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2024冬春看雨之一 -- 夜如何其

共:💬105 🌺488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冬春看雨14 一辆车可以开多少年

      当初刚来的时候,啥都不懂。

      问人家,几年换一辆车啊?

      人家笑着说:要是不差钱,五年换一辆,最省心。

      但实际上,普通加拿大人用车还是很长久的。

      由于技术进步,老年人常抱怨的今不如旧,在车辆上没有出现。

      行驶在路上的车辆平均寿命,还在增加。

      20几年里,增加到快11年了。

      在比较广泛的车辆定义里,现存车辆的中位年龄达到了15年。

      这个数字,和刚才那个平均数字差距有点大。

      如果查看二手车交易的话,70%以上二手车都少于十年。

      这和平均数字数字差距又有点大。

      只能理解为老车卖不出价,又能开,就继续开呗。

      超过15年后,死的就快了,不再凑合了。

      那这个三个数,就不矛盾,很合理了。

      汽车行业是个大产业。

      也不是很大,从美国的汽车信贷余额看,真的挺小的。

      实际的意义,更多是个一条龙产业。

      新车旧车配件维修,养活很多人。

      电动车和油车相比,这个链条要短得多。

      除去环保,从全社会的层面看,算是个破坏性的创新。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nonono,王城兄最后两段草率了

        首先电动车的全产业链不比油车短,当然我说的电纯电。油车要的东西,电车也要,比如机械加工,不能认为油车有个机械的马达要机械加工,电车没个机械的马达就不需要机械加工。而油车没有的,电车也有,比如各式所谓自动驾驶软件,雷达,电控。都是从矿来的,怎么会产业链短?

        刚好 @wolfgun河友提出一个不同一般认识的观察结论:这又涉及到一个流传很广但实际上并不正确的说法了。。由他这个结论,可推出以中国为典型的的第三世界的工业发展,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工业产品。电动车的推广,同样也是让更多的人能够用得上车。二三轮电动车是快速让中国农村几乎家家都进入出有车状态,这是油二三轮所无法办到的。而四轮电动车,必然也会让全球机动车的拥有量增加。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了:第一,售后维修二手车单车比相对油车下降,总量则未必,说不定更多。第二个,汽车做为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其使用效益高于油车,使用成本低于油车,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包括经济效益,道理上肯定比油车高。

        故而电车对人类而言,绝对不是破坏性创新,而是重大进步。

        通宝推:夜如何其,
        • 家园 我来梳理一下历史吧,见仁见智。

          首先感谢你的回应。求仁得仁,12点的认可的确有用。

          难得你不嫌弃。

          落魄海外,上网也就是消解情绪。

          你要是给我讲现状,人间烟火,我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你要是给我讲历史,讲规律,有些就是互联网普及前的事了,那就有话说了。

          第一部分:电动车的历史。

          要从2008年开始说,大环境是经济衰退。

          特斯拉第一台电动车。

          第二年,比亚迪第一台电动车。巴菲特入股持有。

          特斯拉的背景是创新体系,在这个时候,马斯克只是个有成功经历的跳跃形的创新协调

          比亚迪的基础是电池,开发电动车,是产业链延伸。

          比亚迪的电池产业是打败了松下的。这个还是企管培训中,生产管理的范例。

          所以说比亚迪是中国电动车和锂电池历史的抗把子主角。

          其余都是小配角。

          到现在的2024,巴菲特已经退出比亚迪,特斯拉在美国七姐妹中开始掉队。

          这个产业从开始,可以说已经度过了指数增长期,进入平台期发展。

          这有两个结果,一是股票估值下降。二是增长市场变小,淘汰赛开始。

          一个大规模的生产型参与众多的产业,能在十几年里,走出这种曲线,是十分诡异的。

          第二,你说的低端用车部分,从历史开始。

          1985年,武汉方面从残疾人谋生考虑,生产出了油麻木。

          汪海林当初中戏毕业,雇佣了一个残疾人打字员。

          两个编剧老板经常坐在人家的残疾车后面,去赴宴。

          《渴望》里面刘慧芳的残疾女儿学打字,这个是有事实基础的。

          如果信主,主必赐福与这些武汉厚道人!

