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郭沫若1920年的《天狗》谈起,说说中国现代化, -- 真离

共:💬3 🌺3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从郭沫若1920年的《天狗》谈起,说说中国现代化,

    重贴

    现代化是这次习近平130谈话的重点,也确立了毛主席是中近代现代化的源头和重要主要推动者。

    但是讲得还是不够细致,这些天我想了很多,忽然想到了郭沫若的《天狗》,对于今天的中国孩子来说,这个诗歌好像是比较庸俗,混乱,等等等,总之不是啥好东西,我不知道海外年轻华人或者孩子是怎么认知这首诗歌的。

    似乎这首诗水平不高,但是结合了背景和历史(郭沫若个人的、中国的),这首诗的水平远远被中国人低估了。

    这两天,大家评论习近平130讲话,还是忽略的历史文化的惯性和错误。怎么说呢?大家就看中国的1920年是个什么日子!!

    这是1919年54运动之后,是中国知识分子呼唤现代化,其实就是强国之路的狂飙时代,当然了,确实没有那么狂,因为这才刚刚打破历史的藩篱。这个时候,大家也知道,21条啊,民族、国家的屈辱到了最低潮。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学习,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但受到处分。

    1911年清帝退位后,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但并未就学;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年底,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14年1月,在大哥郭开文的资助下赴日本留学;秋,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

    1915年秋,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

    1918年,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

    夏,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留学期间,开始接触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

    1919年夏,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并创作小说《牧羊哀话》;同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引起中国诗坛关注。

    1920年,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辑《三叶集》出版;同年,完成译作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译稿被老鼠咬毁未能出版。

    这个履历说明一个问题,郭沫若是个反抗者,反抗者反抗者反抗者,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有想法和冲击的年轻人。

    回到原题,他的父亲就是传统的文化人的成功典型,这也是我想在这里重点强调的,也是对严嵩、徐阶等文人的历史反思。

    郭沫若父亲郭朝沛,是个地方豪强兼地方医生和管理人员,所谓地方医生,是他可以通过医术在乐山一方救治生命,同时通过传统管理等技术手段(所谓文人政治技巧)借助医术进行地区管理。所以他家也成了地方豪强,同时也拥有了好名声啊,治病救人嘛。

    可是呢,打击对手,走私鸦片,放高利贷,都得做啊,这就是古代成功之路。从传统文化来说,这就是个成功人士了。

    但是,郭沫若并不想走这样的道路,他尊重父母,但是和父母不是很亲切,他选择了一条自己规划的、极为艰难的革命之路,就此贴近了中国共产党,虽然他阅读了共产党类书籍,但是很显然,在1920年,甚至1921年的郭沫若不可能具有共产主义精神。更像一个自觉的左翼,毕竟还经历了乐山的辛亥革命。

    这时候他除了拥有追求新思想和现代化的主动自觉意识之外,还有最最最重要的反抗精神,这点可以从《天狗》来进行分析。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的光,

    我是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X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这首诗的结构没有啥太大的难度,但是涉及的文化内涵却很深很深,尤其是结合郭沫若的一生和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来看,就简直是无比的贴切了。

    一个人出了国,看了很多的现代化思想和技术,就表明这个人现代化了吗?当然不是,因为宋子文、孔祥熙等国民党高官不仅学历高,见识多,资历厚,而且生活似乎非常现代化,但是他们的内心还是中华传统文化。

    就好比明朝的严嵩和徐阶,所谓互为政治对手,指控严嵩为权臣,徐阶又何尝不是呢?但是贪污腐败等等一塌糊涂一点不少,而民国四大家族等等就是这样的。

    郭沫若要资历有资历,要能量有能量,他完全可以选择他哥哥的道路,即中华传统家族中多点投资中所谓正统的那一个。实际上,他的哥哥也是有意如此出让自己的,因为他的兄长知道自己的能力。

    但是郭沫若拒绝了,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极为艰难革命之路,而且至死不渝,深度的参与了中国近现代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最近有一些资料说了他对中国两弹一星的功劳。作为中科院院长、中科大校长、中国科技计划的参与者,推动者,他理所当然的名至实归,这是从1949年建国开始的。

    那么在之前是什么,反抗旧时代旧文化、通过军事斗争获得人民的权力。

    《天狗》正是这样的一首诗歌,天狗吞日或者月亮,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意象,是所谓坏人的代表。郭沫若开明宗义,第一句就说自己是那条吞噬一切的天狗,这是解构了中国文化历史传统意象,结果就是大家看了也不觉得奇怪,没人觉得因为郭沫若是这首诗的主角就是个坏人,这个方法很有趣。也许可能有感觉,从历史感觉上来看,天狗不是好人,会给国家带来动荡不安。但是,当年的民国还需要天狗带来坏处么?不能再坏了。

