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即使没有文革,中国经济也不会提前进入第二世界 -- 葡萄

共:💬1730 🌺11319 🌵6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6
下页 末页
家园 有些东西请注意看贴。

对不起,我举的东欧和苏联二战前发展的例子,可不是很“短期”吧,也有二十年左右的高速增长。怎么,在别的国家就是“短期”,在中国就是“其标志就是长达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这未免也太不讲道理了一点。 如果这也是短期的话,那么很遗憾,我不得不说这种"短期经济高速增长的例子" 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十九世纪美日德崛起,真正的经济高速增长,也就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几十年的时间。二十世纪后半, 日德从战后废墟上崛起,同样也就是五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几十年的时间。而苏联从十月革命到二战结束,也就是短短20多年时间,还有不少时候在打仗。 可以说伴随一个国家崛起的经济高速增长从来就是短暂的,而不是可持续性的,你叫我来证明这个不知有什么意义啊?

呵呵, 对不起,当然需要解释,因为你所说的是“外来“资金的注入和”国际“市场向中国敞开大门,这和你说的”一个是发展资金,一个是销售渠道“可不是一回事,请不要偷换概念,笼统的说,发展经济,当然是一要资金,二要市场,但是不是非要”外来“资金和”国际“市场(注意这个市场还专指西方国家,因为一开始就和冷战要结束联系起来了)则大可以讨论,一句“这需要解释吗?”,可不是很说的过去。更何况,我并不止问你这一个概念呢,其他的也是这需要解释吗?

第三, 不懂就不要乱讲,苏联集团内部可不是像你说的那样什么苏联用自己的工业品换取其他国家农产品的地位。要是能这样,苏联还有什么粮食问题,说不定都撑到现在。就最简单的说一点,计划经济国家之间是不存在通常意义上的对外贸易的。你真的以为光凭质优价廉就能打入苏联市场(反过来也是一样)? 未免太天真一点。 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竞争问题。苏联的方针就是支持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国家搞工业化,对此不遗余力。因为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增强了自己对美国对抗的本钱,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中国从苏联得到的技术,在当时的环境下,不是最先进的,也是有相当水平,根本就不存在苏联基本淘汰的一说。

你把资本主义的那一套套到社会主义国家上面,得出的结论南辕北辙也就毫不奇怪了。

家园 续(2)什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上

续(2)什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上

  

  从工业革命以来到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用以往的观点几乎就是一种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怎么说呢?以美圆计价,1800年到1900年,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超过1800年之前人类社会所创造的财富总值之和;以美圆计价,1900年到1950年,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超过1900年之前人类社会所创造的财富总值之和;以美圆计价,1950年到1990年,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超过1990年之前人类社会所创造的财富总值之和;以美圆计价,1990年到2000年,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超过1990年之前人类社会所创造的财富总值之和。最后,用让人不胜厌烦的语言重复下:以美圆计价,2000年到2005年,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超过2000年之前人类社会所创造的财富总值之和。简而言之: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历史,这由一个又一个高速增长的时代串联的历史。

  

  经济学从政治经济学独立出来后,发展到今天对于经济发展规律的讨论可以说是汗牛充牍,各家学说也如过江之鲤层次鳞比你争我先。经济学所及,无非一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之研究。经济研究的目的无非是找到推进经济发展,乃至人类社会进步的钥匙。或者说就是寻找什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本篇的讨论里,对于经济发展的动力多集中在制度与国家战略这一层上。还有,在刚才与朋友们的讨论里,我提到过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答人是基础的,有论证经济发展是环环相扣互为影响的,还有相信人的智慧的。在我看,这些观点都对,但是又都不能说明经济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今天我们都熟悉一个常识,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不可否认在历史上有很多试图通过改变上层建筑来推动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努力。就中国而言,大跃进与后面的改革开放都是同样的试图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来推动经济与政治体制基础的调整的该种努力。如何去评价两者功过与得失这个是学者的事情我这里不展开。不过,无论是由经济发展推动的上层建筑的进步与发展还是反其道而行之,都不外乎涉及国家综合实力的两方面,一个是硬件综合实力的方面,另一个是软件综合实力的方面。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对正文的讨论里涉及软件的方面影响颇多,尤其是政治领域的大政方针的评论多,涉及经济与物质方面的讨论少,涉及当时国内国外经济技术发展的实际沿革少。这里关于政治方面的会单独开一篇基于各种假设的推演,有的结果我都觉得好玩,不过这里还是不展开。这里我想先说点,现实中的先例来说明我想表达的观点的一个基本面,一个我认为是基础而基本在讨论中不被人重视的基本面,物质的一面。而关于经济发展方面的其他方面,我会放在政治相关推演后再继续,现在我们从一个基本开始话题。

