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的工厂参观经历 -- Swell

共:💬208 🌺1556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要不然8689呢?

              前27年当然有乱七八糟事,不然主席吃红烧肉撑得慌搞文革?原来说搞个两三年,七八年搞一次,结果搞两三年还不行。

              搞文革经济还正常发展,“改开”?花光了积蓄就只能卖卖卖。

              纳米河友你进的国企现在还活着吗?赌一个通宝没有了。“改开”后有几个公企的领导集体不是想化公为私的?坚持不私的又有几个有好结果的?现象公私并行的情况,又有几个心里没有小九九的?

              我再打听个事,不方便的就别说:

              博士进了一家国企研究院做研发、销售、管理。

              这个阶段,你心里害怕吗?

              • 家园 钢管厂早死了,工人下岗

                厂领导先是你来他走的换,产品单一,原材料来源单一,放开以后人家更愿意卖私人公司,原料供应有问题了,搞“三产”,这些人正经八百主营业务都做不好,三产更是不可能搞到能养千把人。

                你还真是能猜!我离开体制出国还真是因为害怕了。因为你要不就混进那个圈子里,“混好”,要不就是一个白丁,一切都靠别人随便赏个仨瓜俩枣,混进圈子是要做些违心的事的,会游走在各种各样的人之间,称之为“情商高”,当年情商高的早就成了显贵!

                • 家园 有个朋友类似单位

                  名字叫XX研究所,其实是企业。他一天到晚领着队伍在野地搞工程,和工人一起住简易房,吃饭饥一顿饱一顿的(常跑业务误工地饭点)。别人都是留在北京喝酒拉关系,琢磨怎么拿单位资源围好上级单位。曾经两个单位合并优化组合还把他从领导集体搞出去了。最后等所有一起进去的同事都高升到上级单位了,才轮到他当副所长(一二把手外调进来的)。也就是沾了北京房价高的光,年轻人呆不了几天就走了,否则年轻人都要爬到他上面去。

                  按说这个同学也算是个官二代,在他中学的时候,他爹就是管着大几千人的大国企一把手。不过就是流动单位全国乱跑,他小时候管他少。他是他妈在四川带大的,人特别老实。他爸除了北京给他买了几套房搞搞后勤,也没帮上他啥。

              • 家园 搞两三年,干部老实多了,还是有用的,文革十年,发展不错的

                问题在于中断了。

                坚持不私的大部分结果不太好,但是心里踏实,也算一种成功吧。

                确实不占大多数,我们还是为之敬佩的。

      • 家园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李梦的这句话,听到了,就忘不了。

        体验生活和长年累月区别很大。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繁重的农活,能消磨人的任何激情和斗志。从小开始,暑假寒假就没有自己的时间,必须下地干活,一天下来,腰酸腿痛,压根儿就不想动。那个时候,无比渴望下雨,下雨了就可以休息,不用干活了,直到现在人到中年,一碰到倾盆大雨,潜意识地还觉得开心。

        同时,无比渴望假期早点结束,马上返回学校去学习。

        只是,我可以返回学校逃避体力劳动,我的父母呢,他们可没有休息的时候。

        艰巨在于漫长。

        通宝推:老王,假日归客,审度,qq97,zwx650,不如安静,方平,
        • 家园 对农村的苦,我一点不陌生

          小时候有了弟弟之后,由于父亲长年不在家(下放农场带知青劳动),母亲在工厂上班实在带不了两个孩子。我1岁半从城市送往农村,直到上小学才接回来。回汉的那一天,我母亲后来经常回忆:“你一下火车就嫌穿鞋不习惯,直接脱了光着脚走回家。一路上旁人指指点点----看,乡里来的伢”。

          是哈,小时候在农村里,有几个孩子穿的起鞋?我至今记得下雪的时候,脚趾头在新鲜的牛粪里那种暖烘烘的感觉。

          我父母亲都是从农村走出来。我母亲12岁就干农活,挣学杂费。我深知农村出一个读书人是多么不容易,往往是兄弟姐妹几个人下地干活,才能供养其中一个去读书 ---- 那也是全家人的希望。

          至今我一位小姨还有点埋怨我早已过世的外公 ---- 他是多年的大队书记,用我母亲的话说,是大公无私、关心群众胜过家人(我老家农村称呼父亲为“伯”):

          点看全图

          当年我这位亲小姨(也是我外公的亲生女儿,过继给因残疾无法成家的妹妹作继女,所以改称我外公为大舅),有资格被保送工农兵学员时,因为一位同届的同学家里有意见,我外公直接去区里将他这位亲生女儿的名字拿下来换成别人: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外公走了20多年了,我这位亲小姨至今还有点耿耿于怀。因为那个年代,能从农村里走出去读书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

          我这位小姨书读得的很好,是那一辈里最聪明的一个。包括后面的几个姊妹兄弟,恢复高考后,也纷纷走出来读了书。因为家传罢(姨夫那一家,祖上出过写过《一字诗》的状元),她的孩子,也是我的表妹,高中毕业保送时,是北大、人大、北外供挑。现在在深圳发展得很好。

          我对每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读书人,充满敬佩 ---- 这不止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全家人勤扒苦作的努力。

          尤其考虑到:长期以来,农村考生的高考分数线,比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要高出多少。

