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感动于波兰 -- 二战老照片巡礼 -- 萨苏

共:💬339 🌺1297 🌵2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似乎在逻辑上是错误的.

          一个结论,无论其论据如何,只要结论正确,就可以是一个真命题,就是指逻辑正确,反之,如果用一个正确的论据,推出一个错误的结论,那就是逻辑错误的.

          就象鸡生蛋,蛋生鸡一样,从存在主义角度来看,并没有必然的先后关系,它们互相依存,却有着独立的个体.

          所以,当你发现鸡或鸡蛋的时候,不要因为你没有同时发现鸡蛋或鸡而否定你的发现,因为,我们的任何观察,不过都是无尽宇宙中的一个片段而已.

          • 家园 正确的结论不能挽救错误的论证或者论据

            例如,论据:猪长角,论证:长角都是偶蹄目动物,结论:猪是偶蹄目动物。

            这个三段论除了结论,全是错的。虽然它的结论是真命题,但是真命题这个词实际仅仅指它的结论部分。

            可见,获得真命题的过程本身不一定逻辑正确,真命题不等于逻辑正确。它们仅仅是结论正确。

          • 家园 呵呵,兄台看贴不够仔细啊

            若把日本当年二战期间的照片有意识的分门别类集中起来,也同样会让人觉得靖国神社就是值得参拜啊,因为摄影的角度和配发的文字不同,得出的结论会完全不一样的。日本被投原子弹,难道没有让人感动的照片?那日本show在联合国的广岛被毁后的照片意义何在?要不咱也写个“感动日本?”道理类似吧。哪个战争中的国家不能找出些让人感动的东西,就算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站在德国和意大利人民的角度,你又敢说没有相似的“感动”?哪个亡国不是亡?站在“亡”的角度上没有意义,站在“国”的角度意义就大了去了。剩下来的,无非是文字游戏。

            至于你所说的,似乎有点文不对题,和我说的是两码事情呢。我的红字标出的重点在于“黯然失色”四个字。可曾有论及任何逻辑上的对与错?命题的真与假?

            一句话,我们通常会看主谓宾,也会看修饰语,修饰语有的时候还能起到“文眼”的作用。兄台若要跟我讨论通篇文章的主干,我很乐意,若要跟我强调细枝末节,那就是我的弱项了,呵呵,我撤先。你玩好,咔咔咔。

            恕不再讨论。

      • 家园 <转>也谈华沙起义和巴黎起义2

        至于巴黎起义,和华沙的情况有根本的不同。我们知道在诺曼底战败以后,西线德军惟一的任务就是尽快的东撤,逃回德国本土,依托德国边境上的齐格菲防线进行防守。而盟军的任务是尽可能快的追击,阻止德军逃跑。诺曼底以后在法国进行的两个月战斗基本上就是由这种撤退和追击所组成,因此德军根本没有固守巴黎的计划。事实上德国部署在巴黎的部队加上维希政府的保安队只有一万六千五百人,他们也没有什么重武器,只有三十辆法国的老式坦克(天知道还能不能开),新式德国坦克只有一辆(这辆豹式坦克在被击毁后又被燃烧瓶反复攻击,并被拍摄下来)。这些被德军总部抛弃的德国军队毫无斗志,惟一的希望不过是向正规军寻求体面的投降。所谓“一场准备付出死二十万人代价的起义”是毫无根据的(原话是“巴黎值得二十万人为她去牺牲”,这不过是法共的豪言壮语罢了)。巴黎起义对于战争的进程毫无必要,之所以发生起义有两个原因:一是巴黎人要洗刷1940年的耻辱,二是法共为扩大自己在战后的影响,而这正是戴高乐最不愿意看见的。起初艾森豪威尔无意解放巴黎,他的目标是绕开巴黎,向北方和南方推进,尽快赶到德国边境。另外艾森豪威尔也不愿意因为养活巴黎的几百万人口而影响美军的后勤。

        最终使艾森豪威尔进入巴黎的事情颇具幽默色彩。1944年8月21日,两支代表团同时从巴黎出发和美军联络。第一支是法共抵抗运动代表团,他们首先见到了反共但头脑简单的巴顿将军,请求美军赶紧进入巴黎,然而巴顿知道他们的身份后,回答说:“你们发动的狗屁暴动,就让你们自己去完成吧。”第二天他们又去请求布雷德利,同样反共但聪明的布雷德利明白如果法共利用美军的帮助解放巴黎,对于美国更为不利,于是也谢绝了他们的请求。第二支代表团是巴黎德军的投降代表团,他们有着同样的使命:敦促美国人尽快进入巴黎,以便自己投降。同样是8月21日戴高乐赶到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说服艾森豪威尔向巴黎进军,这次会面场面激烈,戴高乐使艾森豪威尔对共产党控制这座城市的危险性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艾森豪威尔拒绝基于纯粹政治上的考虑做这样的进军。急不可待的戴高乐威胁说要把勒克莱克的法国第二装甲师从美国部队中撤出来,按他的意志单独向巴黎进军。此时巴黎德军的投降代表团也和美军联络上了。然而直到第三天英国广播公司根据来自巴黎活动的英国特别情报部门的情报报道法国首都大部分已经被抵抗组织解放,而这些组织正处于德军的猛攻之下(事实上这种“猛攻”并不存在),艾森豪威尔才在戴高乐的逼迫下决定向巴黎进军。英国广播电台的行政官员宣称:“实际上这一新闻让艾森豪威尔羞愧得不得不采取行动了。”事实上艾森豪威尔决定向巴黎进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知道向巴黎进军对于美军没有任何危险,他只需要派遣象征性的部队到巴黎接受投降而已,如果他像苏军在华沙那样面临伤亡惨重的前景,他是绝对不会选择进军巴黎的〔8〕。戴高乐在进入巴黎后立即排挤了法共,甚至在发现德国人的投降文件上竟然有一个法共成员的签名后,他立即要求从中删去,并对勒克莱克说他遭受到“来自一种不可以被接受的倾向”。

