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凹造型 -- 自以为是

共:💬231 🌺1038 🌵25新 💬93 🌺11 🌵6 待认可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凹造型

    老规矩,欢迎基于事实与常识参与讨论,有下列爱好者请勿参与

    1. 喜欢给人扣帽子(包括但不限于:卖国、买办、被洗脑、五毛)

    2. 不谈事实,只会骂人

    3. 人身攻击(包括但不限于:辱骂,牵连他人亲属,问人多大了)

    4. 阴谋论爱好者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

    普通人,或者文雅一点,凡人,离不开衣食男女,柴米油盐,能理解的都是最平实的道理,例如一天不死要吃,两天不死要穿。毛泽东有云:手里没有一把米,唤鸡都不来。有云:鸟有个窝,你捅了鸟窝,鸟还要叫唤几声。所以,正确的事情,对百姓有利的事情,道理就好讲,就可以顺着讲。但是错误的事情,对百姓不利的事情,没有道理,但又一定要讲出道理,就只好歪着讲,拧着讲,俗称凹造型。

    例如你说文革期间的上山下乡不好,凹造型就出来说伟大领袖都让自己的孩子去了。且不说伟大领袖的孩子不是去下乡,而是去五七干校,也不说伟大领袖可以派人去看自己的孩子,更不说伟大领袖的孩子有随时回城的可选项,就算是一般意义上的上山下乡吧,跟我普通百姓有什么关系?上山下乡如果是对的,绝不会因为伟大领袖的孩子下乡了就更对一些;上山下乡如果是错的,也绝不会因为伟大领袖的孩子去了就错得少一些。伟大领袖有私还是无私,我普通百姓既不知道,也不关心。我关心的是安居乐业。过去所谓让百姓得到实惠,现在所谓让百姓有获得感,如此而已。《歌唱祖国》里面,百姓自豪的是

    我们的生活天天向上

    对领袖的期盼是

    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关私德何事?

    • 上帖之待认可回复,花囧定1 / 0
      你拿上山下乡举例到底想说啥?

      普通人手机里存两张儿童色情的图片都是联邦重罪,拜登家公子人直接玩真的还能被捞出来。

      食色性也人之大欲,你说美国禁止儿童色情是对的还是错的?

    • 家园 【整理】转抄1978年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文革结束后,知青返城的要求开始被政府考虑。1978年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可以看作是当时政府对知青问题的一个总结。在这篇文字中,政府巧妙地把主要是因经济发展不足而产生的知青问题转化为林彪四人帮的破坏问题,替毛主席遮掩。现在看来,可笑之处难免。

      【《正确认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

      本报评论员当前,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问题议论纷纷。这件事,不仅直接关系到千百万青年的利益和前途,而且牵动千家万户,影响整个社会,为了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充分调动知识青年和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正确地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极为重要。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五十年代中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和教育事业普及发展,中小学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由于城市工业和其他行业还没有能力全部吸收,不能继续升学的城市知识青年为了使青年们能各得其所,除了鼓励来农村的青年回乡参加生产和工作以外,开始动员一部分城市青年去农村和边疆,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这说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直到文化大革命前,由于贯彻执行了毛主席“关于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正确方针,上山下乡工作中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没有产生什么大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后,城市知识青年规模迅速扩大,甚至出现了“连锅端”的现象,这显然是不正常的。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迟缓,以至走到崩溃的边缘,城市各行各业能级收的人很少。二是由于他们全盘否定教育战线的十七年,大肆砍杀各类高等学校,使大学招生人数大大下降,同时又无视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强行禁止中学生直接上大学。这样一来,大部分城市知识青年,除了上山下乡别无其他出路。可以说,这些青年上山下乡的异常状况,主要是林彪,“四人帮”推行假左真右路线,破坏工农业生产和教育事业的结果。消除林彪“四人帮”带给上山下乡工作的恶劣后果,需要花很大力气。

