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唐纳怆遇刺后续(12):《纽约时报》专稿 -- 本嘉明

共:💬203 🌺956 🌵2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乌军打法是对的

          以无厚入有间。用少的兵力、成本,去调动对方大的兵力,疲于奔命。

          今天是第四天,基本上前两周都是乌军嘚瑟,随后俄军压路机开过来,乌军后撤回国内。再然后看俄军是再接再厉打进苏梅州,还是再调回乌东。

          如果乌军打得好,或者说来援救的俄军太菜,乌军就地守住一块飞地,那就是普京的灾难。据说乌军已经酝酿在被占地区搞独立公投了😂😂

          即便乌军回撤,甚至丢失苏梅州少量领土,假如能在此拖住俄军仅有的机动部队,乌东也稳了。

          这次一打,美西方顺势公开同意自己援乌武器装备可以用于侵俄作战。俄乌战线,本质上乌军在内线作战,容易调动,而且对战场信息保持单向透明,它从此可以不断抻面条,拉长俄军防线,俄军哪里防守不足,乌军攻进去捞一票就跑。这种蛮族侵扰罗马帝国边境的打法,可以耗尽俄军的进攻动能。

          说到底,俄军乏兵、乏将、乏用,无力面面俱到。

    • 家园 【原创】美国大选后续-15 -- 有补充

      现在可写的内容一下子多起来了,慢慢分几篇写吧。

      (一)

      美西方普遍股市暴跌,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投机,就是日韩、台湾省的股市。日本股市的投机失败,其实带出一个很吓人的问题:日本的通缩期(恢复期),30年到底够不够?如果不够,还要几年?还是不可能彻底走出来了?因为你看日本的人口问题,没有任何起色。

      为什么这个问题吓人?因为中国是同样、更放大的问题。

      第二种,转移。美国股市,资金会从科技股,转移去小盘股。巴菲特会很累,他的巨大体量,不适合小盘为王的时代。等到下一波起风?您看看他的年轮好伐?

      (二)

      说回美国大选。

      哈里斯谋求胜选,唯一的优势,是时间。

      如果她像奥巴马那样,竞选14个月,肯定打不过唐纳怆,唐纳怆好歹霸榜8年了,懂的都懂,跟的都跟。两军对垒,哈里斯兵少,只能打突击,打气势。气势这东西,讨彩而不可持久,就像烟花一样,爆出来何其绚烂,一分钟全部清零。

      对于哈里斯目前这个烟花来说,100天还是太长了。唯一的办法,是把烟花做大,连环爆,一波一波地绚烂,大众痴痴迷迷,等到冷静下来,票都投完了,没后悔药了。

      所以,哈里斯的搭档候选人,有三计:

      上计:选夏皮罗。

      下计:选“皮特-不提及格”(美国运输部长)

      中计:选“踢-华尔兹”(现在的结果)

      从上周五、周六的情况来分析,哈里斯比较倾向于上计、下计择其一。而奥巴马为了求稳,大力推荐中计。

      如果选上、下计,固然冒险,但赢的希望会大一些。而中计,先求守成,气势就怯了,输面一下子就大了。利向险中求,狭路相逢勇者胜,此时哈里斯是不能退的,连露怯的机会都没有。

      接下来我们会分析一下“踢-华尔兹”,他跟万斯的关系,就是“龟兔赛跑”里乌龟和兔子的关系。

      “踢-华尔兹”出生于内布拉斯加的乡下,父亲是农村学校的职员,民办教师内味道,在“踢-华尔兹”19岁时死于肺癌,应该是老烟枪。“踢-华尔兹”17岁当兵,应该是先服完现役,拿到退伍军人奖学金去读大学,同时转入预备役,每年集训,有事响应征召。所以他也是乡下贫农小孩,只是他走了不同于万斯的人生路径。

