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汉尼拔征战记之五:最后的辉煌–坎尼战役 -- 史鉴

共:💬143 🌺35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两种文明和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西方人的细致和具体

是他们的特点(也是优点也是缺点),我们没有这个特点。所以我们的史籍对战争的记录远没有他们那么详尽。

当然说到战争,这里又牵扯进东西方军事思想上的巨大差异。古典时代的西方过于重视战术层面上的决战的意义,所以自然就会重视战术,而东方对战术决战并不那样看重,相对更为重视谋略,和势,对“战场”这个概念的视野和理解也更为宽泛。曹瞒对阵西凉联军时,最后就是靠徐晃 朱灵渡河 完成布局奠定胜局的,并不需要进行坎尼那样的大决战。东方的军事思维在后来的东罗马贝利撒留身上也有很好的表现,但那已经不是古典时代了,而且贝利撒留也不是纯西方将领。

有点跑,拉回来 -- 古典西方对决战和战术层面的重视远远超过东方,所以他们的记录比东方更趋于细致和具体。这具有很自然的逻辑因果关联。

当然 史鉴兄的文笔是非常棒的。史料再全再细,如果没有他那支笔,也难有这样的精彩好文。

家园 我给煮酒兄补充几句。

中国古代史家从司马迁开始,都是走文以载道的路子,写史为了揭示兴衰成败的大原则,所以对细节 - 尤其是战争细节 - 就惜墨如金,显得非常不耐烦了,往往语焉不详,一笔带过。西方古典史家大多有英雄崇拜的情节,所以不厌其烦地以堆砌细节来烘托英雄形象。比如李维写坎尼战役,整整用了一卷书(第22卷),译成英文将近3万个单词。反观司马迁写项羽的巨鹿之战,区区几百字而已,而这两个战役绝对是一个档次的。

家园 其实罗马到了战争后期已经放弃制海权了。

原因没有足够的人力配备战舰。古典时代一只主力战舰,需要浆手300人,水手士兵近两百人,所以一艘战舰就需要500人。战争初期罗马海军配备两百多艘战舰,占用人力十几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希腊城邦提供的);到后期就只有百余艘,勉强跟迦太基持平。在这种情况下,迦太基海军依然不能夺回制海权。

家园 几百个字儿也太多

“齐师败绩”...

家园 史鉴兄说的不对

关键是这两个战役的性质不一样。巨鹿之战尽管再激烈,不过是汉民族之间的内战,而坎尼之战却是罗马民族和迦太基民族之间事关生死的布匿战争中的重中之重,写的这么详细是不奇怪的。要比较的话也该是拿汉族和匈奴之间的战争进行比较。另外文字详略的不同也跟作者写作体裁有关,巨鹿之战是做为项羽传记的一部分,是服从于人物塑造的,不可能像李维的通史那样能够就事件展开描写,而且司马迁喜欢在不同人物列传中穿插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记录,巨鹿之战中除去项羽的表现,其他人物的表现都分散在诸多人物传记中,这点上跟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很像。李维这种以事为主的写法也不是没有先例,他参照的是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后者更是几乎完全立足于战争的描写。

家园 史兄雄文, 几个问题请教一下

还记得当年问你何时写伟大的坎尼,你说坊间关于坎尼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不准备好不会下笔,现在终于ready了,可喜可贺!

通篇看下来,有几个小感想

1。 史兄的文风

很不幸,洗面奶兄把我最想说得大部分都说了

http://www.cchere.com/thread/1133254/1#C1134309

无论是鸭梨山大,还是喊你爸,还是古典时代别的牛人,一般都会在史兄的引子段玉树临风般风光出场,然后扔给读者一个大土鳖,最典型的就是:“混战中亚力山大的长矛折断,不得不用短剑格斗,这时一个叫罗萨斯(Rosaces)波斯贵族冲到亚力山大背后,用战斧劈中他的头盔。波斯人的战斧削掉了亚力山大的羽冠,将头盔砍裂,强烈的振荡使亚力山大几乎晕眩过去。罗萨斯见一击得手,欣喜若狂,再一次高举战斧准备结果了亚力山大,成就无上的战功。。”

随后笔锋一转,作者以理工科作学问般的严谨详细从头开始讲起,介绍战役的起因,前传,双方主要出场人物的历史背景,家庭关系,敌对国家的历史背景,国际关系。

随着介绍的逐步深入,读者也不知不觉的发现自己已经占到了主战场的旁边,然后是战役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小说?),双方的布局(古典时代超级重要),战役的展开,高潮,结尾

之后是算数,计算双方的损失,

再之后是关于战役本身的分析

再再之后是关于战役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最后根据情况,有可能来介绍一下战役之后发生的事情。

别人不知道,我是挺喜欢这个总体套路的,唯一提个过分点的要求就是,战役高潮部分我总觉得还不够high, 通俗的说总觉得还不过瘾,恨不得象看电影特写那样近距离的描写有至少1000字,也没办法,后世的史料不够多,逼着史兄想象也不好。

