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为啥没有三顾茅庐 -- 普鲁托

共:💬293 🌺3446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三顾的目标是襄阳、荆州的望族

      刘备三顾茅庐的目标是襄阳、荆州的望族。而不仅仅是诸葛亮。

      诸葛亮丈人黄承颜是蔡讽女婿。黄承颜是襄阳名士。代表襄阳地方势力。

      蔡讽背景

      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

      这才有刘备同刘表荆州势力拉上关系。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刘备是真英雄

        刘备曾经直接当面批评荆州名士许汜:

        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这一段话,不仅仅是刘备骂许汜,更表现了刘备对所谓“名士,望族”的态度。

        这一段话的背景,可参考:

        https://www.cchere.net/alist/4380701

        通宝推:拈花虎,
        • 家园 刘备成不了大英雄原因啊

          刘备出生草根,靠打击黄巾军起家。对东汉末期政治生态根本不懂。东汉末期混乱,权力中心己转移到豪门世家。在豪门世家眼中刘备是候选的白手套而矣。在曹操和孙权己成势之后,襄阳和荆州豪门世家选择刘备,只是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你列举刘备的言论,充分说明刘备当时的政治幼稚。

          赤壁大战前后,刘备和襄、荆豪门进入蜜月期,刘备也能大展手脚。

          而后,刘备转进西蜀,偏安一方。襄阳、荆州成为魏、蜀、吴的四战之地,曾经追随刘备的襄、荆豪门利益受损。转而投向东吴。

          关羽的水淹七军,到吕蒙白衣渡江,再到走麦城。难道不是襄、荆豪门人心背向。连同刘备一起白手起家的靡芳也投向东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彝陵之战东吴能火烧连营,难道不是襄、荆豪门鼎力支持。因为彝陵之战东吴根本支撑后勤。

          三国演绎的八卦也很有意思。把陆逊从诸葛亮的八卦阵解救出来的,居然是诸葛亮的丈人黄承颜。看来丈婿也决裂了。

          • 家园 关于荆襄的豪门

            荆襄第一流的豪门:

            无疑是以蒯良,蒯越为代表的蒯家和以蔡瑁为代表的蔡家。

            表初到,单马入宜城,而延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与谋。

            刘表在荆襄的统治,主要是依靠了这两家。

            世语曰: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

            然而,蒯越、蔡瑁要杀刘备,世语这段话,也被《三国演义》所采纳。

            蒯越、蔡瑁为什么要杀刘备?

            最主要的原因是刘备劝刘表趁着曹操与袁绍在官渡激战,出兵袭击许昌。

            而以蒯越、蔡瑁为主的荆襄豪门想投靠曹操,这是道路的冲突,没有妥协的余地。

            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说表曰:“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将军。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於将军,将军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称兵以向江汉,恐将军不能御也。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表大将蒯越亦劝表,表狐疑,乃遣嵩诣太祖以观虚实。嵩还,深陈太祖威德,说表遣子入质。表疑嵩反为太祖说,大怒,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知嵩无他意,乃止。

            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大将蒯越都明确地表示要投靠曹操,而刘备是不可能投靠曹操的。

            刘表要杀韩嵩立威。也是蔡家反对才没杀:

            表怒不已,其妻蔡氏谏之曰:“韩嵩,楚国之望也;且其言直,诛之无辞。”表乃弗诛而囚之。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荆襄第一流的豪门,都是投降派。

            刘备这样的主战派,怎么可能拉拢投降派?