      他一生最重要的事,我看是两件:一,长期服预备役,合计服役年限24年。二,当高中橄榄球队教练,把球队带到“州高中联赛冠军”。

      这两件事,体现了他一个素质:对于100人规模群体、平均智商普罗大众的领导力。讲话接地气、能抓人,只是他能力的冰山一角。

      直接管七十、八十人,多数人脑子还不带拐弯-----这是非常难的,大多数大公司CEO也做不到。

      CNN采访了他的一个前球员,单亲妈妈带大的,没有他这个“干爹”,介孩子铁定毁了。

      这里我先偷个懒,引用一篇很好的文章,为免字数过多,略删节:

      2021年7月,我刚随父母移居到美国,美国的学校在放暑假,学校的篮球队的队员初选已在6月进行过一次,秋季学期开始以后才能进行下一次选拔。那时也正是新冠传播厉害的时候,校篮球队最近都在公园打球。

      刚来美国不到一周,在家附近的体育公园里,我第一次见到了我高中的篮球新生队(freshmen)。我走到教练面前,用磕磕巴巴的英文问:我可以上场试试吗?

      现在回想,教练一定非常惊讶,哪冒出来一个中国孩子就要掺合训练?我后来才知道,美国篮球校队的训练非常严格,每次的队员、战术、阵容都是提前规划好的,教练有绝对的权威,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计划。

      但那天教练很好心,一节对抗即将结束,最后几分钟时,他同意让我上场试试。

      一上场我就有点遭不住了。虽然在北京时,我天天都跟朋友打球,但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强的同龄人——我完全跟不上他们的跑动速度,人家跑两个来回,大气都不喘,我追起来腿都在发抖。

      “慢一点慢一点。”我用英语说,盯防的男生看着我笑了,说“OK”。

      篮球传到我手里时,我决定用点技巧。对手比我还高,我胯下运球后虚晃一下,假装投篮,对方跳起来,半秒后我才跳起来真正投篮。虽然对手立刻舞动双手挡住了我的视线,非常幸运的是,球还是进了。

      想来太神奇了,那天在场上,我把在北京学到的一些奇怪的运球动作,和自己看过但还没练过的动作,在短短几分钟里全都用上了。尤其最后2分钟, 我打得太好了,帮助球队连得了6分。

      下场时我看到教练满眼都是惊喜,他问了我的名字,立刻给别人打电话:今天有个中国来的孩子,叫Michael,非常有潜力,你一定要见见他!(本注:这位应该是助理教练,向主教练汇报)

      开学后,新生队开始了真正的试训,全校一共3000多个学生,当天的招募活动来了100多个人。我这一次的表现其实非常一般。没想到只选了我一个,应该还是公园那次让教练的印象太深刻了。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没有发憷,主动为自己争取机会,并得到了惊喜的结果。

      时隔两年多,现在回头想,打篮球重要的是自信心——有自信,上场的时候你就能发挥最大实力的80%。想想在公园里那几分钟,我运气也太好了,发挥了100%。当时我甚至觉得,美国的校队也不过如此嘛。

      但我没想到,好运气和自信心,很快就用光了。

      在北京的时候,我也在初中的校队打球。唯一的教练是一位体育老师,队员也都是普通学生,大家聚在一起完全是因为爱好,平均每半个月会训练两次,实际上我很多北京的队友都有很强的运动天赋,但因为学业任务太重,平时运动的时间非常少。

      在美国,一切都不一样了。我所在的加州,每年1000多所高中都会参与校际篮球联赛,我们学校的篮球成绩大约排在前200名,大家会为了排名竭尽全力。秋季学期一般是一周内“三到五练”,每次两个小时,强度非常大。

      我一进校队就发现,我遇到的第一个障碍,不是身高体重,也不是运动强度,而是来自语言!