      从长远来看,随着四个现代化的逐步实现,随着社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我国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将会招收愈来愈多的青年入学,城市各行业各部门将会容纳愈来愈多青年就业,上山下乡的人数就必将会愈来愈少,以至最后不搞现在这样的上山下乡。不过,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很快就会做到。从当前的趋势看,还会有一部分青年到农村去。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范围、规模、政策和做法将会有调整和改变。在这个时候,深入揭批林彪“四人帮”干扰,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罪行,肃清他们的流毒和影响,分清路线是非,解决好同上山下乡联系的认识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正确估计十年来的上山下乡应当如何看待十年来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绩呢?我们认为,这些年来千百万知识青年怀着高昂的革命热情,离别城市、离别亲人、奔赴农村、山区和边疆,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以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长期坚持在农业生产第一线,表现了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表现了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他们分担了林彪“四人帮”给我们国家造成的很大一部分困难。他们在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在农业学大寨的过程中,在传播文化知识,开展科学种田的过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保卫伟大祖国的边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克服了生活劳动学习等方面的困难,经受了三大革命斗争实践的艰苦磨练,增长了才干,茁壮地成长起来。这些都是应当肯定,必须肯定的。

      但是,充分肯定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热情和贡献,并不等于可以掩盖上山下乡的真实情况,不去揭露和解决“四人帮”一伙在这方面制造的许多严重问题。在这伙政治骗子猖獗横行的时候,他们控制的舆论工具、大肆鼓吹什么“伟大的革命运动”,“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什么“根本的战略措施”,“必须永远坚持的方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被他们说的玄乎极了。

      然而,就是在这些大话、空话、假话的掩盖下,林彪“四人帮”一面把无数知识青年的革命激情和他们做出的重大贡献记在自己的帐上,大捞政治资本;一面极力通过这个渠道收罗和培养了张铁生之流等一小撮党羽、走卒、教唆、煽动他们攻击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进行篡党夺权的罪恶活动。就是在这些大话、空话、假话的掩盖下,林彪、“四人帮”把上山下乡搞成一个谁也碰不得“禁区”。他们不仅人为地制造许多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矛盾,而且拼命反对毛主席的关于统筹解决知青问题的指示,阻扰和破坏有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实,致使许多本来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长期达不到合理的解决。其结果是,多数知识青年生活不能自给,不少人婚姻、住房、疾病等问题无法解决,许多地方缺少学习政治和文化科学知识的起码条件,弄得许多知识青年消极、低沉,群众怨声载道。

      就是在这些大话、空话、假话的掩盖下,林彪、“四人帮”猖狂践踏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混进知识青年战线和基层干部队伍中的少数坏人,肆无忌惮地乘机谋取私利。他们侵吞和挥霍知识青年的经费,收受贿赂,勒索财物,大发“知青财”,他们压制知识青年的民主权利,以泄私愤,摧残知识青年的身心健康,以遂私欲。他们利用窃取的决定知识青年抽调去留的大权,搞交易,做买卖,“掉包”顶替,安插亲信,使“走后门”的不正之风盛行。这种种腐朽丑恶的现象,极大地毒化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一部分青年的思想意识,诱惑甚至胁迫其中极少数无知的人走上邪路。总之,林彪、“四人帮”对经济、教育、社会风气的破坏及其恶果,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问题上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估计,现在充分揭露这些问题,积极妥善地加以解决,不仅是无数知识青年的愿望,也是广大群众的要求,也是继续做好上山下乡的前提,每一个对人民事业有点责任心的同志,每一个对青年有点阶级感情的同志,怎么能让林彪、“四人帮”假左真右的那一套禁锢自己的头脑,束缚住自己的手脚呢?

      正确理解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应当怎样理解知识青年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呢?在我们看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学习贫下中农的立场、思想、感情和作风,确实是同工农相结合的途径之一。但是,林彪、“四人帮”一方面别有用心地把上山下乡就是同工农相结合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另一方面把国家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招工、招生、征兵攻击为“拔根”“复辟”,将根据革命需要回城工作的知识青年诬蔑为“半截子革命”。这样,他们就故意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似乎只有上山下乡才是知识青年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是对毛主席关于青年同工农相结合的思想卑劣篡改。

