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坠落的红星:红色将帅蒙难记 -- 欧阳费劲

共:💬34 🌺4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坠落的红星:红色将帅蒙难记

    美国的巴顿将军曾有这样的一个名言:“一个职业军人的适当归宿是在最后一战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而干净利索地死去。”。然而,在苏联红军却有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没有死在战火纷飞的二战战场,有些甚至还没有机会在二战的战场驰骋,却已经死在了自己同志们的枪下。导演这场大屠杀的正是全世界工人阶级的伟大领袖斯大林(毛泽东语)

    事实上伟大领袖斯大林非常喜欢军队,喜欢军人,最喜欢拍的标准像是穿着大元帅胸前挂满勋章。这威望雄壮的姿态很符合他的审美口味。‘领袖’内心常常怀着自豪之情回忆起他在国内战争各条战线上的活动,他自我感觉良好,以伟大统帅自居。

    作为国家领导人,斯大林也非常重视军队建设,他懂得一个政权的实际力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军事实力。他从新武器研制,兵工厂建设到军装质量,无不亲自一一过问。

    领袖同样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1935年5月4日斯大林在红军“军事学院学员”毕业典礼上大声疾呼:“我们应该学会重视人才,重视干部,重视每一个有益于我们共同事业的工作者。应该懂得人才,干部是世界上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应该了解:在我们目前条件下,‘干部决定一切’”。斯大林本人几乎认识红军军以上的所有干部。元帅,大将和军区级将领,他从国内战争时期就非常熟悉。有些还是共同战斗过的亲密战友。

    然而,到了1937年他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间谍,托派分子和‘人民公敌’,于是乎他毫不犹豫地举起了屠刀。他手段厉害,效果显著,请看这一组统计数字:36名旅政委中有34人被镇压,397名旅长中有221人被镇压,199名师长中有136人被镇压,28名军政委中有25人被镇压,67名军长中有60人被镇压,15名二级集团军政委全部遇难,2名一级舰队司令全部遇难,12名二级集团军司令全部遇难,4名一级集团军司令中的2人被镇压,2名一级集团军政委全部遇难,5名苏联元帅中有3人被镇压。可以这么说,高级指挥员几乎全被杀害了,中层指挥员被杀了一半……。在战前年代里大规模杀害红军军官的做法在1941年夏天爆发的苏德战争中起了灾难性的作用。

    那么斯大林为何会大开杀戒,自毁长城呢?

    4万多人实在是个庞大数字(伏罗希洛夫总结了1937-1938年在红军中开展的镇压运动时给出的数据),还是从他们中佼佼者之死说起。

    当苏联1935年设立元帅军衔的时候,一共有五个人一起获了大大的元帅星。他们是;国防人民委员(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图哈切夫斯基,总参谋长叶戈罗夫,工农红军骑兵总监布琼尼,远东军区司令员布柳赫尔。这5个人,同时崛起于苏联国内战争之中,短短三四年就完成了从初中级军官到军事统帅的飞跃;然而他们结局决大相径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35年首批苏联元帅全家福,前排左起:图哈切夫斯基、伏罗希洛夫、叶戈罗夫、后排:布琼尼、布留赫尔

    元宝推荐:MacArthur,
    • 家园 【原创】权杖之争中的输家(1)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个人档案

      出身:贵族 起步军衔:中尉 最高军衔:元帅

      最高职务: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 死亡年龄:44岁

      死亡方式:枪决 遇害时间:1937.6.12夜

      一、从沙皇少尉到红军元帅

      图哈切夫斯基出身于俄罗斯一个世袭贵族家庭。这个家族虽不是显赫的贵族,但也是一个历来是知识型、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贵族世家。因此早年的图哈切夫斯基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并考入当时最好的军校之一---亚历山大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他被编入御林军谢苗诺夫团任少尉军官。同年9月谢苗诺夫团开赴前线,他因作战勇敢而获得六枚战斗奖章。1915年1月,在华沙附近的一场血战,谢苗诺夫团全军覆没,图哈切夫斯基也被德军俘虏。在俘虏营多次试图逃跑,终于在第五次获得成功。1917年10月图哈切夫斯基经瑞士、法国、英国回到了俄罗斯。而国内形势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发生了重大变化,他本人也面临人生道路的抉择。

