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分析雅戈尔(600177),请老拙和各位高手指教 -- 懿和
雅戈尔VS杉杉:同城“德比”的领跑与追逐
--------------------------------------------------------------------------------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5-07-20, 作者: 燕涛、黄江伟, 访问人数: 3485
7 上页:拐点
目 录
看点
拐点
亮点
盲点
亮点:别具一格的多元化
说起来十分有意思,大家从不怀疑雅戈尔是一个纺织服装企业,可仔细看看数据,其实销售收入和利润的贡献却是房地产项目遥遥领先,纺织服装俨然成了“副业”;而杉杉一路高喊高科技也已经很多年了,但实际贡献似乎也像很多上市公司推出的其他“花样概念”一样,有点“水中花、镜中月”的味道,喊了多少年转型,却还是一个服装企业的“说唱脸谱”。
几乎和中国所有成功的企业一样,面对“遍地是黄金”的中国市场。雅戈尔和杉杉两个成功的服装企业也无一例外地进行了多元化的扩张。而即使面对同样的发展需求,他们还是选择了不同的两个方向,又一如他们个性鲜明的风格,雅戈尔选择“脚踏实地”的土地,而杉杉却瞄准了只有院士才能明白的高科技。
多元化的构架:雅戈尔采取的是“六轮驱动”——服装、纺织、外贸、证券、房地产、基础设施等,其中服装纺织在产业内是自成一体,涉身外贸是为了推动主业的国际化发展,身入证券、房地产是为了调剂主业资金余缺并把握巨额利润的机会,参与基础设施是为了保证资本运作的稳健经营。依雅戈尔未来发展目标和服装主业在集团产业中所占比重来看,雅戈尔多元化的逻辑是一种关联性多元化。杉杉则与此不同,杉杉未来的集团发展目标是要成为横跨服装、高科技、资本运作三大板块的大型产业集团,在多元化的发展逻辑上,杉杉的设想是让服装、高科技、资本运作三个板块独立经营、互不搭界。虽然目前服装板块在杉杉集团中的比重很大,但未来杉杉会逐步将投资的重心转向高科技板块。显然,杉杉选择的是非关联性发展。
多元化的成果:李如成倾向于把资金投入到相对稳健的产业中。目前,宁波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和国际贸易公司都属于雅戈尔,它们的利润已经占据集团总收入的60%。2002-2004年,服装、酒店、贸易等各项业务的业绩每年基本持平。除新增的纺织业务外,雅戈尔的业绩增长来源于地产业绩快速增长。雅戈尔现已有土地储备136.8万平方米,已开发和拟开发的建筑面积达到220万平方米,具有国内中上规模地产公司的资质。计划在4年左右完成开发,2008年底前地产预计总收入接近130亿元。2007年前后是地产重要收获期。除了房地产和对外贸易,雅戈尔还将部分资金涉足旅游业、传媒业等。
郑永刚则将高科技作为了杉杉重点发展的产业。目前杉杉已拥有18微米铜箔材料、锂离子负极材料、热缩材料、高温压力传感器等四项国家863项目。此外还拥有CO2淬取、生物耗氧菌发酵处理垃圾、纳米面电热材料、超级电容器、奥思旺材料等9个高科技项目。目前,杉杉集团对高科技领域的累积投资约为10亿元,如今旗下已有高科技公司共达13家。
介入高科技的同时,郑永刚全线出击,欲将杉杉改造成为一个控股企业。通过成立上海科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郑永刚在购并方面快速扩张。2000年,杉杉参股由中科院控股的上市公司长春热缩(600100.SH,现更名为中科英华)。2002年5月,中科院主动出让一些股份给杉杉,杉杉成为了第一大股东。2002年收购从事外贸的国际合作集团,成立了上海杉杉房地产开发公司。“产业资本之后,就必须与金融资本结合。”郑永刚开始进入金融领域。2002年初,杉杉入股东吴证券公司成为相对大股东。而杉杉还参股了宁波市商业银行和宁波杉立期货经纪公司。
