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侃侃轰炸东京中的燃烧弹 一 前言 -- 龙骑兵

共:💬199 🌺852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侃侃轰炸东京中的燃烧弹 八-艰难的抉择 上

      忽然发现“眼前有景道不得,顾剑大作在上面”,苦也.

      惭愧惭愧, 填坑太慢了,还有点长,分成两半。不过忽然发现时间拖到现在到是有点巧合。希特勒有一句话,就在巴巴罗莎开始前,对身边人员说的“在你开始一个新的战役的时候,就好像打开一扇漆黑房间的大门,房间里有些什么,你无从知晓”,别说,还真有哲理性。林彪好像也说过这个意思的话“指挥员下决心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过程”,还是很有道理的。非常典型的一幕就是中途岛中的南云中一VS 斯普鲁恩斯,两个人下决心的过程只能以痛苦来形容,最后斯普鲁恩斯赌赢了。现在,轮到了李梅。正好在62年前的这个时候,李梅同样也在进行着痛苦的抉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空中力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指挥体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1轰炸机司令部的三个头头:左面李梅 ,中间就是Hansell ,摄于一月份

      45年1月20号,李梅正式走马上任,接管了陆军航空队现在最重要的21轰炸机司令部,手下后来达到四个联队,几万人马。可以肯定,阿诺德对李梅是寄予厚望,就在3天前,阿诺德第四次心脏病发作,接着不得不在佛罗里达休养了俩月,压力太大了。 老美的报纸杂志固然对B29对日战略轰炸进展不利提出批评,日本人还跟着起哄填堵。一月份日本的每日新闻(Mainichi)欣喜地告诉日本人:根据统计,B29的损失速度已经超过了其生产速度,这显然意味着迟早得耗光,大家不用担心啦;而且美国人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给日本造成的损失很小,绝大多数炸弹偏离目标,甚至落到海里,结果就有个笑话,东京人控告美国人试图用炸死东京湾的鱼的方式来饿死他们。这话是有点损。日本人甚至在东京的Hibiya 公园还弄了个展览,将被击落的B29示众来鼓舞士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Hibiya 公园示众的B29

      可以想象,李梅会发现此时自己一帮新手下的情绪是有些问题的,鼓舞士气、树立信心、尽快取得战果显然是当务之急。照例,还得有三把火,主要包括:

      1)提高B29的出勤率。故障多大半年以来都是限制B29出勤率的主要问题,本来一开始产量就不多,有限的几架还老趴窝,大大限制了出勤率,而且各种故障(特别是发动机)还造成不少B29的白白损失。这个主要是由Hansell 的副参谋长Irvine上校具体负责,也是李梅的老朋友,提交了一整套维护方案,当然也和国内的努力有直接关系;

      2)人员训练。机组人员的水平是限制B29使用的另一个关键问题。McNamara 中校(名字是不是很熟,越战期间就比较出风头了)统计了以往的战斗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飞机甚至不能到达目标上空,到达的也很难仍准(目视投弹由于天气原因而投不准,而雷达指引投弹训练水平还远远跟不上,此时所坚持的高空轰炸使投弹精度更差)。 就像在欧洲和印度一样,李梅立刻组织对机组成员按照不同专业进行了高强度训练,没有任务的话就必须重新上课,开始时谣传每天上课得达到9小时之多,大伙吓个半死。这已经是李梅第三次被手下认为是最tough的指挥官了;

      3)关键还是下一步的战术,在此Hansell的另一个参谋,Montgomery上校(也是李梅的老朋友之一,作为副驾驶,和李梅一起参加了对意大利邮轮Rex的模拟截击,也以出色的轰炸、导航技术著称)给与不小的帮助负责。对李梅来说,所有这些努力的基本目的恐怕还是两点:1)提高投弹精度 2)提高轰炸效果。前面提到的McNamara 中校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月19日Hansell 最后一次组织的对川崎飞机制造厂的空袭中,有22%的炸弹落到了目标1000英尺之内,而主要原因是这一次轰炸高度降低了5000英尺;而且欧洲第八航空队的资料显示,在降低轰炸高度以后,精度最高能提高150%。李梅当然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有意思的一点是上任以后,李梅给总部的Norstard(第20航空队的总参谋长,也是实际负责人)的第一批电报之一就是要求提供欧洲战场燃烧弹的使用情况,特别是和普通高爆炸弹的比较;李梅已经知道M69的详细测试数据,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对汉口的燃烧弹攻击,看来李梅对燃烧弹攻击还是很有着浓厚的兴趣。

