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美国历史大片《最后的决斗》(2021) -- 翼德

共:💬27 🌺105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美国历史大片《最后的决斗》(2021)

    承onlooker老兄推荐,我看了这部电影。谈一下感受。

    点看全图

    首先要说的是,雷导(雷德利斯科特)这次改动历史而达到的政治正确效果,我是完全同意的。如《艺术哲学》所指出,艺术家尽量模仿(再现)真实世界,在没有模仿(再现)的地方采用自己的创造,那个创造就反映出他对世界的观念。雷导在庭审阶段塑造的法庭环境和氛围不是中世纪的法国,而是当今西方美国的法庭。他故意将中世纪的女性所处环境与当今世界美国的“Me too”运动中的女性相比,从而表现出对女性独立的赞赏和支持。

    点看全图

    电影故事大部分还是很真实。不但故事情节,据说连很多对白也是直接从艾瑞克·杰格尔的2004年书籍《最后的决斗:中世纪法国战斗的真实审判故事》中摘取。

    点看全图

    雷导把故事讲述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挑战者让·德·卡鲁日叙述的真相,第二部分是应战者勒·格里叙述的真相,第三部分是让·德·卡鲁日妻子,强奸受害者,叙述的真相。最好看的部分是第三部分。

    点看全图

    剧本作者的说法是,他要让大众明白,每件事都必然存在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真相。这是千真万确的。勒·格里是否如让·德·卡鲁日指控,强奸了让·德·卡鲁日妻子?对此历史事件的争论一直就没有结果。在决斗结果之前,当时的公众舆论对勒·格里相当偏向。应战者勒·格里的后人也多次著书为祖上鸣冤。

    点看全图

    雷导的电影讲述方式给观众施加的印象是勒·格里的确强奸了让·德·卡鲁日妻子,只不过勒·格里认为那是两情相许下女方的扭捏作态。他只承认通奸。无论是历史还是电影都表现了勒·格里在死前以灵魂不得超生的重誓拒绝承认强奸。这誓言对中世纪的人是相当严重的。

    点看全图

    影片对让·德·卡鲁日夫妻的塑造相当成功,比勒·格里的形象更形象逼真。我看第一部分让·德·卡鲁日自述时的感觉相当压抑,对他感到同情。这是一个努力尽忠但疏于言表因而不受上司担待的武士。第三部分中他对妻子和财产的凌厉作风让他的形象更为丰满全面,表现出一个中世纪骑士阶层人物的心理行为动机。他曾经结婚生子,勒·格里还是他儿子的教父,可见两人关系之近。但是妻子都因不明原因死去,勒·格里也因此和他失去了家庭纽带的关系。他二次结婚的时候已经50岁,还为了金钱财产从军去苏格兰拼命。同龄的勒·格里因为受过教育,得以在共同上司阿拉松伯爵府上管理财务并得到伯爵厚赏。这导致他与勒·格里的关系每况愈下。

    点看全图

    让·德·卡鲁日的妻子于史记载很少,应该是很年轻,因为让·德·卡鲁日和她结婚的目的就是产生后代。我看到美国一篇影评文章说根本没有她庭诉的历史记录。法庭记录都是让·德·卡鲁日说这,让·德·卡鲁日说那。因此她是一个受摆布的妻子。雷导没有如此安排情节,而是塑造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性,头脑自由开放(能够欣赏勒·格里的外表和学问),对农户和普通人有同情心,与她粗陋不文的丈夫呈明显对比。最昭示其内心世界的现代人属性的,是当她公开被强奸的事情后,她的婆婆责备她让整个家庭受辱,说自己年轻时也被强奸,但没有和任何人说而是努力接受生存。对此她表示不屑,说她要真相。

    点看全图

    当让·德·卡鲁日在法庭上要求与勒·格里生死格斗的时候,律师告诉她,如果她丈夫战败,那是上帝决定她在撒谎。她会受到剥光鞭打(这是历史事实)活活烧死(这个是雷导的杜撰)的惩罚。律师说,据他所知,烧一个人需要20到30分钟才会死。她听后沉默一会儿,继而坚决表示她说得都是事实。这是她坚强一面。在决斗前她产下儿子。上决斗场地之前因为面临死亡威胁,舍不得儿子,她说她现在才明白真相与生存相比是没有意义。这是呼应了以前婆婆说过话。坚强的人在现实面前也会低头。