多元化的理由:李如成曾这样解释雅戈尔的多元化:“不要把雅戈尔仅仅看作一个服装企业。在做大了以后,也可以做别的产业。说不定雅戈尔几十年以后,造卫星也是有可能的。很多500强企业的主业也并不是最开始的业务。一个行业总会老化,我们还会寻找新的投入”。“在中国做房地产还有几十年的前景,房地产也是雅戈尔升级换代的一个产业。房地产会成为雅戈尔的一个长期产业来做。衣食住行之中,住也是一个很大的产业。”
郑永刚对自己的多元化也作了这样的阐述:“服装是个基础性的行业,光靠服装板块难以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因此集团需要重新定位,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杉杉投资的高新技术板块,主攻方向是新材料,这也是科技部的主攻方向,它领域广,生命周期长,而且CMS项目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我们的服装、高科技、资本运作三个板块独立运营,互不搭界。目前服装对集团的支撑非常大,但今后高科技板块对集团的贡献会更大。”
现在看来郑永刚真是有点辛苦,高科技产业的回报周期长、风险大还使得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杉杉的多元化似乎也就是这样带着问号陌路狂奔,值得期待,也让人揪心。而雅戈尔单是在宁波一地就拥有如此多的土地储备,一方面说明李如成的眼光独到,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说,这是其在宁波发展壮大后获得的一种奖赏。纺织服装企业规模大,能够解决大量就业;原料、成衣、销售的产业一体化,又为地方GDP的增长带来不少贡献。面对一个挥挥手“登陆”上海滩的郑永刚,李如成的务实、稳重、识大体似乎也让当地的“父母官”十分欣赏,在欣赏之余,给点优惠与支持也就显得十分自然了。这让李如成在宁波享受的“亲情”与郑永刚到上海得到的“欢迎”之间形成反差,于是自然在经济回报方面也显出一定的差距。
对于李如成斥巨资建设的纺织城、服装城、终端门店的未来,尝到房地产甜头的李老板一点都不担心:“纺织城和专卖店系统本身都包含了庞大的地产储备,即使专卖店运转不灵了,还可以坐地收租金,这些店面出租年收益也将超过10%。而将来宁波市区扩展到雅戈尔纺织城时,纺织城的地价就要比今天高出许多,那时将厂房拆除开发房地产也是很赚钱的”。莫不成雅戈尔最后和麦当劳一样?赚了一堆土地和房产?
点评:
在中国,一个相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如若没有实施多元化,会被别人认为水平不行。因为中国市场的不规范、法制的不健全,很多企业几乎俯身就可获得较高回报。而更多企业的多元化之举也是被机会利诱的、政府吹捧的、银行骄纵的、股市包装的。
有时候看看杉杉的各种选择,听听郑永刚的各种分析,不就是我们常讲的“趋势”吗?所以我们好像也希望机会的天平是向他倾斜的,来论证世界上的规律也一定会在中国发生。但我们又必须清醒,看任何现象,分析任何问题,一定不要忘记所在的区域与所处的时间。“中国”、“市场经济转轨期”,这是需要我们经常加入到战略分析坐标系的重要考量。
盲点:左顾右盼的领跑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一个“恐龙”级的企业,看不到身后;一个“鲸鱼”级的企业,看不到头顶;一个“大象”级的企业,看不到脚下。“视野”消失了,于是思考与努力都显得十分盲目。
我想任何一个个人与企业都不希望出现“盲点”,但我们的确无法避免,尤其我们身处这样一个“变化”可以用光速来形容的社会。“比较”的好处在此时就显得十分重要,你可以忘乎所以,但当你选择好一个时空坐标时,选择好你的标杆企业时,这样你即使不低头也会知道自己在哪里。看雅戈尔与杉杉,现在各种分析的声音几乎是一边倒的。在一个长期以结果为导向的社会中,这既是规则也很公平。但即使这样,我们难道就没有盲点吗?
