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日军眼里土八路的地雷战 -- 萨苏

共:💬106 🌺2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日军眼里土八路的地雷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萨的同龄人,大体都看过这部著名的电影 -- 《地雷

    战》,其中“土八路在那边”的精彩表演,很多人都难以忘怀。其实,这是一部军事教学片,所以这部片子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说虽然有些欠缺,从资料性的角度来说却很有价值,比如,其中日本工兵渡边偷地雷,结果反被化学雷炸飞的片断,就取材于冀中武工队的真实战斗。这种所谓的化学雷,是冀中根据地特制的一种硫酸地雷,其原理是利用硫酸和炸药混合时发生化学反应来引爆,做法是在日军工兵可能经过的地方,把地雷的盖子打开,口子上放一片蜡纸,再倒上几滴硫酸,然后把盖子盖上,小心埋好。敌人将地雷挖出来,以他的技术很容易破掉常规的引信,然后把地雷放在车上,这时一切正常。然而,等车子一开动颠簸,硫酸就从蜡纸旁边流进雷里面,引起炸药爆炸,让坐汽车的日本兵改坐飞机。冀中武工队的这个绝招曾让日军百思不得其解(从来没法弄一个不响的回来研究),只好规定对发现地雷只能销毁不能带回。

    这个条令是一九四二年《华北驻屯军肃正作战指要》中提出的,这本小册子里面,用了相当的篇幅描述应该怎样应付八路军的地雷战。其中,有两张描述八路军地雷的参考图颇有价值,我把它放在这里,供大家一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一张图,这就是《地雷战》中的石雷,也就是“天女散花”,本来是地方游击队因为缺少钢铁,难以制造正规地雷的代用品,没想到用起来后发现这种地雷日军无法探测(没有金属),而且碎石在炸药爆炸后杀伤很大,于是风靡一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二张图,这就是所谓的跳雷。实际上是一个竹筒或者木桶,底部安装炸药,顶部放一颗手榴弹,中间用锯末填充,引爆炸药后就会将手榴弹弹出地面,在半空击发,使日军连卧倒都找不到死角。

    因为这两种地雷危险性特别大,日军特对其结构加以详细说明,以便减少“扫荡作战”中部队的伤亡。

    日前看到一篇文章,作者称采访了根据地的老百姓,他们对八路军的地雷很有看法,说它不是炸敌人的,是给八路军作警戒的,听见地雷响八路军就跑了,留下老百姓顶杠,平时还经常炸伤百姓等等,因为这些地雷多是外国货,上面的俄文字母村干部看不懂云云。

    这段文字,基本上可以肯定作者根本没有到过老区采访。实际上所谓地雷响老百姓顶杠纯属来自想象。要知道当时老百姓发明了一个专用词汇 – “跑反”。何意?日军来了要跑,要躲,就叫跑反。我们老家河北被日军杀绝了的村子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八路抗日以后的事。东北军守梅花镇,撤离后日军就血洗此地,有没有地雷日军来了老百姓都要跑反,有地雷报警阻碍日军行动至少比没地雷安全撤离的概率要大得多吧?它不炸敌人,那地雷响是谁趟响的呢?难道是雷劈的?日军在华北作战的记录,经常可以看到进军中遭遇八路军地雷,只好停下来等待工兵的情况,或者和携带地雷来偷袭的八路交手的纪录。连井阱煤矿的矿内通道都曾被八路军渗透埋雷,八路的地雷并不仅仅是用于看家。至于地雷是俄国造的更是好笑,如果苏联真的能给土八路送进武器来,给几挺机枪是正经,干吗千里迢迢送又沉又笨的地雷进来呢?事实上无论国方共方,都没有一件可靠的史料证明苏联在抗战中曾给中共军队支援过哪怕是几支步枪的武器,倒是在伯力扣留了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将领赵尚志。