      不过,凡事都得有过程不是?李梅固然能干但并不是神仙, 其提高战斗力的努力也不会立刻就立竿见影。李梅上任以后开始指挥的几次轰炸实际上并不顺利。除了前面提到的自身原因以外,冬季日本的恶劣天气始终是美国人的敌人。另外,前面提到的McNamara的统计资料也显示日本人的抵抗强度也在上升。 从12月底到一月初,第21轰炸机司令部重点轰炸了主要目标中的东京和名古屋,而这恰恰也是日本人防空最严密的地方。在这段时间内B29遭到各种战斗机攻击的次数翻了一倍多:从272次到583次。显然,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前面。

      1月23日,73架B29去轰炸名古屋的三菱飞机制造厂,这是李梅指挥下的第一次出击,而这一次遭到敌机攻击的次数更高达691次,战果几乎是零,好在只损失了两架。接下来更惨,1月27日,再一次轰炸东京,都是日本人重点防御的目标,战果极微,而损失创了个记录-9架(起飞76架),日本人前后出动了近300架飞机而攻击次数达到了984次之多。不过美国人的血并没有白流。两次下来击落击伤日本战斗机1百多架,日本人算是给打伤了脊梁骨,以后再也没有组织起如此大规模的抵抗(同样的一幕也在欧战上空出现过,不过要血腥的多, 日本的补血能力还是差了不少)。

      2月4号,又组织了110架B29轰炸神户(这是去年11月24日轰炸东京以来首次出击超过百架),不过因为天气恶劣和导航错误,只有69架到达目标,投了159吨燃烧弹(这是第二次大规模使用燃烧弹轰炸日本,上一次是名古屋),算是取得一些战果。还没高兴几天,紧接着2月10号对东京周围大田区(Ota)的 Nakajima 飞机制造厂,战损纪录又创了新高,118架损失了12架,还有29架受伤。

      就在陆航上下沮丧的时候,海军又跑过来上眼药。2月16-17日,Mitscher指挥的第58特混舰队开到了日本的眼皮底下, 对东京周围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这也是为了掩护硫磺岛战役顺利进行的提前清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太平洋战争倒计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企业号待命出击的飞行员

      尽管天气不好,第一天仍然出动了超过1000架次战斗机进行清场,第二天主要以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低空轰炸,重点是东京周围的飞机制造厂,不仅给日本人造成了严重的地面破坏,而且空战中和地面上击落击毁了几百架飞机,而此时损失的大量飞行员是日本人无论如何无法补充的。

      海军的成功空袭自然使海军成了新闻界的宠儿,纽约时报称之为”the most daring operation of the Pacific war to date”。而实际上,这恰恰证明了三个月以前斯普鲁恩斯的想法(44年10月菲律宾战役前对台湾进行了类似的袭击),俺就原样抄下来“It was time to stop fighting the products of the Jap aircraft factories on the perimeter and take our carrier air into the center to knock out the factories themselves. We cannot afford to await the outcome of bombing with ‘precision instruments’ from 30,000 feet, often enough through solid overcast)(言外之意对B29的战斗力很是怀疑)。斯普鲁恩斯的想法固然是对现在美国航母的打击力量充满信心的体现,恐怕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兵种之间的强烈对立。现在,B29忙乎了几个月,可能还不如海军一次空袭的战果大,整个就是一个响亮的耳光,正在休养的阿诺德要是还有休养的心情才叫见了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波音 Wichita工厂第一千架B29下线的庆典,45年2月14日,场面那是相当的壮观

      正好,阿诺德看到报纸上报道Wichita工厂第一千架B29下线,如果加上其他工厂,此时总产量大概接近2000架,而一次能出动的仍然不过是百架左右,固然有战损的因素,B29的故障率之高由此可见。阿诺德立刻就下指示,“he would hear many reasons for not sending two, three. or four hundreds B29 over Japan, but all of these reasons must be pushed to one side with a grim determination”, 感觉字里行间都在冒火星。

