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当代真正的斗争:我国面临被两种意识形态前后夹击的风险 -- 拜吨

共:💬212 🌺613 🌵2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据说要饭兄弟被封了

          我不知道这个消息真假啊。

          但是,说实话,这个要饭兄弟吧,确实有点过分了。他是在加州要饭,好像是洛杉矶附近吧。其实吧,他瞅着也挺年轻。这边的老莫黑工,没什么啥也没有那种,只要肯出力,底价是200一天,大概干8个小时左右。

          给我家铺后院的老莫黑工。有个老板负责谈合同签合同。要了4万工钱。我算了一下,大概3个人干了大概20天。所以三个黑工一人一天300, 老板自己挣2万。 我感觉抢钱比这个快点也有限。

          鳏寡孤独皆有所养是真的,我亲眼所见,确实有。当然你说养的还不够,那我也没啥好说。多够算够。

          当然写这个的主要意思是:当年算是非常高,高的别人够不着的道德标准。到了今天也就是一个正常的东西。 所以不能刻舟求剑。

      • 家园 到底谁落后啊?

        除了农业第一大国美国,其它国家跟中国比吃得好,怕是不容易。你到欧洲住几年,英法德西任选,中欧也好,北欧也好,跟中国比是数量级的差距。

        当年游牧民族各种诸子分封,对比中原中央集权显得落后,到今天同样如此。西方那种选举闹剧,本世纪初还有人吹,到今天音量明显不足。我们的中央集权,西方连秦水平都达不到。

        现在到底谁落在后面?西方各种人权理论,实践上是去工业化,无论口罩还是炮弹,都供应不上。政治上群魔乱舞,跟当年游牧民族跳大神的差不多。人家各种批判我们,古代这叫蜀犬吠日,夜郎自大。

        中国模式自古对外人无甚吸引力,外藩留在中原是有的,奥巴马的弟弟,阿萨德的子女,做生意的胡商也很多,但是没有外人大量涌来种田或者考科举的,咱们自己都卷成这样了。

        • 家园 吃的好不好

          你非要说吃的顺口,那确实。我觉得离开家乡吃的都不好。 当年在北京第一次吃鱼香肉丝的时候,我一度怀疑肉是不是坏了,怎么是酸的。

          但你要说从粮食构成来看,我觉得中国也就是和大家基本一样吧。 肉蛋奶这些东西稍微上去了。 可能也不会继续大规模增加了,这也和中国的饮食习惯有关。你让每个人每天都喝牛奶,那很多人他根本不爱喝,你也没办法。

          前一段你总是重复,但是说实话,你这是自说自话,成色不足。秦始皇就是好,就是好,老外相当于我们2000年前。愿意说你就说吧。人家会说这不也一路活过来了。看来没有秦始皇也没什么不行。 人权就是去工业化,好像当年人权和工业发展是同步发展,工业带来富足,富足让人权有了物质基础。总之吧,当然尊重你的观点,只是你这种论述方法没啥说服力。论点惊悚,论据矛盾,推倒过程粗糙,甚至充满矛盾。

          但我支持你的最后一段。其实你好也罢,坏也罢,对别人没有吸引力才是关键。都没有吸引力,自然也就很难引领人类前进的方向。人家宁愿走资本主义的弯路,也不愿意抄你的答案。这也不是什么毛病或者缺点。每一个民族都找到自己独特的道路,这个没毛病。但是赢学家不正视这点,天天中国必然引领星辰大海。这是我讨厌的。你要么想想怎么让自己的东西更有吸引力,要么闷声大发财,来回吹没用。

          • 家园 我不认同吸引力是关键

            尤其是这种和平时期的吸引力,啥也说服不了。

            普通学生当然喜欢吃喝玩乐,悬梁刺骨没啥吸引力,但是到了大考前,熬夜钻图书馆的还是大多数,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嘛。

            西方现在所谓的吸引力,跟大观园对刘姥姥的吸引力是一样的,不见焦大的主子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光想着享福,分红。你觉得欧洲吸引越来越多的那些人,是让欧洲强盛呢,还是拖着欧洲一起完蛋?我认为是后者。欧洲现在是暮气难鼓,看不到一点希望。

