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和香港十年(上) -- 听松

共:💬60 🌺38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我和香港十年(上) -- 有补充

上个星期国内的各大电视台都在播放与香港回归十年有关的节目。 我突然想起这十年我与香港也有几次交集,再不回忆一下,只怕会忘掉了。上周被不断跳水的中国股市和家里的一些事情弄得没有一点心情。今天写点往事,就算赶一个迟到的热闹吧。

第一次去香港,是在十年前的97年2月份。我那时工作了几年后打算出国,考完T和G在申请学校。前一年就是96年初的时候听一个朋友的朋友说内地的人在香港可以直接申请加拿大的技术移民。我当时听了觉得不可思议,不过朋友言之确确,还说知道有人已经办成功了。我看开始交的代理费不多,觉得反正想出国,多条路试一下也很好,就把自己的资料整理好了给了朋友。不过当时心里是不作什么指望的,谁知道这事是真是假要等多少年呢,再说那时申请个护照都很麻烦,香港还未回归,普通人去香港要有公安局发的通行证,名额较少,没有直系亲属等比较强的理由是申请不到的。

97年初,当我正在为申请学校斟酌来斟酌去的时候(有限的邮费和申请费要用在刀刃上),没想到竟然收到移民的面试通知。我是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不知道要面试什么,而且不知道怎么去香港。那时国内远没有普及互联网,没有今天众多的经验贴、功略什么的可以参考。我知道通过公安局拿到通行证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一没有理由二没有关系。我问帮我联系代理公司的朋友,他也不太清楚,建议我可以参加到香港、新马泰的旅行团。那时各级领导正流行去东南亚公费旅游,但这个建议对我这个毕业才几年工资几百的小百姓来讲是太昂贵了,面试如果不成功那损失就大了,而且那时内地的这些旅游团基本是公家组织的,我只去面试、完了即回也不可能跟着旅游团,旅游团也不敢让我脱队。我的家里人虽然有人公派出过国,但没人经历过这些事所以没法给出任何相关的建议,只是说钱不能花多了(我的费用得靠他们资助)。我一个女孩子没有什么太多社会阅历和关系,真觉得自己去香港是个很难的事情。

不过我去了趟广东,就发现那一带的政策和办法是很灵活的。比如说旅行社可以把你的护照混在旅游团里帮你签一个东南亚国家的探亲、旅游签证,再给你一份从香港出发的机票(真的机票,但你到了香港马上要还掉,也坐不了飞机),你在香港转机是可以不要香港签证就能呆7天的。你如果自己出境不跟旅行团收费是最便宜的,但出不出得了就是你自己的事(当时中国的出境处卡得严,生怕放人出去会惹事)。跟着旅行团出境收费要贵很多,而且有一些什么限制,年代久远,我已记不起来。最后的结果是我选择了办一个东南亚国家的签证、自己出境,费用好像是¥600多吧。旅行社的人说最近出境时对不跟团的旅客查的较严,你要说是去探亲的所以没有跟团,还给了我一个名字和地址就说这是亲戚的名字和地址;另外,因为拿签证到香港转一圈而不去目的地的人不少,所以香港出境处发现了会记录,以后再进香港有麻烦。我当时也管不了那么多,觉得整件事情有太多的未知数,不要花费太多就好。确定下来行程,又开始找在香港的住处,家里写信去给在香港的远远亲,久未回音,也不知地址变了没有,临走前几天只好打一个某城市驻港的办事处的电话(当时打香港的电话费好像是十几块一分钟,说话都要快),订了一个床位。没想到放下电话,香港的远亲就打电话过来说可以去住,还可以去火车站接我,当时我心里放下一块小石头,现在就看出入境有没有麻烦了。

