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聊聊海军舰艇今后的体系构成 -- 博扬

共:💬24 🌺5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聊聊海军舰艇今后的体系构成

    任何一支军队,都必然是一种特定战略需求下的独一无二的产物,仅以此而言,将其视作一个整体而非一个集合,也许更有利于我们去对其进行研判。对于海军更是如此,因为从很早——比陆战要早的多——开始,海战就在以一种高度的系统化来进行,这里,完全可以将海军视作是一个大平台,一部战争机器,其间的每一艘战舰,都是构成这台机器的一个零件,每一支舰队,都是这台机器的一个分系统。而选用何种零件,将其置于何处,这就是我们在此所要探索的问题。

    化蛹为蝶

    说装备绝对无法回避战略诉求这个问题,要判读中国海军的装备构成中所包含的信息,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中国对海军的战略需要。世界各国的海军,按照对海权诉求理解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类——“海防海军”与“海权海军”。前者建军思想的出发点是在战时有效打击来自海上的敌军,而后者则强调在任何时间对于海洋的控制。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中国海军可归为第一类。当时的战略制定主要是基于来自北方陆上的巨大威胁,海军更多的被看作是陆军在海上的力量延伸,其建军目的是增加中国沿海地区的防御纵深。那时的中国海军便是一支立足于海防的典型的海上突击力量,在战略部署上,采取的则是与陆军军区相类似的分区部署,现在海军“三海舰队”的构成便源起与此,而由于当时的威胁自北方而来,则直接导致了三支舰队的实力由北至南的逐次递减。

    随着中国国内的一系列变化,加之冷战的结束,国家对海洋利益的诉求开始迅速的延展,而时时能对某些相关海域形成某种程度的影响,则是对国家海洋利益必不可少的保障,而这,将成为未来很长时间内中国海军发展的主基调。

    从海防海军过渡到海权海军,这意味着人民海军在其建立四十余年之后,开始第一次走出陆军和陆上战略的阴影,当然,还不可能完全的走出来——9.11事件之后,美国对中亚地区的渗透使得西部陆上的安全形式的紧迫性在事实上压过了东部,“西重东缓”的国家地缘战略是现在最为现实的选择,而这必然要反映到军队建设上来,这是必须要服从的大局。但是,早以有之的陆上战略传统使得中国陆军已经打下了雄厚的根基,现在我们所要做的,更多是在于使这只钢铁巨兽变得更加耳聪目明——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化,并且增强它的兵力投送和后勤保障能力;此外,海上作战体系和陆上作战体系在投资上还存在着先天的差异,因而在国家经济情况良好的条件下,这一事实上作为重点的陆上战略的阴影被冲淡了很多,中国海军仍然在以绝对意义上说非常快的速度,进行着她“化蛹为蝶”的体系变革——而不仅仅是个体数量增加,质量提升那样简单。海权海军较之海防海军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她不是陆上防御体系在海上的延伸,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现在中国海军的变革,就是在从原来的一个“零部件”变成一部单独的“战争机器”。

    元宝推荐:海天,
    • 家园 海权海军这个概念清晰!
    • 家园 报个名,花一下。鉴于众多技术原因,大型航母不大可能一次

      到位吧。按中国一向一步步走的传统,先在中型上解决些难题,获得经验信心,再搞大型,应该不算浪费。

    • 家园 传说中的沙发~~
    • 家园 【原创】航 母

      在近一段时期内,中国官方对于航母的话题终于开始少去了许多隐讳和含蓄,这其中是否隐含了某种信息,笔者自不敢妄加揣测。但是,这里我们的确有必要至少对航母在广义上的海战体系中的意义再次加以探讨。