          如果信佛,菩萨慈航普渡他们!

          如果为公,永远都是战士!

          90年代,北方农村的“蹦蹦蹦”,也是烧油的。

          国企小员工50CC的小摩托,也普及了,大约自行车比例10%。

          济南轻骑,嘉陵摩托,都厉害的很。

          农用车一块,国企企管案例,山东某县明星企业垮台经历。

          这破企业垮台的原因,让人无话说:

          一厂子贼!被从厂长到工人,偷垮了。

          这些都是电动车之前,很早的事。

          化工企业全区消防,电动转运车倒是很早就使用了。

          插十六小时电,都没法保证白天使用。

          最快速度不超过20公里/小时。

          有个坡,他就敢爬不过去。

          民用电动自行车,和电麻木出现的很晚,这个过程值得商量。

          结尾:

          我个人认为车辆行业发展,主要受到了时代政策调整的需要,并非市场的选择。

          是个扭曲操作。

          至于全世界为什么要做这种扭曲操作?

          我们不是从业人员,看热闹而已。

          我不一定对,你不一定错。

          但说出来肯定讨人厌。

          • 家园 政府推动跟扭曲不能划等号的

            我懒,这个是一向的,所以数据没你详细。

            据说电动机动车是先于石化机动车出现的,不知王城兄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那我们先从电动和燃油说起吧。王兄城举了个例子,化工企业的电动转运车。我也举点例子。

            一个是电动叉车。我接触电动叉车是20多年前。大约2012年,朋友厂增换叉车,我力主电动叉车。为什么?首先够用,铅酸电池的电动叉车足够连续运行8小时,然后干净,然后安静,然后维护方便。当时主要纠结电池贵,换电得一万多。我给计算,一万多换电还省了近万油钱。

            第二个电动自行车。我用的第一辆电动自行车是06年,那时候市面己经有不少电动自行车了,其中有二手日本进口的电动自行车,就跟普通自行车差不多,还能卖2000。一般28大杠款的电动自行车2300左右,时速能去到30公里左右,骑一个人能走40多50公里。有小踏板车状的,时可以去到40,能走40公里差不多的。有普通踏板车一样的,时速能去到60公里。还有普通24自行车样的,这个慢点,近点,1700左右。很受欢迎,维修工,送水工,快递员,都喜欢。为什么?这些人很多上不了摩托牌,而电动车解决了他们的出行需求,还便宜,但是缺陷还是续航问题:对于维修,快递,送水工,不够用。快递和送水还好点,维修有时要跑到2,30公里外,而且通常还是一圈绕下来。我其时就觉得电动二轮应该取代摩托车,差不多二十年前。

            电动观光内部通勤车。高尔夫球场,旅游景区,酒店内部接送,反正我是90年代就见电动观光观勤车在使用。

            电动公交车。没记错的话,比亚迪06,07年已经是电动公交车的王者,并且外销比内销还多。

            上述例子,其实(除了比亚迪的电动公交有点政府推动的因素,)都是市场自发形成的。说明电动车子相对于燃油车子,有其客观存在的优越性,并受到相应的市场接受。

            我们回到四轮的电动汽车。汽车这个玩意是特种机械,我国对其生产,销售,使用是有管控的。那么电动汽车在我国的生产使用,必然是受到政府管制的。如上所述,电动车相对于燃油车有客观存在的优越性,那么政府推广电动车,应当理解成政府推动先进生产力,而不应该说政府扭曲市场。类似的例子是因特网,因特网的出现,大面积取代了旧有通讯方式,那么说美国政府扭曲了市场,还是该说美国政府推动了生产力?

            通宝推:夜如何其,
            • 家园 这个是个有趣的话题

              那么说美国政府扭曲了市场,还是该说美国政府推动了生产力?