    天狗吞日或者吞月历史以来给国家带来的感触都是不祥的,但是大家看了这首诗却绝无此感,反倒感同身受,为什么,就是因为旧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文化压迫太强大了,强大到今天的西西河,2023年的西西河很多河友还没有革命精神,谨小慎微,这是显然的。

    而1920年,郭沫若就发表了这篇石破天惊的历史诗篇。那是个什么时代我前面已经说了很多,但是,还有一个核心问题呢,文化表达方式、诗歌表达方式还在旧文化体系中呢啊!!现代化行文方式也还没有确立呢。

    实际上,就诗歌表达来说,大家感触不多,会认为这就是一首今天的诗歌,然而,本质上还是有很多旧有特点的,但是,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现代化的渴望和追求。很多的对这首诗歌的分析都承认,这里面的力度和强悍性是很大的,这的确是事实。

    不仅是诗歌的辽阔与遥远和宏大揭示了这些,比如宏观宇宙、微观人体结构,都写得很有意思。表达了一种所谓癫狂状态,但是,只有癫狂吗?不会啊,里面还有很完整的逻辑和层次递进过程啊。

    我要破坏,我有能量,我很快速(摧毁旧世界),你们服不服?(这正是年轻人试图摧毁的心思)哈哈哈,很有趣的表达,虽然是1920年的作品,至今也不感觉生硬。此时的他可以算一个完全的现代化文人了,这在1920年的当年是比较少见的。大家可以对照胡适的两只蝴蝶等等。

    孔祥熙,毕业于耶鲁大学,宋子文毕业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至今都响当当 。

    但是他们是现代化的吗?并不是,四大家族也是披着所谓现代化外衣的妥妥的封建落后份子,当年积极和日本走私的不只有戴笠,还有孔宋等等等民国大佬啊!这才是核心和关键啊。

    这类人的出国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的现代化毫无意义。

    里面的ENERGY和X线,也是很有趣,让我看或者读这首诗有了光怪陆离闪亮奇幻的科幻感。这种自由奔放的描述手段,确实让人感觉很点头。

    我个人相信,在1920年,很多人也应该感觉如此,哪怕是没怎么看懂这种现代化文字的年轻人,估计就是感到带劲!!!!

    天狗吃得多,虽然要爆了,但是这种结尾,并不让人感到没有希望,相反,却期待这种爆炸能够炸掉几千年的厚重的落后封建文化思想,那些贪污腐败等等等诸多不公。

    这是要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啊。

    当然了,这个时候的郭沫若只是自发自觉的靠近这种左翼共产主义思想,虽然当年他如此激进,但是在创造社管理和左联管理上他还是温和左翼,尽量协调鲁迅和激进派之间的关系,这里面,共产党的左翼的现代化必不可少,但是也要温和前进发展。

    杜荃绝对不可能是郭沫若,我个人推测是成仿吾,鲁迅和成仿吾的友谊和期待,郭沫若和成仿吾的亲密关系(成仿吾是郭沫若创造社的铁杆小弟)决定郭鲁都会来保护他。

    共产党是依据中国现代化发展成长的,不仅仅是军事胜利,这点可以从愚昧的缅北清楚的看到民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台湾也只是社会发展的个例,不可复制,而且没啥能力。

    当然了,这首诗歌重要的也是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其实这些也不算太重要,因为归根结底,郭沫若是个拥有确实的整体集体意识的现代化文化领导人,他的一生追随了他认可的现代化组织————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不犹豫和更改,极为坚定,从不背离。

    这点可以从他参加南昌起义来看,从他在日本和日本强势历史学派东京学派来看,大家都知道,东京学派的主要方向是中国取消论,也就是说中国哪有那么长的历史,而郭沫若借助学术分歧,支持京都学派证实中国不仅文化源远流长,而且独立自主,是拥有甲骨文历史记录的!!!这在抗战前的日本国内是极为坚定的反对侵略的声音,影响了大东亚共荣圈意识形态(亚细亚主义)的肆意横行。确认了日本侵华战争就是侵略行为。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啊!!!

