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林彪打的两次大败仗 zt -- 宁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林彪打的两次大败仗 zt

  湘江战役

  红一方面军长征中,历经百战。但真正对全军生死悠关的当首推湘江之战。林彪的一军团与彭德怀的三军团为中央纵队及整个红军的命运,与湘,桂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残烈撕杀。关于湘江之战,当年林彪的红二师4团团长耿飙和政委杨成武都写过回忆录。彭德怀的红五师师长李天佑也曾 撰文。在潇水与湘江之间,方圆二百里的范围,八万红军为最后的命运在死亡线上挣扎。林彪的一军团从34年11月25日夺取界首到12月2日中央纵队全部渡过湘江,为中央红军整整多争取两天,而这两天将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两天。

  湘江之战,以红军惨败告终。8万6千红军官兵,牺牲和失踪约3万1千人,被俘约6千人。殿后的红八军团不复存在。湘江东岸的红三军团六师18团和红五军团34师全军覆灭。其余各部编制在湘江之战均只剩不足半数。官多兵少。红军大量缩编。自离开苏区突破历次封锁线,红军损失如下:

  第一道封锁线,损失3700余人;第二道封锁线,损失9700余人;第三道封锁线,损失8600余人;第四道封锁线,也就是湘江之战,共损失近38000人,而且主要是骨干作战部队。加上沿途红军征召的新兵,此时红军已不足30000人。(苏区出来的民夫和新兵大量逃亡)

  在告别脚山铺战场时,林彪,聂荣臻,左权,朱瑞等一军团首长亲自为死亡官兵安葬。据后人回忆平生极少流泪的林彪当时望着满山遍野的灰色尸体泪如泉涌。我们看看朱德以红军总司令部给林彪和彭德怀的命令吧:"要动员全体指战员认识今日作战的意义。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胜负关全局"这是为命运而战。

  湘江战役后,在全州旁边的湘江转弯处,叫岳王塘。此处江水流速很缓,上游漂下的尸体几乎全都汇到这里。在水弯处,红军尸体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就是灰色的。几十年后,当林彪位于中共高级领导职务时,也曾去过一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怀旧,但他再也没有回过界首。在中共的军史上,湘江战役是惨败。但是,林彪,彭德怀作为红军开路先锋的最高指挥官,为挽救整个中共和红军的命运功不可没。同时还有五军团的董振堂.

  1934年11月-12月,湘江和潇水之间,中共和红军从死亡线上走了出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湘江边的这些勇士,就不会有毛泽东,共产党的天下。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彭德怀,林彪,聂荣臻,邓萍,董振堂,左权,李天佑,黄克城,陈光,杨成武,耿飙,黄劲功,李英华,易荡平,陈树湘等等,等等。湘江战役是红军辉煌的英雄诗篇。

  二战四平

  1946年春,东北民主联军在进行长达一个月的四平保卫战后,因战局突变,被迫撤出四平。此时是东北局势最为严峻的时刻。稍错一步,东北全盘皆输。林彪本来对四平保卫战就有异议,在国共谈判期间,延安和东北局的许多领导人,包括毛泽东本人都认为东北问题有望和平解决。

  3月13日,中央致电东北局和林彪:东北问题有和平解决之可能。3月23日,毛泽东致电东北局和林彪:立即动员在运动中及其立足未稳时,坚决彻底歼灭国民党进攻部队。愈多愈好,不惜重大伤亡,求得大胜,以利谈判与将来。3月26日,东北局按中央指示电告各部队:此次作战(指保卫四平)为决定我党在东北地位之最后一战。然而林彪不这样看,他说:全国有无和平,因不了解情况,不敢说。但是,东北肯定没有和平。历史证明,此刻林彪的头脑是清醒的。

  四平保卫战,林彪与杜聿明棋逢对手。双方伤亡都很大。5月15日,廖耀湘的新六军22师65团进攻威远堡。除了第一次试探性的冲锋外,65团团长李定一上校指挥的所有攻击都是一次成功。客观地讲,国军65团一个团依靠优势炮火在威远堡打垮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主力(今日第四十集团军的前身,当时三纵司令时为程世才)。小小的威远堡战斗在东北早期国共较量中意义非同小可。65团一个团可以打垮三纵主力,新六军又有什么样的对手好怕呢?