      “Reverse the ball!”第一场训练,我就被教练嘴边的术语搞蒙了,他每次喊出这句reverse the ball,我都听得一头雾水,reverse是“反转”的意思——过了很久我才搞懂,这句话比字面上更复杂,而是球传过来后,要往另一个方向继续传。

      战术术语实在太难了。上场前,教练叽里呱啦说了一大堆,我以为是要摆出联防的阵型,真开始联防时,教练又喊出一句话,我拼命往前跑,却发现所有人都在往我的反方向跑。这让我看起来特别傻。

      一次比赛时,我还是听不懂教练在喊什么,紧张之下,干脆我一拿到球,就自己拼命往前冲,硬是突破了好几个人的防守,把球投进了。

      可是一回头,教练满脸都是愤怒:你在干什么?!你为什么记不住战术!

      他立刻把我换了下来。相比于某个队员突破能力强,他更需要一个完整的团队,需要场上五个人成体系地密切合作。

      “Michael,你不能老凭着自己的感觉打。”教练其实对我非常好,他私下甚至会带着我去校外篮球馆打野球,他说,明明在场上大家已经跑出了阵型,可一声令下之后,却眼看着我跑反了方向,或者把球传给了错误的队员。“Michael,你为什么不能专注一点呢?”

      其实我不是不专注,而是比赛时很难同时处理好打球和听懂口令的两个问题。语言是每个外国学生都要经历的第一道关,我的障碍,提前出现在了篮球场上。

      我的上场时间变得越来越少,渐渐地,教练不再让我当首发了。我的自尊心让我变得更敏感了。训练和比赛时,大家都会在场上喷“垃圾话”,比如讥讽对方“你软得跟婴儿一样”。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是因为队友们甚至提前用翻译软件把这句话译成了中文,在场上喊给我听。

      这些队友们都是土生土长的美国男孩,在学校里碰到,他们会远远地热情招呼我,这让我心里挺暖和。同学们叫我一起去吃饭,也找我去家里参加派对,可在派对上,我又觉得自己像个傻子:队友讲Tiktok上最热门的网红,讲学校里的新瓜,他们会让我重复那些梗,我一旦露出迷惑的表情,他们就笑得更开心了。

      这是种族歧视吗?身在其中,我又能察觉出微妙的区别。有队友专门跟我解释:Michael,我们不是在排挤你,是不把你当外人,才这么跟你说话的。

      可我就是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那些段子是属于他们的文化,当所有人开心地大笑时,我只能呆呆地坐在那里。

      在新生队的第一年我过得稀里糊涂,一半时间都坐在替补席上。最委屈难受的时候,我每天睡前都躺在床上想战术,默背今天教练喊过的术语。

      更多的还是想回国,回国多舒服啊,我提到想回国,妈妈说,你不能逃避。我心里想,你压根就不懂我在遭遇什么。

      我开始疯狂找教练,不停地问他,我怎么能上场,怎么能变强?新生队的教练不到30岁,他其实也像个大孩子,教练说,你快把我烦死啦!连队友们都说,Michael,你不要这么急变快变强,急是急不来的。

      这其实就是浮躁的表现。在网上也经常看到类似的男生,整天说自己多么热爱篮球,问人怎么能快速变强——我们太想走捷径、太想让别人看得起自己了。其实真正该做的,是日复一日的训练,持续地让自己练好基本功,把该做的做好,并且展现出来。

      爸爸妈妈帮我出了个主意,他们让我想想,我的优势是什么?我能为这个球队提供什么?

      我想我有决心和毅力,也有体格。在北京的校队,我一度也被队友们觉得水平不行,初二正赶上新冠停课,我每天自己在户外练好几个小时。不知道什么时候,身体就变得更结实了,在球队也变成了主力。现在即使在美国,我的体格也比同年级的大多数队员强壮,我应该有信心。

      经过了一段刻苦训练和心态调整,我又重新找到了状态,打得也越来越果断,我的自信心重新回来了。到了10年级(高一),我被选入学校二队(junior varsity)。但这一年,又有一个意外挫折。放感恩节假的时候,球队是有训练和比赛安排的。妈妈不知道,提前订了去度假的机票。教练不让我走,妈妈很不理解:这是学校给放的假,为什么不能出去玩呢?其实前后加起来也就一周时间。

