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关于文革对传统文明的破坏 回复老萨 -- 煮酒正熟

共:💬297 🌺649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破不立

      现在谈论文革的是是非非,偶认为早了,太祖也曾说过文革的意义要过若干年以后才能认识到,等到右派掌权后广大群众才能认识到文革的意义。

      本人的思想轨迹大致如此,早年是大右派,民主也是口头禅,89年高三,闹学潮的时候也是“相当得激动”,也不复习了,天天去广场,晚上听bbc,美国之音,和老爸辩论,气得老爷子掀了桌子。90年带黑纱。对老毛的举动,也以为是权力斗争。工作后,许多想法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许多。随着阅历的增加,尤其是出国后,看了许多“反革命网站”的内容,反倒变左了。

      文革是灾难?个人不这样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打破的中国安静的田园诗般的生活,此后的100多年中国的仁人志士在不停寻找着救国救民的良方,但是大多都是治标不治本,仿佛电线杆上的祖传秘方,一针灵,针针不灵。仁人志士大多成了庸医,甚至游医。为何?不符合中国国情,或者说太符合中国国情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尊重传统文化吧,好像没有多大用处,宋美龄的新生活运动,梁漱溟的新农村运动轰轰烈烈,不乏睿智,仿佛也是无疾而终。新生活运动,新农村运动其中不乏精英、专家,海龟、大儒,但是作用多大?为什么?道理很简单,

      传统文化也好,西洋体系也罢,只要依靠精英专家,就救不了中国,“不触及灵魂”就改变不了现状。文革之所以]是文化的大革命,其意义就是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的士大夫们必须被改造,新中国的新一辈必须接受工农兵再教育。朱子道,陆子禅的精致超然没落必须被抛弃,考据派的训诂又有什么意义?文化的断层?文人的失落罢了,“往事并不如烟”里面的行为和孔乙己的举动有什么区别吗?豆腐乳的几十种吃法和茴香豆的四种写法对一个只争朝夕的民族来说,有多大意义。破四旧不是文革才开始破的,二三十年代的种种行为好像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也不算小,五四,

      新生活运动的激进比文革要大许多,和学潮的许多提法有一拼。至于伤痕文学的煽情,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自恋和悲情,此样人等随时都会有他们的狂热,

      随时都会硬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草根的文化,一直在否定又否定中发展,礼崩乐坏时期的孔子,在哀叹:泰山摧兮,圣人逝兮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正是他自己埋葬了他所尊崇的礼乐,开启了此后2千年的儒家文化,私学体系正是周礼的绞索;民工陈胜一句王公将相,宁有种乎,可见天赋人权的概念2000年前已经深入人心,个个可以得道,人人都能成佛,中华文化从来就是包容,不为哪个阶层掌握,典雅的宋词本来就是小两口打情骂俏的曲子词,元曲也不过下里巴人的社戏,四大名著更是成人文学和民间故事,沉舟侧畔千舟过,哪来的破坏,凭什么知识精英玩得,工农兵就玩不得?不知道精英们是在缅怀什么,怕不是文化,而是他们对文化的垄断。

      土共的招式从来就是上不的台面,但是得民心。毛主席死后也在保佑着出租车司机的安全,朴实的又会让某些人难受。“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咱们工人有力量"是没有《何日君再来》有文化,轻佻感伤,但是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文革中是有许多黑暗和暴力,但是根源在哪里?是文革,还是传统?

      泼妇鲁迅找到了问题,文革是否可以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尝试?"

      当”革命小将“喊出 爹是英雄儿好汉,是否是对父辈奋斗一生理想的反动?或者传统糟粕的继承?

      胡扯了许多,准备挨砖了。

      • 家园 同意

        看了许多“反革命网站”的内容,反倒变左了

        花这句。反革命教育了革命者,^_^。

        不知道精英们是在缅怀什么,怕不是文化,而是他们对文化的垄断。

        这个确实是,很多时候,精英的哀嚎确实有立场问题,下乡劳动就叽叽歪歪,可是那些农民呢?他们可是祖祖辈辈就在“下乡劳动”的,知识分子关牛棚还有工资,农民什么都没有。

        萨苏说不破不立。我倒觉得我们在很多时候根本没有打破什么,看看现在的社会,所谓的潜规则不就还是过去我们的祖先玩了千把年的那些老把戏嘛?至于说文革摧残了传统文化精华,那倒确实是,不过,即使没有被摧毁,那些精华就是普通民众能够享受得到的嘛?恐怕也未必。

        我觉得文革最大的破坏就在于摧毁了我们的信仰,我们不再相信任何理想,也不再信任任何权威。我们真正成了心灵最自由的人。

      • 家园 文章淋漓

        先花你,吃饭回来再商榷商榷

      • 家园 文革打破精英对文化的垄断?

