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魂作楚天雄——刘少卿将军传》开始连载 -- 双石

共:💬104 🌺39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魂作楚天雄——刘少卿将军传》开始连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刘少卿(1911-2003)  化名江岳洪。湖北黄冈人。1926年参加本地农民运动,1927年加入国民革命军,曾参加北伐战争。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1930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三军团第一师三团,先后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1932年2月调任瑞金中央红军学校政治营第三连连长兼军事教员。1933年2月任红一军团第十师第二十八团团长。6月部队缩编后,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参谋长。9月任第二师第六团团长。率部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7月任红一军团教导大队大队长,10月随中央红军主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后,在红军学校先后任连长、侦察科科长、训练部教育主任等职。1937年7月调任中共陇东特委军事部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同年冬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游击战术主任教员。1938年冬任中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一局作战科科长。1939年调到中共中央中原局军事部工作。同年6月任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参谋长,11月所部改为豫鄂挺进纵队,仍任参谋长。协助李先念司令员率部创建发展鄂豫皖边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第五师参谋长。1942年8月兼任鄂皖兵团指挥部指挥长并兼第四军分区司令员。1943年后任新四军第五师兼鄂豫皖军区参谋长,1944年10月所部改为第五师兼鄂豫皖湘赣军区,仍任参谋长。参与领导指挥鄂豫皖边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1945年任河南游击兵团司令员。日本投降后,任中原军区第一先遣军司令员。1946年后历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处情报科科长,山东军区滨海独立军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参谋长,华东军区驻临沂支前办事处主任,华东南下干部纵队司令员等职,参加华东战场多次重要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铁路公安局局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副秘书长兼华东防空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陆军训练部副部长,军委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3年3月13日,刘少卿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在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魂作楚天雄——刘少卿将军传》的引子——

    引子 历史不会沉寂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长河中,闪烁着一群耀眼的红色星族,人们称他们为“开国将星”。

      这是一群在硝烟中升起的星族,他们大都来自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属于真正的“弱势群体”,时常被人以“泥腿子”轻蔑唤之。他们中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革命战争时,所怀的奢望仅仅是“求得一碗饱饭”,远没有设想也来不及设想成为二十世纪最为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人民革命战争舞台上的耀眼星族,能够为二十世纪的中国选择历史从而自己也被历史所选择。然而,当他们为一面缀有镰刀斧头的旗帜所感召所凝聚所驱策之时,所迸发出的巨大潜质和动能,又是那样的气势磅礴,力透万钧,一个旧世界都在他们的脚下震颤乃至最终倾覆。他们的人生轨迹各有不同而走向又如此相似,他们的人生跨越相衔紧凑而跨度又如此高远。后人们俯仰之际,每每为之惊叹不已。他们长时期处在弱势地位却奋而向强权挑战,屡经挫折却在对比悬殊的较量中常执牛耳,在世界战争史上写下了一个接一个的“前所未有”,最终使强弱相互易位从而世纪风云为之变色。他们在千万里转战中艰难跋涉,铁马冰河何其漫漫,荆关棘道何其重重,同时代的战争史册罕有并论之章;他们在数十载烽火中浴血进击,生离死别何其遽遽,前仆后继何其匆匆,同时代的英雄史诗几无可匹之句。当他们穿越近四分之一世纪的血雨腥风,踏着千万个同伴们的血迹把一个新生的共和国扛进北京城时,他们是世界上最年轻最善战也是最令人瞩目的将星族,一大批出自保定学堂黄埔军校日本陆士美国西点的将星族与之映照相形黯然。他们身后一串串依稀的足迹,折射着一个民族从屈辱走向尊严、从衰弱走向自强的演进曲线;他们肩头一颗颗闪烁的星光,映证着一个国家从战争走向和平、从苦难走向繁荣的英雄诗篇。

      然而他们也是历史的孩子,他们和历史一起成长,也承载着历史的沉重负荷。他们书写着历史,却也被岁月所洗磨;他们创造着世界,却也被时空所再塑;他们开拓着广阔的天地,却也出自闭塞的乡间;他们扛起了一个国家,却未必能超然于历史的羁绊;他们是坚强的斗士,却非完美的圣徒;他们有壮士的肝胆,却不乏农民的狭隘;他们是大写的英雄,却未必是小节的典范……。

      被许多原新四军五师的老人们尊称作“总长”的刘少卿将军,就是这个红色星族中一颗颇具典型色彩的将星。他出生的那个年代,一个千百年来被称作“圣上”的统治者正被人们拉下龙庭扔进历史,神州大地在震颤和阵痛中孕育着一个民族的新生,一场应运而生的革命风暴也在悄然中随之兴起以为之助产。穷人的孩子总是早熟,大革命的洪流启蒙了也驱动了少年的他,从此他的脚步扣上了革命战争的历程,在战火中接受革命的洗礼成了革命的儿子。他的青春岁月燃烧在赣江岸瑞金城雪山巅草地上,他的善战和勤奋为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等称道所倚重,在他们的麾下他成长迅速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在红色学府为人师表;他的桀骜和执拗使他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是上下级关系中时有火花迸溅,有些磕磕绊绊竟延续了永远,在那个党内斗争严酷的历史时期,其“进步”因此而倍受蹉跎熬煎,而他重情谊乐助人恩怨分明侠肝义胆却又在众多的战友中颇受称道很得人缘;在抗战烽烟中他成为新四军五师的参谋长——“总长”之称即由此而来,每临危难或战事临头,皮转带上挂着转轮枪气宇轩昂的“总长”常常戎装整齐地出现,那时节上级省心部属放心,提气定神壮胆增力军中为之肃然;豫鄂边区长江之滨,一个叫“江岳洪”的名字在大地上传扬让鬼子汉奸顽固军很是为之胆寒;停战谈判桌上,他以“活地图”之称在军调部颇具名气,还被错点鸳鸯当了一回不太称职的情报科长,险些捅出大漏子;参谋长总是“背光英雄”,作为战将,宁为鸡头不做凤尾那是当然之念,可还拗不过机遇的阴错阳差,只能继续背对历史聚光灯延续他的战将生涯——历史纪录往往只载有主官的辉煌而很难有他的名字闪现;胸无城府直言快语他不经意间又被领导误解,抗战的战略区参谋长莫明其妙变成了“准军级”,差一丁点与闪烁的将星族失之交臂,而面对这一切他虽未必坦然却依旧是那样默然……

      战争的幸存者大都成为和平的沉寂者,战场上咤叱风云的他无意在和平舞台上炫耀纷争攫取光环,然而那份桀骜执拗却是风采依然,几临是非漩涡都悬在渊谷边沿,风雨过去他高不成低不就还是早早赋闲。然而赋闲还是不曾得闲,垂暮之年侠气不减刚肠依旧还在四处奔走,为那些蒙尘含冤的战友们寻找历史公道还历史以本原。雪中送炭自然有人感泣有人不悦他却视为份内从不推诿敷衍,而为人锦上添花搏得皆大欢喜作光面功夫却总爱躲得老远,老了老了还常常与人火花迸溅,改不了的犟脾气最后还是伴随他走向永远,留下的是历史的沉思和故人的追念,……

      他有一个长长的故事,讲了许久却依然没有讲完。

      如今,一位走过世纪长河的英雄,沉寂了。

      但,历史不会沉寂。

      这里,我们将把他的这个长长故事——其实就是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一个缩微景观,努力再现……

    [MP=320,240]http://upload.blog.daqi.com/uploadnew/2006-06-09/1149854923.wma[/MP]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onlookor,然后203,wage,一介书生,穷贱忙人,老老狐狸,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后记

      后记

        没有想到我会来执笔来写刘少卿将军的故事。

        我知道刘少卿将军的名字纯属偶然。在千余名开国将帅中,他的名字虽不显赫却很惹眼,按中国人传统命名习俗,刘少卿这个名字总象是跟一位地位非常显赫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着某种亲缘关系。20多年前正在上大学的我与几位原新四军四师、五师的“老家伙”说起当年的故事,四师的说彭雪枫、张爱萍,五师的说李先念、刘少卿,关于“刘少卿”这个名字我问起第一个问题也正是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当然是引来“老家伙”开心一笑且作了否定的回答,稍带着也把这位五师参谋长的个人形象和一些传奇故事给我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番。当然从此也在我的脑海中就刻下了“刘少卿”这个名字。以后在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时,对这个名字下的故事自然也就凭添了许多关注。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缘,我接触到了刘少卿将军的口述录音带和一些回忆文字,因而对他颇富传奇色彩的一生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不断地被他讲述的故事所感动——正如我在引言中所言,刘少卿将军的人生经历,可以称得上是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一个缩微了的“红色景观”,既具典型性也有普遍性,值得一书。随着我对刘老将军讲述的故事的步步深入,一个性格鲜明人物在我的面前站立了起来,于是便产生了把他的故事变成文字的创作冲动。在取得刘老将军和他的家人们的同意后,我以刘老将军谈话录音为线索,通过参阅有关史料和寻访有关人士,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整理出了这部数十万文字的传记文学故事。

        历史是一个不规则的多面体,丰富而又多彩,站在不同的视角当然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观察效果。刘少卿将军的自述当然也是站在他的视角体验的结果,或许也仅仅只能作为一家之言成为那段大历史的一个小小参照系。作为刘少卿将军传记故事的作者,作者本人其实也和故事的主人公一样徜徉在历史的时空中,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视角局限也属必然。把这部传记故事奉献给读者的同时,作者自己心中也是诚惶诚恐,唯恐学识浅薄笔力粗陋有负刘老将军也有负读者,但想到或可以为二十世纪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增添一个个性鲜明的剖面,或许还能使后人对前人从事伟大革命斗争的艰辛与曲折有更深刻的了解,所以也就勉为其难地击键几度春秋,最后敲出了这本《魂作楚天雄——刘少卿将军传》。

        作者在写作得到了刘老将军的家人和诸多老战友、老部下的帮助,这本书其实应该是刘老将军和他们共同的作品,在此向他们谨致谢意。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第十八章 亲情

      第十八章 亲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将军原来是慈父/上级与下属,出门有软卧座的首长经常会不出钞来/土葬与火葬之争,刘老太太最终还是没有入土为安/原则原则,老将军是不是有点“过份” /百战余生,“还是活着好啊”!/再也迈不动舞步,英雄迟暮终成事实/走过世纪长河,红色星河依然灿烂

        

        

        刘少卿去世前一直住在王府井菜厂胡同的一个四合院。

        如果说道起来,这四合院很有点历史渊源,好象有点排场。这是原来紫禁城御膳房放蔬菜的场所——所以叫“菜厂胡同”,民国时期又变成了资本家的私宅,在已经现代化了北京城中,算起来也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少卿将军一家人大约是70年代初期搬到这里的。

        其实这个四合院非常破旧,怎么瞅怎么不象是个将军府第。笔者第一次到刘少卿将军家造访时,也着实吃了一惊。刘宅院里陈设也非常简单,除了电视机外,基本上就看不到了任何时髦新潮的家俱。床上的凉席都是打了补丁的,旧沙发一坐上去也吱吱作响,刘少卿平日里写写划划的办公桌也是油漆斑剥。据说有不止一个来访者劝他对这个破房子破家俱“改组改组”,而刘少卿将军总是正色道:“这就很不错了,现在不是还有很多人没房子住么?我们这些老家伙,现在已经不能为社会创造什么了,那就该为社会多节约一些嘛。我的老家湖北老区,有的人家只有三个木头碗,一床补了又补的被子,一条裤子全家轮流穿。要跟他们比,我就是在天上,他们就是在地下。我凭什么?不就是凭毛主席凭共产党么?……”

        刘少卿是个很爱漂亮的将军——当然他人本身长得也很帅,不信你可以去瞅瞅他授衔时的戎装照,衣着从来都很整洁头也从来都是梳得光亮整齐,然而平常衣着都很简朴,直到耄耋之年的他穿的毛衣的两肘都打着补钉,外面都是一身旧军装。

