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也聊林彪(1) -- 老拙

共:💬357 🌺1998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林彪可能也知道

        这么重要的情报不让林彪知道恐怕说不过去,只是毛主席敢用这样的情报,而林彪有顾虑。

      • 家园 卫立煌初识TG

        有回忆录写道:抗战初期,可能是中条山战役后期吧,卫立煌被围在敌后,正在为突出日寇的包围圈犯愁,遇上了一支向敌后挺进的八路军队伍,率队的是一营长。

        卫立煌佩服八路军的胆量,寒喧后与之商讨如何突围,营长说:直接突围恐不妥,应朝一个方向猛打一下,然后从另一方向突出去。

        按方取药,国军很快地就逃脱了被全歼的命运。

        事后卫立煌大为叹服:八路军一个小小的营长就有如此的指挥才能。

        其对TG心向往之应始于此

      • 家园 拙总,老燕的资料来源还是可靠的。

        至于“策反”,确实拙总说得有道理。

        这个故事,一次听说于时任所办主任的刘添民(谐音),二次听说于他本人。刘是汪的棋友,刘与高我几届的师兄下棋,此师兄曾在让6子局负江铸久,7子局胜刘小光。我们在刘与他下时在旁边看棋带听书。

      • 家园 东北主将换成杜聿明一样死翘翘

        如果当时国民党的东北主将换成杜聿明呢?

        杜聿明又不是没有当过东北的主将。

        之后又以主将的身份当了淮海战役的俘虏。

        当然可以说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

      • 家园 老拙这篇错误多多

        1、汪德昭多年在国外,在国内没有多少社会关系,从他上任到辽沈战役结束,不过大半年时间,不可能与地下党建立关系。

        2、卫立煌在东北不是无所事事,相反,他在东北积极进行了扩军整建,他手中的兵力超过了陈诚整军时的总人数。

        3、卫立煌在东北收缩兵力的部署不是为我军的行动提供了方便,而是为我军增加了困难。这点林彪看的非常清楚,“小的吃不着,大的吃不掉”。

        4、卫立煌在东北的军事行动从未与我军有过任何配合,从东北的战略看,林彪兵围长春时,如果沈阳守军出动支援,势必被东野歼灭,如此东北可以提前半年解放,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就可以大大加快,但卫立煌却没有丝毫这方面的表示。

        5、如果卫立煌和中共建立了联系,即使消息来源不能告诉林彪,军委也不会对林彪封锁敌军动向的消息(例如,淮海战役里国民党军国防部命令杜聿明从两淮撤退的计划,军委就明确告诉了粟裕),而我们在辽沈战役的资料却没看到丝毫这方面的记录。

        综上所述,卫立煌在东北采取的实际上是脚踩两只船的策略,蒋出价高,他就向蒋靠拢,蒋出价低,他就向共产党靠拢。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在东北这大半年屁股还是明确坐到国民党一边。

        • 家园 俺没说汪德昭与地下党建立了联系

          俺说得太粗,有些地方没有说清楚吧。

          俺说,汪德昭不是共党。

          所以,汪德昭回国后,与党接不上头。所以,有评论说,汪德昭回国,还不如在国外与共党联系方便。

          至于毛泽东是否因为卫立煌上任,所以下决心先打锦州,这是俺的猜测和观点,欢迎各位批判。

          俺的想法是,毛泽东和林彪都可以说是伟大的军事家,他们看军事问题的能力,必定在我们之上。

          毛泽东不会看不出先打锦州,万一沈阳的敌人全力出援,老蒋再调嫡系主力从葫芦岛登陆,四野主力将被包围的危险。但是,毛泽东为什么还是如此下决心呢?兄弟以为,不能用“伟大天才的预见”之类来做解释。这里面必然还有其他的原因。

          有人说了,那是因为毛泽东看出国军打仗通常是“驴上狗不上”。

          可是这一点难道林彪就看不出?我看林彪是不会把四野几十万大军的命运押在这个“宝”上的。

          辽沈战役,在东北以及增援东北的国军部队,绝大部分都是嫡系。

          我们看到,从葫芦岛增援的部队,在杜聿明指挥下进攻非常积极。而沈阳的廖耀湘集团,在卫立煌全力守沈阳的坚持下,先是犹犹豫豫,拖过了最要紧的关头。后来老蒋严令增援锦州,廖耀湘才出沈阳增援。但是,卫立煌一方面密令后勤只给廖耀湘集团补充仅够三天的油料,另一方面又劝廖耀湘不要直接增援锦州,而是走营口,把屁股坐到海边上,再向锦州攻击。搞得廖耀湘不知如何是好,以至于增援锦州一延再延。直到林彪拿下锦州,调动部队奔廖耀湘而去时,廖集团也没有最后下定决心,结果让林彪包围歼灭。十几万大军真真是“毁于一旦”。

          如果四野刚围上锦州,廖耀湘集团就出沈阳,与葫芦岛登陆部队夹击林彪。大家认为结果会如何?

