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黑神话原来是红神话 -- 陈王奋起

共:💬52 🌺493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黑神话原来是红神话

    这几天在家,台风天,哪里也去不了。看了冯骥为黑神话悟空写的歌词,听得潸然泪下。

    “封了神佛 神思难安

    成了大道 大地凋零依然”

    原来教员就是齐天大圣,我们都是天命人。让我们打上凌霄宝殿,把吃人的世道打个落花流水,不堕轮回万古传!

    【一起打上凌霄宝殿!《黑神话:悟空》结局主题曲「未竟」-哔哩哔哩】

    https://b23.tv/I2cG2m7

    词:冯骥

    曲:王星贺/李佳骐

    编曲:翟锦彦

    监制:丁培峰

    录音:唐子翔/王小四

    弦乐:国际首席爱乐乐团

    铜管:X BRASS 铜管组

    混音/母带:张生磊

    统筹:樊硕

    制作人:李佳骐

    翻过了山 路走不完

    趟过了河 风吹不干

    闯过的关 一去不再还

    拥抱过的人 明明忘了 剪也剪不断

    取了真经 真假如幻

    封了神佛 神思难安

    成了大道 大地凋零依然

    得了千秋功名 千千万生灵涂炭

    故事被谱成曲 全是分合聚散

    曲唱成歌 最怕平凡

    群生万物 本来皆成善

    名注齐天梦一般

    英雄被写成诗 只剩爱与勇敢

    诗凝成画 少了悲欢

    你我原是 无拘无束身

    天不收来地不管

    肉化成土 埋葬背叛

    骨烧成灰 涂抹苦难

    血兑成水 淹没所有呐喊

    精魂炼成了丹 从此尝不出辛酸

    故事被谱成曲 全是分合聚散

    曲唱成歌 不许平凡

    群生万物 本来皆成善

    名注齐天梦一般

    英雄被写成诗 只剩爱与勇敢

    诗凝成画 不容悲欢

    你我原是 有情有欲人

    天地不平心不甘

    他们被说成书 区区八十一难

    书刻成碑 光明灿烂

    试问有谁 再打破顽空

    不堕轮回万古传

    通宝推:手可摘星辰,起于青萍之末,ccceee,李根,林三,冬晓,金银鑫,何求,红军迷,麦喀士,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活着的西游才是人民的西游,但总有人想当定经阿訇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这个时代的大圣。就像20年前戴上金箍的至尊宝一类,也许很多人仍然嗤之以鼻。但不妨碍大话西游在那个时代,成为部分年轻人尤其学生的时代记忆。

      实际能被讨论的教员,才是真正人民的教员。而某些人妄图挂教员的像章,披上封建时代的旧袈裟。是最终不可能成功。

      学习他,成为他,超越他。一个个人制作的三体动画。和现在看出长生不老长不了的黑神话大圣,都才是真正领会教员精神的天命人。

      时代在进步,人民群众的智慧也在前进。大圣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实际可能也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在社会实践的取经路上降妖除魔,才是真正的真经。天庭也好,灵山也罢,那些妄图让人民只需要听真经,按真经指示就可以的神佛,所谓的真经,就是灵山佛光倒影下的魔窟。

      实际这是唯物主义最本质的实质。国际歌就告诉所有人,没有神仙皇帝,更没有什么救世主。但是,总有些人,画饼真经,告诉大家只要信了真经,世界上的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真经永远在路上,因为唯物主义世界观,客观世界本来就是永恒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也应该是不断前进的,那么生产关系也是应该适应生产力,不断调整的。那些幻想长生不老的神佛,长不了的。

      通宝推:夜郎国主,普鲁托,俺是老胡,广宽,北纬42度,何求,孟词宗,秦波仁者,曾经是铅笔,
      • 家园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

        :造反有理

        如果有人要把主席做成排位,做成神像,那我们就可以造主席神像的反。主席思想和主席教不是一回事,就比如儒家思想和儒教不是一回事。

        这个才是辩证法,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 家园 【商榷】“造反有理”这句话的关键是阶级属性,与辩证法无关