        这简朴的家风从他身上也传递给了他的孩子们。

        这个四合院曾经是个很热闹的院子,一大群孩子都在中间叽叽喳喳。

        由于刘少卿有过三次婚姻,7个孩子分别出自于三位母亲。一大堆孩子在一个院儿里,肯定是翻天覆地,当然也免不了有淘气捣蛋的。但战场上咤叱风云脾气暴烈动不动就要“老子毙了你”的刘少卿对孩子们却是温情脉脉,不管孩子们怎么惹出麻烦,他都从来没动过拳头——当然象征性的“打”还是有的。孩子们上学上幼儿园回来,他总是要挨个问寒问暖问功课问身体,不厌其烦不象个将军倒象个老婆婆。要是有哪个孩子到时间没回来,他都要问清楚来没来过电话,留了饭菜没有,操的心好象比当妈妈的还要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放任的父亲。他对孩子们的要求也很严厉——有时也很武断甚至“霸道”,不过他的方法不是喝斥和巴掌,而是开会——开家庭会。人常说共产党的会多,会都开到家里来了,刘少卿就是个常常把共产党的会开到家庭里来的主儿。孩子们成人了,工作了,这会仍然常常开。一听到社会上有什么不良现象或中央有什么关于干部子女教育的精神,他就要把一家人找到一起开会。一开会当然免不了一番谆谆告诫:全家人包括我在内,都不要忘了自己是革命家庭的一员,不要忘了自己是共产党员,要时刻警惕,无论如何不能走错路,犯了错误!完了还要一遍遍问听明白没有?这时候大家非得全体一致大声说“听明白了!”否则这会就很可能没个完……

        刘少卿将军还是个护犊子的父亲,尽管他表面上非常严厉。

        文革初期的1967年初,刘少卿的三儿子刘锦捷在学校被定为“联动”分子,被勒令到学校去接受“批判”,那会儿正值“文攻武卫”大行其道的时候,这要一去可就吉凶难测了。刘锦捷是个火暴脾气,在军训部大院儿里是个很有点号召力的“孩子王”,当下便准备吆喝上他的一帮小哥们儿去学校大闹一场。刘少卿知道后很严厉地制止了孩子的鲁莽,决定自己去学校代替孩子接受批斗。那天他没没有坐车,一个人徒步走了一个多小时到了学校接受“批斗”。造反派们虽然比较生猛,但看见一位穿军装的老将军来了也没敢动武来粗的,当然谩骂和“批判”是免不了的。而脾气暴烈了一辈子的刘少卿却表现出罕有的大度与泰然,批判会上从始至终竟然没有一点脾气,显得极为随和。

        大概是弄了个将军来批斗了一把,学校的这场风波算是有个交代了,后来再没来闹了。

        多年之后,刘锦捷的许多同学都对此事记忆犹新:那么大年纪的一老将军,为了孩子作到这一步真是不易。

        将军夫人毛文秀也是个很贤慧也很旷达的东方女性,对刘少卿两位前妻的孩子都视同已出,关爱备至。作者曾和刘少卿的二儿子刘楼松谈起过他的这位后母,这位马上就要退休的大学体育教师对“毛文秀妈妈”很有感情:与同类型的家庭情况相比,他就没见过比“妈妈”更好的后母,今年一办了退休,他就要到北京照顾这位操劳了一辈子的妈妈。刘楼松和他的哥哥刘海松都是在战争年代出生的,幼年都是和生母一起在刘少卿在黄冈的老家中隐蔽,既要躲避国民党军的搜捕,饱尝了人生磨难和世态炎凉。他的这种感受,当然是发自内心很具份量的。

        刘少卿虽然说起是个将军,大首长,但因为孩子多,还有老人要奉养,家境经济状况其实还是很拮据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困难。一大帮孩子,还有家中的老母。陆训部的有些参谋都还记得,刘家的孩子有时到他们家中,还很羡慕地说:“叔叔,我们家的伙食能象你们家里就好了。”

        军训部一些跟刘副部长出过差的参谋们都还记得,刘副部长虽然是出门就有软卧坐的大首长,但常常也是个兜里没人民币的主儿——当然他那卧铺车也是大家伙一些聚会热闹的场所,那时候没有首长没有下属大家没大没小玩儿作一团。有时候和参谋们一些进饭馆,首长会不出钞来,还常常红着面孔说不好意思让你们笑话了,我这兜里没钱了。而参谋们有事儿到了首长府上,首长一般都不由分说留饭的干活。有什么困难找首长说道说道,只要不坏原则,首长总是想方设法地予以解决。直到现在,笔者与他们交谈起来,他们称呼首长夫人仍然是直截了当地地唤“小毛”,自自然然全无一点障碍……

        穿了一辈子军装的刘少卿对孩子们有许多期望,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孩子们都象他一样穿上军装,而且要当他自己那样的兵。这样一旦有了战事,孩子们也可以子承父业,象自己一样保家卫国扛枪打仗。然而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虽然刘家孩子们当过兵的不少,但后来都转业各自选择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道路。刘少卿虽然遗憾但也没能量拧过外面这个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世界,对孩子们的选择他还是更多地表现出了一个慈父的豁达与尊重。

        这似乎是他们这一代将星族的共同特点。

        刘少卿将军是个孝子。

        在北京定居后,刘少卿把母亲接到了自己身边,准备让母亲在这里怡养天年。

        母亲是个不识字的农家妇女,一辈子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儿孙满堂合家平安。现如今一家人和和美美在一起,她自然也是满心高兴。然而笃信神佛和因果轮回的她还有一件很在意的事,那就是自己百年之后的归宿。那时城里已经在提倡和推广火葬,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还带头签名移风易俗,承诺作火葬的带头人。然而老太太却特别惧怕这个,一脑门子还是打的“入土为安”的主意,一再跟儿子说我死后一定要入土为安,还要有口上好的棺材。

        开头刘少卿夫妇和子女们还想着哄住老太太,说北京城里大家都是土葬。然而老太太既然在意这事儿,当然就更在意周围的红白喜事。大约60年代初,邻里有位老同志去世,老太太就向刘少卿打听:“×部长去世,用的是什么棺木?”刘少卿也顺口打马虎眼儿,还跟老太太比划:“用的棺木好呀,比我们这间房子大多了。”

        老太太却并不放心,自已不知从什么渠道打探到了这位老同志实行的是火葬。于是便在北京呆不住了,执拗地要回黄冈老家。刘少卿夫妇左劝右劝,横竖就是哄老太太不住,只好按老人的意愿送她还了乡。

        为抚慰住老太太,他们夫妇还专门上街去为老太太置办了一大堆寿衣寿鞋。

        母亲回家后,让家里人给自己置办了一套上好的棺材,就摆在自己的床前。那时她已经双目失明,什么也看不见。每天早早晚晚就抚摸这口棺木,天长日久,把棺木的黑漆都摸得锃亮。这付棺木,简直就成了她全部的精神寄托也是她想象中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

        19××年,老人去世了。

        这时候,黄冈县里也在推行土葬,这个举措在乡间的阻力是可以想见的。刘家屋基村同时期也有两位老者去世,家人却迟迟不发丧,其用意就是要看看刘少卿这个京城大官儿是怎么给自己母亲办后事,究竟是土葬,还是火葬。而黄冈县里的同志也感到非常为难,如果刘少卿这位大首长按母亲的生前意愿实行了土葬,那么另位两家人的工作将非常难做——而且不止这两家人,还牵扯今后的类似工作的开展。

        刘氏家族的人们对土葬一事儿非常上劲儿,因为母亲一生为人非常善良平和人缘很好,吃苦受罪一辈子,如今98岁高龄得以善终,实在是不易。这位老人家一辈子的念想就是这口棺木,作为晚生后辈,按她的愿望发送她,应该理所当然的情理中事。加上刘少卿“首长”的身份,刘氏一族人都认为实行土葬让老太太“入土为安”,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县里的同志当然很为难,他们也不好对正在悲痛中的刘少卿提什么要求,只是非常委婉地向他讲了村里另两户死了人却拖着不发丧的人家的情况——其中有一户干脆就放出话来:就是要看看有儿子在北京做大官的刘老太太,究竟是怎么个发送的。

        而让大家极感意外的是,刘少卿的意见非常简单也非常明确:按政府倡导的办,火葬。

        抗战时刘少卿在这里就名震一方,本来就是说一不二的人物,现如今在刘家人面前说话当然更是如此。刘氏家族的人们谁不敢跟他争辩,又不甘心这么着简简单单地把丧事儿办了,于是乎磨磨叽叽地打起了“迂回战”。

        “老太太天天摸着这口棺材,现在能不能把她抬下床,挨着这棺材?”

        ——母亲去世后躺在床上,一直等着刘少卿回来入敛。

        “不行。”刘少卿一口咬定。

        大家还是不死心:“老人家要是火葬了,到了阴间她还是要回来背这棺材呀?……”

        “你看看老太太那个样子,她背得了么?”刘少卿指着安祥地躺在床上的母亲道。

        ……

        不管家人们怎么“迂回”,刘少卿就是不松口,一定要火葬。

        孝子刘少卿最后还是违拗了母亲的遗愿,没有让母亲“入土为安”。

        村里其他两户一看见这个情况,很快也就发了丧——当然也是火葬。

        县里的同志非常感激:“太谢谢首长呀,要不是首长带这个头,我们的工作还不知道怎么做哩。”

        这件事在他的家乡播下了口碑。

        其实类似的事情在刘少卿来说还有不少,有一个原则他是始终笃信不疑。那就是党的决定高于一切。林彪叛逃事件后,刘少卿很早就听到了内部传达。那时老战友王智涛刚被解脱,到他那里打探情况,左说右说刘少卿就是不告诉他,弄得王智涛还跟他火了一把,火了一把他还是不说:这是纪律我可没有权利随意违反……。

        将军夫人毛文秀后来与人谈起刘少卿拿“原则性”对她随便“上纲上线”还很有些“不平”气:“我是一个爱好面子的人,希望对周围的人和事尽量做到让大家满意,谁也不要得罪,故而有些时候失去原则。他为此多次批评我,特别有一次,他竟然说:象你这样的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在白色恐怖中一定会成为一个叛徒。我为此气得发抖,吵着争辩,说这是平常生活,你为什么要和政治联系起来?他更坚持起来,说平时不坚定,战时更坚定不起来。……”

       

        与其他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诸多战将一样,刘少卿对生死之事一直看得很淡。

        战场上的生死既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选择,身经百战的刘少卿应该算是多次闯过生死关的幸运者了,其生命力应该是属于极其旺盛的一类。既或是当他步入耄耋之年,他每天的活动也是安排得很有规律,既有劳作也有娱乐。劳作就是在院里浇花,拔草,把一件东西从东头搬到西头——有可能第二天又把它搬回原处,娱乐当然就是跳舞——这还是他在军调部工作时练会的,尔后一直保持到后来卧床不起。

        然而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他终于还是走到了每个人都要走到的那一天。

        这一天来得并不突然,2002年4月间,92岁高龄的他又一次住进了医院。

        从前的刘少卿也不止一次的住过医院——有时甚至很危急,但却从来都是站着走出医院的。在家人们的心目中,这位老者一直就是一种生命不死的象征。他不喜欢医院,因为这不是一个自由的天地,他从来就把住医院当作一种例行度假,去去就要回……

        然而这一次不同了,无论是他还是一家人,都对这次住院的后果缺乏思想准备。

        两年前,当他九十华诞的时候,在京的原新四军五师的数十位老人们聚会为他贺寿,给还热情洋溢地为他衷心祝祖福:

        

      高寿九十,古今所稀。

      体健心畅,百岁可期。

        

        按刘少卿当时矍铄的精神状态,可能谁也没有对这个“百岁可期”产生过怀疑。

        而一年多之后的这一次住院,却与以往不同了。以往的刘少卿是个非常健谈的老人,可以滔滔不绝地一讲就是几个小时。而这一次,他的思维不及往常敏捷,身手也变得非常迟纯。这一次不光是他这个年龄的老年人常见突发性的心血管疾病,而且还有脑部和肺部疾病的肆虐,他的精神状态也大不如前,一家人也被医院一次次报的病危一次次组织的抢救搅得乱作一团……

        一家人不能不面对他们或许永远都不愿直面的问题:老将军临近了那一天。

        然而刘少卿却显得比一家人更为沉着更为坚定:这不过他经历过的无数生死中的一次。面对一次次的危机他显得非常从容:治疗中他在一次次输液中双手布满了针眼,血管从清晣变得模糊,以至于不得不从脚上输液,再后来,脚上的血管也不能使用,又换到了颈部,他都神态平静地接受和配合,如同当年在枪炮轰鸣的战场上步入绝境,却仍然奋起一战要杀开血路……

        7月间,刘少卿还坚持出院住了几个星期。虽然家人们是以诀别的心境来看待他这他的这次回家——也确确实实是他最后一次回家,但他自己却全然没有这份沉重。他回家是因为掂记着家中那一方自由的天地,也掂记着他不久前还常常去赴的舞会。家人都记得,这位昨天还在病榻上的耄耋老者午休后就早早坐起,自己穿好衣服刮完胡子梳好头,站起来就说要去跳舞。

        然而他虽然勉强站起来,却再也挪不动步了。

        刘少卿极为意外也极为沮丧,也许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才真正意识到,健康已经在离他而去,而且永不再来。这对他的精神真正是重重的一击,其沉重或许远远超过了疾病本身。也许在这个时候,对生命的依恋之情才真正全部充满了他的心灵,……

        他曾对子女言:当年打仗,从来没有怕过死,现在看来,还是活着好啊!