          所以,老蒋的错误,说白了就是没有让杜聿明接手指挥全东北的国军部队。

          反过来说,毛泽东的正确,就是在46年春四平之战后,立即要林彪当上“东北王”,统领东北党政军大权。

          还有,卫立煌这件事,是不能跟淮海战役那件事相提并论的。中央可以向战区通报敌情,比如蒋介石将弃守徐州。但是不能向战区通报情报来源。

          卫立煌回国后,并没有与中共建立直接联系,本无情报可以通报。对于卫立煌的行动,毛泽东与中央只能根据他在欧洲发来的电报和到东北后的举动作出推测和判断,加上卫立煌本人要求严加保密,中央如何能把如此重大的情况通报林彪呢?

          这里举个例子。西安事变前,毛泽东对周恩来说:杨虎城曾经写过入党申请书。周听说十分惊讶。

          再举个例子,就是这个国民党国防部开会,要撤出徐州的事儿。

          国民党国防部开会,研究撤出徐州,电召杜聿明到会。杜聿明飞到南京,进了国防部会议室,四下一看,看见了国防部二厅厅长郭汝槐。白崇禧说委员长有事迟来一步,要我们先研究。他要杜聿明说说撤出徐州的方案,杜看着郭汝槐,说是先听听各位的高见。等老蒋进了会场,杜立即将老蒋拉进一个密室,说撤出徐州的方案只能单独跟校长说。蒋不以为然,说今天到会的都是党国忠臣,跟大伙儿说说还可以弥补漏洞。难道你怀疑谁是共党分子?

          杜聿明说:那个郭汝槐就是共产党!

          老将问:何以见得?

          杜答:你看他家里破破烂烂的,俭朴得很!

          老蒋摇头,杜却坚持。

          最后,杜聿明还是只将方案告诉了老蒋一人。

          结果大家都知道,杜聿明撤出徐州一天后,粟裕才发现。

          多少年后,杜聿明病危临终,郭汝槐去看他。

          杜聿明伸出一只干枯的手,拉着郭汝槐的胳膊说:小鬼啊(郭汝槐的“槐”里有个鬼字,故称),那会儿你到底是不是共产党,现在总可以告诉我了吧?

          您说,郭汝槐那会儿是共党吗?

          卫立煌呢?

          杨虎城呢?

          还有,张学良呢?

          • 家园 整个是在编

            乱编历史故事有意思么?还津津乐道,不知羞耻。郭汝瑰,不是郭汝槐。

          • 家园 郭多半是,卫、杨有一点可能,张学良是原教旨主义汉奸
          • 家园 老拙猜了个全错,呵呵

            先说我方的情况。

            东北决战,毛泽东的思路是中央突破,先胜而后求战。攻下了锦州,国民党在东北就是一局死棋:沈阳之敌出动,那就野战中歼灭,沈阳之敌不出,就以六个纵队横扫锦榆唐,彻底打断东北之敌和外界的联系。长春仅以一个纵队加几个独立师就看死了国民党两个精锐军,沈阳之敌如果固守,结果也不会好到哪去。如此解决东北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同时东野至少有半数的部队可以入关作战。

            林彪不是看不到这些好处,他顾虑的是我军的攻坚能力,当时我军还没有攻克5万以上敌军驻守的城市的例子,而南下作战,肯定要有大规模的攻坚战,如果攻击不利,顿兵于坚城之下,那就得不偿失了。

            林彪的顾虑当然是有道理的,所以毛泽东才会同意他先打长春。

            林彪决定南下时,东野的攻坚能力已经大为提高,林彪给军委的电报说的很明确,“5万敌军驻守的城市,皆可打下,10万敌军驻守的城市,无大敌支援,也可打下”。剩下的就是援敌的攻击力了,而冬季攻势已经证明,即使是新6军这样的敌军精锐,也不具备突破我方坚强防御的能力。他南下自然底气就很足了。

            所以,毛林争论的实际是东野自身有无完成毛泽东那一宏大设想的能力。

            再说敌方的情况。

            杜聿明是在东野打下锦州之后才到达葫芦岛指挥的,此前指挥锦西战斗先是阚汉搴,后是侯镜如。

            卫立煌的主张是坚守沈阳,他当然是反对廖耀湘去救锦州的,因为廖耀湘此去无论成败,都是不会回沈阳的了(廖早看出来留沈阳是慢性自杀)。先去打彰武,后要去营口都是廖耀湘自己的主张,和卫立煌没什么关系,卫立煌要的是他回沈阳,这是廖耀湘回忆里自己说的。