      根本不用阿诺德的提醒,李梅急得很。李梅仍然坚守着陆航长期以来高空精确轰炸的传统。不算Hansell先前的挫折,在事实面前李梅自己也是碰了个大钉子。此时的士气只能以低落来形容。2月份21轰炸机司令部组织了一次对机组成员心理状况的调查, 按照咱们的话来讲就是看看思想动态, 提交了名为’Human Elements of the Operations of This Command”的报告, 结果很不乐观。突出问题两点,第一,尽管B29的可靠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不让人放心。让弟兄们上战场,怎么着也得给个趁手的家伙。假如你是机组成员之一,任务本来就是玩命,还得时刻担心哪个零件设备不定什么时候会出问题,换你会怎么想?肯定会影响士气,要不AK47享誉60年决不是浪得虚名-性能可能差点可是皮实;第二,投弹精度差,尽管李梅上任以后严抓培训,但总的来说起色不大;在战斗过程中,面对日本人日益增强的抵抗,机组成员确实努力了,但就是投不中,时间一长,丧失信心也就在所避免,只是机械执行任务而失去了热情,而主观能动性对军人的战斗力来说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再这样持续下去,李梅自己也要倒计时了。

      • 家园 不是一般的壮观

        波音 Wichita工厂第一千架B29下线的庆典,45年2月14日,场面那是相当的壮观

      • 家园 【原创】侃侃轰炸东京中的燃烧弹 八-艰难的抉择 下

        到目前为止,B29主要采用白昼高空精确轰炸投高爆炸弹的方式重点打击日本的航空工业,由于投弹精度有限,始终没有明显的效果,那么能不能改一改?精度达不到就退而求其次- 向英国人那样来个面积轰炸? 说起来陆航长期以来的指导思想就是高空精确轰炸;B29也正是这种指导思想的产物;人员也都是为了高空精确轰炸而训练的,大概很少有人去琢磨用别的方式使用B29。 违反传统就是大逆不道,道理中外皆然。李梅的能力、胆识和实战经验也就在这样关键时刻下体现出来,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头脑风暴了,不过这种事显然不能拍脑门,那就属于蛮干了,必须还得经过必要的‘调查研究’,有了第一手的数据才能下最后的决心,而机会很快就来了。

        2月24日,由于气象预报东京周围被浓云覆盖,显然精确轰炸是不可能了,李梅干脆就命令在雷达指引下用燃烧弹轰炸东京的工业区-出动了229架B29(头一次超过200)携带454吨M69燃烧弹-还是高空,也算是一种实战测试。由于机组成员经验不足加上天气恶劣,不仅预想的编队轰炸没有实现,而且是彻底乱了套 - 基本是单机或小群单独投弹,投弹高度分散在2万3到3万英尺,甚至进入目标区的方向都不一样,最后170架B29向大雪覆盖的目标区投弹411吨,造成了不小的破坏,大约一平方英里的面积被夷平。不过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塞翁失马”。没有发现战斗机起飞攻击,而且高射炮火也非常稀疏散乱。一方面恶劣天气同样也限制了日本人飞机的战斗力,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前B29都是大规模编队而这次是不同方向小股进入目标,有限的雷达和听音器操作人员反而被这种散乱轰炸给彻底搞糊涂了。高炮此时也是睁眼瞎,完全依靠这些操作人员来指引射击,结果就成了“一会八路的在这边,一会八路的在那边”, 这要是打得准才怪了。

        世界上有心人还是不少, 314联队的指挥官Thomas Power准将就是其中之一,在7个多小时的返航中, 他有着充分的时间来总结得失。向比以前的轰炸,这次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1)尽管东京是重点保卫对象,而这次日本人几乎没有抵抗,显然日本还谈不上彻底丧失了抵抗能力。天气原因固然限制了一般飞行员的活动,但日本怎么也会有一些全天候飞行员,但一架飞机也没看到,特别是高炮同样效率大减。那么结论只有一个,老美这次小股、多路、多方向进入轰炸的方式彻底扰乱了日本人的防空体系;

        2)由于云层太低,这次轰炸完全是在雷达指引下进行,那么为什么不在夜间,对雷达来说这没有区别;

        3)这次投弹精度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风速不大。时速150英里的大风是限制以往轰炸精度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抵消风速影响的办法之一显然就是降低高度。 如果这几种方式一起改进的话…? Power快被自己疯狂的想法吓住了,自然回去以后向李梅进行了详细的汇报。这里多说几句,B29的机组成员执行的任务还是非常辛苦的,空中飞行来回实打实的15、6个小时,加上准备的时间等等一次任务大约需要20小时。返航以后立马躺倒?对不起,想的美。别急,先得经过(S-2)情报人员这一关。所有机组成员都需要详细报告在任务中观察到的情况。比如说,如果遭到敌机的攻击,多少架次、什么机种、特别是采取何种攻击战术等等,都要详细汇报。一个人所看到的当然是比较零碎的,不过汇总起来以后,有经验的情报人员就可以从这些看起来支离破碎的资料中分析出很多宝贵的情报,比如日本防空体系的布局、改进等等,这对提高战斗力、避实击虚减少损失是非常关键的。说起来这也是一支成熟军队所必然拥有的机制,没有反倒奇怪了。