        恰恰相反。

        看看实际情况吧?四人帮除了王洪文,哪一个不算是你厌恶的精英?王洪文、陈文贵甚至华国锋这些草根族,在文革的转折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只能是随波逐流吧。

        不管毛在文革到底对不对,文革中顺毛则昌,逆毛则亡总是没错的。文革十年,强化的是对“核心”的绝对顺从。别忘了毛无论如何也算是精英;而且对于揣摩上意,没有什么草根能比放下身段的精英做的更好。

        那些“大彻大悟”的,不管是精英还是草根,实际上是没有派别的,上好左则左,上好右则右。如果一场运动下来,沙里淘出的都是这等货色,不管革命的出发点是什么,总是失败的。

      • 家园 最重要的是知识分子的定位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糟粕的确很多。但最糟糕的是“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如果说孔子的年代还提倡六艺(礼、乐、射(射箭)、御(赶车驾马)、书、数(算术))的话,后期读经尊孔的极端化,已经使得读书人真的“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这样的文人,脱离社会生产的实际,天天琢磨的就是“治人”,所要维护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极化的社会关系,其没落和腐朽化可见一斑。

        须知,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不承认等级关系的,它把以往旧社会的等级制度,都简化成了在金钱方面的平等。钱少的当然会受制于人(因为你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但这也是体现在表面上的等价交换上,精神上“生而平等”的概念已经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这相对于封建社会是一个莫大的进步。同时,由于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的革新和飞跃,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知识分子阶层,已经有了很相对来说很宽广的选择。虽然大多数的人文知识分子还是倾向于维护市场和等价交换的原则,但有很多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和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也有很多知识分子站在“生而平等”的基础上去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去质疑资本主义的弊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的提出,跟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对人性的解放是有必然联系的。

        但中国的新社会,直接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加之中国有着在世界上最长的封建的历史,等级制度、封建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着很深的影响。不荡涤这样的文化,人人平等的观念难以真正深入人心。读书人的“读圣贤书--作官--治人”的观念还是很重的。毛泽东想做的,其实就是想颠覆这一等级关系。在文革中,知识分子被排在了老九的位置,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做法。

        当然,这样的做法打击面太大。因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新式的知识分子已经在发展了,很多人接受了西式教育,很多人在工厂、科研单位从事技术创新,他们已经不属于“学而优则仕”的老式文人(虽然在思想上或许还有着那么一点残余)。而那一批知识分子,由于经历旧社会,深受国家不能强大,人民处于水火之中之苦,对新社会的拥护其实远多于抱怨,他们中更多的人,是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去的,而且至死不悔。由于文革的群众运动本身的盲目性和破坏性,使得这样的人受到了很深的打击,而且使更多的后来人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怀疑了,动摇了,失望了。文革的效果和发起人的初衷相比,可以说是背道而驰了。

        文革需要反思。反思是一种否定,但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意味着要重来一次文革。历史重来不会简单的重复。我觉得我们现在站得远了些,或许能比受文革切肤之痛的过来人来说,要客观一些。

        • 家园 资本主义相对封建主义是进步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封建因素还有多少,值得讨论。

        • 家园 所谓的“臭老九”

          排在“老九”的位置,其实并不是地位低下的表示,因为你不知道上面的那八位都是啥玩艺儿。

          文革中“臭老九”的称号是这么得来的:

          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共九类。

          地、富、反、坏、右是文革前就臭了的五类人,叛徒、特务、走资派是文革时最厉害的罪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紧跟其后,属于勉强可以不被打倒,介乎于敌友之间的一类。

      • 家园 同样在美国成为左派的花一个

        现在评论文革依然太早,等所有有亲身体会的人都死光了再说吧。触及既得利益的时候,人是不可能没有偏见的。

        老毛何等人物,会在乎区区身后荣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