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不明白为什么对姜萍有这么多质疑? -- johny

共:💬96 🌺378 🌵3新 💬6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点糊涂了

                  沈当年在旧社会,也是上过小学的,不过才能得绽放是在延安之后。

                  你是说上过小学就足以在延安绽放了?这个结论有点草率吧,延安就是再缺人才也不会是一个小学没毕业就可以随随便便挑大梁的地方。

                  一个人要“出头”,无非是内因和外因的结合,内因主要是个人品质和经历等,外因主要是社会环境和机会。而沈这类人“出头”的主因是内因,也就是通过个人不屑努力抓住了本来并不是为这类人准备的机会,而有这种品质的人在新社会更容易变成那类机会为其准备的人群,所以难度应该是降低的。

                  至于你这句,涉及到对当今社会的理解和体验,不想多说,各自保留看法吧

                  不知道你的经历如何,至少中国大陆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是这样了,那时候学习好的可以靠“公费”,也就是学费很低每月还有补助的大学,学习不好的可以考“自费”,基本就是花钱买文凭。这个趋势现在也有,上好的大学花费其实比差的大学花费要低一些,奖学金也更多。

                  • 家园 我也有点糊涂了

                    不知道你咋会得出这个结论:

                    你是说上过小学就足以在延安绽放了?

                    我帖中可没这么说啊,不晓得你是怎么理解的,怎么会得出这样一个荒唐结论?

                    我的这半句话:

                    沈当年在旧社会,也是上过小学的

                    是对你前贴内容回应:

                    现代社会还真没几个是因为家境贫寒上不了学

                    意思是上学不成问题的,像沈这样,即便在旧社会,也是上过学的,但上学与出头不是一回事,上过学离能出头还差的很远,两者不是一个层面东西,事实上也是这样,沈在去延安之前,一直在为生计而奔波。真正能让他的才能得到绽放的,是去延安之后,新的社会环境,新的 制度才使得他的才能有了发挥机会。这个我在前贴里感觉已经说清楚,不知道老兄你咋会这样理解。

                    至于老兄这段:

                    不知道你的经历如何,至少中国大陆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是这样了,那时候学习好的可以靠“公费”,也就是学费很低每月还有补助的大学,学习不好的可以考“自费”,基本就是花钱买文凭。这个趋势现在也有,上好的大学花费其实比差的大学花费要低一些,奖学金也更多。

                    你这个说的比较含糊,我也是90年代上的大学,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如果较真话,你这段话有不少地方与真实是有出入的,起码我经历的大学不是这样,不过说起来话长,这里不就打算同你多费口舌。

                    另外你这个“中国大陆”这个表述有点令人意外,你难道不是国内或或内出去的?

                    • 家园 90年代初期某重点工科大学一年学费100

                      每月国家给27.5的“补助”,因为是部属院校,部里还有额外的5块(据说有些部比较有钱,每月能达到80左右)。此外每年还有奖学金,按成绩排分一二三等,覆盖面30%左右。

                      其实过去读大学这可以看作工作了,实际上是领工资的,大学期间是算“工龄”的。

                      1987年开始大学教育双轨制,分公费和自费,1994年开始并轨试点,1996年全面实行。但这个时期同时综合奖学金额度也大大提高了,基本能达到学费的水平,有的甚至更高。

                      1999年大学扩招,教育开始产业化,一大批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出现,但普遍学费比公立大学贵。现在公立大学学费每年在4000-6000左右,但最贵的民办上海兴伟学院,学费达150000/年,连德云社创办的德云学院每年都要20000。

                      你这个说的比较含糊,我也是90年代上的大学,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如果较真话,你这段话有不少地方与真实是有出入的,起码我经历的大学不是这样,不过说起来话长,这里不就打算同你多费口舌。

                      另外你这个“中国大陆”这个表述有点令人意外,你难道不是国内或或内出去的?

                      我之所以用“中国大陆”,就是怀疑你不是大陆人,因为从你的文字看对大陆的情况基本不了解。

                      .

                      意思是上学不成问题的,像沈这样,即便在旧社会,也是上过学的,但上学与出头不是一回事,上过学离能出头还差的很远,两者不是一个层面东西,事实上也是这样,沈在去延安之前,一直在为生计而奔波。真正能让他的才能得到绽放的,是去延安之后,新的社会环境,新的 制度才使得他的才能有了发挥机会。这个我在前贴里感觉已经说清楚,不知道老兄你咋会这样理解。

                      我之前“现代社会还真没几个是因为家境贫寒上不了学”可能表达有问题,但这里“上不了学”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一点学都不上,这里”了”有完成的意思,所以这句其实说的是”不能完成学业“,或者能考上好学校却去了次一级学校(高中和中专除外,这个比较特殊,各地情况并不一样)。我想这种表达方式虽然不严格,但在中国大陆生活的基本都能理解。就像”吃不了“几乎都明白是”吃不完“的意思。所以我再次怀疑你不是中国大陆人。

                      .