    从日军这两张图看来,八路军的地雷实在简陋得很,但相当有效,而且,是采用远距离控制,电流拉发的方式引爆的,要误炸老百姓,也并不容易。

    这样的文章,大概就是所谓“闭门造车”的成果了。

    不过,八路军地雷战的具体战绩在日军纪录中不容易查到,原因每次地雷战的战果都不会大,挨了地雷还要强行突破的事情在哪国军队中也不会多,这种战斗属于零敲碎打,自然战果难登大雅之堂。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仔细查找之后,萨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日军的一支战车部队,曾经在山西遭到八路军的阻击,八路军用地雷把日军坦克炸得车毁人亡。整个战斗,还有照片为证。

    炸坦克,可不是一般地雷可以胜任的,难道土八路还能造反坦克地雷?

    [待续]

    关键词(Tags): #地雷#八路#天女散花#坦克元宝推荐:海天,东湖珞珈,MacArthur,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土人有土法,而文化人往往被知识遮蔽了双眼。
    • 家园 砸花,地雷战经典啊!

      看到那个“跳雷”,我想起施瓦辛格演的那部《蒸发密令》中的跳雷了,不过那个雷里面装的是钢钉……

      PS:说到记者乱写东西,现在的有些记者好像是给某些势力打工的,前阵子都能造出一则刘胡兰是给老乡铡了的所谓新闻……

    • 家园 扔花......很久没这么细的看帖呢
    • 家园 花得双宝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 家园
    • 家园 花花

      又一个被老大拉下河的无辜青年.

      真是"勾我魂魄".

      关键词(Tags): #勾我魂魄
    • 家园 两个技术性问题

      日前看到一篇文章,作者称采访了根据地的老百姓……

      真正的职业记者,往往为工作需要也会大量虚写,毕竟没那么多实料。但现场采访的东西,绝对要实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采访了一个什么样人都说了什么,能多准确就多准确。原因无它,这种提高文章可信度的东西,任何一个媒体也不会放过。信息越有新闻性,比如抗战中八路军的地雷来自苏联,信息来源越要准确交待——从上到下,忙活一年甚至几年,就指这篇稿了。现在采访条件非常好,记者手边不可能没有相机,拍个人物肖像是必然的,除非这个“采访的人”连实习经验都没有。这种片子拍的再差也要登出来。

      至于那种“村民们说”“村民们纷纷说”“村民们笑呵呵的说”,“采访了老百姓”,没有任何一个行家会想鉴别真伪:百分之一万是假的,没有那个说话的人,怎么核实?

      现在参与过二战的人,年纪至少八十。比如我所在城市报纸,前两天登了一篇有关击沉U艇的文章,那个当年十九岁的老兵八十二岁。http://www.duoyuans.com/bbs/redirect.php?tid=342&goto=lastpost#lastpost

      在老区采访当地村民,年纪、方言、配合……本地记者也要一个头三个大,大陆以外的记者,歇菜去吧。——当然任何人都有采访权,那文章的作者非得说自己进行了正规的操作,谁也没办法,但总得有个时间地点吧。

      赵尚志被苏联扣压的事情,浮云进行了专门研究。此事与抗联六军一师代师长陈绍滨(文革大字报称其为汉奸特务)的欺骗性口信有关,与苏联远东战略有关,与共产国际亦有关。现在看,苏联扣押赵尚志一年多,最大的目的是如何更有效的让东北抗联为苏联的远东战略服务。

      • 家园 浮云兄此说入木三分

        且把这篇文章拿上来一观,并不是觉得它很有价值,而是后面另一位朋友的反驳文章。

        作者黄波发表在《湘声报》的原文,也是此文的最初出处

        叫朋友传来一份关于地雷战的资料。小子生也有幸,没有亲历战乱,但对地雷战还是略有所知的:小时候,抱着个小板凳到处赶场看露天电影,对国产片中的所谓" 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的故事耳熟能详,敌人的愚蠢和狼狈总是那时枯燥生活中的笑料,几乎没有小伙伴不会背几句"高,实在是高"之类的经典台词。后来央视电影频道将《地雷战》等老片又重放了好几回,已是成人的我虽然仍会被剧情所逗乐,但一丝疑虑也渐渐浮上心头:如果地雷战、地道战真有电影所表现出的神奇效力,我们的抗日战争怎么会进行得那么艰苦卓绝?

