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汇报】说说关于“骑兵系列”的事 -- 王外马甲

共:💬135 🌺501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刚阳为主调,刚柔相济

      祝贺一下!并认为,关键是尺度的把握。刚,刚到什么程度;柔,柔到什么程度,这才是最关键的。最不喜欢《读者文摘》风格的!

    • 家园 千万别加什么美女,看了起一身鸡皮疙瘩
    • 家园 呱唧呱唧一下!

      我也不赞成有爱情戏。

      不过,唉,现在同志们都好这一口!

    • 家园 这下成了众矢之的——不过是件好事

      其实一直就想开个关于“骑兵”改编电视剧的主题,说说自己的想法,听听大伙儿的意见。毕竟这是河友们心爱的镇河之宝,好像也是西西河开天辟地第一回?兄弟有义务给大家汇报的。昨天都写完主题贴了,又觉得可能惹出很多麻烦,犹豫再三,删掉了。员外这一来,兄弟也是不得不开口了。

      不过兄弟觉得这也是件好事,多讨论,多听意见,甚至吵个一塌糊涂,对于改编只会有好处。

      先说“骑兵”要不要女人。兄弟认为应该要。其实我和马甲现在设计了两个女人,如果加上日本女人,是三个。今天早上刚接到马甲的邮件,对于那个日本女人和中国农村女人的故事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我们需要再修改调整一下,因为这样设计确实不错,怕有人抄袭(这种事层出不穷),兄弟在这儿就不说了。补充一点,关于银霞(就是剧中的中国农村姑娘)的故事,最早是马甲提出来,刘大爷有个堂姐。但她的故事怎么发展?我俩也没辙。《生死十日》中扮演玲子的女演员游琳姝听我了说“骑兵”的故事后,非常想参加演出。我就说:有个银霞,但没想好她的故事。游琳姝就如此这般,说了一个想法,经过我和马甲的修改补充,确实还不错。关于游琳姝,大家可以看看《生死十日》的博客,我在博客中有专文介绍她。

      另一个女人是骑兵4连指导员,而且一点也不假。她的原型是120师骑兵营教导员李林,骑马持双枪的骑兵女英雄,牺牲时年仅24岁。是在掩护雁北军区机关突围时,用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的喉部牺牲的。有关她的事迹,在网上很容易查到。

      关于改编“骑兵”,兄弟跟马甲谈过一些观点。兄弟认为这是讨论问题的基础,如果基础不一致,讨论起来吵翻天也不会有结果的。在这一点上,能否与河友们达成共识(与马甲已经达成共识),其实是兄弟最担心的问题。无论如何,先把兄弟的看法亮出来:

      第一,电视剧不是用来教育大众的,而是一种娱乐商品。既然是商品,就要有商品的特征。因此,吸引眼球是第一位的,讲述历史第二位的。讲述历史是为吸引眼球服务的。我们的目的,首先不是为了向观众介绍当时八路军共产党的历史作用和他们决策的必要性;而是用他们的历史故事来吸引观众。因为我们相信,他们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是能够打动观众的。同时,我们要搞的是“下里巴人”的东西,是低文化素质的最广大观众所能理解和关心的东西,因为他们是电视剧的主要消费者。因此,我们要按这个思路筛选和改编我们的故事,主要用小人物(刘大柱)的眼睛去看底层发生的故事,从中反映出我们的大历史观,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观众。这些历史观念,通过故事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去认识。而不是用首长的台词硬塞给观众。

      第二,多用镜头语言叙事。有人说,电视剧是“换个地方接着说”,用台词讲故事。咱们“骑兵连”不能这样。人家看电视剧《骑兵连》看什么,看画面!看骑兵打仗!对吗?因此,最好的结果是,观众感觉《骑兵连》不是电视剧,而是电影!大量的画面叙事,节奏很快。当然,不可能都是画面叙事,而是说与别的电视剧相比,《骑兵连》的画面叙事成分更多,至少多一倍。其实,我想让王导拍这个片子,就是想用《骑兵连》这样的片子去替代武侠剧(王导是大陆武侠剧的鼻祖,张纪中都是跟他学出来的。但总局已经开始限制武侠、古装的播出)。一部武侠剧,上来就是说话、说话,宣传侠客的“正义观”,你会觉得好看吗?好,如果更多地用画面叙事,有些段落就不可能太细,去交待来龙去脉。比如说,刘大柱父子怎么跑出来的,就不交待了。但是,如果反映刘大柱的“二乎”和爱动心思的特点,比如割电话线,就要详细地交待,但也是画面交待。