                      最后我也大概明白了我们的分歧,我说的“沈这样的人”是内在像沈这样的人,而你说的是外在像沈这样的人。按我的理解这样的人在新旧社会外在会很不同,而按你的理解这两种人当然在那种社会都很难出头。

                      但我再次怀疑你是不是大陆人,因为你这种理解不是中文里的正常理解方式。因为“沈这样的人”不论在新旧社会都应该包含”沈“本身,但新社会的话很大可能”沈“不会小学都上不完,而更大概率的是一路绿灯直到顶级学府,即使最后做不到院士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沈这样的人”从总体上看出头机会当然是更大了。我觉得这才是大陆人正常的理解方式。

                      • 家园 你怀疑多少次都没用啊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我就在国内一个东部小城。

                        还怀疑我不是大陆人,我身边的人很少用大陆这种说法。在西河这个地方交流,印象中用“大陆”这个说法的台湾人多一些,国内出去也有这样称呼的,所以我怀疑你在不在国内?

                        你在帖中怀疑了我三次,为啥不对自己的怀疑怀疑一下呢?

                        现在明确告诉你答案了,是不是该对自己的怀疑小小的怀疑一下呢?

                        至于我的疑问,你没回复,这个我无所谓。

                        至于你提到90年代大学,我所在学校情况和你不同。如果你是90年代初入学的话,那比我大几岁,应当称一声老兄。我上学时头两年学费还不不算太贵,600多块钱,后来好像涨到1000左右了,时间长,记不清了。但“综合奖助学金大大提高”这事在我的学校没多大意义,因为覆盖面很小,大部分学生拿不到。

                        至于你说的:

                        其实过去读大学这可以看作工作了,实际上是领工资的,大学期间是算“工龄”

                        对于我们当时而言,真不是这样。我们当时津贴好像是每月28,最后一年是不是降到19了,记不清了。但每月生活费要200左右,相比之下,这点“工资”少的可伶,主要还是靠家里。

                        老兄这个“工资”说法,适用于80年代大学生。我们80年代初毕业的老师闲谈时曾讲,他们那时津贴也是20多块,但用不完,剩下的还可以出去喝点酒,或者家里条件差的,他们还可以补贴一下家里。

                        至于老兄后面几段,感觉我俩交流不在一个频道上,即便在这个贴里的解释依然不是我前面的意思。可能是你理解的问题,也可能是我文字表达问题。不过我觉得没必要再纠缠了,就此打住吧。

      • 家园 时间,时间。
        • 家园 前年曾讨论过的段元星忘了吗?

          2022年有一则中科院老科学家蜗居13平老破小曾经在网上被广泛讨论,河里还是马前卒《睡前消息》也讨论过(记得不太清了)。但人们似乎对这个故事的主角似乎并没有太多关注。

          在1975年8月30日北京时间19点35分,就是他,用肉眼在浩瀚的夜空中发现在天鹅星座出现了一颗新星。当时,他还是一名在江西省宁都县竹笮公社大布大队下乡的知识青年。

          不是什么人都能用肉眼识别出一颗刚刚爆发的新星的!坚持了16年业余天文爱好的段元星,凭借他扎实的天文知识,在他熟悉的星图上,看到这颗多出来的“新星”时,就像看到一位熟识的朋友脸上突然多长出来一只眼睛那么不顺眼!

          段元星回忆起那个由此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夜晚,仍然显得很激动:“当天吃罢晚饭,我习惯要去梅江游一会儿泳,觉得有些累了,便爬上岸来,躺在江边开始“数星星”,当我的目光移到天鹅星座时,突然发现这个星座上多了一颗明亮的星星!我起先以为是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是目不转睛地观看了一分多钟,发现那颗星并没有丝毫的移动。我急忙跑回家去,用自做的天文望远镜对着那颗亮星仔细观测,查对它的位置,测定它的亮度…… 我迅速推断:这是一颗新星!”

          报告文学《探索星空奥秘的年轻人》,被选入1979年至1983年的全国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

          当时,从小爱好天文的江西省宁都县竹笮公社下乡知识青年段元星,在8月30日北京时间19时35分,用目视观测手段独立发现了这颗位于天鹅星座的新星。同日北京时间22时45分,北京天文台的沈良照先生,也用天文望远镜独立发现了这颗著名的新星。虽然他们的发现迅速得到了中国天文界的承认,但是他们都是独立发现,并非第一发现者,并不被世界承认,该新星的第一发现者是K. Osada。

          两年多后,江西日报记者刘兰生采写的关于段元星发现新星的报告文学《探索星空奥秘的年轻人》(载1978年第3期《解放军文艺》),被选入1979年至1983年的全国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在这五年里,全国近一亿的中学生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了解了段元星发现新星的故事。段元星用肉眼发现了新星,为祖国争了光,祖国没有忘记他。粉碎“四人帮”之后,他被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调入该台工作,随后被送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深造。这期间,他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出席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当他结束了在中国科大物理系的六年学习生活回到首都之后,一直在北京天文台工作。

          一个来自4000年前的“约会”:用肉眼发现新星的知青段元星的故事

          .

