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博白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 北斗

共:💬13 🌺2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从博白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最近博白的事情很轰动.

我相信是真的.违反政策罚款也很重,这也是真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仍然支持国家的政策.计划生育必须实行.而且在农村,情况是非常的严重的.

我由于工作的原因,这一年经常接触到农民.常问他们三个问题.

一是政策,而是收入,三是生了多少孩子.

第一个问题,都基本是满意的,但是执行的扭曲是非常严重的,比如,退耕还林款,发到农民身上是没有多少的,从县,到乡,再到大队,最后到具体的农户,基本没钱了.但是有权有势的可以多报多领.农民都没办法.

第二个问题不乐观,收入都很低,当然,有少数是暴富了,如开转厂,当包工头的.上亿的也有.但是,百份之九十以上都很贫困.日子不好.

最可怕的是第三个问题.现在,多数农民都是三个小孩.最少俩个,基本是四五个小孩.

最多可以生到多少呢?说了大家可能回吃惊,可以生十个小孩.

有一户人家,一直生女孩,生了九个女孩,到第十个终于是男孩.所以生育停止了.多么的可怕.

从概率来讲,这个妇女一直的生下去,也可能是有九个男孩的吧.

这个情况,在一个村中就有两户.太可怕了.

那么,有什么政策来防止?没好办法,一个是罚款,一个是彻底让妇女失去生育的能力.

先说第一个办法.罚款的问题.

我以为,罚款是没有用的,但是,执行机构是最喜欢用这个办法,没别的,他们可以捞钱.在中国,一个行政机构可以捞钱,你可以想想,其执行力度有多大.

博白的事情就是这样被激化的.

为什么罚款没用?我举个例子.我的房东是八十岁的老爷子,从银行退休,有一两车,有二层楼.他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一个生了四个,一个生了五个.第一个儿子仍然在银行,所以按规定,每个超生的,罚款七万元.老师每多生一个罚款五万.普通的农民罚款二万.

罚款后,就没事了,在当地合法了.

但是,从上面,比如,乡里对市里,那么这样是不合法的.当市里来检查的时候,乡里就会帮助超生者逃避检查.这个场面是我亲眼目睹的.感觉非常的滑稽.

那么让妇女失去生育能力,而且是强制的行为呢?我也是非常反对.

我认为不经过或者违背妇女的意志而强制其失去生育的能力,是不道德和违反人权的可耻的.

但这办法通常用来对付没有能力交罚款的农民.这是更大的悲哀.

但是,不这样有好办法吗?可能是没有吧.

所以,称之为:中国特色!!

家园 gcd也太难了一点

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平均起来资源又这么少,邻居又都不太好相处,治理起来实在很难。中国可以实现“民主”,但哪个政党能有效的统一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呢?不光是一个计划生育问题。

家园 北斗兄的文章是否耸人听闻?

最可怕的是第三个问题.现在,多数农民都是三个小孩.最少俩个,基本是四五个小孩.

这是在哪个省,哪个县? 什么年份?

我由于工作的原因,这一年经常接触到农民
.

如果方便,能否见告? 信息和细节要很仔细,全面,才会有人相信的.

不让,有人会扣帽子的!

为你提供第一手信息送花!

再次提醒,细节请再补充,完整!

家园 我说的东西基本都是准确的,

这个地方,具体是,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镇.我把镇的名字隐去.

这是我唯一的一次公开具体的地址啊什么的.以后就不会了.原因很简单.不是说怕会给我自己带来不便.而是,一,我的数据是不规范的.取样样本的合理性没有建立在一个严密的数据和权威的系统中.二,这样做会给当地的执政者带来不公.可能前任干了坏事,继任者背锅.所以我们必须谨慎.

家园 生九个女儿一个儿子好啊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是1.11:1,一般情况貌似应该在1.04:1左右。和我们类似的人口大国只有印度(1.12:1)。

来源看这里

家园 农村超生比较严重,超生出来的基本上填补了城市计划生育的成果。
家园 农村多生育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传统习惯

另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农民认为养育成本太低了,当年调查计生情况时,一位农村大婶说得好:“多生一个怕什么,做饭时多抓一把米就够了”,另一个说得更绝:“我只要多添一瓢水就够了”。

只有农民确实证实不生儿也能养老,才能停止不断的生。

家园 北斗兄真是个厚道人!

一,我的数据是不规范的.取样样本的合理性没有建立在一个严密的数据和权威的系统中.二,这样做会给当地的执政者带来不公.可能前任干了坏事,继任者背锅.所以我们必须谨慎.

  你亲自做了调查研究,却说自己的“取样样本的合理性没有建立在一个严密的数据和权威的系统中”。

  别人从不下乡做调查研究,数据都是从人家那儿引用,却经常把人训得一愣一愣的。。。

家园 如何解释以下数据和现象,东部,中部,东北,四川你去过没有.