      第三,要把“档次”降下来,把“骑兵”的故事做成“下里巴人”的艺术,因为看电视剧的60%以上是农村人口、民工、城市中老年人口。“下里巴人”也有艺术水平高的东西,说大书的还有骆玉笙呢,我们都管王新民导演叫做“说大书的电视导演”。你看他的《燕子李三》、《铁道游击队》都是面向最底层观众的演义性的东西。原作是一部高水平的纪实文学,更多的应该说是面向高素质读者的大作,西西河的网友相当一部分来自国外。

      第四,对于像“敌、伪、顽”这类问题,我同意以敌为主,伪次之、顽除非万不得已就不说八路军打国民党了。到了这个年代,中国人自己打自己的事儿,我怕观众没太大兴趣,搞不好还反感。而且打起来也不好看,骑兵团打顽军步兵,不是跟割麦子似的?我老爸是新四军军部的,皖南事变突出来的,感情上当然觉得国民党该打,但是做电视剧还是先考虑观众情绪。诸如此类的历史问题,我还是前面的说的——不是我们的重点。我们的重点是,刘大柱和四连,哪些故事能吸引观众?能吸引的细说,可能不吸引的不说或一带而过。

      归结到最好,其实交在一个“点”上就是:

      “骑兵”这部戏其实有两种做法。

      《兄弟连》那种纪实的做法,追求的是真实性,用真实去打动人;

      《铁道游击队》那种用真实故事加戏剧改编的做法,追求的是好看。

      前者是“阳春白雪”,而且难度巨大;

      后者是“下里巴人”,相对适应目前大陆的制作能力和观众欣赏水平。

      所以,兄弟现在是按照“下里巴人”的路数在做。大伙别误会,“下里巴人”不代表胡编烂造、粗制乱造。如果那样的话,兄弟就不做“骑兵”,回家瞎编一个完了。

      目前,大纲的初稿已经完成,我觉得可以这么说: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有原型,每一个事件都来自真实的历史事件。马甲你认为可以这样说吗。

      大纲的修改,我和马甲都是重在真实性、可看性的修改上,使二者统一起来。

      谢谢马甲,谢谢各位。兄弟希望多多听到意见,更希望大伙儿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八路军骑兵在生活、学习、战斗中的真实的、细节性的、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哪怕不是129师骑兵团,只要是八路军骑兵的就行。一部好戏,最需要的就是:具有大量的真实地细节描述,这些细节别是编剧瞎编的。

      • 家园 支持一下

        照拙总的思路来,应该可以出一部好看的连续剧——虽然我不一定看,呵呵,属视觉系的,画面不好看的就看不太下去。

        针对收视群特点来制定电视风格是专业做法。与其拍成一部叫好连连收视寥寥的电视,不如拍成一部高收视多争议的作品。至少会引起人们对过去历史的再一次关注,会有更多人转向研究那一段岁月,最直接的吸引更多的人去阅读《骑兵连》的故事。文学作品的电视改编,基本上就是把文学作品通俗化,引发观众对该文学作品的关注,就是成功。

        对了,以前看过一个彭总和战士比赛吃西瓜的花絮故事,很生活化也很可爱。希望能在电视中看到类似的小花絮。

      • 家园 胡说两句

        希望能拍出敌后斗争的复杂和残酷。突出敌后抗战的特点。

        很多电视剧拍来拍去就是机枪扫射,手榴弹狂丢一气,鬼子如割草般纷纷倒下,搞得好象财大气粗的美国人,抗战轻而易举一样。

        其实当年敌后抗战是非常艰苦的,在那种环境复杂,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取得胜利才更能看出敌后抗战的艰难。这个也正是中国特色的东西,不过也许要拍得好看并不那么容易,但是我觉得这个方向值得尝试一下。

        举个例子,太行山下击毙阿部那一场戏,其实八路穷得很,实际上只用了4发就干掉了名将之花,为了场面好看打了那么多反而少了传奇色彩。

      • 家园 恐怕有点不大好

        就一部戏,已经仨女人了,仨女人一台戏,那骑兵故事往哪放啊?

        兄弟以为,能把真实的骑兵故事拍一半出来,就足够震撼了.

        乱讲,兄台不要介意.