            哪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在全世界的吸引力也不足,远不及欧美,也就是吸引中国人而已。东亚都这样。连东南亚的新加坡,也是吸引各地华裔多,而其它族群马泰印尼菲,都不怎么喜欢去那里卷。

            你把引领方向和吸引力搞混了。腐败的东西也很有吸引力,只不过吸引的是苍蝇蛆虫而已。

            • 家园 由于慕富贵而去发达国家的,大约建设能力有限,索取性更强一些

              反而是真正的科学家,他们很多人都不是特别看重富贵本身,只是将其作为好的研究环境的一个条件而已,他们更看重研究环境,所以就注意于研究,才有真正的建设性。

              西方现在所谓的吸引力,跟大观园对刘姥姥的吸引力是一样的,不见焦大的主子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光想着享福,分红。你觉得欧洲吸引越来越多的那些人,是让欧洲强盛呢,还是拖着欧洲一起完蛋?我认为是后者。欧洲现在是暮气难鼓,看不到一点希望。

              这说得对,很有道理。

              反过来,面对抗战时的中国而能留下来的阳早夫妇就是肯定是好人,绝对没问题。

        • 家园 我听说英国肉类数量是多,但是种类乏味,其他国也是吗?德国肉类

          得有120公斤吧?

          法国不得有150?

          你这是说美国种类丰富,还是肉类多啊?

          难道西欧也不如美国了吗?

          我还听说,网上说有一些国家用量杯量数量确定一天的饮食的食物的大概数。

          种类似乎也有一些乏味?

          • 家园 跟广东比,东北也有点乏味

            去了粤菜馆,才明白什么叫生猛海鲜。咱们还只能吃稍微中度的,重度的更吃不下。

            这些东西到一定的量之后主要是饮食习惯了。我认识几个韩国人动不动吃大米饭泡开水。起码我认识的这几个韩国人,真的不缺钱吃肉。

            • 家园 东北肯定算是中国的相对乏味吧,但是起码一日三餐,种类也还行

              量还大。

              自古以来,中国一般是两餐制。

              当然东北也有两餐的时候,比如周末或者特殊日子。

              ‌两餐制‌是指一天只吃两顿饭的饮食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两餐制是一种常见的饮食制度,尤其在古代,这种制度非常普遍。‌12

              历史背景

              两餐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代,中国就已经实行了一天两餐制,上午七至九点为“大食”,下午三至五点为“小食”。在秦汉时期,三餐制虽然开始出现,但仍然是少数贵族才能享受的生活待遇,普通百姓依然每天吃两顿饭。到了宋朝,人们仍然习惯于一天吃两顿饭,即使是官员和士人也不例外。

              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饭叫什么 - 百度经验

              2022年7月29日 普通百姓一天只吃两顿饭,也即“两餐制”。所谓普通老百姓却是吃两顿,俗称“朝食”(大约上午九、十点左右和“哺食”(大约在下午三、四点左右),也就是一早一晚。

              当然相当有钱的人除外,五六顿不止。

              我外祖父家,早晚都是稀饭,中午是正餐。

              不管怎么说吧,以前90年代,网上争论的时候,我说中国人以前是两顿饭,很多人不信,说自古以来三顿饭,很多描述文革的两顿饭其实就是解放前的真实写照。

              我太外祖父就是夏天早上4、5点出去干农活,7、8点回家吃早饭。这还是解放后。

              可能就是两餐制的遗留吧。

              总之,毛时代的好日子真是还可以了。到了今天,2024年了,解放前的日子都可以从缅北非洲看出来了。

              所以,可以这么说,按照民国在1949年的基础和水平,能发展成什么样子,到了今天都是可以看到的了。

              台湾是好,但是台湾基础和大陆不同。

              日本更是不错,但是1949年的日本和民国比较是多大的差距,罗桑心里没数么?你指责毛时代不行,我也是呵呵。

              @思想的行者

              你的说法真配不上你这个名字,呵呵。

              • 家园 你的逻辑太差

                说毛泽东时代生活不好是和现在的生活比的,不是和其他国家比。

                现在全球发展中国家比如巴西阿根廷印度等等都还有一半左右的人吃不饱饭,昧国也有约4000万人吃不饱饭。

                和其他国家比毛泽东时代当然人民日子不差,但和现在比就差远了。

                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搞不明白,这是很复杂的逻辑问题吗?