              看政府是否扭曲市场,就看他们有没有扭曲市场价格。对互联网这一新兴产业,或许可以认为是美国政府出于军事目的,投资了一种通讯技术,事前并不知道这种技术的诞生,对世界的影响如此之大,所以,既不是美国政府主动去推动生产力,也不算扭曲市场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支持以电代油

                电资源,国内风电、光电、水电都可自主搞定,

                而中国是个贫油国家,油依赖进口,以电代油可以节省相当大的油消耗

                现在外面动不动就说要封锁我们油路,油能省则省

            • 家园 多谢了!不过我倒还是和你挺有话说。

              喝了点酒,脑子不清楚,不条理。放发散弹。

              第一高尔夫车。这玩意最早是人力车。然后美国装发动机,大伙嫌弃吵闹,宁愿腿着,把它赶出去。然后才有电池车。十分不实用。

              这里就要引入另外一种了,燃气车。

              第二,叉车,我比你年纪大,90年代中国就进口德国高层叉车了,电池驱动的。一台120万人民币。比厂长的座驾都贵。

              第三,最初的电动车使用,主要是两点:安静和速度慢(你想开飞车,赛跑也跑不过人。)这样比较安全。

              未来吧,电动车一块,主要优点是电驱动。但是电呢,不一定来自电池储备。

              毕竟电的来源,有绿电,有黑电。

              别把政府架的那么高,你要摔死领导吗?

              走个回头路,也不丢人,实事求是吗。

              实话说,电驱动的优势呢,就是控制方便。

              这个事呢,我承认。

              我承认现实,毕竟就是工程师,数学稀烂的家伙也是大多数。

              而我过去也是推崇机器的简单暴力就是美。

              不能双标。

    • 家园 冬春看雨13 CO2与气候变暖可能关系不大

      从科学角度上看,科学怀疑论者不应该受到压制。

      但气候变暖怀疑论者受到的污名化,是不多见的。

      甚至为了贬损他们,直接把他们上升为否定者。

      怀疑和否定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种非理性的衍生推论,CO2浓度上升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

      化石燃料必须死,油车不许卖。

      但这个东西,在简中语境里,却出现了让人掉眼球操作,中国人不怀疑它。

      更加惊人的现实主义操作,更是吓坏了欧美。

      这个操作是,

      一方面发展电动车,太阳能风力能源,为全世界做贡献。

      另外一方面,煤炭发电年年增长,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

      说句难听的话,这就是那个----

      别想歪了。

      是做到了:既要---又要--还要----

      回归主题。

      温室气体除去CO2,甲烷和水蒸气的影响更大。

      水蒸气没法控制。

      甲烷控制比较难,如果烧掉的话,反而对气候有利。

      这玩意虽然是---,但却是环保燃料。

      所以一般就不宣传了。

      地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甲烷浓度降低,CO2增加,导致的气候变冷。

      对于南极万年寒冰的分析发现,CO2浓度高低变化,和当时气候温度根本就没有多大的相关性。

      气候变暖另有原因。

      根据中国古代史的记载,现在的温度,也就是三千年来的平均数或者更低而已。

      而且尽管还在上升,从数据上看,这轮上升的斜率比较缓和。

      一百年里能否追上汉唐,都难说。

      而且这气候这玩意,不确定性太大了。

      中国东晋时期,大约四十年内,平均气温上蹿下跳,冷热变化锯齿幅度高达三度多。

      碳排放问题,怀疑一下,有合理性。

      但控制碳排放的操作,也没有什么错。

      第一:万一是真的呢?

      第二:就算人的活动不是气候变暖主因,勿以善小而不为,还是应该的。

      第三:世界和平的需要。科技突破需要时间,生产力难以大发展,矛盾激烈。

      为了避免热战提前发生,使用上层建筑调整生产关系,主动抑制全球生产力。

      发展不是硬道理。要看语境。

      电动车新能源,走走弓背路,来几个大发卡弯,浪费点时间。

      也算善莫大焉。

      ------

      这就是理中客不受欢迎的原因。

      就你啥都懂!