面试前两天,我到广州买了去香港的火车票,早去一点是怕万一出入境不顺利还有时间补救。那天早上,我提前了两个小时到了广州东站(好像是),转了一圈找到了去香港的出发厅。出发厅的电子屏幕上不断显示中英文的出境提示,让我觉得很陌生和很紧张。我不知道程序是什么、会发生什么,只有咬咬牙排着队,一边还在背那个旅行社给的名字和地址(名字和地址挺古怪,记不住)。到我了,里面的工作人员看了我的签证,问:“你是第一次出境,为什么不跟旅游团?” 回答:“我去探亲,所以不跟团。” 问:“你亲戚是什么亲戚,在哪里?” 答:“是XXX。住在--” 当时脑子比较乱,根本记不住地址,马上把纸条拿出来给他看。他瞄了一眼,说:“你怎么会自己去看这么远的亲戚,你家里人呢?” 答:“他们以前去过,他们很忙。” 工作人员再看了一下签证,然后向远处挥了挥手,就有一男一女两个工作人员走过来,一起翻我的护照。一个工作人员说:“我们很少看到单身的女孩子去那里,曾经有几个女的办的旅游签证却跑过去找人结婚。” 我赶快回答:“我是探亲的,不知道有人过去结婚的事。” 他们又说:“你这种年轻的女孩子一般是不让单独去的,一般都是跟着团体。到那里如果不回来了就不好了。” 我觉得事情要糟,只好又解释是探亲,自己都觉得言不由衷,不知还要讲什么,只有沉默等待。那个女工作人员有点同情心,说:“别把别人吓住了。” 另外一个又问:"你是干什么的?” 回答:“工程师。” 他们有点惊讶:“不是吧?你看起来不大啊。” 他们又去翻我的护照,在职业那一项确实写的是工程师。他们又说:“你是工程师去那里干什么,你去那里不会留下来吧?” 我笑着说:“不会。我还要赶回来上班。” 他们又问了不少问题,我的心直往下沉。这时有一个工作人员又对我所在的城市发生了兴趣,问:“你家住哪里?” 回答:“XXX。” 问:“真的啊?” 答:“就在那。” 我看到连家里的情况都要了解,就觉得肯定要被卡住了,心里着急的是怎么通知香港亲戚和改面试时间。谁知道那个人下一句是:“你真的住那啊,我是在那里读的书。” 天哪,我住的城市是一个偏一点的中等城市,只有几所学校还多是本地招生,在广州碰到在那读过书的人概率应该很小的。轮到我吃惊了:“真的啊?” 他说了几个景观名字又问了一个什么地方现在怎么样了。我觉得他说的地方和我住的地方不太对得上号,可能是因为他的口音也可能我当时紧张没听清,但我还是直点头说“挺好的,挺好的。” 他笑着对他的同事说:"真难得在这里碰上从XXXX来的人。” 想一想又对我说:“本来象你这样年轻单身的女孩一般是不能单独去那的,不过你是工程师,倒是和以前我们碰到的人不一样。难得我们都在一个地方待过,就放你一次了。” 旁边他的同事也对我说:“是啊,你今天运气好,就让你过去了。” 整个过程大概有十几分钟。

我过了关走到候车室,越回想越觉得事情凑巧得都不像真的,好久都惊魂未定。到了检票上车的时间了,我拿出票走到检票口的时候,眼睛突然看见我的票是第二天的。那一刻我都觉得象在梦里。这张票我买了后曾经看了好几次,竟然都没发现时间是错的,这个时候发现了已经太晚了,再去换票是肯定来不及了。火车马上要开了,这是当天最后一班到香港的火车。检票员已经向我伸出了手,我只好装作没事似地把票递给她,期望她没有注意,心想即使发现了我就补票。她象寻常一样将打孔机夹住票正要打孔,却停下来说你的票不是今天的。我只能解释说:“我买票的时候是说的买今天的票,怎么会给错了?” 她问我在哪买的,我说广州火车站。我忙问能补今天的票吗,心里想这张票能不能退都没关系,只要能上车。可她回答说今天的票已全卖完了,没有位子了。我的脑袋都有点空白了,知道如果走不了会有很多的麻烦,忙请她帮一下忙。她想想说:“头等车厢还有位子,但价格要贵一些。” 我大喜,赶快把钱掏出来。我刚在位子上坐稳,车就开了。我就象是受了惊吓,半天缓不过气来。

我从此心里都下意识地回避这一段经历,后来家里人闲谈时问我过程,我都回答一切顺利。今天回想一下,我那时从申请护照到出境所经历的麻烦,今天的年轻人可能都不相信。我当时那样做实在是没有办法,因为没有什么其它渠道可以到香港。现在的人拿着身份证就可以去公安局办护照和香港通行证,不需要单位审核各部门盖章,出境的时候也不会被盘查。真好!