  

  首先,在讨论的开始前,我们都必须承认我们身处的这个次元的世界是由各种物质构成的世界,这也包括由物质构成的人本身。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不但产生了基于满足人类各种更高层次需求的第三产业,更随着信息革命与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产生了对于今天的世界与明天的世界有着不可忽略影响的虚拟经济。但是,我们都不能否认无论何种服务业与虚拟产业都在现在或者在相当长时间的可预见的未来里不可能完全脱离物质层面而独立存在。简而言之的话就是,这个世界是由物质支持的,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无论以什么社会制度什么经济结构与什么技术手段,最终都必须以不断增加物质供给来维持,脱离物质层面的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都是一句空话。

  

  其次,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人类经济的进步史实际就是一部物质供给能力不断飞跃发展的历史。在物质上的供给可以根据社会的生产结构粗分为,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上的供给与能源供给。国家之间通过政治体系的安排以获得世界范围内各种物质资料的优先地位的先后;国家内部政治制度实际是改国对于世界范围内各种物质资料的地位来对内安排各种物质资料的分配以调整生产关系与经济发展的主客。自工业社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主流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际是是各个国家与各个民族对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以及能源权益保障的对内对外争夺史。这样的安排,是构成当今世界各国关系作为一个整体体系的框架组成的实质基础,是决定一国政治经济能否存续及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判断根本基础。而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组织行为与基本行为的具体的方式方法与表现手段,都围绕这些基础展开。

  

  再次,从工业革命肇始,人类文明的进步史从实际上说就是一部能源的发展的升级换代史。由煤炭推动的蒸汽机与火车奠定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坚实基础,由石油与内燃机强有力的臂膀把一个叫汽车时代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而从原子能的出现,到对聚变反应堆的巨大前景的期待,我们文明的纪元无疑是充满这另我们鼓舞的诱惑的。但是对于我们在正文中要讨论的时代而言,那是一个被称为炭氢人的时代,是一个人类社会全面过度到石油与内燃机动力的时代,一个我们为汽车而欢呼的时代。讨论这个时代的话题,尤其是经济话题不能不从这个方面说。

  

(待续)  

家园 续(2)什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中

续(2)什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中

既然要讨论,就难免要找一个参照物。对于中国来说,最好的参照标的就在我们身边,这就是日本。无论你对日本有什么样的评价,日本都是2战后以经济赶超为目标最成功国家。无论你怎么看待日本赶超成功的是基于什么样因素,这里我列举一些枯燥的数字来说明我在上小街想说明的问题。

从1948年为基数,到1972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前夕。日本的石油消费从每天的3.2万桶增加到了440万桶,消费增长137.5倍。以1955年日本宣布正式结束经济恢复期进入经济全面增长期为起点,到1970年日本的石油进口从约850万吨的年进口总量,上升到年约2.5亿吨的进口总量,增加幅度约为29倍。正是在这段时期,日本的工业完成了重工业发展阶段,以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为契机开始了产业升级替代经济的新转型,这次转型造就了四小龙的崛起,也开了日本打造大雁阵列的滥觞。其实我们现在的经济阶段,与1970年前后的日本非常相似。今年中国人均GDP约为2130美圆(1970年日本人均收入1750美圆,2005年中国人均GDP调整前的数字是人均1790美圆)。同时期,美国的人均石油消费增加了3倍,欧洲共同体各国人均石油消费增加了15倍。可以说在这个时期,西方国家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是同步高速增加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国际能源消费总量从2/3的煤炭消费转变到2/3的能源消费由石油与天然气供应。来自中东价值8美圆/桶的廉价石油,为50年代与60年代西方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动力源泉。用经济史学家艾尔佛雷德.钱德勒简洁的话语来总结就是:德国与日本的奇迹的根据是改进了的组织机构的安排与低廉的石油。(《石油风云》第678页)对于日本而言,日本工业自动化革命的成功标志之一汽车制造,在1955年日本汽车工业年产能力不过是6.9万辆,但是到1968年日本汽车年产总量已经达到410万辆的规模,其中85%在国内销售而其中15%出口。1970年前后的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这和今天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着很相似的一面(仅指产能),这就是没有源源不断的石油供给保障,日本的工业尤其是日本的汽车制造业会难有保障不断高速发展局面。再推而广之,无论从什么角度去评论日本经济的崛起,可以用没有悬念的一个判断说:没有充足的能源与生产资料源源不断的供应保证,日本的国家制度再优秀,日本民族再如何出色,美国提供的国家安全保障再好,日本的经济没有奇迹。

