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乙烯产量看中国轻工业的发展 -- wolfgan

共:💬273 🌺1077 🌵2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毛停止高考10年 -- 补充帖

          各类大学也在大量搬迁合并,工农兵大学生质量如何,可以顶替高考地狱杀出的学生吗?今日十年蹉跎,会造成日后10年各行业的人才断层。左派大篇,最喜欢往大里说,不屑说些实际问题。

          • 家园 到底是50年代,60年代的局面更难,

            还是80年代的局面更难,这肯定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几乎不可能有共识。所以这个问题我不想讨论。

            我从来没有说邓没有功劳,我的意思是说邓的实际贡献(功劳减去错误)比公开宣传的要少的多。

            • 家园 毛邓都是有大功于中国

              毛的功绩更大,毕竟领导建立新中国,这是一切的基础。新中国的曲折,现在要归咎在哪个个人,也是不公平。人的见识能力,也是干中学的。大跃进的责任,邓就没有?但现在一再把前后割裂,没有意义。

              • 家园 老毛停止高考十年是有背景的,就是当年大学招生的数量

                已经远远超过社会的需要,形成了严重的大学生毕业就业难题。但是这个背景后面不少别有用心的人根本就不提。

                • 家园 真正的背景是根红苗正的无产阶级贫农下中农的子女考不过黑五类

                  至于超过社会需要,根本就是假问题。

                  高中生不让参加高考、进大学,直接流入社会会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像现在,反而是研究生博士生使劲扩招,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

                  1960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9.0万人,高校招生数32.3万人,录取比例 111.4 (%)

                  1961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7.9万人,高校招生数16.9万人,录取比例 44.6(%),报考人数:21.4万人,录取比例 80(%),

                  1962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4.1万人,高校招生数10.7万人,录取比例 24.3 (%)

                  1963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3.3万人,高校招生数13.3万人,录取比例 30.7 (%),报考人数:53.1万人,录取比例 25 (%)

                  1964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7万人,高校招生数14.7万人,录取比例 40.1 (%)。报考人数:44.9万人,录取比例 34 (%)

                  1965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0万人,高校招生数16.4万人,录取比例 45.6(%)

                  1966年至1969年,大专院校没有招生。

                  1970年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1970年9月-1971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9万人。

                  1971年,没有招生。

                  1972年第二届工农兵大学生,1972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3万人。

                  1973年第三届工农兵大学生,1973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5.3万人。

                  1974年第四届工农兵大学生,1974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6.5万人。

                  1975年第五届工农兵大学生,1975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9万人。

                  1976年第六届工农兵大学生,1977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21.7万人。

                  另外,不高考、招的工农兵大学生数量与之前正常高考招的大学生数量不相上下。高考不招了,改工农兵招,这也说明大学招生超过社会需求是个假问题。

                • 家园 不是就业难,没这个问题,只是暂时需要倾斜其他的领域,或者说

                  初高中更需要。

                  当然大学生可以去,但是这不值得,他们自己也不愿意去。

                  只是这个差别而已,工资都可以给他们(按照大学生的标准),但是他们不愿意去。

                  新中国教育太短暂了,只有20几年,所以文人知识分子,甚至包括部分理工,还有强烈的中国文化传统士大夫观点,学习是为了当官的。

                  而不是为了从事某种职业,还很瞧不起奇淫技巧(即理工技术),为此才有的文化大革命,就是短期内尽量的冲击官本位思想。这也是今天很多孩子还具有的观点,只不过新中国成立更久了,发展更进步了,所以也不算太明显,理工大学生或者说大学生,始终是中国严重缺少的。不是没地方安排,而是浪费在大城市了。

                  一个理工大学生就是为了某个理工科职业而学习。

    • 家园 非常好的角度,这也是我一直想在河里写的

      非常好的角度,这也是我一直想在河里写而又没时间写的。

      从产业技术原因方面来讲,二战后先发国家的经济起飞,主要是在二战及其后的冷战对军事技术的投入,带来的前沿技术的大规模突破,如能源技术,电子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

      而对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以及后发国家(比如东亚日本,四小龙等)的经济起飞影响最大的两个工业,一是以半导体计算机为主的电子工业,第二就是石化工业。

      电子工业的基石半导体,基础原材料是硅,成本低廉,而电子工业又能对工业和生活中的自动化产生广泛的影响,可以以低廉的成本大幅提高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效率,并且可以大规模地工业化生产。

      而石油储量的不断发现和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尤其是轻工业的原材料,摆脱了金属原材料产量不足,增长困难(相对于石化)的约束,尤其是摆脱了农业生产(棉花,木材竹子等)、土地的极大约束。比如浙江农村,其实手工业和轻工业(70年代社队企业)一直是允许的,但因为缺少工业原材料和技术,很多只能用木材、竹子等,无法扩大生产规模。

      美国石化工业从二战前后开始快速发展,电子工业从5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日、韩、台湾的电子、石化的工业技术都源于美国的技术转移,所以日本从六十年代,韩国、台湾、香港等在70年代起飞,背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新中国的发展聚集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不同,因为不存在这样的技术转移,新中国必须自己解决原料(石油)来源问题和产业技术开发的问题。

      50年代末大庆油田的发现,使得中国解决了石油来源的问题。到了70年代,中国还不具备石化大规模生产的技术,于是通过四三计划大规模地引进了石化生产能力,四三计划在1978-1982年之间陆续投产,至此中国终于解决了大规模轻工生产所需要的化纤(代替棉花)、塑料(代替金属,木材,竹子等)的产能问题,加上大规模的化肥生产,中国不仅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化肥应用推动农业发展,也具备了大规模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的轻工业的条件。