面试倒是顺利。遇见一个也是内地来的人士,问他怎么到香港的,回答是他经常到国外出差,绕到香港的。我原想当天下午就回去,亲戚却建议我在香港转一下,至少到海洋公园玩一下。亲戚的公寓在地铁站旁边,交通方便。相对内地来讲不大的公寓,月租金要两万,对我来说是天文数字;家里的车是奔驰,我刚要惊叹却被告知路上的车都是名车,连教练车都是好车,但那里车不值什么钱,车位值钱;跟着到茶楼吃点心,听说推餐车的老婆婆一个月至少挣八千到一万,我说干脆我来打工好了;看到广告上一套小房子几百万,还以为数错了零,亲戚教育我说在香港有一百万那是刚起步... ...

我坐地铁和电车出去转,商场是不进的,餐厅快餐店也不进,觉得太贵。坐小轮渡过海竟然只要一、两块钱;投币电话打回家比从国内打香港要便宜,亲戚还说香港市话是几十块钱包月随便打,打美国等地一角钱一分钟,这都比国内那时的垄断收费要少多了;去海洋公园,门票好像200多,所有项目随便玩,比国内的游乐场要好玩得多也便宜一些。商店店员和我问路的警察好像都不会说普通话或国语,所以我也不难为他们就用英语交流了。

亲戚开车带我去山上转,我听说路过了浅水湾饭店就要求下来看。我那时很喜欢张爱玲,她的《倾城之恋》看过多遍了,那些发生在浅水湾和浅水湾饭店的情节历历在目。踩着饭店前面的细沙,漫步在饭店里想象在各个空间发生的故事,我觉得又一份心愿了了。

香港回归的实况转播我是在多伦多的一个远亲家看的。亲戚和他们家族在解放后的历次运动中受了不少磨难,文革结束后用各种办法到了国外,他们对GD的印象是很糟的。仪式开始后,亲戚一直在说着不满,叹息香港的日子要不好了。没想到最后时刻降旗和升中国旗时,亲戚却激动起来,一边擦眼泪一边说中国现在强盛了、把英国人赶走了,这是他们解放前在租界生活时想都不敢想的。我点点头。

这就是我的香港1997。

关键词(Tags): #香港#十年元宝推荐:landlord, 通宝推:盲人摸象,happyyuppie,桥上,朴石,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十五年前的老文被翻出来,重读旧时经历感慨万千!补充几个细节 -- 补充帖

谢谢铁老大谢谢西西河一直保存着旧文,让自己这段二十五年前的往事重回脑海。年纪渐长,记忆却衰,如果没有这些文字记录,人生中某些重要片段就会逐一消散在岁月中。

趁着自己还记得起来,补充几个细节。那时出境之难,现在的年轻人怕是难以想像,连自己回想起来都觉诧异。这几天我正好在发贴讲加勒比海几国游,突然要回忆当年如何连蒙带混拿到第一本护照、排除万难第一次出境的事,真是有穿越之感,也许我正活在一本穿越小说中,哈哈。

-第一本护照

当年的护照可不是你拿着身份证就能去公安局办的。

首先,你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出境理由,比如出国留学、探望直系亲属等。这个理由也不是你说说就可以的,需要有国外发来白纸黑字的录取通知书或邀请函。那个年代家里有直系亲属在海外的人家不多,所以大多数普通人出国的途径就是出国留学。当年大家都没有钱,想出国读书就一定要拿到奖学金,全额最好,半奖比较勉强,而这条路的第一步是TOEFL和GRE考得好分数。这里cue一下新东方,R.I.P. 多少年过去了,一直难忘当年俞老师在简陋的中关村大礼堂讲台上的风采。他对着下面我等灰扑扑的上千学生,一边解析最新的GRE试题,一边讲述他黯淡的过往以及“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格言,这句话鼓舞了当年的我咬紧牙关不退缩。