盲点一:标准
有个相声中说到一副对子,上联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联是“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其实在我理解,这就是“标准”的设定,会直接影响对一个事物的判断。今天无论是众人对杉杉的批驳、对雅戈尔的褒奖,其实我们是在心中设定了标准——行业排名、销售收入。
对于企业都追求的“大”,我们想想究竟什么是“大”?究竟多“大”算“大”?放到世界500强这样的“大”面前,雅戈尔和杉杉都只有一个结果——“差距”,这时它们自身之间的差距在这种比较的坐标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放到德隆这样盛极而衰的“大”面前,雅戈尔和杉杉的健康存在也显得一样没有差距,短期的“大”与“小”都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放到王均瑶“壮士未酬身先死”的“大”面前,企业家的“大”与永续经营的“大”可能才是影响雅戈尔与杉杉未来走势的关键因素。
如果说,雅戈尔与杉杉之间的竞争是一场球赛。不能因为雅戈尔刚刚进了一个球,你在欢呼的同时就对比赛有了肯定的判断。不要忘记开场时杉杉已经进过一个球,现在的比分只是一比一平。因为还有“未来”这个下半场的时间,所以任何判断都也只能算是预测。
盲点二:时空
“以史为鉴可知古今”,其实在雅戈尔与杉杉之间发生的故事,很多方面最终证明郑永刚是判断对了方向,而李如成是作对了结果。而完成这样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无人觉察的“时间”。
郑永刚判断西服领导品牌的地位会逐步下降,以此为信号进行了服装产业的调整。的确如此,与杉杉当年40%的市场占有率相比,雅戈尔即使目前作为中国服装行业的第一品牌,目前也只拥有10%的市场占有率。但是,也同样是市场占有率下降的这几年,而几乎包括杉杉在内的优势服装企业的销售收入却在稳步上升。为什么?以前城里人不经常穿的,现在经常穿了;以前只有城里人穿的,现在农村也开始穿了;以前只有让中国人穿的,现在老外也开始穿了。这种量的变化恐怕是郑永刚当年所没有想到的,也一定不会是李如成当年就能预料到的。
郑永刚判断服装品牌会越来越趋个性化,于是他开发、合作了几十个服装品牌。的确如此,目前中国个性化的服装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而就在这个时候,这个倡导多品牌战略的“教主”却把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法涵诗和梵尚两个品牌出售。而多年坚持单品牌策略的雅戈尔却进行了品牌延伸,分别推出了“绿色雅戈尔”、“蓝色雅戈尔”、“金色雅戈尔”。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反差?其实脱离了市场的品牌只能算是空中楼阁,“品牌”的价值不在于你是否拥有它的“产权证”,而是在于它究竟有多少“追随者”。
郑永刚判断服装企业进入产销系统一定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成本,而且很难很好进行整合。的确如此,雅戈尔在强力推进产供销产业链一体化的过程中,郑先生的语言与判断都在雅戈尔的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产能过剩了,1995年之后雅戈尔的销售网络基本能够不能很好消化强大的产能,但是雅戈尔就在这个时期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1996年至2002年期间,雅戈尔自有品牌销售收入的比例下降为71%,委托加工的“其他产品”比例上升至29%。上游原料生产、下游渠道网络的管理因数量的增多困难了,但就在这个时候,“讨厌”的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科学结合的发展,又一次将郑先生的判断推向一个两难的境地。2001年开始,雅戈尔与中科院合作,启动并实施了“雅戈尔数字化工程”,建立沟通雅戈尔集团上下、内外联系的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并进行161家分公司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启动了150家卖场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将分散在各地的需求、资源和库存数据集成起来。一个庞大的“恐龙”躯体象装上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步履轻盈的大步向前。
