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牢骚】 -- 抱朴仙人
雪太傅早就下令到书画这边来作文捧场,因为学养不足,连献丑也无从献起,只索罢了。
孰料最近在2007年第2期《新华文摘》上发现有人出大洋相,不由得长出一口气:有所著述,也不见得多难嘛。
原文发表在光明日报,文章的名字叫做《始终如一》,作者叫做李国文,不知是不是我们熟知的那位著名作家。原文请查阅http://www.gmw.cn/content/2006-12/01/content_516043.htm
洋相的位置在这一部分
第三为郑板桥。提到这位板桥先生,可谓闲章冠军。他辞官回扬州后,卖画鬻字为生,人称他的诗文书画为“三绝”,推崇备至。
原来“明清的三位文人”只包括清人,三位文人分别是袁枚、郑燮和郑板桥!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郑燮和郑板桥是两个人!而且并不是笔误,作者是真的认为这是两个人的。不但作者认为这是两个人,光明日报的编辑和新华文摘的编辑原样发表,说明他们也认为这是两个人。
怎么会出这种事呢?好奇之余,去查查《冷庐杂识》。
相关的原文是:
印章以切为佳。钱塘袁简斋太史枚之“三十七岁致仕”,萧山汪龙庄大令辉祖之“双节母儿”,语最新确。他若兴化郑板桥大令燮之“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衍圣公孔庆镕之“九岁朝天子”,则自述其遭遇也。归安孙太史辰东之“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则自道其形状也。钱塘陈云伯大令文述之“团扇诗人”,则以团扇诗受知于阮学使也。至如杨铁崖之“湖山风月福人之印”,唐六如之“江南第一风流才子”,魏叔子之“乾坤一布衣”,则尤显著于世,非此三人,要皆不能当也。
全文参阅http://bbs4.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wave99&message=11981
这里明明说“郑板桥大令燮”,这位李国文先生既然能从这六个字里看见两个人,他多半也不知道其中第三者插足的那个“大令”是什么意思!(按照马伯庸命名法,也许是darling?)
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看了这篇文章,我对作者充满了廉价和虚伪的同情,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唯一值得愤怒的,也许就是对光明日报和新华文摘的编辑了,这帮家伙多半不会不知道郑燮和郑板桥是一个人,他们只是从来不看自己编辑发表的东西而已。
俺也找来看看, 俺们学校图书馆有新华文摘
唯一的不同是中间的这个曾经出国留学,因此回国的时候很多人不认识他,不承认他是中国人勒。。。
“门”比“孔”大约要大一点,这家伙也多半比孔子强一点。后边那位孟子不属于开口一派,不可比,略过不提,以保证论证的纯洁性。
宋女士与蒋先生互相以此词相称。大令,大概是“亲爱的”之意。
这个门修斯是不开口老兄被洋人翻译成的英文Mencius出口转内销翻译成的中文。可恨母校竟然有一位老师,所教徒弟翻译洋文得门修斯,竟然也通过了。同理可证老师压根不看。
想起初中时的一件往事:
老师讲到主席字“润之”,突然问了一句:“谁知道蒋介石字什么?”(可见这位老师自身的水平)底下一个同学大声说:“字‘达林’!”一片寂静,估计大家都在琢磨,然后是笑声。。。
或者说是----无知者无畏。
抓住机会问个好
弄到一本《中日空战图片史》,没想好是给你还是给晨枫,也没想好应该附加一点什么作业要求,嘿嘿。你们谁先来就先给谁吧。
从文章看明清的三位文人似分别指袁枚、郑燮和唐寅。比如去掉“第三为郑板桥”这一句就通顺了,或者“第三为”本来是别的什么字,但是编辑自做主张地作了修改,我觉得作者还不至于出这样的差错。
但是编辑要修改总该让原作者过目一下的啊!总之不管是谁的错都是不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