          通宝推:GWA,凤城,史料推理,时间的影子,外俗内正,ccceee,青青的蓝,桥上,rentg,
          • 家园 这个肯定是值得同情的,但是也得考虑实情啊,农村分数确实

            无法和城市平齐的啊。

            工农兵模式已经是最好了,你说你亲戚是公平的书记,但是,你知道他们不认可的。

            只有第一:

            农村自己城市化,华西村模式或者南街村大寨模式,应该说这样也算速度快的了。

            第二,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也就是教育和文化双扶持,城市教育人员机构,双双下放。

            其他的,克服历史,难度就太大了,比如说城市农村平等录取率一样,太难了。

            你知道农村是输在起跑线上的,不说农村,就是我们矿山也是一样的啊。

            所以,只有毛时代在考虑了公平和历史的情况下,做得都算最好了。

            湖北那边不是穿草鞋么?那时代孩子的确废鞋,不穿也是夸张了吧,在我们北方,不穿会冻掉的啊。

            我父母亲都是从农村走出来。我母亲12岁就干农活,挣学杂费。我深知农村出一个读书人是多么不容易,往往是兄弟姐妹几个人下地干活,才能供养其中一个去读书 ---- 那也是全家人的希望。

            这块是建国初吧,我妈是建国后,家里就支持上学了,虽然超龄很多,之前只能背着我舅舅在学校教室门外偷听,好吧,私塾先生还是仁义的,允许偷听。

            关键是农村的师资力量太低了。

            上学确实太难了、太难了,如果师资力量够,我几个舅应该都可以上大学,都很聪明。

            你这个说的可能是带着希望的那一位(离开农村的),我家就是我妈、我爹。其实在农村也还算可以,就是我们村的领导不争气,虽然为人可以,也是下放,就是经济不行,没有学习大寨,我们那里环境还好(姥姥家,平原,我小时候都在那里)。

            • 家园 其他不了解。华西村本质是揩油。
              • 家园 华西村揩谁的油了?怎么揩的,你倒是直接说说啊

                华西村一直在扶持临近村子,根本没揩油,揩油的恰恰是临近村子,还不知足,因为他们知道华西村要兼并他们,吴仁宝老早就有这个社会主义理想,挺恶心的,临近村子的垃圾是民间诋毁华西村名誉的主力。

                在华西村努力的时候,他们没跟着干,事后华西村兼并的时候给了临近村不错的待遇,他们还要华西村中心村的待遇,十分恶心。

                华西村临近村是中国最恶劣的农民的典型特征,坏的程度直逼小岗村了。

                当年骂华西村做煞大队,傻逼的时候,他们不努力,事后装天真,最恶心了。

            • 家园 为什么一定要华西或南街村模式?

              我们浙江温州有个农民城叫龙港。龙港原来属于平阳县,由于平阳人口太多,1981年分成平阳县和苍南县,龙港属于苍南县。它原来是个渔村,83年才设镇,之后成为农民城,2019年成为县级龙港市,现有常住人口46万。龙港的发展速度和可持续性都不比华西村和南街村差。

              另外方平网友说农村读书难可不仅仅指农村师资差,而且还特意强调农村学生升学难度更大。

              尤其考虑到:长期以来,农村考生的高考分数线,比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要高出多少。

              说实话,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师资比较差,这是很现实的现象,人往高处走吗。但是学习条件更差的农村学生却升学更难,拿就是制度性的问题了。

              • 家园 高考不都是一个省一条线吗?

                难道还有农村分数线和城市分数线?

                我们中考确实存在市区中学原则上不收县里学生的现象,但是也是按地域不按城乡。比如县城的城市户口也不能进市区中学,但市郊农民户口可以上。

                差别比较大的或许是中专类。因为参加这类考试的名额是按学校分配的,得到名额需要参加(校内)预选考试。市区的初中往往得到的名额会大量浪费,因为优秀学生更倾向于上高中,参加高考,所以预选上来的学生成绩普遍比农村初中学生差。因为初中比较多,县里也存在县城的,和乡里的差别。乡中基本都是农业户口。他们是预选最吃亏的。因为农民考上中专立刻变城市户口,所以最优秀的农村户口学生会扎堆考,乡中预选竞争极其惨烈。这是我能想到的农民在考学招录上的唯一劣势。

                • 家园 当年有个“共建生”

                  首先明确一点:我说的是我当年高考的90年代及以后一些年。现在情况肯定改进了。

                  拿武汉市与湖北省其它地区为例,有一年的数据是:

                  湖北省一本率15.8% , 武汉市一本率38.2%。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武汉市当年有共建的录取名额。

                  湖北省高考中录取中,有个武汉市共建生计划, 就是在汉八所部属高校专门拿出一千多名额招收武汉考生,

                  首先共建生明面名额接近2000,占了湖北985211约1成名额。我湖北07年高考的,当时可是人口顶峰,考生50多万,考生远远倾向于理科的时代,而最后一批211还没评,湖北211名额2万左右,我是理科595,6000多名。武大华科定的线是600和599,我们这些现武汉人原下面县城的人,不到这个分100%上不了,但由于共建生的关系,看到的资料武大华科实际录取分未知,除开医学甚至不少专业平均分580多。当年这政策就武汉敢公开挑衅国家高考,明着走后门被万人唾骂,最后取消

                  武汉市应该不是当年全国唯一推行“共建生”的地区。除了地区,有的企业应该也有类似情况。

                  通宝推:龟虽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