      你真懂吗?

      你又不是川普?

    • 家园 冬春看雨12加拿大的炒房客又要

      按一般说法,加拿大的房产泡沫极高。

      房价高的解释大体上有几个原因。

      一是人口增长。

      二是供应不足。

      三是金融因素。

      四是外国买家。

      房产泡沫高,和住房不足,实际上两个问题。

      但是容易被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能看到空置住宅的时候。

      政府政客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明知道原因,但也乐于接受各种糊弄事的理由。

      选举政治,就是幺蛾子刷了一遍又一遍。

      受利率影响,一般认为买家贷款困难,卖家锁定低利率快要到期时,可能会崩盘。回吐涨幅。

      这个似曾相识。

      但加拿大央行不背锅:利率高低,和住房紧张的关系相关性不大。

      不关心房价,你啥意思啊?

      这两年本地房产中介很清闲。

      卖家,买家都没有。

      不过毕竟是跌了不少,很多人都认为现在必须出手了,见底了。

      再等的话,价格有可能还会跌,但可能会抢不到房。

      这大概就是现金多的主吧。

      且走且看。

    • 家园 冬春看雨11 在加拿大建个小房子

      这篇就是戏说,肯定不会有人这么干的。

      本文是立足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特殊情况不考虑。

      比如容易抬杠问题,先消除一个。

      国外是新法不管旧事。

      以前遗留的问题,就算违反了后来的法规,也不是违建,因为你一直交税了。

      咱们把问题缩小为,你建一个独立的小房子(house)。

      第一,按照法规,私人住宅,房子最小17.5平方米,188尺。

      一英尺为30.48厘米。

      以后用英尺取整数表述,多一点算墙体面积了。

      地下室,不算面积。

      地下室是必须的,因为你得挖透冻土层做地基,也可以暖通等管道。

      你要是建一层,14 X14英尺,196尺。加上地下室392.

      两层楼,10X10, 200英尺。加上地下室300.

      很多人都想过集装箱,马斯克也有的这个产品。

      不过这个主意不这么样,我们这里是寒带,保温隔热难做。

      你真要这么干,冬夏你都舒服不了。

      而且尺寸也不合适,20尺高箱子只有160尺,40尺高柜就320尺了。

      乡下很多人家都有一两个大柜子存放工具杂物。

      但真动手改装的,用来住人的,极其罕见。

      我们这里有个爱好者,自己干了一半,后悔想卖掉,也没人买。

      第二就是宅基地问题。

      宅基地属于私人,大小无所谓。

      但是法规要求,你家屋前空地,必须在你地界线后10英尺,屋后空地也是如此。

      两侧至少4英尺。也就说两个房子空隙最少8英尺。

      这就是为啥联排房省地了。

      咱们还是加上房子。

      一层楼你需要22 X34的宅基地。

      两层楼你需要18X30的宅基地。

      按照法律,70尺的房间才算一个卧室,而且最窄处不得小于7尺。楼梯尺寸斜度都是有要求的。

      所以就别再抬杠,盖3层了。

      最后说地价问题。

      地价取决于地段。

      现在很多人住老房子,地界大,干脆切一部分出来,卖地。

      沿街长的地界,比如转角房,价值就增加了。

      这个事对于有钱,懂行的人,很有投资价值。

      没钱的外行干瞪眼。

      通宝推:本嘉明,桥上,
      • 家园 【讨论】您可以说说“后巷屋”

        laneway house或者garden suite。

        “后巷屋”好像在温哥华挺流行的,温哥华的laneway多。现在多伦多部分人口密集/住房紧缺的城区,市政府也开始鼓励屋主搞了。

        从建房/维修这两方面,稍微专业一点的角度看,我觉得这个急就章的措施,其实是有安全隐患的,当然现在政府力推,也就没人提了。

    • 家园 冬季看雨10 印度鲶鱼在加拿大

      加拿大的经济情况有点不太好。

      这几天天气突降,我们赶紧给儿子去送装备---被子!