      毛主席号召青年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历来都是强调青年要在立场、思想、感情作风方面工农化,要“代表中国老百姓”“要一定代表他们”,这就是说,青年要坚持为工农 群众为根本利益奋斗。在民主革命时期,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推翻三座大山,建设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共和国。由于当时历史条件,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此,毛主席要求广大知识青年,脱下学生装,到农村去,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同农民群众一起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建国以后,革命的形势,任务和条件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成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为青年同工农相结合开辟了广阔的途径。1957年毛主席就指出:“城市青年,或者进学校,或者到农村去,或者到工厂去,或者到边疆去,总要有个安排”(《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三四0页)从来没有说过,只有上山下乡才是同工农结合。今天许多知识青年立志在农村,为农业现代化做贡献,这种革命精神很值得鼓励和赞扬,他们是在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但同时必须肯定,无论在其它什么岗位上的青年,只要努力学习工农的优秀品质,努力为四个现代化勤奋钻研,积极工作,就都是在走同工农相结合的光明大道上。林彪、“四人帮”口头上唱着青年要同工农相结合的高调,实际上天天都在诱惑青年同工农脱离,同工农对立。他们把现行反革命分子张铁生那种工农群众的死对头,标榜为同工农相结合的典型,妄图蒙骗广大青年跟着他们去进行篡党夺权的勾当。他们破坏招工、招生、征兵等政策,大搞知青下乡,农民进城,冲击国家的劳动计划,增加了国家、集体和工农群众的负担,损害了工农联盟,他们污蔑四个现代化为“资本主义复辟”,阻扰工农群众实现这个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他们所干的哪一件不是在危害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他们有什么资格奢谈青年同工农结合?今天,我们在上山下乡工作上,强调要揭露问题,调整政策,改进做法。目的之一,也正是为了清算林彪、“四人帮”破坏青年同工农结合的毒流和影响,引导青年更好地为工农的根本利益、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

      正确认识缩小三个差别的途径应当怎样看待上山下乡同缩小三大差别的关系呢?我们说:林彪、“四人帮”一伙把知识青年上大学、进工厂、到城市其它各行各业,都诬蔑为“扩大资产阶级法权”,鼓吹只有城市青年下乡,乡下农民进城,才能缩小三大差别,这是对马克思主义逐步缩小三大差别的理论的无耻歪曲。

      马克思主义的常识告诉我们,缩小三大差别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只有发展城市大工业的同时,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以手工操作为主的落后的农业进行根本的技术改造,迅速壮大社队工业,把农村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条件,提高到城市的水平。只要在促使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工农化的同时,努力使广大工农群众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这种主要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状况,城乡之间的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才有可能逐步缩小,以至最后消失。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的实现,将使我们在逐步缩小三大差别上的道路前进一大步。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做有文化的新农民,本来是有助于改变轻视农村、轻视劳动的旧思想、旧习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是有助于提高农村的生产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扰乱国民经济,摧残教育事业,毁灭科学文化,他们就完全取消了缩小三大差别的前提。加上他们的疯狂阻扰党关于知识青年工作政策、措施的落实,使许多上山下乡的青年不仅在学习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方面,而且在农业生产劳动方面的积极性,都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这又怎么能够促进三大差别的逐步缩小呢?他们干扰下的上山下乡搞了那么多年,三大差别不是一点都没有缩小吗?相反,我们强调揭露和解决林彪、“四人帮”破坏上山下乡工作中的严重问题,努力把上山下乡同发展国民经济结合起来,同发展工农业生产结合起来,促进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才真正有利于朝着逐步缩小三大差别的方向前进。

      现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对于广大知识青年极为关怀,正在积极研究统筹解决林彪、“四人帮”干扰破坏造成的严重问题,进一步采取有关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各项措施。例如,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名额正在扩大,为安排城市知识青年而举办的集体所有制的企事业正在发展,不少地方创造的成功地安置知识青年的好办法和好经验正在推广。只要遵循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知识青年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就可以得到逐步妥善解决,上山下乡工作就一定会展现一个新的面貌。我们希望,劳动部门、知青部门、教育部门的广大干部和社会各方面的同志,都把知识青年的成长作为一件大事来做,热情关心他们的疾苦,努力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坚决同一切危害知识青年利益的现象做斗争,特别是大胆解放思想,根据党的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千方百计地广开城乡就业门路。各级共青团组织更要认真倾听广大知识青年的呼声,反映他们的合理要求,主动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这影响面积广的重要工作。千百万知青在看着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看着我们,我们应当以出色的成绩来回答他们的期望。】

