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淮海战役的指挥艺术】第二章淮海战役愿景和计划的出现 -- 镐梓

共:💬59 🌺6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整理,淮海战役的指挥艺术】第二章淮海战役愿景和计划的出现

    第一章链接

    [URL=网址]/article/4973793-2240[/URL]

    战略是一门艺术和科学,它以步调一致的方式发展和使用武装部队和其他国家权力工具,以确保国家或多国目标。

    ——FM 3-0, Operations, 2001

    要求战役指挥员或战术指挥员了解某种程度的战略上的规律,何以成为必要呢?因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孙子,《孙子兵法》

    上一章描述了在1927-1948年期间,共产党人如何通过发展有能力的部队和称职的指挥官来创造一个强大的军事权力工具(military instrument of power)。它研究了在战场上支持共产党军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基础的建立。它讨论了随着整体战略形势的变化而采用的不同军事战略。总而言之,本章展示了共产党在淮海战役前的二十年中如何壮大力量,以便可以设想像淮海这样的战役。

    在1948年之前的几年里发生的事情并不意味着淮海战役或类似的战役注定要发生。事实上,1947年末和1948年初,中央军委的战略正在使作战流程走上一条道路,如果遵循这条道路,就不可能在中原地区进行像淮海战役这样大规模的战役。当时,中央军委对刘邓军队从山东向大别山转移所取得的成果印象深刻,希望向国民党控制区派遣更多部队,迫使他们把军队分散得更远。这种行动被视为削弱国民党向共产党根据地发动进攻的能力的一种方式,并为孤立和歼灭国民党部队提供更多机会。这个概念是在刘邓第一次“战略大跃进”所建立的势头的基础上,进行更加雄心勃勃的第二次战略跃进,这一跃进将派遣陈毅的华东野战军深入长江以南地区,为国民党制造更多威胁。

    如果这个战略理念得到实施,就不会有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淮海战役。本来还有其他战役可能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将国民党军队驱逐出中原地区,并开放长江流域供共产党渗透。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粟裕在1948年1月27日不做声地接受了中央军委的命令,指示他率领中央军委最好的三个纵队,即第1、第4和第6纵队渡过长江,在湘赣浙闽地区进行机动作战,那么这一结果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迅速到来。

    通宝推:张新泉,铁手,guillaume,纳米小洞儿,真离,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整理】第二章地图

      1、敬晨电,原书封面也用了这封电报

      点看全图

      2、原书,11月6日兵力位置

      点看全图

      3、原书,华野11月4日命令的攻击计划

      点看全图

      4、《中国现代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战略决战形势

      点看全图

      5、同上,战前态势图

      点看全图

      6、同上,淮海战役要图

      点看全图

      7、《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中国文史出版社,战役开始前的态势要图(11月6日前)

      点看全图

      通宝推:ccceee,审度,
      • 家园 直到50年代初,台湾方面仍将华野称为“粟饶”,反共电影里都是

        代表称呼;而即使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金门岛上喇叭喊的是“朱毛共军兄弟们。。。。”。

    • 家园 【整理】第二章(9)华野的最终战役计划

      预告:下一篇会发一些相关地图。也请大家指导怎么贴图上来,时间太久忘记了

      华野总部于 11 月 4 日发布的攻击命令详细说明了警告命令中分配给每个纵队的任务,并强调了执行速度的必要性。粟裕力求在行动中达到快节奏,强调在转向削弱包围圈内的国民党士兵前,要完成渗透移动和包围。他还授权纵队指挥官在现场采取行动以应对新出现的机会。将他的纵队派往国民党军队的集中地战斗以将其分割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但粟裕在这次行动中集中了一支人数和第七兵团约为3:1的大部队。此外,他相信,通过采用作战保密措施、快速机动和使用佯攻,他可以让国民党指挥官对他消灭第七兵团的意图一无所知,直到他们无法有效反应为时已晚。

      在战役开始前的两周内,12个步兵纵队和特纵从济南周边地区向南移动,沿着西起滕县到东到海岸的一线,到达陇海铁路以北约 48 至 80 公里的位置。此外,苏北兵团的(华野)第 11纵队位于大运河沿岸的陇海铁路以南约 48 公里处的宿迁地区。(原注:该纵队编号后面的“E”表示这是华野的第 11纵队,而不是中野配属给华野的第11纵队。在本文中,中野的第 11 纵队被标记为第 11 (C)纵。左翼,在苏北兵团总部的指挥下,是第12、(中野)第 11 和第 2 纵队。中间是华野总部直接指挥的第 1、4、6、8、9、鲁中南和 ST 纵队。右翼是山东兵团指挥的第 7、10 和 13 纵队。

      这 13 个纵队的任务如下:在左翼,第 12 和第 (中野)11纵将并排推进,穿过新安镇东北部地区向前进。第 12 纵队的目标是包围位于阿湖的二十五军基地,并切断所有可能的从 阿湖向西或向东撤退的路线。(中野)第 11纵队将经过阿湖西北,占领新安镇以东的高地,然后向南移动以包围高流的六十四军。第 2 纵队将在第一天作为预备队,第二天,它将被用于支持另外两个纵队对被包围的国民党部队的总攻。