    点看全图

    最后要说电影的主题,生死决斗定罪法。中世纪时西方上对审判者所不能决定的案件有古老原始的定罪法,比如起自日耳曼传统的生死决斗,比如神明审判(如置人于水火中),等等为华夏文明所不能想象者。当代西方的审判已经进化到法官制度或者陪审团制度。如果证据不足以完成审判,则继续收集证据直到能够判案为止(或者拖下去)。但是生死决斗定罪法就比较干脆利落。正义能够得到伸张。表面上把事情的公平交给上帝来决定,实际上,按照让·德·卡鲁日妻子说的,是由两个56岁的老家伙(按中世纪标准)谁先疲惫得支持不住而决定的,谈何公正。但是决斗结束后,不但国王厚赏了让·德·卡鲁日,巴黎的公众也对他欢呼赞叹。电影中决斗一场最后的镜头是在群众对胜利的丈夫的欢呼中妻子落落寡合的面容。我觉得这真是嘲讽。为雷导举杯!

    点看全图

    电影的景物镜头特别关于14世纪的巴黎很有趣,能看到塞纳河上的桥和修复中的巴黎圣母院(四周是脚手架)。简陋的茅草农舍和高大的贵族城堡形成鲜明对比。当然雷导可能对城堡的建筑年代没有追究,导致有的镜头看起来城堡很舒适而实际上不可能如此。比如多次让·德·卡鲁日妻子多次通过玻璃窗看到丈夫归来。以让·德·卡鲁日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他是不可能在14世纪的法国城堡安装玻璃窗的。

    影片的票房相当不理想,搞到雷导说脏话,“我认为归根结底,我们今天的观众是在这些该死(fucking)的手机上长大的。千禧一代不想被教导任何东西,除非你在手机上讲给他。”雷导已经80多了,该退出舞台了😜。

    关键词(Tags): #电影(燕人)#法国(燕人)#美国(燕人)通宝推:川普,多余6569,本嘉明,普鲁托,桥上,onlookor,
    • 家园 关于审判的形式

      比武审判Trial by combat,或者司法决斗,早已经在法律体系中消失。

      神明审判Trial by ordeal,原意是“痛苦审判”。被指控者被置于火或水之中。如果无罪,神明(上帝)会照顾他,他不会感到痛苦。否则就是有罪。这个做法现代人听着就是笑话。然而在东西方古代时期都有用到。

      假设同学提到的“春秋决狱”,是中国文化特色的司法审判方式,但是对法官的个人能力和道德要求太高,结果只在西汉时期有实践。

      本片导演显然对比武审判是不以为然的。他通过女主角之口说出了这个方式的不合理性。

      卡鲁日一方认为正义得到伸张了。勒·格里一方坚决反对。他的后代曾著书鸣冤。如果按照董仲舒老先生的春秋决狱法“论心定罪”,勒·格里对卡鲁日妻子爱心炽热,怎么能够忍心伤害对方呢?两人都知书达理,文化修养相当,明明就是情投意合嘛😜。

      但是如果因缺乏证据而不得不将诉讼悬置,如现代法制体系下的常事,能否满足诉讼方的要求?

      导演只能够提出问题。

      • 家园 今天去看了《沙丘2》,还是最后的决斗

        都星际旅行了,高科技战舰打来打去,最后决定皇帝位时,还是靠主角与反派的冷兵器决斗。

        我看在所有的电影中,最后的决斗都不是一枪毙命,而是起码5分钟的冷兵器打斗,商业导演很为观众着想,不为角色着想😄😄

    • 家园 关于决斗场面

      比武审判Trial by combat,或者司法决斗,是日耳曼法律的一种方法,用于在没有证人或者口供的情况下解决指控或在有争议的双方在单一战斗中进行。胜利者被宣布为正确地指控或反指控。从本质上讲,这是一场司法当局认可的决斗。在整个欧洲中世纪,它一直在使用,在16世纪逐渐消失。