            支持刘备的,只可能是荆襄的中下层,比如诸葛亮,徐庶,伊籍。

            曹操占领荆州以后:

            蒯越等人有十五人封侯。蒯越为光禄勋,韩嵩为大鸿胪,刘先为尚书令。

            这十五人封侯就是代表荆襄豪门,积极投降之后得到的酬谢。

            刘备征战大半生,不会不明白那些人是可争取的,那些人是不可争取的。

            类似·的还有曹操打孙权,顾陆朱张这几个大族哪个不想投降。

            不想投降的只有周瑜,鲁肃,程普等人。

            而孙权就是靠着这些人,和刘备联合起来打败了曹操。

            通宝推:铁手,冬晓,
      • 家园 正解

        个人能力再强,没有家族姻亲的依托,也没有用。刘备恐怕是听说过诸葛亮的名声,但不了解具体情况。了解背后的具体情况后,三顾茅庐才有可能,个人能力是后面才先出来的。江东的周瑜,鲁肃都是大族,动不动自己就能拉出一支军队,粮食给养都靠家族支撑。

        刘备好歹有个“皇叔”的称号,在那个年代是有一定号召力的。诸葛家族在魏蜀吴都有人,诸葛亮这一支选刘备也正常。只有曹操出生寒族,也不是平民,但已经是出生最低微了,所以对望族很不感冒。但是他死后,儿子就对望族屈服了,望族于是支持他当皇帝。九品中正制,就是“准贵族制”,没血缘官都当不上。汉代的这种家族现象,现在美国社会也能观察到,象洛克菲勒,肯尼迪家族,切尼家族,还有些世代参议员,老子死了儿子/女儿接着干,或者新来者必须获得老家族的同意等等。

        这种干部选拔,到了明朝,演化成就是人才也必须通过科举才能入仕途,血缘在形式上算是彻底废除了。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还有一个问题

      曹操不三顾茅庐,刘备去了、

      与此相似的是:袁绍不去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去了。

      汉献帝是董卓立的,

      袁绍家四世三公,在地方上的实力比汉献帝还大,这是东汉的特色。皇家不过是国家这个股份公司中的一个大股东而已。

      对于袁绍来说,汉献帝是一块烫手的山药。

      对曹操来说才是一块宝、

      • 家园 袁绍如果有卡位排他的思维就不会给曹操创造筹码了。

        您说

        汉献帝是董卓立的,

        袁绍家四世三公,在地方上的实力比汉献帝还大,这是东汉的特色。皇家不过是国家这个股份公司中的一个大股东而已。

        是的,所以早在关东诸侯讨伐董卓之时,袁绍企图另立刘虞为帝(虽然刘虞不答应),此时就已经表明袁绍对汉室的敬畏心已经没有多少。在袁绍完成对并州、青州、幽州、冀州的统合,对汉室的敬畏更是荡然无存。

        东汉末年,只要是个留下名字的角色,多少会有点野心,而野心的膨胀往往伴随着地位的升高而更加膨胀。就像《西游记》中说的那句话:“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据《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汉纪五十三,东汉·汉献帝兴平二年(乙亥,公元195年)】记载:

        沮授说袁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民之意。今州域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颖川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泰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于义为得,于时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矣。”绍不从。

        袁绍有沮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有毛玠的奉天子以讨不臣,目的都是把汉献帝控制在手中做傀儡,以其名号号令天下。但结果是袁绍拒绝了、曹操采纳了。

        袁绍拒绝的原因主要有5个:①袁绍在那时是天下势力最大的诸侯,他认为自己的势力已经大到不再需要借用汉帝的名号,完全可以自己另起炉灶;②汉献帝是董卓立的,而袁绍又是以反董卓而起家,那么汉献帝在袁绍这里的存在就是矛盾,因为对袁绍而言,汉献帝没有合法性,而一旦汉献帝到了自己手中,如果处理就是以下犯上的叛逆,而不处理袁绍当年反董就是个笑话,如此颇为尴尬;③汉帝的作用在于名号、旗帜,能够吸引大量忠于汉室的士人、世家投靠。而袁绍的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投靠的士人世家也不少,汉帝的作用与名号锦上添花而已;④袁绍对于汉室几乎不存敬畏心了。还有,董卓之前挟天子令诸侯,袁绍也怎么乖乖听话。推己及人之下,对于把汉献帝控制在手里面到底有没有用,袁绍是不抱乐观的;⑤如果真把汉献帝搞到手中,那么很多士人的投靠是真,同时也会带来袁绍手下不少人团结到汉献帝身边。毕竟是袁氏的门生故吏,但更是汉臣,这个身份是分裂的。