    加入共产党组织,并且坚定的支持这个组织,就是郭沫若在解放前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之一。

    在抗战期间,汪精卫借机组织伪政府就是追随了历史上投降的文化传统(无论中国谁当头,我过我生活),郭沫若作为国民党高官、民国意识形态的领导者,坚决的反击了这种文化行为。

    他同样的解构了很多传统历史文化现象比如,屈原、虎符啥啥啥的,用的是历史典故,写的只有抗战救国(顺便还骂一下蒋介石的政治黑暗),这也是中国戏曲的第一次现代化!建国后吴晗加强了一些。当时不是今天的歌功颂德。嘿嘿嘿!!!

    他不是只为了复述一个屈原故事而创作的。(这里就是陈赓所说曹操是党员的来历)

    建国后他不仅参加了中国现代化科技的发展规划工作,而且还是文革的积极参与者。坚定支持毛主席和造反派。

    这也是他在改开后被骂的最大理由,他是站在毛主席身边的人。

    1923年,他到广州,进而毛主席见面,不知道谈了什么,一见如故,就此互相成为特殊关系的伙伴。

    1945年毛主席参加重庆谈判,郭沫若支持了共产党,尽管1945年的共产党看起来那么弱小。当然他是党员,应该如此,但是他真没虚。

    他有勇气和力量!!!!

    直到较场口(为了争取和平的重庆较场口惨案)挨揍等等等。

    他赠送了毛主席一块手表,一直用到逝世,他俩的友谊,恐怕是世间罕有。

    除了这些,我想说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坚定的优秀的现代化历史文化人物被改开骂成了那种样子呢?

    这不是改开的奇怪之处吗?

    什么叫现代化?郭沫若的一生就叫中国现代化,这不是表面的工业化能够解决的,还得靠文化。

    通宝推:审度,俺老孫,ccceee,起于青萍之末,燕人,丽华天下,绝望坡前,绿色蔬菜我的爱,红军迷,
    • 家园 说鲁迅道鲁迅,鲁迅不是我们大家自以为知道的那个晦涩的鲁迅

      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啊。

      为什么鲁迅与毛泽东头像能够并列并成为第一次文代会的徽记,其原因在于:一是毛泽东对鲁迅著作的喜爱,二是毛泽东对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人格的推崇,三是毛泽东对鲁迅“圣人”思想的敬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后,毛泽东不仅为鲁迅治丧委员会成员并题写“鲁迅先生之墓”,而且根据毛泽东提议,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联名发表了《为追悼鲁迅先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致许广平女士的唁电》《为追悼与纪念鲁迅先生致中国国民党委员会与南京国民党政府电》。

      1937年10月19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举行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发表演讲,认为“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

      毛泽东由此还概括了鲁迅“ 政治远见、斗争精神、牺牲精神 ”的三个特点,并指出:“综合上述几个特点,形成了一种伟大的‘鲁迅精神’。鲁迅的一生就贯穿了这种精神。”

      19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毛泽东不仅题写校名、校训,而且还感慨题词。

      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对鲁迅的评价推向了高峰,即认为“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甚至倡导:“ 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 。”

      这是在夸周总理吗?显然不可能啊。

      那么为什么这个时候毛主席就如此断言呢?要知道,鲁迅可是1936年去世的啊。

      虽然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共为鲁迅逝世除了很大的力量啊。

      鲁迅葬礼老照片:宋庆龄亲自主持葬礼

      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1936年10月19日因病去世。鲁迅先生去世后,当天就移置到万国殡仪馆,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还有不少喜欢他著作的外国人也来参加了葬礼,当时全国基本上所有的刊物都充满了哀悼鲁迅的文字。

      宋庆龄亲自主持鲁迅的葬礼。

      从左至右蔡元培、宋庆龄、许广平及7岁的儿子

      鲁迅先生出殡,抬棺的有16人,分别是:巴金、黄源、鹿地亘(日)、黎烈文、孟十还、吴朗西、陈白尘、肖乾、聂绀弩、欧阳山、周文、曹白、肖军、靳以、张天翼、胡风。

      沙飞摄《鲁迅葬仪》行列在前面的是欧阳山、蒋牧良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563943043509572&wfr=spider&for=pc

      棺椁到达墓地,盖在棺椁上的是沈钧儒写的“民族魂”锦旗;巴金、宋先生、茅盾、许广平等11人扶灵

      这个威风就不说了,我想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文人,或者国民党左派。

      当时的上海是个奇怪的提地方,不仅是中国人的领土,也是西方殖民的地方,充斥了各种复杂的因素,所以,说鲁迅没有认可威胁,靠日本人撑腰当然是错误的。

      内山完造当然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也是鲁迅的朋友,但是他也不是日本强力人物,只是对卑躬屈膝的国民党政府才有一定的震慑力吧。