        对李梅来说,用燃烧弹轰炸倒是没什么,“铁杆鹰派么”。不过上头一直还是有紧箍咒。长期以来陆航坚持精确轰炸也是因为国内舆论对大规模杀伤平民的抵制有关系。不过随着残酷二战的进行,也就逐渐转变了风向。正好,2月13日,英美对德国艺术文化中心之一的德累斯顿进行了大轰炸,死亡在3万以上,主要是平民,结果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德累斯顿主要是个交通枢纽而很少军事目标。 英国人对此类针对平民来间接打击德国军事机器的面积轰炸已经是司空见惯(按照丘吉尔的话就是“dehouse ”),不过对美国高层来说还得适应一下。 经过一番争吵以后统一认识,最终确认轰炸的合理性。2月22日, Stimosn, 那位Secretary of War宣布”our policy never has been to inflict terror bombing on civilian populations” 因为德累斯顿等是交通枢纽而具有军事意义,所以轰炸是必要的。 既然德累斯顿可以因为是交通枢纽可以运输军队、物资就挨了大规模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那么这个口子一开可就不得了,二战中几个国家都是总体战,战争期间人员总动员、物资生产总动员,还能有哪处没有军事意义?比如日本人搞的那个气球轰炸所用的气球主要是发动妇女、老人在相扑馆里糊的,你能说这里面没有多少现役军人掺乎就不算军事目标?这和德国的V2导弹对英国的袭击在性质上没有根本区别。据此精神,阿诺德也就不客气了,”we must not get soft. War must be destructive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inhuman and ruthless”.

        对李梅来说,这就意味着彻底松绑。 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该不该用燃烧弹招呼日本城市,而是什么时候合适。华盛顿总部对此实际还有两个前提条件:1)合适的燃烧弹-现在已经解决了-M69已经经过反复测试正在全力生产;2)B29, 要求达到足够的数量,以便能够进行连续的大规模轰炸。随着国内产量的上升,能够一次出动300架的日子已经不远了,预计在三月初就能达到这个要求。从2月底到3月初,李梅正在痛苦的下着最后的决心,而这将是太平洋战争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而责任完全由李梅自己承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本战略目标的分布, 都挤在东京等大城市,炸你没商量

        好不容易查到B29 的生产进度, 自己花了个几张图,为清楚起见每年分开,一架大约64万美元,45年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3年的月生产数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4年的月生产数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5年的月生产数字

        经过几天折磨后,李梅最后的决心实际上大家都很熟悉了。主要要点如下:

        1)降低高度,这是最大胆的地方,将以往在26000英尺以上的轰炸高度降到了甚至低于8000英尺。说起来这在陆航内部倒不是第一次试图用重型轰炸机进行低空轰炸,在欧洲战场上45年初实际上已经用低空轰炸来破坏德国的交通中心(CLARION 计划),不过由于高层的反对,认为这是对重型轰炸机的误用,规模非常小,而李梅则根本不受这些条条框框的约束,既然以前高空轰炸证明不可行,那就低空来,B29‘误用’什么的统统扯淡,典型的白猫黑猫论。 这样可以有效地克服天气对轰炸精度的影响。 日本冬季的几个月适合目视轰炸的日子每月不会超过可怜的5天,即使是晴天往往高空还有时速100英里以上的大风,高空精确轰炸机本是不可行的;而降低高度以后轰炸精度可以成倍提高;

        2)采取夜间雷达指引轰炸的方式来抵消日本的抵抗能力减少可能的损失。根据以往情报,李梅判断日本夜间战斗机的性能和数量都有限(对了);高炮的威胁不会很大,由于日本雷达和听音装置的效能有限,这也在24日对东京轰炸时得到体现。另外所选定的投弹高度5000-8000英尺,低于日本的重型高炮引信通常所设定的高度但又高于小型防空武器的有效高度;探照灯是更现实的威胁,不过由于多方向进入,预计可以对其有一定扰乱。不过如此多的飞机夜间轰炸可能会造成相撞或误击,因此规定了不同的飞行高度,而对后者,干脆命令卸掉自卫武器同时增加炸弹载荷;