      • 家园 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城市建设不好,所以下乡连锅端是错误的

        其实当然是不对的,造假的。

        如果正常看城市增长率,仅仅工业化人口,就可以认为毛时代没啥问题。

        仅仅用知青回城,其实就是挤占了农村人进城的机会,呵呵。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前17年,文革前,回乡知青数字也是很小的,是几十万的规模,城市知青也不是没有,但是极小。

        文革后由于造反武斗,才搞的部分城市知青下乡,其实还有一部分进学习班和参军了,当然,也有留在城市的。

        当然,文革时期,十年中下乡的知青确实达到了每年百万级。这是明显的社会进步。

      • 家园 读知青家长李庆霖给毛主席的信

        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的儿子响应号召去到农村生活。但是实际遭遇远非政府号召的那样简单。李庆霖在向多处各级政府反映无果后,1972年12月20日斗胆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幸运的是,这封信来到毛主席的手中。毛主席阅后给他回信说,“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1973年4月,受毛主席委托,周总理主持了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会议,做出改善落实下乡知识青年生活状况的决定和相应的政策。

        【尊敬的毛主席:

        首先,我向您老人家问好。

        我是个农村小学教员,家住福建省莆田县城厢镇。家庭成份是贫民。我的教员生涯已有二十多个寒暑了。

        我有个孩子叫李良模,是个一九六八年的初中毕业生。一九六九年,他听从您老人家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教导,毅然报名下乡,经政府分配在莆田山区--荻芦公社水办大队插队落户务农。

        在孩子上山下乡的头十一个月里,他的口粮是由国家供应的(每个月定量三十七斤),生活费是由国家发给的(每个月八块钱),除了医药费和日常生活中下饭需要的菜金是由知青家长掏腰包外,这个生活待遇在当时,对维持个人在山区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费用,是可以过得去的。

        当国家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口粮供应和生活费发给断绝,孩子在山区劳动,和贫下中农一起分粮后,一连串的困难问题便产生了:

        在山区,孩子终年参加农业劳动,不但口粮不够吃,而且从来不见分红,没有一分钱的劳动收入。下饭的菜吃光了,没有钱再去买;衣裤在劳动中磨破了,也没有钱去添制新的;病倒了,连个钱请医生看病都没有。他如日常生活需用的开销,更是没钱支付。从一九六九年起直迄于今,孩子在山区务农以来,人生活中的一切花费都得依靠家里支持;说来见笑,他风里来,雨里去辛劳种地,头发长了 ,连个理发的钱都挣不到。此外,他上山下乡的第一天起,直到现在,一直没有房子住宿,一直是借住当地贫下中农的房子。目前,房东正准备给自己的孩子办喜事,早已露出口音,要借房住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另找住所。看来,孩子在山区,不仅生活上困难成问题,而且连个歇息的地方也成问题。

        现在,如上述的许多实际困难问题,有关单位都不去过问,完全置之不理,都要由我这当家长的自行解决,这怎么能行呀?有朝一日,当我见阎王去,孩子失去家庭支持后,那他将要如何活下去?我真耽心!

        今年冬,我的又一个孩子又将初中毕业了,如果过不了明春的升学关,是否再打发他去上山下乡呢?前车可鉴,我真不敢去想它!

        在我们这里已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一部分人并不好好劳动,并不认真磨炼自己,并不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却倚仗他们的亲友在社会上的政治势力,拉关系,走后门,都先后被招工、招生、招干去了,完成了货真价实的下乡镀金的历史过程。有不少在我们地方上执掌大权的革命干部的子女和亲友,纵使是地富家庭出身,他们赶时髦上山下乡才没几天,就被“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调用出去,说是革命干部的子女优先安排工作,国家早有明文规定。这么一来,单剩下我这号农村小学教员的子女,在政治舞台上没有靠山,又完全举目无亲,就自然得不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加以调用了。唯一的资格是在农村滚一身泥巴,干一辈子革命而已。

        面对我们这里当今社会走后门成风,任人唯亲的事实,我并不怨天,也不尤人,只怪我自己不争气。我认为,我的孩子走上山下乡务农的道路是走对了。我们小城镇的孩子,平常少和农村社会接触,长大了让其到农村去经风雨见世面,以增长做人的才干,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当孩子在务农实践中碰到的许多个人能力解决不了的实际困难问题,我要求国家能尽快给予应有的合理解决,让孩子能有 一条自食其力的路子可走,我想,该不至于无理取闹和苛刻要求吧。

        谨此敬颂

          大安!