                • 家园 是你的逻辑很差,和今天比较也是得看基础,你根本不看基础

                  当然,当时完全可以不搞国防,就学习蒋介石就好了。

                  让他的官员吃拿卡要,殖民地租界也留下来,不搞基础建设。中国就按照民国发展就好了。

                  没有毛时代,哪里来的今天的好日子?你以为是天上掉下来的?你也是真有意思,就你这也好意思谈逻辑?

                  不说别的,1947年日本人人均寿命52岁,1949年我不知道,网上也没看到,但是我就算52岁吧,世界人均寿命47岁,中国是35岁,这意味着什么,你一再回避是真不知道吗?

                  不谈人均寿命你谈个毛的民生啊?没有较好的生活,你谈什么人均寿命增长?

                  至于你拿毛时代比较今天,今天依靠着毛时代的经济基础和国家安全你扯什么对比?你懂对比吗?

                  • 家园 我又不是说毛时代不好

                    我是说那个时代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我说了毛泽东时代不好吗?

                    1942年抗日根据地日子很艰苦啊,生活水平很低啊,但能够说抗日根据地不好吗?

                    判断一个时代生活水平看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住什么,很容易判断,就你离题万里扯东扯西的。

            • 家园 好像有个日本作家提出

              一日吃四合的糙米,一点味噌和青菜

              的理想,可以说非常乏味。宫泽贤治,因肺病没活过40岁。可见吃好点还是必要的。此人信佛,当过农校教师,长期在农村生活,帮助推广农业技术。曾资助劳动农民党(左翼政党,后被取缔)。

              《不畏风雨》全文:

              不要输给雨

              不要输给风

              不要输给冰雪和炙热

              保持健康的身体

              没有贪念

              绝对不要生气

              总是沉静的微笑

              一日吃四合的糙米,一点味噌和青菜

              不管遇到什么事

              不要轻易加入己见

              好好的看、听、了解

              而后谨记在心不要忘记

              在原野松林的树荫中

              有我栖身的小小茅草屋

              东边若有生病的孩童

              去照顾他的病

              西方若有疲惫的母亲

              去帮她扛起稻秆

              南方如有快要离世的人

              去告诉他:不要害怕

              北方如有吵架的人们

              去跟他们说:别做这么无聊的事情了

              旱灾的时候担心的流下眼泪

              夏季却有寒流袭来,不安的来回踱步

              大家说我像个傻子

              不需要别人称赞

              也无须他人为我担忧

              这就是

              我想成为的人

              • 家园 宫泽贤治是个童话作家,写的《银河铁道之夜》

                宫泽贤治(日语:宮沢賢治,みやざわ けんじ,1896年8月27日—1933年9月21日),生于日本岩手县。日本昭和时代早期的诗人、童话作家、农业指导家、教育家、作词家。也是名虔诚的佛教徒与社会活动家。

                毕业于盛冈高等农林学校。宫泽贤治在生前几乎没有名声,童话《渡过雪原》是其生前获得稿酬的作品,发表于杂志《爱国妇人》。诗集《春天与阿修罗》已于2015年12月出版。

                1896年8月27日生于日本东北部寒冷贫困的岩手县花卷町(现为花卷市)一个商人之家,自幼目睹农民的悲惨生活,对劳动人民寄予无限同情。自幼体弱多病,却心怀悲天悯人之情。为改善农村面貌,从盛岗高等农村学校(现为岩手大学)毕业后,他亲赴农村任教,并以普通农民的身份开办农业技术讲习所,创办农民协会,亲自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任教四年即辞去公职,离家独居于花卷市郊外,过着普通农民生活,虽然和自己富商之子身份不符,却因为自己的信仰而乐在其中。然而,不久他竟毅然辞职务农,目的在于运用科学知识扶贫救灾,与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同甘苦、共命运。他不依靠任何组织,未加入任何政党派别,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以慈悲为怀,以苦行为人生使命,以知识为武器,在为民造福的过程中探索人生,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他白天耕种,夜晚为农民上课,讲解农业知识、教英语、讲故事、举办音乐会,他把生命的一分一秒都用于那“一个心眼”上,无暇谈情说爱,顾不上完整的睡眠和用餐。就这样,他在人生最后五年因辛劳过度,年仅37岁的他由于过度劳累和营养失调染上肺病,不幸早逝。