      本来作为‘皇室的未来支柱’,以其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图哈切夫斯基应该是去谢苗诺夫团的后备营报到,或跟其他军官去顿河参加沙皇将军组建的志愿军。如果那样的话历史上就会少了一个赫赫有名红军元帅,多了一个死于内战忠于沙皇的无名小卒。

      幸好图哈切夫斯基早年就具有自由平等思想,此时又遇到了他家的故交库利亚布科。库利亚布科是老布尔什维克了(时任全俄中央执委员会委员和莫斯科防御部队政委),在他的一翻苦口婆心之后,图哈切夫斯基成为了共产党人,并于1918年4月被分配到全俄中央执委员会军事部工作。从而开始了他火箭般的窜升。

      总结图哈切夫斯基的崛起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历史机遇:十月革命之后,苏联立即遭到了国内外势力的围攻,而原沙皇军队的中高级军官们从他们的阶级立场出发,不是加入到对立面就是逃到了海外,空出了许多位置;而布尔什维克们仓促间取得政权,军事干部严重缺乏。于是在战火的洗礼中,一大批有文化,有军事才能的年轻军官迅速成长起来。图哈切夫斯基25岁任集团军司令,27升任方面军司令;31岁就任红军副总参谋长,32岁就是总参谋长;42岁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43岁成为军队的第二号人物。不仅仅是图哈切夫斯基,伏龙芝、伏罗希洛夫、叶戈罗夫、布柳赫尔、亚基尔等等都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迅速地崛起。

      第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战术素养,图哈切夫斯基在国内战争期间表现出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军事天才,先后打败了高尔察克、邓尼金和波兰军队。这个就不多说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图哈切夫斯基具有超前的眼光和探索求新的精神,比如1920年5月在与波兰军队的反击中首次密集使用了航空兵并获成功。这些都是因循守旧的沙皇将军和老骑兵伏罗希洛夫、布琼尼们不可比拟的。如果图哈切夫斯基不被冤杀,苏联红军按照他的建议进行改编,那么在1941年面对德军的闪电战,红军决不会被打成那个样子。当然,图哈切夫斯基也打过败战,而且是大败仗,又是在他上次被俘的华沙城下。这次华沙战役对他今后的命运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贵人’相助。库利亚布科不仅把他带进全俄中央执委员会军事部,而且还把他推荐给了列宁。列宁不止一次同图哈切夫斯基谈心,考查他的信念和知识。他很快取得了列宁信任(列宁看人非常的准),因此他的起点非常高,一出马就是集团军司令。再后来他又得到了‘军委主席’托洛茨基的欣赏和提拔,军委主席还让他成为了军委委员。注意,在早期提拔他的人当中没有斯大林,不仅如此,他们两个还因为华沙战败的责任问题发生了过节。也许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悲惨结局就此注定。

      二、哈切夫斯基元帅是德国间谍战的牺牲品吗?

      谈到哈切夫斯基元帅之死,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所谓德国情报机关的反间计:其过程主要是这样的:德国盖世太保模仿了哈切夫斯基的笔迹,伪造了一封透露哈切夫斯基同德国人谈判企图推翻斯大林的信件。接着盖世太保制造了反间谍机关大楼失火事件,从而使它落到了捷克斯洛伐克特工手里,最后通过和苏联关系友好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之手转交给斯大林。