      与世界上许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神明审判Trial by ordeal不同,比武审判主要来自日耳曼民族的习俗。据中世纪学者埃里克·雅格(Eric Jager)(本片的文字作者)说,这种做法“在欧洲几乎是普遍的”。古代勃艮第人、法兰克人、阿拉曼人、伦巴第人和瑞典人都使用这种做法。不列颠的比武审判是诺曼人入侵之后才通行的。显然这不是讲求法律的古罗马传统。

      点看全图

      简而言之,法兰克人的王国是现代法国德国意大利(仅北部)的祖先。德国的日耳曼血统比较纯正,而法国有诺曼人和南部高卢人的参杂,和日耳曼越行越远了。意大利北方省份的民族主义分子自称是日耳曼人,与黑发的南方人不同种。803年以后法兰克大王查理曼将比武审判纳入法律体系,他的儿子虔诚者路易曾经要求控辩双方的证人代替控辩双方进行比武审判。843年路易的儿子们将国家一分为三,奠定今日法德意三国的雏形。1386年12月的卡鲁日与勒·格里的生死决斗,是法国政府允许的最后一次有司法意义的决斗。

      这场决斗有5个不同来源的记述,四个是编年史作者,还有一个是勒·格里的私人律师。尽管如此,也未能得到对格斗场面的完全的记载。埃里克·雅格(Eric Jager)(本片的文字作者)的描述文字有13页,但在扉言中他写道,“在没有历史记录的地方,我用自己的发明来填补一些空白。”雷导的电影剧本基本上是按照埃里克·雅格的文字的。

      点看全图

      Jousting马上枪术比赛的典型场面

      有两个编年史作者按照写作年代判断,很可能是目击者。他们的记述不包含马上对攻(Jousting马上枪术比赛)的场面。那个时代的著名编年史作者让·弗鲁瓦萨尔当时在荷兰,应该是后来听到的转述。他在自己关于英法百年战争的名作《编年史》(Froissart's Chronicles)中记载了很多骑士马上对攻Jousting的事迹,包括这次在巴黎的生死决斗。埃里克·雅格的书应该是采取了他的说法。其实在《编年史》这本西欧骑士文化的主要塑造作品中,非战争场面的骑士之间马上对攻Jousting的娱乐性远大于实战性的杀死杀伤对手。最重要的是,对攻的大枪没有尖锐致命的枪头。双方的胜败取决于马匹的冲击力,骑士的攻击的准确和防守的灵敏,以及马匹驾驭技术。

      点看全图

      决斗开始前,勒·格里被授予骑士地位,以便与卡鲁日平等,电影舍弃了这个细节。电影给与足够镜头描写两个人分别顶盔罩甲的细节。观众不可能看出来的是,勒·格里作为富人,他的盔甲的防护程度比卡鲁日的好。马上对攻Jousting的武器是标准配备,包括一条大枪, 一把战斧,一把长剑和短剑。

      为避免观众疲劳,电影简化了马上对战的过程。当勒·格里失去长剑而一时处于劣势时,观众可以看出来他的甲胄质量相当好,卡鲁日的长剑根本砍他不动。

      点看全图

      弗鲁瓦萨尔《编年史》对本事件的插图

      我看这段格斗场面的时候比较不解。卡鲁日在军队卖命,而勒·格里作为伯爵的管家,经常做办公室加班,和女人欢愉,中国人讲“掏空了身子”,应该是体力和技巧不如卡鲁日。查历史资料才知道勒·格里作为武士的名声以及身材体力都超出卡鲁日。所以两人步战时他占上风,先给卡鲁日大腿放了血。按弗鲁瓦萨尔的记叙,他用长剑先刺入卡鲁日大腿,然后不知何故拔出剑后退,卡鲁日借此机会奋勇上前,抓住他的头盔把他摔倒在地上,接着骑到他身上。这段看起来卡鲁日有如神助,所以此战后很多人相信上帝站卡鲁日一边。卡鲁日用短剑根本刺不进去勒·格里的甲胄,用剑柄砸开勒·格里的金属护面,这才有机会杀死勒·格里。