其次,你需要学校或单位的批准,在表格上签字盖章。这一步对在校学生而言可能是交培养费,钱能解决(当然培养费对当时的一些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而对于已工作的人来说意味着领导可以做主你的未来,领导高抬贵手的话办下来就是几天的事情,如果领导因为种种原因想卡你,那可就论年了。在新东方上课时,听过多起拿到国外录取通知书和全奖后单位不批护照的事,那些人软磨硬泡就差到领导家去上吊了,可领导出于各种原因就是不在护照申请表上签字盖章,最倒霉的一个已经闹了三年。

我当年比较幸运,因为单位没卡。主要因为单位是个本地热门的好单位,不知多少人想挤进去。我的直接领导也比较开明,知道我在准备英语考试,觉得出国留学是好事,但再三要我考虑清楚,因为我如果不走就准备提拔我当副主任,单位也要进行最后一次福利分房、我的分数可以分到两房一厅。我回答说考虑得很清楚了。领导和单位一把手关系不错,就直接给一把手打了电话,然后我马上拿着表格去找一把手签字,一把手勉励了几句,在单位意见那一栏签了同意两个字,就叫我去找办公室盖章。整个过程不过就半天的时间。

我那时还没有开始申请学校也没有录取通知书,但家里长辈在海外有几个亲戚,最近的在香港(就是我文中提到去住的那家亲戚)。那时家里托人问到了公安局办护照的部门领导,有熟人好说话点,那边说如果是香港的亲戚邀请去香港探亲可以办护照,但邀请信里要写清楚为什么是邀请我这个小辈去而不是长辈去。家里人讨论了几天应该怎么和香港亲戚说,本来请亲戚出这个邀请信就是求人了,如果还对怎么写有要求,就怕本来就不太亲的亲戚不耐烦,万一寄来的邀请信不合要求,一来二去的费人情还耽误很多时间。

要不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那时我突然想到,其实邀请函就是一封信,而亲戚正好前段时间来过一封信,那么我们自己以亲戚的口吻写信,再装在这个香港来的信封里,是不是也可以混过去?计划看起来通,但有两个难点,一是海外写来的信的信纸都比较好,不是国内当时那种印了红杠杠、薄薄的半透明的粗糙信纸;二是,海外的来信多是繁体字,字迹也不可能像我们从小写字被要求的那样方方正正,而是要符合受老式教育的那辈人的身份。第一点倒还好解决,从单位拿回的打印纸就又厚又白。第二点嘛,全家都把目光投向了长辈--我的外婆。可惜了我的外婆,这位解放前的中山大学毕业生、大家闺秀、退休的教导主任,为了小一辈,不得不拿起了笔,斟斟酌酌着写了这封信。信里既表达了亲戚渴望见到亲人的愿望,也写明了既然长辈身体不好走动、那么就希望见到小辈的意思。

拿着这封信和单位领导签字盖章的表格去了公安局提交办护照的材料。因为提前托人打了招呼,所以办事人员态度还和蔼,但也指出了一处问题,就是表格上单位领导签字只写了同意两字,但当时有要求,单位必须要证明护照申请人不是三种人。我当时有点蒙,问什么叫三种人?办事人员大概解释了一下,我一听和文革好像有关,忙说文革结束时我还是小娃娃呢。但办事人员说要求就是要求,如果单位不能证明不是三种人就办不了护照。看到我不知所措,办事人员好心提醒说,回去找领导添上一句话说不是三种人就行了。说说容易,但一把手本来就不是我想见就见的,何况我当时已经和单位说了要离职,再去托人情找一把手不容易。发愁了好些天,某天突然想通了、胆气也壮了,找了一支颜色一样的笔,直接在一把手写的同意后面添上不是三种人几字。就赌公安局不会去向单位验证,反正成不成就这一次了。