        据将军家人言:将军晚年对生命非常看重,很在意各种生命现象,喜欢养花养小动物,还曾经在家里养了两只羊。而且他一直到去世,最着迷的电视节目就是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一集不拉,比我们都看得仔细,这其中也许就包涵着他对生命的热爱和重视,不过他的内心感受就不是我们能了解的了……

        虽然不能赴舞会,但刘少卿仍然在追逐生活的快乐。回到医院,因吞咽功能的弱化准备接受鼻饲的前夕,他突然对家人提出想吃香港美食城的螃蟹,而此前,他是从来没有主动提出要去吃大餐。小儿子刘俐还记得,他到饭店花了600元钱订下了两只螃蟹,回来怕吓着母亲只敢说是“花了两百元”,结果母亲还是吓了一跳啧啧连声,而重病的父亲却全然不管这些,一个人吃得是津津有味儿。

        刘俐说,这是他一生最不会后悔的一次花销。

        虽然刘少卿全然明白家人们为他生命续所作的努力,也全然明白这种努力已难以抗拒自已生命逝去,但他仍然以一个父亲,一个战士的形象给家人以无声的支持和安慰。比平日里多了的,还有那难得一见的脉脉温情——孩子们去看望他时,他总是默默而又慈祥地看着他们,用双手反复摩擦着孩子的手为他们取暖……

        2003年3月13日16时33分,刘少卿将军安详地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他到另一个世界,去和他的红色星族会师了。

        一个缩微的红色景观,在沉寂中,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河中。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北纬42度,老老狐狸,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第十七章 在训总(下)

       

        闲下来的日子里刘少卿和老战友们走动多了起来,当然还结交了许多新朋友。

        有两位朋友比较有意思,值得在此一书。

        一位是五师时期的老朋友,先是统战对象,后来又变成了党内同志,这就是袁杰。这位袁杰就是那位起义的伪军旅长袁仕俊,是位很有意思的人物,他后来和刘少卿有着半生的不解之缘。

        袁杰这人的经历比较复杂,他年轻因家境贫寒到武汉归元寺当了和尚,后来加入了“汉流”黑社会组织,拜了杨经曲为“干爹”。“一.二八”抗战时,他也与许多江湖豪杰一起与日本鬼子打过仗。全面抗战暴发后,他回到湖北自己拉起了队伍。在国民党军节节败退的形势下为生存计又当了伪军旅长。当初杨经曲起义时,袁杰本来也答应参加,而事到临头却动摇起来,半道上又把队伍拉到法泗洲去了。后来杨经曲、金龙章和刘少卿的远房叔父“淘气三爹”等“汉流”人物多次给袁杰做过统战工作。直到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袁杰眼瞅着这棵大树靠不住了,这才下了决心反正,以鸿门宴的方式杀了罪恶累累的大汉奸马钦武,把队伍拉过江北,到大悟山地区(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所在地)接受整编。

        至此,袁杰最终结束了汉奸生涯,他那一个旅的部队也改编为新四军五师14旅42团,而他本人则当了团长,当然也就因此而认识了他闻名已久的“总长”。

        1946年中原突围前,形势紧张,42团补充到王震359旅,袁杰本人在突围途中因股骨头脱臼而掉了队。应该说这个当口他表现不错算是经受住了考验没有象过去那样随风倒,他几经辗转到了华东解放区找到了部队,被安排在山东军区后勤部当运输科长。这个需要跟地方上各色人等打交道的工作非常适合他,他干得很起劲儿成绩也很斐然,经常受到后勤部长蔡长风等领导的表扬和奖励。

        1947年秋,刘少卿到山东兵团任职,袁杰得知,四处打听“总长”的所在。但刘少卿是在野战部队,转战频繁且行踪不定,他也一直也没有机缘与刘少卿相见。次年夏天衮州战役结束后,他打听到“总长”正在青州养病,便急匆匆地找上了门来。

        记得那时正是10月间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的日子,一见面,袁杰便连赔了几百个不是,简直都要下跪,不外乎是他当初如何之糊涂,没有追随杨经曲一同起义参加新四军,请“总长”大人大量,给他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刘少卿这时大病在身,袁杰又参加了革命,论政策论旧情肯定都不会再去计较他的过去,当然对他也是笑脸相迎,诚心款待,让袁杰很是感到高兴。

        袁杰一高兴就要顺杆往上走,过了几天,他又找到刘少卿反复叨叨:我现在已经脱胎换骨与旧我彻底决裂,要跟上共产党革命到底做一个新人,把共产主义作为终生信念并为之奋斗终生……

        总而言之,就是这回是铁了心要跟共产党革命到底了。

        他干吗要向卧病在床的刘少卿表这番决心呢?原来他想要刘少卿介绍他入党!

        刘少卿考虑到袁杰在这几个斗争阶段都经受住了考验,恰巧就在这时郑位三也到了青州,于是刘少卿向位老介绍了袁杰的情况和请求。古板的位老跟刘少卿讲了好一番大道理之后还是同意了袁杰入党,并指示要有两个红军干部介绍才算有效。于是刘少卿就约了当时在华东军区后勤部司令部任参谋处长的夏克,两人一同当了袁杰的入党介绍人。

        如此这般,浪荡半生走过许多曲折道路的袁杰,于1948年秋天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

        这时粟裕指挥的华野西线兵团打到了外线,刘邓大军也完成了跃进大别山的战略展开。袁杰得悉这个信息后,又提出自己要沿济南以北的沿海地区绕道南下,回湖北去找妻子儿女。刘少卿则劝他不要这样,但这时他大病未愈,又不代表哪一级组织,哪里能劝阻得了思乡心切的袁杰呢?而华东军区后勤部呢,竟然也不问长短就放袁杰走了。

        可没过多久,袁杰跛着脚又回到了青州,对刘少卿说,后悔没听总长的劝。原来,沿海一带都是芦苇和淤泥,非常难走,他的左脚被芦苇刺伤了,在海泥中泡得发了肿,导致股骨头的旧伤复发。那时节济南西北地区还不时有敌人出没,情况复杂道路也很不安全,袁杰不敢再走只好转回青州。此后他腿肿得一天比一天厉害,皮肉都已发黑。医生检查,说是伤口在海泥中浸泡而感染中毒(坏疽病),需要手术治疗。

        也是巧了,这时济南解放刚完成了城市接收,

        刘少卿请卫生部崔义田部长安排他到济南去治疗,于是崔义田宫乃泉两位部长把袁杰送到了济南的齐鲁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安排袁杰到济南齐鲁医院去做手术。可他在济南住了不到10天医院,手术还没做就偷偷开小差跑回了青州,又住到了老地方,还特别告诉和他住在一起的李虹(当时是刘少卿的保健医生,建国后曾任杭州陆军疗养院院长):千万别告诉总长我回来了。

        然而李虹还是偷偷透露了消息。刘少卿得知后,就和李虹一起来看袁杰。

        袁杰一见刘少卿立即满面通红,非常尴尬,简直不敢抬头。刘少卿主动问道:“袁杰同志,你回来了啊!腿的手术动得不错吧?”李虹在一旁忍不住则捂着嘴偷笑。袁杰一看躲不过去,只好低头小声说:“总长,我没有动手术,是偷跑回来的。”

        “为什么不动?手术晚了,后果是难以设想的啊!”

        这时袁杰露出了一副复杂的表情,言不由衷地说:“快过年了,我是想回来挨着总长过个年,过完年再去做手术。”边说,他边偷偷瞟一眼李虹和刘少卿,好象生怕他们揭穿他内心秘密似的。

        刘少卿和李虹见此,都心照不宣地大笑起来——袁杰当过和尚,脑子里迷信的东西很多,对吉凶等等看得很重,他怕的是在年前动手术不吉利,搞不好死在医院里,岂不连这个年都过不成了!那个年月,现代医学知识还不普及,人们把任何手术都看做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更何况袁杰这样的人呢!

        看到袁杰这般模样,刘少卿也就顺水推舟,说这样咱们就一起过个愉快的年吧。

        过了年之后,袁杰到济南做了手术,由当时全国闻名的赵常林教授主刀这才保住了这条腿。但是他的脚伤毕竟耽误了,手术后他的左脚就留下了残疾,伤愈后虽然行走略显跛状,得了个绰号“袁跛子”,但总算没有拄拐。

        可以这么说,袁杰对当年名闻豫鄂边区的“总长”本来就始终有着敬畏之情,以后更是怀有双重的感情,一是获得政治生命的感激,二是重新恢复健康的感情。虽然他的年龄比刘少卿大,但在刘少卿面前始终是毕恭毕敬,总是一口一个“总长”。

        全国解放后,“袁跛子”先是在湖北张水泉那里做总务处长,后来又在郑州的河南纺织工业学校做了校长,每来北京都要到刘少卿家看望。

        1959年秋末,刘少卿到河南商丘组织演习,路过郑州顺便去看望袁杰。不料想却在袁杰家的小桌子上看到一张镶在镜框里的旧照片,上面是一个挂着东洋刀的日本鬼子军官。刘少卿原没太在意,可走近仔细一瞅,那照片上的人竟然就是袁杰本人!很显然,这是他当伪军时的留影。

        刘少卿心头一把无名火起,勃然喝道:“袁杰!你给我站过来!你这个狗汉奸,这是怎么回事儿?”袁杰一见“总长”发怒吓得魂不附体,当场就跪下不敢抬头。他一边自己抽自己的嘴巴一边口齿不清地念叨:“总长,我该死,我该死……”

        看那样子,就好象生怕这位“总长”当场就拔枪要毙了他。

        火头上的刘少卿接着大骂:“你这个狗汉奸,丢尽了中华民族的脸!你根本不配做共产党员,老子非开除你的党籍,发动群众公审你不可!”说着,他摔破镜框,把照片撕得粉碎,砸在袁杰脸上。

        袁杰这时只是跪在地上连连磕头,不停地说:“我该死,我有罪,请总长饶了我,我一定向人民认罪,一定向人民请罪……”刘少卿大发了一通脾气,想起公务在身,便怒气冲冲摔门而去。

        许多年过去了了,这件事情刘少卿从没未向任何人说起。文革期间,袁杰借看病的名义到北京来,住在刘少卿家里,刘少卿也再没提起这件事。

        文革过后,袁杰终于有一次向刘少卿说起这件往事。他说,要不是总长59年把那张照片撕了,文革中被造反派查出来,一家人都要完蛋。那时造反派开他的批斗会,说他干过伪军,当过汉奸,不明不白混进了革命队伍,甚至有人主张要把他当场打死!袁杰说,那真是很关键的时候,幸亏他说起当初李先念接受他起义的经过,又说是刘少卿和夏克两个老红军介绍他入党的。那些造反派还算明白,知道刘少卿曾是何许人,又去查了袁杰的档案,证明确有其事,这才放过了袁杰。袁杰说:他个人和全家都感谢总长,总长撕了那照片,是第二次保障他脱胎换骨,顺利过关,堪称是救命的大恩人。

        还有一位应该说是老朋友新相识,这就是前国军少将赵子立。

        1996年的一次茶话会上,刘少卿偶然间与全国政协委员、前国民党少将赵子立坐在了一起。两人都是军人出身,闲聊中自然而然的谈起了各自的军旅生涯。说着说着,两人的谈话就集中到了他们都共同参加过的一次战斗──1931年8月6日,第三次反“围剿”的莲塘、良村战斗。

        那次战斗中,刘少卿指挥的红三军团一师特务连继在莲塘歼敌两个连之后,又在良村歼灭敌军一个连,赵子立当时就是这个连的连长。当自己的队伍被红军冲垮完全失去抵抗力时,这位赵连长只身躲进了灌木丛中,胆战心惊地看着自己士兵们被红军缴械。赵子立对刘少卿回忆说,当时他躲在灌木丛中,记忆最深的一点就是,眼看着一位手持指挥旗的小个子红军连长,带着红军士兵们喊着“缴枪不杀!”冲到近前,操着湖北口音对放下武器的白军士兵们高声说:“大家不要害怕,放下武器我们就是朋友!”

        这个场面令他刻骨铭心了一辈子。

        赵子立说着说着刘少卿也兴奋起来,两人一同回顾起当时战斗的种种细节,赵子立有些奇怪,怎么眼前这位刘将军对那次战斗的细节也是那么地熟悉?随着交谈的进展和一个个具体细节的吻合,赵子里最后恍然大悟:原来面前的这位正是那位操湖北口音的小个子红军连长!这可真是一次历史性的重逢,两位当年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对手,如今到了晚年,竟然又这样戏剧般地坐到了一起。赵子立兴奋地拉着刘少卿的手反复端详,仔细搜索着记忆中的每一个片断,连连说道:是你!就是你!