      点看全图

      意大利制作的全身甲胄

      勒·格里的重甲也是他被摔倒后不能起身的原因。弗鲁瓦萨尔的书记载马上对攻Jousting的重甲比战场用甲胄更厚重,可达50公斤。普通金属片制作的全身重甲重量可达25公斤。作战中骑士被从马上打下,会躺在地上动不得。金属甲胄使得敌人的锐利武器也很难刺穿。所以他们主要的用途是被俘虏后交换金钱。

    • 家园 很多人都提到了罗生门

      但这部片子显然不是罗生门,它把结论封闭了,无条件地支持妻子的证言。而片子的其他方面却又显示,妻子的证言可能是有问题的一一丈夫可能有预谋,后面又反悔;婆婆和贵族妇女暗示这种强奸、通奸的普遍性;教会和王室都采用了耶酥一样的态度,存而不论,不支持追究真相。可以说,这起事件背后真正的压力承担者是丈夫而不是妻子,是体制而不是正义。

      作为一起历史事件,其真相并未披露,雷导把它做实成"me 2 ",个人以为不如留下一点疑问来得意味深长!

      现在的情况是:要求用石头砸死犯了奸淫的妇女的犹太人听了耶酥的话,准备散去,彼得却跳了出来举起这个妇女的手,要求惩罚奸夫!

      通宝推:翼德,
      • 家园 我认为结尾镜头是意味深长的

        在群众对得胜者丈夫的欢呼声中面色漠然的妻子,表现出雷导对此次裁决的无法言说的态度。

        还有一个关键。妻子和丈夫结婚后6年不育。此次事件发生后她怀孕。法庭上有对此的辩论。不过重心不在孩子是谁的种,而是按照中世纪的医学观念,性生活不满足则不能怀孕。6年都不满足而突然满足,暗指妻子与其他男性(不必特指被指控者)的性关系存在。这个推理当然在我们看来是荒谬的。但导演也没有让妻子发誓说这是她夫妻的种。

        应该说,只有她自己才知道这个孩子是谁的。结尾处她深情地看着这个孩子。字幕显示她夫妻通过此次诉讼变得富有。这的是历史事实。

        历史上她夫妻生了更多的孩子。

    • 家园 关于强奸的诉讼

      本片是对一件法国历史上的强奸诉讼的诠释。就历史事实本身而言,这件强奸诉讼在当时就引起很大争论。最关键的问题是被告人勒·格里与受害者让·德·卡鲁日妻子共处一室的时候没有第三者作证。在那房内发生的事情,按原作者艾瑞克·杰格尔经过对案件原始资料的整理(这些中世纪资料的留存也是奇迹因此对了解中世纪法国制度有重大意义),结论是没有除当事人之外的第三者能够得知发生了什么。

      事件发生时勒·格里的一个体己人和让·德·卡鲁日家的一个女仆都在城堡里。这两人被法庭传唤,按照对待社会底层人的惯例被施以酷刑,以得到真实证言。这两人的证词都没有指证勒·格里。

      点看全图

      法庭人士

      勒·格里本人幼时加入教会,是一个低品位的教会人士,受过教育,所以能够在伯爵府众扈从中脱颖而出。针对他的任何诉讼都可以在教会法庭里进行审判,这样他有很大机会脱罪。但是勒·格里拒绝了这个提议。他希望在世俗法庭上洗刷罪名。电影表现了这段。这个决定为他争得不少同情和支持。

      从另一方面说,他在法庭反诉名誉损害,要求4万块银币的巨额赔偿。这也是宗教法庭所不能给与的。

      如电影表现的,勒·格里向教会忏悔他犯了通奸之恶。他和伯爵也如此说但伯爵要求他不承认任何罪名以免招致麻烦。

      点看全图

      卡鲁日与宗主伯爵争辩

      让·德·卡鲁日的角色是很有趣的。在看此片及了解相关历史之前,我不知道中世纪的法国是如此的法制化(相对而言,平民是无如此待遇的。英国也是如此。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滥觞英格兰大宪章也是针对贵族的保护而不是针对平民。历史进步是如此一步步实现的。)他为了财产争执已经两次将自己的顶头上司阿拉松伯爵告到法律机构。有一次可能司法部门压力过大,搞到阿拉松伯爵亲自去巴黎请自己的堂弟国王特批财产过户的合法性(封建时代国王的敕令通常是最终的法律条文)。电影里也表现了伯爵嘲讽让·德·卡鲁日一边夸耀自己的忠诚和责任,一边去法院起诉自己的宗主。让·德·卡鲁日怒曰,我对国王忠诚。他没有想国王对堂兄的照顾是否是对他的忠诚的嘲讽呢。