          还有一个例子是李慰萱

          李慰萱原来是一个盐场工人.虽然工作艰苦劳累,但他感到自己是一个新中国培养出来的高中生,不应该白白浪费掉自己的青春,而应该通过自学,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为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客观条件,决定自学数学.他将自己微薄的工资积攒起来,配齐了一套五卷十一册的《高等数学教程》,又把家中的旧书和笔记本收拾好,一起背回了盐场。

          可是当他翻开《高等数学教程》第一卷时,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 密密麻麻的“豆芽菜”(积分符号)、艰涩的术语、复杂的公式,令人头晕目眩。

          稍稍镇定了一下情绪之后,他就硬着头皮看起来,没有指导,“一遍看不懂,就看两遍、三遍,这本书钻不通,就借助另一本书,借助另一本书也没有弄懂,就借助第三本.”“就这样迂回穿插,步步为营.”经过四年的努力,他终于自学完了《高等数学教程》第一卷,闯过了第一道难关。

          经过十余载的刻苦自学,李慰萱终于攻下了美国数学家瓦尔德和毕马尔解决不了的一个数学难题,写出了题为《最优分配问题在N≥3n 情形下的解》,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充分肯定.接着,他又学习了《图论》,并解决了三个美国数学家在1970年一次国际《图论》会议上提出的一个问题.1978年,李慰萱被长沙铁道学院录用,并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

    • 家园 让子弹再飞一会

      姜萍这件事疑点很多。

    • 家园 我倒是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起疑心大肆吹捧 -- 有补充

      不要小觑了天下英雄。不过可以小觑一些大学,可以小觑一些大V,可以小觑一些商业机构。

      至于国外的,比尔盖茨都拉下神坛了,没所谓质不质。

      恰是吹神童的人和捧国外臭脚的人大幅度重合吧。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3)
      家园 这事大有跟82事件一样变成新闻服从度测试了。 -- 补充帖

      @达雅 河友, @史料推理 海峰兄, @野狼 河友,不妨届时看看这个是否服从度测试。

      这个12名,不管客观怎么样,程序上能弄成真的。至于决赛,1决赛跟预赛没必然关系。2由于压力大,肌肉疆硬思维停止无法正常作业。3真搞一个高分好名义又有何不可?4如此这般。

      没法不牵强

      还是那句,小概率事件,质正常,不质才不正常。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我想起早几年项立刚反对台积电南京扩产 -- 补充帖

      反对项立刚,支持台积电扩产的,说话跟现在反对质疑姜萍的一个样充满正义和权威,两位知名前河说到后面限是竭斯底里疯子一样。事实是台积电扩产成功,项立刚的预测却是一一兑现。

      前天有朋友跟和讨论这个事,当然他也是兴奋的反正质疑的。说的理由一套一套跟河大差不差,当时也一如既往的抖音上看的,理所当然的提到破格问题。哈哈。

      家园 王泓钦以篮球一级运动员进北大风平浪静 -- 补充帖
    • 见前补充 4994106
    • 见前补充 4993171
      • 家园 数学学渣路过,不敢评论
        • 家园 是啊,我也是,上大学时高数补考才过的。

          线性代数还好一点。还真是没有学明白。渣再加一个。

          • 家园 我们上大学高数和高等物理还统考

            北京市理工科,大学的高数和物理,说是统考,教育部出的题。不知道是北京的还是全国的,反正不是我们学校自己出题。

            我考试都过了。线性代数是本校出题,我还得了100分。

            但是说句实在话,无论是高等数学,还是大学物理,还是线性代数,我完全不知道说得是什么东西。

            除了会做题,什么都不明白。

            大概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吧。跟学霸比,智商还是有点欠缺。

    • 见前补充 4992764
      • 家园 你的思维深度太有限且已经固化了!

        稍微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都不会借姜萍入围阿里全球数学竞赛初赛排名第12这件事情,来攻击现有的高考制度!

        大家反思的是,对于不同地区一些出类拔萃天才的选拔机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姜萍能够位列全球数学竞赛初赛12名,充满太多太多的偶然性!

        给你出一个很简单的思考问题:为何在姜萍这件事上,官方最权威新华社,人民日报,CCTV在第一时间就予以了报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