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小侃九十年代初的中国足球 -- 网师园
这是我几年前在万维的竞技沙龙发的贴子,非常感谢万维,居然还保留到现在,呵呵。现在正好拿来河里骗点积分,实在是穷啊。。在这里也谢谢竞技沙龙的苏珂儿班主,虽然她不一定能看到。当时她把我的贴子推荐加精。
顺便说一下,我极爱看那娘东菜网友的关于中国足球的贴子,当时他在万维也是个风云人物,可惜现在不知所踪了。。。。
【小侃九十年代初的中国足球】
兄弟在沙龙潜水的日子也蛮久了,今天见了东菜大哥的帖子,一时手痒也来瞎聊几句.
兄弟球岭不长,没赶上八十年代中国足球的好风光,自高丰文以来,国家队的一次次滑铁卢到是一回没拉下. 国足这缺乏中场核心的顽症,也着实令偶可谷鸣心.记得偶九三年时,曾投稿足球报,拟了一个国家队四四二阵型的中场名单,依稀还记得是:
左前卫:曹限东,(马明宇),-()内为替补, 右前卫刘军(李明),中前卫彭伟国,(忘了),后腰高仲勋(也忘了).
稿子虽未发表,可名单中的几个人却多多少少在以后国家队中挑过大梁,这也是令偶欣慰了一把.
这几个人中特别想提一下的是高仲勋.不知大家还记得七运会上的吉林队吗?那时他全宫全守的打法,给沉闷的中国足坛吹过了一阵清新的风.可惜知是琼花一现.不知为啥,这个队中的其他人都僚倒平庸而收场,包括那届运动会的最佳射手李时锋,唯有高仲勋象一棵常明灯一般,在九十年代照亮着吉林队的中场.
高仲勋可以说是我见过的,中国球员中最有大局观的中场球员.他的长传堪称一绝,可以说是中国甲A,乃至国家队中矢误率最低的了.高的远射也很有威胁,基本上每次都能打在门匡范围之内.这看似简单,其实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他的控球,带球,很有一套.老高身才壮实,护球时动作副度大,别人很难将球从他脚下断下,加上他的穿球又准,基本上他每次一拿到球,就能行成一次进攻.
当时穿,控,射样样出色的中场球员也有几个,象彭伟国,曹限东等.但曹,彭失之偏软,进攻中碰到较激烈的防守就难以发挥.而且他们的防守可说是行同虚设.而高则不同,高球风硬朗,拼抢起来,颇有韩国队的劲头.更重要的是他不是一个粘球的人,该传就传,善与把握传球时机而不是一味突破,往人堆里扎.其时这一条恰恰是好的中场球员毕需具备的条件.以中国球员的条件,想要在高水平的比赛中,靠个人突破创造空当,然后再来个妙传,是不太现实的.至少成功率不高. 而象高一样,把球及时,准确的交到前锋队员,或出于有利位置上的前卫或助攻后卫的脚下,反而更有威胁.因为大范围的撤动,有利于扯开对手的空当,发会我队可说是面对强队仅有的'优逝',速度.
前面所讲都是基本功,可说是中场球员人人该具备,而我国队员水平低,大多不具备的技术.而仅有技术是不行的,意识和大局观是区别一个中场球员和一个中场球星的分水岭.而在这一点上,国内球员比起高,无出其右者. 多的不说,广岛亚运会的几场球是高在国家队中的经典之作.高在快速反击中的长传,和阵地战中的分球,传移无不恰到好出,令人感觉到位.而且他传出的球力量非常准确,拿球队员拿的舒服,无需调整而直接可做下一步的动作.可以说那几场球,是我所见的国家队中,中场吊度还象那么回事的几场. 可惜这也是老高在国家队中的绝唱了,之前或之后,他从未被国家队如此重用过.
老高在运动生涯的黄昏,尚能为国家队中场带来一抹亮色,恰似一道闪电划破漆黑一团的夜空.不能不令我等既配服又痛心.为高没能在他的黄金年代为国家队作出贡献而移撼.要知道那可是举国上下哭着,喊着,要上天不拘一格降一位中场核心的年代啊!放着这样一位现成的核心没人注意,真让人不由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其实,中国的其它事,又何常不是如此呢?
PS:初次发长贴,让各位见笑了.偏颇之处,还请斧正.欢迎探讨,批评.