        朋友传来的资料证实了我的疑虑。在一个老抗日根据地,曾经亲手玩过地雷的老乡们提起"地雷战"时的第一句评论居然是:"谁也不待见那个物件"。为什么不待见(即不喜欢之意)?"地雷总要埋在人走的道上吧,那条道咱们男女老少骡马牛羊天天要走好几趟,鬼子们十天半月也不定来一回,你说它炸谁?埋雷的干部也非常难,白天是不能埋的,只好等晚上埋,天亮前取出来。每天傍黑后,干部就得挨家挨户问,看看还有谁出了村还没回来。直到弄清都回来或者出去的人今晚不回来了,才敢出去把雷埋下。回来后也不敢睡死,因为咱们农民五更天甚至四更天就想出去干活,所以你得起得更早才能赶在乡亲们之前把雷取出来。有位长辈记得他有一天睡误了,醒来一看天已亮,吓得连鞋也没穿就往村外猛跑,脚被扎得满是血,幸亏那天下雨,没有早起出村的人,才没有出事。而其他村就发生过把早起的农民炸死,把夜里外出请医生的人炸伤的事。摆弄地雷者自己的命也时常悬在半空。那时的地雷很杂,不少来自美国苏联等国。而村里的干部甚至连汉字也识不了几个,没有经过认真训练,凭个大概就开始摆弄,一不当心就出事,尤其是有的雷半夜里被野兽趟过一脚却没有炸,雷弦已经拉出一多半,你去取雷时稍碰一碰就可能炸。 "

         陶醉在"老三战"故事中的我们总认为地雷战是件杀敌如反掌很有浪漫色彩的事,而在老乡娓娓如诉家常的朴素话语中,浪漫已无影无踪。老乡最后下了个判断:整个抗战期间,那一带地区没听说多少鬼子被地雷消灭,倒是老乡和民兵被伤了不少。这个初听很不对味的判断和获得199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国际禁雷运动组织者的看法惊人一致。该组织曾通过缜密调查用数字向世人证明:地雷杀死的平民远远多于军人。我们还知道,国际上有一个禁止使用地雷的公约,包括我国政府在内的许多国家加入了这一公约。为什么国际上要禁止使用地雷?其实这还不仅仅是使用地雷不人道的问题--如果仅仅因为不人道,各类武器都要禁止了,同时也由于地雷除了对平民具有巨大杀伤力之外,在保护自己不受外敌侵犯上作用甚微。

          宣传地雷战的神奇威力违背常识,多年来我们却依然津津乐道,无非因为在有些人看来,《地雷战》也好《地道战》也罢,都张扬着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说到浪漫主义精神,似乎还可以略加辨正。在对敌斗争中需要浪漫主义精神,它是以乐观、大无畏、对敌人战略上的藐视为底子的,铁道游击队员在战斗的余暇弹起心爱的土琵琶,这是真正的可贵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然而浪漫主义绝不能建立在把敌人弱智化的基础上,否则那种浪漫只是一种虚幻的、自欺欺人的情绪罢了。在整个少年时代,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同龄人都相信:日本人是"直眼睛"(即只会往前看)。这荒唐吗?一点都不,为数不少的抗日题材影片中的日本人不就是这样一种可笑复可怜的形象吗?把穷凶极恶的敌人漫画化、弱智化,窃以为也是对历史的一种歪曲,同时更是对那些浴血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先烈们的不敬。试想一下,当前人历经浴血奋战而换来的胜利变得如此轻飘飘时,当我们的下一代乃至更下一代看到侵略者如此简单地被前辈消灭时,一部创巨痛的抗日战争史在他们心目中将会是何等搞笑!曾经有报道说,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一部抗日题材的影片,当银幕上出现日本人大肆屠戮的场面时,孩子们居然发出了笑声。其实我们不必指责孩子们全无心肝,实在是因为那些滑稽的抗日电影看多了,类似场面已无法唤起幼小心灵的崇高感和悲壮感。

