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萧后 一 生于乱世 -- 勇敢的鹿
反正天下不是我的了,图书我也给你烧了.就这种心态.
多少上古的资料给毁了,让后人异常愤焖.
隋文帝杨坚共有五子, 长子杨勇娶的是故魏元氏女。杨勇生于何年无从知晓,按杨坚长女周宣帝后生于561年,其生年应差不太远。杨勇娶元氏的确切时间史亦不载,根据那时男女普遍不到十五就已结婚的风俗,毫无疑问是在杨坚称帝之前,而且很可能在北周577年灭北齐之前。那时的北周王朝正如日中天,杨坚虽贵为太子岳父,再大也还是北周臣子,上有精明强干奋发有为的周武帝宇文邕,每天敢想的只有如何巴结皇帝,做梦也梦不到自己会在几年后坐上龙椅。我估计那时杨家找媳妇的第一目标是宇文家,却因为各种现在已不可能知道的原因而未能如愿,说不定杨坚为此还懊恼了几天呢。
事过境迁, 开皇初年的杨坚已经坐稳了江山,杨家老二,生于569年的晋王杨广按那时的标准也到娶媳妇的年纪了。这回是“我喜欢谁就是谁”了,可杨家又为这件事开始挠头了。皇帝的儿媳也不是随便就找得到的!
中国人谈婚论嫁,永远不变的真理是门当户对。对杨家来说,具体就是两方面:第一要富贵,不是一般的富贵,而是帝王级的大富大贵。以海内之大,有可能和杨家结亲的也不过以下几家:
已经失国的:
一,宇文家。不过杨坚一定还没忘自己刚把宇文家杀了个老幼不论,血流成河。即使留下的一两家宇文氏疏族想巴结把女儿送上,杨家脸皮够厚敢要,这么一位媳妇进了门,会不会哪天亲自下厨做上一桌佳肴,再放上几包美味无比却有剧毒的调料,把一家老小,公公婆婆,大哥小叔,丈夫和她自己全都送上西天,以报夫家对娘家的大恩大德?这不是我在千年以后瞎担心,杨家媳妇下毒是有传统的。。。
二,北魏元家。杨家已经有了一个元家媳妇,不出意外她就是大隋第二代皇后。以外戚起家的杨坚对家里再来一个元氏绝对没有任何兴趣。
三,北齐高家。杨家起自西魏,北周,和高家素无瓜葛,有关系也是敌对关系。而且高家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四,也许晋司马家,南朝刘家也可考虑一下?不过这两家皆失国已久,不久前还有一个姓司马的起兵反隋,另一家被自己宗室一顿乱杀早已所剩无几。我印象中也没有什么刘家人为北朝显贵。
现仍当国的:
五,江南陈家。不过隋陈虽有使者来往,不过泛泛通问而已,两国从未互相承认,而且双方战事不断,基本没有“可操作性”。陈家还有和高家一样的问题。
六,西梁萧家?好像不错。。。
杨家找媳妇的第二条原则是媳妇要出自高门名家,源远流长。而且我敢肯定,杨家对这一点看得比第一条还要重。第一条没法满足还有得商量,第二点是绝无妥协的余地。为什么?