那么我们回到,中国在1949到1980年这个建国前三十年的阶段,从物资供应保证的角度看问题。1953年中国经济完成经济发展恢复阶段的工作,同年中国石油产能是139万吨对比1955年日本完成全面战后恢复时候的日本石油进口850万吨来看(日本当时的石油产能与当时中国的石油出口均忽略不计),尽管中国石油产量的在1970年的数字我不得而知道,但是中国石油产量在1970年到1975年有年均超过20%的增长速度但是直到1978年,中国经石油产量直到1978年才突破一亿的年产量.而在1972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前,日本石油进口达到2.67亿吨峰值,之后逐渐略有下滑,2006年日本石油消费约为2.35亿吨。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数字来做一系列假设。假设我们可以获得日本那样的国家安全保障与和平发展的环境(代价不计),假使我们可以获得日本50年代以来那样便捷的从西方获得各种先进技术(从日本战后到到上世纪70年代,日本用10-15亿美圆的代价获得西方2万多项先进技术),假设我们国家在1949年时的国民素养达到日本经济起步时期的国民识字率水平,达到日本起步阶段国民科学技术人员与技术工人以及高级企业管理人员与各种社会保障专业技术人员同样的每千人保有率。那么我们想获得到日本1970年水平,将要在1970年的时候至少获得2.5亿吨的年石油供应总量,请问从1953年的综合国力计较我们如何做才能保障石油供应达到这样的水平。

再假设,我们在1949年无论从技术从国民素养从各种硬件与软件保障,达到中国1979的水平。在2006年,中国消费的3.5亿吨石油里其中至少8000万吨依赖进口。请问在1949年到1979年这样的时间段里,我们即使在此期间达到2006年的石油生产能力,要达到今天的人均石油消费水平我们怎么样才能当时的中国周遍环境下保证至少8000万吨的石油进口供应。

最后我再做一个大胆的假设,我们假设不考虑新技术革命崛起的实际时间因素,假使不考虑政治环境的影响,不考虑改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种实际投入的需要,也不考虑高能耗工业对外实现转移的因素等相关变量的影响。参照号称最节能与环保的国家日本,我们来对比今天日本对于石油消费的需求.在2006年,日本人均石油消费实际比1970年时已经略有减少,数字是稍大于1.8吨。而2006年中国人均石油消费水平约为0.277吨。换句话说,中国即使拥有2006年日本所有对中国的经济领先自身条件因素因素,要想在达到日本1970年的水平对于石油的需求将是2006年中国人均石油消费水平的6.5倍。我希望愿意参与讨论的人想想,我们从1949年开始,需要做到什么样的准备与努力,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以及用多少时间,才可以做到日本在1970年就实现人均石油消费水平。(这些话题,会在后面的章节陆续展开)

另外做一点补充,有人在讨论里提出,如果中国人口要保证人口稳定在5-6亿人之间中国经济发展就如何,这里不对中国人口政策问题做过多讨论。(1950年中国人口估计为5-5.6亿)。对此我想说的是,即使中国人口从1949年始终稳定在5-6亿这个数字,那么我们要达到1970年日本经济的发达水平,在满足中国具备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各种要素的理想条件下我们依旧需要在当时获得相当于2006年中国人均石油消费的2.5-3倍的供给能力。欢迎谁告诉我要怎么做到,至于如铁矿石铜矿石等各种中国匮乏而工业化生产急需的各种生产与生活资料的供应保障怎么做到就不展开了。

(待续)

家园 我们靠煤炭!

电力靠煤炭,运输靠电力.

也许象当初南非一样,在封闭的环境下,用煤炭走出一条重化工之路.

但是有色金属是个问题,需要进口.

铁矿石我们勉强够.

家园 我实在是弄不清楚人均石油消费中国和日本有什么可比性。

每个国家大小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也就决定了其拥有的资源总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根本不用这么刻意的去强调。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其境内找到其所需的全部自然资源,这是地跨欧亚两洲,世界版图第一的前苏联都没有可能办到的事情。难道这些国家都不用发展了吗?