        所以袁绍肯定不认为把汉献帝弄到自己身边有多少好处。

        但曹操就不一样了。此时曹操的实力对比袁绍实在太弱小,此时的汉献帝对曹操而言无异于一碗十全大补汤。此时的曹操,地盘小、人才少,又遭逢兖州大叛乱,内部根基不稳。汉献帝对曹操最大的意义与作用就在名号大旗的赋能。

        一方面,只要曹操控制住汉献帝,并以汉献帝名号行事,那曹操就是政治正确,谁都不能反对挑刺,否则就是反贼、逆臣;另一方面,曹操尊奉汉帝,让很多心向汉室的士人世家看到希望,会投靠曹操。

        有人说“选领导的内涵就是把领导当做承载自己期望、理想、利益的载体”,所以这些心向汉室的士人就得暂时服从曹操的安排以及为曹操办事。

        还有一方面,曹操可以以汉献帝的名义去命令别人,虽然别人未必能听,但却能给对方添一点乱,恶心对方。这就是后面和曹操作战的诸侯,都要说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就是不承认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因为如果不说这话,那就是赤裸裸的造反叛乱,没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就变成自己了。

        就是否迎汉献帝到自己身边,袁绍麾下的沮授、郭图淳于琼两拨人发生了意见分歧。沮授是冀州的,郭图淳于琼是颍川士族体系的,这里不排除彼此之间有利益分歧。但袁绍不可能都同意,只能够二选一。不过袁绍可能忽视了对于选择或者说选项的3个内涵:①自己选择一个,其实也是放弃另一个。所以选择其实是有机会成本的;②任何选择其实都有成本和收益,这是选项的一体两面,必然要承担;③如果是多人参与选择,那么自己选择某个选项,其中内涵是自己选了、占了减少了别人的选项,那么别人就没得选了。

        袁绍最终选择不迎汉献帝,但此举正中曹操之意。如果袁绍能迅速迎回汉献帝到自己身边,相应的就不给曹操等人以机会。说白了就是,汉献帝对袁绍虽然未必有用,但也不能把汉献帝送给别人,让汉献帝对别人有用。

        在曹操控制汉献帝之后,袁绍也表示出了后悔。但已经没有用了。

        博弈和竞争就是这样,一步慢、步步慢。抢占某些东西,不一定是这个东西对自己有用,更不是贪心。而是反过来想,如果对别人尤其是对手有用,自己不抢,那别人就以此来制约自己。如果提前抢下来,别人没有得到,自然对自己的威胁就不会增加,甚至可以以此为筹码和对手进行交易交换。前者叫卡位排他,后者叫创造筹码。

        有些时候,一个人不光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因为这样大概率不会选错、选偏),更要清楚别人、对手要什么,因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对方有可能想要,甚至自己想要的在对方手里面。

        领导者的如果能这样去想、去看,再做选择决策的时候,其视野格局就不一样了。

        通宝推:铁手,崂山一道士,青青的蓝,onlookor,潜望镜,普鲁托,
        • 家园 最近在追B站在渤海小吏的三国部分

          他认为汉末崩塌是袁家设计的,把我吓一跳

          不可否认的是,袁家确实能量相当大

        • 家园 曹操战胜袁绍是必然还是偶然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是决定因素?个人以为很难有定论。

          官渡之战曹操是险胜,即使在官渡之战后袁绍仍然占据优势,他死后四个不争气的儿子外甥仍然能与曹操周旋。所谓十胜十败论怎么看都只是一种宣传,有用但不足以决定结果。

          至于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很明显刘备、孙权也没有,而李催郭汜也不成。对于袁绍来说,他已经对抗过废立皇帝的董卓,真心没把皇帝放在眼里。