      然而,随着前苏联解体后一些档案的公开,一些学者对苏联版的这个‘蒋干盗书’的故事持怀疑态度。在叶利钦任职期间成立的总统平反委员会认真分析了“图哈切夫斯基案件”。在这个有许多卷的案卷中,没有一页提到1937年的调查掌握了来自德国的“图哈切夫斯基的材料”这种极为重要的证据。这份假信在审判图哈切夫斯基时没有拿出来当做物证,也没有在1937年6月1--4日军委扩大会议讨论图哈切夫斯基案件时被当成物证。

      图哈切夫斯基死后40年,诗人费利克斯·丘耶夫采访了当时的二号人物莫洛托夫。当问及说什么是图哈切夫斯基的主要罪行时,莫回答:“成立反苏集团。”

      采访者插话说:“可是有人说他是德国间谍。”

      他作了这样的回答:

      “这没有什么区别。图哈切夫斯基在1935年以前还有些害怕,行动比较迟缓,可是从1936年下半年起,也可能是从1936年年底起,他就加快了政变的准备,而且怎么也无法放手了。除了依靠德国人,他也没有别的办法。因此这种说法很像真的”

      好一个“很像真的”!

      如果存在那份指出图哈切夫斯基与德国总参谋部有关系的材料,那么战前仅次于斯大林的克里姆林宫二号人物莫洛托夫能不知道这份材料吗?莫洛托夫的记忆力非常好,但是他没有表现出了解德国人的这份材料。

      现在公布的斯大林档案中有关图哈切夫斯基里通外国的材料多半是国外报刊的摘要。一直以来,在苏联有这样的一个传统:克格勃的间谍或苏联在外的记者要不停地向国内转发国外对苏联军事和政治领导人正反两个方面的反应。苏联领导人会根据需要利用这些材料在高层权力斗争中作为打击对立面的武器。其实,有关图哈切夫斯基的黑材料克格勃从1924年就开始整,有几次甚至整出了颇有‘说服力’证据送到了斯大林那里。然而并斯大林没有理会,反而不断提拔图哈切夫斯基提。

      是不是有这种可能,这个故事是二战后原纳粹情报机关人员在回忆里为自我吹嘘而编造出来的?也或他们确实做了一些栽赃图哈切夫斯基的事而且自以为得逞呢?

      斯大林是暴君,不是昏君,他不会犯明朝崇祯皇帝那样的低级错误;换句话说,对于大规模清洗军队而言,斯大林并不需要德国的公文夹。他有更充分的理由消灭他认为的敌人。

      正方还有一个重要证据是赫鲁晓夫在苏共的22大上致闭幕词时也提到了所谓的红皮公文夹。要知道在当时,许多要为哈切夫斯基元帅之死负责的人还在苏共、苏军身据高位,把哈切夫斯基元帅之死归罪于敌人的反间计既可以为一些人开脱,也是为苏军内部的派系倾轧遮丑,更可能是为平反图哈切夫斯基案件减少一些阻力。

      • 家园 【原创】权杖之争中的输家(3)

        五、杀心渐起

        对于敌人,我们今天粉碎他们,过去粉碎他们,将来也同样要粉碎他们!这就是斯大林的座右铭。从1935年开始,斯大林的杀戮开始了

        到了1937年初,斯大林内心依旧不轻松,是的,过去的敌人,那些列宁的战友们,那些资历威望都曾高过自己的对手们,流放、关押、处决了,不会再掀起什么波浪了,可是潜在的和未来的敌人呢?

        斯大林一定非常的后悔,当初怎么让托洛茨基流亡海外呢?后患无穷呀。看看这些年托洛茨基都做了一些什么?演讲,写文章骂我、诅咒我,不停地拉拢和鼓动原来的党羽反对我,推翻我。哪些人有可能被他拉拢过去?内务部的两份材料引起斯大林注意:托洛茨基最近在奥斯陆的一次记者会上说:‘红军不是所有的人都忠于斯大林,。那里的人们怀念我’;托洛茨基在自己的报纸《反对者公报》中声称“军方对斯大林独裁的不满很可能迫使他们举事”。谁会是领头的?谁又有能力这么做?斯大林心中很快有了答案:图哈切夫斯基。他和托洛茨基私交很深,他才华横溢,他战功卓著,他拥有崇高威望,他在军队里拉帮结派,他野心勃勃,想取代伏罗希洛夫,他历史上和我有过节,他看不起伏罗希洛夫,也看不起我.....