                在他短暂的有生之年,那超越常识的人生选择为亲友及当地农民所难以理解,无人赞许,更谈不上反响。他创作了94篇童话和一千多首诗歌,在世时只有一篇童话《渡过雪原》获得过稿费,童话集《花样翻新的饭店》和诗集《春天与阿修罗》 [4]均系他28岁时自费出版。摆在书店无人问津,中央文坛更忽视了这个身在北方落后农村默默无闻的诗人。在当时当地的人们眼中,他不过是一名充满了幻想和热情但又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小有才气却生不逢时,生活在边远地区的不得志的文学青年。

                然而,宫泽贤治逝世不久,人们终于发现了他独居时孤苦岁月里在病床上写下的零乱书稿。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竟是那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此后,他的作品才被文坛所重视,引起世人瞩目,现已译成14种文字。他的作品被收入教科书,改编成电影、电视,以他作品主人公命名的食品、商品数不胜数。热衷于宫泽贤治的研究家和热情的读者与日俱增。参观访问宫泽贤治纪念馆、资料馆的观众络绎不绝。已有13个国家翻译出版了他的作品,他的名字通过其作品、影视正在悄悄地走向世界。大概很多国家的国民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毫无印象,但却了解宫泽贤治。宫泽贤治的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散布在英国、德国、瑞典、印度、中国、韩国、朝鲜等各地,这些国家的学者还时常赴日进行宫泽贤治研究。日本国内的宫泽贤治研究团体则无计其数。全国各地的小学、国中的国语课本都可见他的作品,高中国文教材则可见他的诗歌,日本不论哪一个阶层哪一个年代的人,均能朗颂他那首“不怕风雨”诗歌,也或多或少读过他的作品。 [1]这种奇特的反差更加深了宫泽贤治的神秘色彩,在迎接宫泽贤治诞辰100周年之际,宫泽贤治热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浪潮。

                宫泽贤治的文学才华在小学时便已展露出来,九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长诗《四季》(现已失传)。少年的贤治热衷于采集矿植物及制作昆虫标本,就读于县立盛冈中学时,常漫步于学校附近的山野,以采集岩石标本为乐。沉浸于山野的经历为贤治奠定了文学素养的基础,美丽的自然风光及采集经验也成为他日后创作素材的之一。中学时代,贤治除了文学和自然的爱好外,对于哲学和佛书也很热衷,尤其是两本影响其一生的著作:片三正夫的《化学本论》和岛地大等编纂的《汉和对照妙法莲华经》,它们赋予贤治为人类生命奋斗的力量以及不断追求美丽事物意义的原动力,这些精神充盈在贤治作品的字里行间。

                宫泽贤治的成长背景,除了富与穷、资方与劳方的矛盾外,宗教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宫泽家是净土真宗的虔诚信徒。贤治自小跟随家人早晚在佛坛前诵念经文,宗教早在心里扎了根。稍长,当他自长辈处接触到法华经后,深受感悟,便转而信奉日莲宗(法华宗)。日莲宗劝人入世,舍身为天下众生之福而行事。因此,他一心梦想创造一个无贫穷且充满艺术与梦想的家园,以慈悲的心和无私的奉献为众生真正的幸福而努力。于是他的大半生,几乎是全心投入农业改革及土壤改良的工作;在他三十岁那年,甚且离家成立罗须地人协会,举办农民教育研讨会、带领农民欣赏音乐并演出戏剧、为农家小孩讲述童话故事等等,凡此种种都是为了实现他心中的“理想乡”。而这些想法也贯注在他的作品之中,尤其是宗教思想,更是宫泽贤治作品的重要精髓。

                肉体的死亡催生了文学之魂,宫泽贤治通过其作品的问世获得了新生,走向了世界。他的存在价值决定了他将与现代人、未来人同生存共繁荣。他的童话多以浪漫与幻想的虚构世界为主题,充满了理想主义气息,但又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其代表作有《银河铁道之夜》《一个规矩繁多的饭店》《渡过雪原》等。其中,《风又三郎》和《银河铁道之夜》已先后拍摄成电影。