            带3天的油料,不是很少,而是很多,油料的关键在于后续的补给。廖耀湘在外面连续作战,没有发生缺油少弹的问题,可见卫立煌对廖耀湘还是不错的,这也从反面说明卫立煌不是我党的人。

            郭小鬼是不是共产党,他自己的回忆录里说的明明白白:领导他的是董必武,和他直接联系的是任廉茹。他除了没有党员身份,早就是党的人了。

          • 家园 卫立煌虽然对共产党有好感,还不至于通共

            林彪围攻长春时要他命令廖耀湘出援的是蒋介石,他真要通共顺水推舟就可以把廖送掉,何必抗命。

            林彪打锦州确实要冒被夹击的风险。至于被包围,林彪当时正规军70万人,地方部队30万,只有一个纵队12个独立师围困长春,其他的基本上都调到锦州方面了。国军沈阳30万人,就算沈阳都不要了全出来,华北后来出兵一个兵团10万人,就算加倍能出20万,加上锦州的范汉杰15万,最多也就是60万,哪能“包围”林彪。林彪从红军时期就独当一面,什么时候被包围过。现在壮得不得了,兵力并无劣势,而且按照杜聿明的话,“东北共军无论兵力火力战术都远超关内共军”,怎么会反而被包围一次。

            东北无论卫立煌还是廖耀湘对出援锦州都很犹豫,原因也很简单,围城打援是林彪拿手的战术,东野到底是打城还是打援,国军是需要看看情况判断的。而且到攻克锦州之前,东野确实还没有攻坚战特别拿得出手的战绩,当时国军对共军野战能力的畏惧应该甚于攻坚。东北国军当时的想法和当年四平之战差不多,先利用坚城拖垮共军,再进兵解围。但是东野已经不是吴下阿蒙,31小时就把锦州干掉了。廖后来全力攻击黑山大虎山都没攻克,看看离锦州还多远,就算他积极一点能有什么用。

            至于把东北国军主力集结于锦州,老实说我觉得这个观点很成问题。锦州并没有其他战略价值,不过是关内外的咽喉。主力集结于锦州,看轻,必要时放弃长春沈阳,反过来长沈丢了锦州还有什么意义?而且东北拥有全国一半以上的重工业,还有最大的产粮区,放弃东北,这个决心怎么都不容易。辽沈结束后东野虽然尚没有入关,军火立刻就源源不断地输入关内。我记得粟裕就说过一句,淮海战役的胜利要感谢大连的大炮弹。

            杜聿明出徐州,粟裕一天后才发现,真不知道这个说法出处何在。杜聿明30万部队,加上民众,每天行进平均不过十几公里,按照这个速度,这个队伍从头走到尾恐怕就需要一天。杜聿明回徐州后为了故作神秘,并没有立即下达撤退命令,等了一阵子。等他正式下达命令时属下告诉他大家早就知道了。杜大惊,追问之下才知道刘峙通知他在徐州的买卖收摊,卷铺盖先溜了,结果大家立刻都明白了。杜大怒,碰上这么个“猪”总,为了自己私利军事秘密都不注意保守。撤退的意图早已暴露,哪还能瞒得过对手。

            通宝推:金口玉言,
            • 家园 因为卫有红色嫌疑

              他在远征军的职务被扒下了。

            • 家园 哈哈哈哈哈哈哈,刘峙虽然每战必败但生意赚钱

              刘峙在海州那里有个盐场。垄断了海盐生产。食盐属于必需品,无论丰年灾年战乱还是升平,百姓总要吃盐。所以即使百业凋零但是盐税照收不误。海州与徐州之间的货物钱款往来,刘峙派自己的亲信卫队大卡车武装护送,沿途土匪避之不及。谁敢捋虎须那是不要命了。

              党国的所谓徐蚌会战大败亏输不假,可是刘大长官的海盐生意却赚了个盆满钵满。这还不算,刘大长官带着海盐生意赚来的金银细软全身而退,把徐州的烂摊子扔给了杜聿明,自己在蚌埠开设第二指挥所,把几个杂牌军搂到蚌埠附近给自己看家护院。 杜聿明在陈官庄被围,几十万大军动弹不得,没吃没喝一点点给养全靠空投之际,刘大长官却在蚌埠开舞会。名烟名酒香车美人地大肆享受。待到杜聿明被歼灭当俘虏的时候,刘大长官见势不妙早早地从容撤退到江南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