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论“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的难度:引子 -- 黄河故人
王彻有子王祜,16岁以才气惊人,因时局动荡没参加科举,但并不妨碍他当官到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因为为人太过正直,被贬官离开京师。离开前手植槐树三株,发恨下一代必有人位列三公。三槐堂由此而来。
王祜有子王旦,果然当上宰相。王旦23岁便进士及第,文才不让其祖,机会好过乃父,仕途堪称顺利。他有个同期同学叫寇准。
才三辈人,就从唐到宋了,五代十国全熬过来了?
还是我把五代十国想的太长?
老李探花:我有意见!古龙写书就把我们写到了这里,所以对方不可以以多为胜。我方出七人,对方不得超过此数。
马甲:王家,你们可有意见?
对面阵营走出一位老头
老头:在下王观之,乃大宋成平三年(1000)进士,老李探花所言极是,老朽且代儿孙们应下此条件。
大李探花:敢问先生可否一一介绍?
王观之:然。那边第一个,乃是不才的侄子王益,祥符八年(1015)进士。
他的下手,是不成器的几个孙辈和重孙:
王沆,庆历六年(1047)进士;
王安仁,皇佑元年(1049)进士;
王安礼,嘉祜六年(1062)进士,官拜尚书左丞,相当于宰相;
王雱(王安石之子),治平四年(1068)进土,其父变法中坚人物;
王安国,熙宁元年(1068)进士,于书无所不读,以文章称名于世,同时恃才做物,对科举功名事业不太在意
小李探花:可否取进士证一看,这年头北大门口毕业的博士比较多。
王安礼:此言甚是无礼!!
王安仁:以德服人,借他一看,又有何碍?
(众人交换进士学位证书)
小李探花:以我练飞刀的眼神,对面那个王安国的进士非常可疑,他的编号和别人不一样,不在咱大宋朝编号体系内。估计不是北大门口毕业的,就是人大门口毕业的。
大李探花(手指王安国):兀那汉子,站了过来,你的证有问题。
王安国:我乃大宋神宗天子赵官家御赐进士及第,哪个不服?见到此证,尔等还不跪下??
小李探花:你敢如此说话?
正在此时,忽见一人,又似一鬼,飘摇而至。王雱跪倒,口称父王。
老李探花大惊:“来者何人????”
王益:此乃在下不成器的儿子,王安石。因死后被封为舒王,故雱儿口称父王。刚才在和阎王爷讨论变法的事情。因为阎王爷有一事不从他,发起了拗脾气,故而迟到了片刻。
大李探花:你们作弊,多来了一个。
王雱:我方不得多出七“人”,然家父并没有以“人”的身份来的,所以不在此列;若非如此,在下怎敢口称父王?
老李探花:此家有很深厚的朝廷背景,估计我等讨不了好处去。不如暂且认输。何况已经输了两阵,再输一阵却也无妨。
小李探花:以我练飞刀的眼神,敌人后面又有两股人马,似片刻后即会赶到,我等须小心敌人的车轮战法。
大李探花:马甲,后面来的是什么人物?
马甲:后面来的是山东孔家和福建许家。
老李探花:李家诸位进士!!福建许家不知何等人物,山东孔家可惹不起。万一他们扛了老祖宗的牌牌过来,我等又要拜一次,不爽。
我等且先退回李家大院,把那个叫古龙的找来,问他一下,为何不写李家三七二十一名进士,害的来了如此多的NB挑战者。
(注:王家在王雱之后,再无名人,以致被怀疑绝后。这件事与王安石的外孙子涉嫌谋反有关,王家元气大伤)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号称父子兄弟状元,36年内出5个状元的BT家族
PS:有种说法好像是48年内6个状元,“五子登科”“祖孙、父子、兄弟六状元”人称“天下状元第一家”太NB了。
刚刚上网搜了一下,这段有趣:
粘西比哪里都有啊,呵呵!
钱塘沈氏那是杭州了.
沈万三是苏州的,沈雁冰是嘉兴的,偶一个朋友是嘉善沈氏,和沈雁冰同宗.
进士这个东东,是比较难获得,还是比较容易获得?
以前奶奶在的时候,经常听她老人家说,她们家是明末清初分支,仅她们这一支在清朝就出了三十几个进士,我总觉得似乎进士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后来看了一些书,又感觉好像很难很难一样
这个,这个,奶奶已经去世,但是以前听她远不止说过一回,记忆深刻,我当时的感觉就是,中个进士跟今天上个大学一样简单的。
基本上平均下来两年左右一科,每科几十人到一两百人。
不限制复读次数。
合下来至少省里前三名。另外,古代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