          历史总让人会有必然的感觉,但那只是事后的总结。曹操这边,官渡之战有许多人向袁绍递降表,征乌丸也有许多人反对,曹操在事后对前者宽容,对后者表示感谢。曹操一生中经历的败仗也很多,他的胜利当然不是抢到一个汉献帝能说明的。

          只能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用,但不是决定因素。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原创】官渡之战有偶然性,但是袁绍的失败是必然的

            ​袁绍出自“汝南袁氏”。从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所以,袁氏有“四世三公”和“四世五公”的说法。

            袁绍所依靠的力量,主要是世家大族,以及“汝南袁氏”的门生故吏。

            正是这些人,掌握着汉朝的大部分政治,经济特权,而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才使汉朝趋于崩溃。

            袁绍依靠的力量,是趋于腐朽的力量。

            这些腐朽的世家大族,只能和汉朝一起走向灭亡,而不可能焕发新生。

            这些世家大族里面,少数有责任感的人,也很早就就看清了袁绍不忠于汉朝,不以社稷为重的本质。比如臧洪,宁死也不肯为袁绍出力,原因他自己说得很清楚:

            诸袁事汉,四世五公,可谓受恩。今王室衰弱,无扶翼之意,欲因际会,希冀非望,多杀忠良以立奸威。

            “汝南袁氏”受汉朝厚恩,袁绍,袁术兄弟却都想着篡汉自立。

            袁绍试探了一下,看没人支持,就没有强行称帝。实际上明眼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袁绍治下的冀州,局面是这样的:

            袁族富彊,公子宽放,盘游滋侈,义声不闻。

            “袁族富彊,公子宽放”,那劳动人民的生活就水深火热了。

            袁绍的统治,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很大,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很大。

            当然,这个问题对曹操来说同样存在。

            张邈,陈宫叛迎吕布,也是世家大族在背后操纵,曹操几乎无家可归。

            所不同的是,曹操试图做出一些改变,比如提倡节俭,比如提出唯才是举,对世家大族是有所抑制的。

            一些有见识和责任感的人,顾全大局希望天下安定的人,都离开了袁绍而投奔曹操,比如郭嘉,荀彧。

            而袁绍就是单纯的沿袭汉朝腐朽的世家大族的老路,必然会走向灭亡。

            好多人说,如果袁绍和曹操打持久战,一定会凭着军事,人口,经济等等优势获胜。

            这个很难说,按袁绍的统治方式,有可能内部矛盾先爆发。

            穷人都活不下去才有黄巾之乱。穷人又活不下去了,再来一次也是有可能的。

            即使袁绍在官渡侥幸打败曹操,他走的也是让汉朝逐渐崩溃的一条死路。

            通宝推:铁手,偶卖糕的,落木千山,青青的蓝,方平,
            • 家园 好像袁世凯

              袁世凯和袁绍走的也是同一条路子,遭到西南士族(云贵川)、华南士族(两广)的抵制,最终败亡。

              华南士族被江浙士族取代,联合西南(白崇禧+蒋介石),打击农民起义军(共产党毛周朱)。最终农民起义军获得胜利。

              • 家园 关于袁世凯

                以前写过一个关于民国的文章:

                https://www.cchere.net/article/4928197

                里面也说了一点袁世凯的问题:

                孙中山的特点是对于大势认识得比较清楚,也就是大局观比较好。他领导的同盟会,发动了多次不太成熟的起义,虽然多次失败,但确是顺天下大势而为,早晚有一次会成功。

                袁世凯的特点是对时机的把握比较好,善于借势而为。他一方面借北洋军的势,迫使革命党和他谈判。一方面借革命军的势,迫使宣统皇帝退位。又以此为条件,迫使孙中山辞职,自己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的问题是私心作祟,私心作祟必然看不清大势。