          "地雷战"真的不浪漫。昔日躬逢其盛的乡亲没有体会出这种浪漫,等拍成宣传品被津津乐道时,那种虚骄的浪漫会把对历史越来越隔膜的下一代乃至更下一代带向何方,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一位朋友反驳的贴子

        前几个月关于地雷战的争论不绝于耳,近来我终于发现了其肇源,原载于《湘声报》2004年2月13日的《“地雷战”不浪漫》,作者黄波。文章大意是说地雷战实际效果并不好,伤害的自己人超过了杀敌数。文中称一个老乡说当年地雷是晚上埋,白天起出,因为大家要出入,经常把自己炸死炸伤。这位老乡还说整个抗战期间没听说多少日本兵被消灭,倒是老乡和民兵被伤了不少。黄波说这个结果和获199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国际禁雷运动组织者的看法一致,该组织曾通过调查得出地雷杀死的平民远远多于军人的结论。黄波说我国长期以来对地雷战神奇威力的宣传是虚幻。自欺欺人。我一看,语出惊人,按习惯我先看他论据的出处,文章开头说了,是一个朋友传来的资料,也就是说,全是间接资料,一点调查也没有,这样也好,如出了问题就可以把责任全推到那朋友身上,自己只有轻听轻信的错,高,实在是高。只是,这样的治学态度可取吗?凡经常看《兵器知识》的都明白,地雷的主要作用是限制敌人的行动,人员杀伤雷更是如此,抗战时我军民所使用的地雷大多属于人员杀伤雷。我建议黄先生多看看军事刊物,没问题,你看得明白的,很多初中生都看。抗日军民布了地雷后,日本兵就不敢轻易出动,大摇大摆地下乡扫荡,即使非要出动,也要小心翼翼一路排雷,军民于是便拥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反扫荡。要杀伤大量的敌人还真不容易,你想啊,敌人一旦有人触了雷,还会有人不知死活地继续前进?除非是伊郎那些专门踩地雷的少年。网上倒是有人提出,他们家乡一个据点的日本军人,来时多少,走时还是多少,说明地雷战没杀死一个日本兵。大哥啊,你有没有一点军事常识?军队有了减员,只要军队的后勤在动作,很快就可补充上,只要驻守那个据点的日本兵编制没变,当然人数不会少。你昨天吃了一斤的食物,你今天称体重发现没有长一斤,你就说昨天你没吃?

        地雷战倒底消灭了多少日本侵略军,我现在手里没有准确数字,但我知道当年根据地人民曾大量灵活地使用地雷,而且不是埋好地雷等敌人来,而是带着地雷找着敌人炸,专埋敌人必经的地方,地雷战电影主角赵虎的原型为两个民兵英雄,一个叫赵守福,另一个叫于化虎,而扎着两条大辫子、长着一双炯炯有神大眼睛的“玉兰姑娘”,就是以全国民兵英雄孙玉敏为原型。几十年后,曾有当年的日本兵要求见老英雄,想看看当年给他们带来巨大麻烦和伤亡的是怎样的人

        地雷伤了自己人没有,我虽没亲历抗战,但我想是有的,因为战争时期,这种事难免。但要说大批的军民被误伤,这我不信。因为当时根据地军民组织得很好,埋地雷的地方也有我方的人才能明白的标志。更重要的一点是当年的地雷战从规模、地雷的先进程度来看都远不如二战后的局部战争,二战后的局部战争所留下的地雷长期无法清除,那些地雷又挺先进,几十年后踩上还能炸,所以杀伤平民很多,抗战时我方军民用的雷大多是土地雷,就算是当天埋的还有失效的,更别说几十年后了,而那些国际禁雷运动组织者调查得出的平民伤亡数字中包括了战争结束后平民的伤亡数字。黄波以获199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国际禁雷运动组织者所提供的、包括了战后因地雷伤亡平民的数字的研究报告为论据来证明几十年前抗战时期地雷战对人民的伤害,岂非荒谬?这些人调查过当年的伤亡数字?如有,通过什么余径调查的?黄先生,你听说过当年的根据地几十年后有被抗战军民当年埋的雷伤到的吗?如有,有多少?