      • 家园 再接着贩卖一下俺的狗皮膏药

        俺觉着吧,在系列剧里面,这些都可以接纳

        就是说,刘大爷始终是第一主角,但是在某些集里面,马是第二主角,有些集里面,女兵是第二主角,有些集里面,这个农村妇女,可以考虑考虑第二主角。至于“公鸡”战死,李林牺牲的问题,俺觉得问题都不大,只要前面戏配得足,烘托成一个高潮,反而更加有效果。以前俺们的军事题材电影有个问题就是英雄不死,能打能杀,坚持好久,往往不得以安排死一个,也是马上就要胜利的时候(就是片子要完的时候)安排一个第三第四主角挂掉的,让人感觉一点儿都不残酷嘛,看了开头,知道最后肯定是坏人死掉好人活下来,打得多激烈都没用。俺觉着《大兵瑞恩》开头那一段,精彩就精彩在残酷上,把战争中最残酷的一面揭示给观众看,而不光是浪漫的一面。

        嗯,甚至,俺觉得刘大爷的第一主角是不是要坚持也可以商量,他可以在某些集里面退化成一个讲故事者的身份,比如韩猛子牺牲那集,恐怕韩连长是第一主角,他的马第二,刘大爷其实没什么事儿,就是个讲故事的。

      • 家园 拙总,为啥非要是女的,不能是马做第二甚至第一主角呢?

        拙总,为啥非要是女的,不能是马做第二甚至第一主角呢?

        想想国内外多少以动物以及人和动物之间题材的电影,美国有不少讲马的,狗的,中国有<<飞飞>>有<<赛虎>>。

        既然是骑兵,英雄骑骏马,必然马的故事不在少数。男男女女谈情说爱不新鲜,但是英雄配骏马,宝马爱英雄,这是自古以来从赤兔就有的传说阿。

        再说了,马和人比,工资便宜。不会闹罢工,不会闹绯闻,顶多晚上多给点好草料而已,思想工作都省了。

        我建议多拍马,没准咱的马戏能拍成经典呢。

        还有,我看国内有些片子拍马戏时对马十分残酷,要是剧组不能实行马道主义,那就还请多加MM,让马消停消停吧。

        • 家园 好主意啊,跟马甲不谋而合

          今天早上马甲给我的邮件里也提到这一点。

          刘大柱(就是刘大爷)的战马叫“公鸡”,立过一次大功。原作和我的大纲初稿里,他在5、1反扫荡时牺牲了。马甲的意思,让他不牺牲,多加“公鸡”的故事。我说,好!“公鸡”就是“男二号”!

          去年跟王新民导演合作,拍萧易的武侠剧《马鸣风萧萧》,就是把其中的骏马“黑水仙”当男二号拍的。

          但是,用那些细节、故事来表现“公鸡”的特性,河友们多提供办法啊。

          • 家园 很早以前看过一篇不知是小说还是回忆录。

              应该是文革前登在某个文学杂志的。好象是《人民文学》。

              背景是西藏剿匪,里面的战马应该说是男一号。

              主人公叫刘柏林,分配战马时拿到一匹别人不要的,那马四蹄是白毛。战友把林去掉变成刘备,马也就叫了的卢。

              具体细节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这匹马象的卢救刘备一样救过刘柏林的命(这里可能跟刘邦搞混了)。

              刘柏林经常用津贴买油条(?)一类的食物给的卢开小灶。

              风雪夜行军与叛匪混到一起,双方谁都没觉察,刘柏林从的卢的不正常举动中警觉,借口与身边人借火点烟看清是叛匪。对方因风雪还没发现,刘悄悄通知连长,连长也悄悄传令自己人靠左边走以分开队形,但叛匪们缩着头也跟到左边,一直都没分开最后一场混战。

              的卢在一场战斗中受了伤,伤好后留下一点残疾不适应当战马,留在运输大队。刘柏林换了一匹大红马。一次行军中相遇,的卢冲过来对大红马又踢又咬,刘柏林见此情景又把的卢换回来。的卢象见了久违的亲人一样。

              最后结局是的卢在雪山追击叛匪时累死。

          • 家园 我建议来俩个马,颜色不同,性格相反。最好能和主人的性格经

            我建议来俩个马,颜色不同,性格相反。最好能和主人的性格经历再呼应上。

            比如一个马可以比较听话、温顺甚至调皮,另一匹(韩猛子那个)比较暴烈刚猛。马的主人的性格也要和马的性格呼应上。刘大柱同志的性格更接近于年轻小战士,机灵、好奇心强,时不时闯点小祸、犯点小迷糊。和他的马差不多。韩猛子,既然是中级指挥员,就要突出其性格坚毅,有粗暴的倾向,但是在岗位上尽量控制和磨练自己,战斗中属于绝对阳刚的主。要和巴顿或者乔丹似的,战场上他一出现就让观众激动。

            这样一张一驰,可以说的故事就很多了。

            刘大柱还罢了,这韩猛子的演员不好找阿。您可千万别找个胖子来,国内男演员实在是瘦的不多。这挑演员,象韩猛子这种角色,我觉得就应该找本色的。本身就是一个火爆的主才成。您让张丰毅来演,技术再好也不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