-- easyboy 06.16.2003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最早看申花的球,是90年代初的万宝路杯邀请赛。办了好几届,印象最深的是有辽宁对和墨西哥内卡萨队参加的那届。两队90分钟踢成了3:3,至今仍记得赛后新民晚报的球评标题:“一场恶斗崭崭崭”,因为这场球实在太精彩了,这标题真是再确切不过。也是在这场比赛中,记住了辽宁队的中场核心孙伟。评心而论,申花队在邀请赛中的表现和她在国内足坛的地位还是蛮相称的,就是能踢出几场好球,但不是冠军的命。这可能和申花偏软的球风有关,“软脚蟹”这个绰号还是蛮贴切的。
那时的申花队有着细腻的技术和不错的整体战水平。比较出色的有王刚,小三毛唐全顺等,更重要的是队员的球风都差不多,配合起来比较默契,所以踢的好时,真有行云流水半的感觉。2号王钢是后卫中的异数,他司职右边后卫,脚下活确比国内许多对的前锋还好。他在右路的助功是申花重要的进攻手段之一。和后来的吴成英不同,他的助攻主要是利用自己的技术,而非速度,传中球的落点极佳。主教练王后军有小诸葛之称,对新人的培养往往独具慧眼。申花在万宝路杯邀请赛也涌现了一批新秀,包括刘军和申思,这两人在日后成了申花中场的主角。当时,刘军的表现似乎更抢眼些,从他身披10号球衣也可以看出王对他是寄于厚望的。
职业联赛第一年,上海足坛风云突变。申花临阵易帅,徐根宝取王后军而代之。有小道消息说是因为申花集团觉得王的要价太高,而徐则称虚而入。总之舆论上是贬徐褒王的多。徐的第一堂训练课,原队中的主力老队员,除了成耀东和李晓,其他人悉数缺席。范志毅那时,资格还不够老,当不在此列。徐确实手腕强硬,那批闹事的老队员从次后就再也没出现在申花队的阵中,从此淡出了足坛,错过了中国足球发展的“黄金”时代,人生的际遇有时真是很无奈。
一批娃娃兵代表着上海队,这支中国足坛的传统劲旅参加职业化后的第一年联赛,恐怕是谁事前都想不到的。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素有“软脚蟹”之称的上海队居然祭起了”抢,逼,围“的大旗,真让人要感叹世事无常。
记得有一次和北京队比赛,只看到一穿绿衣的北京队队员在中场带球,几个申花的白衣小将围了上去,那北京队队员技术了得,在人堆中左突右冲,并拼命护住球,可就是突不破这数人包夹的重围,想传球也看不清圈外的队友。只见场上一白色人团中包着一绿点,移到左来,又移到右,不一会儿,人团散开,一白衣球员带球疾进,一绿衣球员到在草坪上。最后比分是3:2还是4:3偶记不清了,反正是申花胜,曹限东为北京队在最后关头进了一球。那时所有和申花队交过手的队伍都说不适应申花队的打法。这“不适应”让申花在第一年联赛中拿了亚军,让许多一开始不看好申花的“专家”大跌眼镜,也让徐大出风头。
95年的申花达到了她的高峰,谢晖,祈宏,吴成英三剑客的涌现,范大将军在前场的出色表现,李晓的宝刀不老,再加上刘军,拉德,萨沙这批攻守兼备的队员和总在下半场发威的超级替补申思,使申花队具备了惊人的攻击力。号称大半个队都是攻击点,得分点。进攻手段多样化,有远射,有配合,有头球,有抢点。一度有十连胜的佳绩,而且,许多场次是大胜对手。那时,看申花的球是一种享受,是看申花水银泻地般充满激情的进攻,是看对手疲于招架,即使摆出铁桶阵,豁出脸去踢难看足球也防不胜防的无奈。95年的申花令我们上海球迷扬眉吐气,惊喜不已。相信许多球迷也是从那时起成为申花FANS的吧。
盛极而衰,95年以后,队中长期被掩盖的矛盾随着夺冠而暴露了。范的目中无人,徐的霸道作风,申的委屈都是这些矛盾的导火线。内耗中,前场的攻击力下降了,而后防不稳的老毛病随着攻击力的减弱,暴露的越发明显。7连平让申花失去了冠军,也让徐走下了教练的位置。
96年以后的申花迷失了自我。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申花在不屑的抛弃了“抢,逼,围”之后,确再也找不到一中属于自己的,鲜明的风格了。从斯托依科夫,到彼德,到拉扎罗尼再到徐短命的复出,申花陷入了一种轮回。申花在各种风格中摇摆,或者说是踢到哪算哪。决策层认识到了“抢,逼,围”的不足,却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替代品。及至重又请回徐,彻底承认了前一段各种试验的失败。
可惜此时的申花以不是当年那批毛头小子了,徐再也没有足够威信象以前那样进行管理了。而此时的甲A也不是当年的甲A了。不出所料,徐的复出以失败告终。甚至连“抢,逼,围”都救不了申花了,何其难勘。
坦白的说,徐是有功于申花的,当年“抢,逼,围”一贴猛药治愈了申花的顽症,取得了佳绩。可是徐只有这两下子,申花队传统的技术风格,是徐没有能力传承下去的。而这也种下了徐的败因。“抢,逼,围”离开了一定的技,战术水平是走不远的。95年的申花能夺冠,除了应用“抢,逼,围”,更重要的是队员的技术水平还都不错。这确是王后军打下的基础。刘军,申思,朱棋,祁宏等都是王培养出来的,徐只是在适当的时候摘了桃子。所以说,申花夺冠,王其实也有很大的功劳。我以为,没有了王后军对技术风格的坚持,忽视了对新秀的培养,这才是申花今天困境的主因。
看看后来的新人,忻峰,李诚铭,卞军等,有几个人的脚下技术是过硬的?他们已经踢不出上海队传统风格的球了。不要和王钢,唐全顺一辈比,就是和申思,刘军一辈比也有不小的差距,一蟹不如一蟹呀!投入上去了,申花却衰落了,这似乎也是今日中国足坛的缩影。我怀念万宝路杯上那支秀气的申花队,怀念95年那支激情的申花队!