                宫泽贤治以他短暂的一生坚定地实践着他的信念:“世界がぜんたい幸福にならないうちは个人の幸福はありえない”(没有全人类的幸福,就不可能有个人的幸福)。也是他先知先觉地提出人类要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伟大理念。宫泽贤治天才的文学才能和人格魅力不能不让人感叹和折服,这些都值得人们向他致敬。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3053

                描述的是花卷市某位大人物的生活,用了各种的隐喻和野兽代表某些人,很有意思的。

                用了很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某年的花卷市。挺有意思的一部作品。

                生平年谱

                1896年(明治29年)8月27日,宫泽贤治诞生于岩手县稗贯郡里川口村(经行政区再编政策后,曾有花巻川口町、花巻町等名,现为花巻市)父亲是经营当铺以及旧衣店的宫泽政次郎(1874年 - 1957年),母亲名为伊治(1877年 - 1963年),是宫泽家的长男。宫泽贤治还有一名弟弟清六(1904年 - 2001年),三名妹妹分别为,惠(1898年 -1922年),滋(1901年-1987年),邦(1907年 - 1981年)

                在出生前两个月,1896年6月15日发生明治三陆地震,岩手县因受海啸及震灾波及,宫泽贤治就这么诞生在残乱不堪的地方。在出生的五天后,同年的8月31日,秋田县东部发生陆羽地震,秋田县以及岩手县部分地区受到破坏。在地震不断发生的此时,母亲伊治将襁褓的贤治放入婴儿笼里,两手将其抬起并且念诵佛经。

                宫泽贤治为当铺的长男,当地的农民由于土地受到寒害不断侵袭,导致作物歉收,必须将家中的有价财物拿来典当换取生活费。这样的景象对于贤治的人格形成造成很大的影响。

                1903年(明治36年),进入花巻川口寻常高等小学校就读。喜欢贺克多·马洛的《苦儿流浪记》等童话、搜集石头和制作昆虫标本,亦擅长写作。由于相当热衷于采集矿石,家人常以“石之子阿贤”或“石子阿贤”等绰号称呼他。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净土真宗信徒的祖父浓厚的佛教信仰影响,会与父亲和其他人一同参加“我信念”为题的佛教演说。

                1909年(明治42年),进入旧制盛冈中学校就读(现为盛冈第一高等学校),入住宿舍“自疆寮”。在学时仍然热衷于采集矿物,并以“HELP”自称。喜欢攀登岩手山以及南昌山等,会和室友藤原健次郎(比贤治高一个年级,死于1910年)一起在南昌山采集水晶。喜爱阅读哲学书籍。此时开始创作短歌(后来有一说认为是受到同校学长石川啄木的影响)。由于家里不赞成他继续升学,于是开始对老师有些许的反抗态度。1913年(大正2年),由于对新舍监的所作所为有所不满,搬出宿舍,并下榻于盛冈的某间寺院。

                1914年(大正3年),从盛冈中学校毕业。这时罹患肿胀性鼻炎,而住进盛冈的岩手医院(现为岩手医科大学附设医院)治疗。手术后高烧不退,疑似感染伤寒。这时的他爱恋护士,但后来无疾而终。为了探望他的父亲最后也病倒,父子一起住院。出院之后开始招待店里生意,但厌恶家里压榨困苦农民的样子感到非常失望,成天郁郁寡欢,因为担心毫无生气的宫泽贤治,允许他继续进学念书。同时间,他研读了‘汉和对照妙法莲华经’深受震撼。

                1915年(大正4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进入盛冈高等农林学校(现为岩手大学农业部)就读,在关丰太郎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地质调查研究。

                1917年(大正6年),小菅健吉、保阪嘉内、河本义行等人发行同人志‘杜鹃’,宫泽贤治与此发表短歌及小品文。亦也使用“银缟”的笔名在‘校友会会报’发表短歌。九月,祖父过世。