      军事技术的革命,在很多时候就是平台或者叫作载具的革命,例如拥有了马镫的骑兵、蒸气机、坦克、潜艇……等等。而其中在近期最富颠覆性效应的可能就是航空器的发明,莱特兄弟所发明的这个怪物,将战场从二维平面拓展至三维立体,从而摆脱了传统地理因素对运动的束缚,而这又是在远高于传统载具的速度下所完成的,一句话,飞机使得战争平台的机动力产生了飞跃般的提升,非凡的机动力,使得火力、防御力和信息获取能力都无形中被极大的强化。任何战争行为——包括海战,最直接的目的在于对空间的控制,而航空兵恰恰能够凭借强大的机动力在很短的时间里,对空间形成强有力的控制,其效能是传统的水面舰艇所无法比拟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的强化了效应。

      飞机与舰艇的嫁接,即航母的意义则在于,在茫茫的大海之上,航空兵强大的空间控制能力可以很容易的在最恰当的时间,最恰当的地点得以释放,而岸基空中力量即使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前者完全相同,也不可能在这点上与舰载航空兵扳平。因此,航母并非是某种特定战略下的特殊产物,航母的有无,其背后是海战体系空间控制能力上质的区别,这就像从前膛枪到后膛枪的换装一样,不论你的战略是什么,都无法回避这笔投资,同样,至少在现阶段,装备航母对海权海军而言,也是一笔不容节省的花销。从效费比上说,与我们通常的认识恰恰相反,建造航母是实现海洋特别是远洋控制最便宜的途径。超强的系统机动能力使得航母战斗群可以有效控制的海域面积远远大于同样技术条件下舰艇吨位、数量相同的非航母水面舰艇编队。倒过来讲:要控制同样大的海洋空间,用传统的水面舰艇所需的数量和吨位相较于航母战斗群必须呈几何数级增加,而你所支付的金钱也将以相同的数量级增加,这将是任何国家都承受不起的。由此来看,中国海军如果要向海权海军方向发展,那么,建造并装备航母可能就是一项很难绕开的任务,在前文中,作为前提的前者已经得到了肯定的答案,那么可以确定,航母战斗群作为海洋控制战略最终的物态形式,几乎肯定会出现在中国海军的战斗序列当中,并成为这部“战争机器”的主要结构。

      同样无法回避的,还有航母相对的大型化——航母是由舰本身与舰载机所共同构成的一个系统,航母的研制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舰载机与航空母舰本身在各自技术和性能要求上相互间不断“妥协”之至达到某种平衡的产物:技术和资金一定之后,舰载机的性能和航母的大小、技术复杂程度就将是此消彼涨的关系——一方技术难度和研制成本的降低,必然需要另一方在相关方面做出“让步”。极端的例子是轻型航母﹢垂直/短距起降飞机:轻型航母的技术开发难度和费用都是最低的,但它所搭载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效费比同样也是最差的。垂直/短距起降技术简化了航母的舰-机接口技术,同时也降低了战机的飞行性能。“鹞”式和雅克-38型飞机的战术指标均低于同一技术水平下的常规起降飞机。航母的价值,来自于舰载机的超强的系统机动能力,从这一点上说,以牺牲舰载机性能来实现低成本的轻型航母﹢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组合未免就有些舍本求末的味道。中国的航空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这就更加要求未来的中国航母的研制在舰艇与飞机“结合”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舰载机性能上的损失,因此,就更需航母尽量造得大一些。

      再拿中型航母与大型航母来比较,由于搭载的都是常规起降飞机,舰-机接口技术方面二者几乎不存在什么本质上的差别,相反由于排水量的关系,中型航母在减摇技术等方面要下的功夫比大型航母还要多一些,而技术设备在航母建造成本占的比例最大。如果作一个二坐标图,由轻型航母到中型航母再到大型航母,其费用――排水量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条不断上升但同时也不断变得“平缓”的曲线,而在作战效能与排水量之间同样是一条不断上升的曲线,但这条“效能——排水量”曲线不会由于航母吨位的增加而趋于“平缓”。未来中国海军的任务量是无法改变的,肯定要大于一艘排水量三、四万吨的航母所能控制的面积。如果使用中型航母,为了弥补作战效能的不足,就必须增加建造数量,总的消耗只能比建造大型航母大,从经济上讲这绝对是不合算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