具体到能源方面,这就表现为各国的能源结构各不相同,差异极大。即使在同一国内部,随着时间的发展也是各不相同。简单的拿其中的一项指标来比较,我不知道有什么意义。

就拿日本来说,从45到55年的战后恢复时期,由于国际形势的限制,日本的能源供应主要是依靠其自身。在这一时期,日本一次能源主要依靠的是国产煤和水力。到1955年,日本的一次能源供应中,国产煤占44%,水力占27%,一次能源自给率达到80%。

从55年开始日本的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同时伴随的能源需求也成倍扩大。这个时期日本的能源结构也开始从以煤为主发展到以石油为主。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的时候,石油在一次能源的利用上已经达75%。到75年,日本的能源结构为石油占70%以上,煤下降到16.4%,,而日本国产煤更只占3%,水力只占5%。

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的经济遭到极大的打击。从此日本的能源安全问题开始得到重视。根据日本的国情,在工业生产中开展了推广节能技术的运动,同时开始改善能源结构,重点开发核能,并且使用煤和天然气来替代部分石油,并且积极进行新能源的技术开发储备。从75到97年,日本核能增长12.6倍,天然气增长7倍,煤增长1.6倍,而石油仅增长1.1倍。到现在日本的石油在能源结构中只占51%左右。但在西方七国集团中仍然属于最高水平,仅次于也同样自然资源缺乏的意大利(58%)。

而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005年,一次能源的消费中,煤炭占57%,石油只占26%。而1970年时,石油的消费更是只占10%左右。 和日本1970年代70%以上相比, 有什么可比性可言?

所以,对于你的问题, 回答也很简单,那就是:

1. 各国的能源消费是由其资源禀赋条件,以及其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共同决定, 拿其中一项出来对比没有任何意义。

2.正因为能源消费结构是可变的,各国可以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化解能源供应上的危机。

3. 拿日本这个自然资源极为稀缺的国家和中国来类比讨论能源问题,简直是荒谬。

我们就试着来回答一个问题好了:

那么我们想获得到日本1970年水平,将要在1970年的时候至少获得2.5亿吨的年石油供应总量,请问从1953年的综合国力计较我们如何做才能保障石油供应达到这样的水平。

按照要1970年中国中国的能源结构(石油占10%),日本2.5亿吨的石油需求(占总需求70%以上)换算过来大致相当于3600万吨石油。对比一个大庆油田就5000万吨稳产27年,3600万吨的需求,估计原油是要出口创汇的问题,而不是保证进口的问题。

家园 应该比较人均能源消费和单位GDP的能源消费

使用石油消费,是因为这个直观,比较方便,好理解。

而一般的其他的能源方式都会折算成石油,否则的确缺乏可比性。

家园 能源在中国一般的是折算成标准煤

比如说,中国2006年一次能源的生产量是22.1亿吨标准煤,消费总量是24.6亿吨标准煤。

其实这里楼主用石油做例子我想大概是因为这两年油价上涨的问题炒的比较热,加上中国近几年的进口量飞速增长,比较注意这个问题。但是正如我指出的那样,如果光用石油做标杆的话,特别是用日本做例子,来说明中国的能源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实际是个伪问题。

家园 外面一般折算成石油

按照BP的数字,中国大陆在2006年的各项一次能源消耗,这算成为石油,是

原油 3.498亿吨,天然气0.500亿吨,煤炭11.913亿吨,核能0.123亿吨,水力0.943亿吨。

总量是16.978亿吨。

日本原油2.350亿吨,天然气0.761亿,煤炭1.191亿,核能0.686亿,水力0.215亿。总量5.203亿吨。

全世界的总量是108.785亿吨。

按照这些数字,中国(不包括港台)的一次能源消耗总量排在美国(23.364亿)和欧盟27国(17.819亿)之后列大经济体的第三位。

家园 再补充一个关于钢铁工业的。

首先贴一个中国钢铁产量的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这张图上就可以看的很清楚,中国钢铁的产量实际是在2000年左右到了一个拐点,之前的10余年的增长率都是在10%以下(78年到96年达到1亿吨的18年间,平均每年增长6.6%,而到2000年的四年间更进一步回落到6.1%),而2000年后,则呈现出惊人的快速增长。每年的增速都在20%左右,2004年更达到27.2%,即使是2006年回落仍然高达17.7%,总产量近4.2亿吨,占世界总和的三分之一。而且似乎这一增幅目前还看不到有大幅度减慢的迹象。

再看历史的钢铁产量积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这个表上可以看出。 中国的积累产钢量在这6年中已经超过英德,和日本也只相差9亿吨,以现在的产量,大致三年时间就可以超过,即使是累计最多的美国,大致10年左右也可以超过。

如此巨量的钢铁产量增长,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世界铁矿石的生产从2003年一跃从买方市场变做卖方市场,价格持续攀升。于是国内年年铁矿石的涨价也作为一个题目来热炒,但是客观上来看,对于中国一个国家就消费了全球铁矿石产量的一半以上的情况,任何一个市场即使不存在对中国的打压和限制,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做出调整迎合如此大量的需求(事实上中国国内2006年的铁矿石生产的增幅就达到不可思议的38%),价格的暴涨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家园 2006年中国人均钢铁消费约合日本1970年人均水平的7成

还有关于石油的话题,还是把我写的看完再说吧.