      我个人以为,这就是鲁迅的革命,而且毛主席必定懂得这一点,所以毛主席也非常了解上海是个什么东西。

      自然,因为如此,毛主席非常理解鲁迅,并且就此对鲁迅评价极高,有趣的是,这篇文章就有意的略去了鲁迅的革命家的称号,也是很有意思,我在怀疑,是不是今天的国内教材不再认为鲁迅是革命家啊。

      鲁迅一直在走“现实主义批判文学”的路子,郭沫若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坚守者,两人因为对文学的理解不同,创作路子不同,产生一些争论实属正常。若把两人的关系上升到对立面,那就是大错特错。

      1936年10月19日晚上,郭沫若听到鲁迅病逝的消息后,顿时肝肠寸断,随后。他怀着悲痛心情写了一篇长诗《民族的杰作——悼念鲁迅先生》,在诗的末尾,郭沫若写到:鲁迅是奔流,是瀑布,是急湍,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海;鲁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恒寒,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春。

      半月后的11月3日,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相聚一起,为鲁迅先生举行悼念活动,郭沫若得知消息后,放下手头工作,匆匆赶到现场,含泪题写了一副挽联: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陨泪;

      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鲁迅先生去世前4个月,苏联大文豪高尔基(1868年——1936年)先生去世,在郭沫若眼里,已经把鲁迅先生看作是“中国的高尔基”。挽联落款写着“鲁迅先生千古,郭沫若哀挽”字样。

      从这些诗歌和挽联能看出,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郭沫若除过深沉的悲痛之外,还把崇高的敬意和人生的无奈寄托其中,就像一名绝顶高手瞬间失去了一位可供学习和竞争的对手一样,心中之痛难以言表。

      几天后,郭沫若因为怀念鲁迅,再次陷入悲痛之中,又一次提笔撰写了一副挽联:

      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

      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这一次郭沫若对鲁迅的评价更高,把鲁迅放到了历史上文化界伟人的地位。在下联高度赞扬了“鲁迅精神”会对爱国青年产生深远影响,并被薪火相传下去。

      郭沫若一个月内为鲁迅先生创作了1首长诗,2副对联,放眼整个中国文学史,类似情况并不多见。

      《民族的杰作》:

      中国文学由鲁迅而开辟出了一个新纪元,中国的近代文艺是以鲁迅为真实意义的开山,这应该是亿万人的共同认识。……鲁迅的战斗精神与年俱进,至死不衰,这尤其是留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榜样。

      十一月三日,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团体,在日华学会举行鲁迅追悼大会,有七百余人中日文艺界人士参加,其中亦有冒险赶来的郭沫若。

      他敬献的花圈醒目地摆在主席台上。他亲笔书写了挽联: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鲁迅先生千古 郭沫若拜挽

      参会者一个接一个地演说、致辞。他在演说说道:“中国之伟大人物,过去人都说是孔子,但孔子不及鲁迅先生,因为鲁迅先生在国际间的功勋,是孔子没有的,鲁迅先生之死能得着国际间伟大的追悼,这在中国是空前的一个人。”

      “呜呼鲁迅鲁迅鲁迅,鲁迅之前,既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呜呼鲁迅,鲁迅鲁迅!”他的演说中,赢得了一次次的热烈掌声。

      东京鲁迅追悼会

      郭沫若谓鲁迅之死

      是世界的损失

      尤其在大众被压迫时

      更值得我们哀痛纪念

      【东京通讯】东流文艺社、质文社、中华戏剧学会、文海文艺社、中华美术会、中华留日世界语学会等团体联合发起之鲁迅追悼会,经一星期之努力筹备,已于四日午后在日华学会举行,虽非假期休息日,而参加者仍非常踊跃。日方到会者有著名文学家佐藤春夫氏及改造、同盟、时事新报等记者多人,我国文豪郭沫若以及留东学术团体三十三个及个人到会者总数共计七百余人,大会于隆重肃穆中举行。兹将郭沫若讲演词志次:

      今天在国外纪念我们的导师鲁迅先生,是最悲痛的一件事。我和鲁迅先生未曾见过一面,但对他个人了解却是很深。刚才佐藤先生说,他是鲁迅先生的弟子,未免太客气了,以佐藤先生那样有地位的作家,也说是鲁迅先生的弟子,那么我应该是弟子的弟子了。现在我是以徒孙的资格来参加追悼会。