      当左翼的三个纵队对付第二十五和六十四军时,中间的四个纵队负责攻击、包围和摧毁另外两个第七兵团的军——瓦窑的六十三军和新安镇的一百军——以及隶属于新安镇第七兵团总部的部队。第 9 纵队将向南向沭河东侧的新安镇移动,并在东侧掠过城市,切断所有交通线,向南到达新安镇-高流公路。在第 9 纵队的右侧,鲁中南纵队将于 11 月 7 日晚上进攻郯城,然后沿沭河西侧移动,切断新安镇和瓦窑之间的公路和陇海铁路。在鲁中南纵队右翼,第 6 纵队打算南下攻击瓦窑。如果看起来可以迅速占领瓦窑,第 6 纵队将用部分兵力发起进攻,同时派其余部队南下穿过陇海铁路进入新安镇西南地区包围这座城市。第 1 纵队将在鲁中南和第 6 纵队的后面跟进,并在第 6 纵队进攻时在瓦窑以北约 6 公里的区域待机。如果这次攻击失败,第 1 纵队将增加其攻击的力量。如果6 纵进攻很快成功,那么 1 纵就是配合 6 纵、鲁中南纵队和第 9 纵队对新安镇发起进攻。在这些攻击发生的同时,特纵的主力正在进入郯城以北 40 公里的区域,等待进一步的命令。

      在6 纵的右翼,第 9 和第 4 纵队将占领沂河和大运河之间的区域,并在大运河沿岸建立坚固的防御阵地。目的是阻止预期的国民党增援部队从徐州向东移动。作为他们任务的一部分,这些纵队还被指示派遣侦察队到大运河以西 20 到 25 公里处,与当地的游击队建立联系,(华野) 11纵将从宿迁沿大运河向西北推进,第 13 纵队将从台儿庄地区向南移动。在所有这些单位之间建立联系是进行有效防御的重要先决条件。

      粟裕右翼的3纵被分配了对徐州制造现实威胁的任务。第 10 纵队将沿津浦铁路向南移动,绕过临城,夺取横跨大运河的长桥,并尽可能靠近徐州。渡过大运河后,第 10 纵队还应该向冯治安第三绥靖区总部所在地贾汪派遣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将支援从枣庄地区出发,直接向南穿过大运河向贾汪移动的第 7 纵队。华野高层希望,双管齐下进攻的军事压力,再加上正在进行的心理战努力,足以说服冯治安改变忠诚并投降。为了确保 7 纵和10 纵之间的协调,在这次行动中,7 纵由10 纵队指挥官指挥。

      在7 纵以东,山东兵团最东端的第 13 纵队奉命直接向南向台儿庄移动。如果不能轻易占领这座城市,纵队将穿过城市西部的大运河,继续推进到不老河南岸的宿羊山。在摧毁了从台儿庄以南到不老河地区的大运河沿岸守卫阵地的国民党部队后,纵队将沿不老河掘壕固守,并将部队南下派往八义集和碾庄圩。这些部队将尝试与第 4 和第 8 纵队取得联系,并开始为预期的防御战进行联合准备。

      如前所述,执行最终计划的命令于 11 月 4 日发布。进攻阵地的行动将于 11 月 6 日晚上开始,总攻将于 11 月 8 日发动。事件并没有以这种方式发展。在华野开始转移到其攻击位置之前,国民党下令重新部署部队,这很快就开始使战役计划的大部分变得无关紧要。面对新的和快速变化的情况,华野迅速改变了一些纵队的任务,并指示其他纵队比计划提前执行原始命令。然而,尽管发生了所有变化,该战役的总体理念仍然相同。目标仍然是摧毁第七兵团。问题是,由于第七兵团不在粟裕计划的地方,包围和摧毁那支军队成为一个更大的挑战。

      本章完

      通宝推:落木千山,桥上,唐家山,铁手,
      • 家园 如果利用河里的图床,请见河里的说明

        如果自己有图,想利用另外的图床,得先上传到那个图床,再把图的网址放在[IMG]和[/IMG]中间,成为[IMG]图片网址[/IMG]的样子,贴到帖子里,就显示图片了。

        如果是网上的图片也可以把图的网址放在[IMG]和[/IMG]中间,成为[IMG]图片网址[/IMG]的样子,贴到帖子里,就显示图片了。不过有时候网上的图片不让转贴,就显示不了,我的办法是屏幕截图,贴到画笔上存下来变成自己的图,然后就可以如上操作了。

      • 家园 贴图流程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在本机文件夹里选择待上传图片

        点看全图

    • 家园 【整理】第二章(8)解放军的信条,孙子兵法和粟裕的战役设计

      当粟裕提出淮海战役作为济南战役的快速续集时,他是在表达解放军作战原则 6 和 10 的情绪。他希望利用这种情况来维持和建立势头,这也与孙子倡导最大限度地利用“势”(存在的潜在能量)的主张一致。因此,作为他提案的一部分提出的作战设计也体现了解放军的 10 条作战原则和孙子的《孙子兵法》中包含的概念也就不足为奇了。

      解放军的 10 项作战原则于 1947 年编纂成文,是共产党战略的表达和军事规划指南。正如毛泽东所描述的,它们是“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所的主要的方法......,是人民解放军在和国内外敌人长期作战的锻炼中产生出来,并完全适合我们目前的情况。作战原则 6 和 10(倡导短暂过渡)和 5(倡导准备)之前在粟裕设想淮海战役并为此做准备的背景下进行了讨论。其他七项原则是: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或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取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击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意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分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这些原则中的大多数在某种程度上在粟裕对淮海战役的最初提议中得到了表达。在他阐述了赢得战役将创造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条件之后,他提出了一系列行动,如果遵循这些行动,将带来胜利。这些行动基本上是作战原则 1、2、4、7 和 8 中包含的行动。