        赵子立对刘少卿说,他的女儿正在为自己编纂文集,一定要让她把这个戏剧性的情节写进去。遗憾的是,这次会面后不久,赵子立就与世长辞了,他的这个愿望没有能够得以实现。

        

        刘少卿晚年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参与新四军五师战史的编篹指导工作。在这方面他的脾气也很犟,写回忆文章都是自己亲自动笔,还容不得别人动。五师在抗战期间是新四军发展力量最大的一支主力部队,豫鄂地区敌伪顽我各种力量犬牙交错,情况复杂转战也很频繁,其间还涉及到各种比较敏感的历史问题,编撰战史的工作当然也很复杂。有时候,为了一件史实的核实,刘少卿也经常直来直去跟人争辩得面红耳赤,时常也让有些人下不来台。据说湖北有些搞战史的同志很害怕见他,因为一进入历史状况他就跟平时那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判若两人,嗓门也大起来,仿佛回到了叱吒风云的“总长”岁月。一来二去就成了恶性循环,越怕见他他脾气越大,脾气越大人家也越不敢见他。

        不过客观而言也难怪刘少卿在这个问题上有脾气,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五师的战史编篹工作的的确确仍然不如人意,湖北省曾搞出了一个《新四军五师抗日战争史稿》,材料支离破碎线索也非常不清楚——比如“三下江南”这样的重要行动,在《史稿》上就很难理出线索来;有些史实在时序上还需再作考究考证——比如进军河南过程中那些战役战斗;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评价也需深入剖析商榷——比如王树声、王震与五师三军会师后发起桐柏战役却打得并不理想,以致于未能摆脱被动中的种种复杂历史因素。还有就是战史不应只拘泥于宣扬几位主要领导者,有些重要的战事行动还是应该给有重要贡献的指挥者或建言者的适当地位。坦率而言,五师现有的史稿与五师在抗战期间的重要战略地位重要历史功绩极不相称,而把五师战史编纂完善,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后人负责的功德之事。

        这也算是刘少卿将军一个重要遗愿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第十七章 在训总(中)

       

        其实这一“赋闲” 对刘少卿来说,也是一种幸运。

        在山西搞“四清”时,刘少卿感到当地阶级成分的划定,过分扩大了打击面。出於保护大多数人的目的,他在当地提出了一项与当时阶级斗争大气候不大协调的“土政策”,叫做“扩大贫雇农队伍,缩小地富阶级队伍”,具体做法就是在群众中重新划定成分,就低不就高:解放之前贫雇农家庭出身的女子嫁到地富分子家的,其成分还划为贫雇农;解放之前地富家庭出身的女子嫁到贫雇农家的,其成分则改划为贫雇农。这样一来,就使得相当数量的群众改变了“高成分”的地位。这个“土政策”在当地很受群众的欢迎。“文化大革命”中,闻喜县西关庄公社的群众也分成了两派,但无论哪一派都拥护这项“土政策”,两派还都派人到北京来探望刘少卿,都感谢他为当地群众办了一件好事。

        几年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已经变相“休息”了的他反而成了幸免成为了运动的靶子。加上他在军训部人缘不错群众关系很好,运动起来后很少有人贴他这个“消遥派”的大字报。最乱的那两年,他也基本上是平安无事,没有受到过什么冲击。

        不过部里的几位领导日子却不好过,打倒的打倒,挨斗的挨斗。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刘少卿谈不上理解但也谈不上反感,听毛主席的话几乎就是他们这一代将军至死不渝的信念。但具体到谁谁谁是“走资派”谁谁谁是“一小撮”,他可就没什么水平去分辩了,而且越到后来就越是难以理解。今天那个被打倒明天这个被揪斗究竟为的是什么他也越来越糊涂。

        但有一点却由他的个人政治品格决定得比较明确,那就是一不攀附权贵二不落井下石。

        刘少卿的老战友、时任军训部副部长的孙毅中将,是著名的“胡子将军”,文革中被打倒受到残酷批斗。在批斗会上,“造反派”情绪激昂,孙毅的人身安全受到很大威胁。刘少卿当时站在台边上,他有意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孙毅前面,使那些狂热的“造反派”不能直接冲上来打孙毅。“造反派”们看出了这一点,就指令刘少卿背诵毛主席语录,承认自己是“老右倾”、“老保守”,而刘少卿就这样暂时把“造反派”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使老战友孙毅躲过了这一劫。

        身为“老资格”的刘少卿,与许多高层人物在历史上有过交往。这些人物在文革的风云变幻中沉浮不定,虽然刘少卿自己不去攀附,但有些别有用心的人,还是用这些老关系给他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杨成武担任代总参谋长,发表“大树特树”的文章时,就有人来找刘少卿,说你与杨代总长是老战友,相互间很了解,你应该出来写文章支持,这是大是大非的立场问题。刘少卿听了表示拒绝,说我只知道杨代总长当年很能打仗,后来我们很长时间不在一起工作,我谈不上对他很了解;可当杨成武被打倒时,又是这些人来指责刘少卿:你为什么要吹捧杨成武,说他很能打仗?刘少卿对此也只能是报以一笑。

        刘少卿“靠边儿站”在军训部组织计划处参加“运动”,处里有一位副处长刘元君,十三岁就参加八路军,战场上立过大功,为人耿直,是个大炮筒子。一次学习讨论,他引用毛主席语录“人都是会犯错误的”,可有人却歪曲他的话,说他的用意是指“毛主席也有错误”。争来辩去上纲上得越来越高温度也越升越高,吵到激烈处刘元君脑袋一热勃然大怒拍案而起:“老子就是说毛主席有错误啦,看你们能把老子怎么样?”

        此言一出可就犯了当时的大忌,当场就有人要把这话写进会议记录。而刘少卿则坚持认为刘元君没有那么说,最后这个会议记录上留下了这样一段:“在场的除刘少卿同志外,其他所有人都听到刘元君说……”

        也许就是因为记录上的这一点不一致,这件事终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尽管是“靠边儿站”,刘少卿的境遇比起那些被打倒的干部总还是说得过去,而且“老资格”还多少能起点作用。刘少卿他也利用自己的这一点点便利,尽自己的最大可能为许多受到冲击的老战友提供各种帮助。海军航空兵政委李呈瑞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有关部门还给他做了一个“畏罪自杀”的结论。刘少卿一直帮助李的遗孀上诉要求重新审查,多次为调查写出自己的证明,为老战友的平反尽了最大的努力。1972年,郑位三、童陆生等被遣送北大荒的老战友们陆续回到北京,但当时他们都还没有获得正式的“组织结论”。有关的组织部门在康生、“四人帮”的影响下,对这些老干部态度恶劣,使他们回京后的生活一度很困难,不少人也因这些老同志的“历史问题”而疏远他们。这时刘少卿则毫不避讳,主动出面帮助这些老同志解决生活方面的困难,甚至不避嫌疑,亲身前往与自己没有任何关联的中央组织部,帮助“位老”落实住房等等。这些老战友为此都很感谢刘少卿。

        刘少卿在山东滨海军区的老搭档,建工部部长谷牧,文革中也受到很大冲击,建工部两派都要揪斗他。两派武斗打得厉害,被抄了家的谷牧被周恩来总理以“联络员”的身份弄进中南海保护了起来,而谷牧夫人就住在刘家,用刘少卿的军用专线电话与中南海进行联系。

        后来谷牧成了副总理,刘少卿则从来不提文革中还有过这么一段。

        还有一位老战友,当他刚一获得“解放”时,就执意要拉刘少卿以老战友的身份到李作鹏家去“看看老李”,而刘少卿死活就是不去凑这份热闹——那时候,李作鹏称得上是权焰熏天,找上门巴结的人可是大有人在。

        其实不光是李作鹏,更大的首长刘少卿也没动过攀附的念头。

        比如“副统帅”林彪,与刘少卿是黄冈老乡,在红军时期又是上下级,林彪很器重他,他也很敬重佩服这位很能打仗的“林总”,加之在黄冈林、刘两家家族人氏也有来往,刘少卿的第一位妻子颜昭英中原突围时带着两个孩子在当地隐蔽,遇到情况时经常躲到林家去——那时林家有人在地方上当国民党的小官儿,对当地隐蔽的共产党人可加以掩护。种种缘故,使刘少卿和林彪的私人关系一直比较亲近,在林彪淡出政坛“养病”那些年头,刘少卿也不时去看望这位老首长,还和这位“林总” 及董老等湖北籍的高级领导人有过一些小范围的老乡交流。

        62年刘少卿到广州去疗养,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约他一同去丛化温泉去看望在那里疗养的林彪。林彪那天精神很好,见刘少卿来了,说起话来比平时多得多。其间秘书进来提醒说:林总您会客的时间已经超过十五分钟了。林彪兴致正高,回答说平时会客是十五分钟,今天少卿同志来了,可以谈半个小时。出来后黄永胜对刘少卿说:从没见林总这么高兴过,今天他可为你破了会客十五分钟的例了。

        可真到了林彪变成了“副统帅”、“接班人”的时候,刘少卿却反而再不上门儿走动了。那时也曾有人鼓动他借助这种私人关系去“活动活动”,但他从不回应。

        这也好,林彪摔死后,也不会有人来清理他和“林贼”的特殊关系了。

       

        当然,刘少卿生就的犟脾气并没有因环境变化而改变,这很难说是优点还是缺点,很多时候也是没来由地伤人,间或也有凭老资格居功自傲的成份在其中,这在文革时期他也时有发作。

        1973年,总参谋部准备把象刘少卿这样在文革中失去职务的一批老干部安排到省军区一级任职,这其中既有文革中受到冲击靠边站的干部,也有在林彪事件中上了“贼船”的干部。大概是由于该决定出台比较草率,带有“一刀切”的味道,加之对这些干部复杂的具体情况考虑不周,结果是相当一部分老干部拒绝接受这次任命,在这当中,刘少卿是抵制态度比较激烈的一个。

        当时计划任命刘少卿为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总参军训部派了几位参谋干事来征求他的意见,说是许世友司令和你是老战友了,也了解你,去那里工作我们认为比较合适。然而他却没给人家好脸儿,几句话就把人家顶到南墙上:“许司令了解我就不能这么安排我,二十多年前我那个参谋长都比你这个省军区副司令大得多。再说,军训部不明不白地让我休息,也应该有个说法……”说着说着刘少卿脾气上来了,接下去的话就更难听了:“当初调我到北京来是刘、叶二总的决定,聂帅和宋任穷都找我谈过话。今天要让我去浙江,这又是谁的决定?怎么是你们来找我谈话?”几位小字辈儿的干部当然不能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好说可以安排一位副总参谋长来谈,可刘少卿却是火气正盛口无遮拦:“要谈就找叶帅来谈!那几个副总参谋长,我资历不比他们浅,战功不比他们小,他们没资格谈我的工作!”

        文革后期,刘少卿的老战友杨成武、王建安、郭化若等重新出来工作,他们对刘少卿也很关心曾经邀他出来一起工作,结果都因他跟原单位矫情坚持要一个“组织结论”而未能实现,拂了人家一番好意有的还伤了感情。

        就这么着,到了1975年,刘少卿被任命为总参军训部“顾问”。1982年,他不伦不类地挂靠在已经缩编为军级单位的军训部按正兵团级离休,直至去世。

        还有一位新四军时期的老首长,后来担任了国家重要领导工作,两人见面时他曾对刘少卿提起了可以帮助他“安排安排”的话头,可刘少卿却象没听见似地不接这个话茬,要换个人儿,那还不上顺着杆子就往上窜啦?

