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 生活在1968年的1998年(5) -- 人来人去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 生活在1968年的1998年(5)

“请问作者如何发展人物性格?”不知道你还能不能记得这样的问题,也不知道你还能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1995年的北京冬天,雪异常的大,我们象两条冻僵了的鱼,在雪地里哆嗦。后来那年的“中西文学比较”,你考试没有及格需要补考,而最后让你难倒的问题就是,“请问作者如何发展人物性格?”

我一直认为你是我遇到的最有才华的女孩。

如果文字是一个江湖,你就是这个江湖上最恐怖的杀手。也许你不知道有多少种杀人的方式,也许你并不知道每种杀人方式的优缺点,但你的杀人效率却总是让我惊讶。

很多年就这样过去了,我们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就开始失散,然后毫无联系。

我开始在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江湖上撕杀。在这个江湖上,人们使用的不是中文,而是英文,而我企图在这个江湖上谋求成功。

你莫明其妙的来信告诉我,北京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你说,你对中文的江湖感到厌倦,想学袁承志一样到海外闯荡。你说,象我这样最滥的写手竟然能在海外生存,你肯定会在这里获得成功。

丫头,我想告诉你,收到你信的那个夜晚,我喝得大醉。

那个寒冷的冬天,我们象叛逆者一样躁动,摧毁着偶像,怀疑否定着黄昏的阳光,然后象怯懦的猫一样在月光下挪动。

终於我在期中考试的时候,给我的美国大学生出了这样的题目,“ Discuss how an author develops a character”。终於我看到有学生这样回答,“The author can develop his character in several different ways. He can come straight out and describe the character or he can use context clues. In A Separate Road the author does both.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we find that the character has had only one year of formal education, but is self-taught and that he is very bright since he skipped two grades during the first two weeks of school. Though the author never gives the central character’s name the reader knows that he is a black boy living Mississippi. There are several conflicts within the story that help to develop the boy’s character. First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boy and his grandmother……There is another conflict that plays a very central role in character development, poverty….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develops his central character by describing his household situations, projecting his desires and drives for learning, and by allowing other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to project their views about the boy”。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我年轻时的影子。他问我,“教授,我想穷尽所有可能发展人物性格的方法。”我笑了笑,这样的话,我10多年前就和你说过。你当时问我,“So What?”10多年后,我也这样问我的学生,“Then so what?”

他有点紧张,他告诉我,“教授,我想读文学博士”。10多年前的那个冬天,我在北京电视塔下的灯光下,也这样告诉你。

10多年的时间,我似乎明白文字是一场江湖的道理。我开始告诉我的学生,你可以做一个文学博士,你也可以知道天下有多少种杀人的方式,你也可以知道每种杀人方式的优缺点,你更可以知道每种方式的内在原理是什么,当然你可以分类整理完这个江湖上所有有名的杀手,但这不代表你就会成为一个最好的杀手。有些人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他们只靠感觉杀人。我有个一个这样的朋友。我的眼睛盯着远处,如果那视线能穿越时空的话,我想,我应该是在看着你。

我的学生小心翼翼的问我,“教授,你当时在北京是最好的杀手吗?”

北京,在北京,我是最滥的写手,在美国,我也是。我这样告诉着我的学生。

1998年的那个夏天,你给了我一个耳光,然后去了巴黎。

四年前的那个夏天,在东京国际机场,我们赶往不同的方向,我去美国,你回北京。也许当初,你就骇人听闻的断言,暧昧和同构性只能毁灭所有潜在的机缘。在福柯之后,我们再谈暗喻是可笑的。而我们对机缘的理解偏偏依赖着这点可怜的暗喻。算了,还是让我承认,同构不能代表必然,而暧昧也不是你们所以为的那种充分条件。在你面前,引用任何诗句,都是荒诞不经的,让我收起这善意的话语,坦然的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个冬天是一切悲剧的开始。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生活在1968年的1998年(6)

1968年,浪漫的1968,火热的1968,颠覆整个人类历史的1968。在这一年,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布拉格之春,一个是历史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crisis of legitimacy)。布拉格之春宣告了虚假的社会主义走向死亡,合法性危机宣告了历史资本主义的死亡。1968年,决定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实践彻底走向失败,也同时启动了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1968以后,激进的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开始追究新的可能的人类的制度的安排,这种探讨产生了两种趋向,一种是各种“后或新”理论的凸显(比如说post-modernisim, neo-Marxism,neo-historicalism之类种种),还有一种是以哈贝马斯(Harbermas)为首的法兰克福学派开始寻求多元化参预性政治的可能性。

哈贝马斯的几本书我在1998年都读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知识与兴趣》,《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和《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cchere.com 人来人去}

1968年还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那就是1968年4月4日,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被害。“我梦见总有一天这个国家将站立起来,实现它的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自明:人人生而平等。’”“那时上帝所有的孩子们,不论是黑人还是白人,犹太人还是非犹太人,新教徒还是天主教徒,都将手拉着手高唱一首古老的黑人圣歌的歌词:‘终于自由了!终于自由了!感谢万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了!’”