          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 李庆霖敬上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李庆霖的信反应了城市青年下乡的诸多直接问题,暴露出政府对于“知识青年下乡”这个国家级政策未作通盘考虑。

        在相对贫困的农村,最简单的衣食住行问题都得不到解决。这也是中国当时农村的整体状况所决定。农民的劳动所产生的价值被人为压低(剪刀差的经济意义不能否认),城市青年因此也难于吃饱饭。农村的住房条件因为建国后人口增长,也不能提供额外的房屋给下乡城市青年,而城市青年只能与农民挤住在一起。当农民需要房屋他用的时候,如李庆霖的信所提到,城市青年的居住就成为问题。

        乌有之乡上面有一篇文章是关于四川省委、成都军区党委于1973年8月11日至9月11日召开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精神,讨论贯彻执行中央(1973)21号、30号文件的意见。这篇文章从知青生活的各个侧面给与帮助,让读者不由得想到在李庆霖的信之前,政府在此方面是否失责。

        四川省和成都军区在知青生活的物质生活方面提供了帮助,主要是知青食粮的城市居民配给标准和居住房屋建设,还有生活的现金化补贴(尽管金额不大)。四川省政府在1974年底已经出资超过5千3百万元人民币。

        这些做法实际上还是表明了城乡以及工农差别的鲜明存在,是从毛主席最早号召知识青年主动上山下乡(吃苦+创业)的认识高度的倒退。但是在当时的物质经济情况下,这也是政府阶段性解决问题的一个表现。

        直到文革结束后,城市青年终于可以返城,从而彻底否定了毛当年的理想主义的号召。而就业问题还是直到邓氏新政容许个体经济存在之后才能有比较妥善的解决。

        • 家园 李庆霖的这封信,很好的说明了几个问题。

          第一,

          当时的中国(大陆,下同)确实是很穷。信中说:

          在山区,孩子终年参加农业劳动,不但口粮不够吃,而且从来不见分红,没有一分钱的劳动收入。下饭的菜吃光了,没有钱再去买;衣裤在劳动中磨破了,也没有钱去添制新的;病倒了,连个钱请医生看病都没有。他如日常生活需用的开销,更是没钱支付。从一九六九年起直迄于今,孩子在山区务农以来,人生活中的一切花费都得依靠家里支持;说来见笑,他风里来,雨里去辛劳种地,头发长了 ,连个理发的钱都挣不到。”

          现在的年轻“牛马”们说说看,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算不算“牛马”呢?

          然而,只是穷,不是问题。

          问题是,毛泽东当局统治下的中国大陆人民,知道自己穷吗? 知道自己过的是很苦的牛马日子吗?

          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全世界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需要我们去解放”呢,台湾人民还需要我们去解放呢。就像现在的朝鲜人民一样,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比别的国家人民幸福得多的国度。

          这显然都是假的,是无耻的宣传。

          靠什么来维持这种虚幻的假象呢?

          一靠宣传和封闭,二靠管制和镇压。

          当时的中国人民,是不知道当时的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和西方国家人民的实际生活情况的,就算是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南斯拉夫和东德等国的情况,也不让中国人民知道。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还不开放行吗?),引进了许多南斯拉夫电影和西方电影(包括东德电影),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现状,我们才知道,原来四人帮的愚民宣传是多么的“成功”和无耻。

          第二,

          信中直接的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状,那就是:

          面对我们这里当今[B]社会走后门成风,任人唯亲的事实,我并不怨天,也不尤人,只怪我自己不争气[/B]。”

          这就是赤裸裸的腐败啊。现在的一些人,把毛泽东时代的社会风气吹得好得天花乱坠,真是可笑和恬不知耻。这信中的事实,由一个朴实的乡镇教师说出来,是多么的真实。

          特别要指出啊,,注意这封信的发出日期

          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 李庆霖敬上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1972年12月20日! 今天也正好是12月20日。

          这封信发出的时候,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正在江西南昌“劳动改造”,整个事件和邓小平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啊。也就是说,当时的社会腐败横行、人民群众穷困不堪而又无能为力,脏水泼不到敬爱的邓小平同志身上去哦。

          我想进一步问:那个时候的社会腐败风气,应该由谁负责?