        不接话茬倒也罢了,他还要跟人家呛火。

        新四军五师和中原部队突围时遗留了许多历史问题,许多当时老战友老部下老同志因就地复员、突围中掉队或被俘等原因受到了不公正地对待,政策一直不能落实,一些人还被视为“叛徒”,在文革中更是受到了很多磨难。早在1967年,湖北就有人为这个问题到中华全国总工会找陈少敏上访,不想陈少敏已经被打倒,上访者就在总工会门口声称还要找李先念、刘少卿,结果“刘少卿”被别人听成了“刘少奇”,上访者成了“现行反革命”,最后还是有关组织部门查找到军训部,刘少卿出了证明才算了事。文革结束后,原中原地区因为平反问题到北京上访的人员激增,进不了师长的门就往刘少卿这个早已赋闲的“总长”家里闯。高潮的时候,他家里所有房子都住得满满的,不但地上和桌子上睡了人,连早上一开门门口都睡着人。那年头吃饭都得用粮票,这么着下去就弄得他自己一家人吃饭都成了问题。后来还是黄冈县委的同志看不过眼,以县委的名义给老首长补贴了几百斤粮票来解他的燃眉之急。

        那时候,他那个破旧的将军小院整个就是五师上访老同志们的“招待所”,管吃管住有时还要管回程的旅费。比如原五师三十八团政治处组织干事申亚贤因为在突围中被俘,长期落实了不了政策,安排的工作是搬运工。申到北京找“总长”,而双方当时位置相差较远,“总长”并不认识他当然也无法为他作证。但刘少卿还是多方联络其他知情的五师战友向有关部门要求复查,最后落实了他的政策,恢复了干部身份,得到了离休待遇。

        刘少卿对那些境遇不佳的老同志总是尽可能地予以帮助,能证明的就写证明,自己不能证明的就帮忙找知情人证明,或介绍到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当然时时还得抚慰这些同志:要经得起考验,相信党相信组织,只要没有做对不起人民的事,真相一定会大白于天下。然而已经赋闲的他毕竟能量和影响有限,不可能解决得那么彻底。1986年,刘少卿在武汉东湖见到那位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而且能够对这事儿施加更决定性的影响的老首长,自然就要为这些人说道呼吁一番,也为自己扛不了那么多人的事儿叫叫苦:“我们家的锅太小了,管不那么多人的饭呀!”

        这位位置很高的老首长可能也有“高处不胜寒”的隐衷,颇有些为难:

        “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你我两人怎么说得清楚谁是叛徒谁不是叛徒呀?……”

        刘少卿不管不顾当时脸就黑了下来:“战争年代我们这些人都做了些什么工作?也就是做了些组织工作、指挥工作,冲锋陷阵的可都是他们!现在人家受了委屈找上门来了,我们都不替他们说话,还有谁管他们?……”

        当下就把场面弄得很僵。

        自已的事儿不接茬儿,别人的事儿倒干着急还跟人呛火,有人可能要说这刘少卿犟脾气是不是也有点太那个了?然而这事儿得看怎么个说道,在有些人那里可能是讨嫌,在更多的人那里恐怕就是仗义执言扶危济困——而这一点,在新四军五师的老人们中,那的的确确是有口碑的。

        80年代初期,刘少卿和张执一、刘放、郑绍文、顾大椿、李人林、蔡斯列、黄明伟、栗在山等老同志联名上书中央,要求落实中原突围掉队人员的政策,解决他们的问题。胡耀邦总书记将这封联名信批示给中工中央组织部:请将张执一等同志的信和他们9位给党中央的报告,印成一个文件发湖北、河南省委各一份,同时发中央常委、书记处书记、中纪委各一份,要求各地实事求是,稳妥地解决好各种历史遗留问题。这是党中央拨乱反正、励精图治的一个重大方针。原豫鄂边区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应积极解决,不能例外。

        后来湖北省委按这个精神发了文件,解决豫鄂边区的历史遗留问题终于有了依据。

        当然,历史的惯性不可能靠一纸文件就得以彻底解决,原五师老同志解决遗留问题的零星上访一直到延续到刘少卿去世那两年,那时他已经九旬开外,但凡有老同志找上门来,不管是认识不认识的,他都热情相待,一边安慰一边还载上花镜仔细翻看来者带来的材料,当然少不了还要款待一顿吃喝。有时为了替这些生活境遇不佳的同志省下费用,他还用组织配给他的专车送这些同志到有关部门解决问题——而他的家人常常还得不到这种待遇。有的同志因为心存感激想请老首长一家人一起吃顿饭,刘少卿一般都是谢绝,实在推辞不了就有言在先:要去就我一个人去……

        1984年,刘少卿到湖北休养,每到一地,都要去看望当年的老同志,了解政策落实的情况。许多老人都还记这位穿白衬衣头戴草帽脚套草鞋手拿一把老鸽扇的老将军,都说这哪象是个将军简直就是个“老农民”。

        这话其实说得很到位,刘少卿他的本色就是农家子。经历过诸多坎坎坷坷风风雨雨的他,平生最见不得的,就是有人受委屈。50年代中期刘少卿到广州出差时,曾去广州起义被关押的三元宫和附近的越秀山重游,在那里就撞见过一位出租望远镜的老人,名叫张宝。他向刘少卿反映,他当年在黄埔军校为周总理当过公务员,现在生活困难,只能在公园以向游客出租望远镜度日,要求刘少卿向周总理反映此事。刘少卿当时也没有乱打保票:“我也不常见到总理,只能看机会反映情况……”

        其实刘少卿那时还是经常有机会见到总理的,有一次舞会间隙他就向周恩来总理谈了这位同志的情况。周恩来的记忆力真是惊人,问刘少卿:“是不是个高个子?”说确实有这么个人,随即就叫来秘书记下了刘少卿反映的情况。据说这位同志的政策很快就得到落实。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第十七章 在训总(上)

      第十七章 在训总

        陆训部副部长上任,与肖克合作得很好/“不学习就不配当团长”,“老资格”动了雷霆震怒/学习苏联经验一开始就存在不同认识,看不惯苏联顾问的“太上皇”态度/“学习苏联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刘少卿认为不能学贾桂/“反教条主义”使军队建设大伤元气,刘少卿侥幸未卷入漩涡/赋闲不得闲,将军小院成了上访老同志的“招待所”/不攀附不屈就,犟脾气的他有人讨嫌有人赞誉/老朋友新朋友,将军晚年生活其实色彩也很丰富/朴素的将军也是新潮的将军,舞场上最高龄的将军舞迷 

       

        刘少卿在陆训部头几年的工作还是很遂心的,刘帅和叶帅器重,与肖克合作得也不错。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为土八路提供现代化正规化蓝本且给予实际帮助的军队只有苏军。这是一支第二世界大战中战胜德国法西斯的绝对主力胜利之师,又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与土八路们同宗同祖,所以“学习苏军”甚至“不走样地学习苏军”,似乎成了对现代化正规化非常向往的中国军队的当然选择。那时节陆训部也派驻有苏联顾问,象刘少卿这样的土八路们当然对“老大哥”们也非常尊重。

        当时陆军战斗训练部的工作主要是组织演习和训练,刘少卿作为第一副部长也经常下部队。虽然对那会儿从整个军队来说对“现代化正规化”非常重视,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到军委各部门都有许多具体指示和设想,但对于一个个“土八路”的个体来说,认识却参差不齐,许多干部都经历过长期战争煅练经验非常丰富,但文化程度却普遍较低。而且因为都是“胜利者”,都有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牛皮可吹,所以对于搞现代化正规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清或不足的问题。

      有一次,刘少卿到杭州下部队组织演习,看到一个团长在上级首长部署工作只带耳朵不作记录,便问他为什么不作笔记。那位团长回答得倒也干脆:不会。

        刘少卿很不满意:“不会为什么不学?”

        “我是大老粗,学不了。”团长还是满不在乎。

        腾的一下刘少卿就火了:“学不了?学不了你就当不了这个团长!”

        说着他就叫来这个军的军长:“我建议这个团长马上撤职,让他自己先摘了‘大老粗’的帽子。”

        军首长们一下就紧张起来,撤个团长那可不是件简单事儿呀。他们都来打圆场。

        然而刘少卿这个九头鸟脾气上来了也是不管不顾,非要撤人家不可:

        “过去打仗那么艰苦,我们还要坚持学习。现在条件这么好,不学习不说,还以‘大老粗’为荣。如此偷懒,怎么带兵,怎么搞现代化正规化,将来怎么打仗……”

        军里的同志好说歹说好容易才把刘少卿劝住,回过头来又训那个团长:这位首长你可不能跟他乱顶呀,这可是个老资格,谁的账也不买,你没看咱们军长都不敢顶他呀!你要还想把这个团长当下去,以后就勤快点,跟上形势,不然迟早被淘汰……

        其实不光是基层干部,就是象刘少卿这一级甚至更高一级的干部,也有基于过去经验过去胜利所产生的思维隋性。比如那会儿陆训部的训练课题中就有一个“原子弹条件的战役战斗”,许多人就发牢骚:我们现在连原子弹都没有,搞什么“原子弹条件下”?而刘少卿的看法却不同:原子弹我们没有敌人却有,战争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当然要研究原子弹条件下现代战争的打法。况且,我们今天没有,并不意识着我们永远没有嘛!为这个,刘少卿还写过一些论述原子弹条件的战役战斗的文章,意在有针对性地澄清一些错误认识。

        那时候,刘少卿们对于学习苏军,学习现代化战争的新知识,还是真心实意而且充满了热情的。然而由于双方的成长历史和国家背景的差异,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还是产生了多矛盾甚至冲突——这些矛盾后来还催化了中国军队一场影响甚远波及甚广的“反教条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生出的许多是是非非既伤害了许多积极推动中国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同志,又对军队团结和正规化建设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时隔多年实事求是地讲,这些问题并不在于某一个方面,从中国军队来说,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满足于过去战争经验而不思进取的狭隘观念——如上面那位团长那样,而苏军专家们虽然大多数人也是抱着真心实意帮助中国同志的目的来“顾问”的,但也存在着不顾中国军队实际情况盲目照搬苏军教条,甚至还有一些人以太上皇的恣态对待中国同志的情况。

        刘少卿作为陆军战斗训练部的副部长就处在这种矛盾的包围之中,所以他对这两种情况都有切身的感受。

        那时陆军战斗训练部有一位大校处长叫吴伟,人很能干却是个酒坛子。有酒必喝,每喝必醉,经常出洋相。一次在河南组织演习,他又喝醉了,象个电线桩子一样地戳在路边,谁从那里过他都给人家一个敬礼。刘少卿和训练总监部副部长郭天民从他身边过的时候就被他猛然间的一个敬礼和扑面的酒气给吓了一跳,弄得大家哭笑不得。很讲究军人仪表的苏联顾问见了直摇头,说你们中国军队有这样的大校军官这样真是太遗憾了。

        这件事情传到肖克耳朵里他也很生气:吴伟这样太不象话了,刘副部长你要好好管一管。

        然而那时的训总是各个山头人马汇聚而来的,都有自己过关斩将的历史,彼此之间谁也觉得不比别人矮三分,本身就存在着需要磨合的问题。这位吴伟是肖克带来的同志,刘少卿当然很注意这中间的分寸,所以管束起来自然也不太放得开手。倒是郭天民这个直筒子有点不管不顾,敲着吴伟的大校肩章就训了一通:吴伟你这么着可不行,你这副牌子都是肖克替你扛起来的,你怎么还这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搞正规化的人本身就吊儿郎当,这种问题当时并不少见。

        然而苏联顾问又有苏联顾问的问题。1956年在青岛组织“胶东半岛海岸防务演习”时,苏联顾问要全盘照搬苏联那一套,要吴伟按苏联军队的装备标准为参演部队配备许多超短波电台,而那时中国军队的装备根本就不到这个要求。但拉什林科少将一定要吴伟这样准备,吴伟虽然能干却也不是魔术师,没法一下子就变出这么多电台来。拉什林科当下就拉下脸来对吴伟大加训斥,就象训斥自己的一位部下。

        刘少卿在一旁实在看不过眼,立即叫拉什林科住口:“你是我们国家聘请的顾问,怎么能用这种态度训斥我们军队的一位大校?我们国家很穷跟你们国家根本没法比,不可能象你们一样有那么富有的家当,你这样要求我们根本没法办到……。”

        拉什林科虽然很不服气,但刘少卿的军衔与他平级,他也不敢象对吴伟那样放肆:“我要去找你们的郭天民上将……”

        刘少卿也没好气:“你去吧!”