让自由从世界每个角落响起,我的1968年,人类历史上最富浪漫主义的叙事开始了。

“做爱就是革命。”五月的巴黎风起云涌,好战的巴黎人民又一次动员起来了。巴黎人民熟悉并热衷于街垒战,这一传统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并延续至今。法国以盛产浪漫而著称,激进的思想家更是层出不穷,浪漫主义的革命话语在这个国家大行其道。而热情洋溢的法国人民更是喜欢暴动。从1789年开始,到1968年结束,好战的巴黎人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宗教式的狂热,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浪潮,各式各样的思想,争相斗奇。从早期激进的卢梭,其代表作品有“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社会契约论,”到近期的萨特和福柯。

在1998年那个特定的日子里,我曾固执的认为卢梭的“大民主”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革命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卢梭这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一种浪漫化的狂热描写了理想的人类社会,在那里有着无限的自由和直接民主。可是同样是狂热的作品,在中国和法国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后果。法国人民一次次的革命并没有使得法国社会崩溃和瓦解,相反革命的结果是建设了具有法国特色的民主制度。难以想象,世界上其他国家如果发生这么多次暴动和革命之后,还能建设一种民主的稳定社会。而只有法国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其实我一直对法国文化心存疑惑。也许法国人表面的狂热和浪漫背后有一种深层次的理性框架,而这种理性框架使得建设成为主导,而不是破坏成为主导。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自从1789年以后,法国一直是世界思想的加工厂和摇篮。

现在还是回到法国的五月风暴上来说。最为经典的镜头是,左翼知识分子领袖萨特拿着扩音器站在街垒上发表声情并茂的演讲,而在他的身旁是坚定的波伏娃。萨特和波伏娃的爱情可以说是从古至今知识分子的理想状况。这两人有着坚定的爱情,相爱终生而没有结婚,同时又是事业上的伴侣,相互支持。更为叫绝的是,两人各自拥有情人,甚至波伏娃帮助萨特寻找情人,这种境界实在非一般人能够企及。

“五月”的巴黎学生以切?格瓦拉、卡斯特罗、胡志明等“第三世界的英雄”为榜样开始向传统和固定的制度社会等级开火。引用萨特的话就是“现在青年人与学校之间的唯一可能的关系,就是砸碎它。”这样的话语和我们的革命话语有着何其的相似之处啊。

五月初的巴黎开始充斥着烟雾、瓦斯、爆炸、叫喊、石头,街垒战开始了。五月八日,萨特、波伏娃发表声明,号召“所有劳动者和知识分子在物质和道义上支持学生和教师们发起的斗争。”巴黎革命开始进入高潮,左派的力量空前强大。任何秩序和社会制度都被看作是异化“人性”的枷锁,都应该被摧毁。当然在这次运动中,巴黎市民,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和目的并非完全一致,但都临时统一在激进的话语中。在那些日子中间,“国际歌”“马赛曲”流淌在巴黎的每条街道。更为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话语也大受欢迎。

破坏吧,破坏了一切之后,一个新的世界就会来临,借用高尔基的话就是,“让暴风雨来得更为猛烈些吧。”而同一时间,毛泽东也在遥远而古老的东方大地上回应说,“大乱然后大治。”伟大的法兰西共和国又一次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等待着一个英雄来拯救她脱离困境,于是戴高乐走向历史舞台的聚焦点。当然这次运动还有一个重要的结果,那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福柯应运而生。也正是有了福柯,我的1998年才有了意义。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做爱就是革命。”<== 请展开阐述论证...

家园 这是特定场景下的反抗策略。

只有在1968年那些特定的场景下,我们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做爱就是革命。”

1968年的巴黎学生选择了做爱,1968年的布拉格也选择了做爱。那些姑娘们在苏联士兵的军营前裸身洗澡,激进的青年男女当着苏联大兵做爱。1968年的美国青年更是喊出了,“要做爱,不要战争。”40万人露天集体做爱,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状举。但请记住那是一个特定场景下的产物。

当反抗的策略不复存在时候,(there is no other alternative strategy available), 於是做爱作为一种极端的“反讽”策略就被人们使用着。“反讽”作为一种行动的策略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经常出现。这些都是理解“做爱革命”的先决条件。

有点可笑的是,后来很多人误解了这句话的意思,随意可以模仿这种形式来标榜自己的前卫性和革命性。事实上,在1968之后,“做爱”的革命话语已经死亡。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