      鲁迅先生的死,就是刚才佐藤先生所说的,不但是中国的损失,东方的损失,而且是世界的损失!他的死是很值得哀痛的,尤其是死在大众被压迫的时候。但是鲁迅先生永远不死!他的死,在我们是损失,在他是光荣的!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的无比的光荣!现在国内有无数的劳苦大众,无数的青年空前地哀悼着他,同时在国外也有许多作家哀悼着他,像今天佐藤先生这样悲痛地来哀悼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从没有的。

      中国有句俗话说:三代以下无一人。——所谓三代就是夏殷周。——现在只有鲁迅先生一人当得起。

      夏殷周以后的伟大的人物,只有鲁迅先生一个人!为什么他值得我们这样敬仰,就是刚才一位朋友报告过的,他在思想、文学、生活里面,都有一贯的不妥协的精神!现在他虽死了,但他的精神,他的一贯的不屈服的彻底的精神,是永没有死!

      今天我们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这种精神。鲁迅先生死了,但是我们有很多青年。每个青年都须得准备做第二鲁迅!

      从前在中国最伟大的是孔子,他死后,有人曾经这样哀悼他:“呜呼孔子,孔子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又无孔子。呜呼孔子,孔子孔子。”这几句话,我们中国人认为孔子是最伟大,从夏殷周三代后最伟大的人物。但是我们不同!我们希望后人生出许多的鲁迅先生。现在,我把这哀悼的话改为:“呜呼鲁迅,鲁迅鲁迅,鲁迅以前,无一鲁迅!鲁迅以后,无数鲁迅。呜呼鲁迅,鲁迅鲁迅!”(六日)

      这篇近千字的通讯稿,是特约记者于1936年11月6日自日本东京发回北平《世界日报》社的,10日后由该报刊发出来。据此报道可知,1936年11月4日下午,在日本东京举办了隆重肃穆、颇具规模的鲁迅追悼会,出席者众多,日方以佐藤春夫为代表,中方则以郭沫若为代表。

      点看全图

    • 家园 看到一篇奇文,觉得适合贴在这里,陆士谔 新中国,挺好的

      1910年,上海医生写了一本穿越小说,预言新中国成立,加入联合国

      2022-12-14 21:48 发布于:山西省

      穿越小说,想必很多人都看过。有从现代穿回古代当王爷的,也有穿越到未来拯救世界的。但古人所写的穿越小说,大家看过么?清末一位医生在1910年写了一本穿越小说,讲述自己穿越到1951年上海的故事。神奇的是,他在小说中竟然预言了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加入联合国,并成为五常之一,而且还说出了上海世博会在浦东举行。那他的小说中还有哪些神奇的预言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陆士谔穿越到1951年

      这本小说的作者名叫陆士谔,字云翔,早年跟随名医唐纯斋学医,后来在上海一边学医,一边写小说,一生创作了百余部小说。而让陆士谔饱受争议的这部小说,就是《绘图新中国》。

      《绘图新中国》的主人公是陆云翔(其实就是他本人),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初一,他在家里喝了两斤花雕酒,正昏昏欲睡时,好友李友琴要带他出去逛逛。陆云翔本来不想出门,但架不住李友琴的盛情邀约,只好陪她出去走走。

      结果一到街上,发现整个世界变了样。不仅马路修的异常宽阔,两旁店铺鳞次栉比,而且马路上的交警也全变成了中国人,不再有英捕和印捕。陆云翔正打算询问这变化时,两个外国人迎面撞来。陆云翔急忙躲闪,没想到外国人也变得很谦和,主动给陆云翔让路。不再像之前一样掉头不顾,横冲直撞。

      陆云翔百思不得其解,问李友琴怎么会变成这样?李友琴笑道:“你这睡了一觉是睡糊涂了?现在治外法权已经收回,外国人侨寓居我国的,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听从我国官吏的约束。凡有华洋交涉的案子,都由我国官吏审问。租界也早已被废除。”

      陆云翔惊讶不已,问领事裁判权什么时候废掉的,租界又是几时收回的?他为什么都不知道。李友琴也感觉很奇怪,说这事都已经过了三十多年,你怎么能不知道呢?二人一聊,陆云翔才得知已是宣统四十三年(1951年),庚寅岁。陆云翔不相信,李友琴还特地买了一份当天的报纸给他看,上面的日期显示“宣统四十三年正月十五日,西历1951年2月27号,礼拜日。”陆云翔彻底傻眼了。

