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征文】古汉话的活化石——闽南话 [二]迁徙与语音 -- 老顽童
有人不知,认为满语与拉丁语、梵语一样,是死语言,其实不然,满语是活着的语言,中国现还有4万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满语,只是使用满语的民族不是满族人而是生活在新疆的锡伯族人。
早先锡伯人应有锡伯语,后依附蒙古,改说蒙语。满清兴起,提倡“国语骑射”,锡伯人就又改说满语了。
锡伯人剽悍,据史料记载,清政府先后平定西部几次叛乱后,针对伊犁地区人烟稀少、防务空虚状况,清政府于1764年(乾隆29年)调遣盛京(今沈阳)等15个城镇骁勇善战的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长途跋涉横穿蒙古大草原,翻越阿勒泰山,西迁至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
岁月变迁,如今东北的满族、锡伯族人,在强势的汉语环境改造下都不说满语了。而生活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查布查尔县的锡伯族人由于当地的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反而将满语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的满文专家几乎都是新疆的锡伯族人。
40万生活在在贵州的水族的“水”,据考证是音译自他们自称的“睢”,两千多年前他们生活在河南的睢地。后不知与秦国结下什么梁子,被秦始皇一路追着,南逃躲进贵州的大山里。这么说来他们是古华夏民族的一个分支。难怪他们的“水书”文字极象殷墟甲骨文。要说华夏古音,水族语应该就有。
如此看来,一个民族早期语音,不一定存在容易受冲击的原发地,反而是存在外迁至特殊地理、人文环境的外迁人群中。
西汉的司马迁说:“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这说明当时的中国南方生存条件好,但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所以从东汉末年起,为了逃避战祸,许多北方官民陆续向南迁徙。西线进入巴蜀;中线进入两湖和江西;东线进入江浙,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高潮。
唐代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战乱不断,北方人又多次大规模南迁。南迁的北人与南方的汉人、少数民族混居,形成如今基本稳定的南方各地口音。
下文乱弹南方话
再喝口茶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锡伯族据说是鲜卑的直系后裔,不知确否?
等着下面说南方话。
猜一下顽童兄的观点。
老顽童兄想说中原的古音更多的保留在南方,是因为古音被移民带到南方。
我以为中原的古音本来就是原自南方。自北向南的迁徙是被夸大了。
一个极端的例子,
福建的有个姓,有子孙2000万(包括海外),其先祖被归到一个从中原南渡的老头。他在福建开山的时候已经有了70几了。这么零星的个人的语言能够影响一个群体?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
杭州是南渡的中心,杭州话与它周边是不太一样的。移民语言的影响力竟不能出城。
中国古典文明的滥觞是在中原,它的萌芽却是在南方。水族的故事有两个阶段,北去,与南归。北去的经历连他们自己都已经忘记。但濉水之畔曾经的睢氏族明白的告诉今人,睢族当是崇鸟的南方族群。
---97ed.com---
所谓南渡开山,以某人为始祖,并非是唯其一人,这一人只是代表,一般是家族的族长或者军屯的主将。南渡一般是指社会影响力大的士族,这些士族的南迁是家族性的迁移活动,也不是逃荒似的,逃到哪算哪,在东晋甚至有客籍的规定,享有不纳税的特权。所以对当地的语言影响力还是满大的。而且古今中外,有入乡随俗的,也有追星赶时髦的;当时南方开发不久,北方士族的时尚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呦!
谢,能否问一个不相干的问题。八卦的方位有先天与后天之说。
是不是有所本?
---97ed.com---
楼上一定是看了本人的小文,故有此一问。先天是伏羲卦,后天是文王卦。至于所本,应该是对事物和规律的理解不同;当然两者甚至卦的排列顺序都不一样。
本人只是看书,上网学点皮毛,对八卦这种东西研究不深,说不出什么道理,目前也无意钻研。孔子说七十始学易,我连一半还没到呢!
如果一起探讨,我倒是很愿意,不过这是别人的帖子,我们到此为止吧。
本人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wvo,欢迎不吝赐教。
不用说古汉语了,我东西南北到处跑,反而不能够讲纯正的家乡话了,回家的时候怪不好意思的。
老头姓陈吧,实际不止一陈
杭州是一大大院,大院话你有听说过吗
出门人南腔北调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