      点看全图

      让·德·卡鲁日的妻子是整个事件的中心。但是她的行为不是中世纪贵族妇女的典型,是导演有意塑造来影射当今社会的。

      西方文化传统中缺乏与中国的“贞操”同等级的概念。按基督教观念,男性对自己的女人(财产权的表现之一)要求保持贞洁,但是有机会他们会与其他女人快活。这其实可以说明保持贞洁是很难做到的。中世纪欧洲著名文学作品有意大利的《十日谈》,英国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其中对妇女贞洁的观念简直不以为然。法国也应该是同样。电影里若干次表现伯爵与多女寻乐,勒·格里也是乐在其中。让·德·卡鲁日的母亲说她年轻时被强奸,谁都没有告诉。这大概是当时女性通行的做法。有一个场面是勒·格里被众贵妇羡慕其外面俊秀,其中一女说如果能快活一次死也情愿。除让·德·卡鲁日的妻子外,众女皆称和。这是当时的公论以为让·德·卡鲁日的妻子强奸指控乃捏造的大众心理基础。

      点看全图

      我看到一篇美国影评说,历史资料表明让·德·卡鲁日主导了此次诉讼。他的妻子仅是被动接受这个安排。电影中对此有一个暗示,让·德·卡鲁日要求与勒·格里初次见面的妻子用吻来表达卡鲁日家族不究往事。他的妻子表现出惊讶。让·德·卡鲁日的诉讼不是为了为妻子赢回公正,而是因为自己的财产被侵犯。这表现在他向法庭要求生死对决,但是没有告诉妻子她可能遭受的后果。电影中特别安排一女是让·德·卡鲁日的妻子的好友,向法庭指证让·德·卡鲁日的妻子曾羡慕勒·格里的外表(因而不可能不接受勒·格里的性要求)。让·德·卡鲁日因此感到面目无光,对妻子大发雷霆。说到底,他是一个狭隘贪财的中世纪贵族形象。

      点看全图

      由左至右:卡鲁日的丈人,母亲和朋友

      巴黎法庭开审此案于7月9日。双方的证言证人都没有决定性的。勒·格里的策略之一是通过贬低卡鲁日的人格来表明其诉讼的不可靠。有一次勒·格里甚至提供不在场证据,说他在80公里之外某地,不可能来到卡鲁日的城堡。卡鲁日反驳说以勒·格里这样的骑士水准和家境,多备几匹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个推理得到法庭的认可。更关键的是一个关于勒·格里在外地的证人因强奸案件被逮捕,使得勒·格里的不在场证据被法庭拒绝。支持卡鲁日的主要是推理,因为卡鲁日家族不会从这个诉讼中得到任何好处,相反会在社会中身败名裂。

      9月15日法庭决定两人通过生死决斗来证明真伪。就在这个决定之后,有贵族自愿为勒·格里做备胎,如果勒·格里打不动的时候他可以上场代替。同样卡鲁日的同情者也有做备胎的。整个法国都被此事兴奋。

      通宝推:onlookor,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中国古代也有“春秋决狱”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当法律决定不了但又非要解决不可的时候就需要引入道德的其他方面。在中国就是引用《春秋》的精神,在西方则是引入“上帝”,“誓言”或其他宗教因素。

        随着法律的日益完善,这类方法用的越来越少,到现代已经基本上废除了。至少不再是正式的方法,但也不能说是完全绝迹。“法理不外乎人情”,很多时候“人情”是避免不了的。比如美国大法官们在讨论“堕胎、宗教、种族、死刑、同性恋”等等问题上实际上也常常引用法律之外的“人情”因素。