      粟裕在 9 月 24 日的电文中并未提议进行中原决战。他没有设想与庞大的国民党军队进行一场重大战斗。因此,他提出的一系列行动涉及原则 1、2、4、7 和 8 所表达的更低规模的武力运用的一系列进攻。分散的、相对孤立的敌军将受到攻击。小城市和广阔的农村地区将被占领。要获得绝对的兵力优势,但考虑到当时该地区国民党部队的密度较低,这很容易实现。需要强调的是机动战,而不是阵地攻击。防御薄弱或中等的据点和城市将被占领。这些努力的成功将为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的战斗奠定基础。

      粟裕概念的穿过大运河和海州之间防御薄弱的区域,而不是直接攻击徐州的国民党主要据点的战役机动,不仅遵循了解放军的作战理论,而且也符合孙子的避强攻弱理念。由于共产党掌握主动权,能够确定国民党的动向,并能够隐藏自己的动向和意图,因此国民党被迫以造成脆弱性的方式分散力量。粟裕试图通过接近《孙子兵法》第六章中提出的理论以理想的策略来利用这些弱点。在那一章中,孙子广泛讨论了信息优势如何导致数量优势,进而通过机动创造胜利的潜力: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除了体现孙子的避强攻弱的思想外,粟裕的机动方案还使用了另一个孙子概念,即孙子所说的正和奇的同步、互补或互换。孙子在《孙子兵法》第五章的大部分篇幅里都讨论了正和奇。“凡战者”他说,“以正合,以奇胜。“孙子还认为正和奇并不是真正相互排斥的,而是循环连续体的相关部分。他看到他们互动,甚至改变了他们的本性,以便在战斗过程中一个可能成为另一个:“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粟裕最初的战役方案包含了对正和奇的直接使用。苏北部队(奇军)将向南向淮安和淮阴移动,以夺取战役的地理性目标。与此同时,华野的主体(正军)将在大运河沿线建立封锁阵地,以与任何可能试图向东移动以干扰苏北部队行动的国民党部队交战。

      在战役第一阶段消灭第七兵团的决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战役设计。避免(敌方)力量流入弱点区域的机动仍然是战役的核心部分。这次“奇战“, 达到了对第七兵团部队的极其重要的包围和分离。它也将成为沿大运河建立正军的基础,该部队将孤立第七军将被歼灭的战场。

      然而,从解放军作战原则的角度来看,将消灭第七兵团作为战役的主要目标是一个重大转变。粟裕的提议是根据原则 1 和 2,攻击分散的孤立敌军,夺取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而中央军委显然是在考虑原则 3,消灭一个敌人有生力量的很大一部分。在中央军委专注于这一原则之后,人们认为该战役将涉及激烈的战斗。如前所述,正是这种预期导致了为该战役准备更长的时间,并希望增加 中野塑型作战的影响。

      • 家园 感觉“信条”不合适

        解放军是以机动灵活为灵魂的。十大原则只是原则,一般地遵守,需要违反的时候决不犹豫。60万对八十万,就严重违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的原则,也就违反了。

        • 家园 原文是doctrine,是不是翻译成学说更贴切?
          • 家园 学说应该可以,原则也行

            维基:

            军事准则(英语:Military doctrine),又译战斗教义、军事学说,意指军事力量(军队)如何进行军事行动,发起战役,进行交战以及达成军事目标的基本思想与原理。

            军事准则指引部队如何快速的及正确的运动,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框架来了解军队运作。使军队的运作标准化,建立一个一般性的共通方法来达成军事任务。它是行动指南,而不是硬性规定。学说为整个军队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参考框架。它有助于标准化操作,通过建立完成军事任务的通用方法来促进战备状态。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的解释是

            doctrine

            1

            a: a principle or position or the body of principles in a branch of knowledge or system of belief : dogma

            例如:Catholic doctrine

            b: a statement of fundamental government policy especiall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例如:the Truman Doctrine

            c law : a principle of law established through past decisions

            d: a military principle or set of strategies

            e: something that is taught

    • 家园 【整理】第二章(7)华野为淮海战役准备

      当粟裕提出淮海战役时,他并没有预见到一场消灭第七兵团的战斗是战役的一部分。没有大军挡住他的去路,使得在占领济南后迅速推进是合理的。即使中央军委在第二天批准了这场战役,将歼灭第七兵团作为战役的首个目标,也强调了发动战役的速度。经过短暂的过渡期后,该战役定于 10 月 10 日开始。

      如前所述,缩短作战间隔时间以保持对敌人的压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动的一项原则。但解放军还有另一个关于准备的作战原则,即原则五:“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注: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由于即将到来的战役的复杂性、规模和重要性,粟裕和中央军委很快开始倾向于在发起战役时优先考虑准备情况而不是速度。9 月 28 日的中央军委电文指出了在战役开始之前需要做的许多事情。然后在 10 月 12 日,粟裕报告了第 9 和第 13 纵队的部队补充问题,并建议战役于 10 月 25 日开始。中央军委回应说,战役的开始应该推迟到 11 月 5 日至 10 日。它提醒粟裕,他应该等到所有在济南经历过战斗的部队都补充了他们的损失后。中央军委还提到需要等到冬衣完全分发完毕,食物和弹药准备好,政治工作已经完成时。

      在为维持战役所做的所有这些准备工作都在进行的同时,实现战役目标的计划正在制定和修改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野可能的塑形作战成为规划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决定性的行动仍然是华野包围和歼灭第七兵团的运动。10 月 27 日,中央军委建议粟裕不要对中野的塑形作战期望过高,华野必须做好准备,才能自行实现该战役的目标:

      “由陈和邓率领的 11 个师将于 11 月 4 日抵达涡阳、永城-亳州地区。通过试图与孙元良作战,威胁徐州和蚌埠,自然会在你的作战中起到很大的后盾作用。他们可能会把邱清泉的一个军,也可能是孙元良的所有部队都吸引到他们身边。但是,你的计划应该基于华野本身直接有效地牵制邱清泉的能力。这是唯一可靠的方法,因为敌人在内线作战,可以灵活地转移部队。而且,陈和邓不能成为刘峙的致命威胁。“

      10 月 22 日,中央军委批准了粟裕于 10 月 21 日提交的修订后的部署方案,华野部队的作战概念基本确定。第二天,即 10 月 23 日,华野总部发布了该战役的预备命令(warning order),将战役的开始时间定为 11 月 5 日晚上。该命令详细列出了每个纵队的任务、指挥关系、纵队从当前位置到前方集结区的路线,以及移动纵队的时间表。为避免在有限的道路网络上造成交通拥堵,纵队的移动是错开的,第一批出发于 10 月 25 日晚上开始,最后一批于 10 月 30 日晚上开始移动。针对此机动实施了严格的安全措施:

      “1、在开始移动之前,每个(纵队)司令部都必须派遣一个联络小组到他们指定的集结区,并与当地民兵政府合作,设法阻止信息流动。

      2、在山区,如果部队分散,他们可以在白天前进。在所有其他地区,他们必须在夜间前进,并非常注意防范空中侦察。

      3、为了防止过早暴露我们的行动,所有行军中的纵队都应该尽一切努力通过长途有线电话或机动车辆进行通信。到达集结区域后,将再次开始使用无线电进行通信。“

      预备命令还分配了侦察责任并提供了通信信息。那些将要加强来自特纵(炮兵-装甲-工兵纵队)的额外火炮的纵队被指示派代表到特纵集结区,与配属给他们的炮兵部队联系并将其带回。这应在 10 月 31 日之前完成。那些获得隶属于特纵的工兵连加强以提高其渡河能力的纵队被告知在 11 月 1 日之前做同样的事情。单独信息包括涉及后勤、医疗和伤员疏散以及铺设电话线等其他事项。总目标明确表示为歼灭黄百韬的部队,包括二十五军、四十四军、六十三军 和一百军的所有部队。

      10 月 31 日,战役开始日期被推迟到 11 月 8 日,但这是最后一次推迟。11 月 4 日,华野总部下达执行淮海战役的命令。部队被指示于 11 月 6 日晚上开始从他们的前沿集结区移动到他们的攻击位置,并准备在 11 月 8 日晚上发动进攻。

    • 家园 【整理】第二章(6)中野在战役中的角色提升

      随着战役启动日期的每一次推迟,中野在战役中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在10月11日之前,中野对淮海战役的贡献是在河南西部和西南部发动进攻,以吸引平汉铁路以西更远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其目的是使国民党更难在淮海战役开始后,将在白崇禧在武汉的华中剿总(Bandit Suppression Headquarters)指挥下而不是徐州剿总指挥的部队转移到徐州地区。这是一次巧妙的态势塑造作战,甚至在华野进攻的石子在东部攻击之前,就先在中原的最西部边缘投出了一个小涟漪。这些进攻是出于对时空关系的考虑,并不是为了摧毁可能用来增援徐州的国民党部队。其目标是通过距离使得它们失效(neutralize)。

      从10月11日开始,中野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开始扩大,它奉命进行一场塑造态势的作战,旨在直接牵制徐州剿总指挥的部队,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10 月 6 日,国民党决定让孙元良将他的第十六兵团从郑州东调,在商丘第二兵团司令部以西约 40 公里处的六合镇集结。此举是国民军为10月15日开始的十六兵团和第二兵团向山东西南进攻做准备的一部分。中央军委担心第十六兵团东移会对淮海战役的成功构成潜在威胁,因此采取了相应的行动。中央军委在10月11日给粟裕等人的电文中说:“孙元良率领的三个军即将东进,希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人立即调兵攻击郑州到徐州的铁路,牵制孙元良的军队。在当天直接发给刘、陈、邓、李达的另一封电文中,中央军委明确表示,这种“希望”(hope)实际上是一种期待(expectation):“你们应该迅速调兵,通过攻击郑徐铁路和消灭一些敌军来牵制孙的军队。否则,他的军队将加入徐州地区的部队,将极大地阻碍华野的新作战。“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对中央军委10月11日的指示作出了立即而有力的回应。在意识到郑州只剩下两个兵力不足的师来保卫这座城市和郑州与黄河之间的平汉铁路段后,他们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他们计划动用地方部队破坏开封东、西面的陇海铁路,而中野主力——第1、第3、第4、第9纵队则进攻郑州。刘伯承将继续领导中野第2、第6纵队在豫西的态势作战(shaping operation),该计划于10月12日转交中央军委。第二天就批准了。