        与其说斯大林上了纳粹德国的当,不如说上了托洛茨基的当。其实托洛茨基在苏联国内的影响已经非常小,老托要么自我感觉太好,要么是在打肿脸充胖子。

        如果说哈切夫斯基要为自己的死负一些责任的话,他有以下几点做的不妥:

        1.锋芒过露:哈切夫斯基功名心很重,他渴望获得荣誉和胜利、军衔和军功章。他从青年起就拿破仑主义,他崇拜亚历山大、波拿巴、毛奇、苏沃洛夫,有股非凡的军事狂的劲头。哈切夫斯基在1920年围攻华沙时曾叫嚣到:‘我们要征服欧洲!’,这是何等的雄心壮志。这也令领袖不安,苏军只能有一个统帅,决不允许有第二个统帅存在的。

        2.祸从口出。图哈切夫斯基和他的朋友们经常做的事情就是在餐桌上发表议论,如伏罗希洛夫如何无能啦,某些政策如何失败啦,甚至直接议论到斯大林本人。图哈切夫斯基曾私下拿斯大林和希特勒做比较:“...不管怎么说,连军衔希特勒也高一点,---他毕竟当过上等兵,我们那位(指斯大林)甚至兵也没有当过....前者想拼命钻进将才还说得过去----因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然而,一个原来教会中学的学生(斯大林)却表现出他起码是毛奇,这就荒谬可笑了,甚至十分可悲了.....”。所有这些谈话,斯大林不仅通过窃听渠道得以获得,而且在图哈切夫斯基周围还有向上告密的人(包括他的情妇)。你可以看不起你的上司,但是决不能让他知道。

        3.试图取代伏罗希洛夫成为国防部长。图哈切夫斯基对政治没有兴趣,他的伟大抱负仅仅限于在军事活动之中实现。他只想当国防人民委员,没有想当国家元首。问题是斯大林会怎么想?你图哈切夫斯基看不起伏罗希洛夫,你就想取而代之;你同样看不起我,下一个想撤换是否就是总书记本人呢?至少在肃反运动如火如荼的敏感时期,提出撤换斯大林信任的国防人民委员,无疑是在自己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要知道,1937-1938年的整个清洗行动的目标就是消灭“可疑的” 人。

        既然领袖已动杀心,内务部叶若夫的办公室抽屉里就不会缺少‘证据’。

        六、在劫难逃

        内务部很快盯上了两个人:普特纳和普里马科夫。两人都是元帅的老部下,而且1927年以前是托派分子。普特纳是驻英武官,是元帅负责处理与德国军事合作事宜时的联络官。他常年在国外,又是对外的联络人,自然是图哈切夫斯基与德国方面、与托洛茨基勾结联络的最好中间人,如果普特纳招供了,图哈切夫斯基里通外国的罪名就洗刷不掉了;普里马科夫是列宁格勒军区副司令,长期以来对伏罗希洛夫、布琼尼怀有敌意。他的证词就可以揭露图派企图撤销伏罗希洛夫进而推翻斯大林的阴谋。两人经过9个月的关押审讯,终于招供了。接着1937年5月16日,一个关键人物费尔德曼被捕了。这个红军干部部部长,这个手握军队干部人事‘大权’的图哈切夫斯基的亲信也很快招认:是他负责替元帅挑选和组织各级干部,组成‘反苏’集团,阴谋政变......。完整的证据链就这样形成了。

        当斯大林看着叶若夫送来的这些审讯材料时,浑身感到极度疲劳,他觉得一下子仿佛衰老了许多。图哈切夫斯基这个才华横溢的军事天才为什么要跟着托洛茨基跑呢?战争正在在迫近,这样的人也许留下来有用?