        郭天民这个炮筒子听了拉什林科告状就批评刘少卿和吴伟,要他们尊重顾问同志。

        刘少卿这个老资格平日里跟郭天民之间讲话非常随便,当下就顶了回去:“拉什林科每个地方都要用超短波电台,我们哪有那么多?他要吴伟搞这么多,吴伟当然没有办法。他象太上皇一样地训吴伟,我们怎么可能信服?你郭副部长要批评我们,应该先向我们了解情况嘛……”

        说实话,当时就有人“不走样学苏军”很有些看法的,有一次彭绍辉就对刘少卿说过:我们恐怕不能全按苏联那一套办,还是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还考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在场的肖克和郭天民听了都没有表示意见,但同样在场的刘少卿则认为彭绍辉说得还是很有道理,起码咱们不能象贾桂一样老在人家面前站不直腰来

        客观而言,当时从训练总监部到军事院校,盲目照搬苏联教条的情况也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那时有军事学院毕业的学员到四川剿匪,也有人照搬教条来个“炮火准备”,结果炮火一响,土匪都钻山沟跑散了。而且苏式装备有些并不适合中国的情况,比如有一次演习在黄河上架舟桥,苏式舟桥架了好久就是架不起来,周恩来总理看了都不理解:我们长征时乌江上架桥都是些土办法,好象也没费什么事儿呀?怎么现在有了洋装备反而退步了?……

        不管是“教条主义”,还是“经验主义”,其实都有其土壤其背景。

        应该说,都值得反一反。

       

        但是后来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从一开始,就走得不太正常。

        首先是军委领导层对军队建设中存在的“教条主义”现象作出了过于严重的估计,其间又或多或少地夹杂了诸多历史恩怨和宗派情绪,以致于运动步步升级,层层加码,甚至上纲上线到了“反党”的高度,伤害了同志不说,也给军队建设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反教条主义”首先是针对刘伯承主持的军事学院的,尔后又波及到了训练总监部。

        实际上训总内部在关于反教条主义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从1956年起就开始了,刚开始时压倒性的趋势并不是“反教条”而是“反保守”,具体针对的对象是张宗逊、孙毅、彭施鲁等人,1957年3月,训练总监部在召开机关四级干部会时就产生了争论,当时训练部监部代部长叶剑英元帅还特别召集了一次训总的党委扩大会,企图以民主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分歧统一认识。然而始料不及的是,无论是四级干部会还是这次党委扩大会都开得不成功,认识没有统一分歧反而扩大了。有人给张宗逊等人上的纲也挺高——“拒绝学习苏军先进经验,死抱着我军经验不放”的“经验主义”,“保守主义”、“修正主义”、“反苏分子”、“逆流分子”、“右倾”、“右派”……,等等,还发展到部里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刘少卿夏天从兰州当兵回来——当时实行“军官当兵”制度,部里的大字报已经铺天盖地了。气氛基本上是一边倒,都在朝“保守主义”开火。刘少卿回来正赶上过八一建军节,郭天民召集陆训部开会,会议要结束时一位参谋吴振林问他明天到哪里吃饭,刘少卿随口回了句回家吃。那位参谋一听就笑了起来:首长明天是八一,我是问我们在哪里会餐。刘少卿一听也笑了起来:你怎么不说清楚,我现在就象头骡子,你们不牵着我都不知道往哪里去……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郭天民误会了刘少卿的意思,以为是他对自己来主持陆训部工作不满,当下就拍桌子发了脾气:刘少卿你是不是含沙射影对我来管陆训部不高兴?刘少卿不知道肖克已委托郭天民来主持陆训部工作,郭天民这火发得他心中也莫名其妙,不过论起犟脾气来两人也有一比,刘少卿翻着白眼也来了句:你说不高兴我就不高兴了,怎么着?

        当然后来事情说清楚了,两个喜欢发脾气的人都没往心里存事儿。

        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气氛的紧张。

        那时的形势虽然是一边倒,上上下下都还不知道军委领导层对这场争论实际上已有了既定的倾向性看法,但风头转向的端倪已开始显露。当时刘少卿先后接到了陈伯钧和宋时轮的电话,意思都是让他转告肖克不要再批张宗逊了,不能再反下去了,再反就反到彭总那里了,不得了了。刘少卿也把这个话转告了肖克,而肖克则称现在我也控制不了形势了,群众要批呀……。

        事实上也是如此,群众运动一起来,有时候就没边没沿,那时候大家都贴大字报,刘少卿也贴了一张大字报,不过刚一贴出来,就被两位副处长刘光第、蔡洪恩等撕了,说刘副部长你干嘛凑这个热闹惹火烧身哩?据后来刘少卿自己回忆,他那张大字报颇有点不管形势的仗义执言的味道,因为那时有人批判训练总监部副部长李达上将的“训练工作的行政十二条经验”是“教条主义”,而总政治部副主任甘泗淇上将的批判教条主义的文章则作为批判的武器是“马列主义的”。刘少卿的大字报主要观点是:李和甘的文章总的意思是一致的,不能说这个是教条主义那个就是马列主义……

        刘少卿是老资格,大字报的内容虽然跟当时一边倒的形势有点拧,但一来贴出去不久就被撕了没有成为靶子,二来他在陆训部跟下边干部处得很好群众关系不错,也没谁去追究计较他。以致于后来“反教条主义”占了上风也没谁为这个表扬他,他自己当然更没想过拿这事儿去为自己邀功。

        然而其他人未必能够有他这种幸运。

        当时训总有位上校处长叫张东恒,他也写过一张针对张宗逊的大字报,大字报的内容也经郭天民等看过。后来风向变了,大字报的内容也就成了靶子,于是把这位上校吓得发抖。那时刘少卿还从会场上把郭天民请到到外边敲着他的三星上将肩章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数落:“张东恒的大字报你是知道也是支持的,你一个上将现在不讲话却把一个上校晾在前头,把人家吓得发抖,是不是怕把你这郭上将的牌牌弄丢了呀?放心吧,弄不丢的……”

        “反教条主义”最紧张的时候,工作组的刘其人找刘少卿谈话交底要他站稳立场时,刘少卿还直言不讳地为张东恒的大字报讲话:“我看过张的大字报,看不出这有什么问题。”后来刘少卿在军事学院听了张宗逊的一个讲话,回到部里禁不住发了点儿牢骚:“有些人就是好给人扣帽子”,当时新任陆训部部长的李作鹏马上就很紧张地找他:“你最近在‘鼓吹’什么?千万别再乱说了,人家要把你划到‘反张宗逊集团’里去呢!”这事儿被反映上去,刘少卿还真就差一丁点儿就被人给归入“反党集团” 了。幸好那时李作鹏在会上说了句“刘少卿他就是这么个人儿,不是搞阴谋的”,好歹把这事儿给抹和过去了。

        刘少卿是个职业军人,应该说在辩别政治风向上来说远不如把握战场形势那么敏感,对这场“反教条主义”的政治运动的严酷性和严重后果,他基本上还是没有预见的。“反教条主义”发展到后来渗杂了许多宗派情绪,上纲上线最后伤害了许许多多的好同志——有些同志甚至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争论双方其实谁也没有得到什么益处,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更是大伤了一回元气。

        “反教条主义”运动中,刘少卿既没有被打击也没得到什么收益,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没学到什么东西,不象在从前,还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在三反五反等群众运动中,还学会了做群众工作”。他虽然没有卷进是非漩涡算是幸运者,但也多少受到了一些波及。

        五十年代末,受“左”的观念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党内生活已经开始不正常,这已经不仅仅是部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不久,刘少卿又亲眼目睹了一次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阶级斗争”事件。那是五八年的一天,刘少卿率军训代表团访问保加利亚回来不久,到高等军事学院参加一个会议。会前叶剑英找到他说:“今天这个会林副主席(那时林彪已经担任了中央军委副主席)也要来,你和他是老乡,散会后不要走,陪他吃个饭,饭后照两张相,让他也轻松一下。”

        这本来是件好事,会后刘少卿陪两位元帅一起吃饭,三人聊得也很是融洽。

        不料想饭没吃完,高等军事学院的政委王新亭上将就拿着文件来找林彪,汇报训总出版部副部长童陆生少将的“问题”。童陆生本是云南讲武堂出身的老军人,与朱总司令、叶剑英是前后期的校友,在北伐军第六军当过团参谋长,后来长期在八路军总部任高参。前不久他母亲去世,他回家乡办丧事,用他母亲的积蓄在当地建了一个以母亲名字命名的图书馆。可他的母亲土改时成分划为地主,在某些人眼里这件事儿就有了“阶级立场”问题。林彪听了汇报之后,也许是一时冲动,也许是对童陆生早有成见,当场就给这事定了性:“这样腐败的干部我们不能用!”

        身为军委副主席的林彪此话一出,叶剑英也不好打圆场了,只好对王新亭说:“你把文件放下先回去,这事儿以后再说。”本来十分轻松的气氛,被这个“汇报”全破坏了,饭后三人也没照相。

        刘少卿与童陆生都在训总工作,私交也不错,听了林彪的话之后,心情很是沉重,又不能跟什么人去说,只是回家后跟自己的夫人感叹了一句:“坏了,这下童部长要倒霉了。” 夫人再多问,他又不说了。

        后来,童陆生因此事被开除党籍和军籍,遣送到北大荒劳改。直到72年才平反回到北京。这时的他,已经不再是将军,而是在当地颇有名气的一位中医了。童陆生回北京后,刘少卿多次帮助他联系安排各项生活事宜,两人来往甚密。童陆生对刘少卿说,58年时王新亭看上了他住的房子,他没有让,于是王新亭就挟嫌报复,给他扣了这么一个“丧失阶级立场”的大帽子。

        “反教条主义”后肖克、李达等跟刘伯承、粟裕等一样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训总领导层也全面改组,训练总监部(后改为总参军训部)也改由张宗逊当家。可能是被视为肖克班底的人马,刘少卿的工作处境也大不如前,直至后来干脆就只从事一些边缘性的工作了。六十年代初,他主持了军训部训练靶场的选点勘定工作,这个靶场就是现在北京的“八一”射击场。那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机关粮食供应不足,刘少卿提出将部里的大操场开垦出来种植粮食蔬菜,有人认为这样不妥,部队机关里怎么能开庄稼地?刘少卿说,目前是困难时期,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先克服眼前供应的困难,等情况好转了,操场还可以恢复。他的这个建议得到了批准,总参军训部的大操场变成了农田,连续三年给机关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粮食。直到1964年全国供应好转,这片机关内的农田才又恢复成了训练操场……

        到了1963年,刘少卿莫明其妙地“暂停”工作了。一年后,他被派去参加“四清”工作队,到山西闻喜县西官庄公社去蹲点,完全脱离了原来的军事训练工作。

        文革前,他就开始“赋闲”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第十六章 胜利(下·下)

        刘少卿随王建安到了南京,刚好遇上军区组织参观团到朝鲜参观。

        到朝鲜参观是军委的命令,当时军委很重视这场现代化立体战争的现实课堂,毛泽东的电报中要求全军的军师干部除西藏外都要去朝鲜参观,还“不许不去,不许请假”。王建安当时就是参观团团长,他让刘少卿上任前先随他去朝鲜见识一下怎么和美国佬打仗,刘少卿当然也就乐得从命,和大家一起去了朝鲜。

        参观团在朝鲜呆了3个月,4月下旬,到三兵团参观了十五军的一个阵地,在那里刘少卿认识了秦基伟李德生陶勇等人,还意外的见到了表弟殷少山——这还是攀谈起来互认老乡才知道还沾亲带故,也才知道这位表弟是被国民党军抓了兵后来被“解放”的“解放战士”。

        在朝鲜,这些将军们也谈论起当时正在酝酿中的军衔制。志愿军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曾半开玩笑地对刘少卿说:看你这次能不能授个上将?……

        从朝鲜回国已是7月间,那时军区步兵学校校长已另有人就任。乘此闲暇王建安又建议两人结伴回家去探亲——说起来刘少卿已有20多年没回过家了,刘少卿便和王建安一起回了湖北。那时候两人虽然都是领过兵打过仗当过司令参谋长什么的,但却是共产党供给制的干部,王建安好歹还带着个警卫员,刘少卿手上可是既没人也没钱,游街逛景两个穷大官显然是没那个本钱,到了汉口也就只好傻呆呆地坐在江边干望着对岸武昌的夜景……

        干坐着怪寂寞的,王建安便建议到一起去看看李先念——那里李先念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住在汉口的复兴路3号。刘少卿当年存心里那点别扭还没消去,又不想在这个时候去打秋风,所以便表示不太愿意去。然而王建安不管三七二十一,拉着他就上了过江的小划子。

        李先念见到他们很高兴也很热情,和夫人林佳楣一起设宴款待了他们。席间李先念谈起许金彪和罗厚福:这两个家伙在三反时查出了问题,许在家乡搞投机生意,罗帮岳父贩大烟土,后来我出面把他们两人保了下来。我要不去保,活活就要弄成反革命呀!刘少卿说师长你保得对,这两个人就是杀了他们的头也不是反革命,他们平时不学习吊儿郎当,总是摆老资格又总是无法无天,政策法规什么的都不懂,整整有好处,但绝不会是反革命。

        后来李先念还告诉他,解放后对你家和陈锡联家都进行了救济。

        辞别了李先念,刘少卿和王建安约定各自回家,一个月后一起坐船到南京。

        回到阔别20多年的家乡刘少卿百感交集,母亲已经垂垂老矣盼儿归已望穿双眼,见到他自然是喜泪交融唏嘘一番。而二哥见到刘少卿却是满脸的不自在,原来不久前黄冈县政府因为他卖寡妇和欺行霸市行为把他抓了,还给正在华东局工作的他去信让他表态。刘少卿把信交给了华东局领导并给黄冈地方政府回了信,鲜明表态支持地方政府依法处理。后来地方政府根据情节和二哥的态度从轻处理将他释放了。

