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经天纬地的沈括----引子 -- 黄河故人
这一段由马甲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引起,主要是我没记住黄药师的武功,只记住这些之外的成就了.
提到沈括,您能想到什么?
1。梦溪笔谈
2。李约瑟
3。石油
4。活字印刷术
5。抗击西夏
6。出使契丹
7。财政部长
8。总装负责人
9。光学家
10。声学家
11。地质学家
12。天文学家
13。指南针和磁偏角
14。古生物学家
16 。考古学家
17。语言
18。史学
19。文学
20。音乐
21。绘画
22。医学
23。气象学家
24。历法
25。水利学家
26。动物学家
27。植物学家
28。数学家
29。王安石变法
30。沙盘
31。全国地图
如果您都能想到,那么看来您比较了解沈括。
咱们先从沈括的出身开始。沈括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沈周本是钱塘(今杭州市)人,娶苏州许氏为妻,许氏出身名门,沈舅舅许洞文武双全,著有兵书《虎铃经》。沈周任四川简州(今简
阳)平泉知县时,喜得贵子,取名沈括,表字存中。沈周的运气不错,在北宋官员数量严重超标的情况下,老有官作,虽然基本上都不是很大,没办法,谁让那时候没有西西河呢。
沈周
多年在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开封
等地做地方官,青少年时期的沈括跟随父亲遍游江南各地,增长了见识。沈括受的是系统的儒学教育,18岁(也就是我们成年的时候),开始学医。2
0岁丧父,三年后以父荫任沭阳县主簿,看来沈周封妻与否我们不知道,荫子是没什么问题了,这一点就比杨志强多了。
在沭阳期间.用安抚的方法平定了一次民变(招安?),就是海州民变 带领百姓整治了沭水和芜湖,声望值不断上升。
要当官光有声望值和能力可不行,最重要的是要有学历,能力反而不是很重要。沈括也就一士大夫阶层平凡人物,只能正儿八经考进士去了。这可真不容易,33了沈括才拿到进士学位。在这之前,他已经担任过东海县令、宁国县令。考上进士之后,反而从九品小官做起。
宋代的公务员体系
是无比的复杂,有官、职、差遣等说法,差遣才是有实权的。具体的解释请大家在河里淘一淘,一定能找到合理的解释,马甲要在这里解释,水平不足,而且严重跑题了。马甲在这里把沈括担任过的职务写一下,具体每个的情况,搞得马甲头大如斗,就不多说了。
1064年登进士第,任扬州司理参军。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比宋慈得官小多了。小官,不过是在扬州这地方,还可以,范仲淹也搞过司理参军,但地方不是很好.
1066年进京为昭文馆校书郎。从九品上的小官,但是好像能常见着皇帝,如果皇帝爱学习的话,如果皇帝爱学习的不是木工、玩乐、做买卖的话。
1071年末任太子中允、中书省检正公事。这两个官都不大,但是都是热门。太子中允专管太子东宫里的侍从礼仪,审覆太子给皇帝的奏章和监管,大概是五品官,看来沈括升官可不慢,当过这个职务的名人举个例子-杜如晦。中书省检正公事大概是宰相助理。这两个职位不高,权利和前途可都不错,下一代领导班子的预备役人选。
1072年兼司天监(天文)、史馆检讨(难道是太史公干过的活?),督察汴河疏浚。虽然现在天文台不是很猛,那时候懂天文可了不得,祖冲之,李淳风都干过这活;再一个司天监在宋代要负责史学研究工作。
1073年任集贤校理, 奉命察访两浙农田水利。这个集贤校理大概是皇家图书馆副馆长的职位。
1074年任太常丞、河北西路察访使,兼判军器监。这三个职位怎么也搭不起界来。太常丞是管祭祀方面的;河北西路察访使是管调研考察的,主要负责方面是边防;军器监是总装负责人。
1076年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翰林学士不说了吧,权三司使负责财政,这也是沈括当官的顶峰,比财政部长大一些,就算是副总理级别的财政部长吧
1077年因参与王安石变法受牵连被贬知宣州。从财政部长一下子掉到了地级干部
1080年出任延路经略安抚使,知延州(今延安),
抗击西夏南侵(这个范仲淹也干过)。看起来跟前面没甚么变化,可这个是有实权的,掌管地方政、财、军大权。
1082年,责授均州团练副使。这下子成了科级干部。有人打了败仗,沈括被连累一下子掉到了底。其实马甲看到这个团练副使的时候首先想起的是东坡肘子。
1082-1085 被软禁在随州,看来不仅贬官,还被双轨了
1085年 哲宗即位,改授秀州团练副使。虽然没升官,但是软禁结束,
1087-搬家到镇江梦溪园,开始写《梦溪笔谈》。
1095年 去世。
家庭生活方面:沈括也有个恶妻张氏,甚至这个恶妻还不是正房。沈括常被殴打,而且沈括的原配之子还被这个恶妻赶出家门,以致父子累年官府相见。(此事载于他的亲戚的笔记)。沈括儿子比沈括可倒霉多了,沈括之母出身名门,知书达理,教子有方。但是沈括却不念于此,1094年张氏去世,沈括投水自尽未果,第二年也告别人世。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华生和福尔摩斯来到报案现场,现场是一片狼籍。凶案现场是躺着的是一个20岁左右的女子。双眼圆睁,仿佛有巨大的冤屈和恐惧。华生看了看死者的头部问到:你认为这是什么凶器造成的?福尔摩斯看到死者头部有尖锐的刀口,但是旁边好象有点被刀子刮掉的碎肉:应该是一把剪刀,普通的刀子是不会有这种刮痕的,凶手很残忍,用剪刀刺进死者头部以后还用力旋转,让死者更痛苦。
华生走到房门边,发现几跟头发,粗而且硬:福尔摩斯,这会不会是凶手留下的毛发?