根据2005年人口普查,我们出生的人口是1600万/年,他们的父母是70年代生人,是2500万-2700万/年.每妇女生育率是1.30左右,现在城市人口42%,农村人口58%,新增城市人口的主力又是农村的育龄人口。城市的只生一个,农村的生育率是1.6。怎么会2个,3个的多的是?

3,农村拆了很多学校,辞了不少老师,就是因为小孩一年比一年少

教育部2006年公告:全国小学生3年锐减1300万

http://education.163.com/06/0705/09/2L8OHV7400291MUF.html

-----------------------------------

尹中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

http://www.chinanews.com.cn/estate/news/2006/08-21/776842.shtml

  我每次回安徽老家时,都要去看望一下初中的老师,这所中学离我的老家只有1公里的路程,是本乡所属的初级中学,所有的学生都来自本乡。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三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两个班,共约500人。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室小而简陋,每个班七八十名学生挤在一起,每当课间休息,教室里总是尘土飞扬。可见当时学校的人气之旺。

  但这次返回母校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深感震惊。往日的喧嚣被一片凄凉所替代,当年有500名学生的学校如今只剩下100多名学生。据老师介绍,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少,两年前,乡政府已经决定把临近的几所初中合在一起,剩下的这100多名学生是最后一届毕业班了,等这届学生毕业之后,该学校就停止招生,我的母校将彻底关门了。往日的铃声将永远成为回忆。

  母校的兴衰促使我思考中国的人口结构的变化:和20年前相比,中国中学生占人口的比例在迅速下降,这和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直接相关的。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的生育高峰在1965年前后,1962年的出生率是3.71%,1965年的出生率是3.78%,1970年的出生率是3.34%,一直到1978年之前出生率都在3%以上,但1978年的出生率下降到了2%以下。上世纪60、70年代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在80年代正好处于上中学的年龄,因此,才有我上中学时拥挤的场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上世纪60、70年代出生人口的下一代比他们的父辈少了一半多。这就是我的母校出现“门前冷落”的最根本原因。

-----------------------------------

最近让秘书统计了下我们下属公司农民工的生育问题

http://www.cchere.com/article/993822

形式真的很不乐观。

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真的要反思了,不然农村空心化10-20年以后会成为现实的。

除少数民族以外,85%是一个,10%两个,5%3个或以上

http://www.cchere.com/article/993848

这个比例真的吓了我一跳,颠覆了我对整个农村生育的看法。

统计人群包括:

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甘肃、安徽、江西、贵州、山西、湖南、湖北、陕西、内蒙、吉林、黑龙江、北京,16个省市自治区;参与人数1736人。

这个结果我已经转送我家老人,老人看后也大为吃惊。在这个调查结果中显示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3-5个孩子的生育习惯已经基本消失。

不能不说,这个结果让我震惊!很震动!

在此感谢一直坚持这个观点的老孔和其他朋友,是你们的不断坚持让我搞了这次小范围的调查。希望这个调查结果可以让一些老人看过以后,能有所触动。

当然,这个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农村生育现状,但是我认为进行一次认真的生育调查而不是泛泛的人口调查是必需的!

-------------------------

我在苏北农村的见闻

http://www.cchere.com/article/994361

关于计划生育:现在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我小的时候,我们这里每个村都有一个小学,我上大学的时候,生源减少,几个小学合并成一个,到现在已经是一个乡一个了!那些前几年刚建的校舍还是新的,但是杂草丛生,都已经荒废了。出于私心,我曾经跟我弟弟弟媳讨论生育二胎的事情,他们都不愿意!我是70年代出生的,我的堂弟堂妹们都是80年代出生的,他们都没有亲兄弟姊妹。现在我的那些叔叔们都非常的后悔,也非常的宿命,自己辛苦体验出来的人生智慧和社会经验,没有人可以传承,特别是生了女孩的那些叔叔们。

----------------------

家园 你和别人吵人口问题两年了,才首次索要人口统计数据(国家网站上有)

你的科学性,严谨性真是让人叹服.

不过政治性更让人佩服了,只要有政治号,什么数据都靠边站.

文革期间,政工的干活!

和别人吵人口问题两年了,才首次索要人口统计数据(国家网站上有)

家园 这次我学乖了,我不和你争.一争版主就删贴啊!

你的目的就达到了啊....

这主贴太好了,不能因为我们两的口水让他关张了,对不?

你东山说什么我都接受,我都认错!

只要版主不删贴! 呵呵...

我下网了,再见!

家园 为什么要删贴,能讨论的人越多越好,越深入越好,离真相越近!

我有信心.

你别阴阳怪气.