        在家里住了个把月,刘少卿告别母亲去了南京。工作暂时没分配他就准备去报考刘伯承老总的军事学院。在颐和路住着时他见到老战友张震东——长征到瓦窑堡时两人同在红校教导师当连长。这位张震东原名张福前,跟陶勇是亲兄弟,打仗很棒但没什么文化,三反时被自己秘书打了小报告受到了冤枉。他一见刘少卿就抱头诉苦:少卿你看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你看我今后该怎么办?刘少卿安慰他还鼓励他与自己一起去考军事学院,张震东说我大字不识几个怎么去考?……

        说不通张震东,刘少卿自己进了考场。考试顺利通过,他又进了一回红色学府。

        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科学制是两年半,先是学文化。这方面,刘少卿并不落后。

        不过他还是有点倒楣,一天课间,大家躺在草地上休息,同学阮贤榜开玩笑踢了他一脚,一下子就把他踢得动不了。大家开始还以为他是装的,一群将军同学都嘻嘻哈哈上来一人给了他一脚。到后来一看这“九头鸟” 是真动不了,这才吓得七手八脚把他扶到了课桌躺着。这时刘少卿感觉这腰根本不象是自己的,完全动弹不得。学院领导一看情况严重便送他到南京军区总医院治疗,一治就是55天不得翻身。

        好容易能走路回到学院,学习已经拉下了一大截。

        要说这刘少卿也是位挺好强也挺有恒心的主儿,他起五更睡半夜的紧赶慢赶,自学补课,不光是赶上了拉下的课程,后来的考试,就常常拿第一了。据刘少卿自己说,他当时文化水平达到了初中二年级水平。

        两年多的军事学院学习对刘少卿长进很大,他是以优等生的成绩毕业的。

        不过也有一点不太愉快,1953年总干部部给他发来一个公函,通知他的级别定为准军级。他心里虽然不太痛快但也没有作声,也没有在公函上签字。次年讨论军衔鉴定时,大家都很关心他,特别是红军时期的老战友姚喆,他问刘少卿为什么不说话。当刘少卿说起自己定的是准军级时,大家都非常惊讶。后来这事儿传到学院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耳里,还专门把他叫去询问情况:刘少卿你这是怎么搞的?我们这边一直是把你以正军级上报的呀。你得到华东军区去问一问,究竟是怎么回事?

        刘少卿到华东军区也没问出名堂来,一来军区机关那时不太正规,二来他自己对于这些等级方面的事情向来兴趣不高也搞不太懂,这事儿就这么着不明不白地继续拖了下来。

        到了1954年12月,刘少卿他们这期学员毕业了,学院为他们举行了了隆重的结业典礼,那天华东军区副司令员许世友也来参加了。许司令关切询问他:你毕业后到哪里工作?刘少卿说这个我可不知道。许世友说我们已决定你到华东军区给我当副司令兼参谋长,朱绍清还向叶飞建议你到福州军区当参谋长,叶也很赞成……

        然而这种事情由得了组织由不得他自己,回到班里班主任腾海清一个一个来点名,刘少卿作为优等生,要由总干部部来分配。这是因为主持军委常务工作的彭德怀说了,军事学院的优等生必须要优先分配到总部来工作。结业典礼一结束他就遵命到上海转乘火车到了北京,到北京时正是1955年元旦零时。然后就到东四的总干部部报到,时值凌晨北京天气很冷,总干部部的值班干部把他安排到了招待所住下,在那里刘少卿发现军事学院的许多同学都和他一样也在那里待命分配。

        元旦晚上,候命分配的同学们邀约着一起到三座门军委办公厅去跳舞——据说刘少卿跳舞有瘾头而跳得极好,而且从来都是穿戴得整整齐齐很有风度。这次他一进舞场却意外地发现老首长聂荣臻和罗瑞卿李卓然等都在场中,聂荣臻一看见当年的“九头鸟”红六团团长便把他叫到一旁:“你分配到哪里知道么?”

        “我不知道,听从组织安排嘛!”刘少卿答道。

        聂荣臻点点头:“刘总和叶总两人建议你去给肖克做助手,我也很同意。”

        “哎呀,那可不行,我没什么文化呀!象刘彬、邓家泰他们,都比我文化高嘛!”

        聂荣臻一边笑着摇头一边招手把总干部部部长宋任穷招呼到跟前,说道了一番刘少卿的工作安排。宋任穷当下和刘少卿约定3日到东交民巷老八号会面谈工作。

        3日二人如约见了面,宋任穷当时十分高兴:现在要搞正规化,仿效苏军建立了八总部体制,准备以原总参的军训局、军事学校管理部、军事出版局为基础成立训练总监部,下面设有计划和监察部、陆军战斗训练部、军事学院和学校部、军事科学和条令部、军外训练部、体育训练局等二级部(局),刘老总和叶老总都推荐你去陆军战斗训练部,做肖克的副手,你是个既能打又能训的干部,我们认为很合适,所以现在你就要准备去上任……

        宋任穷说着就叫秘书:“去把兵团级干部的档案拿过来。”

        “宋部长你别让他去拿了,那里面没有我,华东那边给我定的是准军级。”刘少卿说。

        宋任穷一听大为不解也大为吃惊,又跟刘少卿互道了一番红军时期相别后的经历,最后说现在你还是准备上任,级别问题我们以后再谈。

        工作确定之后,刘少卿开始联系办调动手续。训练总监部部长助理叶楚平托自己的夫人、在训总秘书处工作的黎莎给刘少卿做了种种有关的安排。多年后刘少卿曾对叶楚平开玩笑说:你看,就是你们两口子把我搞到这个训总来了,一来没再动过地方。叶楚平回答说:我哪有那么大的本事能把你搞来?那是刘、叶二总决定的呀!

        几天后刘少卿就走马上任。那时候还没有实行军衔制他穿戴得普普通通怎么瞅怎么不象一位高级干部,到了陆军战斗训练部的大门就被卫兵拦住盘问一番,因为当时值班员到食堂吃饭去了,卫兵就让他在警戒线内这么站着,直到值班员赶来才弄清楚这就是新上任的刘副部长才请他进了门。

        刘少卿刚从军事学院住了科班,学的东西就是“正规化现代化”。训练总监部陆军战斗训练部是干什么吃的,不就是干这个吃的么?他到了办公室马上叫来了警卫营长:

        “你是警卫营长?”

        “是,首长,……”

        “请问哪一条条令规定充许客外人在警戒线内呆留?”

        “……”

        “回去马上组织学习条令,然后向我汇报。”

        “是,首长!”

        

        那时训练总监部正在筹组,由叶剑英代部长,实际主持工作的是副部长肖克,陆军战斗训练部这边的工作主要是刘少卿负责。训总当时集中了军队的许多优秀高级将领,刘少卿与他们中间许多人都很熟悉,叶剑英是他在红校的老首长对他一直就很器重,彭绍辉(军事科学与条令部部长)是他在红三军团的老战友,陆军战斗训练部部长肖克是一位很有学问也很好合作的首长,一起工作刘少卿的工作心情也比较愉快。那时已经在酝酿实行军衔制,钟期光到北京来出差还专门来看刘少卿:实行军衔制军一级干部大多数都要当将军,你定准军级实在是委曲你了,但授了将军就好了……

        刘少卿听了也没在意,也就当成了好意的安慰——当时准军级大多数是授大校。虽然当时许多老战友甚至上级认为他的资历和战功都可能授上将,或至少授中将——当时发到陆训部的一份要刘少卿本人签字的授衔文件上也写着“陆军战斗训练部部长肖克上将,副部长刘少卿中将……”,但他自己却没太多去计较思量这些他原本就不在意也不熟悉的东西。

        不过也有个别人给他浇凉水——参加授衔仪式前,李呈瑞这个江西老俵(当时任海军航空兵政治委员)和刘少卿一起去理发,他开玩笑说这回我能授个少将,少卿老兄你看来就授不上了。刘少卿哈哈大笑,说我当团长时你才是个指导员,……

        后来时隔多年,钟期光才告诉刘少卿,他在了解刘少卿级别问题的过程中,得知是当时华东局一位曾在山东兵团工作过的高级领导人说过话,给刘少卿定了个准军级。钟期光说当时他提出了异议,那位领导则说:要论资历论战功,刘少卿定兵团级也没问题,可这个人品质不好,所以只能定他准军级……

        刘少卿最后授的是少将军衔。

        授衔授勋仪式上,刘少卿还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授勋时他无意间发现吕正操站在自己身后,于是他就赶紧推吕正操上前,吕正操连说不行不行,应该是你在前面。原来刘少卿不知道,吕正操没有红军的资历,未获得“八一”勋章,而刘少卿则因红军的资历获得了二级“八一”勋章,所以吕正操才排在了后面。

        到唱名时,毛泽东也认出了刘少卿:“你这个九头鸟还这么年轻呀?”

        刘少卿接受勋章时的心情很坦然也很愉快:自己是革命战争的幸存者,比起那些牺牲的同志,自己又何尝不是幸运者?仪式后的宴会上,他看见有的同志还在为八一勋章是一级还是二级斤斤斤计较(一级八一勋章的界限是“土地革命战争中师以上指挥员”),心中很是不以为然,虽然他自己在长征到陕北担任的陇东游击支队司令员,下面也辖有两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其实也是相当于师级的指挥员。

        那时,有不少人还为自己的军衔高低多方计较,甚至到了影响工作的地步,毛泽东曾讥讽这种现象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按刘少卿的资历和名气,他的少将军衔在许多人眼里是明显偏低了。于是,就有人来鼓动他一同向上级去发牢骚,但刘少卿对此则一概回绝,从不参与这类议论。有时个别上级首长也向他提到此事,他也都持沉默的态度。有一次他到赖传珠家作客,谈话间赖传珠为他的军衔有些不平,说你的军衔授得那么低,也没见你说句话。刘少卿回答说,赖部长我不想谈论这些事情。赖传珠又感慨道:象你这个矮子一样,还有个王矮子(指王集成),军衔也授低了。刘少卿虽然没再接着谈论这个话题,但内心里对赖传珠的关心还是感谢的。多年后回忆起此事,刘少卿还说:赖传珠与我本没有多深的交情,可没想到他还在关心我的军衔。

        授衔后一次在怀仁堂开会,刘少卿见到了久违的邓颖超大姐。长征路上,上干队行军中经常和刘少卿他们走在一起,几位大姐和他都很熟悉。现在见了邓大姐,刘少卿非常高兴,跟邓大姐开玩笑说:当初在瑞金,总理来红校给我们讲课,他那时留着大胡子,就象一个牧师。邓大姐听了大笑道:你那时还是个小孩子呢,乱讲一通!

        58年刘少卿参加组织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这是我军建军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演习。全军各军兵种都派员参加,演习会场上到处将星闪烁。有一位空军中将走过来向刘少卿敬礼,搞得刘少卿很是纳闷儿:我只是少将,应该我给你敬礼才对啊?那位中将笑着说:老团长啊,你不认识我啦?原来,这位中将就是时任空军副司令员的吴法宪,刘少卿任红六团团长时,他是团政治处的青年干事。刘少卿调离红六团时,还是这位青年干事送他上路的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一口气看完,真是好文章!