从汉末魏晋开始,中国的士族门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简单地说,士族就是世代掌握高官显爵,有着极大权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一些大地主官僚家族。这些家族在家乡是占有大量土地财产,地方政府根本不敢管的豪强,在朝中世代有人出任高官,势力盘踞朝廷,故旧门生遍布天下,成为任何一朝皇权都不敢忽视的一股政治力量。皇家都要与各世族互相妥协,求得共安。从东汉末年起,一些家族如袁绍的袁家,四世三公;诸葛家出仕三国,在吴蜀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魏也做到独立一面的藩镇,还曾起兵反司马氏,均已具有士族的雏形。入魏晋后,中央政府权力进一步削弱,士族势力得到空前发展,王谢等族名满天下,掌握朝政,东晋初年一度流传“王与马,共天下”的口号。北朝则以崔卢郑王等山东豪族为代表,历事多朝,门第显赫。这股士族潮流一直风行了五六百年,到中晚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时受到沉重打击,直至唐亡五代后才逐渐式微。
士族的影响不仅是政治,经济方面的,更大影响是看似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精神上的主导地位。通俗一点说,就是自认高贵,从骨子里瞧不起人的那种感觉,而别人还就吃这一套,心甘情愿地在士族面前感到自卑,包括皇家在内。从这一点上看,有点像欧洲的各国王族, 历史越久,地位越高。拿破仑十年间威震欧洲,所有的古老家族都在法军铁蹄下颤抖 - 那又怎么样?拿破仑自己都可以感觉到有着显赫门第的国王们对自己卑躬屈膝的同时,无法抑制的对科西嘉岛暴发户深深的蔑视。拿破仑可以砍掉波旁们的头,可以把哈布斯堡们,霍亨佐伦们,罗曼诺夫们踩在脚底下,但在那个无形的家族地位的战场上,他连给这些家族提鞋的资格都没获得过。各国只认流亡的波旁家,各古老王族们对波拿巴家的女儿没任何兴趣,拿破仑还是要从哈布斯堡家娶一位皇后。与此相类,中国的各世族间互相通婚,不和其他家族来往,同时眼高于顶,除了互相认可的几家外,不把其他任何人任何家族放在眼里,哪怕你是皇帝。其他人呢,也心甘情愿地按照这个规则玩等级游戏,心甘情愿地在豪门面前感到自卑, 当然也包括皇帝在内。要想不自卑,唯一的办法是挤入这个顶级俱乐部。耐心等上一二百年,等自己家有几代人做上大官(如果运气好没被满门抄斩)是一种方法,还可辅之于乱攀亲戚,乱认祖宗;与豪门通婚是另外一个比较简便快捷的方法,不过豪门一般不轻易给你这个机会,除了皇家之外。
士族,门第的影响力大到什么程度,有多看不起人呢?可以举几个例子:
一,侯景奔梁之初,家眷陷于北方,想从王谢家娶个老婆。他向梁武帝透露此意后,梁武帝说:“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求之”。说白了就是别看你是大将军好像了不起,你这种根本无门第可言的就别去王谢两家自讨没趣了,老老实实找第二等的朱,张等家以下吧!
二,北魏时有多名公主,郡主下降世家,各家也有不少女儿嫁入皇家,不过所有人都明白这些不平等的婚姻,不是各家以与皇家结亲为荣,而是元氏仰着头巴结乞求各世家。最过分的是北魏孝文帝命诸王娶世家女为正妃,各王原正室降为侧妃! 可见出自漠北的元魏皇室在这些中原豪门面前,有多深的自卑感! 已经这样了,各世族还不见得真心情愿;
三,骆宾王为徐敬业作讨武曌檄开头就说:“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这是说武则天家的地都很贫瘠?不是,是说武氏出身卑微,不是世家。讨伐武氏,先别管她做过哪些坏事,凭她那提不起的出身我就有充分理由!
四, 也有皇帝不信邪,想用行政手段解决问题。唐太宗编了一部氏族志,以法律的形式把各家各姓分为九等。出于打击山东豪门的目的,他把崔氏列入第三等,同时抬高自家把李氏列入了第一等。可别人买不买帐, 崔家是不是就衰落了?终唐一代,崔氏十房共出了23个宰相,占唐朝宰相总数近十分之一;太宗之后两百年的文宗面对各王公大臣对公主敬而远之,却争着要世家女的事实,无可奈何地叹道:“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隋朝初年的杨家刚刚得国,迫切需要加强和豪门的关系以巩固统治。杨坚也不是朱元璋,没有破旧立新,敢逆天下人之意而行事的魄力。除了承认现实,按这个门第规则继续和大家一起玩,没有其它任何选择。而且杨家不可能超脱时代,他们也有发自内心,想与高门联姻的迫切希望。
前面说过的几家帝王,除了萧家没有谁能满足杨家择妇的第二条。元氏和宇文氏明摆着出自胡人,两三百年前这两家的先人还在草原上放羊,司马氏和刘氏业已衰微,高家祖上做过些不大的官,高欢时已经沦落为贫家,发迹从军士开始;陈霸先出自寒门,帝王之路由乡一级的小吏走起。这样的人家做了皇帝在士族的眼里也只是暴发户,豪门根本看不上!