家园 其实我文字里有一句话是核心

工业文明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能源的升级换代史.从蒸汽机到内燃机改变的远远不是运输与动力方式,内燃机与汽车的出现改变的是整个人类的文明结构.举个例子吧,在内燃机出现之前人类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个瓶颈.为什么?其原因就是,轨道交通不能及时的把各种物资传递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而汽车运输的出现,以及航空运输的普及带来了现代物流的革命.在蒸汽机车的时代,是难以实现几乎任意点对点的精确物流传递的,更不要说实现现代自动化制造必不可少零仓储生产模式了.

我一个好朋友也是合伙人,曾经在世界第三大物流公司长期担任高级职务,他告诉我1997年后由于物流的落后,广东的一些家电企业在物流上消耗的成本一度占到他们总成本70%.也许你不相信,当时你计算下堆积在港口的货柜每天要支付多少滞纳金就不会奇怪了.还有一点,现代物流的一大特点就是越来越多的使用集装箱的方式运输货物.说实话,第一批到中国的集装箱货柜车价值都在500万人民币,可这还是物流公司排队等才能等的到,效率尤其是比竞争者快节奏的效率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无疑是决定成败的一个关键.这些,靠煤炭为动力的运输工具做不到.

此外,无论石油与天然气,他们给我们这个工业时代带来不止是作为能源的动力,他们还是化肥的不可缺的原料,是各种现代高技术产业不可缺少的原料,还是我们生活中各种大量生产的各种商品的重要原料.这些可以靠煤炭来替代么.至于对战后迅速崛起现代化工来说,化工就是建立在石油化工基础上的化工.

其实我在文章里早就说明了一个时代,在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整个工业化实际就一个全面快速进入石油化时期.如果不能理解石油对当今世界的核心作用,还是想想为什么石油会被称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吧.

家园 那又如何?

60年代日本通过建设新日铁等8个千万吨级的钢铁厂, 把钢产量从60年的2200万吨提高到73年的1.19亿吨,一直到现在也基本上是这个产量。 那我是不是可以说2006年的中国人均钢铁消费量是日本人均水平的7成,而且以现有的速度增长的话,2年就可以人均超过日本?

钢铁实际应该算做生产资料,而不是日常消费品,人均的消费量比较意义不是很大,其实我前面也说了,这一次的钢铁爆炸性增长,主要就是由于以前欠债过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美国花50年建成一个高速公路网络,你订个计划要在20-30年内建成,而实际可能只用15年就完成。这样当然钢铁需求暴增,中国现在每年建筑用钢2亿吨以上,而美国只用2000万吨就够了。就算中国的人口是美国4倍,等这波基建过去, 单单这一块就有一亿多吨的产能要砍掉。

家园 简单说几点

1. 目前石油的消费固然占整个交通运输业耗能的9成以上,但交通运输业在整个国家的能源消耗中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也只占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余下的大部分是用来发电,支持生产或者人类生活。这一块煤是完全可以替代石油或者天然气的。

2.你所谓“工业文明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能源的升级换代史.” 从泛泛上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个所谓能源的升级换代其本质还是人类的技术进步。并不存在说石油高于(或者说先进于)煤炭所以升级换代。只不过是每个时代有这种需求并且技术进步能够支持这种能源得到大量运用。随着时代的改变,供给,需求的改变能源的使用也会相应改变。比如说现在谈论的很多的生物质能,其本质上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只不过随着时代的改变,这种能源结合新技术又重新登上舞台而已。

3.煤和石油都是碳氢化合物, 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只不过现在从方便,成本上考虑利用石油比较合理一点,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石油资源日渐枯竭,而煤的储量相比是大大超过的,所以近年来关于使用煤炭作为能源或者原料的技术又开始热门起来。

4. 中国作为一个国土面积世界第3的大国, 石油资源虽然不算很富裕,但也绝对不贫乏。即使不考虑苏联的因素,光凭自身的资源,支持几十年的发展还是没有问题的,君不见中国到93年才转成石油净进口国?

家园 但是文革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最起码使人民认清了GCD的真面目,使得人民变得现实,不再那么容易收到GCD的蛊惑与欺骗了

家园 其实我一直很好奇

如果可以做个GCD词性的民意调查的话

a贬义

b中性偏贬

c中性

d中性偏褒

e褒义

结果会是怎样?

让我更加好奇的是如果对"人民"作词性民调的话,结果会是怎样?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