        通宝推:翼德,
      • 家园 西方当然也有“贞操”观念

        西方文化传统中缺乏与中国的“贞操”同等级的概念。按基督教观念,男性对自己的女人(财产权的表现之一)要求保持贞洁,但是有机会他们会与其他女人快活。

        西方并不缺乏“贞操”观念,尤其是基督教。“不可通奸”是十诫之一,从《旧约》就开始了。《新约》里耶稣保护“通奸时被抓住的妇人”免于石刑,说的是“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但这只是说文士和法利赛人没一个好东西,都没有资格审判这个妇人,而不是说通奸无罪。

        男性要求自己的女人保持贞节而自己可以乱嫖是古代社会的通例。但在明面上,不论宗教还是法律都是规定不能胡搞乱来的。

        另外,《十日谈》虽然也是14世纪的作品,但不能拿文艺复兴初期的意大利来套还处于中世纪尾声的英法德等地。就像不能拿现代美国人对性的开放程度来推测世界其他地区的风俗一样。事实上,直到亨利八世在位的16世纪,“通奸”仍然是可以废黜甚至处死王后的重大罪名。

        • 家园 我的原话是“与中国的“贞操”同等级的概念”

          基督徒当然不可通奸。但是如中国传统文化那样严厉制裁通奸者的事情,他们似乎没有。

          本事件发生年代是1386年,不是中世纪晚期。

          亨利八世杀自己两个老婆,罪名不是通奸,而是叛逆。国王的财产被人非法动用了,是对国王的不忠诚,因此是叛逆。

          电影里男主角维护老婆的内在动机也是一样的。

          • 家园 你说说中国的贞操是啥概念?

            我的理解,无论中西方,妻子的性权力都是(包括未来)丈夫的。对此侵害,就是对丈夫的权力侵害。被强奸的女人属于减值商品。

            • 家园 三从四德嘛

              这是体面话,三从四德。

              南方农村直接把通奸男女沉猪笼,才是对贞操的最根本观念。

              我的意思把男的沉下去就好了。因为男多女少嘛😜。

              你的理解很正确。女权就是对此的根本性反抗。

          • 家园 怎么不是同等级呢?

            中国女子通奸要被浸猪笼,西方按照《圣经》要处以石刑被石头砸死。

            古希腊人对于捉奸在床的处理和中国人一模一样,对于奸夫“杀死不论”,甚至还立法明确了这一点。罗马人也一样,老加图说“倘若你捉到妻子与人通奸,你可以不待审讯而杀死她,你是无罪的”但反过来妻子捉到丈夫通奸则不能杀死丈夫。到罗马帝国时代稍微文明了一点,法律规定“犯奸的妻子会处以罚没半数财产,以及三分之一的地产,并流放海岛。奸夫罚没半数财产,并流放到与奸妇不同的海岛。”而《关于处罚通奸的尤里亚法》中明确规定丈夫、父亲如果捉奸在床可以将奸夫淫妇杀死。

            欧洲中世纪基本沿用罗马法,而蛮族的日耳曼传统法同样规定捉奸在床可以杀死奸夫。倒是到了中世纪晚期,教会认为丈夫无权杀死通奸的妻子,而要通过教会审判。但实际操作仍然是丈夫杀死通奸的妻子无罪。

            在中世纪,除了将通奸妇人杀死,还有各种酷刑。例如将通奸的妇人绑在马桶上游街,或者割掉她们的鼻子或耳朵等等。

            而到新教兴起后,对于两性关系反而更加严格。不但婚后不可通奸,甚至婚前也必须保持贞节。而保持贞节主要针对女性。这和中国严格要求女性保持贞节也是一样的。

            西方在新教兴起后,各新教国家对于两性关系其实是采取压抑态度的。例如《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A Romance)里描写的17世纪的美国,通奸(婚外孕)需在胸前配戴一个象征“通奸”的红字“A”,让其觉得丢脸、羞愧,此外还需站在断头台上三小时,让众人羞辱。

            西方直到“性解放”才算彻底放开。而这个运动的兴起其实和二战死了太多男人也有关系。与其说是因为思想“进步”或“堕落”,不如说是二战过后,社会“报复性”反弹,要多生育,自然要把传统丢一边。

            通宝推:西安笨老虎,铁手,onlookor,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