PS:还想特别谈谈刘军。申司与刘军是上海队中场一左一右,两个进攻发起点。申思名气大些,我却认为申思不如刘军。申思防守能力差是公认的,这也是他在国家级球队不得宠的关键。刘军正相反,他在中场的防守是很积极的,一旦丢球以后,他的回抢可以用拼命来形容,他是个很负责的球员。进攻上,申思有一套,任意球也不错。可刘军也不差,他在右路底线的传中球落点极佳,而且发挥稳定,很少出现被对方后卫逼在底线,传不出球来的情况。这是因为刘军有一绝招,就是他能在高速跑动中传中,所以就不须停下作调整动作。这令对方后为很难防。踢过球的朋友都知道,在高速跑动中,将行将出界的球钩回来,踢到禁区中理想的落点是一项很难练,却很实用的技术。王当年要培养他为中场核心,还是有眼光的。刘军也是国家队中,上场次数,时间不多,却场场发挥稳定,有良好表现,可就是不被重用的球员之一。有时,国家队的用人标准是很令人迷惑不解的。
拉拉杂杂,谈了很多,不过说了些我的一孔之见,让大家见笑了。
先在新兵营展览几天吧,我会随后转去体育版。
以文会友, 以网结缘, 人生何处无知己....
延边历来足球氛围浓厚。长春高校一打联赛,说朝语的比说汉语的还多。职业联赛初期,延边以30万人口,仍在甲A挺了好几年。队中除高仲勋外,李红军长期担任国家队主力后卫;此外还有任意球出众的金永洙。
延边队比较排斥本民族外的队员,当年姜峰出走辽宁,在吉林队(当时吉林队就是延边队)中受到教练及队员排挤也是原因之一。
有一年联赛,延边队屡次遭遇疑似黑哨。之后便到北京去反映,当场裁判受到处理。其后有南方某支球队遇类似情况时也向上申诉,被斥之:你以为自己是少数民族?
欢迎到体育版。
喜欢小彭,可惜啊
当时的中国足球训练水平和效率都很低,流行的是一慢二看三通过。技术差还想玩花活,最怕预见的就是疯狂逼抢了,一逼就慌一抢就乱,所以效果自然好。
等到12分钟跑初见成效,职业化之后训练效果也上来了,大家也就不怕了,大不了一起跑,谁也跑不死谁~
外员就是外籍球员。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韩大嘴的话。当时的某场比赛,换申思上来,大嘴这么讲,我眼里看见是一个黑头发留分头很中国的小伙子,耳朵里听见他是外援,外国人,当时就神经分裂
对现在的中国足球在没有兴趣啦
“中国足球,没戏啦”
高仲勋!!就像一只大钳子!还记得崔殷泽吗? 多么慈眉善目的老头啊。。。
马明宇的远射,范志毅跟张恩华的头球,彭伟国的任意球,姚夏的速度,谢峰的边路助攻,高峰的冲刺,可以记忆回想得太多了。
过去的足球之夜也好看。。。不像后来的。。。搞了个什么什么天下足球,向被阉割了的种马。。。不知所云。。。
当时对延边敖东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韩国主帅崔殷泽,一个就是郑东七。不过很可惜,延边敖东实在是没钱,偶尔出次好成绩不难,难的是如何保持。而郑东七堕落的速度比他崛起的速度还要快。
高仲勋说中国足球没戏好像就是因为那次对上海申花因禁区内手球被判了一个存在争议的点球的缘故吧,大概他的意思是敖东没钱没势力,所以经常被裁判欺负。不过我相信,许多人恐怕还要抱怨敖东已经占了不少便宜了,因为是少数民族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