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长城有战略防御功能吗?有感长城入选“世界新七大奇迹” -- 青草蛇
照我看,这应该是对大汉盛唐自信心超级爆棚的结果,hoho
另外,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斗争,好像从来没有过谁能把游牧民族赶尽杀绝,一劳永逸的。
也就我国倒霉有这游牧民族,欧洲哪有这个麻烦
反正按照你说的,中原就肯定不能采用防御性战略。我不知道你这个结论怎么来的。
另外,我也不知道,按照你这个逻辑
是否北欧蛮人有了文化,也年年灭罗马帝国?
要知道罗马好像也是采取防御性战略的。
另外我也不知道啊,有了文化的游牧民族的战斗力还会不会那么强悍,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在战斗力上的优势,又有什么值得那么夸耀的。
不知道你说人家自己都不相信是哪里得到的结论
长城使得对方进攻从随意选点,变成只能选择有限的几个点,功效已经很明显了吧?
在这之前的直奉战争,双方也曾血洒长城.
关口,不是那么容易绕过去的.更何况,统帅还要考虑,过去了,一旦失利,怎么能够退回来?
我在那边呆过10年以上的,兄台,另外南北东西都是沙漠?kao,原来我是骆驼啊~~~~
那一次就是因为不具备主动出击的实力贸然跑到长城外面去,才被抓住啊。
而后的北京保卫战恰恰是依托长城防御进行的。注意:北京不在长城里面,而是长城上的一个要塞
汉武帝的积极进攻是以长城为据点进行的。你可以看一下李广的战斗履历:雁门,上郡,代郡,右北平,全在长城一线,卫青霍去病每次出击,都是从长城出发。而修养时则是以长城为掩护。李陵回撤时,也是希望退回长城以内,只不过当时没办到
我仔细想了想,游牧民族能对控制长城的中原政权造成威胁的,却一个也想不起来。你不要告诉我是建州喔。
就拿最弱的明代举例吧,蒙古各部被明的“消极防御”打的分崩离析。建州如果不是赶上了“天灾加昏君加叛徒”,就是鄂伦春的命。
五胡乱华是已经投降的匈奴在长城内部闹起来的好不好,那时候西晋八王之乱已经把自己的力量消耗得差不多了。
金辽蒙古,恰恰说明了,中原王朝不控制阴山山脉的后果
顺便一起回答狼烟的问题
我印象中,五百以下不放烟,狼烟一股为五百至2000人,10000人以上为五股。很久以前看的资料了,一时之间还真无法提供来源。
汉代将入侵规划为几个大的方向,如雁门等,从汉代每次的救援情况看,几乎每次都准确的判断了方向。
河里原来有文章研究过,沉河底了……
在您的提示下,看了一些相关资料。我原来的看法可能太简单了。古人对于烽燧的管理还是有一套的,虽然未必历朝历代都完备有效。
你的资料是这个:
这可能由于烽燧经常增减的缘故。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摄御史大夫张仁愿在黄河北岸修筑三受降城后,又“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一千八百所”;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以河源冲要,欲加兵戍之,而转输险远,乃广置烽戍七十余所”。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以边隅无事,寰宇??安,内地置烽,诚为非要”,下敕“量停近甸烽二百六十所,计烽帅等一千三百八十八人”3。以此推算,唐朝设在边境和内地的烽燧当在1万以上。
唐朝于每烽置帅一人,副一人,还有烽子若干人。均归尚书兵部职方司管理。烽燧官吏主要掌管烽燧的保护、修缮和报警。其放烽有炬、炬、炬、炬的规定,烽炬的多少应根据入侵敌军的多少决定。施燧的规定大致与此相同。这样,接到烽燧报警以后,朝廷就可以决定派遣抵御部队的多少。另外,设在关内的烽燧,还须在每日初夜,放烽一炬,报告平安,故“谓之平安火”。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八日,由于潼关失守,烽燧吏卒皆溃,“无人复举火”,故至夜暮,“平安火不至”,杨国忠始首倡幸蜀之策。
注意一下,你提的这个资料中,说的是烽燧,而不是长城。这两者还不是一回事。
不过这个更全点,
秦以前的烽燧制度难以详考,资料中提到的主要是汉、唐、明三朝。
汉代可以表示敌人数量、有些地点还可加示方位,不知怎么加的。传递速度不快,500-600公里/天。
唐代可示数量,没提方位,也许也有吧。传递速度快了,1000公里/天。
明代先加了炮,后用悬灯、炮、旗替代烟火+炮。有表示东西南北四方位的方法,但没提数量表示法,应该也有吧。传递速度更快了,3000-4000公里/天
做为一种通信方式,烽火传递也有纠错手段,比如对误举有处理方式,想想也够乱的吧。你刚把上一个信号传递过去,他又告诉你那个信号错了,再来个纠错信号,一惊一乍挺吓人。
再后来驿站的作用比较大,烽燧方式就逐渐没落了。
所有这些说明中都没提如何获知烽火从哪个点起始,我的这个疑问并没有被解释。可能是这个信息太难加了。正如有的资料说:
在汉代,常有匈奴入侵先攻烽燧的记录,可见敌人也是知道如何破坏这一军事通信手段。
另外,在战争中,烽燧制度失效也是很正常的。大敌当前,烽燧管理员撒腿就跑也很平常。前文引用资料中就提到这点,所谓“平安火”就是时钟信号吧?时钟信号没了,这条线也就断了。
请注意,这种通信方式是单工的,也就是单向的。它不可能Q/A. 如果敌人再聪明点,以佯攻调动对方烽燧不断示警,经常的折腾,使对手疲于无效运动,那烽燧就不是示警了,而是天大的玩笑了。我不了解古人是怎么处理这点的,这可能就不是“烽火戏诸候”,而是“烽火戏中原”了。我的这个问题也没有相关答案。
总之,烽燧实际使用不会那么简单,尤其是和敌方战术结合起来,还面临着太多应用问题。这也可能就是我们在很多历史资料中,很少见烽燧成功运用的例子。在大量的古代战例中,以烽燧示警开始的多吗?我没这感觉,好象极少有人提起这点,这是为什么呢?
我个人感觉,烽燧这玩意其实还是很不可靠,让人难以充分信任。
看看不走山海关会绕多大一个圈子。而且你也说过你玩过帝国时代,那想想如果你的城没有城墙是不是很狼狈,敌人可以从四面八方渗透进来。
后者几乎被灭光了
自身物质条件上依靠的是森林半渔猎半农业方式下培养出的骑兵和掠夺的人口进行的农耕劳动。
在那个时代游牧民族已经不可能再风光了
不过没长城那么结实罢了
毕竟保持了八旗的部分悍勇,而且当时国力强盛,能够支撑这样的战争。
关键是,清和蒙古大部是的同盟关系,有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的维系。
这样准噶尔部,再也不能像过去的游牧民族一样,跑到贝加尔湖以北就没事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