怎么样?

      管仲说:他把自己阉了跑来讨好主公,不合人情,不能用。

      管仲口里说君主最清楚臣下谁好谁不好,却把老白喜欢的三个人都否决了,标准只有一个:不合人情。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不合人情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宠臣做出的“先进事迹”:

      易牙烹子——

      易牙本来是齐桓公的一个厨子,负责给小白做菜。小白什么山珍海味没吃过?吃腻了,就开始动些歪心思。他有一次半开玩笑地对易牙说:我就是蒸婴儿的肉没有吃过了。易牙为了满足小白的心愿,第二天就把他自己三岁的儿子蒸了献给小白吃。小白那个感动啊,一股暖流从心底升起,从此就认为易牙对他是忠心耿耿,将他提拔重用。

      开方背亲——

      开方本来是卫国国君的庶长子,虽不是嫡子,但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有一年齐国攻打卫国,卫国战败,卫懿公就派开方带了五车金银绸缎去送给齐国,以此来讲和,请求齐国饶恕。开方来到齐国,看到齐国强盛,就表示愿意留下来在齐国做官。这一留就是十五年,中间一次也没回到卫国看看自己的父母,连他老爸老妈死了也不回去奔丧。小白觉得开方无限忠于自己,由此,开方得到了小白的宠信。

      竖刁自宫——

      竖刁又称竖刀,又叫寺人貂,其实这都不是他的本名,都是后来人们对他的蔑称,至于本名叫什么,大家也忘了。寺人貂一个貂字颇为传神,貂就是让人抱在怀里觉得暖烘烘的东西。竖刁此人被称为历史上第一个自宫的人,他原本是一个美男子,为了讨好小白就阉割了自己,跑到齐国宫中作了宦官,很快得到了齐桓公的欢心,成为不离左右的宠臣。可见小白不仅喜欢女色,也喜欢男风。

      管仲以“不合人情”将这三个人否定后,老白驳不开这位重臣的面子,于是将这三人逐了出去。不久管仲就死了。没有了这三个人,老白食不甘寝难安,天天就想着他们仨,终于忍不住又把他们召了回来,并将国家大事都交给他们决断。

      老白好女色,有三个夫人:王姬、徐姬、蔡姬。此前笔者提到齐桓公被人抢了老婆的事,就是下面这个和蔡姬有关的有趣故事。

      蔡姬是蔡国君主蔡穆侯的妹妹,当初蔡国为了巴结齐国,蔡侯就把妹妹蔡姬嫁给小白。有一次小白和蔡姬一起在湖上泛舟,蔡姬年轻淘气,而且又会游泳不怕水,就故意摇晃船身逗小白玩。小白是个旱鸭子,吓得不行,忙不迭地叫蔡姬不要摇。蔡姬看到小白害怕的样子,觉得挺好玩的,就摇得更来劲了。

      本来是想打情骂俏的,谁知道惹得小白真生了气,小白赶紧跳上岸,对蔡姬说:你跟老子滚回克!第二天,还真派人把蔡姬送回了娘家。小白原本是想让蔡姬以及她哥哥服个软,找他赔个理道个歉,把面子找回来就完了,哪里晓得蔡侯也是个硬茬,他一赌气,把妹子改嫁给了楚成王。

      这还了得?

      小白盛怒之下,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向蔡国,不用说,蔡国一败涂地。打完了蔡国还不解气,小白又带着八国联军杀向楚国去找奸夫淫妇算账。楚成王觉得很奇怪:你齐国在北边,我楚国在南边,你老远老远地跑来打我楚国干嘛?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老白的三个夫人都没有给他生下儿子。但老白有很多如夫人,给他生了十多个儿子,后来为了争夺王位你杀我我杀你的,一共有六人:大卫姬生的姜无诡、小卫姬生的姜元、郑姬生的姜昭、葛嬴生的姜潘、密姬生的姜商人(没错,确实叫商人)、宋华子生的姜雍。

      最先,管仲还在世时,他与小白一起立姜昭为太子,并把太子托付给宋襄公照看。管仲死后,三个宠臣专权,姜无诡他妈大卫姬就找这三个人说情,让老白同意改立无诡做太子。姜无诡这边刚开始拉关系走后门的时候,其他几个也着急了,也纷纷跟进,同样地拉关系走后门,都想当太子,并且各自拉拢了一帮人马、笼络了一帮党羽,相互争斗。

      得到三个宠臣支持的姜无诡在争斗中占了上风。等到老白快死的时候,无诡迫不及待地动手了。竖刁派人把宫室一围,任何人不许出入,老白躺在病榻之上,饿得头昏眼花,总是不见有人送吃的喝的过来。后来有一个宫女翻院墙进去告诉老白,是易牙、竖刁等人作乱,老白这才后悔没有听管仲的话,羞愧得用袖子蒙住脸,活活饿死了。

      老白死后,无诡在易牙竖刁的扶持下接掌齐国,其他公子不服,派兵互相攻打,全然忘了已经饿死在宫内的老爸。就这样打啊打啊,老白的尸体停在宫内,停了六十七天,尸体上长的蛆都多得爬出了门,这才有人发现。最后无诡暂时打赢了,控制了局面,才派人去把他爹的尸体收殓起来装入棺材,并向外报丧。

      这还没完。无诡上位才三个月,受老白托孤的宋襄公跑出来打抱不平,他带领众诸侯的军队护送正宗太子姜昭杀回齐国,干掉了无诡。就在姜昭想要上位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想上位的公子依旧不服,又来打姜昭,姜照又跑到宋国去了。宋国再次出兵帮助姜昭打回来,扶姜昭登上了国主之位。到了这一年的八月,离老白死去已经十个多月了,老白的灵柩才下葬。可怜的一代霸主,落得如此下场。

      姜昭当君主的第六年,也想学他老爸的样子会盟诸侯,这次宋国没去,姜昭就向宋国开战,全然不顾宋襄公当年费尽心力把他扶上位。姜昭如此薄情寡义,宋襄公越想越气,最后活活气死了。

      姜昭在位十年,死后,开方又跳出来了,他杀了姜昭的儿子,扶植姜昭的异母兄弟姜潘上位。

      姜潘在位二十年,死后,他儿子又被姜商人杀了,姜商人上位。姜商人在位四年,因为残暴无道,被手下杀掉,齐国人迎回逃到卫国的公子姜元,齐国这才暂时走上正轨。六个公子争位,除了姜雍最后不知所终,五个人都轮流过了一把国君的瘾,只是时间长短不一而已。

      如此又过了五六十年,齐国出了一个权臣崔杼,打乱了正常的接班秩序,齐国又陷入一轮混乱,这是后话,就此打住。

      通宝推:南宫长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