        中国历史最为可笑的是黄波说当年抗战军民用的地雷很杂,不少来自美国苏联,村里干部连汉字都认不下多少,摆弄起来伤亡不少。当年根据地的人们要得到美苏的地雷可真不容易,我归纳了下,大约为两个途径,一是从美苏直接获得,用钱买,美国不愿意卖,他们按协议,只送武器给国民党军队,苏联出于大局考虑,也没有对中国共产党军队进行军援,就算想给,也运不进来,国统区过不了呀。这条路不通,二是从日本军队和国民党军队那里得到,一般来说国民党不会送地雷给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即使送过,有多少?黄先生,你有证据吗?日本人当然更不会了。只有缴了,日本人有自己的军工体系,没必要用美苏的地雷,再说美国的地雷被日军得到最有可能的是在菲律宾,从那儿到中国这么长的距离,就为运几个地雷,日本人没这么笨,他不会就地使用?苏联的更不可能,苏联日本当年在东北打过两战,日本大败,没发现大量缴获苏军地雷的记载。国民党本身装备的地雷倒是有可能被共产党部队在磨擦中缴去,但这数量有多少?而且国军当年装备的地雷大都是自己造的,黄先生,当年的地雷不是高精尖产品,国民党自己就能造,苏军当年对国民党是有军援,但没发现有大量地雷送到中国的记载,更别说被中国共产党军队得到了。不知黄波这个说法是不是从他那个朋友那里得到的呢?如真有这个朋友,他这个朋友真是一个笨蛋,这样的东西也造得出来。也许他认为当时国民党跟美国,中国共产党跟苏联,所以中国抗战军民所使用的地雷也是这两个国家的居多吧。实际上,当年敌后根据地的军民所使用的地雷除了少数是由根据地军工厂生产的铁雷外,大多为自造的土地雷,石头的,木头的各种材料不一而足。

        春秋中文社区还有一个问题很让人惊奇,既然照地雷战给人民带来的伤亡如此之多,军民们为何要坚持使用呢?答案只有一个,日本兵的扫荡带来的伤亡更严重,而地雷战对防范日本军队的扫荡是有效的。黄波的文章不自觉地承认了地雷战的有效性。战争是残酷的,没有哪个正常人愿意打仗。但战争既然来了,我们也不能害怕,怕也没用,只有以一种乐观的精神对待战争,以一种浪漫的精神对待生死,激励士气,并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和好战,美化战争无关。当年拍《地雷战》时,为了改变战争片一向的凝重气氛,导演采取了轻松的风格,为的是让人们愿意看,尽量多掌握一些战争知识,为可能到来的大规模战争做好准备,不要以为当年毛泽东要求大家做好战争准备是自已吓自己,近年来解密的美苏文件显示1950年以来中国曾经受了三次核战争威协,要不是美苏看中国准备充分,他们早就打来了。你以为美国政府不愿将中国变成伊拉克?中国的战争片总的来说拍得还是经典的,同样轻快风格的《小兵张嘎》在港澳大受欢迎,大大激励了民族精神,这一点为不同信仰的中国人所认同,黄波先生你不会认为这也是滑稽的抗日电影吧?