      然后一家人一起吃饭,一起吃了顿川菜,量有点少,但挺好吃。

      吃饭时就问问他的情况,问问他实习如何,有熟悉的同学没有。

      他说他们实习公司,已经不愿意训练啥也不会的学生,就招了他和另外一个有两次实习经验的学生。

      他认识的那些人,七八个校友,一个都没回来,也没有学弟学妹进来。

      他本来还踌躇满志,打算带个小弟呢。

      我有点吃惊,前几天和朋友聊天。

      大家还认为任何大公司都是需要聪明的年轻人形成梯队的。

      不可能不原意接受新学生的。

      儿子说他们头也这么说,所以他们不要人了。

      真不要脸。

      这几年大学生日子也不好过,本来还是可以打打零工的。

      不过这三年,印度留学生狂涌。

      加上印度移民,人数接近百万。

      这些拿的是学生签证,可以合法打工20小时一周。

      人数众多,印度社区留学产业链价值几十亿刀的规模。

      本来实事求是说,印度人算是好移民。

      他们很多人都背着债务来的,绝不闹事,一门心思挣钱。

      年轻有活力,语言也基本过关。

      但是人数太多了,来的时间太集中了。

      而且他们都去大专,学费低。

      以至于每个城市都自称本地大专是加拿大咖喱味最重的学校。

      大学没啥反应,除了野鸡大学。

      这个情景20多年前,华人社区有发生过,但规模极小。

      这些印度鲶鱼活力极强。无处不在。

      一条鲶鱼能激发活力,一大群的话,本地沙丁鱼彻底完蛋了。

      以至于失业率上升,特别是低端就业,灵活就业,变得很困难。

      政府压力也大。

      毕竟又快到选举了。

    • 家园 冬春看雨9 浅说《繁花》里的“爷叔”称呼来源

      按民国旧闻,爷叔这个称呼来自青帮。

      青帮的起源出于野史。

      大致有三个源头。

      第一个是罗教。

      红花绿叶白莲藕,三教九流是一家。

      第二是少林寺,青帮的组织制度借鉴了禅宗宗教管理方式和理念。

      这个不太确定。

      这个说法,有点类似苏共(以及其他)的组织体系是借鉴了东正教教会的制度一样。

      第三是天地会。这个认可比较多,但反而说不太清楚源流。

      青帮最初两个创始人都是山东人,而且还是鲁北聊城人。

      第三位潘祖是南方人。

      由于他是建立于漕运基础上的,很多最重要的帮规都是漕运制度。

      比如说不许开闸放水(会翻船的),不许放水行船代替拉纤(给纤夫一条活路)。

      后来山东色彩就越来越淡。

      最兴旺的时候,有128帮半。

      山东只有十帮。直隶一帮也无。

      漕运停了后,青帮一度只剩下有六帮。

      山东更是完的快,民国好多青帮内的笑话主角都是山东人。

      也主要是我们山东人的确有点傻。

      青帮的主力是安徽人,苏北苏中(加上皖北人,就是上海瞧不上的苏北人,这就没山东人的事了)和浙江北部人。

      回到主题,爷叔这个称呼来自青帮第一代的第三位祖师潘祖。

      第一种说法是他的一个小仆人。从未正式加入过青帮。

      大家敬重他,称他为小爷叔。

      爷是敬称,叔是辈分,小是他的年龄。

      第二种是说来自第五代弟子。

      人很好,入帮仪式完成了一半(分阶段的),师父去世了。

      这种情况被称为:一脚门里一脚门外。

      青帮非常重视大徒弟和关门弟子。

      这个中国传统有关,类似的说法有:保长房,留幼房。

      中间的最吃亏。

      这个人特别好,师兄弟决定代替师父替他完成入帮仪式。

      这个先例是青帮的一传统。

      但是代师收徒,是大逆不道。

      武侠小说写的这些情节都是胡扯。

      因为小爷叔有塑像,所以我认为第一种说法更有可能。

      毕竟五代弟子有点远了,更有可能是做过很大的功劳。