          同时,为什么说人民群众穷困不堪又无能为力呢?

          因为当时的户口把每个人钉得死死的(这也是社会没有活力的重大原因之一),人民根本不可能去城里找活路(其实城里也没有什么活路,否则知识青年为什么要下乡?当时的中国,已经内焦外困了。)。

          但是,伟大的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同样也解放了中国农民。他们现在可以自由的进城打工、买房、考公、定居,像原来他们羡慕的“城里人”那样。他们取得了毛泽东时代根本不敢想象的基本人权。

          好啊,伟大的改革开放!赞美你,改革开放!

          最后,伟大的改革开放也使得中国的“城里人”取得了毛泽东时代不敢想象的基本人权----现在的中国人民,可以自由的出国探亲、旅游、留学、工作和涉外婚姻!多么的自由、多么的好啊。

          西西河里,不是有一大堆的人现在正在和已经享受了这个伟大的自由么?

          不是么? 要我点名么?

          反之,“幸福的”朝鲜人民,现在就没有享受这个自由的权力,不是么?

          最后问一句:如果当时的知识青年们能够有机会润去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哪怕是去洗盘子,他们会去吗?

    • 家园 不是凹造型,而是凸无知

      1、

      “伟大领袖的孩子不是去下乡,而是去五七干校”

      不知道“上山下乡”与“五七干校”的对象?李讷1940年出生,1959年上大学。你这么有知识,不知道那年代大学生都是干部身份?作为干部,她去五七“干”校,有什么特殊?拿这个黑李讷,凸显无聊。

      2、

      “也不说伟大领袖可以派人去看自己的孩子”

      谁告诉你只有“伟大领袖”可以派人去看自己的孩子?邓小平还去干校看望过自己的老秘书王瑞林呢,就是后来替邓监军的那位大秘还推出了徐老虎

      我父母都是贫农出身。我母亲当年跟李讷一个干校,我外婆就曾去干校看过我母亲,还带着我大舅。

      毛主席作为人父,没有亲自去看自己的孩子,是他不想见自己孩子嘛?明明是出于通盘考虑克制自己,只能委托他人。

      拿这个黑毛主席,凸显无人性。

      3、

      “更不说伟大领袖的孩子有随时回城的可选项”

      李讷与我母亲这般普通工农家庭子女们一样,在五七干校体力劳动好几年,期间李讷生病,毛主席都不允许身边人对她搞特殊回北京治。最后李讷回北京的时间,与我母亲她们被分配属于统一分配(这也是为什么我孕育在江西)

      你凭空捏造“随时回城”,凸显无品。

      毛主席当年安排女儿到干校,凸显的是对二代蜕变为官僚特权阶级的深深担忧,凸显的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层次思考,凸显的更是自己伟大的私德 。毛主席留下的精神遗产包括个人私德,自然有群众怀念,随着时间,尤其是随着今昔对比,怀念主席的人必然越来越多 ---- 我母亲就经常怀念毛主席,也感染了我家族一代又一代的后辈们:

      点看全图

      我相信像我母亲这样的深深为主席私德感动的人民群众,绝不是少数。

      没有私德,才会说关私德何事。

      通宝推:田雨,胖老猫,潜望镜,邪豆,向前向前,ccceee,落木千山,不如安静,jboyin,HarryGore,史料推理,偶卖糕的,寄意寒星,湘江北去,唐家山,审度,假设,起于青萍之末,rynax,newbird,wolfgan,qq97,白马河东,
      • 家园 谢谢来做凹造型的示范

        文中之所以涉及李讷,是因为这么一句话

        这些人认为“上山下乡”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大灾难,还搬出了李讷来暗戳戳地说“毛泽东就没让自家女儿去吃苦”。

