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新袁本初密码【1】本初元年【上】 -- 张四维

共:💬10 🌺3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新袁本初密码【1】本初元年【上】

《旧袁本初密码》【章回体】链接出处

※应朋友的请求,现在放弃章回体,改用编年体。这部《新袁本初密码》内容是续《旧袁本初密码》的,也可以独立来看。不过,里面提及“五行”、“三统”、“中朝”、“外朝”、“孟氏易”、“京房易传”之类的名词,《旧袁本初密码》里已经有解释,就不再重复解释了。

《张氏春秋》曰:“本初元年,春王正月。”

春,何谓也?万象更新,年号本初也;王,何谓也?新君汉质帝也;正月,何谓也?往年摧强虏于塞北,扫滑寇于淮南,贺大一统也。

本初元年是在平静中开始的。随着滕抚军捷报频传,梁太后和梁冀的心情显然都不错,居然关心起官吏后备队伍的建设来了。

四月,梁太后下了一道重要的诏书,可以称之为《学而优则仕诏》,命令各地封疆大吏推荐五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熟悉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到太学充任教师;又要求贵族和中高级官吏都送子孙去太学集中上课,固定在每年的三月和九月考试两次,综合成绩好的前十名立即封官,其余成绩及格的太学生也可以等着补缺。

在官本位思想盛行的古代中国,一旦出现步入官场的机会,就总会有许多人趋之若骛。听说进太学读书就可以做官,报名的人潮在立即蜂拥而来。东汉太学尽管有240座建筑,1850间房间,也被挤得爆满。后来,在太学同时就读的太学生竟达三万余名,而在梁太后下《学而优则仕诏》之前,东汉太学里原本只有师生千余名。然而,太学的教研水平与师生数量并不成正比上升,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快呈现出来。原本清静的校园里如今人声鼎沸,风气浮躁,多数太学生对学术并没有真正的兴趣,纷纷把主要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以便尽快当官上,博大艰深的课题无人理睬。被汉朝崇尚了三百多年的儒者之风,竟然从此走向衰败,这恐怕是梁太后和梁冀始料未及的。更麻烦的是,大批热衷功名,而且有官宦家族背景的同龄年青人长期聚集在一起,最终还会发展成一股类似政党的强大社会势力。

送子孙去太学上课的社会热潮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太仆袁汤。在他的三个儿子之中,长子袁成时任左中郎将(一说是五官中郎将,也许这两个职务他都当过),次子袁逢在生下长孙袁基之后,正期待着袁汤的第二个孙子袁绍诞生,小儿子袁隗则新婚燕尔。袁逢和袁隗此时可能还未满20虚岁,没有举办成年冠礼,也没有官职,正好送到太学去进修。

身为中郎将,袁成已经没有再进太学的必要了。据《汉末英雄记》记载,此人身体壮健,擅长政务,气度不凡,包括大将军梁冀在内,贵戚权豪都争相与他与结好。凡是袁成提出的建议,政府没有不采纳的,所以洛阳有民谣说:“事不谐,问文开。”(袁成字文开)

别看事业一帆风顺,但是袁成却有难言之苦:他还没有儿子,而且就要死了。

没有任何记载可以提示我们,袁成这样一个身体壮健,而且肯定已经结婚多年的官员为什么会没有儿子。我们只知道,袁成在宗法上的唯一一个儿子名叫“绍”。怪诞的是,作为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两部正史中都有长篇列传的大人物,袁绍的生父居然会难以断定。按照《魏书》和《汉末英雄记》的记载,袁绍是袁成之弟袁逢的庶子,所以是袁基的异母弟,也是袁术的异母兄。《后汉书》把袁绍算作袁成的后裔,而《三国志》则干脆对袁绍的父亲避而不谈。《三国志》又提到,当袁绍与袁术闹翻时,袁术曾经给袁绍的敌人公孙瓒写信,说袁绍根本不是袁家的孩子。这样,袁绍的生父就有了三种可能:袁成之子、袁逢之子、无名氏之子。