      10 月 21 日夜间,华野(注:原文如此)的四个纵队向郑州四面的阵地移动,并于 10 月 22 日清晨开始进攻。几个小时之内,国民党军队就放弃了这座城市,逃往北方,在那里他们被包围和俘虏。攻占郑州是共产党军队在军事和心理上的重要胜利,但并没有减少第二兵团和第十六兵团对华野淮海战役的威胁。这些军队准备在10月15日开始向山东推进,但由于国民党在满洲的地位迅速瓦解,蒋介石突然取消了进攻。此外,蒋还命令徐州剿总副司令、这次攻势的主要支持者杜聿明陪同他前往沈阳,指挥留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这次行动取消后,这两个兵团仍留在六合、商丘地区,徐州指挥部则在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做。与此同时,中央军委正忙于考虑如何阻止他们进入徐州周边地区。10月22日零时,郑州战役还未打响,中央军委就给陈毅、邓小平发了一封电文,并抄送给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和中原局,首次指出了中野可能不得不一路推进到徐蚌铁路的可能性:

      “为了保证东线在淮海战役中的全面胜利,请在攻占郑州并休整几天后,准备将全军迅速向东移动。找机会拿下开封,或者绕过开封,直接向徐蚌铁路方向移动。这不仅会牵制孙元良和刘汝明(第四绥靖区司令,pacification area),而且会牵制邱清泉的部分军队和李弥的军队。“

      陈毅和邓小平也看到了尽快东进的重要性。10 月 22 日 2200 时,他们通知中央军委,郑州已经占领,撤退的国民党军队在郑州以北 17 公里处受到攻击。他们的意图是让参与战斗的四个纵队休息和整编两天时间,然后在10月25日出发进攻开封。“如果开封的敌军向东撤退,”他们对中央军委说,“那么,按照你们10月22日0100时的电文,我们要么向东向商丘移动,要么直接向徐蚌铁路移动,以压制孙元良和刘汝明,配合华野的行动。”

      10 月 24 日,保卫开封的国民党军队未经战斗就撤离了该市,一支共产党地方部队占领了该城。在两天之内,以前被视为需要中野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已经落入共产党的手中。这些战术上的成功使中野有可能增加其对华野战役的贡献。然而,决定中野应该如何做出贡献,对中央军委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因为那些可能最能减少可以部署以对抗华野的国民党军队数量的塑造态势行动,对中野来说在执行时都困难重重。

      中央军委作为负责有效运用军事力量工具以实现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治权力的总体目标的机构,为华野和中野提供总体战略指导,并协调他们的行动和机动。最后,中央军委负责确保这两支野战军开展的战役和主要行动有助于实现战略目标。但是,在履行这一责任时,中央军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战地指挥官的判断。前面已经讨论过,粟裕改变了中央军委向长江以南地区派遣三个华野纵队的决定。在攻占郑州和开封之后,正在讨论中野未来行动的备选方案,陈毅和邓小平的意见将同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0月22日0100时的中央军委电文和10月22日2200时的陈邓电文表明,此时正在考虑中野运动的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中野沿着陇海铁路向东走,迫使沿这条线撤退的国民党军队停下来,与追击的共产党军队交战。另一种选择是向东南移动,攻击徐蚌铁路,这是刘峙的徐州剿总指挥的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后勤生命线。以下摘自10月22日1300时向饶漱石、粟裕、谭震林、陈毅、邓小平和中共中原局发出的中央军委电文,表明中央军委认为中野将执行方案一的某个版本,但方案二将产生最大的效果:

      “现在一个非常有利的形势是,张淦指挥的白崇禧的第三兵团和黄维指挥的十二兵团,已经被中野第二、第六纵队和地方部队拉进了桐柏山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他们无法掉头向黄泛区推进,以威胁我军东北方向的作战。这样,陈毅和邓小平在郑州取得胜利后,就可以率领全部或部分兵力向东推进,并与你部的三纵、两广纵队协同,牵制孙元良和刘汝明的全部兵力,可能还会牵制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的一部分。

      实际动向等郑州被拿下后再决定。我们现在的计算是,让他们的一部分兵力留在从郑州到淮阳的一条线上,让他们的主力在邱、李两人深入试图解救黄百韬的军队时,进行徐蚌行动。那时,他们要寻机夺取宿县、蚌埠,彻底摧毁津浦铁路。这样可以切断敌人的交通线,孤立刘峙的全部兵力。

      如果郑州作战能够在几天内顺利完成,那么,经过几天的休整,陈邓两人就能开始东进。这将是在本月底或下月初。大约需要十天时间才能到达宿县和蚌埠附近,他们可以在那里休息一天左右,然后开始徐蚌作战。这将是在华野的战斗将最激烈的时候。中野的这次进攻所造成的情况,绝对会把邱和李的很大一部分部队作为这场(铁路)战斗的增援而撤离。这对保证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具有很大的意义。

      但是,我们不知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执行此行动。我们请陈邓在郑州战役打赢后,仔细考虑各方面情况,向我们提出意见。“

      陈、邓给军委的答复,在10月24日1200时也送到了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刘伯承、李达、邓子恢(中原军区政委、中野副政委)。该电文涉及可能影响未来作战的几个因素,并提出了中央军委可以考虑的三个备选方案。电文的要点按段落排列如下:

      “(1)开封的第119师正准备逃跑。我们很有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地占领开封。昨天,10月23日,白崇禧命令黄维的三个军北上。我们估计 . . .他会试图让我们回头,或者作为援军向东移动。我们不知道张淦的军队会不会跟着黄维走。

      (2)我们决定明天开始向东移动。如果下雨,我们可能会推迟一天。截至目前,我们计划我们的主力于10月25日在开封休息一天。经过五天的行军,我们准备于11月2日到达商丘以南和西南地区。在东部前线的战斗开始后,我们可以再次查看局势并决定采取什么行动。