          这句话出自毛主席在斯大林60寿辰的讲话:

          我们要学习他的两方面。一个是道理方面,一个是事业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几千年来总是说压迫有理,剥削有理,造反无理。自从马克思主义出来,就把这个旧案翻过来了,这是个大功劳,这个道理是无产阶级从斗争中得来的,而马克思作了结论。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斯大林有什么功劳呢?他发挥了这个道理,他发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弄出一篇很清楚很具体很生动的道理来,这就是建立革命阵线,推翻帝国主义、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个理论。

          这里的“他”,是指斯大林。

          本来是在谈学习斯大林“道理方面”,突然插入一句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并归结为“造反有理”,让人感觉突兀。幸好后面有解释,可以理解为造反是造帝国主义的返、造资本主义的返……。

          后来文革中造走资派的返,这就是“理论根源”。但是,切不是造社会主义的返、造毛主席的返。即使要造,也不能从“造反有理”循得理论根源。

        • 家园 我认为,唯物辩证法和中庸之道不能混为一谈。

          这个才是辩证法,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您的这句话我有些不认同,并无针对您之意,只是就这句话表达异见,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教一二,感谢!

          我这几天在一篇“曲阜干部政德教育”发出的微信推文中看到一段对中庸的阐释,想斗胆借此对用唯物辩证法来进行分析、批判论述一下中庸在哲学领域究竟错在哪。原话是

          凡事都不能走极端,既要反对“左”,也要反对“右”。君子既不粗野,又不轻浮,而应“文质彬彬”“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政德之声】儒家中庸之道的内涵

          我搜了一下,还有这类文字也是颇多:

          中庸是坚持中正,反对过火和不及,既不左,也不右,在矛盾对立中选择规定事物质的稳定性的一方,以适应事物的稳健发展。

          这些话粗看起来好像并没有问题,中庸=中正,既不要做的过火,也不要达不到某个程度,不左也不右,在矛盾中选择规定事物质的稳定性的一方,来适应事物的稳健发展。但其关键在于最后两个半句中,揭示其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不同之处。

          像“在矛盾对立中选择规定事物质的稳定性的一方”这句话,马列毛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其本质都是由各种对立矛盾所构成的统一体,而且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决定其性质(或本质)的,从而规定其他矛盾和其他方面。前者占据主导地位,后者则为从属地位,且两者之间的地位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斗争进行相互转化。而如果按照中庸的理论,就要在矛盾对立中要选择规定事物质的一方。那么这是在一切矛盾对立中都要这么选择吗?即使是在选定这个矛盾后,其规定事物质的稳定性的一方变化了,依然还要保持之前的选择?……一句话:是否不论何种矛盾、它所产生的何种条件、矛盾对立中的双方是什么、矛盾后续的斗争与变化,都要选择规定事物质的稳定性的一方呢?

          就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且是资产阶级占主导的统治地位,规定了其他的矛盾和其他方面,是矛盾双方中有暂时稳定性的一方:而无产阶级与小资产阶则是属于从属的被统治阶级。按照中庸的逻辑,岂不是要站在资产阶级一方,不要革命,反而要拼命地维护其反动统治了?就如同千年前孔子提出时一样,不顾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背景,封建地主阶级正在通过战争或改革等手段向贵族奴隶主阶级发动进攻,并使其节节败退、逐渐丧失自己占据主导的统治地位、被迫向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化,而是硬要恢复周礼、维护贵族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不分析矛盾所在的具体情况、矛盾双方是谁、矛盾后续的转化,“无脑选择规定事物质的稳定性的一方即可”,可见中庸与唯物辩证法的区别之处。

          还有“以适应事物的稳健发展”这句,那这个事物是新的,还是旧的?如果是新事物,那么在它尚未完全发展、未占据双方矛盾中的主导地位,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其必将受到旧事物不断的进攻,处于不稳定的一方。而按照中庸的逻辑,必定要选择站在规定事物质的稳定性的一方即旧事物,那么新事物该如何做到稳健的发展呢?这岂不是自相矛盾事与愿违,这样的选择反而成为新事物发展的最大阻碍?何其搞笑!而如果这个事物是旧事物的话,则如之前逻辑一致,抛弃新事物,全力拥护旧事物,来适应它的稳健发展,这难道不反动吗?