过了一个月终于拿到了那本红色的护照。

通宝推:柴门夜归,脊梁硬,高地,胡一刀,陈王奋起,方恨少,桥上,大眼,
家园 喜欢看这种回忆的文章,甜蜜的痛苦,花
家园 1997,记得班上很少打交道的印尼华人同学同样满面喜庆,

见面都是相视而笑,日本电视里放了一整天相关节目。

家园 好文推之

建议“修改”帖子加上分类词【原创】。另外,题目如为《我的香港1997》可能更准确一些

家园 谢谢。已加了原创。

题目叫那个是因为后来的十年里我又去了两次,还在写剩下的,完了会加上去。

家园 是啊。

喜欢看MM的文章,好像也觉得和MM有不少共同的地方,送个花都会得宝。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家园 送花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最后一段让人很感慨

香港回归的实况转播我是在多伦多的一个远亲家看的。亲戚和他们家族在解放后的历次运动中受了不少磨难,文革结束后用各种办法到了国外,他们对GD的印象是很糟的。仪式开始后,亲戚一直在说着不满,叹息香港的日子要不好了。没想到最后时刻降旗和升中国旗时,亲戚却激动起来,一边擦眼泪一边说中国现在强盛了、把英国人赶走了,这是他们解放前在租界生活时想都不敢想的。我点点头。

那时为了逃避所谓“97大限”,很多香港人移民,不知道他们看回归转播的时候,是否也有类似的矛盾心理。如今香港青少年对大陆的认同感增加,而台湾则反之,十年的潜移默化可以影响一代人。

家园 为这种淡淡的熟悉的陌生的思绪,心境,文字

和MM抱抱。

有缘相识,真好。

家园
家园 俺当年就在香港看的回归啊!说起去香港也是故事一大串。。。

当年(95)居然拿到去香港科大读硕士的机会,那里一切顺利,连录取信和奖学金都正式发过来了。马上在共党手里卡壳,从单位到公安局没人知道该咋办!!!这可是在上海! 最后说是要自费公派,新奇啊!可具体还是没人知道。

结果动员了从上海到北京(俺们单位是中央直属的)的各种关系,终于从总局拿到一封同意的信,俺老头现在还藏着哪! 然后要单位出面办因公护照,为此把自己单位以前的二把手调动出来,最后这签证吧还不是去英国领事馆,要送外交部直接递到伦敦批,考!为了俺去香港,多次听到办事的说‘这么多年还从来没这么办过’,估计他们以后也不会办了,因为再一年多就是回归咯!!!

自打办了这次之后,老头跟俺说,出去了就别回来折腾了,受不了啊!

家园 那可能是您那单位多事

或是办事的眼热故意卡您一把。我们单位那时自费出国的都放行,一般自己辞职办因私自费,有的还允许留职停薪。我出去时曾想办辞职,领导说辞职干吗?先出去看看再说,外面不开心的话还可以回咱这儿呆着。于是办了留职停薪一年的说。

家园 领导待遇俺可不敢高攀

主要是那都是短期,而且不是读书。当时考研都没放开,更不要说去外读(但又保留公职,否则开不出因公护照)。一开始想办因私护照,可人家说了没法办签证(这就是英国佬的混蛋了,说去香港的只办旅游探亲经商的因私签证,其他的都是公务),这才卡住,才想出了自费公派这么个招!

家园 你真是幸运。你们单位还在积极帮你办只是

不知怎么办而已。我在北京新东方考G时,听过多起拿到国外录取通知书和全奖后单位不批护照的事,那些人软磨硬泡就差到领导家去上吊了,可领导出于各种原因就是不在护照申请表上签字盖章。最倒霉的一个已经闹了三年。

家园 俺也是单位不同意啊,当然用这种理由来对付,不过

他们没想到俺居然动了北京总局和港澳办的关系,还把俺们院里一个刚退休的院长给搬出来了,他们只好乖乖地办了。

不过想来也后怕,这么多关节居然都打通了,而且没花什么钱,都是长辈的同学之类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