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也说炸药奖 -- otto
炸药奖河里提到n多次了。但是好像讲的都是得主,施主似乎介绍的不多。otto斗胆说说, 质量不够在科学版,就请爱莲转去争鸣,如何?
贴张图,这就是施主。
Alfred Nobel, 还有个名字 middle name Bernhard。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不是北欧土著。对了,诺贝尔是瑞典人,老瓦的老乡。这个国家当年就是欧洲的北大荒。上层社会很多来自法德俄,就连国王陛下祖上也是外来户,拿破仑手下的将军,封侯到此。据说当年将军夫人眷恋巴黎,王后也不想当。题外话了。
Nobel 1833年生于斯德哥尔摩,父亲是一位小建筑商,出身贫苦,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年轻时当水手。勇敢的男儿后来艰苦创业,但是资本的积累并不简单,好在有风险投资及时出现,就是出身于富有家庭的Nobel的母亲.尽管有风险投资的加入,老Nobel还是经常周转不灵,就在Nobel出生的这一年,破产了。从出生到上学这段时间小Nobel基本没有见过父亲,因为他躲债去了芬兰发展,后来是俄国。这段时间Nobel的母亲表现出了一切伟大人物身后那个女人的特点,靠一间蔬菜店养活全家,教养孩子。发明家身上百折不回的品质,如果不是来自基因,就一定来自幼年的熏陶。
再说老Nobel,树挪死,人挪活。背井离乡,舍家别子,来到了俄国。人常说时势造英雄,其实最大的时势就是战争。辛德勒如此,老Nobel也如此。当时正值克里米亚战争。大英帝国的炮舰云集波罗的海。老Nobel在圣彼得堡开了一家小作坊,生产他发明的一种武器,可以迫使英国舰队远离港口。发明是成功的,在沙皇的过问下大量生产,老Nobel也就从此东山再起。这个发明就是水雷,请注意,炸药还没有发明。装填的是火药。
1842年,老Nobel把全家接到圣彼得堡。在这里,Nobel接受了最好的教育。Nobel也是在俄国长大的。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又出来溜达
这是什么话?礼炮二十一响欢迎·
花!
究竟是什么原因,没设数学炸药奖?
上文说道,老诺贝尔把家眷接到圣彼得堡。老诺贝尔本人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对希望工程和下一代的文化教育十分重视。我没有机会读书,我就要给我的儿子读最好的书。
不知道老诺贝尔是不是这么想的,但他是这样做的。诺贝尔家的教学方式不是什么贵族学校,而是私塾。不过这个私塾是宫廷式的,学生只有诺贝尔和他的兄弟。而老师有很多个。到17岁的时候,诺贝尔已经精通,注意不是使用,英法俄德这四种外语。即使是在150年前,掌握了这几种语言的人也可以通行半个世界了。
老诺贝尔更重视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这当然跟他本身的行业当然有关系。老诺家的家教中有两位是化学教授。
望子成龙的老诺贝尔投入就有回报。诺贝尔本人不用说了,他的两个兄长Ludvig, 和Robert 也都是开创一个领域的人物。诺贝尔不仅名垂千古,其家族也是煊赫一时。这在后文还有提及。
老诺贝尔教育上面大笔投资,倒不是为了回报社会,而是为了打造一支家族企业的梦之队。所以课程的设计很有针对性。第一位的当然是化学物理。语言不通就没办法做生意,所以外语很重要。文学美术体育音乐,也都是必须的。至于数学么,加减乘除够用了八。。。
历史证明,老诺贝尔的希望工程得到了充分的实现。他为下一代设计的教育直接影响的了诺贝尔的志趣发展。至于后世会有人抱怨没有诺贝尔数学奖,倒是老诺贝尔始料不及的。
老诺贝尔的影响还不仅与此。在诺贝尔大概十六岁花季的这一年,忽然对文学十分着迷。眼看着未来的一代宗师有向文学青年的方向发展,老诺贝尔果断的作出了决定:停学。
说是停学,实际上是停止理论学习,转为实习。在此后的两年里,诺贝尔周游了祖国瑞典,德国,法国,和美国。历史再一次证明,老诺贝尔是多么有远见。正是这两年的时间,开阔了诺贝尔的视野,也奠定了诺贝尔日后的事业。诺贝尔明白了父亲的生活轨迹,也明确了人生的目标。文学只是文学,化学工程师才是他自己的人生。
每次看到这里,我都想到 教父,还有里面的一句话:每个人只有一种命运。
也是在这段时间,诺贝尔遇到了他生命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意大利化学家 Ascanio Sobrero。此人刚刚发明了硝酸甘油。
贴张图 青春少年诺贝尔。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