          都说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可中庸在哲学上的特点就有抛弃实事求是,即不分析矛盾所在的具体情况、矛盾双方是谁、矛盾后续的转化,把各种事物看成是单一静止永恒不变的“死东西”;其次,中庸之道忽视矛盾内部斗争的绝对性,不讨论矛盾双方的斗争过程,削弱群众的斗争性,这是形成第一个特点的根本原因:最后态度鲜明地站在维护旧事物的一方,保持旧事物质的矛盾统一体,维持旧事物质的稳定性,妄图使其绝对化、永恒化,这就是历史上各种反动阶级爱将其作为维护自己统治的理论依据的根本原因。

          毛泽东说历代农民起来造反,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改换皇帝,他们起兵造反的时候都是批孔,为什么呢?因为孔夫子讲的君君臣臣,臣是不能反君的,你要造反,把皇帝换掉,你得违背,违背孔夫子儒学理论,他必须得批孔,要不然师出无名,造反无理。

          特别是农民起义,举了个例:如刘邦,最看不起儒生的人是刘邦,见了儒生把帽子拿下来洒尿,史书有记载,可是到了汉武帝时,独尊儒术,这就说明到了统治地位以后,又要把孔子请回来,为什么呢?因为要用他那套理论管理国家。

          宋太祖赵匡胤他搞陈桥兵变,军事政变发生在河南,把皇帝推翻,自己皇袍加身当皇帝,这不符合孔子的理论,他肯定不符合,但他当皇帝以后又把孔夫子请了回来。

          造反的时候批孔,治国时尊孔,都是这样。

          成吉思汗他读过论语吗?他的铁蹄杀遍欧亚大陆,见人就杀,简直是要把所有的农业区都变成牧区草地,可是到了元朝后边皇帝,到山东去祭孔啊,给孔的地位那么高,戴高帽,封的很高,好像元朝皇帝给孔子封的帽最高,朱元璋起兵造反,你不批孔,造反有理吗?

          没理,他很反孔。

          但朱元璋上台以后,要到曲阜祭孔,清朝也一样,努尔哈赤读过什么书,满清入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那符合孔子的理论吗?可是等到清朝皇帝入位以后,要把孔夫子请出来。

          太平天国洪秀全也是从批孔开始,不批孔他敢造反吗?可是等他到了南京做了天王以后又要尊孔。

          此前国共两党的领导人孙中山也好,陈独秀和李大钊也好,五四运动就是批孔开始的,是不是这样?

          等到蒋介石坐上了宝座以后去尊孔、祭孔,蒋介石把孔家的后代请到台湾,现在依然还在那里,中国历史不就是这样吗,当要起来造反的时候,都要批孔,用我们的话说,你是革命党的时候是批孔的,当成了执政党,巩固地位时又要尊孔。

          为什么毛泽东提出要批孔,就是说中共党员要保持自己的革命性,一旦中共也开始尊起孔子来了,就说明你也到时候了,就说明你统治不下去了,要靠他来维持你的统治了。

          想想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你看历代革命的时候都是对从批孔开始,但是等到他掌权的时候,都要把他请回来,干什么呢?

          把他作为对人民统治的思想专制的工具,所以毛泽东的结论是什么,他说孔子作为中国者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荀子和他们一样,都值得我们尊敬,纪念,值得研究,因为他们的思想实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尊重。

          但是作为孔子的这套理论,它是唯心的,主张政治倒退的,不能接受的。至于说我们现在说批孔已经各朝各代梳妆打扮以后的孔,不是当年的孔夫子。

          “我们共产党人是从批孔起家的,但是我们决不能走前面他们的路,批了再尊,等到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再把孔子的思想来与老百姓的思想时,落入历史的一种循环,这是不行的。