      你猜怎么着?等我度假一回来,就没有上场机会了。

      这是球队给我的一种惩罚,放假那三场比赛我都没能上场,在队内,我的信誉清零,教练让我从第三梯队重新一点一点往上打。

      在北京的时候,篮球不可能是我生活的重心,平时训练就不是很多,每到期中、期末,训练更要为考试让步。年级越高,打球的人越少,到了初二,很多时候打球都凑不齐人。

      但在美国的高中,教练要求我们珍视自己的球队:你既然进入了一个集体,就要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为同一个共同目标牺牲,不能今天你不来,明天他不来。如果连自己球队比赛你都不看,你真的关心它吗?教练总说的一句话是:“Like a family(像一家人一样)!”

      中国的父母到了美国,其实也总在盘算,参加运动队对升学到底有什么好处?如果不能打职业联赛,天天这么训练不浪费时间吗?度假这件事给了我妈妈很大的文化冲击,在校队打球,其实是个人能力和意志品质的最好证明:如果一个学生能在校队待满上三四年,不仅代表着ta强壮,有运动能力,更代表ta有团队协作能力,能牺牲休息和娱乐时间,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在10年级结束后的暑假,在中锋的位置上,排在我前面的还有两个人,他们一个比我高壮,一个比我跳得快,对抗时这两个人拿身体怼我,在我头上乱蹦乱跳,我一点办法都没有。

      但这时我发现我其实已经有了一个新的优势——我更懂战术。而那个两个更壮的男孩,却总在战术上犯错误。我很快又发现,球队里有两个男孩投篮特别准,此后我一拿到球,遇到盯防,我看着那两个人谁空着,就马上把球传给他,对方总是一投就进。

      我还不断开发适合自己的技术,相比之下,那两位中锋却迟迟没有这个意识。

      就这样,我上场的时候,我们队整体得分变得更多了,好比平时队友每人平均得8分,我上场后,每个队友能得到12分、13分。很快,我的上场时间也变多了。又很快,在10年级的赛季初,那位跳得比我高的中锋,因为总无故旷掉训练,打球时也吊儿郎当,也被教练开掉了。

      到了11年级,我终于顺利进入学校一队(varsity),也回到了首发的队伍里。可故事讲到这,还是没有一帆风顺的结尾,我至今还在不停地在篮球上跌跟头。这次遇到的是伤病。

      到了10月,我在一次抢球时崴了脚,被诊断出韧带撕裂,脚一碰地面就钻心地疼,很长时间都要拄拐出门。

      那原本是我在球队最顺风顺水、势头最强劲的时候。受伤后,我整个赛季都报废了。但在美国,就像之前说的,Like a family,只要你不是伤到躺在床上不能动,你就得参加训练和比赛,你可以不上场,但你必须到场,观摩或做服务工作。有的比赛地点很远,爸妈要开车两个小时,送我到球场,我们坐在那里,看完整场比赛,再开两个小时的车回家。

      回程时我总是沉默,说什么呢?我心情太差了。

      只要打球,就要持续地感受、抵抗压力。9年级时跟我一起打球的有十几个队友,等到第三年,只剩下我和另外4个老队员。我也无数次想过要退队,但又很不甘心,来到异国他乡,是篮球帮助我破局,帮助我融入集体,赢得大家的尊重。

      “Toughness(坚韧).”我越来越理解了这个词。大家都讲投入和回报,在篮球这里,我认为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投入,一种胜利。越到低谷、到伤病的时候,这种坚持更考验人。当人们跟我寒暄:你打的是首发吗?一般上场得多少分?我这时候总会非常尴尬,我没法开口告诉别人,我其实压根上不了场。

      到了年底,我的脚伤已经好了,我认真投入训练,期待被选入比赛阵容。但教练迟迟不给我上场的机会——到了季后赛更是如此,每一场比赛都会记入战绩里,教练怕影响球队的“化学反应”,尽量不换人。坐在板凳上,想到身后坐着的父母,今天又开了这么久的车送我,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心里非常不好受:我打这篮球到底有啥意义呢?