家园 计生政策的效果好像各地不同

某去过西北(陕西)、东北(辽宁)、南部(广东)的村庄各一

根据楼主的信息,看来甘肃跟某去的那个陕西的村子好像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感觉

因为某做的是历史,所以当下的情况只是稍微了解,不敢断言

基本上是生得都比以前少了,

也确实还是要生到男孩才画句号的。不过已经是通过“科学”手段人为选择了,或者吃药或者用什么其他的手段判定性别然后手。

连着生七八个女孩然后再生个男孩的,某还真没碰上。某遇上的多是两个女孩后生个男孩。

三个村庄都实行了独生子女或者两女户的养老金政策。

大致是一个孩子或者两个女儿的,父母在60岁以后每人每个月可以从政府领50--100(三个村庄有别)的养老金。

不知道甘肃、广西是不是实行了这一政策,还是这项政策在这两个地方不起作用?

某看到的三个村庄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陕西的村庄目前效果似乎不明显,但问起来村里人(普通村民、主要是妇女——计划生育问男的不太合适)都知道,看起来这个政策已经加入村民们的算计之中。因为本村以及周围村已经有一些纯女户拿到这笔钱了。一人一年600在陕北的村庄还是不少的。

东北情况也类似。某去的那个村庄算比较富裕的了。问起来,村里人说,现在一个儿子(已成家立业并且单另着过的,村里老人独自生活的多多)一年也不一定能给父母1200块钱。某在村妇女主任家住了有些时日,碰上过有村民来问独生子女证的问题——是一个儿子,因为这个证涉及到60岁以后养老金的问题。

广东的那个村子比前两个富裕很多。所以那点养老金是不入眼的。不过村里人考虑的是孩子的教育成本问题。问村里的妈妈,都说孩子将来要上大学,但现在上学太贵,不能多生,不过男孩子是一定要一个的。某在这里遇上了唯一的一起躲计生的例子——有两个女儿又怀孕了,好像村里采取了点强制措施,应该多少有点暴力。某没细问。

在这个村一个妈妈说:以前多生儿子是要打架(家族房支间),这些年都不打了,生那么多干嘛,一个(儿子)就够了。

这三个村子走完,某的感觉是,咱政府学聪明了啊,知道光威逼是不行了,还利诱啊——养老金制度以及教育市场化的意外后果。所以广西出事还是有点吃惊。不晓得是政策也各地不同呢,还是因为各地政府的原因?

此三地基层政府(乡村一级)处事风格也有不同,多少与地方财政状况有关系。

广西事件还需要有更进一步的材料才能说话。

根据LZ所说,某感觉是甘肃似乎还是主要靠威逼,而且计生罚款仍然是地方基层的财政来源之一 (广西可能也是)。所以某猜应该是尚未在村里实施养老金制度。

关于计生政策利弊孰多,某没有发言权。不过感觉敞开了生还多少有些麻烦。

关于老年化社会以及劳动力需求的计算,某不太清楚。

不过如果人口总数仍然是在增长,那么资源的消耗总量也得上升吧,而且我国目前人均资源消耗量好像不是逐年减少啊,某没有数据,感觉而已。如果错了,还请哪位大人指正。

现在为了应付资源需求的增长,我国已经积极地把向非洲进军了。

当然这似乎是无可厚非的,不过某心里总觉得这是在重走美国的“帝国主义”的道路,呵呵,或许某的考虑过于幼稚。

最近美国学界比较火热的一个研究是why they hate us? 讨论为什么世界人民都不喜欢美国

想想如果我国某一天也走到这一步总觉得有点心寒。

一个ABC朋友两个月前去赞比亚,回来说到赞比亚目前的仇中情绪。有出租汽车司机当面咒骂中国人,然后问朋友是哪里人。那个朋友说当时只好说是日本人。估计说美籍华人,那就是double troublesome了。

某总觉得计生放不放开,不应该是个简单的计算问题。

不过没有疑问的是,象广西这样愚蠢地靠暴力强制,那绝对的是傻到家了

还是要多想些法子利诱一下大家伙儿。

至于城市居民,某身边倒是有好多根本不打算生的。

打算生的,也有一些觉得应该生多于一个。

打算多生的,基本上是有钱人家,至少是有信心能供得起两个孩子的上学费用,三五万的罚款当然是不在话下。

要是能够允许那些丁克家庭把生育指标让给那些打算多生的人家——当然最好还是通过政府机构了,那和谐社会也许能够更和谐了。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笑话,还是上世纪90年代,某机构通知独生子女人员去领独生子女费,于是有数个丁克的(都年届40了)结伙去找领导:生一个的有奖励,那不生的呢?当然领导打打哈哈而已了。)

纯粹瞎说,千万别跟某生气,拿板砖拍某就好。

利诱利诱,计生政策以及其他政策都一定要高举利诱(换而言之,以替政策的受众着想为出发点)的大旗

关键词(Tags): #计划生育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