      世界的变化

      在得知自己穿越到未来后,陆云翔迫不及待地让李友琴带自己去见见世面。只见中国海军已经全球领先,且兵舰全部由自己制造,船坚炮利,西方列强望尘莫及。洋人在上海的跑马厅,也变成了中国人自己的戏馆,改名为“新上海舞台”,可容纳20万人同时观看。而且座位也不分等级,你随便去坐,因为当时已是人人平等。

      走在大马路上,也不见什么电车。陆云翔正奇怪,李友琴告诉他,现在电车已经不在地面上行走,而是把地底掘空,筑成隧道,安放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面飞行不绝。而陆士谔描述的这场景,不就是我们现在的地铁么?随后,李友琴陪陆云翔坐了地铁,二人出站后,又看到了横跨黄浦江的黄浦江大桥。

      陆云翔惊讶地问道:“这里何时修的大桥?”李友琴说是宣统二十年上海开万国博览会,特地在浦东辟地造屋。上海人往来不方便,便建造了这座黄浦江大桥。而这又与2010年上海召开世博会场景极其类似,地点就在浦东。要知道,浦东在1910年时还不归上海管,只是一个小渔村,极其破败和落后。可见陆士谔眼光之超前。

      之后,二人本来打算到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瞧瞧,路上正好碰到警察押着犯人前往法庭接受审批。陆云翔临时改了主意,要去裁判所(法院)听庭审。到了裁判所后,他发现裁判官、陪审员、律师都是中国人,这在旧社会是万万不敢想的。在有租界的上海,律师都是洋人,中国人顶多能当个翻译。而且这是一起洋行与华人的纠纷案,裁判官竟不需要有任何顾虑,可以公正无私地判案。

      而南洋公学也扩充地非常大,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有26个专科院,二万六千多名学生。再加上一些预备院,总共不到三万学生。而上海交通大学,如今确实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据2010年上海交大官方数据显示,本科生在校人数17766人,研究生在校人数16699人。也就是说过了100年后,陆士谔的这一梦想实现。

      而且陆士谔在小说中写道,彼时的中国学子已经不需要去外国留学,而是很多外国人到中国留学。仅南洋公学,每年就有3000多名留学生报道。当时的汉语已经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语言,英、美、德、法、俄、日等国的高级知识分子,没有不通汉语的。汉文汉语几乎成了全世界的公文公语。而现在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世界上也逐渐兴起汉语热。这也正验证了陆士谔的推断。

      当陆云翔与李友琴来到一个工厂时,工厂负责人骄傲地告诉他,中国工厂所出的货,质量世界第一,没有不认可的。世界各国所用的东西,几乎都是中国制造。由于订单不绝,不要说工厂老板、管理层,就连普通工人的日子都奔小康。

      而且他还精准地预测出,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人平等,妇女也可以像男子一样出门上班,从事会计、医生、工人等工作。中国政府严厉打击黄赌毒,关掉了妓院、赌坊,禁止女性缠足,保护妇女权益。这一切现在都已经实现。

      惊人的预言

      到了晚上,上海的大街上依旧车水马龙、灯火通明,但却秩序井然,没有人做那些插队、破坏交通规则的事。随后,李友琴又带着陆云翔坐了电汽车,体验了新式洗澡,还带他看了飞舰,穿了水行鞋。陆云翔连连惊叹,这些高科技太发达了。就连渔夫捕鱼用的都是测水镜和听鱼机。

      后来陆云翔又从李友琴等人口中得知,世界各国共同组建了一个万国裁判衙门,由于我国是发起国,所以正裁判官就由我国官员担任。副裁判官两员,分别是英国人和美国人。而这个所谓的“万国裁判衙门”,不就是今天的联合国么?而中国也的确是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且拥有五常的席位。这一切都被陆士谔言中。

      但在小说结尾的时候,陆士谔却跌了一跤,从梦中醒来。妻子说他是痴人说梦,陆士谔却称:“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而今天,陆士谔小说中的大部分“幻想”都已实现。可惜当时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的阶段,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就连鲁迅先生都不能理解,斥其“胡说八道”。而这正是陆士谔对新中国的美好期待。就在陆士谔去世5年后,新中国成立了,一切都向着他幻想中的样子前进和发展。如果让你写一本穿越到未来的小说,你能想到哪些东西呢?

      我感觉应该是加入国联,哈哈哈。

      从饮食谈起,西西河海华们觉得中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啊

      https://www.cchere.net/article/4970656-2310

      就冲陆的宣统纪年就感觉他不是现代化,这文章有点牵强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