  威远堡丢失,四平之战必败。为此,林彪没有等待延安的命令,开始部署撤退。大凡在战斗遭受重大损失且在失利得情况下,指挥战略性撤退是十分危险的。稍有差错,就会造成灾难性的结果。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雪上加霜的是,在撤离四平时,林彪的作战科长王继芳携带大批文件叛变投敌。杜聿明,孙立人,廖耀湘由此了解到民主联军实力大损,便放心大胆指挥国军一路猛追,直到把民主联军主力赶到松花江以北。在此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林彪等高级将领毅然摆脱了国军,保存了部队的精华。这是值得大书的一笔。胜仗易打,败兵难带。检验一个统帅,一个将领的军事才干,不仅仅在于看其打了多少大战,胜仗;有时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持部队的士气和完整性。林彪不愧统帅这个称号。在四平失利后不到20天,抓住战机,指挥梁兴初一师和罗华生二师接连打了拉法和新城两胜仗,消灭国军两个团,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士气。使官兵们在四平失败的阴影中看到了新未来。

  1947年夏,东北民主联军在夏季攻势的后发起了四平战役。此战的经过及结局众所周知。不管是最高指挥林,罗,刘还是前线指挥李天佑和邓华均负有则。林彪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首先自我检讨,而且多次讲反复讲。林彪这点与有些高级将领是不同的。他从不把责任推到下级身上。以李天佑为例,四平之战失利李天佑,邓华当负主要责任。但林彪并未责怪他,到48年再战四平时还是让李天佑指挥,参战部队还是以一纵(李天佑),六纵(洪学智),七纵(邓华)为主。可见林彪作为战区最高指挥官的气度。可后人往往把47年四平失利,就只放在林彪一人头上,称之为"二走麦城"。("一走麦城"是指46年四平保卫战,"三走麦城"是指青树坪。)李天佑原于百色起义的红七军,到江西苏区后编入彭德怀的三军团,任五师师长。土城战役前因遭王家烈部队袭击,被彭德怀撤职。平心而论,彭总的做法有点过火。因为当后来土城战役失利时,军委也没有撤彭德怀的职吗。这也可以看出彭,林二人不同的将将之法。跟着林总打胜仗,这是四野全军的共识。

  再回到47年四平攻坚失利上来。林彪的长处在于运动战和伏击战。因为以往的历史原因,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时期,中共部队都没有打过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因此几乎所以高级将领均缺乏打攻坚战的经验。林彪也不例外。而国军在抗战中后期,尤其在西南战场,与日军打的几乎都是攻坚战。日军防御战打的极为出色顽强(本人不是在为日寇宣扬。本人认为日本是中国的天敌),尤以昆仑关大战(国军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松山攻坚战(国军新38师和第八军,军长何绍周)最为惨烈。之后,国军专门研究日军的防御战术,知己知彼,为日后战场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中 日最后一场大规模的战役-雪峰山战役时,日军一个联队(团)要想攻击国军一个营的阵地已是不可能的了。陈明仁的71军对日军的防御战术研究的十分透彻,故在四平把这一套全部用以对付林彪了。共军以其之短击国军之长,四平失利在情理之中。

  若以济南攻坚战和石家庄攻坚战来证明粟裕,许世友和聂荣臻之强,以四平攻坚战来说明林彪,李天佑之弱是不客观的。四平之战在47年,对手是陈明仁,而且,这是我军第一次大规模攻城。济南战役在48年9月,并有吴化文起义的因素。石家庄战役则是先有清风店,后有石家庄。四平失利给东北我军上了一课,也为日后的义县战役,锦州战役,天津战役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平之战是惨烈的,但它同时又是东北民主联军走辉煌的起点。胜仗可喜,败仗亦不可悲。从败仗到更大的胜仗,便可称为"辉煌"。

家园 湘江战役不能算败仗

湘江战役是长征的一个缩影,虽然损失大,但保存了力量,是战略胜利。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