        不过“第一章 少年不识愁滋味(下)”中间说

        当时汉阳市内有英租界

        应该不是的。

        武汉的租界都在汉口市内。和汉阳隔着汉水呢。

        外链出处

    • 家园 第十六章 胜利(下·上)

        突击部队攻入城中时,敌人援军也来了。

        又是那个吴化文,率整八十四师从济南出援,他一肚子委屈一肚子犹豫,磨麻蹭蹭到了大汶口,13日开始渡河,先头一个旅到了太平镇一带,而这时衮州城已经换了主人。而许世友刚一接到吴化文南下的消息后,急令刘少卿到九纵指挥,向泰安以北出击,兜住吴化文的后路,不让他回济南。这时许谭刘手中还有九纵和十三纵一部,赶得及时是有可能在大汶口一带吴化文解决。

        刘少卿在地图上找到出击路线刚一抬头,许世友却发现参谋长满面赤红,忙问少卿你这是怎么了?刘少卿回答说可能有点发烧,许世友马上叫来医生,医生一检查说这可能是黑热病。

        许世友一听着了急,赶紧安排卡车把刘少卿拉到青州抢救。

        就这样,刘少卿就结束了他直接指挥战斗的生涯。

        当他到了青州的时候,衮州城被攻克,吴化文援军也被歼一个整旅,其它两个旅也各被歼一部,共计万余人。

        

        刘少卿在路上就已经昏迷,高烧40度,13日到青州时,他人事不省,什么都不知道。宫乃泉崔义田两位大夫次日即给他作了胸骨穿刺,还用上了刚缴获的叫什么“德国新霜”的特效药。这黑热病来得猛去得却慢,把刘少卿在病榻上整整折腾了几个月,可这几个月却是解放战争历史上极不寻常的几个月:以济南战役为开端、三大战役为主体的战略大决战开始了。

        打济南之前许世友给刘少卿来信,核桃般大小字样的寥寥数语写满了一页信纸:“少卿同志你好好养病,病好之后,咱们一同去打济南!”可惜刘少卿病未荃愈最终未能成行。后来淮海战役发起,饶潄石又要刘少卿到临沂的支前办事处当主任,说现在支前任务太重,人手实在太紧,你到了那里只需要躺着说话指挥就行。完了不容刘少卿分说,就派卡车把他拉到了临沂。这样,刘少卿就抱病参加了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

        淮海战役结束时已近1949年新春,刘少卿总算病愈,但元气大伤身体仍然十分虚弱。 

        

        1949年春节前后,全军陆续进行了整编。

        华东野战军这时改称第三野战军,纵队也改为军,第三野战军编为第二十军~第三十五军。有一天,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到青州看河南梆子戏,刘少卿正好坐在他的身边。陈老总在中央苏区就知道这位红六团团长,而刘少卿当然更知道这位井冈山的老资格当年的江西省军区司令员,两人聊得很亲热。

        陈老总关心地问:“你现在身体如何?”

        “现在还点虚弱……”

        陈老总又问:“现在全军整编,正在调整干部,听说你不想当参谋长?”

        “有这个意思……”从豫鄂边区起,算起来刘少卿已经当了十来年的参谋长了,他当然太想去独当一面了。

        “噢,我当江西军区司令员时就知道你,你在二师六团当团长,仗打得不错。在乐安县牛田墟,你们团受过我指挥。现在全军整编,你可以去当军长,你等着我的消息吧!”陈毅给他许愿。

        刘少卿当然满心高兴地等了下去。

        一等二等,等了两三个月,陈老总那里却没有消息。刘少卿也没好意思去找老总问,不久就听说全军已整编完毕,马上就要“打过长江去”。而随大军南下的队伍里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南下干部纵队。这里面有华东军区党校、华东局属下五区的地方干部和支前民兵,以及华北地区派出的南下干部,有3万多人,这支队伍来自各个山头,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于是华东局饶潄石、张鼎丞两位首长找到刘少卿,一定要他出任这个干部纵队的司令员。饶张二位对他说,干部纵队从临城出发到扬州,待大军打过长江后跟进南下,这么多来自北方的旱鸭子,得有一个有经验又能干的指挥员才能让华东局放心,所以我们就选了你。

        于是他又当了这个干部纵队的司令员,带着队伍上了路。

        队伍从运河乘船到了高邮时已是四月间,那时南方湿气重,刘少卿身体还是很虚弱,住在老百姓家都是铺稻草,隔不了潮,他睡一晚上起来腰腿都不听使唤,行军路上没什么药物,把随行的保健医生曹国珍吓得也忙得够呛。好在等轮到干部纵队过江时,刘少卿已勉强能起下床走路。

        过了江一路行军到丹阳,干部纵队也就开始各奔东西,有的准备进上海,有的准备进杭州,有的准备下福建,随行的警卫部队也整编成了6个铁路警备团,干部纵队实际上也就自行解体了。因为军委决策是不急于进攻上海,所以刘少卿又从丹阳到南翔待命。

        在南翔他遇到魏文伯和胡立教,魏文伯那时在华东局当秘书长,他们告诉刘少卿粟司令想派你去九兵团当参谋长,九兵团宋时轮是司令郭化若是政治委员。然而刘少卿却一口回绝,因为在中央苏区时他对宋时轮有些小成见,觉得不好合作。

        没过几天,上海打下来了,刘少卿到九兵团看病时又遇上了老战友郭化若,郭化若说现在军长都安排完了,你可不可以先到哪个军当副军长,以后有机会再调整。刘少卿听着有些心动,又到陈毅那里去汇报。谁知陈毅却否定了这个建议,他说刘少卿你可是绝对不能去当什么副军长,你当过战略区的参谋长,你去当副军长,人家那些军长怎么办?我这就给陈伯达写封信,你干脆去马列学院当预备生,将来可以到海空军去吃饭。

        回到华东局,刘少卿又向饶潄石说了这事,饶潄石说现在马列学院也不招生,再说做预备生做到什么时候?还不如就在华东局等着。恰巧这时候魏文伯、胡立教又来找他,说是黄逸峰的铁路局要个公安局长兼警备司令,指挥六个铁路警备团,实际就是原来干部纵队的警卫部队改编的。刘少卿想这么呆着还不如先有个工作干,于是就在华东局开了个介绍信直接去了铁路局。

        那时红一军团的老部下王耀南在铁路局当人事处长,刘少卿把介绍信交给他:我是来做接管工作的,干部大小无所谓——那时候刚进城,有的干部就开始讲排场讲待遇了,当时一位叫冯仁恩的干部准备派到铁路警备司令部当副司令,他一去就要汽车,结果就没让他去。

        刘少卿这铁路公安局长兼警备司令员刚一上任,正是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百废待兴之时,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会自己找上门来。当时上海同仁医院的院长、中国眼科著名专家张富兴,在国民党政权垮台后勉力维持着医院没有解体。共产党人一进城,这位张院长想与新政权接洽,找来找去竟然找到铁路警备司令部来了。刘少卿了解了情况后,立即亲自带张院长去找各个有关部门联系,完好地接收了这所著名医院。张富兴也因此与刘少卿成了好朋友。后来,刘少卿又动员这位大专家参加了抗美援朝,使他成为了模范人物。张富兴后来在北京担任了解放军总医院(三○一)的眼科主任,与刘少卿保持了多年的友谊。而不了解内情的人,对军人出身的刘少卿有这样一位留美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朋友都感到有些奇怪。

        还有更离奇的。一天有一位名叫莫若权的人来到上海铁路公安局,指名要找刘少卿。可见面之后。刘少卿根本不认识这位身材瘦高、文质彬彬的中年人。这位来访者也面现尴尬,连说自己找错人了。刘少卿见这人象个知识分子,又有些潦倒之状,就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原来,莫若权是一位失业的铁路工程师,正在四处找工作。看到铁路公安局的布告上有刘少卿的名字,想起自己有一位大学同学也叫这个名字,那位同学在大学里表现进步,后来下落不明。莫若权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位老同学一定是共产党,现在回来当官了。于是他想来求老同学给找个工作,不料见到的是另一位刘少卿。而刘少卿并没有因为这里面的阴差阳错就冷落了这位莫工程师,而是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根据他的特长恨快安排了工作。后来莫若权也调到北京,在铁道部担任了高级工程师,成了刘少卿的另一位高级知识分子朋友。

        上任后不久,刘少卿当年的革命引路人赵聘三老先生也到上海来看他。多年不见,刘少卿已经从当年的儿童团长成长为身经百战的名将,而赵聘三也已经是耄耋老人了。两人相见,不由得感慨万千。刘少卿与赵老先生相约,找机会回家乡一趟,届时再共同追忆当年的种种往事。遗憾的是赵老先生年事已高,从上海返回家乡后不久就病逝了。

        但刘少卿在铁路系统干得还是不太开心,毕竟多年从军的戎马生涯令他实在难以割舍对军队的留恋。49年底,有些人吵吵着要象接管前的铁路老职工一样实行薪金制。刘少卿对这些人十分不满,说这当然是不合理的要求了,建国伊始,除了原来的老职工外,南下干部们都实际的是供给制,“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是中央的决策。这些人这么着闹腾当然不会落到什么好,也折射出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刘少卿从主力兵团的参谋长变成了地方上的铁路公安局长,那时也有好多战友为他感到不平。有一天,在军委工作的老战友王智涛从苏联回来,在马思南路空军招待所请刘少卿吃饭,在场的还有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和她的舅舅贺敏学,王智涛直截了当地就对刘少卿说:现在的工作安排对你是委屈的,刘少卿则说这事儿不好计较也没法计较。后来原红三军团的老首长、铁道部长滕代远和武竞天碰到他,也提出调他到铁道部公安局当局长,差不多同时,红一军团的老首长罗瑞卿也提出调到他北京市公安局六分局当局长。

        而少卿认为自己不是干公安的料,统统都谢绝了。

        不想在公安系统干,刘少卿还是回到了华东局,在那里当了副秘书长。

        就在他回华东局当副秘书长前后,志愿军出国参战了。52年,三野八兵团的部队准备赴朝参战,司令员王建安又来约刘少卿,想让他到八兵团去当参谋长。这位王建安和刘少卿在山东兵团时就很熟悉,两人很合得来,这又是去打国际仗,刘少卿当然也就跃跃欲试。

        然而两人到华东局一说,饶潄石却不同意,理由是华东军区地位重要,华东局要成立华东防空委员会,部署防美机轰炸事宜,刘少卿是副主任、常委,具体工作都是他负责,再说他还是华东局副秘书长,工作也离不开。王建安争辩说刘少卿是军事干部他能当什么秘书长嘛?没想到饶潄石一句话就给驳了回去:秘书长有文有武嘛,他咋就不能做武秘书长哩?

        刘少卿最后一次上战场的机会,就这么着失去了。

        打不上仗不说,关键是还摊上了一大堆事儿,那时候,他身上兼了些繁锁的行政性职务:华东局直属机关政治保卫处长,华东局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还有个什么“里弄委员会主任”——这是个通过各街道委员会发动群众配合公安机关肃反和反特的组织机构。这些职务管的范围几乎包罗一切,大到防空反特,小到吃喝拉撒。特别是防空委员会一摊,要到处去勘察、组织建设防空设施,还要接待苏联专家,忙得不可开交。

        除了正常工作,还要组织一些群众运动。比如53年三反五反就是重点,前头刘少卿负责过一段时间,后来谭震林直接管过一段。三反五反的意义当然是伟大的,这既是一场生死斗争,又是一场教育运动,成果也是不言而喻的。但也发生过一些偏差——这群众运动一起来,如果领导不力或领导指导思想有偏差,那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勿庸讳言,当时有些领导的指导思想还是很有些“左”的,下指标抓大老虎,伤害了一些不该伤害的人。比如电气公司一个老头,女儿是教师,女婿入朝参战去了。不知为什么给老头安了个“出卖经济情报”的罪名,说是他告诉别的什么人纱窗的价格。结果把老头给揪到交通大学广场上去开“斗争会”,当天晚上老头就跳了黄浦江,幸好被人救了回来,把老太太哭得死去活来。刘少卿认为这样实在不妥,再说这还是志愿军的军属,于是亲自赶上门去安慰了老太太,还批评了具体工作人员。在查证了罪名不实的事实后,还给这家人作了救济,那家人也感激得不行。

        还有一次,一位器材公司的女办事员,经常接电话,后来同事们发现她怀孕了,就用逼供的办法认她承认与资本家关系密切出卖了经济情报,还汇报到刘少卿这里说是要开她的斗争会。

        刘少卿坚决不同意:“你们调查没有?不要又逼得人家跳楼?”

        他带着一个女秘书到了那个女办事员家里,从她姐姐那里才把她怀孕的情况搞清楚:她有个爱人,参加抗美援朝去了。因为母亲比较封建,所以没把这个情况告诉她。刘少卿哭笑不得,只好作了一些安慰解释工作。

        回来向谭震林汇报后,谭震林也认为这事办得好。

        1952年4月间,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向华东局要求刘少卿到军区步兵学校当校长,谭震林也同意了。这是回部队工作,刘少卿当然也很高兴,当时王建安也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他听说此事便来约刘少卿一起去南京的华东军区司令部。王建安还特意提醒他:你要让华东局给你作个鉴定定个级,将来要实行薪金制军衔制,要讲这个,将来安排工作要参照你的级别。刘少卿长期在军事共产主义的环境中生活熏陶,对上上下下不太敏感,但架不住王建安一再督促,还是找了华东局组织部长李步新说了这事。李步新很重视,与胡立教一起,给刘少卿作了鉴定,把他的级别定为四等一级并说明:华东局副秘书长相当于华东军区参谋长,是正军级待遇……

        刘少卿没有想到,这个“正军级”,后来却不明不白地变成了“准军级”——当时副军级下面还有个准军级,是军参谋长军政治部主任这一个档次的级别。这个“准军级”差一点就让他与几年后将星失之交臂。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