        3)吸取2月24日对东京轰炸的经验,分成小编队不同方向进入,而且这样也能解决以往大规模编队困难的问题,而不需维持编队也能够减少燃料消耗,

        这样一来可以一举夺得。不需要维持编队、降低高度,可以大大降低发动机的负荷而且减少了油耗,省下来的燃料就可以多载炸弹,从以往的2吨多可以超过6吨,相当于一架顶以往的两架使。这个初步的计划可以说违反了以往陆航的一切原则,只能用大胆来形容,而且,李梅进一步决定进行高强度的燃烧弹轰炸,在一周内计划对东京、名古屋、大阪和神户连续轰炸-不给日本喘息的时间。

        李梅选定的目标是东京的一类区---Zone I(见前文,NDRC 的研究报告),非常拥挤,正好在皇宫的东面,呈大约东西3英里南北4英里的一块矩型区域,下图中画了出来,每平方英里在8万以上,而标为13的Asakusa ward人口密度更是每平方英里13万以上,sumida 河正好穿过。此区域内包括生产炮弹引信的Hattori 公司等一些重要目标,大小35个工厂、火车站、仓库等等,还得加上好多上述工厂附属的小作坊,再加上人口密度极高,理所当然被李梅优先选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东京人口分布

        经过头脑风暴的李梅最终下了决心他算是“轻松”了,不过这句话其实不对。这个关键的决定并不是李梅突然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对每次任务的详细评估, 总结经验教训,以及和手下的反复讨论的结果,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过还是那句话,参谋有建议权,什么样的方案都可以提,但拍板可就是李梅的事,这胆识真是让人佩服。

        战争的发条算是正式启动,出动如此多的飞机不是一桩轻松的任务,作战参谋接着加班加点编写详细的计划书,机组成员现在算是“轻松”点暂时没事,而地勤人员就得拼命检查保养飞机、加油上弹,而为了尽可能增加能出动的飞机数,兵家之忌也顾不上了,一些毫无作战经验的新手比如3月5号刚刚从美国本土专场到关岛的加入314联队29大队Rennie Fobtham中尉的机组,还来不及按照以前的惯例先拿日本的外围岛屿练练手,3月9日一早就“惊喜”地得知他们飞机已经不容分说给推到起跑线而且通知他们准备起飞轰炸东京, 更大的惊讶还是刚刚认识的指挥官和参谋人员告诉他们要采用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练过的、甚至没有想过的夜间低空轰炸的方式:简直怀疑是不是搞错了。不过很幸运,他们最后安全的返航,得益于在国内的严格的训练。 这个小插曲也可以说明李梅为了尽可能增加能出动的飞机作了怎样的努力,最后这个数字是325架,平均每架载弹6.6吨。3月9日早晨,就像电影上那样,每个大队的机组成员分别集中听取详细命令,一开始的反应只能用震惊来形容,接下来讨论就热闹了,对李梅的命令七嘴八舌反映不一。大多数还能理解,有的可就骂娘了-觉得自己成了李梅的绝望赌注的替罪羊-scapegoat. 不过说归说骂归骂,命令还是执行了,机组成员的情绪的确也能理解。好像关于万一击落后被俘还有指示,尽快向军方投降,免得被平民报复打死。3月9日傍晚,飞机分批起飞。上下对李梅指挥的这次轰炸非常重视,Norstad 特地从国内赶来听取了李梅的详细汇报,而且还来了50名记者以纪录这个时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集束的M69燃烧弹正在装弹中

        具体的过程也不用多废话了。 李梅对日本夜间防空的估计是是正确,抵抗很弱。大约12点,各个大队的先导机(pathfinder)投弹以后,后续跟进的B29分别向标记好的地域投弹,一直持续到大约3点半,如此高强度的投弹量(算起来平均每平方英里约170吨)远远超过了日本的消防能力,而且那天东京刮西北风而且风速还不小,达到每小时20英里以上,所谓风助火势、火助风威,几处火头汇合以后更是使火势根本无法控制(消防员都给烧死了600多),结果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人员、物质损失。夷平了15.8平方英里中心市区,这片地方当时大约居住了150万人,约83793人死亡,40918人受伤,100万以上无家可归 大约26万7000幢建筑被毁,占当时东京建筑的25%。对这块地区的工厂的直接打击自不必说,对22个识别的工业目标造成严重破坏,一些工厂实际上已经彻底关闭,而且所预料的间接打击也很明显。旁边的三菱钢铁厂仅落了一枚燃烧弹本身实际没有损失但仍然不得不关闭,因为疏散的100万人中有大约25%是钢铁厂的工人,结果造成生产一时停滞。李梅的赌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燃烧弹轰炸所造成的大火示意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