                1918年(大正7年),2月在‘杜鹃’发表“复活之晨”的部分文章。创刊同人志‘杜鹃’的保阪嘉内由于在同人志发表的文章等理由遭到退学处分,在往后的数年间宫泽贤治都与他有相当深厚的交流。3月时提出论文〈腐植质中的无机成分相对于植物的价值〉而毕业。由于毕业后必须接受强制征兵,在体检的结果得到第二乙种合格(在当时,第二乙种合格是不用入伍的)。4月成为研究生。6月时罹患肋膜炎,接受医生诊断治疗。这时他和好友河本义行“自己的寿命大概只剩15年了吧(宫泽贤治则真的在15年后过世)”如此提及。8月开始创作童话,将作品‘蜘蛛、蛞蝓和狸猫’、‘双子星’念给弟妹听,这便是宫泽贤治创作童话的起始。12月由于接获妹妹惠住院的东大医院小石川分院的消息,陪同母亲一起上京,在东京照顾妹妹直到隔年3月。

                1919年(大正8年),待在东京时,念了在盛冈中学的同学阿部孝(当时在东京帝大文学部就读,后来为高知大学的校长)家中下榻的荻原朔太郎的诗集‘对月吠叫’感受深刻。造访近角常观的求道学舍。之后,他打算在东京制造、贩卖人工宝石的计划被父亲否决。妹妹惠康复回到岩手。

                1920年(大正9年),研究所毕业。他拒绝了教授引荐成为副教授的提议。10月时加入国柱会。此时因为不继承家业,以及被迫改宗而不断与父亲发生口角。后来不断向好友保阪嘉内寄信引荐加入国柱会,后来因此而决裂(7月18日)。

                1921年(大正10年),1月23日,宫泽贤治擅自拜访位于东京莺谷的国柱会馆,并居住于本乡菊坂町。他与高知尾智耀见面,并接受他的提议埋首于童话的创作。参加国柱会的街头传教。4月,宫泽政次郎来访,两人展开了为期六天的关西之旅。8月,妹妹惠生病的消息传来,宫泽贤治带着大量的原稿回乡,在‘爱国妇人’九月号刊载童谣‘天之川’。11月,他开始任教于稗贯郡稗贯农校(后县政府接收改名为花卷农校,现为花卷农业高等学校),教授代数、 农产制造、 作物 、 化学 、 英语、 肥料 、 气象和土壤等科目,同时进行水耕的研究。

                1922年(大正11年),开始创作‘春与修罗’的部分诗篇。2月,为花卷农校校歌作词,定名为“花卷农校精神歌”。7月中旬盛冈发生毒蛾虫害,成为童话“毒蛾”的题材。10月,在课堂中朗诵童话“贝壳的火”,学生们大为感动。11月27日,妹妹惠不幸过世,宫泽贤治因此大受打击,“永诀之朝”以及“无声恸哭”等诗便是在此时诞生。

                1923年(大正12年),1月,弟弟清六将童话原稿带至东京社,作品并没有被采用。4月,在岩手每日新闻发表诗作“外轮山”以及童话“山梨”“冰河鼠的毛皮”“号志灯先生与号志灯小姐”。且在国柱会发行的──天业民报上发表诗作“角砾进行曲”“蓝色长矛之叶”等。7月以协助学生就职的名义前往库页岛旅行(当时的库页岛仍为日本领地,名为桦太),在旅行途中创作了许多诗,“青森挽歌”为起头的挽歌诗群。

                1924年(大正13年),2月,学生协助抄写童话“风之又三郎”原稿,并开始‘春与修罗’第二集的创作。3月,于“反情”第二号中发表诗作“日照与枯草”。4月时自费出版心灵素描‘春与修罗’,受到诗人辻润的赞赏。8月,与学生公开表演“饥饿阵营”、“植物医生”、“波兰的广场”、“种山之原的夜”等作品。9月,学校颁布禁止表演的命令。12月,‘要求很多的餐厅’正式发行。且在此时开始撰写‘银河铁道之夜’的初稿。

                1925年(大正14年),2月、7月开始分别与森佐一、草野心平透过书信交流,并于森佐主编的“貌”以及草野主编的“铜锣”这两本杂志上开始发表诗作。12月,协助东北帝国大学的早坂一郎教授一同前往花卷的北上川进行采集奶油胡桃(胡桃的古种)化石的学术调查。翌年早坂的学术论文中提及宫泽贤治,并予以感谢之意。