      而中国的电子工业自50年代起也一直在密切关注美国技术发展的同时独立发展,从技术、产业发展以及产业应用等方面,大体上一直比美国落后7年左右,但到了70年代初,中国的电子工业已经开始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及电子技术应用从国防领域扩散到民用领域),电子产品也开始进入人民的生活,如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等。

      所以,新中国的农业,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到了1978年,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当然,到了改开后,这些统统不提了,取而代之的是两个神话:

      改革神话:这一切是包产到户创造的;

      开放神话:跟着美国的都富了。

      关于电子工业的发展可以多说一句,改开后中国电子工业就走上了割裂的发展道路,产业链是断裂的,一方面自己的基础半导体产业技术的发展和体系被放弃了,另一方面,半导体工业的生产技术都来源于引进,计算机等整机系统则直接使用国外的芯片,所以面上看大家都很开心,生活水平和电子技术应用水平也提高很快,背后则是自己的基础产业体系崩溃,这些要很多年后才被人们所认识,才意识到自己的高楼是建在美国人的地基上的。

      通宝推:林三,胖老猫,阴霾信仰,李根,方平,外俗内正,潜望镜,死扛着,为什么不可以,落木千山,ccceee,纳米小洞儿,起于青萍之末,瓷航惊涛,审度,
      • 家园 【讨论】请问四三计划

        和改革开放算广义的技术转移么?不算的话和亚洲四小龙的区别在哪里?

      • 家园 还是戴有色眼镜太过

        后人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套用别人的体系不是问题,能否吃透才是关键。前三十年来来回回折腾,最后吃透了吗?很遗憾,对于工业化来说,说十窍通了九窍是夸张,但是硬要说为后四十年打下了多少基础,那就是扯。真正以前三十年为基础的就是邓时代,楼主文章里也说了,数据很难看。而到了江时代,真正带来中国腾飞的,其实主要还就靠互联网,大量“瞪一眼就怀孕”的技术,都基跟于互联网这一“瞪”,你真当中国军工人都是神仙。所以本质上,中国从江时代开启的科技、经济腾飞,骨子里和日韩、港澳台、四小龙是一样的。江时代的真实背景就是中国跳船了,从体制到科研体系的全面跳船。从歼10开启的中国一系列军工突破,其技术路线,是像苏俄多还是像美国多,这个只要有点军工背景知识的不难判断吧。

        工业化问题,其整体脉络是非常清晰的,人类社会发展工业化,就是从军事科技衍生来的,工业化的主要目的就是打仗。所以几乎所有科技都脱胎于军事科技,讨论的石化来源于石油等能源科技,半导体则是军事通讯科技。由于战争机器使用的能源绝大部分来源于石油,因此石油相关的科技树被点得非常透彻,也因此所有和石油相关的科技,其成本都比煤、新能源等低一大截,这是苏美等国工业化大发展的前提,也因此,上世纪所有能实现工业化的国度,都是石油自由的国度(煤差得很远)。

        之前就说过,实现工业化的特征是什么?就是能够爆产能,可以在短时间内,不仅抹平本国需求,还能抹平别国需求,前三十年中国哪个工业品能做到这种程度?就拿坦克、航母为例,苏联在被德国入侵的情况下,短时间内爆出几万辆T34,而美国在珍珠港时只有个位数的航母,等到2战结束,美国已经生产了近200艘航母,对比一下中国前三十年所谓的“工业化”,成色立判。以中国贫油国的底色,前三十年强行工业化,其实是事倍功半的,就算中国人民勤劳上天,毛公天神下凡,这个客观缺陷也是无法弥补的。而江时代最大的区别,就是马六甲彻底通了,中国油轮在美军航母的“护航”下,为国内带来了石油自由,也因此,中国的工业化才有了井喷的基础。而毛公时代在石油抠抠索索下搞出来的“科技”其实大部分在油轮通的那刻,就可以扔进垃圾箱了。所以为什么今天欧美人对于中国多有微词,客观上,确实中国后四十年的工业化,是欧美“送”给中国的,当然白送是不可能的,中国人补贴了欧美乃至全球30多年(从邓1992年南巡讲话开算),这就是代价。从1992年到今天,对于欧美来说,就是典型的“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其实从1992年起,中国和前三十年那个中国也已经判若云泥,从底层逻辑上,都不再完全等同于一个国家了(可以理解为东西周、南北宋那种差别)。PS:或许更像是隋——唐的差别

        • 家园 我上了大学后,发现中学学的都什么玩意,不该学

          我上了大学后,发现中学学的都什么玩意,不该学,浪费时间。

          属于垃圾技术!

        • 家园 这个睁眼说盲文了

          1979年中国是能够生产原子弹、氢弹,能够发射洲际导弹的国家,是能够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是能设计、生产万吨巨轮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军工水平和现在比当然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和世界上其他国家比,有多少国家能和中国比肩?

          更何况新中国的起步有多高大家都知道,说一穷二白不为过。短短30年,脱胎换骨。这样的成就还说事倍功半,真是太苛刻前人。

          歼十开始的军工突破再耀眼,也是稻公十多年不发展军工留下的后遗症。如果当年接着发展,歼十何足道哉?。

          通宝推:大道至简,偶卖糕的,潜望镜,newbird,起于青萍之末,qq9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