那么杨家只能选西梁萧氏了,萧氏当然也绝不含糊。萧氏向上可追溯到汉开国名相萧何,西汉时其子孙迭次封侯。东汉魏晋时家道中衰,但也屡有族人出仕,为著名的“兰陵萧氏”。南渡后从南朝齐高帝萧道成 - 萧何二十四世孙开始,创建齐梁二朝,累世帝胄,富贵无比。事实上萧家是当时天下享国最久的家族,从479年齐开国到小公主出嫁时已居帝位103年, 陈杨两家望尘莫及。在南朝传统文学方面,萧家光耀南北,与其他任何一族帝王或百姓相比,毫不逊色。 南齐诸帝就颇有才名,萧道成是著名的书法家,入梁后,萧衍文名闻于天下,有不少诗赋文章传世,其长子萧统更是中国文学史课上必提的人物,著有流传后世的文选,可惜死于萧衍之前,谥曰昭明。其后诸帝王也都文采菲然,小公主的祖父萧詧(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父亲萧巋(萧詧第三子)皆以文著名。周书四十八称萧詧“幼而好学,善属文,尤长佛义。特为梁武帝所嘉赏。”萧巋“机辩有文学。。。所着文集及孝经、周易义记及大小乘幽微,并行于世。”
总之,当时的萧氏一族,用“累世显贵,文采风流”来形容绝不过分,是南朝可与王谢等分庭抗礼的高贵世家,其文学方面的造诣更是北朝诸家羡慕不已的。杨坚是阴谋家,政治家,但文才不行,他自己也承认“不晓书语”。 暴发户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最想做的下一步就是假装文化人,和真的文化人通婚, 也难怪杨家要和萧家攀亲了。
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杨家决定给13岁的老二杨广娶个萧家媳妇。西梁知道这个消息时,高兴的心情肯定不亚于段誉在枯井里听到王语嫣说爱自己。北朝日益兴盛,结束南北分治的局面指日可待,杨家眼看就要成为汉晋以来第一个拥有全天下的皇帝了,还有什么比与杨家结亲更好的方法能保住萧家的半独立地位和富贵呢?杨家的使者来了之后,萧家立刻把家里所有年龄合适的女儿都让他过目。可是使者一个都看不上!隋书后妃传的记载是:
“炀帝为晋王,文帝为选妃于梁,卜诸女皆不吉。”
有趣的是,上文中说这是占卜的结果,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使者考察了这几位公主后,以占卜的名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失望,同时也不至于伤害任何人的面子。
萧家的失望可想而知。人家把粗腿伸了过来,自己竟然没这个福气抱住?不过天无绝人之路,不知是萧岿自己想了起来,还是有人提醒了他,他猛然意识到自己还有一个女儿养在民间。命运的发展真是令人无法预料,这个当年被视为不详之物的弃女,忽然又成了萧家长保富贵和地位的唯一希望。从结果来看,长于民间的小公主肯定比她的皇宫里的姐妹们,各方面要优秀得多。
“岿乃迎后于舅氏,令使者占之,曰吉。遂册为妃。”
隋使究竟是真的按照什么神秘的原则占卜了一下,还是看中了小公主的人品才貌?我看是后者。
开皇二年末,萧氏小公主永远离开了故乡江陵,远赴长安嫁入杨家,成为大隋晋王杨广正妃。萧家用她换回了杨家下聘的金银财帛,西梁万世长存的幻想,还有一件特别令萧岿喜出望外的礼物:从西梁开国起北朝就设于江陵的“总督”江陵总管,被隋(暂时)撤销了。
Eager to see how this story develops, and what kind of choices she made when China was reunited by Sui Dynasty...