        斯大林想起来,前不久,也是在这间办公室,桀骜不驯的图哈切夫斯基谦卑地表示忠诚。

        “斯大林同志,我真心实意地为您、为党、为苏维埃 服务,为了您我准备献出生命”。已经降职并预感大事不妙的元帅卑躬屈节起来。

        “真心话?”斯大林问道

        “真心话!”图哈切夫斯目光专注,答道。

        莫非是一些嫉妒心重的小人在诽谤这位仕途一帆风顺的军事首长?也许是叶若夫立功心切,真所谓大刑伺候,何畏不供。

        想到这些,斯大林迟疑起来“图哈切夫斯基是个什么东西,呀?一个星期前,就在这里,在这间办公室,说他没有问题,还表态说是真心话。这个贵族。”

        “图哈切夫斯基?说的真心话?” 叶若夫,奴颜婢膝地看者领袖的眼睛:“我们已经掌握了中尉图哈切夫斯基从德国俘虏营逃跑的真相了”

        “真相究竟如何?”

        “关押图哈切夫斯基的军官战俘营是允许战俘到围墙外散步的,条件是他们要出具保证。英国人和法国人信守诺言,不逃跑;图哈切夫斯基也作了保证,可他利用这个机会,跑了。”

        领袖脸色立刻阴沉起来......,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命运就这样决定了。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就从被捕,到审判直至被处决,时间没有超过1个月。

        早在1936年苏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图哈切夫斯就警告说:‘我们必须准备应付德国军队的突然袭击’。图哈切夫斯基在临刑前悲愤地说:‘你们不是向我开火,是向红军开火!’

        1941年的夏天,历史验证了图哈切夫斯基的预言。

        至于图哈切夫斯基案件的具体审讯、审判过程,以及元帅战友们的丑恶表现,请看下集《热血大将:亚基尔》

      • 家园 【原创】权杖之争中的输家(2)

        三、内部争斗

        苏联红军不是斯大林缔造的,事实上在国内战争期间,斯大林的死敌托洛茨基是军委主席,是最高军事统帅。整个军队都在他的领导之下,指挥员也由他任命;而斯大林当时只是民族事务委员(部长),底下才12个办事员,并没有多少实权。斯大林自然懂得如果没有忠实于他本人的军人支持,就根本谈不上玩弄什么权力斗争。幸好,列宁把他派到了形势危急的察里津(斯大林格勒),斯大林在这个组建了一支真正忠于他个人精锐部队--骑兵第一集团军。列宁死后,随着斯大林地位的逐渐上升,骑兵第一集团军成为整个苏军培养干部的大熔炉。二战之前,从这支部队走出来的元帅就有5人:伏罗希洛夫、叶戈罗夫(是骑兵第一集团军的上级领导)、布琼尼、铁木辛哥、库利克。和骑兵第一集团军基本没有瓜葛的只有3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布柳赫尔、沙波什尼科夫。于是红军内部就逐渐形成了两大派别:一派以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为首,成员主要以骑兵第一集团军为主,如叶戈罗夫、布琼尼、铁木辛哥、库利克;另一方以第一副国防部长图哈切夫斯基、总政治部主任加马尔尼克,基辅军区司令员亚基尔、白俄罗斯军区司令员乌博列维奇为首。

        两派之间既有有关军事发展方面的职业性的争论,也有激烈的权力斗争。图哈切夫斯基一派,受到过良好的军事教育,比较关注着现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他们主张采用新的作战装备、坦克和飞机,组建大规模的摩托化部队和空降兵部队。伏罗希洛夫一派的老骑兵们一般是老粗出身,文化水平比较低(伏罗希洛夫高小未毕业),而且沉迷于自己过去辉煌,主张采取国内战争时期的作战方法,用马刀和步枪去冲杀,无论如何也不同意用坦克取代战马。这就是所谓活马和铁马之争。