2。 下面讨教几个小问题

A. 罗马人的布阵

来看此战战场,史兄写到

“罗马战阵左翼依托山地,右翼紧靠河流,没有留给对手丝毫的迂回空间。”

“战场地形狭长,夹在河流和山峦之间,汉尼拔的骑兵缺乏迂回包抄的空间”

在战场正面宽度允许的情况下,比如在坎尼,考虑到骑兵从来不是罗马人的强项,罗马人为什么不干脆排出一个全步兵正面,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全面封(堵)死战场正面,彻底不给敌人骑兵侧面迂回的机会,在没有马镫的年代,骑兵对步兵方针正面远没有后世那么强的冲击力。罗马步兵只要不是侧对,背对敌人的骑兵,应该是不怕来自正面的冲击的。而罗马的骑兵可以作为战役预备队依靠其机动力封堵战场可能出现的缺口。不知道我这想法史兄觉得有道理否

B.倒霉的排头兵和轮战战术

罗马的三线棋盘轮战战术尽人皆知,我也从各种书籍,网上详细研究过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形,可是我总还是怀疑其在实战中实施的可能性,顾剑兄在其文

古希腊的对外战争,兼谈希腊罗马的军制和战斗力

http://www.cchere.com/article/417149

中提到“这种棋盘格式的军团战阵,大家可以从老电影"斯巴达克思"看到全貌(好象现在的电影,象"角斗士",反映得不是很清楚)”我特地去找来电影观赏,可以负责任的说,基本没有体现。

我总是很难想象对战双方经过长时间砍杀,筋疲力尽,大敌当前之余,还能从容的重整战阵,这里再摘一段顾剑兄原文

先说明一下,一再引用顾剑的文章是因为在河里找他的文章比较方便,而且绝大多数文章都是这么介绍的,包括我钟爱的剑桥战争史,决不是单独针对我很喜欢的顾剑。

“总体来说,罗马军团主体是棋盘格式的三横队战阵。所谓三横队,不是三排士兵,而是三排小方阵。第一排是青年兵,第二排壮年兵,第三排老年兵。每一排都由若干个方阵组成,每个方阵是一个或两个百人队组成的小队,宽20人,纵深6到7人,方阵和方阵之间留稍微大于一个方阵的间隔。第二排各方阵对准第一排方阵间的空隙,第三排方阵再对准第二排的空隙。这就是罗马军团的主体阵容,另外还有骑兵掩护部队,但是罗马军团的骑兵不发达,只是起掩护侧翼的作用。作战时,军团先进行标枪齐射,然后第一横队前进,和敌人近战,疲惫之后,第二横队各方阵穿过第一横队的间隙前进,接替作战,撤下来的士兵重新编组休息,准备再上。整个军团在作战中不停地运动,需要严密的组织纪律性。”

脱离与敌人的接触,就是个难题,你想脱离就脱离?就算敌人也累了,呆在一边喘口气。那末第二横队接替第一横队,过程必然是第一横队中每个小队中的一个中队后撤,站在另一个中队的后面,形成通道,让第二横队顶上来,然后第一横队的另一个中队再后撤,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很难想象敌人会干看着你这么折腾,第一横队队形的后撤变化,必然形成前沿战线的大规模空当,这是多好的出击机会阿!

只有面对实力悬殊的对手的时候,这么“玩”才会从容不迫,在史兄的坎尼会战里面,我觉得罗马人恐怕第二线根本没有表现的机会。

此外,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书,我都很病态的对头派兵的命运表示深深的惋惜,这帮人的存活率肯定低的不行,印象中没有哪个史书记载过在三线轮换之余,罗马百人队里是否有队内轮换。第一排的人我估计很难挺到第二线把他们撤下来,象史兄所说,这帮家伙想转身都不行,后面顶着呢,不知道每个班(我是指6-8人的那个最小战术单位)的排列是怎么决定的,头排是怎么决定的,抽签?出身?体重?

不知道史兄怎么看待这个三线轮战和倒霉的头排炮灰

3。500步兵和海风

第一次知道坎尼战役,是在9岁的时候读世界五千年,很遥远的回忆了,但是里面有两个小细节我一直记得,今天特地上网查了一下

“他的兵阵摆得很特别:正中是两万名战斗力较弱的步兵,排成半月形、凸出的一面对着敌人,两旁才是战斗力强的步兵;在半月形阵势的两端是精锐的奇兵。同时,还有500名强悍的步兵,除了和其他士兵一样手持长剑外,每人在内衣里藏了一把短剑,等待着行动的信号。。。。

  上午八九点钟,当刺耳的军号声响起时,双方士兵十几万人一起发出了阵阵震耳欲聋的呐喊,威震原野。一场血腥残杀开始了。弓箭手、投石手和投射手相互投射,石块、利箭、投枪,“嗖嗖”地飞向敌人的阵地,如骤雨,如飞蝗。接着,罗马士兵首先发起猛攻,汉尼拔的军队顺势向后退却,半月形渐渐向相反的方向弯过去,最后凸出战线变成了凹形战线,罗马步兵由两侧向中间汇合进攻。罗马人越是深入地楔入,迦太基的队列越是从两侧向内收缩。这正是汉尼拔的计谋:让罗马人朝“口袋”里钻。当罗马人钻进了预定的深度,汉尼拔立即组织他的精锐步兵和骑兵迅速挤压敌军的两翼,同时,向500名强悍的步兵发出了预定的信号。