巋 kuī
詧 chá 同“察”
原来讲的是《隋唐演义》里的萧媚娘呀。
我听说过历史上的这个萧后,作为隋炀帝的元配,命挺苦的。炀帝在时,一直迷恋文帝的小老婆(陈朝公主),萧后不得宠。炀帝时候,她先后被宇文化及、李密(或王世充)、突厥可汗占有,最后被唐太宗(《隋唐演义》里说李世民是炀帝义子,萧媚娘勾引李世民。实际上反了,是李世民最后把他表婶霸占了)收为昭仪。萧后看尽世态炎凉、朝代兴衰,还劝太宗勿学炀帝那样奢侈。太宗因此还临幸她一把(当时她早已年老色衰,成了一个老太婆了)。
老大,没全看懂你的意思。萧氏已经嫁入杨家,她在隋统一南北的时候有什么选择?只要隋不亡,她做她的王妃,太子妃,皇后,统不统一跟她完全无关啊?
或者你是说西梁?隋当然不可能容忍它永远存在,但萧家人绝对不会落到宇文氏的下场,萧氏不需要做什么痛苦的抉择,且待下文。。。
要说萧妃,那就不能不说她的丈夫杨广。这位老兄的另外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响亮得多 - 那就是隋炀帝。一千多年来,隋炀帝作为昏君,暴君的代表之一与另外几位如桀,纣等一起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世世代代被人批判痛骂。死后这么多年还不能安息,后世史学家为突出自己朝代的正当性对他进行的抹黑扭曲功不可没,而杨广老兄也有其独特之处。我不是说他满脸横肉,胡须如戟,最喜欢一边大杯饮酒一边看活人被野兽撕碎等等,那是电影电视里塑造的暴君形象,而杨广绝不是这样的人。
隋书炀帝纪载杨广“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年少时是个聪明漂亮的小帅哥,深得父母喜爱。史载杨广的大姐后周宣帝后,杨坚第五女兰陵公主,四弟杨秀也颇为美貌,可见杨家子女漂亮是有传统的。杨广好学喜文,有诗文流传后世,其中有些词意颇佳。炀帝纪说“上好学,善属文,沉深严重,朝野属望。”他也喜欢自命为文学家,也会像其他文人一样羡慕嫉妒其他人的文才佳句,我看倒有点像古罗马皇帝尼禄自命为名演员。聪明人是不是都会有点这个毛病,不喜欢别人以其本来面目记住他,而喜欢假装为另外一种人?
萧妃嫁入杨家后最初的日子是很快乐的。隋书后妃传载:“后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高祖大善之,帝甚宠敬焉。”萧妃性格温顺聪慧,和杨广年貌相当,十五岁还不到的他们在生活中也没有什么需要忧虑的事,两人都有着相同的爱好 - 文学诗词,从上文看,萧妃还继承了萧家研究周易,善于占卜的特长。隋文帝很喜欢这个媳妇,杨广更是敬爱非常。这时的杨广年纪尚幼,脑子里还没一些日后会将杨家撕裂,使父母骨肉离散流血的可怕想法,杨家其他人肯定也很喜欢这对和睦相爱的漂亮小夫妻,他们的生活真是完美得连神仙都要嫉妒。第二年,开皇三年四月时,萧妃已有身孕,怀上的就是炀帝和萧后的长子,日后的元德太子杨昭。
现在我们来回头关注一下我在前文中故意忽略的一个问题:萧妃究竟生于何年?