        但是事实却是1970年6月间,李讷在江西井冈山中央办公厅创办的五七干校”……

        我指出五七干校不同于上山下乡。如果对我的观点有不同意见,可以说五七干校与上山下乡一样,或者五七干校比上山下乡更苦,任何一条都可以,但你却强调五七干校与上山下乡不同。既然不同了,就是同意我的观点了。我说农民耕田苦,你说皇上也耕田。我说皇上耕田与农民耕田不一样,你说皇上当然跟农民不一样。这是谁在黑?我的帖子强调的是

        上山下乡如果是对的,绝不会因为伟大领袖的孩子下乡了就更对一些;上山下乡如果是错的,也绝不会因为伟大领袖的孩子去了就错得少一些。

        所以,对于李讷做了什么,什么待遇,我根本不关心。你也用不着做义愤填膺状。

        那时候上山下乡,很多人去的是边远地区,东北、西北,西南。以那个时代的交通条件和对请假的约束,普通家庭要想去看望插队的孩子,是很困难的,也许就是不可行的。我说的是普通知青父母无法探望插队的子女,而伟大领袖却可以派人去,你不说普通百姓有多少人可以探望子女,又或者说知青生活很好,可以不必探望,却来了一句煽情的

        毛主席作为人父,没有亲自去看自己的孩子,是他不想见自己孩子嘛?

        有关系吗?至于你家庭的事情,说实话我没搞明白,但同样对个案没有兴趣。

        至于李讷在农村的生活,我的原则是对个案不关心。但既然说到,放狗一搜,果然有些故事

        说是李讷怀孕后离婚,还要真正地到农村锻炼,伟大领袖派人去。

        果然,在见到李讷的时候,谢静宜一眼就看出了她的困难,便对她说:“跟主席要一点钱吧?”

        李讷虽然很想拒绝和父亲开口,但面对实际情况,谢静宜的提议,又让她无法拒绝,便没有说话。

        见李讷没有拒绝,谢静宜转向身边的人,问:“李讷要点钱,得跟主席提多少合适?”

        谢静宜的话说完后,那个人根据李讷生活的环境和她的实际情况大体估算了一下,说:“至少要8000元。”

        听了谢静宜的话,毛主席感到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让他吃惊:“给那么多啊?我那个钱是供应农民队伍的。”

        然而,想到女儿的确需要这些钱,毛主席只好将这些准备供应农民队伍的钱拿了出来,先用在女儿的身上,便对谢静宜说:“那好吧,给她8000吧。”

        紧接着,毛主席似乎有想起了什么,又嘱咐谢静宜说:“现在给她3000,她走的时候,你再给她5000,不要一次都给她。”

        后来,想到女儿一个人在江西,生活多有不便,毛主席说:“给远志、全夫打个招呼,让讷娃回家吧。在干校三年了,也该结业了。

        得知父亲让她回家的时候,李讷非常感动。但想到内心还有一些顾虑,李讷一直未能成行,一个人在江西苦苦地支撑着。

        1974年,得知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不好时,李讷才终于决定回到北京,陪伴父亲。

        8000元是什么,三年可以结业是什么,方先生应该了解。当然,如果那段文字是造谣,也请指出。

        我在后面的一个帖子里面说

        如果你真的认为上山下乡很好,就请停止煽情,明确指出上山下乡运动对人民幸福生活,对广大普通知情的长远发展,对国家经济建设,对军队强大,或者其他什么方面,起到了普遍推动促进作用。

        何如?

        • 匿名 这人废话真多

          还说别人啰嗦,先把你爱说废话的毛病改改吧......

          • 家园 楼主引用这篇文字很有意思,毛主席说8000元供应农民队伍

            听了谢静宜的话,毛主席感到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让他吃惊:“给那么多啊?我那个钱是供应农民队伍的。”

            啥意思啊?怎么理解啊,我感觉这文字很像副将的语言模式啊,哈哈哈。

            就这还居然有人拿着当宝贝?

            毛主席出8000元自己的钱给农民队伍?怎么个说法啊?

            这个意思明显是指责毛主席侵占了“农民队伍”的资金给李讷了呗?

            要说大概事情也不是太多错误,但是这么个写法还当成宝贝,讲不讲逻辑啊?

            这是抄来抄去抄乱套了吗?

            说句很明显的不就是毛主席稿费+工资的钱给了李讷部分吗?

            在这里应该是李讷不领平谷县委书记等等等的工资,所以才没钱的吧?