      在今年1月的一次友谊赛上,有个队友发挥得不太好,教练喊他下来,又指着我,“Michael,take him.(迈克,你去换下他)。”所有队友都特别惊讶地看向我,因为开赛四周以来我压根儿就没上过场。但就像三年前一样,我又抓住了这最后4分钟的机会。看了一个冬天,我了解球队现在的战术和节奏。上场后,我给球队的传球运球做了很多贡献,也相信所有人都看出来了这一点。

      机会转瞬即逝,有时候只有几分钟,就看你能不能顶住心理压力,不把“球运”弄丢。几天后,我就又出现在了比赛名单里。

      上了赛场,当然又有场上的压力。一次,在我等待上场时,听到身后观众席上传来对方球迷的“垃圾话”:“别打球了,回家做数学去吧!”(话里的意思是亚裔人种除了做数学,别的什么也不会),但我根本不理会,我知道这种明显涉嫌种族歧视的语言在美国也被视为“垃圾”,我还会被这种话打倒?那一场我发挥得依然不错。

      这个赛季结束时,有两个队友从头到尾,一场比赛都没打成。最后一场时我们输掉了比赛,意味着我们队的赛季正式结束,有两个又高又壮的美国男孩当场哭了。我理解他们的心情。

      篮球就是一个高竞争性的运动,每天我们的训练就像一种竞争。就像在战场上打仗,你得为自己抢到战壕。我现在更能理解处在逆境中的人了。没想到篮球又帮助我,进到另一个文化。虽然经历了种种的起伏,但我感受更多的是它给我带来了太多的乐趣,让我交到了更多的朋友,也让我理解了更多的人生道理。

      现在我的文化课成绩也更好了,篮球队规范的第一条就是“要永远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我的成绩现在是中上吧,还完成了一些大学先修课程(AP)。我好像突然就明白了,学业成绩是能决定我未来的很重要的一环,我需要知道孰轻孰重。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坚持下去,这也是篮球教给我的。

      热爱和坚持,这是篮球教会我的事。

      我在美国高中,校篮球队就是一个“小型职场”

      通宝推:海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讨论】推荐一部2023年电影 -- 补充帖

      《80 for Brady》(大陆用的中文译名:追星奶奶团)

      80 for Brady

      这源自真事改编,四个平均年龄80+的老奶奶是橄榄球明星Brady的死忠。2017年那场清场式神反转决赛后,Brady本人投资,拉了本队一批明星客串出演了此剧。这个剧的艺术水平一般,但明星加入,挺真实地反映了美国商业化、大众化体育的面貌。

      • 家园 这几年加拿大体育爆棚啊

        足球篮球排球都不错。这么少人能玩成这样是真爱了。

        这两年加拿大澳洲体育都有起色。有力的在奥运会上狙击了美国队

    • 见前补充 5009966
      • 家园 老本这顺带聊的美国校园体育文化写的很好啊

        您有空多聊一聊美国的校园体育,NCAA系统,很感兴趣。

        练一练体育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国内的家长现在也只是模模糊糊体会一点点。还有美国这套和教育体系融合的体育培养体系,和我们传承自苏联的体工队模式,确实完全不一样,一点都不了解,您有时间多聊聊。

        • 家园 就是个洗脑工具

          公立学校基本放羊,学不好是因为没天分,用不着努力。连乘法表都不要求背,美国小学也是不许用计算器,不会背乘法表,小学高年级数学基本废了。还有什么纪律啊,自律啊,集体荣誉感啊这些教育也基本缺失。

          到了运动队,完全相反,长时间机械的反复练习,讲究只要努力就有回报,还必须老老实实听话守纪律,不能三天抓鱼两天晒网,打比赛为了球队胜利得拼命,你看,学校不教的东西这不正好都补上了嘛。