这个问题史书上没有记载,给后世的小说家们留下了无尽的暇想空间。但对小说家不幸的是,还有其它的史料可供我们佐证。
首先,隋炀帝生于569年。杨家不是娶不起媳妇的穷光蛋,也不需要娶一个比儿子年纪大得多的媳妇进门帮家里干活,我认为尽管不能排除萧妃比炀帝大的可能性,前者比后者大三岁以上是不可想象的。再者,开皇三年杨广14岁,萧妃如果比他小,但她当年已怀孕,比杨广小到三岁以上也基本不可能。
所以,我认为萧妃的生年可以确定在566年至572年之间。按照中国人男大女小的惯例,我推测她应比杨广略小,大约是570年左右出生。我看到有些资料肯定地说萧妃比杨广大三岁,还有的连确切的年月日都列出来了,不知有何根据。在萧妃年龄问题上更离谱的是一些演义小说,为了某种目的,它们需要萧妃比实际年龄小上约二十岁,于是有种说法就是萧妃在开皇九年隋灭陈后才以幼龄入隋,还在宫中又长了几年才嫁给杨广。随便找一下我们还可以发现其它各种各样的版本,这些都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开皇四年的杨家喜事重重,年初,萧妃生下了长子,皇宫内外自然少不了一番庆祝,接着,又传来了一件令萧妃特别高兴的喜讯:梁主萧岿要来看女儿和外孙了! 这已经不是萧岿第一次入北朝朝贺,甚至不是第二次,而是第三次了。二十多年前萧岿还在做太子时就来过长安朝见宇文氏,577年北周灭北齐后他又去了北齐旧都邺朝见宇文邕。如果说第一次去长安时他心中更多的是好奇,那第二次可以说是如履薄冰。那时北周刚刚灭掉了强大的宿敌北齐,好像一个人刚吃完了大餐胃口正好,说不定就顺手拿西梁做饭后甜点。萧岿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深入虎穴,也许是这种耗子给猫上门送礼的勇气和诚意感动了宇文邕,双方相见愉快,宴会时宇文邕亲自弹琵琶,识相的萧岿赶紧起身为舞,宾主尽欢而散,萧岿回江陵时还捞回来不少赏赐,总算化惊恐为安心,全身而归。到了开皇四年时,萧岿心情又不一样,西梁的主子又换了一位,自己在隋代周的时候又站对了队,隋帝也成了自己的儿女亲家,萧岿心里除了见到这位厉害的杨坚之前的一丝紧张外,大半是真正开心的。
萧岿于开皇四年一月到达长安,杨坚以隆重的礼仪欢迎他,排位在诸王公之上,还给他安排了一场狩猎大会,另外赐缣万匹,其它珍玩颇多。杨坚肯定也安排了晋王和王妃以父辈礼接待萧岿,后者此时见到女儿和同样漂亮讨人喜欢的女婿,没有一点感慨是不可能的。当年他无情地将刚生下的女儿抛弃,现在这位他自己也不太熟悉的女儿又成了整个西梁萧家的最大希望。父女相对,萧岿有没有流下几行惭愧又高兴的眼泪?
萧岿在长安待了一个月,于二月归梁,可能在外孙满月,女儿过完生日之后。杨坚亲赴灞上饯行,还给后者开了一张不可能兑现的空头支票,许诺灭陈后让梁回归吴越故地。萧岿听了之后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苦笑?没有人想到,这次入朝也是萧妃和父亲的最后一面了。
开皇四年杨家的最后一件大喜事是杨家老三杨俊于八月娶亲。天下可娶的帝王家都已和杨家结亲,杨俊娶的是世家崔氏女。这位崔美眉和杨俊至少育有一子,想来和杨俊也有过相亲相爱的几年欢乐时光。不过这两位最后的下场都很惨。。。
开皇五年,萧妃生下了次子,后被封为齐王的杨暕,而且又是一位小帅哥。开皇二年嫁到杨家后的那几年里,萧妃夫妻恩爱,公婆家人宠爱非常,无忧无虑,这段时间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开皇五年(西梁天保二十四年,585)五月,萧岿去世,共在位二十三年,终年四十四岁,谥为西梁明帝。 萧妃的哥哥,太子萧琮继位,是为西梁末主,改明年为广运元年。龙椅还没坐热,隋立刻就给了他一巴掌,恢复几年前撤销的江陵总管,继续就地监视西梁。杨坚虽然喜欢萧妃,对萧岿的恭顺也很欣赏,但这时的他恢复了冷酷政治家的本性,已经开始考虑如何最终解决西梁问题了。
史书确载萧妃共生二子一女,元德太子杨昭,齐王杨暕,南阳公主,其中南阳公主生年不详,但确知她是隋炀帝长女,而且她的儿子在隋亡时已十岁余,她的生年与两个哥哥应该相差不远,生她时萧妃肯定还不到二十岁。除此外,萧妃和杨广共同生活的三十五年间再无所出。从这里看来,萧妃结婚四到五年后,杨广年纪渐长,做为一个“正常”的皇家男子,他对女人的兴趣已经逐渐移向别处了。虽然他对萧妃的敬重一如往常,但像新婚时两人如胶似漆的日子已经结束了。不到二十岁的萧妃,逐渐长大懂事,已经开始体验到一点点身为皇家后宫之一所必有的烦恼了。
杨家其他人也有各自的烦恼。