郑永刚当时判断的很多问题都出现了,但在出现这些问题的同时,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与工具也在与时俱进地诞生着,这是他没有想到的。正是时空的变化,使得郑永刚先生未能如愿成为一个成功的预言家,这也是他的一个遗憾。
盲点三:成功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个短篇故事: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效甚微,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停地跑一圈,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其所有。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们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又拼命地再往前跑……有人告诉他,你到了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就完了。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可是,终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中国企业现在有两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一个是曾经成功过,对曾经的成功有着深深的眷恋;另一个就是渴望不断的成功,涸泽而渔,透支企业资源,最终无功而返。这种眷恋成功与奢望成功加速了成功企业的衰亡之路。
在这个角度上来讲,我认为杉杉具有比雅戈尔更为丰富、宝贵的财富。他经历过辉煌,听过掌声、看过鲜花;他也经历挫折,饱受质疑、有口难言;他又在经历新的成长,坦坦荡荡、心静若水。一个有过波折与痛苦的企业其实拥有更强的承忍力与爆发力。雅戈尔算得上是一路绿灯,但在没有出现“拐点”时候,你是不是应该反思在未来的时间里,还有多少个如宁波这样的房地产商机可以获取?面对地处浙江越来越高的用工、用电、物流成本的增加,一个结构复杂的庞大机体如何才能持续保持强劲的增长?面对纺织服装产业生产在全球的周期性转移,逐步丢失OEM订单的空余超大规模产能如何释放?杉杉曾经在多年的领跑中,最终迷失了自己,雅戈尔如何保证在没有“前敌”的孤独中坚持自己、保持自己?
点评:
领跑有几种危险的情绪:其一、骄傲,自以为第一沾沾自喜,殊不知高手对决,最后胜负只在毫厘;其二、懈怠,没有对手的紧逼,警惕性与节奏性都有所放松,这样被追赶的案例在中国可以用筐装;其三、盲目,对于一个越野车手来讲,最迷茫的时候就是看不到车辙的时候,即使领先也很茫然,因为任何一次在路口的错误选择都可以会失掉来之不易的领先优势。
领跑需要的不仅仅是实力,尤其是长期领跑。领跑者无法左顾右盼,因为你参照的只有自己,你需要超越、战胜的也只有自己。否则,你只有等待一个比你更自信的追逐者赶上来给你指引。
通过整篇雅戈尔与杉杉“四点”分析能够看清什么?窥一斑而见全豹?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其实也许什么都不能,也许只是比“三点”考虑得更周密“一点”。
现在的中国企业有时候谁也看不懂,你今天觉得他就是标杆、就是典型、就是模式,结果他死得速度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快。看到别人众口铄金质疑一家企业时,你以为“真理总是站在少数人”一边而自鸣得意时,给你耳光的都是你“恨铁不成钢的主”。
杉杉的郑先生最喜欢谈品牌,但看看他现在干的这些高科技,却是技术门槛很高,而到底需不需要品牌都要打个问号的项目。而雅戈尔的李先生虽然干的是产业链整合的苦活、累活,但现在丝毫不敢把品牌建设抛在脑后。难道这就是“德比”之战的不可预料?难道这就是究竟谁是下个阶段领跑者与追逐者的又一“拐点”?