                1926年(大正15年),1月时,于尾形龟之助编辑的“星期一”创刊号上发表“奥次伯尔与象”,2月号上发表“座敷童子的故事”,接着于3月号上发表“猫咪事务所”。3月底,宫泽贤治辞去教职,到花卷町下根子樱的别墅展开独居生活。设立罗须地人协会,解说农民艺术。12月时再度前往东京,学习打字、世界语,以及风琴和大提琴等乐器。这时参加芬兰驻日大使古斯塔夫·约翰·兰斯铁用日语演说,以“北亚洲”为题的演讲,并与古斯塔夫交谈甚欢。这时的宫泽贤治以人文主义者的身份成为劳动农民党的金援者。后来为农业指导奔走。

                1927年(昭和2年),宫泽贤治持续在“铜锣”、“盛冈中学校校友会杂志”上发表诗篇。3月,因为在岩手晚报上刊登关于罗须地人协会的活动而遭到警察调查,此后即停止协会的运作。后来教导在花卷温泉工作的学童,以及设计了温泉游乐场的花坛。

                1928年(昭和3年),在杂志“圣灯”上发表诗作‘稻作插曲’。参加汤本村伊藤庄右卫门主办的农业讲座上演讲关于肥料的内容。6月,为了农业指导前往伊豆大岛访问伊藤七雄。接着前往东京参观浮世绘展和观赏戏剧,以此创作了‘三原三部’、‘东京’等诗集。由于夏天不断进行农业指导而过劳,卧病在床。秋天时就染上急性肺炎。在此后的两年内几乎都在家中疗养。在这段期间,他以疗养生活为题材,创作了诗集‘疾中’,成为他创作文言诗的契机。

                1931年(昭和6年),由于身体逐渐康复,他受到位于东山町(现为一关市)的东北碎石场的碎石师傅所托,担任推销肥料碳酸钙的工作,到秋田、宫城等地出差。7月时在岩手晚报上发表稻作生长状况的报告。接着于佐藤一英主编的“儿童文学”上发表童话‘镇北将军与医生三兄弟’。9月时开始写作童话‘风之又三郎’,在同月20日,为了推销墙壁建材前往东时染病,高烧不退。回乡之后卧病在床,再度展开疗养生活。宫泽贤治在此时开始写遗书交代后事,于11月3日在笔记写下诗作‘无惧风雨’。

                1932年(昭和7年),3月于“儿童文学”发表‘古斯科布陶利的传记’。4月发表‘早春独白’于“岩手诗集”。接着在“岩手女性”创刊号上发表文言诗“民间药”、“选举”。接着又在同杂志的第四号上又发表了“祭典之日”、“母亲”、“铁路工人”、“诗人时代”、“留客”等诗集。

                1933年(昭和8年),6月,宫泽贤治在悼念石川善助的遗稿集中,刊载追悼文‘鸦射亭随笔’。接着陆续在吉田一穂编“新诗论”吉野信夫编“诗人时代”、“日本诗坛”、“现代日本诗集”、“女性岩手”、“北方诗人”发表诗作。7月,原是“杜鹃”伙伴的河本义行淹死。9月于“天才人”发表童话‘桧木与雏罂粟’。9月20日,宫泽贤治的病情严重恶化,写下短歌‘绝咏’,该日晚上七点,花了约一个小时与农民商讨肥料的问题。隔日,9月21日,宫泽贤治的病情急转直下,咳血。向父亲交代印刷发送1000本法华经的遗言,接着在下午一点半与世长辞,享年37岁。宫泽贤治终生未婚。国柱会授予的法号为真金院三不日贤善男子。23日于安净寺(1951年改为葬身照寺)举行葬礼。宫泽贤治一部分的遗骨与妹妹阿邦一起葬在位于东京都江户川区一之江的国柱会灵庙里。

                该年的3月3日发生“三陆冲地震”,许多地方受到严重的损害。诞生之年与辞世之年都发生大规模的天灾,其弟清六则说“这与终生不断烦恼天候、气温和灾害的贤治的性格不谋而合”。在地震之后,诗人大木实(1913年 - 1996年)在探望宫泽贤治的礼物上写着“海岸的情况着实悲惨”来描述海啸的破坏。