          如果我们也到了自己没法去统治或者遇到难处了,也要把孔子请回来,说明你也快完了。”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消磨革命斗志、随波逐流之路,就是不见本质唯心盲从之路。没有事物不在发展,怎么可能靠所谓的适度来应对一切状况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谬误。如今大谈的中庸,实际上谈的是保守,是让千万人当旧事物旧制度旧思想的卫道士。要革命要解放就要不得中庸,一定得将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世界是在不断地运动的,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中庸之道一直在当旧事物的卫道士,但却始终无法阻挡新事物的发展。无论这些人再怎么宣扬中庸之道,也无法阻止无产阶级专政的到来。

          任何中间派都不能一直保持中立的态度,随着阶级斗争的深化,小资产阶级就必须要选择支持资产阶级抑或是无产阶级,中修的中庸否定矛盾和斗争的客观存在,并且为其知识分子所追捧,但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是带有阶级属性,从没有超阶级的存在,所谓的不过火就是要人民群众不去反抗,必须要去等待青天大老爷们的拯救,所谓适应事物的稳健发展就是要人民老老实实受剥削,胡说“和平发展才能导向共产主义”,如何打倒中庸之道,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去认识到矛盾和斗争的普遍存在并坚持阶级斗争的核心路线。

          所谓“稳健发展”不过就是“稳定剥削”,中庸之道的鼓吹者们通过嘴巴上叫喊着“中庸”、“莫要过火”,来曲解唯物辩证法,鼓吹不要进行“非法手段的”斗争,进而阻止革命维护自己这个既定的、已经确立下来了的剥削体系。

          因此,讲唯物辩证法和中庸之道放在一起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矮化。

          通宝推:时间的影子,ccceee,很高兴,卡路里,真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中庸》里的中,可不是两端之间的中

            看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所以这个中,正是解决矛盾的起点,要解决矛盾难道不是应该从矛盾的起源之处着手调查研究吗?太极图和八卦图,都有一个源点,就是中心点。

            后世腐儒借孔子门生之名作恶,是该怪孔子呢,还是怪这些腐儒呢?宋代非常推崇《中庸》,那宋朝的失败是该怪孔子呢,还是要怪当时的统治者,帝王将相呢?进一步推而广之,中国近现代的落后于西方,是该怪孔子呢,还是该怪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大儒们呢?退一万步讲,就算孔子的学说有错漏之处,后人不能指出并改正,是该怪孔子呢,还是该怪后世儒家子弟呢?

            我认为,主席批孔有特定的历史需要,但我绝不会认同任何人不管是谁,彻底否定孔子。对孔子的学说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去掉糟粕(如果有的话),取其精华(这个是一定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中庸不是折中主义,而是基于多元矛盾论的优化方法

            如果事物中只有一个矛盾,而矛盾的两方面孰好孰坏已经被我们了解清楚了,那就没有折中的必要,而是要取此弃彼,非常绝对。

            但是,事物往往是复杂的、是多因素同时作用的、是有着多元矛盾的,就像毛主席在《矛盾论》里讲的,事物中的矛盾往往是有很多个的,有的是主要的矛盾,有的是次要的矛盾,这就是多元矛盾论的出处。当然“多元矛盾论”的说法是阿尔都塞从毛主席的《矛盾论》里归纳出来的,多元矛盾论辩证法是对于黑格尔一元矛盾论辩证法的极大的突破性创造。

            而因为事物是多维度、多因素、多元决定的,那通常在其中一个维度、一项矛盾上进行绝对性取值,往往不一定能达到整体性优化,我们学过多元线性规划的人应该能了解这一理念,更何况许多事物中的多元矛盾是非线性叠加在一起的,就更要谨慎研究,而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一个维度就走极端。这就是毛主席的多元矛盾辩证法和黑格尔一元矛盾辩证法不一样的地方。