尽管袁术宣称袁绍不是袁家的孩子,但就连公孙瓒都没有采信这一说法。初平三年,公孙瓒上奏朝廷,罗列袁绍的十条大罪,其中的第九条罪是:“《春秋》之义,子以母贵。(袁)绍母亲为傅婢,地实微贱。”据此,袁绍的生父大约确是袁逢,而生母则是一个丫鬟(傅婢)。作为女奴的庶出儿子,袁绍不遵守“子以母贵”的春秋大义,反而处处压制嫡出的同父异母弟袁术,所以公孙瓒据此指责他“有苟进之志,无虚退之心”。这是关于袁绍母亲身世的唯一史料。其实,作为袁绍的死敌,公孙瓒完全能炮制出更加不利于袁绍母亲的言论,但他的指责仅限于此而已,与袁术的言论相比,可信度显然更高。

“绍”的意思是继承,按照《逸周书》里的解释:“疏远继位曰‘绍’。”如果袁成没有儿子,完全可以过继弟弟袁逢的儿子为嗣子,这在中国古代并不罕见。例如,诸葛亮曾经过继哥哥诸葛谨的次子诸葛乔为嗣子,司马师也过继弟弟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为嗣子。

但是,《汉末英雄记》又记载:“(袁)绍生而父(袁成)死,二公(袁逢和袁隗)爱之。”如果此事属实,那么正是在袁绍出生的那一年,直属光禄勋,负责宫廷保卫工作的中郎将袁成突然去世。在汉朝,有所谓“绍封”的宗法规矩,也就是先秦时期特别被推崇的“存亡国,续绝世”,即在某位贵族已经去世,且不再有直系后裔的情况下,从其晚辈支系亲戚中挑选出一人,追认“过继”为这位贵族的后代,并授予相应的爵位。萧何、曹参,甚至尧、舜的后代都是这样成为侯爵的。所以,袁汤便有可能让袁逢把刚刚出生的庶子“追认”过继给亡兄作嗣子,并给这个孩子取名叫“绍”。还需要指出的是,新生儿袁绍并没有“本初”这个字,那得等到他年满20虚岁后,在成年冠礼上再取。

其实,“绍”这个名字在当时并不罕见。就正史所载,东汉末年有窦绍、梁绍、曹绍等人,可惜他们的父亲生平都不太清楚。只有关于窦绍的记载多一些,将在后文中再作介绍。

但是,我们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需要回答:

袁绍是否生于本初元年?

不幸的是,无论是《后汉书》和《三国志》,还是其它古籍,都没有明确记载袁绍的年龄,只记载了他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去世,甚至就连袁绍的祖父、父亲、叔伯、兄弟、儿女的年龄也都没有记载。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推算出一个袁绍出生年代的大体区间。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绍派人对曹操说:“今袁公势盛兵强,二子已长……”袁绍有三子:袁谭、袁熙、袁尚,可见在公元191年时,袁谭和袁熙已经成年,而袁尚还算是少年。按照《礼记·曲礼》的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所以汉朝人以男子满20虚岁为成年。显然,在公元191年,袁绍的次子袁熙已满20虚岁,长子袁谭的年龄还要更大,但幼子袁尚还不满20虚岁。也就是说,袁谭出生在公元171年以前,袁熙出生在公元172年以前,而袁尚出生在公元172年以后。如果以男子16虚岁时当父亲为生理下限的话,那么作为袁谭的父亲,袁绍应当出生于公元155年之前。

公元155年,即永寿元年,正是曹操出生的年份,所以袁绍的年龄肯定比曹操大。按照《三国志·后妃传》的记载,曹操首娶丁氏为妻,后纳卞氏为妾。卞氏生于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嫁给曹操时年龄二十虚岁,所以他们结婚的时间是公元179年,当时曹操已经二十五虚岁了。卞氏的长子曹丕生于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公元191年时才5虚岁,他的异母兄曹昂也大不了几岁,都尚未满20虚岁,所以袁绍才会以自己的儿子已经成年而自豪。以两人的次子相比,袁熙比曹丕大至少15岁,但卞氏结婚8年才生子的情况有些特殊;以两人的第一次结婚时间相比,袁绍娶妻在公元170年之前,曹操娶丁氏在公元178年之前。综合所有这些家族成员年龄的情况看,袁绍至少比曹操大6岁以上。