      (3)在我们到达上述区域后,有三种机动选择:

      (a)东线开战后,我们可以趁着邱清泉向东移动,而黄维的军队尚远,利用中野第1、第3、第4、第9纵队和华野第3、两广纵队抓住孙元良的军队并发起攻击。此举的好处是,我们可以非常确定地消灭孙的一两个军。我们也可能拖住邱的一部分军队。

      (b)如果条件不适合进攻孙兵团,那么我们可以行军6天,然后在9日或10日到达徐蚌铁路,执行中央军委之前交给我们的任务。

      (c)如果等到我们到达商丘一带时,黄维的三个军正在独自向东推进(也就是说,张淦并没有在后面),那么就有很好的机会消灭其中的一两个军。这种做法的缺点是,与东线的协调变得难以协调,而拖住孙元良后退的兵力就只剩下华野三纵和两广纵队了。

      (4)无论选择哪种行动方案,一旦我们位于商丘的西南方向,任何一个都可以做到。如果邱、孙两兵团早点东进,我们打算尾随他们,执行(b)项的方案。

      (5)如果我们向徐蚌铁路方向推进,我们肯定会抓住孙元良和邱、李的一部分军队。但是,如果东线的战斗在十天之内还没有结束,到那时黄维的军队很可能已经冲过来了,我们将处于困难的境地。我们将处于一个被许多河流穿过的狭窄区域。机动并不容易。

      (6)如果黄维的军队北上,我们建议刘伯承和李达命令第六纵队跟踪他们。

      (7)我们请求中央军委考虑这些要点并提供指示。“

      中央军委于10月25日0300时对这一电文作出的回应,令陈毅和邓小平感到震惊。他们刚刚提出了一个行动方案,让他们在郑州和开封之间离他们现在的位置不远的地方打仗。中央军委答复说,要让他们向东南移动约450公里,渡过淮河,准备进攻位于蚌埠和长江古镇浦口之间的津浦铁路段。显然,这种行动的先例是存在的。就在一年多以前,刘邓大军从山东西南地区,越过安徽,向大别山进行了类似的纵深推进。现在,中央军委希望这支军队再次放弃对后方地区的交通线,并深入敌方区域。在中央军委的估计中,这是让四个纵队对国民党施加最大可能的压力,以迫使他们重新部署部队,远离他们解救黄百韬的第七兵团的努力。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写道,“攻其所必救”。这一概念是中央军委新构想的态势塑造作战的核心。中央军委明白,执行这项行动会带来风险和困难,但认为这些风险和困难被可能获得的好处所抵消:

      “[陈和邓的] 10 月 24 日1200时的信息已收到。敌人已经逃离了开封。不要去开封或商丘附近地区。从你现在的位置走最短的路线到蒙城,在那里集合。休息几天后,直接前往占领蚌埠。另外,准备渡过淮河,向南移动,夺取蚌浦铁路。

      使用你军的全部四个纵队......控制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淮南铁路以东、大运河以西的广大地区,从而吸引敌人攻击你。发生这种情况时,你们可以使用快速集中和快速分散的战术来对抗敌人。准备好维持该区域的运作战2-3 个月。

      这一举动将出乎敌人的意料。为了防御我们渡过长江,敌人将不得不从徐州周围派兵南下。白崇禧指挥的部队也有可能向东转移。

      在两个月内,华野或许能够消灭刘峙手下的55个师中的大约三分之一,即大约18个师,取得重大胜利。如果敌人部署了大量兵力来对付你们,那么你们可以暂时采用分散作战的方法,将你们的十二个师全部分散到长江、淮河、巢湖和大运河之间的区域,目的是.....以避免在等待 华野南下时的压力。

      请考虑此计划是否可行。我们可以等到你们到达蒙城后再做出最终决定。如果那个时候你觉得这个计划无法执行,那你就可以攻打徐蚌铁路。或者,如果孙元良的军队很脆弱,你们可以向北移动并攻击他。如果黄维在你们身后向东移动,你们可以回头攻击他。蒙城地区适合机动。你们可以向东、向西、向南或向北移动。在你们到达蒙城之前,敌人不会知道你要往哪走。

      我们期待听到你们是否同意去蒙城的想法,以及从郑州到蒙城需要多长时间。“

      陈毅和邓小平不相信他们的部队有能力完成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他们迅速起草了一条消息,阐述了他们的担忧并预先发送了替代方案。当天 1500 时,他们向中央军委发送了以下回复:

      “我们已收到你们 0300 时的消息。

      1、 我们建议将我们的第一个集合点更改为永城、亳州和涡阳之间的区域。从那里开始,不论使向苏蚌铁路移动,还是攻击孙元良,都会更容易。从郑州到该区域大约需要十天(包括一天的休息时间)。明天,26 日,我们将开始,11 月 4 日我们可以到达那里。

      2、 我们认为,寻求消灭孙元良应该是第一步。如果孙不能轻易被攻打,那我们就可以攻打宿县-蚌埠铁路。白崇禧已经命令黄维东移作为牵制部队,但那股力量来得太晚了。如果机会出现,消灭孙元良的大部分军队是最好的行动方案。

      3、 至于向淮河以南地区推进,这应该只在极其必要的情况下进行。该地区被湖泊和山脉所包围,缺乏粮食和水。一支庞大的部队很难在那里机动,而且维持部队的条件是不利的。截至目前,我们还没有更换我们需要的所有鞋子、袜子、棉裤、帽子和腰带。我们从未做过任何财政准备,也无法带走物资。