不知道结果!是“德比”最大的一种期待……
我对买股票的理解是:合伙做生意.所以我选择不单是持续成长的公司,还要有稳定的领导层.在中国这点
非常重要.以下几点补充对雅戈尔的看法
1.李如成是个李嘉诚式的人物,天生的大商人,为人低调,生活简朴,酷爱而且善于赚钱.年轻(50出头)还至少能干十年
2.雅戈尔置业是间一点不比万科差的房地产公司.地产业发展到现在,最主要的成功因素三个:资金,人脉,品牌.在资金运做上
,雅戈尔这种实业为后盾的公司会比万科强,而且雅戈尔置业的财务处理相当保守,相对房地产企业来说.至于人脉的经营,农民
式的企业家是强项.雅戈尔的品牌知名度也不会比万科差.还有一点,万科专注于做住宅(实际上它操作过的商业项目很失败,所以再也不干了),雅戈尔的地产项目基本都是商住结合或者是区域中心,实际上成功的商业地产开发比住宅的利润要高好多,这方面
雅戈尔的先天优势就不言而喻了.有人认为土地是地产的命脉,但我个人认为发展至今大家都拿不到便宜地的前提下,从长远看,已经不是核心因素.顺便提一下,我在国内是经营建筑设计公司和地产策划公司,对这个行业基本还算比较熟悉.雅戈3者尔在苏州拿的那块地,我有个苏州的房地产客户当年也是竞争者,现在说起来还非常后悔没抢到(当时宏观调控,他有些心虚)
3.关于有人提雅戈尔的目标是做财团,我也基本这样认为.否则它不会减持中信,它又不缺钱.还有一点就是李如成这种脚踏实地的作风原因吧,财富在股市里始终只是个数字,拿出来换成土地,基本就算真正赚到手了,呵呵.李如成很多时候表现出这种很实在的一面,当年纺织业大滑坡他投资搞纺织城就说过,纺织城搞在宁波边上,就算没搞好,拆了搞成房地产也不会亏.我最欣赏这种做最坏打算之后做最大胆决策的企业家.又好象它完全自己搞销售终端(自己买铺位开专卖店),李如成的说法是:就算失败,铺位的升值和出租也有10%利润.我理解无论市道好坏都能持续发展的企业因该就是这种类型的.
综合而看,这样的公司持续持有是没问题的,它的价值远远还没发掘出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中报预告,增长220%以上.
根据预告,上年同期净利润为383477262.53元,半年报显示,净利润为1301477913.29,同比增长239.39%;
调整后,去年上半年净利润为385509986.49,调整后,增长237.67%.
均超预告.
2007年9月3日,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2007年第114次工作会议审核了本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方案。根据审核结果,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未获通过。
减持中信不知道算是利好还是利空.不过,30元以下,一有机会我就在增持雅戈尔.很高兴今天又抢到135手,总共已经250手.下半年主要看它表现了
a,构建投资组合。从雅戈尔的收益来看,雅戈尔构建了一个包含现金流稳定的衣服业务,一个非系统性风险巨大的金融投资业务,一个系统性风险巨大的房地产。因此广义的看来构建了一个投资组合,这个组合的收益还很不错。
b,分拆上市,雅戈尔金控。从世界范围来看,从事多种经营的公司成功率很低,没有明确的主营业务,投资者很难作出估值。既然雅戈尔的房地产作的风生水起,为啥不可以分拆出来上市呢?形成金融控股公司,这样公司的价值更加明晰。
c,会计对于盈利的看法。由于会计的传统思维方式是谨慎原则,造成会计人员评判企业的时候非常注意现金流和主营业务收入,对于投资收益很不看好。但是在新的环境下,投资收益也是企业的收益,也体现了企业掌握的经济资源,这样就提供了动态的角度来观察公司,形成更为有效的投资决策。
d,房地产的优势。您说到雅戈尔置地作的不比万科差,那么能不能详细描述你认为它不差的地方呢?如果还有不足的地方也请点出。
e,对比泸州老窖。第一财经的“中国经营者”的最近一次就采访了泸州老窖的董事长,泸州老窖的投资收益也很可观,入股华西证券。泸州老窖提出2翼齐飞,大力发展金融平台,但是没有具体讲到发展金融的战略和目标,对于此我非常的反感,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该公司在公司治理上存在巨大问题,信息披露有隐患。对于雅戈尔,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f,实地调查。我觉得从年报上可以看出的信息还是比较有限的,最好进行实地调查,看看雅戈尔是不是真的房地产开发赚钱。
老实说,要整理一篇逻辑严密的研究报告,对我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我习惯了从各种片段性的资料碎片直接得出一个结论.就好象一个好的设计你是很难说明它是怎么想出来的.
不过很感谢你提供的这个框价,让我来学习怎么用理性的方法去做理性的投资.这个作业我争取做好它.呵呵.
我卖掉了一部分西藏矿业,继续增仓雅戈尔,现在已经400手了.不过我估计它最低可能去到25块
我还以为你被台风韦帕挂跑了呢,这么久不回复应该打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