            那么毛主席的多元矛盾辩证法和“中庸之道”有什么关系呢?一般而言,在缺少对多元矛盾的分析和综合研究的情况下贸然将单维度矛盾的取值推到极端,往往就会在其他维度上造成灾难。当然,不能说总会是如此,也有可能有的情况下,某些维度上的矛盾方面要走极端才利于整体,但是“不走极端”大约是我们的一种“常识”,或者说未经严密证明的“经验之谈”,即——在一个维度上把矛盾取值推到底、推向极端,往往不利于多因素决定系统的综合优化,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整体的多元矛盾情况,就最好在“先验”取向上对单维度的矛盾方面取一个中间温和的取值,至少一般而言不像取极端那么有害。

            总结一下也就是,“中庸之道”是毛主席多元矛盾论辩证法的一个日用简化型版本,在我们没有将足够多的矛盾方面研究足够清楚时,“中庸”给我们“不要在一项矛盾上走极端”的先验指示。同时当我们将事物中包含的各种矛盾和矛盾中的各方面研究清楚后,我们就可以进行综合优化,合理地配置各维度矛盾中的取向程度,以求达到综合最优,而就“中”这个字也有“合适、合理”的意味而言,“中庸之道”此时也是可以对应这种“多元综合优化”的意思的。就这个意义而言,“中庸之道”就和毛主席的多元矛盾论可以达到相当高程度的一致性了,或许毛主席的多元矛盾辩证法的思想来源里就有《中庸》的影响。

            这里再简述一下中庸之道的两个方面:一是在事物的多元矛盾未得到较好了解时,对单方面、单维度的矛盾处理取以不走极端的先验判断;二是通过研究在了解了事物多元矛盾的分析特征和综合特点后,合理、合适、“中肯”地设置各矛盾的取值程度,以求达到系统整体综合最优,这是中庸之道的第二重意思。第二重意思往往是世人看不到的,从而把中庸之道矮化为折中主义了,那也意味着一直处于对事物矛盾不清楚的情况,而不着手去研究明白,就只能一直使用中庸之道的第一重意义而停止不前,一直糊里糊涂下去。

            ——————

            对多元矛盾讲一些简单的例子吧。比如疫情期间我们会考虑,到底是防疫重要,还是经济生产重要,这就最起码有两个矛盾了。那么我们在不充分了解态势时,可以先用中庸之道的第一重意义,即先验上不取极端的意义,认为防疫最好不要不搞,也不要推向极端而为了防疫从而耽误了其他所有事,那大概人们的生活也难长期持续。而在经济生产中,既不能什么也不生产而待在家里防疫,也不能什么防疫都不顾而只看生产,那样对防疫也是不负责的(你可以说新冠只是感冒,那如果是一种确实比较要命的瘟疫呢?以后不一定不会发生。)。

            这就是第一重中庸之道,它的好处不在于一定能让人得到最优化策略,而能让人在不了解全情而做决定和判断时(因为事情往往逼迫人不得不做决定,即使在你还没搞清楚状况时),更多地避免最坏的情况。

            如果我们要进入第二重中庸之道,就要有一些实在的研究才能做到了。通过研究,我们明白了防疫和生产的实际情况,然后去想既能保证防疫又能维护生产的办法(而不是只顾一边)。这个就不是一般人随便就能做到的了,不然《中庸》里面不会说圣人能做到“进退盈缩、与时变化”。而小人或者一般人只能做到“反中庸”,执着于一个矛盾并推向极端,不是完全躺平就是完全封控,最后导致悲剧。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要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考试中总分最高,这就是一个多元优化的问题。如果你其他的都不管而只在一门学科的复习上花时间,在一门功课上追求极致,一般而言总分是比较危险的。

            通宝推: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值得宝推。另外,我觉得中庸即平衡。

              矛盾双方,或多方,如果某一方或己方偏离过大,那么很可能要不是它从过大偏离回归到小偏离,要不就是其它方大力发展,最终达到合适的平衡。

              简化的以茅和盾为例。如果茅的发展,强大到没有任何盾可抵挡,接下去会怎样呢?大概会有两种情形。

              一是茅就不再继续发展,甚至会变弱。更强大的茅已经没有必要。

              二是会刺激盾的发展,能够逐步缩小和茅的差距。大概也就是螺旋式上升。

              无论哪种方式,都会让极端得到平衡。

              • 家园 现在的所谓“中庸”,都是自我发挥的,就像老铁你这个😊

                《中庸》出自《礼记》,后来被宋儒摘出来自成一篇。与《大学》《论语》《孟子》合成“四书”,再加上“五经”,成了科举的考点。

                前面有人引用了一段,还在待认可。我再引一下: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标红的到底什么意思?喜怒哀乐的情绪不表现出来,就是“中”!另外,“庸”就是“用”。