      4、 如果最需要向淮河南下移动,那么最好的办法是用一个纵队摧毁蚌埠和南京之间的铁路,同时主力占领合肥等城市,然后以大别山为后盾,将淮河以南地区连接起来,保证后方有一条补给线。综上所述,采取这种做法会让我们的战斗变得非常困难,并可能增加我们的伤亡。“

      面对陈毅和邓小平的强烈反对,中央军委迅速撤销了中野前往蒙城的指示。10月26日,(中央军委)给陈、邓发了一封简短的电文,表示同意他们提出的建议,即由他们直接指挥的四个纵队转移到永城、亳州、涡阳交界的地区,并于11月4日在那里集结。

      当中野的主力向永城进军时,中野在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的两个纵队正试图拖延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向徐州地区的移动。在得知黄维接到命令集结并向东移动后,刘伯承开始试图减缓国民党部队向确山周围集结区的移动速度。这些行动的成功很有限。自 10 月初以来,刘一直试图将黄维的部队从即将开战的华东战区向西和向南引开。为此,他的纵队已经到了第十二兵团的西部和南部。现在,随着国民党军队向东和向北向确山移动,就很难干扰他们的行动了。

      (十二兵团的)第十、第十四和第十八军尤其如此,它们几乎在确山正西的泌阳和唐河城周边。只有活动在鄂北安陆-英山-隋县地区的八十五军有很长的路程。由于八十五军必须使用平汉铁路才能转移到确山,并且这条铁路是从武汉向北为其他部队运送物资的主要路线,因此刘将摧毁信阳以南的这段线路作为重中之重。作为这项工作的一部分,第 2 纵队将其攻击向南推进到孝感,一个位于武汉以北仅 70 公里的小城,并于 10 月 31 日和 11 月 1 日成功撕毁了 2 公里的轨道。然而,无法阻止第十二兵团的集结和补给。11 月 8 日,第十、第十四、第十八军离开确山,开始向徐州进军。五天后,花了更多时间才到达确山的 八十五军完成了准备工作,出发追赶大部队。

      即使在为拖延第十二兵团的集结而战的同时,刘伯承也在想办法减缓这支军队离开确山后向东移动的速度。很明显,根据情报报告,黄维的部队在前往淮河平原的途中会经过新蔡和阜阳。11 月 2 日,刘通知陈毅、邓小平和中央军委,他命令第 2 纵队和第 6 纵队向这条路线南北移动。他们将从那里对黄维的纵队进行侧翼攻击,并在黄维向东移动时继续攻击其的后方。第2 纵队当天收到了命令。它奉命从孝感附近穿过大别山移动到淮河北岸的一个小城市息县,位于确山以东约 100 公里处,并准备对黄维进行侧翼攻击。这个有时多山的 150 公里行军将在 11 月 6 日之前完成。第 6 纵队于 11 月 3 日接到命令。纵队被告知与南阳周围的国民党军脱离接触,经方城前往近 200 公里外的上蔡。到达上蔡的最后期限为 11 月 8 日,到达那里后,纵队将开始准备发动攻击。

      条件不允许执行这个计划。第 2 纵队的先头部队于 11 月 6 日到达息县,并迅速从当地的国民党守军手中占领了这座城市。然而,当纵队的其余部分集结时,很明显,士兵的疾病严重降低了纵队的战斗力。部队没有穿上棉衣,大别山脉以北的寒冷天气,加上他们艰苦行军的身体压力,导致许多人生病。面对这个问题,刘伯承放弃了攻击第十二兵团的计划。11 月 6 日,他 下令让第 2 纵队继续向北进军至槐店-鲁台集地区,在那里接收冬衣,然后尽快向东行军,抢在黄维之前到达涡阳-蒙城地区。第 6 纵队也接到了类似的命令。随着黄维离开确山的准备工作接近尾声,决定不使用正规纵队来减缓黄维在河南东部的行动。相反,他们向东去帮助在涡阳-蒙城地区的某处建立阻击阵地,而当地的游击队则要拖延黄维的前进。在接下来的 10 天里,他们通过破坏道路和桥梁,并尽可能地向国民党军开火来做到这一点。

      当刘伯承阻挠第十二军集结及其东移的行动正在进行时,陈毅和邓小平率领中野的第 1、第 3 和第 4 纵队从郑州向徐州进发,第 9 纵队落后了大约两天。他们还与从济南向西南移动到山东西南部的华野纵队(第 3纵队和两广纵队)建立联系。当粟裕和中央军委于 10 月 14 日决定派这两个纵队进入徐州西北地区时,目的是帮助制造一种印象——即将到来的攻势的目标是占领徐州,而不是消灭黄百韬的部队。中野在郑州的迅速胜利以及这支军队的主力将东移的前景为这一概念增添了新的可能性。为了加强徐州以西各部队之间的协调,10 月 23 日,两个华野纵队的作战指挥权从华野移交给陈和邓。

      在向亳县和永城之间的集结区行军时,对六纵的使用有各种选择。10月31日,陈毅和邓小平提议利用他们的三个纵队和两个正在进入陇海铁路商丘-砀山段以北约48公里的华野纵队对孙元良的军队发动钳形攻击。11月2日,他们提出将邱清泉和徐州切断的可能性。 11月3日,刘伯承指出了津浦铁路对国民党的重要性,并建议陈邓部队切断徐州和宿县之间的线路,以迫使第二兵团部队从徐州撤离。11 月 5 日,中央军委提出了两个行动方案,扩展了刘的概念。在这两种情况下,中野的三个纵队都不会停留在永城,而是继续向东南方向进军。一个目标是包围并可能的话占领宿县。另一个目标是摧毁徐州和蚌埠之间的部分铁路并占领蒙城。