      不过爷叔后来就成对帮助青帮,又不在帮的人的敬称了。

      漕运垮掉后,大批青帮转入上海求存,所以上海保留了更多的青帮特点。

      爷叔这个称呼也是其一。

      在帮的人是不能被称为爷叔的。

      后来就泛用了。

      《胡雪岩》当初求助于青帮,挪用漕粮。人家要敬称他为“小爷叔”,甚至要给他磕头。

      就是说是一家人了,你别用我们一把,就两清了。

      这就是电视剧爷叔说的,人情贵的不得了。

      不过电视剧上的宝总爷叔这个相处方式,倒是又符合传统,又不符合传统。

      宝总是阿宝时,是个维修工,这个小说设定,非常好。

      老金是有原始真实人物的。

      关键词(Tags): #繁花(东学西读岛主)通宝推:落木千山,桥上,
    • 家园 冬春看雨8 说说好市多Costco

      又下雪了。

      河里说好市多,第一个得是F兄。

      要大伙亮会员卡,省得你人在长沙武汉,冒充湖南湖北。

      第二是忙总。

      忙总是从经营超市的角度,夸奖了好市多。

      就是一句话,单位面积销售惊人。

      国内一般人,大概是雷军。

      我说的这些是以加拿大的事,地区不同可能略有区别。

      第一,不是到处都有好市多的。整个加拿大才一百多家店。

      但是每家店平均对应约八万个家庭,10到15万人。

      这个意思就是只做这个八万个家庭的生意。

      这些家庭大约30%到50%的灵活开支消费都在这家店里。

      没有比价这回事,大家互相信任。

      第二,会员费是它们主要利润,卖东西利润只占30-40%。

      除去基本费,多交会员费,可以按比例退钱。

      大致花5000-6000刀,就能把钱退回了。

      你想想,要是一半会员这么花,每家店营业额就能保证4亿刀了。

      会员费的另一个作用,是挑选顾客。

      第三,加拿大会员去美国,会员有效,但是有时候结账会有点麻烦。不过大家都好几张卡,一般不是问题。

      第四,加油站不是每个好市多都有的。他们加油站像流水线,便宜好几分钱,竞争力太强。

      第五,好市多线下价格比线上便宜。这点我不敢保证,因为我这里地方小,我们线上定,都是本地没有的。不过可以在本地退货。

      我们没有退过网购的东西。线下,我退过的东西可多了。

      但生鲜食品,必须24小时内,有收据才退。

      有的时候,你买完东西,过几天他就打折了,你可以把差价要回来。

      也不需要收据,扫一下卡,就可以。

      第六,服务态度都是一样的,国外没功夫给你扯嘴皮子,又不是自己生意,符合条件,说退就退。要说把你当上帝,那你也是自作多情了。不过好市多对普通店员而言,福利相对比较好,人的精气神不错。

      第七,进门看卡,店员手拿计数器。出门看小票。据说是怕多收了你钱。

      你要偷东西,据说一般金额不大,看见了人也不会多说。主要是人家怕麻烦。

      贵重物品都是拿个商品纸板,交钱后,才去收银台边上的小仓库拿出来,给你实物。

      这个和沃尔玛不同,底特律的沃尔玛开不下去,就是偷盗实在太严重,开店十几年做慈善,从不盈利。

      好市多做中产阶级的生意,顾客是能挑选出来的人最多,也最有购买力的目标人群。

      真正的富人倒真不一定去好市多。没必要,不省那点钱。

      就算去了,他们也比普通人也多花了不了多少钱。

      牛人不走马路,富人不多穿内裤。

      ---

      说起来,还真是有点怪雷军。

      他非学习好市多的经营秘诀。

      搞得大家有点误解。

      著名的尾货打折,现在没啥好东西,不值得提了。

      代购这个问题,好市多应该不是个主要渠道。

      大城市特别是多伦多的朋友更有发言权,因为那几个能操作的路子都在哪里。

      我只是偶闻,没有依据,不好乱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