        《殉难的华沙 狂欢的巴黎》的作者赞美“欧美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和对自由的珍视使这些国家的民选领袖在精神和行为方式上,毕竟与受专制传统浸润、经由‘秘密活动+暴力’的公式和途径获得最高权力的终身领袖判然有别”。然而他是否又忘了是哪个国家在1944年12月血腥镇压了希腊革命,在七个星期内屠杀了六千名希腊人。很不巧,那个国家就是“自由民主”的英国(或者说大英帝国),而指使这场屠杀的正是“受欧美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和对自由的珍视影响的民选领袖”丘吉尔先生。在自己的地盘上他做的丝毫不比斯大林逊色。也正是这位“受欧美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和对自由的珍视影响的民选领袖”的丘吉尔先生,却在战后无比缅怀一位“受专制传统浸润、经由‘秘密活动+暴力’的公式和途径获得最高权力的终身领袖”墨索里尼。丘吉尔在回忆录中充满感情地写到:“在此期间,他于1919年把可能陷入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意大利人民解救出来,使意大利在欧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民族的生命获得了一种新的生气。意大利帝国在北非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公共工程在意大利完成了。1935年,这位领袖以其意志力征服了国际联盟——‘一个国家领导着五十个国家’——并且完成了对阿比西尼亚的征服。意大利人民不堪承受他那耗费巨大的政权,但它在成功期间无疑吸引了一大批意大利人。正如我在法国沦陷时所称呼过他的,他是‘意大利的立法者’。没有他的统治,意大利很可能会成为共产党的天下,这将给意大利人民和政府带来另一种性质的危险和灾难。1940年6月希特勒胜利后,他随即向法国和英国宣战,这是他的致命错误。如果他当时没有这么做,便可能使意大利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位置,可以左右逢源,从其他国家的争斗中获得巨大的财富和繁荣。即使战争形势已明朗化,墨索里尼依然会受到盟国的欢迎。他本可以为缩短战争过程做出贡献,他本可以巧妙而谨慎地找准时机向希特勒宣战,但是他却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他从未理解英国的力量,他不了解岛国抵抗的长久性和海军的力量,因此,他走向了毁灭。他的历程是他个人和长期统治的一个纪念碑。”〔9〕我每当读到这段话,就会产生疑惑:这个丘吉尔究竟是什么人,他到底有没有人类最起码的道德和良知?

        历史就是历史,一个人如果对历史并不了解,就轻率地对一段历史做出结论,并写在纸上供人阅读,那么他对自己可以说是轻率的,对于读者是不负责的。如果是为了证明某一结论而篡改历史,那就是更不应该的。

        注释:

        〔1〕〔7〕《路德维希·希舍尔给汉费·费兰克德报告》(前者系当时德国的华沙区总督,后者系德国的波兰总督),《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49、333页。

        〔2〕(美)威廉森·默里阿伦·R.米利特:《赢者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始末》,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2~443页。

        〔3〕《苏联驻波兰部队代表关于国家军发出反苏文件给朱可夫的报告》(1944年9月19日),《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第261页。

        〔4〕见《苏军情报员奥列格关于华沙局势的报告》,《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第284~286页。

        〔5〕《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作战处关于华沙形势的情报》(1944年9月30日),《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第279页。

        〔6〕《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关于华沙起义战况给总政治部的电话报告(节录)》,《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第271页。

        〔8〕关于巴黎起义的具体经过参见李兴权:《挺进巴黎》,《较量》第3期。

        〔9〕(英)丘吉尔:《战争回忆录》第六十九章。

        • 家园 巴黎

          盟军不想解放巴黎?这种历史名城怎么可能不想解放?

          克拉克为了想先进入罗马,连合围德国人都放弃了。

          巴黎能较少损失,还是德国将领心软不想损坏这种历史名城。(一如罗马。)否则1万多德军也不是地下组织

          能解决的。勒克莱尔很快就进入巴黎了,支援了起义。

          • 巴黎
            家园 《巴黎烧了吗》董乐山先生的译笔

            作者是两个美国名记者,起义的前后说得很清楚。美军领导人确实是想绕过巴黎的。

    • 家园 说当时的苏联,却要做现时的苏联

      很多人在痛斥苏联当时瓜分波兰,却另一面同时嚷嚷要除掉朝鲜,只因为增加自己的安全系数罢了;当时的苏联何尝不是要增加自己的安全系数?英法既然靠不住,只能靠自己,战线能向西推一步,家里就安全一点儿。

      当然,这是大国沙文主义,但是如果对别人的沙文主义大骂特骂,60年后都不放过,却又鼓吹自己的大国沙文主义,这算什么好汉?

      一个小例子,一次一个朋友讲在他家乡成都的一个超市有个北京人要插队,被他和几个人制止了。本来没什么,最后来了句“在北京也就让他插了,在成都还能让他插?”换句话说,不是因为人家插队不对,而是——我的地盘听我的~这是什么混账逻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