                孙中山以大局为重,只当了45天的临时大总统,就毅然辞职,必然流芳史册。

                袁世凯私心作祟,甚至妄想恢复帝制。那就是逆势而为,借来的一切都要还回去。后来,不仅革命党反对他,甚至北洋军都通电要求他下野,他在忧惧中死去,然后遗臭万年,也是必然的结果。

                总之,无论是权力,财产,声誉,还是天下大势,把借来的当成自己的,终究不会有好的结果。

                《道德经》说:“神器不可执之”就是这个道理。

                通宝推:驿寄梅花,拈花虎,
            • 家园 赞同您的结论

              季汉末期,世家大族和中下寒族的矛盾已经非常激厉。从大势来看,曹操代表的势力顺应历史潮流,而从局部来看,袁绍却占据了优势。事实上,刘备和孙权也代表了寒族,比如刘备与刘表、刘彰的对比,孙权与袁术,甚至与周陆顾张的对比。但是曹丕最终还是向世家大族投降,司马家为代表的世家再次登上历史舞台,直至南北朝彻底将世家铲除,北周南陈开国君主的出身,比曹刘更低。

              通宝推:方平,
              • 家园 说得好,再补充几句,关于汉末的危局

                汉末,虽然出现了刘备,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能够建立一番功业,但是却没办法为一个时代重新确立信仰。

                这就是汉末的悲歌。

                一个新的时代,一定要有新的文化,新的信仰。

                不然,就会像西晋一样,从立国开始,就步入了暮年,然后很快崩溃。

                东晋做了一些尝试,也失败了,门阀政治配合魏晋玄学也是一个苟活的状态,没什么生气。

                直到隋唐,通过科举制度,初步从体制上确立了寒人的上升通道,国家才算有了一些生命力。

                而近现代,正是有了毛泽东思想,这种新的信仰,新的文化,才有新中国。

                如果不能发扬毛泽东思想,中国也就和以往的封建王朝没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不能发扬毛泽东思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制本主义就有死灰复燃的趋势。

                比如最近某些地区的天价彩礼的问题,河北迁西县委书记一手遮天,公检法形同虚设的问题,这些都是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弹……

                通宝推:白马河东,偶卖糕的,胡一刀,等明天,
                • 家园 最高统治的神圣性被不断地瓦解,然后不断地重塑,周而复始

                  从三代到周秦,上三代传下来的贵族血统是统治的基础,到了战国时代,逐渐被崛起的低级贵族士所瓦解;

                  到汉初,由于秦末战争对社会的破坏太大,上三代传下来的贵族基本上消灭殆尽,于是上层可以另起炉灶,用儒家重塑最高统治权力的神圣性,实现了近三百多年的稳定,最后到魏晋被一句”司马公养汝何用“所瓦解,此后华夏大地进入大乱世;

                  到了南北朝末期,北周建立府兵制,形成关陇贵族,联合南方士族推出符合自己利益的最高统治者。这样就决定了隋唐的皇权神圣性的基础是府兵制还有关陇贵族,这两者衰落,一切也都将不复存在。这样看来中晚唐到五代的乱世在府兵制确立和关陇贵族形成的那一天就决定了。”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就是隋唐最高统治权力神圣性被瓦解的标志。

                  五代结束后,宋朝开始建立以中小地主和科举制为基础的新统治秩序,并以此赋予皇权新的神圣性。直到1840年以后,由于解决不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小地主与科举为基础的最高权力神圣性被瓦解。1840-1949年再到现在,我们恰逢其时,正在亲眼见证旧的神圣性瓦解和以及新神圣性形成的整个过程。

                  ======================

                  当然,用马圣的话讲,这种所谓”最高权力神圣性“完全可以换个词,就叫:

                  生产关系

                  通宝推:秦波仁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