                以前韩国有个下棋的叫李昌镐,号称石佛。就是说他下棋的时候,无论形势好坏、落后与领先,他都面无表情,不喜不悲、不急不躁。李昌镐可算得了“中庸”之真传。

                ===

                以上是俺的发挥。

                现在有的人把“中庸”解读成“中等”、“不好/上/左不坏/下/右”、“平庸”……总之就是不在两极。更有的人把它解读成“稳定”、“不闹事”。

                其实,俺说呢,你要说中等就说中等,要说不好不坏就说不好不坏,要说稳定就说稳定……,干嘛非要套一个“中庸”的壳呢。套一个孔子曰,或者言必称希腊,都是唬人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中庸确实和中等没有关系

                  中庸是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儒家认为天人合一。天是和谐的,一切运行的井井有条。人的本性也是善良的。但是呢,出生之后被污染,所以背离了本性,导致各种混乱的发生。儒家号召大家通过学习,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重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一旦到达了这个境界,就相当于到了一个正确的节点上,中庸。不偏不倚。 如果人人都达到这个境界,世界就回归理想国。

                  所以,首先追求中庸必须追求正道。如果不追求正道,像做选择题一样,你是想偷还是想抢。你说偷一半抢一半吧。这不是正道。而儒家的经典就是针对什么是正道,如何走进行细节的阐述。

          • 家园 关于中庸和辩证法的异同,展开可以写一本书

            我自然是没这个功力的,只能简单说说自己的一些零碎的看法。

            首先,中庸的“中”,我的理解是一个动词。即不是指一个最正确的状态,而是指不断向这个状态接近和调整的过程。最正确的状态也许永远也达不到,但不要紧,过了回调就行。换句话说,“中”不是一个status,而是一个process。

            从这个角度理解,中庸其实是一个方法论,有点像骑自行车,一个人没法骑着自行车不动,定在原地,但可以操控龙头不停地左右摇摆而维持平衡。

            所以,为什么说造反有理是符合中庸的呢?一个王朝刚建立的时候,百废待兴,中央集权可以一杆子插到底,执行力不错,旧有的利益集团被打碎,这个时期执政者是有进步意义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藩殖阀重新出现,阶层利益固化,消极的因素越来越多。此时周期律又会开始,也就是所谓的回调,去重新找回平衡。这也就是孟子对夏禹和夏桀,商汤和商纣的辩证讨论,而不是用机械和静态的观点来要求臣民必须要自始至终的无条件忠君,这也是符合中庸之道的。

            此外,关于阅读《中庸》的方法,我的建议是要读原文,甚至一开始连注释都不要看。后世的注释文本,许多代入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不一定准确。像你引用的几段文字,我感觉和原文意思差别较大。什么叫既不左又不右?难道左右之间还可以走钢丝吗?这样的状态不存在的。一定要注意,中庸是一种动态平衡,而不是静态平衡。社会主义有没有问题?当然有,社会主义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变成国家资本主义,再进一步就变成了官僚资本主义。与其不断斧正,期待寻获完美的社会主义,不妨引入自由主义,做一些回调。但新自由主义有没有问题?也是有的,当前的种种乱象就是明证。所以又需要回摆,而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如果回摆机制失效了怎么办?那就是周期律,其实是更大的回摆机制。所以,中庸可以用来描述历史发展的底层逻辑,也不独是中国,考察俄罗斯的历史,也可以看到他们在不断回摆,包括现在的欧洲,在白左思潮到顶了以后,现在右翼又重新开始起势。