福尔摩斯拿过来一看:很有可能,凶手应该是一名40岁左右的成年男性,然后他闻了闻,经常酗酒,而且这种酒只能在莫斯科的匹克酒吧才能买到,是那个店自产的伏特加。看得出死者和凶手是经过激烈搏斗的。你来看看。福尔摩斯叫华生过来看死者的头部有一处凹下去的淤痕:凶手很可能先把死者打晕,然后在死者意识模糊的时候下的手,死者倒地,条件反射的抓住了凶手的头发,凶手按住死者用剪刀刺死。
华生说:可是这个房间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张床和一个沙发,甚至连凳子都没有,看淤痕应该是用钝物拍击至晕的,你认为会是什么呢?
福尔摩斯大惊到:难道——难道是沙发?
对了,是不是要挖31个坑啊
据说当时是这样的.
坑可挖不了31个,3\5个就不少拉.沈括是咱中国人,他的事迹我们都是知道的.
看来中国古代的辉煌跟科举制度的兴起、很多像沈括这样的人才对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很有关系。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33岁的进士已经很有才了。
沈括生活在北宋,开科取士的难度低多了.
即便是在唐朝,54岁已经是老进士了.50岁以上的人占到五分之一已经被认为多了,录取进士还是以青壮年为主.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我没找到
清朝平均是35岁。宋朝进士虽然比清朝多了不少,想来大约30岁还是要的。何况沈括好像还是进士及第。一科进士虽然有好几百人,进士及第才几个?
北宋名臣王禹偁、寇准、范仲淹、包拯、韩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章敦、宗泽、李纲,都是进士出身。其中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等出身寒微,完全是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
关于进士情况
http://www.historychina.net/cns/WSZL/XLXH/JYKJ/08/23/2006/17913.html
另外王安石也是进士及第(庆历二年进士第四名及第)。沈括,我看到的说法是仁宗嘉佑进士及第。
貌似我们说的“进士出身”不是一个概念。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不过现在往往都用进士出身通指所有三个等级,很容易混淆。
这个弄错了,他的名次比较高,好查一些。
那一条是在网上搜到的,没认真看就弄过去了。
三苏是兄弟两苏同科及第。
另外唐宋的进士不完全一样。放狗的时候得到唐代的进士曾有连续33名三甲30名拜相的记录。那时每年只有几十名进士,看来很厉害。宋代每科要几百名进士。当然阿全国前几百名也不容意了。
还有清朝平均年龄35岁。假定一科有6个30岁的,1个60岁的,那么平均年龄也快要到35岁了。
大部分有前途的进士还是二三十岁的青年才俊,毕竟是为国选材,而不是老干部局接受新成员。
沈括33岁从从九品干起,有一点晚了。王安石20,苏东坡22,苏辙小于22(这不废话吗),苏老泉29,范仲淹26,欧阳修23,秦观36被认为很失意,司马光20,寇准19,王旦24,王旦一家多人中进士,均在30之前.秦桧25,包拯29已经被认为晚了,李纲也是29
另外北宋,进士及第一般授官7品,沈括是从从九品开始干起的,所以进士及第的可能性不大。查也是登进士第,语之不详。
寇准,蔡京\司马光是甲科,这几位名词都很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