按照《后汉书》和《三国志》的记载,袁绍与曹操年轻时,经常与张邈、何颙、许攸等人在一起玩乐,后来的宦途也基本上同时展开,说明他们的年龄不可能相差很多。按照《礼记·曲礼》的记载:“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这是符合人性的。因此,袁绍不会比曹操大超过10岁,而是大6~10岁。也就是说,袁绍应当出生于公元145~149年之间。本初元年相当于公元146年,恰好处于这一区间内。

如果袁绍生于本初元年,那么他就比曹操大9岁,在25虚岁前娶妻,在27虚岁前生袁谭、袁熙两子,在28虚岁后生幼子袁尚,43虚岁时任佐军校尉,次年任司隶校尉,45虚岁时起兵反董卓,52虚岁时升任大将军,55虚岁时发动官渡战役,57虚岁时病逝。并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综上所述,袁绍被过继给袁成的时候,袁成大概刚刚去世。这两件事发生在同一年,也就是本初元年。

发人深省的是,正是在袁成去世的本初元年,他所主管的宫廷保卫工作出了大祸。

关键词(Tags): #袁本初密码(大圆)#袁本初(大圆)元宝推荐:海天,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哈,袁绍终于露面了,送花——
家园 我贴的内容有遗漏,刚刚补上,请虎老师重阅
家园 重看过了,

不是一般遗漏,而是重大遗漏也

家园 是啊,我说怎么读来前言不搭后语,逻辑不通,呵呵
家园 好!这样吸引力强多了……

虽然肚里有货才是王道,但是善于吊胃口、设悬念也是必不可少的。

家园 【原创】新袁本初密码【1】本初元年【下】

本初元年,汉质帝年仅9虚岁,却显得特别早熟。他见梁冀态度骄横,于是在朝廷上当着群臣的面指责梁冀说:“此跋扈将军也。”这就是成语“飞扬跋扈”的来历。

梁冀听了大惊,担心汉质帝如此聪慧过人,将来会惩办自己,于是在闰月初一让宫中的人在汉质帝爱吃的煮饼里下毒。煮饼是一种类似面条的食品,易于毒药的隐藏和扩散。吃了煮饼之后,汉质帝肚子痛,赶紧把梁冀与李固找来,说:“食煮饼,今腹中闷,得水尚可活。”梁冀怕喝水有助于排毒,就反对道:“恐吐,不可饮水。”话刚讲完,汉质帝就死了。

梁冀这么急着置汉质帝于死地,是因为有前车之鉴。东汉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很难被完全架空,不需要太多经验和智谋,就足可以翻云覆雨。汉和帝在永元四年发动政变,消灭窦宪集团之时,年仅十四虚岁。而在梁冀看来,汉质帝的聪明和早熟不亚于汉和帝,他自己的骄横树敌又甚于窦宪,自然有理由担心来日无多。但梁冀并非亲自下手作案之人,按照李固的猜测,御医应当为此负责,其实牵涉其中的宫内人员肯定还有许多。

东汉皇帝的人身安全主要由洛阳城内相互制约的三支部队负责保卫,他们的统帅分别是执金吾、光禄勋和卫尉。这样“三权分立”安排的目的,显然是为了防止近卫军集中在同一个领袖指挥之下,易于发动政变。执金吾下设执金吾丞、武库令等军官,光禄勋下设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等军官,卫尉下设公车司马令、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宫掖门司马等军官。相对而言,光禄勋掌握的近卫军数量较多,活动范围也较大;卫尉掌握的近卫军数量较少,主要负责在宫中站岗;执金吾掌握的近卫军数量最少,主要负责在宫外巡逻。袁成身为中郎将,属光禄勋管辖。

本初元年之时,担任光禄勋的是梁冀的弟弟梁不疑。此人素来与乃兄狼狈为奸,不唯横行市井,欺压百姓,甚至还打击宦官单超、左悺等人,树敌甚多。早在汉安元年,侍御史张纲就曾经为此长叹说:“豺狼当路,安问狐狸!”但在本初元年之后,梁不疑与梁冀的关系却明显恶化。不久之后,梁不疑便神秘地辞职回家,梁冀又派人监视梁不疑的家属,迫害其友人。几年后,梁不疑也死了。这些怪事大概说明,梁冀、梁不疑兄弟在杀害质帝的问题上存在分歧。作为梁不疑的下属,袁成在本初元年突然去世,很可能与此有关。