  只见500名壮士一声呐喊,冲出了迦太基的阵线,有几名迦太基士兵不明真相,上前拉截,被砍翻在地。500人以杂乱不堪的队形向罗马人那边跑去,一边跑一边扔下手中的长枪,嘴里还喊着:“我们投降,我们投降”罗马士兵见他们是降兵,就让开一条路,让他们往后方跑去。在收下了他们的长箭和盾牌以后,罗马人以为已解除了他们的武装,就把他们安置在自己的后边地带。

  临近中午时,天上涌起了灰色的云团,亚德里亚斯海面上,白色的海鸥尖叫着,不久,海面上刮起了强劲的东风。一股强劲的黑色旋风从东方席卷而来,扬起了漫天尘土。尘土迷住了正起劲儿地往“口袋”里钻的罗马士兵的眼睛。睁不开眼睛的士兵胡乱地碰撞,自伤很多,阵势大乱。背对东风的迦太基人,趁势大量杀伤敌人。

  就在此时,留在罗马军队后卫的500名强悍的迦太基士兵,突然行动起来,他们从怀里、从靴子里拔出短剑,奋力刺进罗马士兵的喉咙和胸膛。他们似猛虎下山,左冲右突,把罗马军队冲得稀里哗啦。埋伏在山谷中的迦太基部队也冲了下来,配合他们砍杀罗马人。迦太基的骑兵也飞快地奔到这里,最后完成了对罗马人的包围。

  罗马军队成了瓮中之鳖,失去了行动的自由,陷入了汉尼拔事先就为他们准备好的圈套之中。前方,遇风受阻,前进不得;左右两翼,是迦太基精锐部队的猛烈夹击;后退,已无退路。他们只能自己挤来挤去,乱作一团,成了迦太基人的活“靶子”。

  经过12小时的激战,残酷的撕杀结束了,罗马人几乎全军覆灭,汉尼拔只损失6千人。这次战斗发生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

在后来的关于任何坎尼的文章里面,我都不记得有谁提及过这500假投降兵和特别强调这东风的作用,难道是这里的作者三国看多了?

史兄博闻强记,可有见过?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理解有误

每个方阵是一个或两个百人队组成的小队,宽20人,纵深6到7人,方阵和方阵之间留稍微大于一个方阵的间隔。第二排各方阵对准第一排方阵间的空隙,第三排方阵再对准第二排的空隙。这就是罗马军团的主体阵容,另外还有骑兵掩护部队,但是罗马军团的骑兵不发达,只是起掩护侧翼的作用。作战时,军团先进行标枪齐射,然后第一横队前进,和敌人近战,疲惫之后,第二横队各方阵穿过第一横队的间隙前进,接替作战,撤下来的士兵重新编组休息,准备再上。整个军团在作战中不停地运动,需要严密的组织纪律性。”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138409

脱离与敌人的接触,就是个难题,你想脱离就脱离?就算敌人也累了,呆在一边喘口气。那末第二横队接替第一横队,过程必然是第一横队中每个小队中的一个中队后撤,站在另一个中队的后面,形成通道,让第二横队顶上来,然后第一横队的另一个中队再后撤,

通道本来就存在,不是后来形成的

家园 和战争最相似的事情就是赌博了。
家园 这个应该是您理解有误,我指的是纵向的通道,不是横向的

纵向通道在列队的时候是存在的,但是一旦进入

战斗状态的时候,通道将会封闭,具体地说,每个拖后的那个百人队(posterior century)将会先左行再前行列队与前置百人队的左侧,封闭战线。

当进行轮换的时候,这个通道理论上将再次打开

家园 司马迁也是有详细的,比如李陵五千弓弩刀盾步兵对抗匈奴骑兵……

写得也比较长。

家园 呵呵,还是差得远,连人家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
家园 这迦太基人是不是太面了点

没很认真的读过历史,以前看过几篇网文,印象中迦太基海军最初比罗马强不少,到后来竟然失去制海权。

花好帖!

家园 个人感觉汉尼拔可能还是保守了

仅仅是感觉而已。 如果他真的兵临罗马城下,对罗马

人的心理冲击肯定是巨大的,在大败之余,有很多事情未必真的如历史学家那么理性的分析那样。罗马人

肯定也不是铁板一块。

罗马战后的反应是非常有力的,他们赢得最后的胜利

也应该。

家园 汉尼拔及其家族

都是罗马辉煌前的祭品。

令人扼腕!

家园 战术是古广明的下底传中,将道则是“这场我是用古仔搞边路突破,还是

靠两个中前卫打45度角吊中,还是两侧佯攻,中路突破”

将道高于战术。

在西方军事里,将道应该包括战前对军队的安排布署,以及临阵的现场指挥艺术这两部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