        中国历史黄波的那位朋友不知存不存在,如存在,我怀疑他的能力,如他能力没问题,我怀疑他的动机和人品,再看黄波的这篇文章,最后落到否定中国以《地雷战》为代表的一些抗战电影,近来有人以否定中国的抗战文艺作品来否定中国共产党或是中国人民的抗日行为,我不能肯定黄波先生是这样的人,但我担心黄先生会被人利用

        这样一场论战,我感觉反驳的朋友无论从军事角度,史实角度,还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角度,都展示了无可辩驳的论据,方法和证据都很出色,可算是辩论文章中的精品。不过对于黄波先生,我并不太认同他真的有很负面的意思,也许他就是就事论事,说一下自己的观点而已,可能他掌握的证据不够充分,但是自己就是这样想的,写出来,也不是非常过分的事情。但是,看到这篇文章转贴之后的样子,就耐人寻味了 -- 不知道怎么回事,“朋友传来一份材料”的内容不见了,倒增加了一点新的内容,这下子,显得更“真实”了。下面这篇来自春秋战国中文网,文章已经面目全非。

        [转帖]被吹的天花乱坠的“地雷战”

        作者:中国人

        当年下乡在太行山老抗日根据地里,从此离开革命教科书去看世界。春秋中文社区!

        刚开始,为所见的"落后"现象感到吃惊。知青之间交换的信,多有这类感觉。报怨本社本队的贫下中农"觉悟太低","根本就不能和大寨比"等等。慢慢地,才发觉其实是自己的预期太高,高到脱离了现实。在城里当学生时被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根本就是组织上编造的幻景。中国农村的情况,说白一点就是 "天下乌鸦一般黑"。大寨大队那种典型是人为拔高起来的,并不具有普遍性,很可能也不具有真实性。而我们自己看到地方才是现实的中国农村。理解也罢不理解也罢,你总得接受现实。日久天长,也就习惯了老乡们的质朴风格了。开初听那些庄稼汉们夹杂着下流话的交谈时还有点难为情。到后来连自己的谈话也不知不觉变得粗野起来。回城后一段时间里说话还不时会" 走火",直到上了大学后才渐渐恢复了斯文态。

        老抗日根据地农民说话粗且直,不太懂政治规矩。所以他们的言论经常缺乏城里老师或者干部们那种政治上的正确性。比如谈到村里某"坏份子"的反动言行时,老乡们总不能够正确地表现出"无产阶级义愤"来。而是嘻嘻哈哈地,多少还有些佩服他的样子。据说那"坏份子"抗拒交公粮的任务,竟当面问公社干部:北京金銮殿里那毛小子一年交多少?结果遭到无产阶级专政铁拳的无情打击。但老乡们并不恨他,反倒觉得他仗义。

        因为是抗日老根据地,所以还有机会听到许多革命教科书上所没有提到的非革命故事。其中之一就是地雷战。话题是由电影"地雷战"引出来的。我们村是公社所在地,每年县电影队会来放几回电影。届时乡亲们总是扶老携幼扛着凳子夹着褥子等前往观看。因为那年月里多数电影都成了"毒草",所以电影队放来放去就那么几部片,国产片大体就是"老三战":地雷战,地道战,和南征北战。看得次数多了,大人孩子都会背电影里的台词。有些台词还成了全民性的常用语。我上大学时听美国之音广播,竟听到那美国佬周幼康也会说"反正各村有自己的高招"。可见"老三战 "影响力已经越出了国界。

        老三战的情节也是哙炙人口的。"地雷战"里的许多情景至今仍然栩栩如生。党的历史教科书也不时提到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展开地道战,地雷战的英勇事迹,以此证明党是积极抗日的,而且还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然而,在抗日战争时亲手玩过地雷的老乡们说起来,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您看,这文章可就全变了味儿了。如果怀疑黄波先生的人品还有些疑问的话,怀疑这个改编者的人品,我看应该不是人身攻击的问题了。当然,它改变不了那些被反驳得体无完肤的漏洞,但假如是一个没看到反驳的文章的人呢?

        新闻自由或者言论自由的权力是神圣的,但这种做法也归于“言论自由”,只能是对这种神圣的亵渎,因为它是在利用自由的漏洞,行自己的政治宣传,窃以为,这比明目张胆的政治宣传,更让人厌恶,因为它是在葬送一种理想。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