          如果非要跟国内类比,这就相当于全年性质的军训。当然,美国大部分孩子也不玩体育,那就自生自灭去吧。尤其近些年孩子越来越宅,问题只会越来越大。。。

          国内教育该教的学校都教,个别孩子可能有必要,但对大多数来说基本没必要学这个,体育当成个兴趣强身健体就得啦,美国那么玩第一极为花时间花精力,第二那是真苦真受伤啊,别的不说,女孩来月经了也得照常练,游泳塞个卫生棉条照样进冷水池练去。。。

          • 家园 西方为了避免出现工人阶级

            把自己阉割了。

            西方的教育就是教一堆废人,然后这些人连工人都做不了,自然就没有工人阶级了,然后就不对资本家造成威胁了。

            但是没有工人,西方就生产不出东西。结果就是高估值的货币没有支撑,早晚国家破产。

            没有知识的人无法统一认识,无法相互团结,而体育运动是能提高身体素质,但是这东西不是知识,无法代际积累,无法不断进步。就像足球出个梅西,但是要出个比梅西更厉害的很难,要复制更多的梅西更难。而不断复制最优秀的产品,不断产生更优秀的产品,这是制造业的基本功。

            通宝推:青青的蓝,潜望镜,审度,
        • 家园 【讨论】国内没这个条件

          美国的公立中小学教育,在知识教育方面,是比较失败的。结果体现在两点:1,社会的“手动中坚力量”,比如军队的士官、工厂的青工和基层技术人员,只能适应要么傻瓜式的器材,要么较传统(比如类似车用发动机,自己在家摸过的)的器材。整个军队和制造业的基层,应变性弱,抗拒新生产方式。如我们所分析,福耀代顿厂可能就是这个问题引发的非法雇员事件。2,美国特别成熟的前沿科技风投机制,需要全世界培养的STEM精英投喂进去,才能保持高回报。但这很矛盾,好的人才都留在美国了,这些落后地区无法发展起来,最后又累死美国,中东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这样的失败下,美国中学生有时间有精力,体育搞好了又来钱有出路,所以很蓬勃,参与的人多了,平庸者经过努力和成熟科学的长期成建制(球队)管理,就会比其他社会的同龄人在体能上毅力上抗压能力上更优秀。这也可以称为“阿甘现象”,电影里阿甘就是靠体育走出贫困的。一个是他有运动天赋,一个是社会需要大量有运动天赋的新人,他的低智商在这个大环境里被掩盖起来了。一旦美国社会不富裕了,不需要那么多人搞体育搞嘻哈了,就他们那个脑子,他们还能转型干什么?流水线上的普工都是机器人了好吧?

          群众体育是个对国防建设、社区治理影响特别大的工具,这个楼里我们只是为了分析踢-华尔兹教练才说到。这方面中国特别薄弱,但在未来也不必走到美国中学大学那个程度。“菜就多练”是王道,但全社会来衡量,练的东西要均衡,要门类齐全。

    • 家园 【原创】美国大选后续-14 -- 有补充

      (一)

      1小时前,哈里斯与新出炉的竞选搭档Walz,在费城举办首次合体造势活动,随后将在摇摆州一连6天巡回造势。

      基本上,我把今年的大选,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到今晚。

      第二阶段:到9月底,所有的候选人辩论(总统候选人之间的1-2场辩论、副总统候选人之间的1场辩论)都完成后,看民调。

      第三阶段:到投票日。

      第一阶段,哈里斯组合胜。

      这是非常、非常“怪异”的:仅仅三周,哈里斯组合翻盘成功。

      Tim Walz是个比较另类的政客。关于他的资料细节,这几天大家都能查到。我前段时间正好向河友推荐了一部奈飞连续剧《指定幸存者》,再次建议大家去看看。国内河友可以看中文字幕版;海外河友我建议看英文字幕版或者中文字幕版,因为很多法律、行政单词和缩写,平时接触不到,没有字幕不容易看懂。