            还一口一个别人凹造型,对自己这个新创词感觉很自豪啊。

        • 家园 实在是改革后战死南疆烈士的父母

          需要攒30年的钱才能去扫墓,在二老死前陪在孩子墓边,每每我读到此,泪就流下了。

      • 家园 不仅凹造型,而且凸无知

        你说:

        不知道“上山下乡”与“五七干校”的对象?李讷1940年出生,1959年上大学。你这么有知识,不知道那年代大学生都是干部身份?作为干部,她去五七“干”校,有什么特殊?拿这个黑李讷,凸显无聊。

        此事源于镭射指出李讷等没有作知青上山下乡(这几位可都没下乡)。你的“下二代”朋友梨花反装忠为李讷辩护(如此尬吹,真以为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吗),把干部下干校硬拗成知青上山下乡,低级红高级黑。“拿这个黑李讷”的鼻祖是梨花。但俺觉得梨花不是无聊,而是别有用心。你上面那段话本是对梨花反装忠帖的有力驳斥和揭露。但是你非但不用这段话去回应梨花,反而用来指责对梨花的批评,这是凹造型,还是凸无知,还是二者兼而有之?

        你说:

        谁告诉你只有“伟大领袖”可以派人去看自己的孩子?邓小平还去干校看望过自己的老秘书王瑞林呢,就是后来替邓监军的那位大秘还推出了徐老虎

        梨花在描述李讷的干校经历时,处心积虑地一再强调,毛主席两次派“钦差大臣”谢静宜专程去干校看望李讷。

        至于所谓“大秘还推出了徐老虎”,俺曾经指出此说的不严谨(可叹清流变浑)。在你对此做出解释之前,不宜重复这种不严谨的说法。否则每重复一次,你就离你声称要恪守的“严谨、求实” 的立身之本又远了一步。

        你说:

        最后李讷回北京的时间,与我母亲她们被分配属于统一分配(这也是为什么我孕育在江西)

        这与公开信息有些不符:

        后来,想到女儿一个人在江西,生活多有不便,毛主席说:“给远志、全夫打个招呼,让讷娃回家吧。在干校三年了,也该结业了。”

        得知父亲让她回家的时候,李讷非常感动。但想到内心还有一些顾虑,李讷一直未能成行,一个人在江西苦苦地支撑着。

        1974年,得知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不好时,李讷才终于决定回到北京,陪伴父亲。

        回到中南海后,李讷看着毛主席的屋子里放着的那些医疗器械时,心里非常难过,流着眼泪,扑到父亲的身上轻声呼唤:“爸爸……爸爸……”

        听到是女儿李讷的声音,毛主席从睡梦中醒来,赶紧握着李讷的手,哽咽着说:“娃娃,你怎么不回北京看看爸爸呢?你是不是恨爸爸,对爸爸有意见?赌气了?”

        听了毛主席的话,李讷擦了擦眼泪,说:“爸爸,我没有赌气,是女儿的婚姻出现了问题,结婚离婚,把孩子带回北京,也没脸面见爸爸了。”

        你一再用令堂的身份和经历说事,声称令堂是李讷的干校校友。俺曾对此提出过疑问。这里旧话重提。

        你曾说过:

        我农村出身的母亲,当年如果不是高考前三天,突然被选调保送中办机要干校(校长杨尚昆),没办法继续高考,以她所在的高中(那一年升学率力压黄冈高中),以她老人家的成绩,足以考上清华。

        我母亲也是90年代下岗工人,我自豪于我的出身。

        令堂“被选调保送中办机要干校(校长杨尚昆)”,这可是类似“钦差大臣”谢静宜的出身(军委机要学校)。令堂又下过中办的五七干校,和李讷是校友。这样看来,令堂应该是干部身份。怎么会到了90年代就成了下岗工人了呢?

      • 家园 先生,不可和狗讨论人事
    • 家园 那么下山出乡应该歌颂谁呢?

      是谁当年给了无数山里人,乡下人进城工作落户的机会?是民国吗?还不是新中国工业化大跃进带来的城市大发展?

      通宝推:潜望镜,审度,
      • 家园 城市化本来就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动力

        不管是谁要发展经济,就要工业化,就要城市化。做了就是顺应历史潮流,反着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有什么可谈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