            所以,儒学和儒教是有很大区别的。后世对古代哲学经典的注释很多都是错的。一方面落入了逐字逐句解经的窠臼,另一方面又被人掺入很多私货,做成了驯化民众的工具。这个现象在其他哲学宗教体系中也出现过,圣人,耶稣,佛陀这些人,当他们活着的时候大抵是不怎么招人待见的,但一旦等他们死了,反倒便宜别人做成牌位,他们说的只言片语就成了天宪,于是就能手握真理,以理杀人。毛对孔孟的批判,批判的就是这种儒教,而不是儒学。但反过来,毛泽东思想会不会落入类似的场景,被有心人拿来逐字逐句解读?比如主席说过“孔学名高实秕糠”,这就一定表明他反对孔子的思想吗?这倒有点类似孔子说过的“女子与小儿难养”,于是被拳师们一路追杀到了两千多年前。

            最后,“您”不敢当。

            通宝推:大道至简,铁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中庸的“庸”是动词,“庸”,用也。
              • 家园 中,是中和;用,是中和应对不同境况中应用的具体变化形态。

                这就是“体”和“用”的区别,这两个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中和为体,体就是内在本质,“用”是中和的外在应用。

                (顺便说一个不相关的。应该是陈灏说的,“体用一源”,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是有着密切的必然联系的。而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让体和用分属不同的学派,这样的体和用之间就没有必然联系。这样,中学的“体”发挥不了具体作用,西学的“用”没有内在动力支持——相当于在院子里种了牡丹的树,让它开月季的花,就永远只是照猫画虎、不得要领。这样的哲学思想的指导必然使洋务运动只能学到西方的皮毛而同时把中国自己的东西丢了。而明治维新则搞得更彻底,西学的“体”和“用”都要学,同时中学的体用也都保留,只是限制了程度,相当于院子里的牡丹花少种一些,多留一些地方给月季花,让月季树开月季花,让牡丹树开牡丹花。西学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应用就都学下了,并且立得住,中学的体用也有限度地保留了。我们可以看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基本上同时开始,可到甲午战争检验谁的成绩更好时,日本赢了,洋务运动被证明不如人家。)

            • 家园 比中庸还早的说法,应该是执中

              也就是《尚书》记载的,舜对大禹的政治遗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后来,孔子将执中解释为,执其两端,用其中,简称中庸。庸,用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其实,《尚书》里的执中,并无两端的意思,两端是孔子的发挥。

              《尚书》的这段话,放在今天,对于治国者,领导者,决策者来说,依然很适用。

              人心惟危,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思想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既有主观容易犯错误的危险,也有由于主观错误带来的危险后果。通俗讲就是,容易上头,一上头就万劫不复。

              道心惟微,强调的是主观正确分析判断把握客观的困难。所谓道,就是正确路线,就是可以成功到达目标的路。主观正确的分析判断把握客观,就是道心。微指细、隐匿,就是又小又看不见,总之,不是明明白白,显而易见的。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按今天的话说,决策很危险,决策有难度,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的先贤说了,要惟精惟一,就是强调局部和整体的看问题。精,精华,精准,都是指一个局部,而一,就是大一统的那个一,则指整体。

              再小,如果放大了看,聚精会神的看,也会看清楚;不是看不见吗,那就看整体。

              将局部和整体都看明白了,然后允执厥中,允就是公允,允许,就是OK,执,就是决策执行,厥中,就是其中,什么其中?就是在局部和整体关系中的那个最合适的点,并不是孔子解释的两端中的某点。

              无稽之言勿听,就是没有经过考证的话不要听;弗询之谋勿庸,就是没有咨询委员会论证过的政策不要用。

              为什么每当时代转型时,总有复古思想。因为古人生存环境比后人要残酷的多,生存智慧相应要求也高,所以古人总结的一些经验思想,在生存环境相对较好的后人看来,总觉得有些迂腐,后人只有在遇到重大挑战,面临极端情况,常规经验不适用时,才发现古人的智慧,其实挺高的。

              通宝推:石狼,寄意寒星,大道至简,瓷航惊涛,和平共处,铁手,大眼,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见识的了,经历的多了,就发现儒释道确实是相通的,一“中”各表,源头都是《易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