汉质帝死后的次日,梁冀便召集朝廷百官,讨论策立新君的问题。其实他心中已经有了理想的人选,那就是即将迎娶自己妹妹的蠡吾侯刘志。当时,刘志因为准备结婚,已经被梁太后招到洛阳,所以正好可以立即登基。以辈份论,刘志是汉质帝和清河王刘蒜的堂叔,并非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而太尉李固等多数内阁官员仍然支持刘蒜,说他的地位和能力比刘志强。梁冀心中恼怒,却也不敢公开反对多数人的意见。

正在此时,一向敌视刘蒜的大太监——曹操的养祖父、中常侍曹腾闻讯,又连夜跑到大将军府,游说梁冀。梁冀于是下定决心,次日到朝廷大喊大叫,群臣胆怯,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太仆袁汤等人都同意拥立刘志。唯独李固和大鸿胪杜乔不从,散会后又给梁冀写信,说刘志没有继承皇位的能力。梁冀更加生气,于是让梁太后立刻革去李固的太尉职务,诏命司徒胡广改任太尉,司空赵戒改任司徒,与梁冀参录尚书事;太仆袁汤升任司空。胡广与赵戒都是平调,只有袁汤是从九卿一跃而为三公,成了袁氏家族“四世三公”中的第三世。由此可见,在拥立刘志的过程中,袁汤的表现肯定是九卿之中最卖力的一个。

几天后,刘志被梁冀迎入宫中,当日便即皇帝位,是为汉桓帝,时年15虚岁。

汉桓帝即位之后,立即论“拥立”功,大行赏赐,加封梁冀1万3千户,开大将军府,与三公之府合称“四府”,又封梁冀之子和两个弟弟为万户侯。三公与七名太监跟着受封:太尉胡广封安乐乡侯,司徒赵戒封厨亭侯,司空袁汤封安国亭侯,曹腾封费亭侯。从此,袁家和曹家都步入贵族行列,成了侯爵。这样看来,本初元年升迁幅度最大的两个家族,非袁家和曹家莫属。

汉朝侯爵分四等:县侯、乡侯、亭侯和关内侯。其中,县侯获得一个到几个县封地,以及数千至数万户属民,拥有一万户以上属民的最高等县侯叫做“万户侯”,如梁冀;乡侯获得数百至数千户属民,如胡广;亭侯获得数百户属民,如袁汤和曹腾;关内侯没有真正的封地,只是定期从政府领取一些俸禄。这些侯爵都是世袭的,只要汉朝不灭亡,他们的家族成员没有犯法,其子孙就可以永远当贵族,享受从封地里征收的赋税,以及属民们的无偿义务劳动成果。

官场资源毕竟不是无限的。有人升官,就会有人降职。在东南战场上立下大功的滕抚将军就因为不愿意花钱讨好宦官,丢掉了来之不易的官帽。按照太监们的授意,新上任的太尉胡广给滕抚罗织了一些罪名,将他革职查办。没过多久,滕抚便在家中抑郁而死。

就这样,本初元年乱哄哄地过去了。在这一年内,袁氏家族的经历可谓是大风大浪,沧海桑田。袁汤丧失了爱子袁成,但收获了三公和侯爵,又加上孙子袁绍的出生,成为本年度仅次于汉桓帝的最大赢家。到年底清帐的时候,他能够不喜上眉梢吗?只是这次阿附梁冀的行动,虽然给袁家带来了高官厚禄,却也败坏了他们历来的好名声,所得能否抵偿所失,此时还难以预料。

家园 花顶好文——
家园 抢板凳并轻轻踩一下老虎尾巴……还要感叹一声:东汉不亡都不行啊!

官场资源毕竟不是无限的。有人升官,就会有人降职。在东南战场上立下大功的滕抚将军就因为不愿意花钱讨好宦官,丢掉了来之不易的官帽。按照太监们的授意,新上任的太尉胡广给滕抚罗织了一些罪名,将他革职查办。没过多久,滕抚便在家中抑郁而死。

不过滕抚同学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要加强啊……显然是并无坚定的信仰造成的。

家园 看到袁绍生儿子的骄傲,又得可怜一下刘备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