                他的弟弟清六在他去世后整理了他的所有作品。让大家看到了他比较有意思的想象力。

                《银河铁道之夜》(日语:銀河鉄道の夜,平文式罗马字:Ginga Tetsudō no Yoru)是日本作家宫泽贤治在1934年所出版的著名童话作品,也被视为小说,是宫泽贤治的代表作之一。

                本作大约写于1927年,1934年被列入文圃堂出版的《宫泽贤治作品集》中第三卷正式发表。其实全书仍在草稿阶段,现存4个版本,以最后一个最为人所熟知,不同版本间差异较大,学者对此众说纷纭。不过作品充满唯美幻想色彩的独特描写,因此仍受到许多人喜爱。

                《银河铁道之夜》在1985年被改编成同名动画,一直以来都有许多艺术家根据宫泽的小说创作出很多作品。

                故事概要

                主人公乔凡尼是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他要靠努力打工来养活被疾病困扰的妈妈。他的好朋友卡帕涅拉家境富裕,家中有很多书籍,他常常无私地邀请穷苦的乔凡尼去他家一起阅读。有一天上自然科学课,老师拿出了银河的图片让同学们回答,当乔凡尼被点到的时候,他明知答案,因为曾经在卡帕涅拉家一起在书上读过,但他却自卑担心答错而不敢回答,最终被一些同学耻笑。而为了保全乔凡尼的面子,卡帕涅拉也故意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沉默不答,而被老师和同学误以为连他这样的好学生也不懂。

                在银河节的那天,乔凡尼在路上遭到了同班同学札内利的嘲弄。札内利随后吆喝同学们前往河边,参加晚上的银河节水灯大会,可是乔凡尼却无法参加,因为他还要回家照顾妈妈。

                终于,他累倒了。于是他躺在山坡顶上休息。过了不知多久时间,他突然他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于是睁开眼,意识到自己正在跟卡帕涅拉乘坐一辆在星际中的银河轨道上行驶的列车中。路途中,他们看见了许多难以置信美丽而又奇异的景象,还看见了许多人在白色的沙子和水晶中发掘化石,还有人捕捉白鹭,并用它们来制造糖果。一切的种种,都仿佛梦境一般的不可思议……

                他们又遇见了两个孩子与一位青年教师。从他们的交谈中,乔凡尼得知刚才他们搭上了一艘撞上冰山而沉没的轮船,所以现在他们才进到这列车里来,隐隐暗示这辆列车的乘客身份其实并不寻常。当列车到达南十字座站的时候,其他乘客都下车了,车厢里只剩下了乔凡尼和卡帕涅拉。两位好朋友相约永不分离。但当列车驶到煤袋星云站的时候,乔凡尼才发觉卡帕涅拉已经离他而去,消失不见了。

                这时候,乔凡尼醒过来了。他到城里头,发现众人聚集在桥头上,才发现原来之前札内利不小心从船上掉到河里去,而卡帕涅拉跳进河里救他。结果札内利被安全地救了上来,而卡帕涅拉却不幸再也没有浮出水面。原来所谓的“银河铁道”,是带领死者灵魂回归天国的哀伤列车……

                作品主旨

                在与其关系最亲密的妹妹惠(トシ)于1922年去世后,悲伤的宫泽贤治在隔年前往库页岛(当时库页岛南部为日本领土),沿着铁道一直旅行。很快,他就在1924年开始动笔创作这一部小说。他沿铁轨行走的北国旅程见闻,成为他创作的基本来源。之后他坚持创作该小说,直到他1933年逝世。小说的中间很大一部分仍然未完成,但还是被当作已完成的作品一样公开发表了。

                对无私奉献的人格进行的赞美贯穿了整个故事的主线,而根据长谷部(2000年)的说法,这些都体现了宫泽本身“自我牺牲”的哲学,这一精神在宫泽的许多少年小说中也有所表达。另一方面,铃木(2004年)也作出解释,说这些都体现了一种“生态系统的神圣构想”。

                通宝推:中锋,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