        两派之间权力斗争也是赤裸裸的。两派相互指责对方拉山头、结帮派、任人唯亲。图哈切夫斯基看不起不学无术的伏罗希洛夫,想取而代之;伏罗希洛夫对于这个对自己不恭的而能力远大于己的副手也厌恶异常。两派都竞相对斯大林施加影响,图派以无能为理由,伏派以不忠为炮弹。而斯大林也乐得看着他们之间的争斗,斯大林一贯如此,他在军事部门、在政治局、内务部激励和纵容类似这种派别的争斗和冲突,便于他出来做仲裁人。苏共十七大之后,鉴于基洛夫的前车之鉴(自己提拔的人声望过高),出于制约和平衡伏罗希洛夫派的考虑,斯大林把图哈切夫斯基提拔到军队第二号人物的位置上。那么到了1937年随着肃反运动的深入进行,为什么斯大林会打破这种平衡而首先消灭图派人马呢?

        四、历史恩怨

        伏派之所以能够获胜(对大多数伏派人物来说,胜利是暂时的,因为他们随后也被投进了镇压机器)是因为他们有两个致命武器:

        首先,伏罗希洛夫和他的那一派人都是无产阶级出身,都有无可指摘的战斗历程,在国内的各条战线上同斯大林并肩作战,是领袖的嫡系人马;图哈切夫斯基,贵族出身,他的那些志同道合者过去都曾同托洛茨基交往甚密,都受到了他的提拔和重用。

        其次就是华沙战败的责任问题。1920年8月,为了配合西方面军司令员图哈切夫斯基指挥发动的华沙战役,中央决定原隶属于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叶戈罗夫)的第12集团军和第一骑兵集团军划归西方面军指挥。时任西南方面军政委的斯大林不愿意让图哈切夫斯基戴上攻克华沙的桂冠,爱慕虚荣的他想攻占重镇利沃克,从而载入军史史册。结果是利沃夫没有攻克,又错过了增援华沙的时机,直接导致西方面军在华沙城下的大败。1930年出版的图哈切夫斯基参与主编的《国内战争史》第三卷指出了西南方面军这一错误;而且1932年图哈切夫斯基出版了他在伏龙芝军事学院讲课时所用的讲稿《挺进维斯瓦河》。诚然,谨慎的作者没有点出对华沙战役失败负有责任的具体人名,但西南方面军领导应承担责任的意思是显而易见的。这是非常犯上的行为。斯大林不是列宁,不是毛泽东,成为一国之主靠的不是威望,靠的不是能力,靠的是权力斗争,他敏感又自卑,如果有人置疑他在国内战争中的作用和能力的,恨之入骨也不为过。斯大林不会忘却列宁责备他的话:‘老兄,要去华沙,谁会绕道利沃夫走呀...’

        毫无疑问。伏罗希洛夫一伙只要有适当机会,就会利用这两张王牌,不断在斯大林耳旁煽风点火。其实这种争风吃醋也好,尔虞我诈也吧,其他各国军队里并不少见,只是在冷血的斯大林那里,是要以参与者的生命为代价的!

      • 家园 好,鲜花
      • 家园 国情不一样啊

        苏共和咱们是大不一样啊,咱们的核心大多都信马克思的,还参加过长征,那么艰苦的时候信仰都没变,那立场基本都站在人民这一边,苏共不一样,本来就是城市起家的,那里面投机的人多去了,很多军官也都根不正,苗不红的,向图元帅,苦没吃过,荣誉权利倒是大的上天,现在总说斯大林暴君,也都是西方媒体说得多,当时的事情,岂是一句话说得清楚?说句不好听得,斯大林这一清洗,苏共才挺到90年,要是不清洗,还不知道谁清洗谁呢?这些优秀的将领确实军事能力强,但政治意志怎么样可就不知道了,赶上41年那会大败,万一一个不留神,带着队伍跑到德国人那里去谁说得清呢?

        送花!!等着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