      提议的作战均未实施。到 11 月 5 日陈和邓攻占永城时,孙元良的军队已经从徐州以西地区转移到宿县-蒙城地区。此外,对徐州附近铁路的攻击似乎适得其反,因为它会使邱清泉的军队更靠近徐州。不休息地前进到宿县或蒙城,对刚刚完成 11 天公路行军的士兵来说,要求很高。这样的机动将使军队离徐州更远,并使力量分散。陈毅和邓小平没有遵循任何先前的建议,而是在11月 5 日提议发起一项作战,攻击刘汝明的第四绥靖区部队,当孙元良的军队改变位置,第二兵团向徐州靠拢时,该部队在陇海铁路沿线暴露无遗。在11 月 5 日 1300 时向中央军委发送的一条消息中,他们解释了他们的理由并请求批准:

      “我们估计,在接下来的两三天内,敌情不会改变。看这种情况,我们去徐州以南或者进入徐州和黄口之间的区域,都不好。这样做只会加速邱兵团向徐州撤退,而孙兵团则向北集结。

      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攻击邱兵团,要么攻击刘汝明。考虑之后,我们决定最好的做法是先攻打刘汝明。刘的部队很弱,可以很快被消灭或被迫投诚。此外,我们可能会迫使邱的军队来解救刘。

      一旦刘被消灭,我们就能指挥我们所有的力量来对付邱。我们也将处于有利位置,进行下一步与黄维和孙元良的交战。如果邱对刘被消灭不感兴趣并向东撤退,那么我们将使用华野的3纵和两广纵队以及我们的部分部队紧追不舍。如果我们在 3-5 天内消灭了刘的主力,那将是百利而无一害。我们决定在 11 月 7 日发起攻击。请今晚通知我们是否有权限这样做。“

      中央军委于 11 月 6 日 0600 批准了该计划,当天下午,中野部队开始向北向他们的目标移动。总任务与 10 月 11 日给中野的任务相同——进行塑造态势行动以支持即将到来的华野 攻势。在10 月 11 日中野还在远离徐州的河南西部,现在它与徐州和徐蚌铁路近在咫尺。它已成为淮海战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认识到这种事态的发展,就在一周前,即10月31日,粟裕已经要求中央军委把这场战役的总指挥权交给陈毅和邓小平:“这场战役的规模很大。我请求陈军长和邓政委统一指挥。11 月 1 日,中央军委正式宣布这一任命,淮海战役显然成为联合华野和中野的大戏。

      通宝推:落木千山,真离,
    • 家园 在豫东战役前的几个月发生了什么

      这段时间似乎是个相对平静的过场戏阶段,缺少被津津乐道的著名战役。但是以今视昔,会发现1948年春夏之交是解放战争进程猛然加速的开始。举例而言,1948年4月,世界上大概没有任何人(包括对战争进程最乐观的中共领导人自己)会想到,一年之内中共就消灭了国民党的大部分主力部队并占领了南京。即使是最看好中共的人,也会认为至少还需要几年时间,中共才能胜利。当时PLA的多数人应该还是想按照十大军事原则,逐步削弱国军,先实现力量平衡,再占据力量优势,最后才发动决战。而豫东战役就像一次检验性的作战,证明了:即使是在国军战役力量占优的情况下——这点在PLA的军事理论中通常是要竭力避免的,PLA早就习惯了在战略劣势下要在战役中形成优势兵力才会接受作战——PLA仍然可以用可接受的代价夺取胜利。这就给后来中央决策在整体力量仍然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敢于发动战略决战,加速战争进程奠定了基础。

      在战争中,往往存在转折性的战役。这种战役往往是经过胶着之后才能分出胜负,而且也没有那种酣畅淋漓的大胜。但是作战双方都会意识到双方力量对比和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苏德战争中的库尔斯克会战,主动发起进攻的依然是德军,苏军的伤亡也远大于德军,但是苏军第一次在德军主要突击方向上实施了有效防御,没有让德军突破战线,并且能够立刻转入反攻。再比如元灭宋的襄樊会战,元军能够战胜原来具有水战优势的宋军,实现了对襄樊的孤立包围,元军将领就一致认为宋军比过去弱了,攻克襄樊是完全可能的。豫东战役的性质有些类似,就是让国军和共军都相信:即使在条件对等的公平对抗中,共军也能取胜。所以,战役之后国军的行动就越来越消极,而共军则是越来越富有攻击性。

      通宝推:jboyin,普鲁托,铁手,
      • 家园 【讨论】低估粟裕

        中央一直低估粟裕,要知道华野之前可是打了一系列大战恶战,是解放战争前期灭敌主力,但中央却拆分华野,使华野遭重创。粟裕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集中力量打大歼灭战才能改变局面。中央则指望东野林彪,那解放战争就不知要拖多少年,搞不好就是南北韩再现

        • 家园 个人感觉,解放战争共军将领中粟裕个人作用最大

          受着上下的质疑,在四面夹击中辗转腾挪,于转瞬即逝的缝隙中捕捉机会,在全面劣势中做出局部优势,不仅战功卓著,而且改变统帅部的战略方向,以最低的排位主导两个野战军共同完成战役。除了彭大将军后来的国战,无人能及。

          纯个人观点,未必客观,更不深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