杨广有一个英俊,聪明,能干,自命不凡的王子肯定会有的烦恼:光做皇帝的儿子,或者在将来做皇帝的弟弟已经吸引不了他了,他想做皇帝。这个烦恼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杨广的心思正从无忧无虑享受生活转向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杨坚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绝不满足于仅仅统治中国半壁江山。风光秀丽的江南在吸引着他;
太子杨勇和皇后独孤氏也有自己的烦恼,而且这对母子主要的烦恼都和对方有关。独孤氏是一个对每个她能管得着的男人的婚姻状况都非常关心的女人,她就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坚定的女权主义者。她的标准非常严格,即使对自己的儿子也不放松半分,而这将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杨家其他三个儿子在这几年也逐渐长大成人,娶妻成家。皇家身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并不能永远意味着幸福。开皇五年到二十年间的杨家和隋朝正处于一个微妙而又可怕的平衡状态之中,这种平衡非常脆弱,马上就要破裂。表面上大隋国力强盛,主圣臣明,太子早正大位,储君有人,皇帝一家和睦相亲,杨家江山万年永固大有希望,但晴朗的天边已经起了一丝乌云,暴风雨正在酝酿之中。。。
开皇七年(西梁广运二年,587),隋开始实施其统一中国的宏图伟业。杨坚面前有两个选择:西梁或陈。他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宇文邕的气度,先选容易的西梁下手。这年八月,隋征梁主萧琮来朝,萧琮不敢怠慢,率臣僚二百余人北入长安。同时,杨坚令隋将崔弘度(就是杨俊老婆崔氏的哥哥)领兵向江陵急进。江陵城内的萧家诸人群龙无首,乱成一团。没人有据城死战的勇气,更没有以身殉国的想法,结果大部投降,萧妃的叔叔萧巖和弟弟萧瓛则带着一些居民于九月东奔入陈。西梁遂亡,共历三世:宣帝萧詧,年号大定(554-562);明帝萧岿,年号天保(562-585);末主萧琮,年号广运(586-587);三主共历三十三年(554-587)。
杨坚对于萧家人还是很宽大的,萧琮被封为莒国公,授职柱国,长住长安,萧氏子弟也各有官职授于。这固然是对萧氏和西梁一向对隋恭顺的奖赏,萧妃的面子大概也起了一点点作用。事实上萧家得到的这个待遇已经是南北朝时期各亡国帝族最好的了,看看杨家自己亡国后的下场。。。只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
西梁的灭亡对萧妃的影响,除了知道这个消息时的震惊和一点哀伤,不会太大。萧妃在梁的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民间,公主的身份并没给她带来多少好处。她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也不多,我看她到了杨家之后才开始体会到被一家人男女老幼宠爱的感觉,她在长安的日子比在江陵要开心得多。另一方面,萧氏只是亡国,没有灭族丧命,做不成皇帝,至少不失富贵。西梁亡国,对萧妃意味着从此她的娘家人也住到了长安,她走娘家也有了地方,如果她的母亲还在的话,更是促成了她的母女重逢。
“通鉴”提到是这个意思的
曲解了
一下使别人的评论:
萧绎回答为何焚书的话则令人玩味。南朝时近乎病态的宫体诗盛行,文人普遍精神空虚堕落,萧绎也不例外。他一生写的诗文不少,可根本看不到反映动乱时代人民疾苦的作品,全都是些风花雪月之作。可以推想,他所读的所谓万卷书,其内容也不会出此范围。身为乱世中的统治者,毫不关心国计民生,而是成天沉迷于这类无聊腐化的文学中,不亡国才是怪事。这不是书的错,而是他读错了书。可是他至死执迷不悟,国破身死之日,还不反省自己的昏聩无能,反将亡国归咎于书。他这番话是不是后来常在神州暗流涌动的“读书无用论”的滥觞不得而知,仅以其所为所言而看,他确实是被所读的这万卷书害了。
谢谢你的花! 当然隋唐演义里的不一定都是事实
隋灭南,还是把人家图书馆都搬来了,好东西还是不少的。萧一目说这个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意识的去思考如何区分他写的那种风格和经史子集的区别,他只是愤怒的发泄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