      Tim Walz就有点类似于电视剧里的主人公。

      他是中学老师兼中学橄榄球队教练,所以他有一个优点,演讲时的用语风格:用词简单易懂,擅长煽动人心(而且煽动的是中学生级别的智商,这门手艺在美国大选中特别实用)。

      (二)

      Tim Walz去对阵万斯,进行辩论的话,他会赢万斯。因为年轮的关系,Tim Walz很自然、放松、有信心。而万斯正好相反。

      第一局打完,现在是1:0。哈里斯组合,要在接下来两个阶段继续得分,需要三点:

      1,在辩论中,赢得多数场(比如说,三场里赢两场)。

      2,持续提供新闻热点。哈里斯组合,每次开造势大会,来参加的观众不如唐纳怆的大会多,是因为年轻人不喜欢肉身到场,太累。只要在网上、媒体上保持头条、热搜,这些从没有露面捧场的年轻一代,仍然会投票给他们。

      3,与可能的“坏事”绝缘。不管这些“坏事”来自于经济、非法移民(舅-拜登的执政后遗症);还是来自于突发事件(自然灾害、股市波动等);还是来自于唐纳怆阵营的扒粪、算计(回想一下,2016年的希拉里邮件事件)。

      但这并非不可能。想想看,仅仅3周前,谁敢说民主党能够翻盘?

      (三)

      Tim Walz当了几十年的中学老师,好好先生一枚,突然有希望当国家的No.2,这就是美国社会的魅力。所以走线只有走去美国,没有走去朝鲜的。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自由。一种是“免于恐惧的自由”,全天然自由;一种是“兔子恐惧的自由”,全过程自由。方块字看起来很像,但两由互不隶属。

      夹在两者中间的不稳定状态,也有,叫“兔于恐惧的自由”------就是多了一点赘物的样子------当下的孟加拉就是,稍微从前的中国就是。1989年到1990年间,Tim Walz在广州一间中学,当英语老师,经历了风波的全过程。

      通宝推:燕人,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2)
      家园 【讨论】三场总统候选人辩论 -- 补充帖

      共三场辩论,第一场9月4日,第三场9月25日。如我所说,我们将在9月底,为第二局打分。

      1,辩论,唐纳怆不一定输。唐纳怆的论点,有些比民主党那边的,更加“符合常识”,就看能不能在场上发挥得当、有风度。

      2,我们虽然把大选分为三局,但并不是“三局二胜”。即便第二局也是民主党胜,达到2:0,也不能说哈里斯最后会赢。因为经济、国际战争隐患等方面,随时可能爆发大事件。

      3,怆党在有些细节上“更符合常识”,不代表其在总路线上正确,他们仍是怪胎。

      家园 【讨论】三场辩论的日期、主办方 -- 补充帖

      是唐纳怆单方面提出的,哈里斯方面尚未全部接受。但9月10日的辩论,双方已经一致同意。

      双方的竞选活动,都往“插科打诨”方向走,务虚不务实。真正花时间解释政纲的机会,大概也只有辩论。

      踢-华尔兹能起的作用,就是编一些“高中适用型”金句,造梗,投喂给支持民主党的网络大V们去进行病毒式散播,把对方脸谱化、丑角化。这4个人里面,只有他有这个口才。

      • 家园 所以Walz说是特意选了5年后的

        八平方那天结婚,就是为了纪念那段他人生中最特别的日子

      • 家园 他有这个本事就用他

        我以为对特朗普这样的人,沃尔滋是个利器。另外,哈里斯还可以更大胆一点,比如往特朗普脸上吐口水,或者是直接把特朗普的脸挖烂,让特朗普不能忍受,狂怒发飙到破了正常人的底线。

    • 见前补充 5004476
    • 见前补充 5004242
      • 家园 Tim Walz一直在拿总参二部的钱

        代号:我滴妈

        这样说,是不是比七八个不同肤色的孩子抱腿来得与时俱进些?😁

        共和党祭出这手来,不知道民主党如何应对🤔,FBⅠ局长来打包票:我们在中共内部的线人说不是这样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